立法問題
『壹』 法理學的一個立法過程的問題
本質不在這里,不存在什麼"發達""不發達"之說, 你所言的後者本質是法律工具主義, 就是把版"法治"文本化\八股化權,主要作用就象中國回應美國的白皮書一樣, 是骨子裡就沒准備、不準備也絕對禁止真正的「法治」,所以它只需要文本道具, 用這個來抵擋世人對於非法統治的質疑和抨擊。 所以說,在這樣的國家,「事實上的法治」狀態不需要進程、甚而是忌諱有真的「進程」,它只需要做做樣子,佯作「准備」就達到目的了。事實上推不推、有沒有「法治」這個勞什子,就完全不重要了。
『貳』 有關立法問題
。。。。。。。。。。。。立法程序 是這個樣子的 立法 分為 地區法 和 全國 法 地區法的程序是 你要 先 找你所在地的回 人大代表 由人大代表 提出 提案 然後 這個提案 要有 廣泛性 普遍性 然後 得到其他人大代表的支持與聯署 然後 才能在 人大會議上 提交 如果 提案 能夠獲得通過 就 移交給人大會議的立答法委員會 由委員會 進入 立法程序然後的事情 就是立法委員會的事情了 全國性法律 資本程序一樣 只不過 換 全國人大代表
『叄』 如何把立法看作一個系統問題,立法系統包括哪些要素
進行科技立法,實現法制和科教有機結合,作為治國、興國的保障,才是解決重大戰略問題的關鍵。而考慮如何進行科技立法,要涉及方方面面問題。具體來說,影響科技立法的要素很多,諸多要素又是處於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之中,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科技立法問題,決不可就事論事,只抓一點不及其餘,而必須採取系統科學方法,把「科技立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找出和抓准這一系統的主要要素(子系統),做到整體優化、結構調整、統籌兼顧,才能收到實效。 科技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要素主要包括體制要素、政府要素、經濟要素、要素等。體制要素,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和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各項基本政策,並通過進一步的改革,使科技立法得到體制保障;政府要素,就是要堅持不懈地發揮政府對於科技立法的保護和扶持作用,這一點可以說是大多數經濟發達的國家的普遍重視。針對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僅實行20多年的時間,制度不健全,而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具體落實到政府部門就要「依法」,政府部門轉化職能、轉變思想觀念、改進方式等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對於科技立法這一系統來說,政府及其致力於科技立法的行為,有利於科技立法制度的健全等,則成為重要的子系統;經濟要素,就是指在實施的現存經濟制度中和從事經濟活動中對科技立法的建設起促進作用的有利經濟因素,既能保證科技的高速發展,又使其得以轉化為經濟的繁榮,即達到科技經濟協調發展因素;社會要素,就是指一如既往地發揮社會對科技立法的響應和支持作用。 「整體優化規律作為系統科學中的首要原則,是指系統整體功能的增殖、放大和最佳化。在一般情況下,系統整體呈現最佳狀態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系統內部各要素比較協調和諧;二是系統相互作用系數最大、性能最強;三是系統性質取決於序參量組合最合理、最科學狀態。」[1]依此看來,科技立法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符合整體優化規律,即要使科技可持續發展而進行立法,就應使這一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統籌兼顧,大力協同,配套聯動
『肆』 中國立法程序存在哪些問題
立法主體的專業性過強、民眾參與立法機會小、參與的范圍過窄、民眾監督體制不健全等等。
『伍』 立法的表達技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規定性法律文件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概括的語言表達、文體的選擇技術等。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表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也就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首先,法的名稱的表達要規范和統一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定法律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文件,因為其法律效力層次不同必須有不同的名稱來表達。
2、法的內容要完整,法的要素應該齊全、完備。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3、法的體例安排要規范和統一。
法律規范的表達。法律規范的表達要做到完整、概括和明確。
4、法律規范的結構和分類技術;
5、規范性法律文件規范化和系統化技術。
6、立法語言的運用。立法語言的運用要做到准確、嚴謹和簡明。
①所謂准確,就是說要用明確肯定的語言表達明晰的概念。
②所謂嚴謹,是指用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法律規范的內容。
③所謂簡明,是指用盡可能簡練明白的語言表達法律的內容。
(5)立法問題擴展閱讀:
用立法表達中國人的精神:
這些年,熱點社會新聞中常常有好心人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卻反而可能被要求賠償,讓「流血又流淚」。長此以往,誰還敢對陌生人出手相助?
民法總則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不僅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而且還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法不遠人,民法乃至法律中充滿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色彩。」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助理王雷認為,民法總則第183條、第184條中關於對見義勇為行為的鼓勵和寬容,是團結互助、友善待人的社會美德在民法典具體規則中的體現,增強了民法典的道德底蘊。
以法安天下,才能以德潤人心。在一個利益日趨多元、結構深刻變動的社會中,道德價值的堅守更加離不開可靠制度的支撐。老百姓對於得到廣泛認同、較為成熟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有迫切需求。
『陸』 立法民主化存在的問題在哪
在我國,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利益不斷分化,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後,利益集團這種參與和影響立法的方式早晚會盛行起來,我們應當未雨綢繆,推動立法民主化程序化就很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為了保證利害關系人的要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合理安排,許多國家在立法起草和法案審議階段,都要召開主要由法案利害關系人參加的調查會、聽證會、座談會等,以專門聽取意見。同時,他們還可以其他各種形式主動向立法起草者反映其意見和要求。
在我國,完善現行的立法提案程序,亟待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擴大提出法案主體的范圍。在我國有關組織法和議事規則中規定的立法提案主體,不包括政黨、社會組織和一定數量的公民個人,這對於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和依法治國,弊多利少。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在共產黨之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還有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社會組織,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其他黨派和社會組織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它們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鑒於它們的代表性、組織性和實際作用,建議通過立法允許它們享有立法提案權,即規定上述黨派組織可以依照憲法和法律向立法機關提出其任務范圍內的法案。這種設計在我國是有先例可循的。從1988年以來我國三次修改憲法,最初的修憲動議均由中共中央提出來。這種作法在外國也不乏其例。據世界議會聯盟對83個國家的統計,有8個國家的法律規定政黨組織、社會組織或者經濟組織享有立法提案權。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是廣大人民群眾卻不能依法直接向立法機關提出法案,這在民主實踐上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人民享有立法創制權並不是一種創新,在一些國家早已實行這種制度。例如,奧地利規定,20萬以上的選民聯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義大利和瑞士規定,5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提出法律草案;索馬里規定,1萬以上選民可以聯名提出法案。(25)為了更加充分地體現社會主義民主的無比優越性,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建議在制定《立法法》和修改人大組織法時,應當允許5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案;3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20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級人大提出法案;15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級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10萬以上選民可以向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提出法案;8萬以上選民聯名可以向省會市和較大市的人大常委會提出法案。
其次,法律草案的規范化。如前所述,立法議案和立法動議是不同的,但我國立法機關常常把立法動議等同於立法議案。例如,據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統計,共收到立法議案830件,這些立法議案往往僅有建議"應當制定×××法"或者建議"應當修改×××法"的內容和極為簡單的理由。在立法學上,這些"立法議案"只能稱作"立法動議",因為立法議案最少應當有:名稱,案由,宗旨(目的),基本框架,主要內容,條件論證,選擇方案等。有少數國家的立法程序開始於提出立法動議,其後的程序是將立法議案交由議會和政府的有關部門(如法律委員會)加以論證,如認為需要和可行,則委託立法專家會同相關人員共同起草法案。在我國的立法程序中,沒有這種咨詢論證程序,也缺少專門的立法起草機構和人員,而且採行這種模式的立法程序給立法機關增加了許多工作量,也增大了立法成本,因此我國不宜採行這種立法程序的模式。
為了降低立法成本,提高立法質量,應當把好立法的"入口",即從立法程序一開始,就要求法案的提案者必須提交規范化的法律草案。立法機關應當要求,提出的法案必須具備有關內容:(1)法案的名稱;(2)提出法案的理由;(3)法案的目的或者宗旨;(4)法案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架構;(5)法案的主要條款極其內容;(6)提案人署名,附議者聯署。對於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法案,應當建立退回重新修改的制度予以處理。
實行法案咨詢論證程序。立法機關在受理法案時,應當在一定時期內由專家機構或者專家小組對法案進行咨詢論證,以便立法機關決定是否接受法案,並決定是否以及何時將法案列入立法機關的議事日程。這種程序實質上是對法案的專業預審,目的在於保證立法的質量和效率。法案咨詢論證程序主要是由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審視法案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考慮立法的條件和時機。審視法案的形式要件,是要看法案是否符合上述"其次"的規范化要求;審視法案的實質要件,是要看法案的內容是否符合憲法、相關法律和基本國策。如果法案經審視獲得通過,專家應當建議立法機關受理該法案,否則就由立法機關退回提案人重新修改。對於已經受理的法案,專家還應當提出進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見和列入立法機關議事日程的建議。法案咨詢論證程序與審議法案程序有明顯區別,從目的來看,前者主要是解決立法機關是否受理法案的問題,一旦受理,法案即進入立法程序,反之則退出立法程序;後者主要是解決法案是否"成熟"可以付諸表決的問題。即使不"成熟",在法理上也不宜將法案退回原提案主體,而應當擱置法案,對它作進一步修改,待條件和時機"成熟"時再提交審議。
『柒』 你認為我國立法中存在著什麼問題
當前法律是不是能夠完全落實的問題是最大問題!缺乏足夠的監督機制。一內些地方人情大容於法,權利大於法,關系大於法。能把當前有的法律落實好,百姓已經得益不少!落實不好,制定再多,再完美的法律也是紙上談兵——廢話一堆!
『捌』 我國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大哥,你這題也太大了吧??中國立法存在的問題想要用1000字來論述清楚,太有點難度了。 簡單說吧,該立法的不立法,立出的法不像法,中國的立法工作再有一百年估計能像點樣子。
『玖』 《立法法》修改應著力解決哪些問題
一、 哪些屬於立法?
由於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地方最低只到較大的市。較大的市以下的地方(比如縣級、鄉級)沒有立法權,但是這些地方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仍然可以針對不特定對象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能夠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俗稱「紅頭文件」)。同時,在我國,即使那些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也可以在立法之外製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那麼,這些規范性文件與立法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由於《立法法》並未對「什麼是立法」以及「授予立法權的標準是什麼」給出一個答案,這就導致了在實務中對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的認定出現了困難。雖然2007年的《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五章規定了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對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適當進行評述」,但現實中規范性文件的數量遠遠超過立法,如果《立法法》不解決「立法與非立法」的實質區別問題,「依法治國」還是「依文件治國」的困惑勢必長期存在。
二、 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問題
我國目前存在五種立法權:國家立法權、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軍事立法權和授權立法。但是,關於不同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尤其是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行政立法權之間的許可權劃分仍然存在不夠明確的問題。根據立法部門的觀點,解決上述兩種立法許可權劃分的主要依據是《立法法》第8條。但是關於《立法法》第8條的性質,立法部門與學界的認識並不一致。學界普遍將《立法法》第8條稱為法律保留,即它主要用來橫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而非用來縱向劃分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因為後者涉及到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劃分問題。根據國外的經驗,中央與地方的許可權並非「管轄范圍」的大小不同——涉及全國范圍的中央管、涉及地方范圍的地方管,而是「管轄事務」的內容不同——即某些需要統籌規劃的事務,比如外交、國防只能由中央管轄,而某些需要因地制宜的事務,比如教育福利、環境衛生只能由地方管轄,當然還存在中央與地方共管的事務(比如《立法法》第64條第2款)。從此次已經公布的《立法法》修改草案來看,一個是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作了具體規定,但問題在於,國務院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數量很少(目前主要在稅收領域),而現實中大量存在的是國務院沒有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違反法律保留的情形。另一個是將較大的市地方性法規的內容限於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這雖然具有了事務劃分的意味,但范圍未免太小,而且與《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政府組織法》第8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三)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以及第44條的「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四)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也不盡一致。所以,當務之急是應對《立法法》第64條第1款第2項的「地方性事務」作出具體規定。
三、 立法之間的效力位階
由於我國立法種類眾多,所以,立法之間的效力位階對於民眾守法、國家機關執法、司法產生重要的影響。現行《立法法》第78-82條雖然規定了部分立法之間的效力關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確之處,比如全國人大的法律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之間、省級的地方性法規與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之間、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與省級的地方政府規章之間以及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之間的效力位階關系,同時也缺乏判斷立法效力位階的實質標准,從而給立法沖突的認定帶來很大困難。
四、 立法沖突了怎麼辦?
目前,立法沖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縱向的上下位階的立法沖突,另一個是橫向的同一位階的立法沖突。對於前者,我國通過改變或撤銷制度予以解決(《立法法》第88條);對於後者,則通過裁決制度(《立法法》第86條)予以解決。前者的問題在於,2000年以前,我國的改變或撤銷以審查機關主動審查為主,但主動審查的缺陷是,審查機關發現下位法存在問題的幾率較小,所以主動審查往往處於閑置狀態。幸運的是,2000年的《立法法》第90、91條規定了被動審查方式,即由某些主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申請對違反上位法的下位法進行審查。但是,第一,被動審查的范圍僅限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立法法》第88條第1項,有權審查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是全國人大,而非全國人大常委會),其他一些立法,比如法律、規章並沒有納入被動審查的范圍。第二,由於該兩條規定在《立法法》第五章「適用與備案」中,尤其是規定在第89條的備案制度之後,似乎被動式的審查要以該立法提請備案為前提,但實際上,《立法法》並未將備案作為立法機關的一項義務也未規定不備案的後果,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並非自治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備案機關。第三,被動審查雖然部分解決了審查機關動力不足的問題,但也產生了申請主體過泛、申請條件過寬的問題。由於《立法法》第90條規定的申請主體幾乎涵蓋了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申請立法審查,那麼審查機關必然「疲於應付」,但如果審查機關不予答復,又會使上述規定變得沒有意義,這估計就是修改草案中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審查過程中可以將審查情況向提出審查建議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予以反饋」的原因。可是,與其規定裁量權過大的「可以」為什麼不在申請主體或申請條件上進行規范呢?第四,《立法法》第90條第1款雖然規定 「一府兩院兩委」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立法審查要求,但由於「一府兩院兩委」與被審查的立法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所以實踐中「一府兩院兩委」申請的情形幾乎沒有。筆者認為,應當賦予「一府兩院兩委」之外的申請主體提出審查要求的權利,從而避免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不答復」的情形。當然這樣做的前提必須是對申請主體和申請條件進行限制,比如只允許案件當事人或審理法院對作為案件審理依據的立法是否符合上位法提出申請等等。後者的問題在於,一方面由於《立法法》只規定了裁決主體、未規定申請主體,所以裁決機關啟動裁決缺乏動力;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裁決程序的規定,裁決機關即使判定應當適用其中某一個立法,但對於另一個立法的規定如何處理,是繼續讓其存在還是對其進行改變或撤銷,仍屬空白。而上述問題不解決的話,立法裁決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目前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全國上下對改革進入深水區充滿期待。在這一大背景下,立法修改不應再局限於小打小鬧、不痛不癢,而要著力解決那些阻礙實務發展、群眾反響強烈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一旦基於「小心怕事」的顧慮錯過了修改的良機,那麼根據立法不能頻繁修改的原則,等於把問題堆積到了五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之後。
『拾』 我國立法領域的突出問題
我覺得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法律可能不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