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社會讀後感

法與社會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2-19 09:15:03

❶ 憲法觀後感可以抄500字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決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
青少年法制意識淡薄,容易受到不法分子侵害,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增強法制意識,爭做懂法、守法的好青年,正是21世紀的青少年應該和必須做到的。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做到學法、懂法、守法。不去觸犯法律,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嚴格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與一切違法犯罪的現象作斗爭。
以前,我也聽說過有關青少年犯罪的事。例如,在校的學生因受不了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壓力,去網吧上網打游戲,長期下去,沒有資金來源,從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他們法律意識淡薄,有的不懂法,還有的不知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什麼是自己應有的權利,什麼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他們沒能真正理解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不能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
我們都是花季少年,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一旦觸犯了法律,不僅僅斷送了自己的前途,更加傷害了疼愛自己的父母、親人和老師,對社會也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危害。所以,我們要從小樹立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守法,做一個社會上的好公民

❷ 韋伯的法律社會學的讀後感 跪求!!!!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
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
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
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
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
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
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
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
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
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❸ 求馬克斯韋伯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讀後感,4000字左右,最好自己寫

一、對韋伯「價值中立」原則的理解
韋伯所說的「價值中立」是指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探索和解釋過程中,只陳述事實,而擯棄價值判斷和個人的好惡,採取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因而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只管真假,而與對錯、好惡無關。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價值中立」原則的適用范圍。它並非一個普遍性的原則或者方法論,而僅僅是社會科學領域需要遵從或者提倡的原則。在韋伯那裡「社會科學」是指對事實的思維整理,與其相對的是「社會政策」:對理想的闡述,要發表意見。盡管韋伯試圖清晰界定這兩個區域的邊界,「盡最大的可能防止讓人把討論與科學混同和混淆起來。」 因為,如果混淆了討論和科學,即混淆了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那麼「科學就不再具有發言權了」, 因此,「科學不偏不倚的第二個基本戒律就是,在這樣的場合里任何時候都要向讀者們(我們又要說,首先是我們自己)澄清,事實上以及在什麼地方思維著的研究者停止說話以及希求著的人開始講話,在什麼地方論據訴諸理智以及在什麼地方它們訴諸情感。」 盡管如此,韋伯最後承認如此這般劃定邊界還是很難實現的,「經常將對事實的科學討論與評價的理想思考混淆起來,這是我們這個專業的工作的一種雖然始終最為流行,但也最為有害的特徵之一。」

為什麼劃定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的邊界會如此困難呢?筆者認為如此這般的劃定邊界其實是在劃定「真理」與「意見」的邊界。人類社會有沒有真理?還是根本就是意見之爭?因此,對於自然界來說存在某種觀點和判斷是真理(規律),人們一般不會有很大的質疑,但是在由自由意志的人組成的人類社會,說某種觀點是真理具有普遍性,就總覺得不那麼讓人信服。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我們會懷疑這不過是柏拉圖的一家之言,其實就是他個人的意見而已。

韋伯對於「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的區分要放置在近代理性主義或者說近代科學出現之後的大背景中。近代科學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物質生活世界:手錶、手機、電視機、電腦等等;還改變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科學通過它所提供的世界圖景改變了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如日心說、進化論、基因理論等等。簡單地說,就是注重事實與邏輯、力求客觀的科學精神或者科學方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科學接管了古代哲學自負的工作,因為哲學試圖為世界提供一個理性的整全解釋,但同時科學把心靈留在了外面,沒能為這個世界做一個善惡好壞的判斷。

筆者對於近代理性主義的看法是:唯我中心主義導致主體世界和客體世界的二元對立,同時由於近代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一些學者不僅認為自然界遵循某種「規律」,人類社會和歷史同樣存在著一種因果規律性的原則,可以通過科學的研究探究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內在邏輯。

我們讀韋伯或許得不出上面那種鮮明的觀點,但是,筆者個人認為韋伯提出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的區分,或多或少地有那麼一點意思在裡面。社會科學的邊界是事實,而社會政策的邊界是價值,事實與價值無涉,在事實領域我們可以保持價值中立原則,只要對事實進行說明和整理即可,而不需要越界訴諸於情感進行價值判斷。打個比方,當你面對一塊石頭時,說「這是一塊石頭」是社會科學乾的事情,僅僅是一種事實判斷;而當你說「這是一塊好石頭」時,這就進入社會政策領域的邊界,是一種價值判斷。

對人類社會本身進行事實和價值的界分與近代出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有同構性,是近代科學對人類社會的入侵,至於如此這般的劃分主體世界和客體世界,或劃清事實和價值的世界合不合適、可不可能的問題,暫且存而不論,等進一步理解韋伯的「價值中立」原則之後再對此進行分析。

接下來,筆者認為理解韋伯的「價值中立」原則必須要搞清楚「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韋伯認為:「對有意義的人類行為的終極要素所做的任何有思想的探索,都首先是與『目的』和『手段』這兩個范疇密切相關的。具體地來說,我們希求某種東西,要麼是由於它自己的價值,要麼是把它看作服務於最終希求的東西的手段。首先,手段對於給定的目的的適當性問題,是絕對可以進行科學考察的。由於我們(在我們某個時候的知識范圍內)能夠有效地確定,那些手段適合於引向一個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適合於引向一個前定的目的,我們也能夠以這種方式權衡藉助可供利用的手段達到某個目的的可能性,從而間接地根據當時的歷史處境,判斷目的設定自身在實踐上是有意義的,或者根據給定的條件狀況是無意義的。」

筆者對韋伯關於目的和手段的論述的理解是:手段本身沒有價值,因此不值得某人希求,手段只有與目的相連之後,它才具有一定的價值,才會成為人們希求的東西;手段對應於社會科學,而目的對應於社會政策,在社會科學領域沒有價值,因此,價值中立或價值闕如原則得以成立,並且存在這個原則是對社會政策(特別是經濟上)的任何一種純科學探討的前提條件。換一種說法就是當確定某一目標之後,選擇哪一種手段實現之前的目標也是可以進行科學考察的,「為了達到成果X,Y是唯一的手段;或者在B1、B2、B3的條件下,Y1、Y2、Y3是唯一的或者最有效的手段。」

與此同時,手段的合理性(合目的性)並不能證成目的的合法性。一旦對於目的和手段的權衡進入到社會政策的領域,「就不再是科學的一種可能任務,而是有希求的人的一種可能任務:他根據自己的良知和自己的世界觀在有關的各種價值之間做出權衡和選擇。」 簡單講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的,我選擇某個手段,於此種手段相伴隨的必定有某種後果和某種代價,而權衡後果和代價就不再是科學能夠做到的事情,科學只能指出合乎目的的手段有哪些?同時說明選擇其中的某種手段,伴隨著哪種後果與代價,至於最後做出何種選擇是他自己的事情,也應該由做出選擇的人自己來負責。

二、對「價值中立」原則的評價
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原則無論對西方還是中國的學術研究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同時對於這個原則的認識和評價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過上面對「價值中立」原則的適用范圍和內涵做進一步闡述之後,能夠屏蔽掉一些對於「價值中立」原則的粗淺偏見,同時筆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原則,它可以用來批判學術界存在的意識形態化研究。

國內外的學者中不乏很多人被意識形態或者權力體制所綁架,甚至有的人喪失了學術研究本應該有的高貴和骨氣,自願迎合甚至拜倒在權杖之下。韋伯所處的時代就已經存在這種現象,或者這種現象是任何時代都會存有的,而當下這種現象更是愈演愈烈。因此,我們必須回去看看韋伯在《社會科學方法論》一書中的最後重申:「這里當然既不闡述也不維護這種評價立場或者各種可能的評價立場中的任何一種,而是僅僅要提請人們注意:如果有什麼事情的話,那麼,職業『思想家』特別應當明確的責任就是:面對當時盛行的各種理想,哪怕是最崇高的理想,都要在個人能力的意義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必要的時候還要『反潮流』。」

與此同時,筆者不得不說,價值中立原則也僅僅在這種意義上是值得推崇和遵循的,它本身的理論假設就存有問題,同時,如果果真按照這種原則來行動,很有可能會出現價值相對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

三、世界是事實的總和
價值中立原則的理論預設是事實與價值領域的二分,認為存在一個事實世界和一個價值世界,但是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說:「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與此同時,陳嘉映老師在《事實與價值》一文的開篇就認為:「並沒有兩個世界,一個事實世界,一個價值世界,我們也不掌握把價值貼到事實上的魔法。」簡單說就是世界是事實的總和,不存在一個事實的世界與一個價值的世界,事實本身就有價值,因此世界還是一個價值世界,價值無涉不可能出現,就像人們批評價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一樣,也就是說價值中立原則是不可能實現。

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是事實的總和」必須先明白出現的一個關鍵詞:「事實」,那麼「事實是什麼」、「事實與價值之間又有什麼關系?」

事實與事情不同,事實是從實際發生的事情截取而得,事情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因此我們總是說某件事情發生了什麼什麼樣的變化。而事實卻是靜態的,事實它不發生,也不發展、結束或改變。有的事情曾長期被當作事實,但我們後來認識到它並非事實,這時我們不說「它曾是事實」,而說它「曾被當作事實」。

陳嘉映老師認為「事實」這個詞有很強的證據含義,我們確立事實,是為了解釋什麼,證明什麼。他把事情比作樹木,把事實比作木材,認為「我們從林林總總的事情那裡選擇、截取事實,為某種看法提供證據。」事實的主要身份是證據,事實是判斷和論證的理據,它因此已經有了價值,我們也的確經常說到「獲得了有價值的情報」「發現了具有重大價值的事實」。

之後,陳嘉映老師從兩個方面解釋了人們常常說的「事實本身並無價值」兩種意思:從寬泛意義上說事實本身並無價值,可能是說它只具有工具價值,與工具價值相對的是本身就具有價值,但是什麼東西本身就有價值呢?換句話說終極價值是什麼?好像這個世界只有工具價值。另一方面,從較為具體的意義上,人們把事實和價值分離開來,大概是要說明,無論你持有何種價值觀,事實還是那個事實。我們需要事實,因為事實不依附於特定的解釋,也就是說,它的理據價值不單單屬於某一種判斷、某一種論證。這時候,「事實本身沒有價值」這話所說的就是:事實對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是中立的,即所謂「價值中立」。

並沒有兩個世界,一個事實世界,一個價值世界,我們也不掌握把價值貼到事實上的魔法。倒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我們有時需要把一些事情從流變不息又充滿愛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來,確立為事實。在這些情況下,在特定的意義上,事實與價值相分離。

四、危險的價值中立原則
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嚴厲地抨擊了自由主義政治理念和價值中立原則。他認為「價值中立」就是用「技術」取代傳統的道德決斷:徹底放棄對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善的關切。而當「技術」成為現代的時代精神之後,技術理性擁有絕對的權威,而此時仍不關涉價值好壞,即不區分「善惡」,那麼很容易造成類似法西斯主義式的極權政權。

施特勞斯對韋伯也有批判,主要是針對韋伯區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其實也就是「價值中立」原則。施特勞斯認為韋伯就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的論述中存在歷史相對主義的因子,「由於我們(在我們某個時候的知識范圍內)能夠有效地確定,那些手段適合於引向一個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適合於引向一個前定的目的,我們也能夠以這種方式權衡藉助可供利用的手段達到某個目的的可能性,從而間接地根據當時的歷史處境,判斷目的設定自身在實踐上是有意義的,或者根據給定的條件狀況是無意義的。」

施特勞斯連伯林的價值多元主義都不放在眼裡,對其極力批判,更何況他在韋伯那裡看到了相對主義。施特勞斯認為根據當時的當地的具體處境判斷目的在事件上是否有意義是一種價值相對主義,放棄了善惡好壞等道德判斷,很有可能導向道德虛無主義,會給法西斯主義等提供洗刷罪惡的借口。

但是韋伯對此還是有所防範:他不僅給價值中立原則劃定了范圍,還明確說手段合乎理性並不能證成目標的合法性,在社會政策上根據價值中立原則,按科學的方法得出來的手段並不能說明政策本身的正確性,對於選擇此種手段造成的後果和代價需要選擇的人負責。因此,施特勞斯和施米特眼中名叫「價值中立」的兇猛野獸,韋伯早已給它套上了枷鎖,它並不能肆意而為。但是,韋伯本人給它戴的鐵圈牢固嗎?在施特勞斯他們看來肯定是不牢固的。

❹ 法志讀後感五年級300字

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法律法治與社會現實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法律移植不適應我國現狀,《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然而,在法學界強烈主張法律移植,要求引入西方法治文化的情況之下。蘇力老師在本書中從社會實證分析的角度出發,主張挖掘本國「民間法」的法治資源,構建本土化的法律體系,探索有本國特色的法治之路。

蘇力老師在本書中所舉的例子大多立足於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西北等落後地方,並試圖從中找出某些啟發,這種從實際出發,關注相對弱勢群體的精神大概是我們現在和未來的法律人應學習的。

本書談論到法律規避的問題,正是從農民身上得到啟發的。在中國農村裡,人們一旦發生了法律糾紛,他們通常都會避免利用法律途徑而採取「私了」的方式來解決,如此的現象並非少數。蘇力用一個私了未成的案例來闡述這個問題:一對處於感情萌芽期的男女青年見面,男青年強奸了女青年。事後,男青年利用法律規避,和受害人達成協議——男青年賠錢並迎娶該受害人。在本案中,受害人選擇接受私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她的名聲,也使她承擔了較少的風險,另外她還可以拿到一筆賠償金,再加上她對違法者有感情。因而這事的解決方法無疑是兩全其美的——雖然它違反了法律的規定。所以,「私了」有時也是理性的。這就牽涉到私了的優點了——避免了法律程序上的繁雜,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雙方的利益(試想如果受害者接受法律的保護,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她以後的生活會好過嗎?或許遭人白眼受人唾棄就是她以後生活的常態了,這樣她的利益不就收到更大的傷害嗎?)。所以,有時候「私了」是「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解決糾紛方法。或許我們會為此感到悲哀,但這就是國家制定法的某些不完善。

另外,法律規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人們進一步了解國家制定法,因為人們想要更有效的規避制定法,他們就要更了解制定法,換言之,法律規避也是一個了解和學習國家制定法的過程!

在本書第一編變法與法治中,蘇力老師還通過文學藝術作品《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爺》向我們展示了兩個問題:一、秋菊層層告狀想討個說法,到最後卻不懂為什麼村長被捉警察走了,這反映我國許多邊遠地區法治依舊落後。二:近現代以來,一味的法律移植與我國現實不相符合——長久以來,我國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為主,「在農村這樣一個人際關系緊密、人員較少流動的社區中,村民必須相互依賴、相互幫助才能克服一些無法預料的事件」「因此他們並不是如同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中占統治地位的學說所假定那樣,是分離的、原子化的個體。」這啟示我們一要加強法律知識普及——不僅僅是在沿海地區,更應該關注西北等邊遠地區。二要注重民間法,融合西方法和習慣法,制定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制定法。而這,如蘇力老師所言,是我們現在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方向,讀後感《《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

當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法律人,我們該考慮「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法律」,我們也該從「市場經濟中的犯罪違法現象」中找到一些「市場經濟對立法的啟示」。在本書中,對這幾個問題,蘇力老師都有很精闢的見解和精彩的論述。

在《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法律?》一文中,蘇力老師引入韋伯的「形式理性的」和「實質非理性的」兩個概念。相對於「沒有確定的成文法律,法官依據社會上的一半公正觀念未准則,依據它個人對世態人情的洞察、他個人化的知識積累斷案」的「實質非理性」,韋伯認為「重視原則和形式(法律的內在邏輯關系和整體關系),不注重個別案件直接實質結果」的「形式理性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而我們社會缺乏的正是這種理性」。作為我們法律人,我們的任務正是使我們的法律制度擁有更多的「形式理性」。

本書中蘇力老師論述完大的方面「變法與法治」後,回歸到當前我國「司法問題研究」。「論法律活動的專門化」告訴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告訴我們「必須加強法律隊伍和法律機構的專業化建設」——不但要提高法律人的文化專業知識,也要關注和培養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素質。

目前,中國的司法審判中引入了抗辯制。這無疑引起了法學界的重大反響。抗辯制沖擊這「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在審判過程中,法官更注重「以證據為主「,而不是「以事實為主」,這使得有許多隱含的問題浮現出來:例如收集證據的財力不均,於是財富不均可能會造成對富有訴訟方的有利,而對資財不足的一方不利,辯護律師會有意無意壓制對其不利的重要證據,導致「錯案」數量不斷上升。而且抗辯制的社會成本很高,使得國家承擔的費用很大。還有,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民事和經濟沖突糾紛不斷增加,行政機關處理和解決能力也逐漸下降,國家司法制度也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盡管抗辯制有其不足,但中國也在試點當中,它在中國還是有其意義的!抗辯制,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司法機關的「私人」成本,使司法機關能夠集中財力處理更多重大的案例;另一方面又可以適度阻隔市場對司法程序的干擾,減少司法人員的腐敗,增強法院的專業性。我們應該將中國的抗辯制變得更有自身的特色!

本書的第三編是關於「法學研究的規范化」。在《法學研究的規范化、法學傳統與本土化》一文中,蘇力老師提出「交叉學科」的問題,認為我們應當「以一個多方面手或者通才的眼光來研究中國的法律問題」,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各學科之中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這就啟示我們——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未來的法律人,要在大學中廣泛涉獵,讀不同學科的書以豐富自我、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用以改造我國現在西方化的知識體系結構、學科劃分方法,並「形成中國的學科,提出中國的學術命題、范疇和術語,形成中國的學術流派」。

在第三編中,我很驚訝地發現蘇力老師有好幾個論題都是從讀書中得到啟示並形成自己的見解的。或許這就是蘇力老師要教給我們的:讀法學需要讀一些大家的著作,汲取其中的營養成分;獨立思考、分析中國的法學現狀,形成自己的見解,並找出解決的方案。

法治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一個共識,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奉獻出自身的力量。在文章的結尾,蘇力老師說道,「本文沒有、不可能也不打算勾勒一條中國法治之路」,「中國現代法治的建立和形成最需要的也許是時間,因為任何制度、規制、習慣和慣例在社會生活中的形成和確立都需要時間」。的確,要構建屬於我們中國的法制道路,我們需要的是時間,需要一代代法律人的不斷努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給我的不僅僅是思維的拓展,知識的增長,更多的是責任感的加強!所以,「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未來的法學學習道路上,將以如蘇力老師那樣優秀的法律人為榜樣,永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❺ 社會與法讀後感

昨天這個欄目的節目展現的是一起在河北保定發生的未成年人搶劫犯罪案件。涉及案件的四個人都是未成年人,其作案情節十分惡劣,手段十分殘忍,讓人觸目驚心。有關公安在偵辦此案時,起初沒有想到的是,作案嫌疑者竟都是未成年人。這就不能不使人深思,這些走向犯罪深淵的未成年人所曾受到的是什麼樣的教育?他們喜歡什麼?崇拜什麼?學習什麼?如何一步步滑向犯罪的道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始終認為對兒童、少年、青少年、青年這幾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好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關鍵的,對每個階段都不能忽視。好的教育來自於素質好的家庭父母、好的社會關系、重思想道德品質的好學校、不斷被凈化的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
現在不少青少年喜歡看紋身的黑幫老大、武藝高強的打鬥高手、吃喝玩樂享受刺激的高手等之類的影視作品;現在一些青年人的思想都變了,盡想往能「享受」的地方呆,怕吃苦,不願去環境差的地方;本來干各行各業的工作沒有貴賤之分,現在哪有青年人喜歡種地當農民的事,農學院畢業的學生能有幾個真正想當農民的?在「婚戀節目」的舞台上有那麼多需要選擇交友的女性,但能又有誰想願意與農民身份干農活的年輕農民談對象?別說農民了,現在喜歡當工人的也越來越少了。你看看現在的所有城市裡從事清潔衛生包括打掃馬路、樓道、廁所、轉運垃圾的人幾乎都是些中老年農村人,哪有現代年輕男女的身影?收廢品的和搞廢品垃圾分類的雖是能掙到錢的生意,許多年輕男女是不願乾的:一是嫌臟;二是感覺沒面子。干這類工作的也常常是上了歲數的農村人。如果幹這類工種的年輕人想上婚戀節目找個合適的人選也不知難不難?相反的是,當今一些年紀輕輕的人卻喜歡從事酒吧、網吧、舞廳、迪廳、洗浴、桑拿、按摩、陪客、代駕等方面的工作。其中不少青年人愛與有錢的人交往,願意在高檔消費的地方工作,喜歡有「美女」的環境。不少青年人從小就是獨生子,一直受到家庭的嬌生慣養寵愛,培養了任性倔強脾氣大的性格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坐享其成的毛病,養成了貪圖享受,好逸惡勞,好吃賴做、自私自利的壞習慣。還有的變得越來越虛榮,讓人越來越討厭了。
有一次我在一家大型超市門口看到一位打扮時髦濃裝艷抹穿著高檔戴金掛珠挎著名貴皮包的中年婦女,她領著一個上小學的男孩。只見她用紅唇喝完飲料隨手將飲料瓶仍在超市大門口的地上,行人都看她一眼,她一點不好意思的感覺都沒有,那個小男孩也不閑著,抬起一腳又將那個飲料瓶踢得飛了起來碰到干凈的牆面上,那女的還贊揚孩子踢的真准。這是家長不良行為影響子女不良行為的典型代表。
還有的家長從小就鼓勵孩子如何「不讓利」、「不吃虧」、「佔便宜」的「絕招」,有的自己當著孩子的面為點小利大聲爭吵,更有甚者還特意教上幼兒園的兒子打架,認為早教會孩子打架,孩子在幼兒園與小朋友掙東西時打起架來不會吃虧。這樣的家長還為數不少。

❻ 法制教育讀後感

法制教育讀後感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應的規定。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規則去做。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目的是為了公民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權利與自由,同時也對破壞和妨礙他人權利與自由的人也起懲治作用。在法制社會里,每個人時時處處都離不開法律。作為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遵守法紀。如果我們不小心違反觸犯了法律,應該勇於承擔責任按照規定進行補救,千萬不要耍小聰明,結果反而會害了自己。我們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規定的法紀,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還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導致違法的不良誘惑。21世紀是網路時代,電腦、多媒體、光纖通訊,信息高速公路發展迅速。上網,也要遵守網路的法紀。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是為了學習,提高學習成績,掌握網路技術。互聯網有很多功能可培養少年兒童,不能沉溺於網上游戲與聊天。如果毫無節制,染上了癮,過量過度,就會適得其反,給身心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危害。在各種不良的書刊和網路侵蝕面前,我們一定要明辨是非,抵制誘惑。這里有幾句贈言送給大家: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利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所以,我們要用法維權!!!不要跟我一樣!差不多就好哈! 2.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有人說「掌握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是跨入21世紀的名片,而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才是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務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才能明確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生力軍。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狀況如何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關系極大,青少年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廣大青少年都想成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須健康的成長。由於青少年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沖動,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容易失去理智,導致違法犯罪。因此,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守法習慣,培養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運用好這個權利,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認清和揭露違法犯罪行為。 遵紀守法,學法護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❼ 《民法的精神》讀後感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❽ 《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讀書筆記,要1000字左右

普通人的道德勇氣不僅來自於個體的自覺,更需要社會的呵護和激勵

總有一種感動讓人怦然心動,總有一種情感「秒殺」無堅不摧。在蘇州木瀆鎮,一位少女在暴雨中為殘疾乞丐撐起一把雨傘;在贛州南門文化廣場,一位交警俯身背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在安徽亳州一間簡陋的屋子裡,一位白發蒼蒼的母親艱難地給癱瘓在床的兒子喂粥……當這些令人動容的瞬間被定格,在微博和論壇上被數以十萬次的轉發的時候,一種溫暖的力量,正推動著我們迎來灑滿陽光的秋天。

這些瞬間也恰如一部正在書寫的愛心之書的封面。近期,一大批平凡的「溫暖人物」,構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愛心譜系」。「最美媽媽」吳菊萍勇救高空下墜的女童導致手臂骨折,「最美奶奶」柴小女奮力救起落水孩子不幸犧牲,「送水哥」3年堅持給農民工免費送水,「板凳媽媽」許月華37年帶大138個孤兒……

尤其讓人感嘆的是,這些溫暖你我的「小人物」們,大多在網上率先走紅,受到無數網友的追捧、贊美。「請坐,大叔!」廣州地鐵車廂內,一位農民工因怕弄臟座位而蹲在一旁的圖片,引起人們熱議。眾多網友對普通勞動者的善意和力挺,更讓人看到了一種久違的價值觀的回歸。這足以讓我們略感欣慰:誰說真善美在今天是稀缺品?誰說真善美在今天沒有「市場」?

❾ 如何認識社會政策與法規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性的讀後感

「淡水魚加工副產品研製寵物食品」項目主持人、省農科院焦春海研究員介紹,我省是全國重要的淡水商品魚生產省,2007年淡水魚產量為370萬噸,漁業總產值達270億元,佔全省農業總產值的16.4%。

熱點內容
法學院項目 發布:2025-01-09 04:49:19 瀏覽:906
法學教材pdf 發布:2025-01-09 04:44:47 瀏覽:610
森田療法治療擔心症 發布:2025-01-09 04:26:15 瀏覽:778
偷稅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03:58:39 瀏覽:973
九年級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1-09 02:40:31 瀏覽:206
勞動法辨析題 發布:2025-01-09 01:48:53 瀏覽:32
女律師知乎 發布:2025-01-09 01:40:48 瀏覽:877
開展法律知識小講堂 發布:2025-01-09 01:25:53 瀏覽:160
天津二建法規答案解析 發布:2025-01-09 00:47:53 瀏覽:195
公司給的offer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8 23:53:24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