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西方社會法

西方社會法

發布時間: 2020-12-18 17:53:51

1. 西方的社會法是什麼意思

社會法學派是藉助於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法律問題所形成的一個法學流派,其法律觀主回要體現在法即社會秩答序、法紮根和服務於社會、重實效而輕名分及重經驗而輕邏輯等觀念上。在西方法學的發展中社會法學特殊的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一種新的法觀念,即「活的法」觀念,這一觀念打開了我們對法認識的新領域。因而對法學研究和法制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 西方法律與中國法律的不同

2003年6月20日 ,國家出台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中國的法治又邁出了一大步。但是距離真正的法治還有一段距離。那究竟什麼是法治呢?法治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下面且分析一下西方法治的社會條件:

1.多元化主義文化的存在。多元化主義包括兩個理念,一是制衡理念,二是契約理念。

一個自由發展的社會應該允許不同的利益主體存在,每一個利益主體都有存在和發展的權利。因為存在足夠可以和其他利益集團的力量,才可以互相制衡,而不能夠由某一個社會主體單方面決定社會發展的政策,獨占支配整個社會發展的資源。多元化主體的存在可以產生有效的制衡。法國的孟德斯鳩是近代分權學說的集大成者。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他從人性的弱點和權力的特徵出發,探討了國家權力分立的必要性,認為權力行使的特點是一直遇到界限為止,為此,權力的濫用是必然的,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如果人人都是天使,社會和國家就不需要法律,而從實證和人類生活的經驗看,社會和國家必須要有法律,為此只能假定人性是惡。在此基礎上,孟德斯鳩認為國家權力必須分為三種,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而這三種權力必須由三部份人分別掌握,而不能只由一個人或一個利益集團掌握這三種權力。在分權的基礎上,三種權力還必須互相制約,以權力制約權力,通過權力的摩擦,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美國的制度就受其影響。而盧梭的《社會契約》就有契約理念,整本著作所要論述的是以下兩點:(1)、自然權利論。即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每個人都享有生而不可剝奪的生命、自由等權利。(2)、人民主權論。即主權在民,政府是人民自由意志的產物,所以人民有權廢除一個違反自己意願,剝奪了自己自由的政府。他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民在自然法的指導下,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協議建立國家,制定憲法和法律,從而得到一種確定的秩序以保護自己的權利。其中美國憲法受其影響較深。

2.理性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

理性主義可以從古希臘,古羅馬法律文化中尋找得到。從西方發展歷程來看,他們的哲學思想與自然法主義影響著西方社會的人們意識,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特別是西方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提出一種「反對神權,提倡人性的解放」,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從而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並且西方各個學術流派團體的學術爭論促進西方整個社會思想的解放,使真理通過爭論的對抗中成熟,並不斷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社會意思形態,把「自由與平等,公平與正義,寬容與理解,對抗與妥協」的理念以新鮮的血液注入人們的心靈,向導著人生活的方式,思維角度,價值選擇。這些理念就象是人的血液一樣灌輸與人的全身,使其一代一代的遺傳著並不斷變異著這種基因,使它得到世世代代的延傳並發揚光大。理性主義特別是羅馬精神中的理性主義首先表現在法典化。法典自身就是高度理性的體現。例如蓋尤斯的《法學階梯》,查士丁尼的《法學總論》。其次理性主義還重視法律制度的高度抽象的概括。例如羅馬法的債制度,物權制度,人格權制度都設計得比較好,對現代民法的發展影響深遠。最後理性主義體現在重視法學家的作用上。羅馬法學家不僅提出和解決了許多涉及立法,執法,司法的技術和方法的問題,而且引入希臘人的自然法的概念來論證羅馬法的神聖性和廣泛適用性。最重要的是羅馬法學家的「解答」,可以成為其法律淵源。

自由主義是一套關於個人、社會、國家關系的理論。它起源於歐洲,卻在美國發揚光大。自由主義是美國人信奉的最重要的價值觀,美國政治受到它深刻而持久的影響。自由自由主義包含的原則有:個人主義、自由、平等、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主義的國家學說。自由主義的基礎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自由、個人的參與或個人的經濟活動,認為個體的性質決定集體的性質,這種秩序規定了個人與國家、自由與強制的關系,規定了公共權威強制力的適用范圍,也包含了規范個人與權威關系所必須的法律結構。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傳統中一直是人們廣為稱頌的美德,甚至成為美國民族認同的一種象徵。「個人主義為美國民族所特有的態度、行為方式以及抱負提供了合理的說明。它解釋了美國民族特有的既有多樣化又有統一性的社會和政治組織,它指向一種與美國人經驗相一致的關於社會組織的理想。自由主義雖然承認國家存在的必要性,但把國家看作人類過一種共同的、有秩序的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為了將這種必要的代價限定在較小程度,美國政治致力於限制國家的權力和職能。限制的途徑有兩種:第一,以分權的方式造成國家權力機構之間的內部制衡,從而防止出現專斷權力;第二,限制國家權力的活動空間,強調個人與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又譯為「市民社會)的權利。分權的最大目的和優勢在於建立民主制度保障每個公民的個人自由、防止集權專制統治,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自由主義實質上是指人們可以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於人身,而毋須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任何人的一種對個人專橫意志和他人控制的獨立狀態。一個社會處於一種「法律」支配下的自由,可以自發形成一種規范的秩序。一個社會如果沒有自由或者是一種壓制下的自由,那不是真正的自由,那會使人的活性與積極性被壓迫,人類的文明就只能是停滯在野盲的社會狀態下。正如哈耶克所說的:「只有當事先知道自由能夠帶來的好處時才批準的自由,是不可能稱為自由!」

3.超驗的宗教文化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這說明法律就好像是宗教一樣,她必須是一種被人們信奉的救命稻草,一種認同的社會價值文化,一種理性的行為方式。法律被奉為神聖命令,再宗教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宗教成為具有最高權威的法律,甚至被奉為唯一的法律。法律被奉為神靈對世人的命令,是神意的表達。這種神意和神命被認為絕對正確,起效力超越時空,萬世不移,永恆不變,世人只有服從的義務,毫無懷疑和更改的權利。宗教經典被奉為最具權威的法律淵源。世界主要宗教都各有其經典,如猶太教的《舊約聖經》,基督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以及印度的《法經》。西方的文化表明,宗教不僅控制人的行為,而且控制人的信仰。西方國家有著傳統的宗教文化,西方人心中的宗教不僅僅是一套信條與儀式,它是人們表明對終極意義和生活目的的一種集體關切。它首先是對各種超驗價值的共同直覺與信奉,宗教具有一種導向人性善的一面和懲治罪惡的一面。宗教正是披上了上帝是第一的神聖外衣,人就對宗教產生一種懼怕和愛慕的信念,所以產生一種膽怯的對法律敬畏的理性。可以說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宗教文化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合上述西方法治社會所必須的幾個要素是:自由限權,理性平等,宗教信仰。

而反觀我們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她具有積極的因素也含有消極的因素,並且有一些消極的文化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方式,社會意識形態,人們的觀念,同時也是導致中國法治困境的最重要因素。下面具體分析中國法律文化:

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是一套以「天道」觀念和陰陽學說為哲學基礎,以儒家學派的主流思想為理論依據,以農業生產方式和血緣家庭家族為社會土壤,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法律傳統和法律體制。

首先我國上是一個具有自然經濟,宗法專制,儒家文化三位一體的國家,以一戶一家為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的封閉分散的小農經濟,局限於依賴大自然的賜予和長輩生產生活的經驗傳授。這種生產關系本質上決定了以血緣關系,宗族關系為基礎的守法關系和人身依附。所以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這種狹隘的小農經濟只能是滿足自身的需求。由此造成中國古代有一種「重農抑商」的思想,所以自由經營的思想在中國就沒有突破,不具有一種繁榮的商業發展景象出現,因為根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得到:古代不具有一種真正的自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民主制度。

其次中國古代的法的指導思想以儒家的人性善論為基礎的理想主義,著眼與道德人格的完善,注重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主義教義。特別地認為在位者的道德完美無缺,歷來就美化在位者的道德人格。它認為人心的惡善是由教化決定的,同時又堅信這種教化只是在位者一二人潛移默化之功,其人格有感化,所以從德行主義又衍而為人治主義。「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倫理的指導原則。「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綱是指處於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所謂的倫常綱紀實質上是貴賤,尊卑,長幼,親屬的綱要,是不平等的關系,以此形成一種特色的臣民,子孫「卑幼」,對 於 君父,官貴尊長的絕對服從的義務的關系。由此造成一種深厚的等級觀念和身份地位關系,造成社會上重視和追求的權力膜拜心理而輕視法律治理國家,重視人倫道德輕視事理,重視血緣關系輕視地緣關系,重視情義輕視功利的觀念。這就是一種「人治」的文化觀念色彩的縮影。

最後中國古代一個特色就是法律文化中的嚴刑峻法,,它還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的等級制度和以賞罰分明的制度,導致人們談法色變,強化了人們忌訟,賤訟,恥訟的法律心理,中國古代社會「重刑輕民」,並且至今在中國社會找不到一部完整的民法,這就導致我們國家在培養國人法律意識中出現難處的無奈。按照傳統文化的觀念,法律是君主依據「天理」制定出來,君主是上天指定的正義化身,作為臣民只能無條件遵守。任何違背秩序和侵犯王權的行為都要受到刑罰的嚴懲和道德的譴責。這種嚴刑峻法和嚴刑逼供的行為導致人民一講到「法」就以為是刑法,心中有一種懼怕的心理。這種觀念不利於提升人的法律意識,正確發揮法律的功能,對我國法治現代化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還有儒家一直以來就認為「無訟」的思想,要以道德來教化人的言行的思想。在漫長的中國社會「無訟」一直是國家追求的一種理想,就設計一套關於息訟,調解和諧的制度。這種制度明顯的忽視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護,使得人們的權利意識淡薄。

縱觀中西法律文化的條件,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無疑與西方的觀念相違背,明顯有一種觀念上的「排斥現象」。再加上我國商品經濟和民主政治建設歷程不長,缺乏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長的土壤。我國構建特色的法治道路應該著重培養這幾個要素:自由的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多元化主體的競爭,完善的理性的法律,科學有效的制度,民族法治精神。

3. 西方法律是如何起源的

由於東西方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的不同,進入階級社會的時間不同,法律在起源與發展道路上也有很多差異。

中國古代法起源於部族之間的征伐。根據我國法制史研究證明,我國古代法主要是刑,例如,
禹刑、湯刑、呂刑等。當時所謂的刑比現在的刑,含義更狹窄,專指肉刑、死刑,是殺害人生命肢解人肢體的一種暴力手段。

古希臘、羅馬法則起源於氏族中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古代希臘的雅典是氏族內部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並且隨著平民斗爭的勝利,加速了氏族組織的崩潰和希臘國家的產生。與國家產生的這種形式相適應,法產生的第一種形式就是梭倫的立法改革,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廢除貴族所享有的特權,以財產的多寡劃分公民的等級以及與之相應的權利義務。而在羅馬,則是氏族外平民反對羅馬氏族貴族,爭取權利平等的斗爭加速了羅馬氏族組織的崩潰和羅馬國家的產生,以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的公布,確認了平民的權利義務。所以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所要解決的問題與我們祖先不同,他們所解決的不是氏族、種族之間你死我活的征戰,而是社會集團之間利益的調整和重要分配。這樣,它們就有可能找到某種中間道路,以妥協方式解決一些基本的社會矛盾,使大家共同遵守其條款,和平共處。

古希臘羅馬法律,就其政治功能而言,法是不同社會集團共同遵奉的准則,具有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權威。就其民事功能而言,法是私人事務必不可少的參與者和仲裁者,與市民社會有著最密切的關系。這種起源上的差異,造成了法觀念上的差異,也造成了中西方法律發展上的差異。

4. 1:請闡述中西方社會對法律認知的差異。

中西方社會對法律認知的差異:

1、中國社會:

傳統中國的法的觀念回主要以「刑」為核心和內容答,在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德主刑輔」、「禮法並用」、立法等差、良賤有別的立法指導思想,形成了「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刑律為主的法規體系,產生了漠視權利、詳訂義務的法律內容以及與此配套的各項制度。在法律意識方面,認為法律的淵源在皇帝,皇帝口含天憲,皇權至上,法自君出。法律的作用在於治民、治吏等等。因此,在傳統上,中國人往往習慣於把刑、律、法等同起來,以為法即是刑法。

2、西方社會

在西方,能譯作「法」的拉丁語詞彙很多,但它們共同的基本含義有三:一為法;二為權利;三為正義。這個詞一開始就把法、正義和權利緊緊聯系在一起。西方對法的認識主要以權利為軸心。它是用以確定和保護社會各階層權利的重要手段,並因此獲得一體遵行的效力。

我們從法的觀念分析,可以看出東西方權利義務觀念的不同導致對法律態度的不同,因而西人在積極主動的權利斗爭中求利益,中國人則在被動或被迫的義務風險中求利益。

5. 西方當代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實證主義法學(列舉)
1.分析實證:奧斯丁→哈特、凱爾森
2.社會法學:格雷、霍姆斯、埃利希
PS:分析實證和社會實證的區別:前者重視研究「白紙黑字」,即成文法。概念法學認為法律是封閉的體系,可以通過邏輯推理來解決一切法律問題。社會實證則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制定出完美的法律,因而研究的重點與其放在法律文本上,不如放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法學的任務是通過社會調研找出與法律相關的活動並對其進行解釋,回答「法律實際上是什麼」的問題。由此可見,概念法學只考慮法律效力是否存在,而社會法學則探究法律的實效,並藉此對人們的行為後果進行預測。
新自然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列舉)
1.馬里旦:人權理論
2.富勒:程序自然法
3.羅爾斯:社會正義論
4.德沃金:法律原則論、權利論
新分析法學主要代表人物
1.凱爾森:純粹法學
2.哈特:法律規則論
3.拉茲
4.麥考密克、魏因貝格爾:制度法學
社會法學
格雷:法律淵源論
1.大前提與法院的解釋。「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是公認的法律推理方式。概念法學認為,「大前提」即法律規范。但格雷對此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大前提」不僅包括了「白紙黑字」,還包括政策、法官個人偏好等因素。因此,「大前提」不再只是法律條文,而應當是「法律淵源」,適用案件的法規正是來源於對綜合淵源的解釋。
2.法律與法律的淵源。格雷提出了「法律淵源」這一概念。白紙黑字的規則是法律的淵源,而非法律本身。法律表現為多種形式。
3.法院判決的最終效力。「法規無法自己解釋自己,它的含義是由法院來宣布的」。法官才是真正運用法律的人,法律只有經過法官的實際使用,才具有現實含義。因此,法官才是真正的立法者。法官對法律范圍的描述即使錯誤,也是有效的。
PS:格雷《法律的性質和淵源》
霍姆斯:預測論
1.「法律顧問」視角:關注的不是一般規則,而是法院的判決結果。「對法院事實上將做什麼的預測,而不是別的什麼,便是我所說的法律。」
2.「壞人」的視角:壞人的觀點是認識法律的出發點。BLL規則三段論完全是不真實的,因為「壞人」不在乎道德的義務和觀念,只是希望躲避法律的無形之網。
PS:霍姆斯《法律之路》
1/4頁
弗蘭克和盧埃林:法律診所
那種根據規則審判的理論,在整整一個世紀內,不僅愚弄了學究,而且愚弄了法官。——盧埃林《作為制度的憲法》
並不存在唯一正確的判決結果,那麼,怎能會有一般人現象的法律規則?——弗蘭克《法律和現代意識》
區分「行動中的法律」和「文本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 & Law in book)——龐德 盧埃林通過對數百個案例的考察,發現同樣的法律規范卻會導致千姿百態的判決,因此徹底否定了「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這一公式,直接認為法律就是法官的判決。

6. 西方思想傳統中法與法律的區分及意義

1.西方的「法」除有「法」的含義外,還兼有「權利」、「公平」、「正義」或「規律」、「回法則」之意答,因此它們常被人們理解為「客觀法」,或「理想法」、「應然法」。

2.西方的「法律」則主要被理解為人們依主觀意志和認識而制定的法律,即「主觀法」或「現實法」、「實然法」。

.在西方法文化傳統中,人們憑借自然法概念將「法」與「法律」明確地區分開來。自然法理論認為,法律在本質上是規范性的,「惡法非法」,因為存在著一種規制政治權力和法律權力,並為人們的行為制定道德標準的自然法體系。

7. 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關系

現代西方三大法學流派

一、新自然法學的啟示意義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學是西方自然法思想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自然法思想的意識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並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斷翻新,內容不斷完善。產生於20世紀特殊社會環境的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馬里旦、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等。他們的新自然法學說(或價值論學說)各有側重點,各不相同,然而卻共同的體現出自然法觀念的思維形式。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法律應當關注某種應然性,法律的發展應當遵循一定的價值原則並體現一定的價值要求。無論是馬里旦的神學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還羅爾斯的正義論或德沃金的權利論,無不"注重研究法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礎,法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法應追求的理想境界"③ 他們的手中都有一份"價值表",為應然的法律之制定和評價提供了所依據的標准。新自然法學派強調法本身是一個價值系統,必然反映一定的價值關系,極為重視法的合理性和道德性。他們通過總結、抽象和思考,為法律的建構鑄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啟示意義

分析法學在現代主要以凱爾森和哈特為代表,它基本上繼承了傳統的分析法學的理論,嚴格地區分"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著重對實在法進行邏輯分析而不作有關的價值判斷,否認價值和道德的必然聯系。 凱爾森指出,價值判斷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只能是相對的;人們不能用理性認識來回答有關法的普遍和最高價值這一命題;對於自然法學中的絕對正義,他認為這"是一種自欺或者等於一種意識形態"。④ 既然對正義持道德懷疑論和不可知論的態度,⑤ 於是凱爾森認為,正義只能是一種"合法性",應當建立與價值無關的純粹研究法律結構的法律科學(即所謂"純粹法學"),"就其對象實際上是什麼來加以敘述,而不是以某些特定的價值判斷的觀點來規定它應該如何或不應該如何"。⑥ 哈特給法下的定義是"法律是

一種特殊的規則",這是他的"語義分析法學"的基本原理,他以奧斯丁的分析實證法學作為重要的理論淵源,主張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但"並無必然聯系",法律應當採用"廣義的概念",即將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非道德性區分開來,以體現除了道德之外法律的所有其它復雜的特徵。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在對法律形式的邏輯分析上運用了更多的新的方法,繼承了傳統分析法學對實定法的重視和研究,也吸收採納了其它法學流派的合理成分,內容豐富三、社會學法學的啟示意義

社會學法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它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認識和研究法律問題"⑦ 社會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驥、埃利希和龐德。狄驥提出了"社會連帶主義"學說,體現出社會本位的價值觀,關注社會的整體利益,強調社會義務。埃利希則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觀點而聞名於世。他認為,這種"支配社會本身的法律",盡管並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條文,但"即可預防糾紛的出現,在糾紛出現後,也可以籍以解決而毋需求助於國家的法律機構"。⑧ 他讓人們注意到國家制定法之外的其他行為准則(如習慣、職業道德、行業規定等等)對於社會秩序的意義,擺脫了"純粹"法律規范分析僵化的法學研究視角和方法,將法律分析的重點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龐德的社會學法學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理論。他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功能'或'社會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來取代邏輯性概念,主張"有用即是真理"。他還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法律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強調以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法律,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抽象內容;並且注重法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總之,社會法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打破'法律關門主義'禁錮的歷史重任",⑨ 它社會本位的立場,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於法律的發展和一定社會的變革,其重大的啟示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資料
http://www.legaldaily.com.cn/misc/2005-05/30/content_145941.htm

8. 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

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有悠久的歷史,有許多積極成果值得我們去借回鑒和吸收。我們要在馬答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用辯證的態度去對待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吸收其具有借鑒意義的成果,為我所用。
我們應當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真總結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直面當代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各種理論和方法,通過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9. 西方社會兩大法系的區別

西方社會兩大法系在法的淵源、法的分類、法典編纂、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區別:

1、法的淵源不同。

在大陸法系國家,正式的法的淵源只是指制定法,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法院的判例、法理等沒有正式的法律效力。

在英美法系國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的淵源,遵循先例是英美法系的一個重要原則,承認法官有創製法的職能,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法的分類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法的基本分類是公法和私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公法主要指憲法、行政法、刑法、訴訟程序法,進入20世紀後又出現了社會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有公私法兩種成分的法。

英美法系國家無公法和私法之分,法的基本分類是是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是在普通法院判決基礎上形成的全國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由大法官法院的申訴案件的判例形成的。

3、法典編纂的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一般採用法典形式。

而英美法系國家通常不傾向採用法典形式,制定法往往是單行法律、法規。即使後來英美法系國家逐步採用法典形式,主要是判例法的規范化。

4、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採用審理方式,奉行干涉主義,訴訟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法官審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實外,首先考慮制定法如何規定,隨後按照有關規定來判決案件。

英美法系國家採用對抗制,實行當事人主義,法官一般充當消極的、中立的裁定者的角色;法官首先要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從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10. 辨析古希臘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發展的頂峰

我覺得並不是,古希臘的法律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並不是頂峰。

熱點內容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