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㈠ 怎樣做開題報告 pdf 給教育,社會與行為科學專業學生的建議
開題報告的格式(通用)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說清楚,應包含兩個部分:總述、提綱。1總述開題報告的總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目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數據等等。2提綱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3參考文獻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4要求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開題報告學生:一、選題意義1、理論意義2、現實意義二、論文綜述1、理論的淵源及演進過程2、國外有關研究的綜述3、國內研究的綜述4、本人對以上綜述的評價三、論文提綱前言、一、1、2、3、????????????二、1、2、3、????????????三、1、2、3、結論四、論文寫作進度安排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提綱一、開題報告封面:論文題目、系別、專業、年級、姓名、導師二、目的意義和國內外研究概況三、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四、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五、預期的結果六、進度安排
㈡ 誰有行為科學理論的社會背景的資料
行為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後,在美國率先興起、形成一種與當代社會回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答論、方法論和技術手段等有密切關聯的政治學:行為主義政治學。其主旨在於取代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政治學研究方法。它對當代西方政治學有重要的影響。
當代西方政治學者面臨著當代西方世界特有的各種危機,如帝國主義戰爭、聲勢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不少人無法解決和解釋這些危機,因而把這些矛盾的產生歸結於「意識形態的斗爭」,試圖建立一門「精確的」政治科學來排斥他們所斥責的「意識形態」的作用,為擺脫矛盾提供方策。行為主義便是在這個歷史前提下應運而生的。
政治行為主義首先是一種與傳統政治學迥然不同的政治觀。行為學派斷定,古典政治學理論的方法(如歷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機構方法)帶有道德和哲學色彩。政治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須拋棄這種方法,對政治現象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果的解釋」,以便使政治學能夠成為一門「經驗科學」。美國行為主義政治學者Robert Dahl認為,行為主義是對傳統政治學極為不滿的一場反抗運動。
達
㈢ 科學社會主義研究中怎樣借鑒和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一) 客觀性原則的運用 客觀性原則是指按照人類社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這是任何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首要前提。盡管我們永遠不可能把握純而又純的社會客體,但是,客觀性的要求卻是絕對必要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認識論的實踐標准,歷史觀的生產力標准和價值觀的人民主義標准,即以人為本的標准。
這一原則,在管理學理論與方法中的對應關系具體運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和管理理論產生的萌芽階段。這個階段突出特點是經驗型管理。人類社會產生到18
世紀,人類為了謀求生存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管理活動和管理的實踐,但是人們僅憑經驗去管理,尚未對經驗進行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理論。18世紀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以機器為主的現代意義上的工廠成為現實,工廠以及公司的管理越來越突出,管理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學開始逐步形成。
2.管理學的形成階段,泰勒和法約爾都是在工廠的實踐中,通過觀察、實驗提出 《科學管理原理》和《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這為以後的行為科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
主體性原則的運用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人對世界(包括對自身)的實踐改造原則,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來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則,是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對改造世界所具意義的原則,一般來說就是承認、重視並堅持主體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則。在管理學研究方法中有人本主義範式,指承認人的價值和尊嚴,把人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為主題的任何管理學範式。人本主義範式強調,人的潛能是管理所能開發的最重要的資源或資本。管理就等於人,人能夠開發自身。學科分支—人力資源管理,並有相關激勵理論提出。企業的發展要全面的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但是必須服務於企業的整體目標,在這一原則的規劃下,提升員工的凝聚力。
(三) 整體性原則的運用
整體性原則實質上是系統性原則。這一原則對管理學的指導意義在於要求研究者放開眼界,建立事物具有普遍聯系的觀點,從而在看似零散的、紛繁復雜的管理學現象中建立起一個合理的有機整體結構。進行管理學研究,起步階段通常都是以極其細微、具體和地方性兼具的問題入手,學界內通常將之稱為「個案」研究。然而成百上千的管理學研究者在成千上萬的管理學個案研究中倘若沒有全局觀,無法建立
起其個人研究關注點與整個學科,甚或整個人類文化與文明知識體系之間的關聯時,幾乎可以斷定,這樣的研究是失敗的、價值缺失的。
管理學理論運用於組織體系中,他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能單獨考慮個體的能力,現在環境下需要團隊的協作才能達到高效的組織業績。把相關的個體鏈接起來同時達到1+1>2的整體效用。這與馬克思理論體系中的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原理相得益彰。他考慮了資源有限性的條件下,為了降低組織的發展成本,取得資源優化,就必然注重人的開發,因此關注團隊的作用。
(四) 具體性原則的運用
(五)發展性原則。
㈣ 什麼是行為科學理論
行為科學是近幾十年內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是綜合應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律學、教育學、精神病學及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人的行為的邊緣學科。它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發展和相互轉化的規律,以便預測人的行為和控制人的行為。
目前行為科學已在管理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它的成功改變了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行為科學把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改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由原來對「規章制度」的研究發展到對人的行為的研究;由原來的專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過渡。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產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產生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是系統地研究企業生產過程和行政組織管理。前者以泰羅為代表,著重研究車間生產,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問題;後者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著重探討大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級別組織體系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弊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奧的霍桑研究,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動機和行為並不僅僅為金錢收入等物質利益所驅使,他們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有社會性的需要。梅奧因之建立了人際關系理論,行為科學的前提也稱為人際關系學。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跨學科會議上,首先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把這門綜合性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對於行為科學,國外國內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國外有人認為它現在只不過是一種科學的虛構,還不是科學的真實。在理論上是混亂的,概念上也是不統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國內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行為科學是一門現代科學,任何國家和階級都可以研究它、應用它;第二種認為行為科學是調和階級矛盾的產物,是為維持資本主義秩序服務的,必須徹底否定;第三種認為,人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把人的行為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設也是允許的,行為科學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應當根據我國國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㈤ 管理學中人際關系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行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管理學中人際關系學說的主要內容如下:
1、職工是」社會人」。
2、滿足工人的社會慾望,提高工人的士氣, 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
3、企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4、企業管理人員必須具有處理人事管理的能力。
人際關系學說是一種較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論則,始於20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等人所進行的著名的霍桑試驗。
管理學中行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1、個體行為
是行為科學分析研究企業組織中人們行為的基本單元。在個體行為層面上,行為科學主要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兩類問題,一類是影響個體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另一類是人格假設。
2、動機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動機是由人的內在需要產生的,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3、群體行為
群體行為是組織行為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主要論述了群體是非正式組織、群體特徵、群體凝聚力等。
4、組織行為
行為科學家認為,一個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個組織環境中度過的。人們在組織中的行為稱為組織行為,它是基於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通過對人的本質和需要、行為動機以及生產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總結出生產中人的行為規律。
(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擴展閱讀
學科特點
1、一般性
管理學是從一般原理、一般情況的角度對管理活動和管理規律進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學科的業務和方法的研究。
2、綜合性
從管理內容上看,管理學涉及的領域十分廣闊,它需要從不同類型的管理實踐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
從影響管理活動的各種因素上看,除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築這些基本因素外,還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等,從管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關性上看,它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門非常綜合的學科。
3、實踐性
管理學所提供的理論與方法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同時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又必須為實踐服務,才能顯示出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強大生命力。
4、社會性
構成管理過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都是社會最有生命力的人,這就決定了管理的社會性;同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生產關系的特徵,因此沒有超階級的管理學,這也體現了管理的社會性。
5、歷史性
管理學是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的總結、揚棄和發展,割斷歷史,不了解前人對管理經驗的理論總結和管理歷史,就難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運用管理學。
㈥ 社會科學研究如何貫徹社會主體研究方法,急~~~~
社會研究方法復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對各種社會現象和人類各種社會行為科學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實地研究方法(field work)、實驗法(experiment study)、文獻法(documentary study)等,其中調查研究法和實地研究法是社會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研究尤其是社會學研究最常見用的方法。是一種量化研究方法,也叫「調查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統計調查」、「現代社會調查方法」。這種研究方式最大的特點是運用概率抽樣方法抽取樣本或者針對總體的所有個體,採用問卷調查或登記材料的方法收集資料,並在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把調查結論推論到樣本所在總體。他的作用在於能夠對大量樣本調查或總體全體成員調查的基礎上,反映社會的一般狀況;能夠客觀地、精確地分析社會現象;資料精確、可靠,調查結論的概括性程度相對較高。
網路的解釋: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社會調查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藉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
3、信度:信度是測量的可信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說社會測量中採用相同的方法和指標或「量器」對同一對象或概念、變數重復測量後的結果的穩定性。
4、效度:效度就是測量的准確性或有效性,也就是說在社會測量中採用的測量方法和指標或「量器」能否准確地測量出概念或變數的特徵和內涵。
二、簡答
1、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及社會研究的分類標准。
體系的構成:社會研究方法體系主要是由社會研究的方法論、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社會研究的技術和工具三層次構成的。方法論(哲學、科學、邏輯學)、基本方式(調查《普遍,抽樣》、實地《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社區研究、》文獻《內容分析方法、二次分析方法、統計資料分析法、》實驗實地《(自然)實驗、實驗室試驗》)、技術和工具(社會測量技術、資料收集技術、資料整理和分析技術、觀察記錄表、量表、測驗表、問卷或調查表)。
分類標准:(1)根據研究方式可分為調查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實驗研究;
(2)根據研究性質可以分為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3)根據調查對象的范圍可以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4)根據研究的時間性可以分為橫剖研究和縱貫研究;
(5)根據社會研究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行政統計調查、學術性研究、民意研究、市場研究等。
2、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步驟。
基本原則:(1)問卷設計必須以研究假設或研究設想為指導;
(2)問卷必須能夠取得受訪者的配合;
(3)必須保證收集資料的可靠、正確和方便。
(1)口語化,公正客觀,切題,邏輯一致性,完整
步驟:(1)提出研究假設或設想、指標;
(2)設計問卷草案;
(3)試測或專家討論;
(4)修改和付印。
一、論述
1、經典實驗設計:是一種包括前側和後側、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變數的標准化實驗方式,實驗組與控制組要能有效的分離,其成員具有比較高的同質性,盡可能避免其交流。實驗結果=(y1-x1)-(y2-x2),例如,某社工組織為了提高農民工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識,選擇相鄰較遠的A、B兩個建築工地進行實驗研究,兩個工地的農民工素質基本上差不多,其中A工地為實驗組、B工地為控制組。實驗變數是由社會工作者向農民工開展各種生動的性健康教育,包括展覽、看錄像、個別訪談和交流等。實驗前對兩個工地的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的測量,A、B兩工地農民工的分數差不多,平均分數分別為50分和52分。社會工作者在A工地對農民工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性健康教育,再用原來的測量表對AB兩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測量,平均分數分別為75分和55分,實驗結果(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75-50)-(55-52)=22.即A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教育後,他們的性健康知識平均分數要高出B工地農民工22分。因此,對農民工實施性健康教育後,可以提高他們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知水平。
2.(1)隨機應答技術(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簡記為RRT)是指在調查過程中使用特定的隨機化裝置,使被調查者以一個預定的基礎概率P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回答,除被調查者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調查者)均不知道被調查者的回答是針對哪一個問題,以便保護被調查者的隱私,最後根據概率論的知識計算出敏感問題特徵在人群中的真實分布情況的一種調查方法。 這一技術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被調查者的隱私不會被泄漏, 從而取得被調查者的信任,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
(2)沃納隨機化回答模型
Ø 要調查的敏感性問題,列出正反兩個問題。
Ø 然後由被調查者隨機抽取一張來回答"是"或"否",至於卡片上具體是什麼問題,調查者無權過問。
(3)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Ø 在於調查人員提出的隨機化問題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其中一個為敏感性問題,另一個為非敏感性問題B,這樣的處理使被調查者的合作態度進一步提高。
Ø 步驟:隨機抽取部分人進行調查;按比例:A組為P,B組為1--P(60% 40%);回答是或否;統計「是」的概率(公式:r=Ra P+(1--Ra)(1--P) 註:Ra為回答A為「是」的概率。
二、操作
ANOVA(方差分析)
提示:方差分析前提條件:1、兩個相互獨立的正態分布;2、兩個總體方差相同。
P>0.05接受原假設 沒有顯著差異
㈦ 什麼是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學派
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論學家泰羅、法約爾、韋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經濟人」,即工人只是為了追求最高工資的人。認為工人在幹活時常採取「磨洋工」的辦法,因此,應用嚴格的科學辦法來進行管理。如泰羅主張用「科學管理」的方法,由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科學的操作方法,工人嚴格地照章執行即可提高生產率;法約爾則從企業整體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學的管理原則;韋伯的官僚組織體系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的管理組織體系。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強調組織和管理的科學性、精密性而忽視了人的因素,把工人看成只是組織中的一個零件。因而,古典管理理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卻激起了工人、特別是工會的反抗,使得歐美等國的統治階級感到單純用科學管理等傳統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達到提高生產率和利潤的目的,必須有新的企業管理理論來緩和矛盾,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行為科學理論應運而生。
行為科學開始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試驗,創始人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管理學家梅奧(也譯為梅厄)。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對於人的假設,試驗表明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其行為不僅僅受工資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據此,梅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新的領導能力在於提高工人的滿意度。梅奧的這一理論在當時被稱為人際關系理論,也就是¬早期的行為科學。
梅奧等人創建的人際關系學說—早期的行為科學以後,經過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許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管理學家都從事行為科學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大量優秀著作,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新理論,逐步完善了人際關系理論。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了一次跨學科的會議上,首先提出了行為科學這一名稱,行為科學本身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學科,而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等研究人類行為的各種學科互相結合的一門邊緣性學科。
行為科學以人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原因作為研究對象。具體來說,它主要是從人的需要、慾望、動機、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為規律,特別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並藉助於這種規律性的認識來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以實現提高工作效率,達成組織的目標。行為學派雖然沒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識,卻已經為人們提供了許多有用的素材,他們的行為論題主要有激勵、領導、群體、組織設計、組織變化與發展等,二戰後的行為科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主管人員都必須隨機制宜地對待人們的各種需求,著有《人類動機的理論》。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強調主管人員必須抓住能促使職工滿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勵因素》。麥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論-Y理論」,他在1957年11月號美國《管理評論》雜志上發表的《企業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論—Y理論」,以後又在其它著作中進一步加以發揮。X理論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而Y理論是根據「社會人」、「自我實現人」的假設。(有關行為科學及其代表人物的論述,相關的管理學理論已做了相當多的論述,這里不再論述,讀者可以參閱有關書籍。)行為科學對管理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行為科學引起了管理對象重心的轉變。傳統的古典管理理論把重點放在對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強調的是使生產操作標准化、材料標准化、工具標准化,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有效的組織系統和明確的職責分工等,而忽視了個人的需要和個人的目標,甚至把人看成是機器,從而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行為科學與此相反,它強調要重視人這一因素的作用。它顯然是認識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產品的生產都要靠人去實現,一切的組織目標都需要人實現。因而,應當把管理的重點放在人及其行為的管理上。這樣,管理者就可以通過對人的行為的預測、激勵和引導,來實現對人的有效控制,並通過對人的行為的有效控制,達到對事和物的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管理的預期目標。
二、行為科學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轉變。隨著對人性的認識和管理對象重點的變化,管理的方法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原來的監督管理,轉變到人性化的管理。傳統的古典管理理論強調自上而下的嚴格的權力和規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會說話的機器,在管理活動中施以強大的外界壓力,派工頭進行嚴格的監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壓力而產生對立情緒,而忽視了人的社會關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此相反,行為科學則強調人的慾望、感情、動機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強調滿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個性,以及採用激勵和誘導的方式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藉以把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與此相對應,企業界提出了「以職工為中心的」、「彈性的」管理方法,出現了「參與管理」、「目標管理」,「工作內容豐富化」等各種新的管理方式。行為科學也存在一些缺陷:
從霍桑實驗至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管理學者們對人際關系理論,對梅奧主義的批評卻未曾間斷過,很少有管理理論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評。
管理學者對人際關系理論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實驗中所運用的方法和過程,進行了批評。在他們看來,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實驗室中受控實驗的需要束縛;另一方面受到正在進行中的實際經驗的束縛,尤其是主觀願望的先入為主的影響。
此外,行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它告訴了我們對人管理時應採取什麼行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對象不僅僅是人,只對人進行研究的管理顯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為以外,還應有某些技術方面的知識。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管理人員即使有了行為知識,也將無法應用,這正是行為學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從整體上從系統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慮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對組織整體戰略進行決策,這些經常需要的管理是行為學派沒有觸及到的。對於行為學派存在的弱點,孔茨是這樣評論的:
人際行為領域並不包括管理學的全部內容。很可能一個公司的經理懂得心理學,但在管理上 卻並不有效。事實上,有一個相當大的公司,對各級管理者進行廣泛的心理學教育,結果發現這些訓練並未解決有效管理的需要。◎8
◎8[美]孔茨奧唐奈里奇,《管理學經典教科書管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 第66頁 管理學理論研究網
以前我在談到科學學時認為科學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科學技術體系學,但當時我只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有三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數學。到1982年我才比較完整地提到現代科學技術有六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積學;每一部門從基礎理論到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
技術,又分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但很快我又糾正了自己 ,在 1982 年 7 月於北京召開的系統淪、資訊理論、接制論中的科學方法與哲學問題學術討論會上,除以上六大部門之外又增加了兩個大船門,一是文藝理論、一是軍事科學。現代科學技術已分為八大部門了。一增再增,幾次更改的經驗也教育了我,到1984年底我預見到不免還會有變動,所以在一篇短文中預先聲明 :這八大部門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不能看成是不可變動的,事物是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發展的。
果不其然,l985年2月7日《經濟日報》以一組短文報道了中國行為科學成立大會既學術討論會,大家提出了建設有中園特色的行為科學問題。能把行為科學納入以前講的八大部門中的一個部門嗎? 看來困難,都不那麼合適。所以在l985年5 月中旬中國科協召開的交叉學科討論會上,我說現代科學技術還要再加一個大部門行為科學 。這引起了一些同志的興 趣 ,與我有書信來往,使我感到有責任把我現在的認識比較系統地講出來。
(一)中國特色的行為科學
什麼叫中國特色的行為科學呢? 這就要求我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這門學問,所以在向國外介紹我們這一現代科學技術大部門時,不妨稱之為馬克思主義行為科學。開宗明義,免得誤會,我們研究行為科學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進行的。
辯證唯物主義告 訴我們 ,物質的客觀世界的存在是第一性的 ,人對客觀世界反映的主觀世界是第二性的 ,人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客觀世界。人的心理、人的意識都因此受社會影響。也因為客觀世界第一,主觀世界第二,社會發展變化反映到每一個人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只有當社會發展受到落後社會制度阻撓不得前進時,人們的心理和意識才會顯得比社會發展先進。在我們社會主義的光進社會制度下,是社會發展在前,個人心理、個人意識的發展進步在後。當然人與人也不完全一樣,總有些人比較先進,也總有些人比較落後。但就全體人民講,個人落後丁社會發展是難免的。這在社會向前發展進步很快時,就顯得很明顯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國家通過各項改革,大踏步前進了,人們的心理狀態、人們的思想暫時眼不上,不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矛盾嗎 ? 近年來文藝創作中集中反映的就是這個矛盾,以致青年文學家季紅真同志把它稱之為「 文明與愚昧的沖突」。但從以上的社會發展觀點看,這種「沖突」是永遠不會完全解決的,老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這才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但我們決不等待,我們不是機械唯物論者,我們是辯證唯物論者,當我們認識到個人心理,個人思想要落後於社會發展時,我們就可以能動地利用這一認識去採取措施,提高人民的覺悟,促使差距縮小;而且在予盾產生時,盡量限制其不良後果。這就 是認識個人行為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運功,從而不斷地去解決
這個矛盾。
這一思想應該是行為科學的核心思想,是行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括。按我以前對現代科學技術其他八個大部門的說法 ,這 個哲學概括就稱為行為科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的橋梁。這架橋梁也是一門學問,應該有個名字。可否稱為「社會論」呢? 社會論是研究個人心理、個人意識、個人思想與讓會發展的
矛盾運動的。
也許有同志會問 ,社 會論好象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部分內容。是的,也可以這樣說。但我認為,既然行為科學獨立出來,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不必再包括社會論這部分內容,可以專門研究社會發展運動中的其他矛盾。再有一點要說明。我們這里講的社會論不是社會科學中的社會學,社會學是內容完全不同的一門學問。
也有人提出,能否把社會生物學 ( Sociobiology ) 作為從行為科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 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在上面我們已經講過,人的行為與人的心理和人的意識有密切關系,而心理和意識是人大腦的最高層次活動,一直認為是人所特有的。一般生物有沒有意識? 現在還難肯定,而否定的論據倒是很多的,所以,盡管在國外有人想以研究生物的所謂社會生活來推斷人的社會生活,但這將是徒勞的,因為他們又在犯幾十中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毛病,不承認人的意識的重要作用。
㈧ 行為科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行為科學的涵義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行為科學是與研究人的行為規律有關的諸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生理學、哲學、醫學等。這些學科都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行為。狹義的行為科學是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類似自然科學的實驗法和觀察法,也運用社會科學的社會調查法,研究人在工作環境中的行為規律。
行為科學是企業管理學的重要分支,MBA、EMBA等主流商業管理課程均對行為科學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
按照美國管理網路全書的定義:"行為科學是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以及低級動物行為的科學,已經確認的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社會人類學和其它學科類似的觀點和方法。"按照這一定義,行為科學的應用范圍幾乎涉及到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 如組織管理行為學、醫療行為學、犯罪行為學、政治行為學、行政行為學等等。
以單數表示的行為科學為狹義的行為科學,指的是在人群關系學說的基礎上形成的管理科學中的一門學科,又稱組織行為學;它著眼於一定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研究,重視人際關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一學科的出現對管理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其由以 "事" 與 "物" 為中心的管理發展到以 "人" 為中心的管理;由靠監督與紀律的管理發展到動機激發,行為引導的管理;由獨裁式管理發展到參與式管理,它的應用成果得到了普遍地重視。雖然行為科學問世以來的歷史並不長,關於它的研究對象和理論體系至今尚未形成統一認識,但作為當今世界的"熱門"科學之一,由於狹義行為科學的研究通過研究生產和工作環境中人的行為,旨在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已成為現代管理科學的支柱之一。
㈨ 什麼是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學派
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論學家泰羅、法約爾、韋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經濟人」,即工人只是為了追求最高工資的人。認為工人在幹活時常採取「磨洋工」的辦法,因此,應用嚴格的科學辦法來進行管理。如泰羅主張用「科學管理」的方法,由工程技術人員設計科學的操作方法,工人嚴格地照章執行即可提高生產率;法約爾則從企業整體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學的管理原則;韋伯的官僚組織體系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的管理組織體系。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強調組織和管理的科學性、精密性而忽視了人的因素,把工人看成只是組織中的一個零件。因而,古典管理理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卻激起了工人、特別是工會的反抗,使得歐美等國的統治階級感到單純用科學管理等傳統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達到提高生產率和利潤的目的,必須有新的企業管理理論來緩和矛盾,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行為科學理論應運而生。
行為科學開始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試驗,創始人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管理學家梅奧(也譯為梅厄)。霍桑試驗的研究結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對於人的假設,試驗表明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其行為不僅僅受工資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據此,梅奧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新的領導能力在於提高工人的滿意度。梅奧的這一理論在當時被稱為人際關系理論,也就是¬早期的行為科學。
梅奧等人創建的人際關系學說—早期的行為科學以後,經過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許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管理學家都從事行為科學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大量優秀著作,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新理論,逐步完善了人際關系理論。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了一次跨學科的會議上,首先提出了行為科學這一名稱,行為科學本身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學科,而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等研究人類行為的各種學科互相結合的一門邊緣性學科。
行為科學以人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原因作為研究對象。具體來說,它主要是從人的需要、慾望、動機、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為規律,特別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並藉助於這種規律性的認識來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以實現提高工作效率,達成組織的目標。行為學派雖然沒有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管理知識,卻已經為人們提供了許多有用的素材,他們的行為論題主要有激勵、領導、群體、組織設計、組織變化與發展等,二戰後的行為科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主管人員都必須隨機制宜地對待人們的各種需求,著有《人類動機的理論》。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強調主管人員必須抓住能促使職工滿意的因素,著有《工作的激勵因素》。麥格雷戈(D. M. McGregor,1906-1964)的「X理論-Y理論」,他在1957年11月號美國《管理評論》雜志上發表的《企業的人性面》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有名的「X理論—Y理論」,以後又在其它著作中進一步加以發揮。X理論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而Y理論是根據「社會人」、「自我實現人」的假設。(有關行為科學及其代表人物的論述,相關的管理學理論已做了相當多的論述,這里不再論述,讀者可以參閱有關書籍。)行為科學對管理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行為科學引起了管理對象重心的轉變。傳統的古典管理理論把重點放在對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強調的是使生產操作標准化、材料標准化、工具標准化,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有效的組織系統和明確的職責分工等,而忽視了個人的需要和個人的目標,甚至把人看成是機器,從而忽視了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行為科學與此相反,它強調要重視人這一因素的作用。它顯然是認識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產品的生產都要靠人去實現,一切的組織目標都需要人實現。因而,應當把管理的重點放在人及其行為的管理上。這樣,管理者就可以通過對人的行為的預測、激勵和引導,來實現對人的有效控制,並通過對人的行為的有效控制,達到對事和物的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管理的預期目標。
二、行為科學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轉變。隨著對人性的認識和管理對象重點的變化,管理的方法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原來的監督管理,轉變到人性化的管理。傳統的古典管理理論強調自上而下的嚴格的權力和規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會說話的機器,在管理活動中施以強大的外界壓力,派工頭進行嚴格的監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壓力而產生對立情緒,而忽視了人的社會關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此相反,行為科學則強調人的慾望、感情、動機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強調滿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個性,以及採用激勵和誘導的方式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藉以把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與此相對應,企業界提出了「以職工為中心的」、「彈性的」管理方法,出現了「參與管理」、「目標管理」,「工作內容豐富化」等各種新的管理方式。行為科學也存在一些缺陷:
從霍桑實驗至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管理學者們對人際關系理論,對梅奧主義的批評卻未曾間斷過,很少有管理理論受到如此之多的批評。
管理學者對人際關系理論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實驗中所運用的方法和過程,進行了批評。在他們看來,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實驗室中受控實驗的需要束縛;另一方面受到正在進行中的實際經驗的束縛,尤其是主觀願望的先入為主的影響。
此外,行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它告訴了我們對人管理時應採取什麼行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對象不僅僅是人,只對人進行研究的管理顯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為以外,還應有某些技術方面的知識。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管理人員即使有了行為知識,也將無法應用,這正是行為學派的缺陷。比如管理者往往要從整體上從系統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慮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對組織整體戰略進行決策,這些經常需要的管理是行為學派沒有觸及到的。對於行為學派存在的弱點,孔茨是這樣評論的:
人際行為領域並不包括管理學的全部內容。很可能一個公司的經理懂得心理學,但在管理上 卻並不有效。事實上,有一個相當大的公司,對各級管理者進行廣泛的心理學教育,結果發現這些訓練並未解決有效管理的需要。◎8
◎8[美]孔茨奧唐奈里奇,《管理學經典教科書管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 第66頁 管理學理論研究網
以前我在談到科學學時認為科學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科學技術體系學,但當時我只認識到現代科學技術有三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數學。到1982年我才比較完整地提到現代科學技術有六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積學;每一部門從基礎理論到直接改造客觀世界的
技術,又分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但很快我又糾正了自己 ,在 1982 年 7 月於北京召開的系統淪、資訊理論、接制論中的科學方法與哲學問題學術討論會上,除以上六大部門之外又增加了兩個大船門,一是文藝理論、一是軍事科學。現代科學技術已分為八大部門了。一增再增,幾次更改的經驗也教育了我,到1984年底我預見到不免還會有變動,所以在一篇短文中預先聲明 :這八大部門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不能看成是不可變動的,事物是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發展的。
果不其然,l985年2月7日《經濟日報》以一組短文報道了中國行為科學成立大會既學術討論會,大家提出了建設有中園特色的行為科學問題。能把行為科學納入以前講的八大部門中的一個部門嗎? 看來困難,都不那麼合適。所以在l985年5 月中旬中國科協召開的交叉學科討論會上,我說現代科學技術還要再加一個大部門行為科學 。這引起了一些同志的興 趣 ,與我有書信來往,使我感到有責任把我現在的認識比較系統地講出來。
(一)中國特色的行為科學
什麼叫中國特色的行為科學呢? 這就要求我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這門學問,所以在向國外介紹我們這一現代科學技術大部門時,不妨稱之為馬克思主義行為科學。開宗明義,免得誤會,我們研究行為科學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進行的。
辯證唯物主義告 訴我們 ,物質的客觀世界的存在是第一性的 ,人對客觀世界反映的主觀世界是第二性的 ,人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客觀世界。人的心理、人的意識都因此受社會影響。也因為客觀世界第一,主觀世界第二,社會發展變化反映到每一個人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只有當社會發展受到落後社會制度阻撓不得前進時,人們的心理和意識才會顯得比社會發展先進。在我們社會主義的光進社會制度下,是社會發展在前,個人心理、個人意識的發展進步在後。當然人與人也不完全一樣,總有些人比較先進,也總有些人比較落後。但就全體人民講,個人落後丁社會發展是難免的。這在社會向前發展進步很快時,就顯得很明顯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國家通過各項改革,大踏步前進了,人們的心理狀態、人們的思想暫時眼不上,不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矛盾嗎 ? 近年來文藝創作中集中反映的就是這個矛盾,以致青年文學家季紅真同志把它稱之為「 文明與愚昧的沖突」。但從以上的社會發展觀點看,這種「沖突」是永遠不會完全解決的,老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這才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但我們決不等待,我們不是機械唯物論者,我們是辯證唯物論者,當我們認識到個人心理,個人思想要落後於社會發展時,我們就可以能動地利用這一認識去採取措施,提高人民的覺悟,促使差距縮小;而且在予盾產生時,盡量限制其不良後果。這就 是認識個人行為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運功,從而不斷地去解決
這個矛盾。
這一思想應該是行為科學的核心思想,是行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括。按我以前對現代科學技術其他八個大部門的說法 ,這 個哲學概括就稱為行為科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的橋梁。這架橋梁也是一門學問,應該有個名字。可否稱為「社會論」呢? 社會論是研究個人心理、個人意識、個人思想與讓會發展的
矛盾運動的。
也許有同志會問 ,社 會論好象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部分內容。是的,也可以這樣說。但我認為,既然行為科學獨立出來,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不必再包括社會論這部分內容,可以專門研究社會發展運動中的其他矛盾。再有一點要說明。我們這里講的社會論不是社會科學中的社會學,社會學是內容完全不同的一門學問。
也有人提出,能否把社會生物學 ( Sociobiology ) 作為從行為科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 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在上面我們已經講過,人的行為與人的心理和人的意識有密切關系,而心理和意識是人大腦的最高層次活動,一直認為是人所特有的。一般生物有沒有意識? 現在還難肯定,而否定的論據倒是很多的,所以,盡管在國外有人想以研究生物的所謂社會生活來推斷人的社會生活,但這將是徒勞的,因為他們又在犯幾十中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毛病,不承認人的意識的重要作用。
㈩ 行為科學理論提倡的管理方法有哪些
行為科學理論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人際關系」——「行為科學」的理論。它強調人的行為,認為從人的行為本質中激發動力,才能提高效率。
其代表理論有:
①早期的人際關系理論
這就是著名的霍桑工廠試驗指導出的理論,其代表人物為美國的梅奧和羅特利斯伯格。他們認為工人是「社會人」,企業中並存著「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必須從社會、心理方面來鼓勵工人提高生產效率。
②人類需要層次論
其代表人物為馬斯濟,他認為人的需求分為四個層次,應針對不同的人對不同層次的需求的追求使其得到相對滿足。
③人性管理理論
即研究同企業管理有關的所謂「人性」問題。其代表人物有麥格雷戈,他提出了「X理論一Y理論」,認為人不是被動的,只要給予一定的外界條件就能激勵和誘發人的能動性;阿吉里斯,他提出了「不成熟一一成熟理論」,認為在人的個性發展方面,有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連續發展過程,這意味著人的自我表現程度的加強等。
④群體行為理論
即研究企業中非正式組織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其代表人物有勒溫,他提出「團體力理論」;布雷德福,他提倡實行「敏感性訓練,通過受訓者在團體學習環境中的相互影響,使其更明確自己在團體組織中的地位和責任等。
⑤領導行為理論
即研究企業中領導方式的問題。其代表人物有坦南鮑姆和施米物,他們提出「領導方式連續統一體理論」;利克特,他提出了『『支持關系理論」;斯托格弟,他提出了「雙因素模式」;布萊克和莫頓,他們提出了「管理方格法」。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