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2016
A.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什麼新法律法規2016
·關於完善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通知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科學技術(2015-11-2) ·關於煤炭采內掘企業增值稅容進項稅額抵扣有關事項的通知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2015-11-2)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稅務師職業資格制
B.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的介紹
中國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頻道呼號:CCTV-12社會與法)是播出道德和法制類節目版的專業頻道,於2002年5月權12日開播,當時稱為西部頻道,因西部頻道開播後的效果不佳,在西部地區也沒有達到一定的覆蓋面積,而頻道資源又有限,經過慎重考慮,2004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台決定將「西部頻道」改換成「社會與法頻道」,「西部頻道」部分欄目被分散到央視其他各頻道或西部地區各省份電視頻道播出或停播。
C. 2016農大勞動法及社會保障法-在線試題-2答案
1、2015-2016年並沒有新勞動法出台。
2、現行法律涉及試用期的,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相關條文如下: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第二十條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第二十一條在試用期中,除勞動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D. 浙江師范大學2016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重點
第一章
一、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淵源主要包括:
1、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憲法。
2、 全國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
3、 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即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各個部委局制定的行政規章。
4、 省級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5、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6、 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和法規。
7、 經濟特區制定的法規。
8、 軍事委員會的軍事法規。
二、 法律的分類
1、 國內法和國際法
2、 根本法和普通法
3、 一般法和特別法
4、 實體法和程序法
5、 成文法和習慣法
其它分類:
1、 公法和私法
2、 衡平法和普通法
3、 聯邦法和聯邦成員法
三、 法律的歷史類型
按照法律的階級本質及其建立的經濟基礎不同劃分可分為:
1、 奴隸制類型的法律
2、 封建制類型的法律
3、 資本主義類型的法律
4、 社會主義類型的法律
前三者為私有制社會或剝削者類型的法律,後一類稱為公有制社會的法律。
四、 法系
是按照法律的歷史傳統或者某種共性對於法律的一種分類。
民法系、普通法系
前者是羅馬法為基礎
後者是英國普通法為基礎]
社會主義法系
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傳統
五、 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指由在一個國家裡,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標准劃分的同類規范法律文件所組成的法律部門而構成的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即部門法體系。
六、 部門法與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和規范性法律文件
法律規范是構成法律的最基本細胞。法律部門是由一個個規范性法律文件構成的,而規范性法律文件是由法律規范構成的,沒有法律規范就不會有規范性法律文件,也就不會有法律部門。
七、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或基本結構
1、 憲法
2、 行政法
3、 民法和婚姻家庭法
4、 經濟法
5、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6、 軍事法
7、 環境法
8、 刑法
9、 訴訟程序法
八、法律的特徵
1、 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2、 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
3、 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行為規范
4、 法律是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九、法律規范
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
行為模式就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一般分三種情況
1、 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2、 必須這樣,稱為命令性規范
3、 不許這樣,稱為禁止性規范
法律後果指行為人的具有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所應承受的結果,分為兩種
1、 肯定性法律後果
2、 否定性法律後果
十、法律產生的過程
隨著階級的出現,原始社會的習慣逐漸滲入了階級性,隨著國家的逐漸形成習慣就演變成習慣法,習慣法最後演變成成文法。
十一、法律與原始規范的區別
1、 形成
2、 意志的體現和維護的對象
3、 目的
4、 范圍
5、 執行方式
十二、法律的本質
階級性是法律的一個根本屬性
1、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 法律根源於社會物質生活關系
3、 上層建築中的其他現象對法律的影響
十三、法律的規范作用
1、 指引作用
2、 教育作用
3、 評價作用
4、 預測作用
5、 強製作用
十四、法律與經濟
1、 經濟決定法律,法律是由特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
2、 法律服務經濟,法律被制定後,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服務於自己的經濟基礎。
十五、社會主義法律和黨政策的異同
社會主義法律和黨的政策雖然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但是它們畢竟是兩種社會規范,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和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1、 法律是國家制定認可的,是國家主張的,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2、 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並具有普遍約束力。
3、 法律是由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的。
4、 法律規定的內容比較具體、明確和詳盡。
5、 法律比較穩定。
十六、社會主義法律與黨的政策的關系
黨的政策是制定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依據,同時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要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黨的政策和貫徹也要符合社會主義法律的要求,兩個都是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要重視政策的作用,也要重視法律的作用,要執行政策也要執行法律。
十七、法律與科技
兩者是一種互動的關系
1、 科技進步促進法律的發展
2、 法律的發展保障科技的進步
十八、精神文明是法律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法制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體現和保障
十九、道德的概念與特點
道德是指人們關於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光榮與恥辱、誠實與虛偽等觀點和規范的總,它由人們內心信念、社會輿論、習俗和一般社會力量來保證其存在和起作用。道德具有歷史性、階級性、繼承性等特點。
二十、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的異同(簡)
本質上是一致的都能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產物,都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制約,反映和作用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雙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
二十一、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論述)
P28
二十二、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相互作用
有密切關系,它們相互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1、 社會主義法律在培養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中具有重要作用
2、 社會主義道德是健全法制、厲行法治的重要因素。
二十三、法制一詞的一般理解
1、 是指法律的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 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制宣傳教育在內。
3、 是指「依法辦事」的原則,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十四、依法治國方略的意義
1、 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方略才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保障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綱領的實現。
2、 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方略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綱領的實現。
3、 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方略才能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保障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綱領的實現。
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十五、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點
國家機關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創制、認可、修改和廢止法律以及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特點:
1、 它是社會主義國家機關的專門活動,是國家機關實施職能的活動。
2、 它是社會主義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
二十六、法律的溯及力,亦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
是指新法律頒布施行後,對它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即有無約束力的問題。
如有則該項法律有溯及力如無則無。我國採取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二十七、正式解釋
又稱權解釋、法定解釋、官方解釋,是由受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法律進行的解釋,它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在我國主要有: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
二十八、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有:物、行為和精神財富。
物:法律關系中能夠作為財產權對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質財富。
行為:指人們的某種活動,包括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
精神財富:指人們從事智力活動所取得的成果。
二十九、廣義的法律監督體系
1、 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2、 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
3、 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
4、 社會性的監督
5、 中國共產黨的監督
第二章
我國的基本制度
我國的國體-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我國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
1、 選舉權的平等性
2、 選舉權的普遍性
3、 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並用的原則
4、 秘密投票的原則
5、 從物質和法律上保障選民的選舉權利
6、 代表對選民和原選舉單位負責,並受其監督。
二、我國的經濟制度
1、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即全民所有制、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
2、 非公有制經濟,我國經濟結構的重要成分和組成部分。
3、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公民是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按照該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
三、公民和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簡)
公民主要是個法律概念,而人民主要是一個政治概念;公民可以和外國人和法人相區別,而人民則與敵人對稱;公民的范圍比人民更廣;公民一般是個體概念,而人民是集合或群體概念;人民的概念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內涵不同,而公民的內涵相對穩定。
四、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力
1、 政治權力和自由
2、 宗教信仰自由
3、 人身自由權利
4、 社會經濟權力
5、 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
6、 特定人的權力
7、 監督權利
五、我國公民基本權力和義務的特點
1、 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2、 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廣泛性
3、 公民權利和自由的現實性
4、 公民權利和自由的一致性
七、 公民應該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1、 要堅持權利和義務統一原則
2、 不容許濫用權利
3、 要自覺履行義務
八、我國的國家機構體系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3、 國務院
4、 中央軍事委員會
5、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6、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7、 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前者是我國的審判機關,後者是法律監督機關
八、 我國憲法實施的保障
1、 政治保障
2、 法律保障
3、 組織保障
4、 群眾保障
第三章
一、政法的任務和作用
保障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正確、合法、有效地行使職權,履行職責,防止越權濫用權力現象的發生;通過行政法制監督,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保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國家公務員和公民的行政法律意識,促進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二、行政法律的特徵
1、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必須有一個是國家行政機關,在少數情況下是行政機關內部的某些行政機構授權的某些社會組織。
2、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3、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都是是由行政法律規范預先規定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4、 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管理職能過程中產生的,或者是與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管理職能有關。
四、行政行為的分類
1、 行政立法行為和具體行為
2、 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
3、 要式行為和非要是行為
4、 依職權的行為和被動行政行為
五、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 行政合法性原則
2、 行政合理性原則
3、 行政應急性原則
六、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1、 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2、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3、 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 兩審終審制
5、 公開審判
6、 迴避原則
7、 合議制原則
8、 訴訟以民族語言文字進行
9、 人民檢察機關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七、訴訟證據的概念和特徵
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
特徵:
1、 客觀性
2、 關聯性
3、 合法性
第四章
一、 法的分類
1、 關於國家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
2、 關於規范市場主體性方面的法律
3、 關於規范市場秩序方面的法律
4、 關於勞動、社會保障的法律
二、 有企業的經營權
1、 生產經營決策權
2、 物資選購權
3、 產品銷售權
4、 產品、勞務定價權
5、 人事管理權
6、 留用資金使用權
7、 資產依法處置權
8、 聯營兼並權
9、 工資、獎金分配權
10、 進出口權
11、 拒絕攤派權
12、 投資決策權
13、 勞動用工權
14、 機構設置權
三、 正當競爭的表現形式
1、 侵犯他人商標權以及其他假冒仿冒行為
2、 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
3、 濫用行政權力行為
4、 商業賄賂行為
5、 虛假宣傳行為
6、 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7、 低於成本價格銷售商品的行為
8、 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產品的行為
9、 不下當有獎銷售行為
10、 詆毀競爭對手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為
11、 串通招標、投標行為
四、 所得稅法規定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是:
1、 工資、薪金所得
2、 個體工商戶的生間、經營所得
3、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租賃經營所得
4、 勞務報酬所得
5、 稿酬所得
6、 特許權使用所得
7、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8、 財產租賃所得
9、 財產轉讓所得
10、偶然所得
11、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五、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 公民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的原則
2、 按勞分配的原則
3、 男女平等原則
4、 勞動者民主管理原則
六、勞動者的權力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取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接受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七、勞動合同
1、 勞動合同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的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三種
2、 工作內容
3、 勞動和勞動條件
4、 勞動報酬
5、 勞動紀律
6、 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7、 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九、 環境法
是指調整保護人類生存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關系的法律和總稱。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
十、 水法
水法規定,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工業、農業用水和航運、環境的需要。
第五章
一、民法的概念
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
1、 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
2、 自願、公平、法人合法權益原則
3、 保護公民、法人合法權益原則
4、 禁止濫用民事權利原則
三、民事主體
包括公民(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人合夥。
法人包括:企業法人、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四、公民和民事行為能力
1、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 限制行為能力人
3、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五、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力和民事義務為目的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法民事行為。
六、民事法律行為的種類
1、 有效民事行為,是指具備《通則》規定的必備條件的民事行為
2、 無效民事行為,是指不具備我國《通則》規定和條件的民事行為
3、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是指一部分意思表示不真實、違背自願原則所為的民事行為。
七、代理的概念及法律特徵
代理是某人依據本有的委託或者法律規定以及人民法院或有關單位指定,以本人名義與第三人所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後果直接由本人承受的制度
特點:1、代理人必須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活動
2、代理人在被代理人授權范圍內獨立作出意思表示
3、代理行為必須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八、代理關系的消滅
委託代理終止:
1、 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
2、 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
3、 代理人死亡
4、 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5、 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
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終止:
1、 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復民事行為能力
2、 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3、 代理人喪失行為能力
4、 指定代理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取消指定
5、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間的監護關系消滅
九、財產所有權的概念
是指所有人貪污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十、所有權的取得的兩種方式
1、 原始取得,指根據法律的規定,在一定的法律事實,財產所有權第一次產生或者不以原所有人和意志為根據,而直接取得所有權
2、 繼受取得,又稱傳來取得,指所有人通過某種法律得為從原所有人那裡取得的所有權
十一、債的概念與特徵
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錄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1、 債的關系當事人都是特定的
2、 債的關系的客體包括物、知道產權和行為
3、 債權和實現必須依靠義務人履行義務和行為
4、 債可以因合法行為而發生。也可因不法行為而發生
十二、債的發生根據
1、 合同之債
2、 侵權行為之債
3、 不當得利之債
4、 無因管理之債
5、 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之債
十三、債的擔保
1、 保證、
2、 抵押
3、 定金
4、 留置
十四、人身權的種類
1、 人格權,包括姓名權、榮譽權、名譽權、生命權、身體健康權、自由權、肖像權
2、 身份權,包括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權利、監護權、公民在婚姻家庭關系中的身份權、繼承權。
十五、知識產權的特點
1、 它是一種無形財產,即客體是智力成果和工商業信譽
2、 它具有雙重的內容,即有人身權,又有財產權
3、 它必須經國家主管機關依法確認才產生,因而不是一種自然權利
4、 它具有專有性,法律規定這種權利只授予智力成果的創造者,這是它的客體獨創性的必然要求
5、 它具有地域性,是一種受地域限制的權利
6、 它具有時間性,只在法定期限內有效
十六、專利權的客體
是指能夠取得專利法保護的發明創造。
包括:1、發明
2、實用新型
3、外觀設計
十七、遺產的范圍
公民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公民的森林、牲畜和家禽;
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公民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等
十八、法定繼承人的順序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同一順序中的繼承人權利是相等的。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繼承人繼承。
十九、代位繼承
是指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繼承人死亡,被繼承人的子女和晚輩直系親可以代替被繼承人的子女繼承其應繼承的遺產。
二十、訴訟為一年的案件
1、 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
2、 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3、 延會或拒付租金的
4、 寄存財物被丟失或毀損的
二十一、結婚的必備條件
1、 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
2、 必須達到法定年齡
3、 必須符合一夫一妻制
二十二、禁止結婚的條件
1、 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2、 禁止結婚的疾病
第六章
一、我國刑法的任務
其任務是通過運用刑罰同一切犯罪作斗爭從而達到:
1、 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
2、 保衛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
3、 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4、 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
1、 罪刑法定原則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3、 罪刑相適應原則
三、犯罪的概念和特徵
是指國家以法律規定的具有社會危害性並且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1、 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2、 犯罪是具有刑法違法性的行為
3、 犯罪是具有刑法懲罰性的行為
四、犯罪的構成
所謂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所應當具備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意義在於:
1、 為區分罪與非罪以及此罪與彼罪提供法律標准
2、 為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法律根據
3、 為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包括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的主觀方面
五、正當防衛的定義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六、正當防衛的必要條件
1、 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而實行防衛
2、 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行為實行防衛
3、 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實行防衛
4、 必須是針對進行不法侵害行為者本人實行防衛
5、 正當防衛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七、犯罪進行的狀態
1、 犯罪預備,是指行為人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犯罪行為
2、 犯罪未遂,是賴比瑞亞已經羊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為
3、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犯罪分子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行為
八、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
1、 必須是兩人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2、 必須是兩人以上有共同犯罪的行為
3、 必須是兩人以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形式可分為: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事前有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的共同犯罪;簡單的共同犯罪和復雜的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團
九、共同犯罪的種類
1、 主犯
2、 從犯
3、 脅從犯
4、 教唆犯
刑罰分主刑和附加刑
十、累犯
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罪犯,執行完畢或赦免後,在五年內再犯的犯罪分子,
累犯分一般累犯和特別累犯
一般累犯構成的條件是:前罪與後罪都必須是故意犯罪都是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罪;後罪必須是發生在前罪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五年內
特別累犯,是拽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
十一、自首和立功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的行為
E. 2015-2016可能修改的法律
2015年1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監督管理
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十二條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
第二章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報國務院批准並公布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相銜接。
第十四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
第十五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環境質量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國家鼓勵開展環境基準研究。
第十六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監測規范的要求。
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第十八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託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第十九條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第二十條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規定以外的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或者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
第二十一條國家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技術裝備、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服務等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
第二十二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
第二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改善環境,依照有關規定轉產、搬遷、關閉的,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委託的環境監察機構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權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者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實施現場檢查的部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為被檢查者保守商業秘密。
第二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
第二十六條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監督。
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二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採取措施按期達標。
第二十九條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三十條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
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第三十一條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於生態保護補償。
國家指導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第三十二條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第三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第三十四條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設,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有關標准,防止和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三十五條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
第三十六條國家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和再生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國家機關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組織應當優先採購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等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設備和設施。
第三十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條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第三十九條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採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條國家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
企業應當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設備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第四十一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第四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排污費。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於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規定徵收環境保護稅的,不再徵收排污費。
第四十四條國家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由國務院下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實。企業事業單位在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同時,應當遵守分解落實到本單位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對超過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國家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其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四十五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
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條國家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淘汰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銷售或者轉移、使用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的技術、設備、材料和產品。
第四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控制、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機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有關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評估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和損失,並及時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四十八條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處置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四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農業等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科學種植和養殖,科學合理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科學處置農用薄膜、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禁止將不符合農用標准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固體廢物、廢水施入農田。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及進行灌溉,應當採取措施,防止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定點屠宰企業等的選址、建設和管理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從事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採取措施,對畜禽糞便、屍體和污水等廢棄物進行科學處置,防止污染環境。
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置工作。
第五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其他廢棄物處理、畜禽養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工礦污染治理等環境保護工作。
第五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置等環境衛生設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公共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第五十二條國家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第五章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五十三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國家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及其他重大環境信息。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監測、突發環境事件以及環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排污費的徵收和使用情況等信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將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
第五十五條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五十六條對依法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編制時向可能受影響的公眾說明情況,充分徵求意見。
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在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後,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事項外,應當全文公開;發現建設項目未充分徵求公眾意見的,應當責成建設單位徵求公眾意見。
第五十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
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條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五條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六十七條上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發現有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有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直接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六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七十條本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F. 最新法律法2016宜興買賣和橋農村老房孑買賣和同法
可以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轉讓。向本集體成員以外的人轉讓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行為是無效的。理由是《憲法》第十條:宅基地屬於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且宅基地使用權具有人身屬性,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法取得。
一、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概念: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民為建自有房屋對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使用的權利。其權利主體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具有身份屬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有福利性質。
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
1、如果受讓方也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經過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則應當認定買賣行為有效。對於此種情況,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同意,以及進行登記是轉讓有效的前提。
2、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外的人轉讓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行為是無效的。
理由是《憲法》第十條,宅基地屬於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且宅基地使用權具有人身屬性,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無法取得。
三、宅基地上自有房屋是村民,無爭議;但轉讓仍然必須合法時行。
1、根據《物權法》第六十四條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農村居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屬於農民個人所有,這一點不存在爭議。
2、根據上述規定,再結合《物權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據此,似乎可以認定,轉讓房屋的協議是有效的,其實不然,理由是:
(1)《合同法》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2)《物權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根據《物權法》地隨房走的原則,農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自有房屋的轉讓,必然導致宅基地使用權的一並處分,而農民的處分行為違反了《土地管理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中的強制性規定。因此,該房屋轉讓協議應當認定無效。
四、北京市高院《農村私有房屋買賣糾紛合同效力認定及處理原則研討會會議紀要》
1、紀要第二項指出,農村私有房屋買賣合同應當認定無效。
2、對於此類案件處理原則,紀要三指出:
(一)要尊重歷史,照顧現實。 認識到此類案件產生的復雜性,並妥善解決相關的利益沖突和矛盾。
(二)要注重判決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判決要以「有利於妥善解決現有糾紛、有利於規范當事人交易行為」為指導,起到制約農民審慎處分自己房屋的積極效果。
(三) 要綜合權衡買賣雙方的利益。首先,要全面考慮到合同無效對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影響,尤其是出賣人因土地升值或拆遷、補償所獲利益,以及買受人因房屋現值和原買賣價格的差異造成的損失;其次,對於買受人已經翻建、擴建房屋的情況,應對其添附價值進行補償;再次,判決返還、騰退房屋同時應注意妥善安置房屋買受人,為其留出合理的騰退時間,避免單純判決騰退房屋給當事人帶來的消極影響。
G. 2016年唯一一次人數較多的犯罪就被認定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在《刑法》中那一條可以查明。
關於黑社會性質犯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有明確的規定,是否黑社會犯罪不是根據人數較多就能確定的,要看具體的犯罪事實和情節等等。見《刑法》:
第二百九十四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入境發展黑社會組織罪;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其他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可以並處罰金。
境外的黑社會組織的人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發展組織成員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庇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或者縱容黑社會性質的組織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犯前三款罪又有其他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黑社會性質的組織應當同時具備以下特徵:
(一)形成較穩定的犯罪組織,人數較多,有明確的組織者、領導者,骨幹成員基本固定;
(二)有組織地通過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其他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支持該組織的活動;
(三)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多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
(四)通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或者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包庇或者縱容,稱霸一方,在一定區域或者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響,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
H. 2016'年新勞動法,的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第五條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條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第七條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
工會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
第八條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第九條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
第二章促進就業
第十條國家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機會。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興辦產業或者拓展經營,增加就業。
國家支持勞動者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實現就業。
第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發展多種類型的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就業服務。
第十二條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第十四條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五條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第三章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第十六條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第十七條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第十八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
(二)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
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並具備以下條款:
(一)勞動合同期限;
(二)工作內容;
(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四)勞動報酬;
(五)勞動紀律;
(六)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七)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當事人可以協商約定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
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
第二十一條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第二十二條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
第二十三條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勞動合同即行終止。
第二十四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二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第二十七條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二十八條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第二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據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條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工會認為不適當的,有權提出意見。如果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勞動合同,工會有權要求重新處理;勞動者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的,工會應當依法給予支持和幫助。
第三十一條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第三十三條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簽訂。
第三十四條集體合同簽訂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第三十五條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第四章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三十六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三十七條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准。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條企業因生產特點不能實行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第四十條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
第四十一條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第四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長工作時間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條的限制:
(一)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的;
(二)生產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產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第四十五條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
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五章工 資
第四十六條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八條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九條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五十一條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第六章勞動安全衛生
第五十二條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對勞動者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
第五十三條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第五十四條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第五十五條從事特種作業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專門培訓並取得特種作業資格。
第五十六條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權拒絕執行;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第五十七條國家建立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和勞動者的職業病狀況,進行統計、報告和處理。
第七章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第五十八條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
未成年工是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勞動者。
第五十九條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第六十條不得安排女職工在經期從事高處、低溫、冷水作業和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
第六十一條不得安排女職工在懷孕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孕期禁忌從事的勞動。對懷孕七個月以上的女職工,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第六十二條女職工生育享受不少於九十天的產假。
第六十三條不得安排女職工在哺乳未滿一周歲的嬰兒期間從事國家規定的第三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哺乳期禁忌從事的其他勞動,不得安排其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勞動。
第六十四條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第六十五條用人單位應當對未成年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第八章職業培訓
第六十六條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
第六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第六十八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
從事技術工種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
第六十九條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准,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
第九章社會保險和福利
第七十條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
第七十一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
第七十二條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七十三條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負傷;
(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
(四)失業;
(五)生育。
勞動者死亡後,其遺屬依法享受遺屬津貼。
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條件和標准由法律、法規規定。
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金必須按時足額支付。
第七十四條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收支、管理和運營社會保險基金,並負有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責任。
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依照法律規定,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運營實施監督。
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的設立和職能由法律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挪用社會保險基金。
第七十五條國家鼓勵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勞動者建立補充保險。
國家提倡勞動者個人進行儲蓄性保險。
第七十六條國家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興建公共福利設施,為勞動者休息、休養和療養提供條件。
用人單位應當創造條件,改善集體福利,提高勞動者的福利待遇。
第十章勞動爭議
第七十七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調解原則適用於仲裁和訴訟程序。
第七十八條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九條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八十條在用人單位內,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用人單位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代表擔任。
勞動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履行。
第八十一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同級工會代表、用人單位方面的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擔任。
第八十二條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對仲裁裁決無異議的,當事人必須履行。
第八十三條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八十四條因簽訂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可以組織有關各方協調處理。
I. 作文《社會與法觀後感2016年》
深藍的夜幕。在人們歡呼之際,我卻陷入了沉思:煙花在空中描繪出一幅絢麗的圖畫,繪出了節日的美景;鞭炮聲交織成一曲震耳欲聾的交響樂,奏出了喜慶的氣氛。但是,那畫筆是一筆一筆畫上去的,每一筆都是一束煙花用燃燒換來的綻放,都是無數火星用熄滅換來的閃光;那曲是一聲一聲奏出來的,每一聲都是一掛鞭炮驚天動地的破碎,都是一枚小炮從被點燃走向隨風飄落和過程。它們的生命固然短暫,但是它們在夜空中留下了最輝煌的一刻,在人的心裡留下了閃光的永恆。我不禁想到了人生。在短暫的一生中,有的人碌碌無為,成為了世界上真正的過客,有的人勤勤懇懇,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這個世界增添一分精彩。哪怕這一分精彩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足以感受到生命的價值……
在那一天,我獲得了人生的一大真理,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依舊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
我是個戀舊的人,這在我的抽屜中就能看出來:舊書、舊文具簇擁在這個狹小的空,時而還有些針頭線腦之類。不知為何,我總捨不得丟掉它們,好像我與它們之間有一種割捨不下的情緣。但是,這些雜亂的舊物經常給我添了許多麻煩。於是,我終於下決心扔掉它們。抽屜一下子變得整齊了,我會隨之學會了舍棄。當你犯了錯誤時,試著舍棄導致你悔恨的種種錯誤,舍棄因犯錯而帶來的自卑與羞辱;當你遭受挫折時,試著舍棄你的沮喪與絕望,才能產生堅強的信念支持你面對現實……,舍棄是艱難的,但是在舍棄下才能有新的開始,才能漸漸成熟起來。那一天,我又一次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其實,生活就是課堂。在這個大課堂中,我們不斷吸取教訓,不斷獲得新知;在這個大課堂中,我們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刷新生活。睜大你的雙眼,讓我們在浩瀚的課堂中,來探尋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