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
Ⅰ 社會救助法的時間表
社會救助法時間表
●2005年
相關部委開始著手社會救助法的起草工作。當初,專家認回為,中國答已經制定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災害救助、農村五保供養、農村特困戶生活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以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法律法規,因此,社會救助法的出台條件已日趨成熟。
●2008年8月
中國政府網發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通知,公開徵集意見。
●2010年3月
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汪夏、王保存等96名代表提出3件議案,要求制定社會救助法。
繁華的都市街頭,人們會看到乞討的兒童;在擁擠的地鐵車廂,人們會看到乞討的殘疾人。善良的人們這時總會思考,社會應以怎樣的方式幫助他們?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民法家王利明同樣對弱勢群體十分關注。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他帶來了一份議案:建議制定社會救助法。
Ⅱ 社會救助法的徵求意見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通知
為了進一步增強立法的透明度,提高立法質量,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徵求社會各界意見,以便進一步研究、修改後報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低收入家庭專項救助、自然災害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以及低收入家庭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社會救助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社會救助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須通過立法加以解決:一是,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尚不明確,影響了社會救助功能的發揮;二是,部分地方的社會救助資金保障不足,導致一些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城區救助水平偏低、部分困難群眾未能納入社會救助的范圍;三是,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專項救助和自然災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行政法規的依據;四是,現行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救助標准過於原則,各地制定具體救助標准時缺乏統一的依據,隨意性過大;五是,有關部門對社會救助的申請審查手段不足,申請人騙取社會救助待遇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民政部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徵求意見的基礎上,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草案送審稿)》,報請國務院審批。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在充分聽取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企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經與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明確了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
關於社會救助的基本原則,徵求意見稿規定,社會救助遵循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保障基本生活、鼓勵勞動自救和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第四條)
關於社會救助的管理體制,徵求意見稿規定,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社會救助工作,財政、教育、衛生、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相應的社會救助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社會救助工作。(第六條)
關於社會救助的資金保障,徵求意見稿規定,社會救助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對財政困難的地區和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地區,中央財政按照規定給予適當補助;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開展救災募捐並接受國內外的社會捐贈。受贈的財產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公益事業捐贈的規定使用。(第九條)
(二)對社會救助的標准作了相對具體的規定。
徵求意見稿規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由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參考上年度當地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指標,並適當考慮必需的衣物、水電燃煤(燃氣)等因素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並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定期調整。(第十二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一條)
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於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倍且家庭財產狀況符合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根據需要給予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第十六條)臨時救助的標准和內容,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第二十六條第二款)
(三)規定了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具體措施。
徵求意見稿規定,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辦事處每月按標准發給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實物券,也可以給付實物。(第十四條)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在中等、高等教育階段,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助學金等救助,有關教育機構可以酌情減免學費。(第十八條)
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成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參保費用有困難的,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對經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數額較大的,可以給予適當補助。(第十九條)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住房困難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通過提供廉租住房、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住房等方式予以保障,在寒冷地區還應當給予冬季取暖補助。(第二十條)對符合專項救助標準的家庭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基本生活因自然災害受到影響的人員提供資金、物資、服務等方面的救助,保障其吃、穿、住、醫等基本需求。(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對因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給予資金、物資、服務等臨時救助。(第二十六條第一款)
(四)強化了管理部門對社會救助申請的審查手段。
徵求意見稿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有關專項救助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收入、財產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可以查詢社會救助待遇申請人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存款或者持有有價證券的情況。(第十三條第二款、第十七條第二款)
此外,徵求意見稿還對不依法履行社會救助管理職責、騙取社會救助待遇、出具虛假證明等違法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
二、徵求意見的有關事項
有關單位和各屆人士可以在2008年9月8日前,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提出意見:
(一)登錄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通過網站首頁左側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徵集系統》,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
(二)通過信函方式郵寄。
(三)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
二○○八年八月十五日
Ⅲ 實行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有什麼意義
2014年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9號公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該《辦法》分總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社會力量參與、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13章70條,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辦法》頒布施行,是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庄嚴承諾。我國《憲法》規定,人民群眾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社會救助承擔著依法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手中,使改革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神聖職責和光榮使命。《辦法》將社會救助上升為根本性、穩定性的法律制度,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編織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落實了黨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落實了公民獲得物質幫助權的憲法權利,是黨和政府對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庄嚴承諾。
《辦法》頒布施行,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的深入,社會救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存在著保障不完善、體系不完整、制度「碎片化」等問題,與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適應,需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予以解決。《辦法》總結新經驗、確認新成果,把成熟的改革經驗上升為法規制度,用法規形式鞏固改革成果,使各項社會救助有法可依,實現了社會救助權利法定、責任法定、程序法定,為履行救助職責、規范救助行為提供了法制遵循。《辦法》是社會救助領域統領性、支架性法規,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為提升社會救助工作法治化水平、釋放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紅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辦法》頒布施行,是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重大舉措。《辦法》對社會救助進行全面規范,將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各項托底制度,統一到一部行政法規之中,使之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兼顧群眾困難的各個方面,覆蓋群眾關切的各個領域,構建了完整嚴密的安全網。《辦法》在資源配置上堅持統籌優化,在程序安排上保障「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努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避免陷入生存窘境,防止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的悲劇事件,也讓人民群眾消除後顧之憂,安心創業就業,對於推進市場化改革,促進社會公正,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具有重要意義。
Ⅳ 中國社會救助政策是什麼時候發布的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救助思想與實踐研究>>
這書裡面說版的
你對權中國這方面的歷史了解嗎??!!
近代中國就有社會救濟制度 老實說一千多年前就有
只是建國初期才完善 所以非要說個時間
1941年政府組織了一些專家學者,准備制定《社會救濟法》。1943年《社會救濟法》公布實施。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濟貧大法。
那就1943年吧
Ⅳ 中國的社會救助制度有哪些內容和特點
特點:
一、社會救助法以實現社會公平為基礎
社會救助法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實現社會回公平為價值基礎。社答會救助基於國家財政向社會特殊群體提供基本生活需要,既不是強調國家公權對公民權利的干預,也不是規范公民、意思自治。社會救助法律制度規范國家調節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承擔對社會困難群體的扶助責任和義務,保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求適度平衡,一定程度實現社會公平。
二、社會救助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統一
現代社會,獲得救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政府在其中負有嚴格的責任。有關社會救助的權力的實施和權利的實現及其救濟不僅是行政行為和司法行為,而且是嚴格的程序和過程。因此,社會救助法不僅是規范社會救助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還必須規定主體資格,救助程序,權利義務實現方式等。
所謂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於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它對於調整資源配置,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Ⅵ 社會救助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於2014年2月21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9號發布,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根據《辦法》的規定,由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辦法》的出台,為社會救助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有利於統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社會救助制度,形成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
一是構建了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八項制度以及社會力量參與,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法律制度形式明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內容。
二是加強了社會救助統籌協調。《辦法》規定由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各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並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
三是堅持了社會救助城鄉統籌發展。《辦法》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確保黨和政府的關懷,廣泛惠及城鄉所有困難居民。
四是強化了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查詢核對機制。《辦法》要求建立信息核對平台,根據救助申請及獲得救助家庭的請求、委託,由縣級以上民政部門代為查核其收入狀況、財產狀況。這為今後科學、准確認定社會救助對象並完善退出機制,確保社會救助公平、公正實施奠定了基礎。
Ⅶ 社會救濟與社會救助的區別
社會救濟與社會救助的區別主要有:
1、提供的幫助類型不同:社會救濟的提供的是物質幫助;而社會救助提供的是物質和精神幫助。
2、性質不同:救濟是一種較為消極的救貧濟窮措施,是基於慈善的心理,對貧困者進行暫時性的救濟措施;而救助則更多反映了一種積極的救困助貧措施,是政府長期性的救助,是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簡而言之:社會救濟主要是給予物質上的扶持;社會救助涵義更廣,除了物質的幫助,精神撫慰、方法傳授等都可以是救助內容。
(7)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擴展閱讀:
社會救助一詞,有些也稱為社會救濟。通常來說,救濟是一種消極的救貧濟窮措施,基於一種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對貧困者行善施捨,多表現為暫時性的救濟措施;而救助則更多反映了一種積極的救困助貧措施,作為政府的責任而採取的長期性的救助。
因此,政府的責任而採取的長期性的救助,是指國家對於遭受災害、失去勞動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給予特質救助,以維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救助主要是對社會成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標是扶危濟貧,救助社會脆弱群體,對象是社會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難人群。社會救助體現了濃厚的人道主義思想,是社會保障的最後一道防護線和安全網。
Ⅷ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初步確立了中國的災難救助規定,具體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您好!抄2月27日,國務院公布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統籌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該辦法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8項制度以及社會力量參與作為基本內容,分別設予以規范。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幫扶項目、創辦服務機構、提供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社會救助,並按照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謝謝閱讀!
Ⅸ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是法律還是法規
是國務院頒發的相關法律規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是國務院於2014年2月21日中華人內民共和國國務容院令第649號公布的文件。該《辦法》分總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社會力量參與、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13章70條,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Ⅹ 社會救助法的簡介
社會救助法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救助法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