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期末

合同法期末

發布時間: 2020-12-18 20:58:38

經濟法考試!運用合同法分析案例!急!快!

本題考核的是合同法要約與承諾的相關知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是要約的有效條件 (一)是由具有訂約能力的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二)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目的。(三)必須向要約人希望與之締約合同的受約人發出。(四)內容必須具體確定。(五)要約必須送達到受要約人條件。其次是要約的效力《合同法》第16條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自要約實際送達 給特定的受要約人時,要約即發生法律效力,要約人不得在事先未聲明的情況下撤回或變更要約,否則構成違反前合同義務,要承擔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責任。需明確一點,到達是指要約的意思表示客觀上傳遞到受要約人處即可,而不管受要約人主觀上是否實際了解到要約的具體內容。例如,要約以電傳方式傳遞,受要約人收到後因臨時有事未來得及看其內容,要約也生效。實際上本題甲公司給一公司的傳真不是承諾,而是一份新的要約,因為一公司的只是寄來了新產品的宣傳單不符合合同法也就是不符合上述要約的實質條件,並不是甲公司在收到宣傳單後回復的承諾。這個是本題的關鍵,弄清楚了這個問題,那麼就是關於甲公司發給乙公司的要約是否成立以及乙公司按照甲公司的要約作出的承諾(實際履行行為)是否有效的問題了。甲公司發給乙公司的要約符合合同法關於要約的規定是成立的,甲公司在發出了符合法律規定的要約後,想撤銷該生效的要約,發了傳真給乙公司,但是甲公司所作出的是不可撤銷的要約即合同法第19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1)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2)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且已經為履行合同做了准備工作。 相信這位朋友明白了這些法律理論知識後應該懂得怎樣處理該案了吧!該案甲公司必定敗訴,依法應當支付乙公司貨款,

② 期末合同法考試,有法條分析題,法條包括合同法司法解釋嗎

考的肯定是你們老師講過的。

③ 勞動合同期末滿甲方找個理由辭掉乙方乙方能否得到補償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需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或者賠償金,分3中不同的情況:
1、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沒有任何合法理由,也沒有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不存在《勞動合同法》39條規定的情形,可以認定該用人單位行為屬於《勞動合同法》87條規定的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情形,應該支付賠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2個月的本人工資,俗稱2N;
2、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19條規定情形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的,其中符合《勞動合同法》46條規定的,應該支付你經濟補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本人工資,N;符合《勞動合同法》第40條,並且沒有提前1個月通知勞動者的還應多支付1個月工資作為代通知金,俗稱N+1;
3、如果勞動者存在《勞動合同法》39條的規定的情況,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關系的,不需要支付任何經濟補償,也不需要提前通知;但是,這需要用人單位舉證並且書面通知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
相關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第39、40、46、47、87條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19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八十七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條件、程序,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的;
(二)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三)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四)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五)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六)勞動者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單位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七)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八)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九)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十)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十一)用人單位依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進行重整的;
(十二)用人單位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十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十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

④ 大一《經濟法》中,公司法和合同法的重點(期末)

建議自己學會找重點 重點一般都是小標題下 那段文字 看後理解了 用自己的話簡單總結 然後配習題做來驗證自己的理解 這個知識點就算掌握了 考試劃重點是不夠的

⑤ 我報了一門選修課,合同法,期末要交一篇論文,題目是《論社會保險法的某個問題》,3000字,請各位幫幫忙

參考論文:

論社會保險法的職工保險問題

社會保險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生活基本保障制度,使公民的基本權益,不是關於部分公民——「勞動者」或者參保人的權益。因此,根據社會保險參加人繳納保費的多少決定公民是否享有社會保險權益,或者說「多繳多享社保怠於」的說法是極端錯誤的,它剝奪了公民平等享有國家憲法權利和公共財政權益的資格。社會保險是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維護公民和社會穩定的法律制度,不是少數富有者憑借優厚的工資待遇多繳費多佔有國家公共財政的借口。每個公民都有平等的享有國家社會保險等額資金的權利。只要那些財富豐富的勞動者或者商人,可以通過參加商業保險的性質實現更多的養老、醫療等待遇!
《社會保險法(草案)》立法本意是對13億中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立法。但是法律草案第一條定位在維護「保險參加人」利益,而分則參保人員是「職工」,這樣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非職工」就成了社會保險「局外人」?如此「社會保險法」就成了「職工保險法」?這與立法的初衷相違背。要實現讓全體民眾享有改革發展成果的執政綱領方針,就要徹底改變社會保險制度圍繞著「職工」打轉的思維,要著眼於全體農村居民和城鎮非正常就業人員、流動人員等。一句話社會保險立法保護的對象是全體中國公民,不是部分勞動者!
2、社會保險的國家責任比例和社會統籌方式
毫不忌諱的說現有《社會保險法(草案)》的缺陷在於政府責任不到位、社會保險法律制度框架難以滿足13億民眾的社會保險需求。這與《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國家社會保險保障的基本權利規定不相適應,與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社會發展目標存在差距!
按照《社會保險法(草案)》沿用的傳統的社會保險資金統籌方式,單位和個人是社會保險資金的主要責任人,那麼13億民眾中大概只有2億左右的城鎮居民能夠享有社會保險權益,勞動部門的統計數據也是2億左右的參保人數。草案中沒有看到國家對公民的社會保障資金責任。
舉個例子,按照現有2億參保人數的數據,每個人平均繳納保費2萬元,單位和國家交納6萬元,社會保險資金規模應當在16萬億規模才對。但是實際上社會保險資金遠遠沒有這么多!似乎是個任何單位繳納了社會保險費,而國家沒有承擔相應的部分。但實際上,一些地方農民工打工交了保費,返鄉時退保,地方政府把國家財政撥付的社保資金留下了!問題是社會保險資金嚴重不足,社會保險覆蓋人群偏低根源在哪?
13億民眾扣除約4億未成年人由家庭撫養,9億的城鄉居民需要社會保險覆蓋,而目前大約只有2億多人參加了社會保險(這其中還包括了公務員)。按照現有的社會保險統籌制度,大量的農民和失業、職業不穩定人員將難以享有社會保險,社會保險覆蓋每個公民的願望就是謊言!很顯然,現有的社會保險統籌體制存在根源性瑕疵,核心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社會保險責任沒有到位,以社會保險統籌參與者決定公民享有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險本末倒置!要想實現社會保險覆蓋到每個公民最好的辦法就是國家對9億民眾的社會保險資金先到位,哪怕是每個公民國家每年投入500元保險資金,國家每年財政上也要流出4500億資金作為社會保險資金足額到位。
其實從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來說,無論是國家財富積累,還是個人和企業組織財富的積蓄、都是來源於勞動者的生產勞動實踐,只不過是由於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不同勞動者、企業、國家獲取的收入分配存在差別。人們通過生產勞動獲取報酬,然後用於消費,同時留下一部分積蓄用於養老、醫療、突發重大事件等應急需要。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類生產生活過程。現在社會的社會保險保障制度只不過是由國家代替個人把一部分財富積累起來,為將來養老、醫療等作準備。因此我們說民眾的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不外乎兩種情形,一是每個人自我救助;二是國家出面建立全體民眾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又分為國家全部出資和國家、企業、個人聯合出資的方式。
3、儲蓄存款制度是社會保險制度的補充形式,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儲蓄財產安全和增值
在社會保險不到位的情況下,大量的中國民眾是以儲蓄存款方式實現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因而社會保障制度中儲蓄存款制度應作為13億中國民眾的社會保險方式之一!在社會保險難以有效覆蓋到絕大多數民眾的情況下,國家應當鼓勵和立法保障公民通過個人儲蓄存款來實現社會保險保障。比如,規定銀行為公民社會社會保險存款專門賬戶,社會保險存款實行高利息長期存款辦法,國家在給以配套資金,依此解決社會保險有效覆蓋問題。如果國家確實無法保障絕大多數民眾的社會保險保障問題,提高個人收入分配水平和建立個人儲蓄存款保障制度是解決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4、公務員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
現有的社會保險體制,國家公務員不需要繳納社會保險費,這是基於公共財政支付公務員工資和福利的現實。在高薪養廉的公務員工資報酬背景下,公務員的工資成了繼壟斷性行業企業工資後的有一個高工資群體,與廣大普通勞動者相比,公務員工資水平偏高。普通勞動者是以本地最低工資或者平均工資水平為計算依據繳納社會保險統籌資金,而公務員卻不繳納,也就是說在同樣收入水平情況下,一般勞動者需要繳納社會保險費,而公務員不繳納,這很不公平!違反《憲法》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同樣的報酬為何公務員與一般勞動者由此差距呢?而且公務員在住房等很多領域享有高於一般社會勞動者的特殊待遇。因此,在公務員工資水平與一般勞動者工資水平等同時,在社會保險統籌資金的問題上,勞動者應當享有與公務員同樣的待遇!
5、社會保險法應當召開立法聽證會
2005年《個人所得稅法》修訂聽證會開創了中國開門立法、民主立法的新時代。但個稅納稅人數不會超過3億,這與《社會保險法》涉及公民權益人數相差甚遠!以社會保險現有體制覆蓋人數和范圍的嚴重不足,如果廣泛的徵求全體人民意見,根本上改革社會保險統籌方式,社會保險覆蓋城鄉居民的目標就是空話,社會保險立法也就不完善!召開社會保險立法聽證會是提升集思廣益、提升立法質量、實現社會保險制度創新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客觀要求!為此,就要高度重視來此不同方面、群體的意見和建議!既然人大已經敞開大門傾聽民意,何不立法聽證會?召開由不同階層公民廣泛參與的立法聽證會是解決社會保險立法分歧的最好辦法!
為了促進經濟良性發展,實現全體公民人人現有社會保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筆者建議《社會保險法(草案)》應作實質性修改,突破現有保險體制的缺陷和障礙,確保國家社會保險責任的首先履行和兌現,實現人人享有國家社會保險權益。

⑥ 2012年1月電大期末考試試卷 國家賠償法 試卷號6404 合同法 試卷號1044 國際公法 試卷號1018

我也想要啊,明天考試了,但是沒有啊。你要有的話給我一份啊

⑦ 會計的含義是什麼

會計是以貨抄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核算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的依據,藉助於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的核算與監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古義是集會議事。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

所謂會計,就是把企業有用的各種經濟業務統一成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通過記賬、算賬、報賬等一系列程序來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具體而言,會計是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和監督,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

熱點內容
民法典的個人財產 發布:2024-09-21 01:16:51 瀏覽:116
法治新北方 發布:2024-09-21 00:57:21 瀏覽:453
中級經濟法2019記憶錦囊 發布:2024-09-21 00:16:40 瀏覽:694
公司保本合作法律性質 發布:2024-09-20 23:13:17 瀏覽:523
司法嬌心得 發布:2024-09-20 19:59:46 瀏覽:402
價值取向道德 發布:2024-09-20 19:53:32 瀏覽:903
寺廟更換法人法規 發布:2024-09-20 18:51:31 瀏覽:841
四所法學院 發布:2024-09-20 18:37:34 瀏覽:927
民政局的離婚協議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09-20 18:32:40 瀏覽:322
家司法解釋 發布:2024-09-20 17:37:18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