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意思

法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0-12-19 08:45:47

① 法律的意義

古希臘法律思想特點

柏拉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圖的生平與著作

柏拉圖(公元前~公元前347年),生於雅典的一個貴族之家。他的父母都是名門望族的後裔,母親更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倫的後代。由於出身高貴,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從20歲起受教於蘇格拉底,從事哲學學習和研究。曾一度渴望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但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刑,使他放棄了從事政治的願望。後流亡國外,40歲後回雅典並創立了「阿卡德米學園」。在學園中,柏拉圖一邊講學,培養人才;一邊著述,宣講其哲學和政治哲學,前後達41年之久。該學園在歷史上延續了900年,是全希臘文化知識的中心。

柏拉圖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保留下完整著作的思想家,前後共著對話25篇。有關政治法律理論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國》(成於壯年)、《政治家篇》(成於中晚年)、《法律篇》(絕筆)。一般說來,《理想國》代表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主要理想,而《法律篇》則是面對現實所寫成的有關法治的著作。

二、正義論與人治論

(一)正義之國與人的類型

柏拉圖的哲學基礎是理念與現實的區分,在柏拉圖看來,世界由「理念世界」和「摹本世界」兩部分組成。理念是精神的,是第一性的,盡管它是無形的,但它是萬物的根源,是永恆不變的真實存在;而摹本世界,則是有形的,虛假的,變化不定的,只能算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人由於分享理念程度的不同,相應地便分別具有了金、銀、銅鐵的三種不同的性質,人也就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品質:

金→哲學家→智慧

銀→勇士→勇敢

銅鐵→生產勞動者→節制

然而,節制的品質不僅應當為生產勞動者所擁有,也應當成為所有三種人的品質,因為一個國家必須保持和諧協調,只有當人們各盡其職、各守其位時,國家才可能產生「正義」的品德,成為正義之國。當個人的三種品質(慾望、激情和理智)在個體中協調運行秩序井然時,個人就成了正義之人。這意味著理性支配慾望,精神支配肉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柏拉圖所說的正義就是一種道德正義。

② 法律的含義,法律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

法律的含義

法律只不過是我們自己意志的記錄。

——摘自盧梭著:《社會契約論》

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祗和理智的體現。

——摘自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法是人們賴以導致某些行動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動的行動准則或尺度。

——摘自《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法是善與正義之科學。——(古羅馬)塞爾蘇斯

——摘自梁治平著:《梁治平自選集》

法律是應適用於個別事件的一種普遍規定。

——摘自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

全面而精確的說來,法律是在某種程度上有權命令他人為或不為的人的言詞。——(英)霍布斯

——摘自凱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簡史》

我所理解的法律就是指法院事實上將做什麼的預言,而決不是空話。——(美)霍姆斯

——摘自凱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簡史》

「法律」只是一種具有實在效力的可能性而起到特定保障作用的「秩序制度」。

——摘自韋伯著:《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它意味著要求法官依法辦事而不是無視法律,而且除罕見的案子外,還要求公民服從法律,官員則要受法規的約束。僅僅由於我們有時對法律實際是什麼,見解不一,就否定一切那似乎是愚蠢的。

——摘自德沃金著:《法律帝國》

法律是一個帶有許多大廳、房間、凹角、拐角的大廈,在同一時間里想用一盞探照燈照亮每一房間、凹角、拐角是極為困難的,尤其當技術知識和經驗受到局限的情況下,照明系統不適當或至少不完備時,情形就更是如此了。

——摘自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法律是人類為了公共利益,而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最後的成果。——薩繆.強森

——摘自陳新民著:《公法學札記》

盡管就這一術語(法律,lex)最寬泛的意義而言,凡可以被解讀的東西皆是法律,但就其特定意義而言,它是批一項要求誠實向善、禁止欺詐作惡的合法授權書。——(英)布雷克頓

——摘自考文著:《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

每個個人的存在和活動,若要獲致一安全自由的領域,須確立某種看不見的界線(the imvisible border line),然而此一界線的確立又須依憑某種規則,這種規定便是法律。——(德)薩維尼

——摘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對爭議有所作為,有其合理性的這種作為就是法律事務。那些有責任這樣做的人,無論是法官、治安官、法官助理,還是監獄看守,抑或律師,都是法律的官員。這官員對爭議所採取的行為,在我看來,就是法律。——(美)卡爾.盧埃林

——摘自凱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簡史》

法律是一種可預見的秩序。就人類而言,法律所提供的正是這種服務,但這也是法律所承受的負擔及其所隱含的危險。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美)布魯納]

——摘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法律,就此一術語的最為一般的含義言,乃是自由的科學。——查爾斯.布達特

——摘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法是能使一個人的任意行動按普遍自由律而同另一個人的任意行動相協調的各種條件的總和。——(德)康德

——摘自肖金泉主編:《世界法律思想寶庫》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仲

——摘自肖金泉主編:《世界法律思想寶庫》

法者,力也;法者,社會力也,於公權力狀態之下而為行為之規范者也。

——摘自穗積陳重著:《法律進化論》

法律不只是一整套規則,它是在進行立法、判決、執法和立約的活生生的人。它是分配權利與義務,並據以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活生生的程序。

——摘自伯爾曼著:《法律與宗教》

法律是人們互不侵害對方權利的保證。——(古希臘)哥弗隆

——摘自梁治平著:《梁治平自選集》

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確的規則,它是自然相吻合,適用於所有的人。是穩定的,恆久的,以命令的形式召喚履行責任,以禁止的方式陰止犯罪,但它不會無必要地對好人行命令和禁止,對壞人以命令或禁止予以威召。——(古羅馬)西塞羅

——摘自劉星著:《西方法學初步》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別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摘自查士丁尼:《法學階梯》

③ 法律對社會的教育功能是什麼意思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具有懲戒功能,同時也有著規范和引導功能,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大多數內容是引導人們如何行為,法律僅靠公務員、法官、檢察官來執行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廣大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法律才能充分發揮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必須通過開展深入持久的普法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全體公民養成依法辦事的良好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得到普遍的遵守,公平正義才能真正得到實現,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社會秩序才能正規有序。

④ 急!!!「社會法的調整范圍」 是什麼意思誰能解答下啊如果作為論文應該怎麼寫啊

現代大陸法系的國家首先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社會法是什麼呢?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這些現代法律主要是解決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性的問題。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會法」的提法。
社會法是我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隨著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民商法和經濟法主要調整一國的經濟生活,側重於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憲法和行政法主要規范國家的政治生活,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傳統的法律部門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與經濟相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保護,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權利(可以稱之為「社會權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門加以保護,社會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深化改革而社會法理論與實踐又比較薄弱的環境下,完善社會法,保障公民的社會權,使人們實現真正的解放——社會解放,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然,社會法的概念、定位和體系、社會法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社會法的基本制度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取得一致,社會法可謂任重而道遠。

⑤ 談談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法律是最高的社會規則,掌控了法律就等於掌握了人類的命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由人民來制定,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確保國家性質的純粹性,調和社會矛盾的有效性。

(5)法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法律的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聯。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公元前3000年,有一部約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

這部民法典是基於瑪特的概念,傳統、修辭語法、社會公平為其特色。公元前約1760年時,在漢謨拉比的統治下,古巴比倫法成文法了,並將寫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場上供眾人觀看;此一法典現被稱為漢謨拉比法典。

但和埃及法律是由歷史學家從爭訟紀錄中拼揍出來一樣,漢謨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許的文獻殘留下來,且大部分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流逝掉了。這些早期的法律對後世文明的影響力是很小的。

舊約聖經大概是仍然和現今法律系統有關的最古老的法律體系,可追溯至公元前1280年。它採取道德責任的模式,作為對良好社會的建議。

古雅典(古希臘的小城)是第一個由除了婦人和奴隸之外的廣大公民所組成的社會,時間約在公元前8世紀時。當時的雅典並沒有法律科學,且古希臘也沒有和「法律」有關的字眼以做成指涉的抽象概念。但古希臘法包含了對雅典式民主發展政制上的革新。

⑥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什麼意思

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理解法的作用必須首先注意:法的作用與法的本質及目的是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的。
唯物史觀認為:第一,法的作用體現在法與社會的交互影響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法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其產生、存在與發展變化都是由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法在由社會所決定的同時,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定意義上就體現在法能夠促進或延緩社會的發展。第二,法的作用直接表現為國家權力的行使。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判例法,都是與國家權力相聯系的。法律之所以能夠調節人的行為,起到規范社會關系的作用,就在於它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與官方權威相聯系的。這是法與其他社會規范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同時,現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擴大,也是國家權力進一步擴大和加強的結果。所以,法律的作用與國家的地位和作用互為表裡。第三,法的作用本質上是社會自身力量的體現。法能否對社會發生作用,法對社會作用的程度,法對社會所發生作用的效果,不是法律自身能夠決定的。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
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
法的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
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⑦ 法的作用是什麼意思

法的作用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法對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所發生的一種影響,它表明了國家權力的運行和國家意志的實現。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度提出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一種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法的規范作用

法的規范作用分為五個方面:

一,指引作用。這是指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指引作用,包括確定的指引、有選擇的指引。確定指引一般是規定義務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選擇的指引一般是規定權利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

二,評價作用。這是法作為尺度和標准對他人的行為的作用。

三,預測作用。這是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行為的作用。

四,強製作用。這是對違法犯罪者的行為的作用。

五,教育作用。這是對一般人的行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 指引作用

  • 對本人行為的指引對人的行為的指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個別指引(或稱個別調整),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就具體的人和情況的指引;另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或稱規范性調整),即通過一般的規則就同類的人或情況的指引。(指引作用的對象是每個人本人的行為。)

  • 確定的指引和有選擇的指引法律規范可以分為授權性和義務性兩種。這兩種規范分別代表了規范性指引的兩種指引形式。義務性規范代表確定的指引,即法律明確規定:人們應該這樣行為(如應履行合同)或不應該這樣行為(如在履行合同時不應有欺詐行為);並且一般還規定,如果違反這種規定,就應承擔某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不予承認、加以撤消或予以制裁等)。授權性規范代表一種有選擇的指引,即法律規定:人們可以這樣行為;而且一般還規定,如果人們這樣行為,將帶來某種肯定性的法律後果(如國家承認其有效、合法並加以保護或獎勵等)。

  • 確定性指引是指人們必須根據法律規范的指引而行為;有選擇的指引是指人們對法律規范所指引的行為有選擇餘地,法律容許人們自行決定是否這樣行為。

    二、評價作用

    評價作用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法律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評價作用。這里講的評價作用的對象是指他人的行為。

    在評價他人行為時,總要有一定的、客觀的評價准則。法是一個重要的普遍的評價准則,即根據法來判斷某種行為是否合法。此外,作為一種評價准則,與政策、道德規范等相比,法律還具有比較明確、具體的特徵。

    三、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法律還具有某種教育作用。這種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的行為。有人因違法而受到制裁,固然對一般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過來,人們的合法行為以及其法律後果也同樣對一般人的行為具有示範作用。

    四、預測作用

    預測作用法律的預測作用,或者說,法律有可預測性的特徵,即依靠作為社會規范的法律,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他們相互之間將如何行為。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的行為,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五、強製作用

    強製作用法的另一個規范作用在於制裁、懲罰違法犯罪行為。這種規范作用的對象是違法者的行為。法的強制行為不僅在於制裁違法犯罪行為,而且還在於預防違法犯罪行為,增進社會成員的安全感。

    折疊法的社會作用

    社會作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些,大致包括兩個方面:

    1.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和同盟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關系。

    2.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二)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維護特定人群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社會作用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兩大方面:維護階級統治和執行社會公共事務。

    一、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目的是維護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是法的社會作用的核心。

    法在調整統治階級內部和統治階級及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執行社會公共事物的作用社會公共事物則是指與階級統治相對稱的活動,在各個階級對立的社會中,這種社會公共事物及有關法律的性質、作用和范圍是很不相同的。總的來說,執行這些活動的法律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為維護人類社會基本生活條件的法律,如有關自然資源、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通訊以及基本社會秩序的法律;

    2、有關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法律;

    3、有關技術規范的法律,即使用設備工序、執行工藝過程和對產品、勞動、服務質量要求的法律;

    4、有關一般文化事物的法律。

    維護階級統治的作用和執行社會事物的作用這兩方面的法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顧名思義,前一種法律的對象是階級統治,後一種是階級統治以外的事務。這兩種法律都是調整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其保護的直接對象是不同的。其次,維護階級統治的法律當然僅有利於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則是剝奪和壓迫;執行社會事務的法律,至少從客觀上說,有利於全社會而不是僅有利於統治階級一個階級。再有,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作用的那些法律,即使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往往是相似的,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三、關於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的性質關於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爭論,大體上說有一下兩種觀點:一種是,凡法都有階級性,即使是那些在客觀上對整個社會有利的、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也有階級性;法的社會性與階級性是一致的,社會性是有階級性的社會性,法的階級性也是有社會性的階級性。另一種觀點是:從整體上看,法是有階級性的,但具體到各組成部分說,有的階級性強,有的階級性弱,有的彷彿很難看除它與階級的聯系。

    (三)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的社會作用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的社會作用有四個方面:

    1、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2、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4、保障和促進對外交往。(政治理論角度)

    從法學角度出發,將當代中國法的社會作用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維護秩序,促進建設和改革開放,實現富強、民主與文明

    二、根據一定的價值准則分配利益,確認和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

    三、為國家機關和國家公職人員執行公務(即行使權力)的行為提供法律根據,並對他們濫用權力或不盡職責的行為實行制約

    四、預防和解決社會成員之間以及他們與國家機關之間或國家機關之間的爭端

    五、預防和制裁違法行為

    六、為法律本身的運行與發展提供製度和程序四、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法的作用近20年來,我國對法律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加深,這是經驗的總結,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法律的作用,注意改正對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總之,認為法律無用,可有可無,或認為法律萬能,都是錯誤的。

中國法律的作用

一、當代中國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在歷史上,有過各種各樣關於和諧社會的構想和實踐,我們所要構建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和諧社會絕不會自發地生成,也不會自然地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與保障。如果法律制度完善而且合理,社會成員就可能和睦相處,社會關系就可能和諧順暢。反之,如果法律制度欠缺失當,社會成員之間則可能沖突頻發,社會關系必然扭曲動盪。因此,法律是整個社會關系調節器的中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居於支配地位,起著關鍵作用。

二、當代中國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就其本質而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一個法治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只有依照法律規則來治理社會,人們和政府的行為才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會才有有和諧的基礎。這是由法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作為法治社會最主要的規則,法律是所有社會規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范,法律規范的這些特徵使得法律成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因此,法治可以而且應該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和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應該是一個法治社會。

社會主義法對和諧社會的保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法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才能更好的引導、規范和約束公民和政府的行為,使之依法辦事,循章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基礎。

其次,法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體現在司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司法往往被視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社會公正則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只有建立一個公正、高效的司法體制,真正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社會環境,各個社會階層人民群眾才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社會安定。再次,法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體現在守法方面。社會成員遵紀守法,政府嚴格依法辦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最後,法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還體現在法律監督方面。法律監督可以通過對立法、司法、和守法三個方面的作用來間接保證和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⑧ 公司法的社會現實意義

我國市場經濟和市民社會得以初步建立的主要標志,與其說是契約關系和契約制度的建立,毋寧說是公司和公司制度的萌芽和發展。
我國《公司法》計有230條之多,頒布於1993年12月29日,距今已近9年。由於我國公司實踐起步較晚、公司法理論研究薄弱、起草時間倉促等原因,致使《公司法》條文存在著原則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差、法律漏洞較多的不足。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9年12月25日作出的《關於修改公司法的決定》,增設了國有獨資公司監事會,放鬆了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新股和申請股票上市的條件,允許在證券交易所內部為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開辟第二板塊市場。這些修改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畢竟不是對《公司法》的全面修正。《公司法》的修改既要立足於我國的公司實踐,還要大膽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立法例、判例與學說,考慮到全球化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情況,突出新公司法的前瞻性、可預期性、嚴謹性、開放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修改公司法是我國抓住「入世」機遇,保護國內外投資者投資熱情的需要。在資本市場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資本已經變成沒有國界和「國籍」的高度流通資源。川流不息的國際資本,總是傾向於流向那些法律環境比較好、投資預期比較穩定以及投資者的權利較有保障的國家和地區。如果我國《公司法》不作出相應調整,不但有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向其它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而使我國錯過難得的商業機會;而且有可能導致國內民間資本的外流。雖然尚無確切的內資外流統計數字,但內資外流的現象已經存在,這與《公司法》的不完善不能說沒有一點因果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不僅上市公司的中小股東利益屢屢受到損害,就是非上市公司的股東也存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

修改公司法是我國資本市場走向法治的需要。現代公司是現代社會和現代國家的縮影。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衡量資本市場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看,公司法治的完善程度如何。為了更加公平、高效地協調好公司、股東、董事、監事、經理、雇員、供應商、債權人、競爭者、政府、社會中介機構等諸多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必須通過建立健全主體制度、行為制度、權利制度和責任制度落實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其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公司的設立、投融資和治理結構等諸多領域能否擺脫人治的烙印,步入法治軌道,關鍵在於是否有一部現代化的公司法。

修改公司法是我國提高公司競爭力,乃至民族經濟競爭力的需要。公司是民族經濟的細胞。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力,取決於公司對資本、勞動力和管理等生產資源的整合和開發能力。公司制度的設計初衷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法人制度和股東有限責任制度提高公司和投資者的商事活動效率。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無不是公司法健全的國家。

修改《公司法》應遵循的原則

(一)既強調公司與股東自治,也要維護交易安全。

新《公司法》與現有《公司法》相比,應當進一步突出公司自治與股東自治,加大民事法律規范、任意性法律規范和保護性規范的比重,並慎重擬訂禁止性規范。為擴張公司的意思自治空間,新《公司法》應當允許公司章程和股東協議在不違反強行性法律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就公司內部的治理關系作出安排。新《公司法》還應廢除或者限制傳統的經營范圍制度對公司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不合理限制。為保護投資者的投資自由,有必要簡化公司設立、重組程序,對各類公司(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乃至上市公司)的設立採取以登記制為原則,以審批制為例外的立法態度,限制審批制范圍,取消不合理的登記前置程序,進一步擴大公司登記制的適用范圍。根據國民待遇原則,對於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也應採取這一立場。原則上,對於包括外國投資者在內的股權轉讓行為,都不應當再以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為生效條件。為確保投資者選擇企業組織形式的自由,有必要承認一人公司等多種公司組織形式。又如,股東協議可以規定股東不按照出資比例享有分取股利。例如,甲乙兩股東可以約定,出資比例為90%的股東可以享有60%的股利,出資比例為10%的股東可以享有40%的股利。

當然,為維護公司對外關系中的交易安全,《公司法》需要納入一些必要的行政法律規范、強制性法律規范和管理性規范。例如,新《公司法》應當進一步健全公司資本制度,規范股東出資形式,強化資本減少限制原則和資本維持原則。新《公司法》還應進一步改進公司公示制度,確保公司債權人和投資者的知情權。在擴張公司自治和股東民主范圍的同時,更要注重強化登記機關和登記行為的公信力。公司財務會計制度也應進一步與國際會計標准接軌。

(二)既要大膽移植國際立法經驗,又要著力解決國際立法經驗的本土化。

公司和公司制度是舶來品。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資、留住內資,我國《公司法》修改應當盡可能多地參照國際慣例(並不一定寫入WTO規則),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公司法接軌。例如,WTO《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TRIMS)的協議》的內容只涉及與貨物有關的投資措施的效力問題,而未對成員國的一般投資政策作出系統規定。但為了強化國內外投資者對我國企業法律制度的信心,我國《公司法》修改就不能僅僅滿足於《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TRIMS)的協議》的要求。而是要主動借鑒WTO主要成員國(包括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先進立法經驗,構築良好的投資法律環境。當然,對發達國家公司法經驗的吸收借鑒應當從中國國情出發,實現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在對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外立法例(如英美法系的單層制與大陸法系中的雙層制)進行借鑒時,應當本著洋為中用、擇善而從、實用優先的原則,決定取捨。

(三)新《公司法》應當涵蓋公司設立與運營中發生的主要法律關系。

新《公司法》既要解決好企業進入市場的問題,簡化公司設立程序;也要解決好企業退出市場的問題,填補公司解散程序中的立法空缺,如清算人缺位的問題;更要解決好公司治理和投融資中的難點問題。例如,我國現行《公司法》以若乾股東設立獨家公司的「核心公司家庭」為假定調整對象。當時,立法者尚未預料到公司作為股東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復出資設立孫公司、孫公司又出資設立曾孫公司的「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公司家庭」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例,從規范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建立公司集團的合並財務會計報表制度、保護子公司債權人與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方面,實現對母公司利益、子公司債權人利益及小股東利益的均衡保護。從單純規范單一公司,到同時規范單一公司與公司集團,反映了立法者對公司法律現象的認識規律,體現了現實經濟生活對立法的迫切需要。對於現行《公司法》的漏洞均應予以彌補。

(四)既強調公司的營利性和股東利益最大化,也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

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法人。公司法歷來把最大限度地營利,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視為公司的最高價值取向。近現代公司法的歷史就是一部為股東權保護而奮斗和努力的歷史,公司法實際上就是股東權保護法。股東權的保護程度如何,不僅直接關繫到股東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繫到公司制度本身的存廢,並進一步波及於公司的勞動者、經營者、消費者、債權人、交易客戶、公司所在地居民、公司所在地政府乃至全社會的利益,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股東權保護所具有的經濟意義與政治意義不言自明。

國際公司法學界對公司社會責任的討論日趨熱烈,越來越多的人們呼籲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賺錢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地考慮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包括職工利益、消費者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正確處理好強調公司社會責任與強調股東權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將是修改《公司法》不斷變革和前進的動力。強調公司社會責任與強調股東權保護在新《公司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例如,既要保護股東的權利(含自益權與共益權),也要強化股東的足額出資義務。又如,為制裁投資者在投資及經營中的欺詐行為和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應當導入公司法人資格否認理論或者掀去法人面紗理論,明確規定濫用法人資格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五)《公司法》的穩定性與開放性兼顧的原則。

為保護中外投資者的合理法律預期,《公司法》理應具有相當的穩定性,避免朝令夕改。因此,凡是看準的《公司法》制度改革,應當盡可能一步到位,避免由於逐步推出改革而干擾投資者對法律環境的長遠預測。當然,實在不具備一步到位條件的立法改革,也應逐步推進,避免立法偏激冒進,缺乏可操作性。但立法者並非聖賢,無法對未來的公司法律現象先知先覺。因此,只能隨著對公司法律現象的不斷認識,而不斷修改立法。例如,馬車時代的公司法與互聯網時代的公司法應當有所不同。新《公司法》理應對股東大會的電子化等問題作出回應。難怪,近年來西方國家的公司立法變化頻仍。就《日本商法典》而言,近年來每隔一兩年就修改一次,在1997年時竟然先後於5月、6月和12月修改了三次。

此外,《公司法》修改還應堅持保護股東權利與預防股東權利濫用相兼顧、立法目標理想化與公司現實多元化相統一、壓縮行政權作用空間與鼓勵司法權適當介入相兼顧的原則。

⑨ 法律的含義是

你好,
1.法律的含義: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2.法律的特徵:①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
②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
③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④法律是以國家強制為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3.法的本質:① 法是統治階級基本意志的體現
②法是統治階級國家意志的體現
4.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最好是以主觀題來回答。給你幾點建議:
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統治階級而言,法律可以維護其統治及利益。法律可以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從而維護社會的安定。法律自身還可以監督執法者不濫用執法權。法律可以約束社會中的各方嚴守自己的職責,使社會更加安定和諧的發展。
5.法律的作用:①指引作用 ② 評價作用 ③預測作用 ④教育作用 ⑤強製作用
6.社會道德也就是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准則。其本身不具有強制力,這是與法律最本質的區別。
學生守則,是由教育部頒發的引導、約束中小學生行為的規范條款。具有指引、評價、預測及教育 作用,但不具有強製作用。
7.這也是一道主觀題,最好是個人發揮。
青少年應當從小學習法律,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通過自身的學習,提升自己的行為修養,也向身邊的人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性等等。
參考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法學教材pdf 發布:2025-01-09 04:44:47 瀏覽:610
森田療法治療擔心症 發布:2025-01-09 04:26:15 瀏覽:778
偷稅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03:58:39 瀏覽:973
九年級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1-09 02:40:31 瀏覽:206
勞動法辨析題 發布:2025-01-09 01:48:53 瀏覽:32
女律師知乎 發布:2025-01-09 01:40:48 瀏覽:877
開展法律知識小講堂 發布:2025-01-09 01:25:53 瀏覽:160
天津二建法規答案解析 發布:2025-01-09 00:47:53 瀏覽:195
公司給的offer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8 23:53:24 瀏覽:72
人員優化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23:46:44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