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英國社會保障法

英國社會保障法

發布時間: 2020-12-19 09:32:23

A. 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情況

英國社會福利開支佔GDP的25.9%

  • 英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在英國生孩子,從入院到出院不用花一英鎊,伙食費都由政府買單,出院時,政府還給買好了嬰兒車。

  • 英國大學階段以前的教育均免費,大學階段也有90%的大學生可獲得政府津貼。所以,對低收入家庭來說,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是一路免費的。

  • 英國的社會福利覆蓋所有在英國居住的人。一名在英國的難民,他在英國享受很舒適的福利住房,居住面積約80平方米(與另一人合住),洗衣機、電冰箱、煤氣灶、電視機等家電應有盡有,想要什麼生活用品,跟福利官說一下,也會免費獲得,床單、毛毯定期免費換洗。英國政府每周給他發生活費,第一周是90多英鎊(1英鎊約合10.5人民幣元),從第二周起,每周35英鎊。他照樣享受與英國國民同等標準的免費醫療,他不會英語,看病時由政府出錢為他聘請翻譯。

B. 美國和英國同屬於發達國家,為什麼兩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卻很大的差別

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要從國情出發,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由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三部分組成。美國自30年代建立保障制度以來,已形成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英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於1946至1948年,其主要依據是經濟學家貝弗里奇的社會保障思想。通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英國是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的代表國家,其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國民保險、國民醫療保健服務、社會救濟、社會福利。
各自特點也不一樣
美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特點為:
1 、適時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本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國引起了人們對老年生活的普遍關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老年人生活處於最困難境地,社會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羅斯福成立了經濟保險委員會,1936年公布了社會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傷殘保險和老年配偶養老保險。經過幾年准備。在積累了一大筆基金後,於1942年付諸實施,開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戰中沒有新的變動。50年代經濟有了很大發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醫療保險,1972年又增加了殘廢者醫療保險。經過50多年的逐步發展與健全,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2 、老年法定退休保險具有強制性、貢獻性和福利性,退休和醫療保險基金有正常來源渠道,能自我調整和自我調整。其退休金的收與支是按照現收現付、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的,根據人口老齡化的預測、退休費支出的需要,不斷調整保險稅稅率,通過自我調整達到自我循環正常運轉的目的。
3 、發展保險公司經營的自願投保退休金保險,吸收閑散資金增強經濟實力,為人口老齡化做准備。美國的一些人壽保險公司除經營人壽保險、財產保險、死亡保險外、還大力經營集體和個人自願投保性質的私人退休金保險,作為法定退休保險的補充。集體退休保險,由企業僱主為雇員投保,根據企業經營好壞和雇員個人情況投保可多可少,雇員退休後逐月領取。政府通過對退休保險金免稅手段予以支持。並通過投資獲取的利潤,用來彌補膨脹使投保金額貶值的問題,以保證退休者收入,增強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感。
4、嚴格控制失業救濟金發放標准和發放時間,以利於失業者積極再就業。聯邦立法規定由企業僱主繳納失業保險稅款,雇員不繳。利率由各州自行確定,全國不統一。救濟發放時間,大多數規定需經一周等待期後方可使用,最多支付26周,聯邦法規定在失業高峰期可延長合乎法定救濟周數的50%,即最多追加13周。嚴格限制發放周數的目的在於促使失業者積極再就業。
5、採取措施,增收節支,迎接老齡化的嚴重挑戰。其研究採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研究管理與效率、保障目標與水平問題,逐步提高保險稅稅率;退休金也要納入個人所得稅范圍之內,把負擔加在高收入者身上;適當降低各項福利待遇水平,使之不要緊跟工資水平的增長;利用退休基金搞投資經營,增中儲備,減少年輕人的社會負擔。
英國社會保障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全民保障。保障范圍幾乎無所不包。
2、各種保障待遇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強調了社會保障的平等性與普遍性。
3、政府統一管理,全國最高領導機構是衛生和社會保障部。
4、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一般性稅收

C. 社會保障法屬於法的什麼范疇

社會保障法 社會保障法概述
一、社會保障法的定義
概念明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概念的內涵是要明確,而明確概念內涵 的主要方法就是給概念下定義。關於社會保障法的概念,從國內有關社會保障法的著述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定義:⑴社會保障法是高速社會保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⑵社會保障法即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維護社會安全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⑶凡是依據社會政策制定的,用以保護某些特別需要扶助人群的生活安全,或用以促進社會大眾福利的立法,就是社會保障法;⑷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為了保證有困難的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其生活質量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考察以上幾種關於社會保障的法的定義,所採取的都是屬加種差的定義方法,以其屬(法律規范)加上各差(調整的社會關系)——來定義社會保障法,因而有一定的缺陷。第一種定義的缺陷在於定義項「社會保障關系」本身又是一個不太明確的概念,無法用以明確被子定義項,所在地以很難使人對社會保障法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把握。第二種定義以社會保障法的功能作為它的種差來定義之。但在這一定義中,定義項的外延大於被定義項的外延,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因此「國家為維護社會安定和經濟穩步發展而制定的,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和經濟發展享受權的各種法律規范」不僅包括社會保障法,也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法律規范,諸葛亮如民法經濟法甚至刑法中的許多規范同樣有此功能。所以,這個定義還是未能揭示概念的本質和內涵。第三種定義同樣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社會保障法的主權應包括國家、社會(用人單位)和全體社會成員,而「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勢必將部分社會保障法律規范排除在外。
因此,如果要考慮給社會保障法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定義中的和差如何來界定,社會保障法的種差實質上也就是該法律與他種法律之間所在地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區別。社會保障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任何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區別。社會保障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任何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所在地調整的社會關系都有其獨特性,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也正是一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保障法到期底調整哪些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屬性是什麼。基於對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理解(後文將詳述之),筆者認為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社會保障法是調整以國家、社會和全體社會成員為主體,為了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並不斷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解決某些特殊社會群體的生活困難而發生的經濟扶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二、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
一對社會保障關系的解析
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即社會保障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一言以蔽之,可以稱為社會保障關系,理解社會保障關系是把握社會保障法內涵的關鍵。從目前關於社會保障法的著述關系,理解社會保障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這個問題上,難點主要有以下三個:⑴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究竟關系的主體究竟包括哪些?各自的權利義務如何?⑵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是什麼?⑶社會保障關系的怎樣確定?是許可權於對基本生活的保障,還是包括提高生活質量?
⒈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
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究竟包括哪些?首先,有學者認為,保障的政府機制的形成,或者說導致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原因是由於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市場經濟的固定特徵所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看不見的手」無法增進公共利益,實現公共消費,必須構造一隻「看不見的手」——政府機制的「社會保障」,去實現這一項任務。這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為社會多數人們所在地接受的邏輯。還有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國家責任為基礎的,例如西方一些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社會保障,認為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項經濟職能。為實現社會公平而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因而,從一般原理看,是市場失效的客觀現實和社會對公平的關注,為政府幹預經濟、插手社會保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確實,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盡管近年來西方許多福利國家紛紛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減輕和分散政府的責任,調動市場和個人機制的作用,但這只是要解決以往的高福利政策所釀成的政府財政危機並導致經濟效率下降這一弊病,就高層自身無法克服的「市場失靈」而言,政府仍應是社會保障關系的主體。當然,政府是一個泛化的概念,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的管理和運作、監督乃至出現爭議的解決,都要通過具體的社會保障機構以及國家的職能部門來操作。因而,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社會保障職能機構就始終代表著國家一方。而且,由於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保障是政府基本職責而啟動的,因而社會保障關系的一方必須是社會保障職能機構,也即國家。
社會保障關系主體中的「社會」,在我國主要指用人單位、社會共部分社會服務機構。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實踐表明:政府通過經濟政策手段干預調節經濟運行過程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擔負起社會保障的責任。在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在分析市場失效的過程中,發現政府也存在失效。「當政府政策或集體行動所採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經濟產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時,政府失靈便產生了。」用這種政府失效的理論保障體制的弊端所在。例如英國貿工部專家指出,英國失業問題還在於半個多世紀來,英國歷屆政府對「坐吃山空」的高福利政策不敢觸及,以致為所欲為業者依賴政府津貼仍能度日,客觀上助長了不少惰性。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經濟轉軌國家,例如我國,基於目前的國情,財政基礎較簿弱,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下,國家不可能承擔起全部或大部分的保障,必須分散到社會或個人,構築起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片面強調社會保障穩定社會、實現社會平等的作用,還要重視其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交率的功能。從目前我國許多保障措施來看,無論是「國家、用人單位、勞動者三方負擔」,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都體現了力圖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兼顧的原則,所以社會和個人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主體。特別是個人,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主體身份可以說是雙重的,不僅是社會保障被給付主體,在許多項目上(例如社會保險的一些項目上)還是資金來源主體(從該意義上講,也有說是給付主體)。
⒉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
研究社會保障關系的屬性,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⑴社會保障關系具有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相結合的屬性。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等。除社會福利具有廣泛性以外,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優撫安置都是針對特定社會群體的,只有具備一定的主體身份才能享受這些保障項目。而社會保障的核心是給付,通過給付,使保障對象獲得生活的必需,因此,社會保障關系又是一種典型的財產關系。
⑵社會保障關系既不完全是平等主體間的關系,也不完全是體現國家權力的管理和服從關系。傳統公、私法的二元劃分理論認為,公法調整的是政治國家的關系,即國家權力運作產生的諸種關系;私法調整的是市民社會的關系,即市民社會中的個人權利。而隨著現代「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的相互滲透,學者父認為已出現了一個新的法域——社會法。社會法以社會利益為本體,追求社會公平的實現,社會保障法即為典型的社會法。所以其中既有國家權力干預 的關系,又有公民享受國家給付的權利的關系。有學者以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核心——給付關系為例進行了闡述,認為給付關系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合同的約定關系。在給付關系中,在存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基於行政權利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而是平等主體間基於合同約定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但這種約定又是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單方面做出的一種授益約定。因此,給付關系是一種國家依據行政權利做出授益約定,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依法履行授益的約定的關系。按照有的者的說法,認為它是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通過社會保障權利與社會保障義務將國家、社會團體以及全體社會成員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社會連帶責任關系。
⑶社會保障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具有非對等性。這種權利義務的非對等性是指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既有無形履行了義務的法定權利,也有不享受任何權利的國家義務。前者體現在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法律關系中,享受社會保障權利的公民,不需要履行任何社會保障義務( 不需要履行繳費等法定義務),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或主體身份,即可享受社會保障權利。例如在社會救濟中,只要公民生活在國家規定的貧困線和最低生活標准以下,就可以獲得救濟。此外,在社會保障項目中,勞動者對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都負有繳費義,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充分體現了權利義務對等原則,但對失業保險來說,繳納失業保險費是勞動者法定義務,但並非所在地有繳費者都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⒊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
在確定和理解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上,一個難點就是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是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是不僅包括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還包括了國家逐步提高公民生活質量的保證?
我國與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范圍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因此許多國家學者認為社會保障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是社會福利中的最低層次。因此,我們看到的西方「福利國家」早已超越了這個層次。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本身飲食了社會福利,因而我們的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不應只限於對公民最低生活的保障。社會福利是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精神生活而採取的措施,提供的設備和服務,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們。社會保障關系的內容應是指後者。但同時要注意的是,由於社會福利的普遍性和高水平,它必須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較高的程序時才能充分實施,否則會導致「福利危機」,阻礙經濟的發展,今日西方一些高福利國家的「福利病」就證實了這一點。所以,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還只能將其作為一個未來的發展目標,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說還不一定具備現實的可行性。這也是同我國社會保障「低水平、廣覆蓋」的精神相適應的。
二社會保障關系的分類
社會保障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種劃分。依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社會保障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社會福利關系,以及優撫安置關系。依社會保障的體制來劃分,又可以分為社會保障管理關系、社會保障資金籌集關系、社會保障給付關系、社會保障資金運營關系、社會保障監督關系等。概括地講,社會保障關系就是在社會保障實施過程中國家、用人單位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所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具體有以下關系:
⑴政府與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之間的關系。其間包括了委託、管理和監督的關系,政府委託並管理社會保障實施機構對社會成員進行給付和幫助,而社會保障實施機構也要接受政府的監督。
⑵國家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給付關系,明確國家的職責和義務以及社會成員應享受的保障性權利。
⑶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之間的關系。它是指社會保障職能機構由於職責劃分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協作關系。包括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機構、管理機構、運營機構和發放機構,它們應各自有明確的分工,但又在職能上相互銜接,構成一個統一運作的整體。
⑷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國家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社會保障費用的徵收與繳納而發生的關系。
這些關系並非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往往呈現出交錯復雜的特點。除此之外,就廣義而言,還有社會保障爭議的仲裁與訴訟關系,一般來說,社會保障訴訟應採用行政訴訟的程序進行。
三、社會保障法的特徵
⒈廣泛的社會性
社會保障法是典型的社會法,因而社會性是社會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徵。其社會性表現在:第一,目的的社會性。社會保障之設立即為社會利益,保障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安全,所以社會保障法的目標即在於通過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來達到社會穩定。第二,享受權利主體的普遍性。社會保障的權利由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員數目以及可以離開受的社會保障項目會截止來越多。第三,社會保障責任和義務的社會化。社會保障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社會保障通過立法,採取國家、用人單位和社會成員共同負擔的原則,將責任和義務分散到整個社會,以資金來源的多渠道來保證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轉。
⒉嚴格的法定性
社會保障法是社會法,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於私法的意思自治,也不同於公法的國家行使行政權利。它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法的特徵,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強行規定的一系列准則,從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繳納到社會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圍,以及社會保障金的發放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任意更改。
⒊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性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運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序正常運轉的程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對象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對象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序性規定。
⒋特定的立法技術性
社會保障的運營須以數理計算為基礎,這使得社會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較高的技術性。「大數法則」和「平均數法則」在社會保障立法中會經常用到。另外,還有一些保障項目在費率、范圍等的確定上會常用到統計技術。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養老保險立法中的關鍵技術,涉及到退休後平均存活年數的確定、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統籌范圍的確定、養老保險費率的確定等種種問題,都需要運用數理技術來確定。

D. 英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具有哪些特點

英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有如下特點:
(一) 立法理念經歷了單純追求社會穩定到賦予公民權利的轉變
英國傳統的社會保障立法是迫於社會壓力,1601 年的《濟貧法》規定,政府為那些有能力勞動的人建立「貧民習藝所」,強迫他們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1834 年修正後的《濟貧法》
明確宣布「不得使接受救濟者的境遇在實際上或者表面上由於最底層的獨力勞動者」。
一些人認為,這實際上是「向世界宣告在英國,貧困是一種犯罪。」
隨著社會的發展,19 世紀末,人們對貧困與社會風險的認識有了根本轉變,貧困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犯罪,不應完全由個人承擔,而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很大程度上是財富分配不公正的結果,社會風險是工業社會的必然現象,必須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予以調整,因此,應賦予每個公民社會保障權。《國民保險法》、《國民救助法》的頒布就意味著社會保障已經成為一種公民權利。
因此,可以這樣說,從傳統的社會救濟法到現代社會保障法是一種立法理念上的巨大飛躍。

( 二) 英國社會保障強調國家責任
英國 1946 年的《國民保險法》規定了公民可以享有的失業、生育、死亡、孤寡、退休等方面的保障權利和國家應該承擔的責任; 1948 年《國民救助法》的實施則確立了國家全面承擔起社會救助的責任。自此,英國社會保障的國家責任包括立法責任、財政責任、實施責任和管理監督責任等,成為英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在住房福利方面,政府承擔了支出或者通過稅收減免的方式提供支持的責任,這兩種形式都體現了政府直接承擔責任。為了確保國家責任的切實履行,英國設立了社會保障部,統一管理社會保障事宜。

( 三) 英國社會保障的普適主義
社會保障的普適主義,即人人都有資格享受社會保障,體現了社會保障制度應有的公平性。
英國的社會保障是全民保障,其范圍包括所有英國國民。每一個英國公民從出生時就有一個社會保障號碼,當收入達到法律規定水平的時,就應交納國民保險費,凡英國公民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也不論貧富貴賤,均可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甚至居住在英國的外國人也可在繳納國民保險費後,享受某些社會保障的權益。

英國社會保障還具有全面性。英國的社會保障項目完善,被譽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當然,英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高水平、廣覆蓋也加重了政府負擔、使社會保障缺乏效率,這也是英國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的動因之一。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E. 社會保障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
(一)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勞動者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或喪失勞動收入時,能從社會獲得經濟補償和物質幫助,保障基本生活。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這三個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二)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災害的生活困難者提供無償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從歷史發展看,社會救濟先於社會保險。早在1536年,法國就通過立法要求在教區進行貧民登記,以維持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國制定了濟貧法,規定對貧民進行救濟。中國古代的「義倉」也是一種救濟制度。這些都是初級形式的社會救濟制度。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
(三)社會福利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貼、福利設施和社會服務的總稱。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向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社會中需要給予特殊關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國家對從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屬,如軍人及其親屬予以優待、撫恤、安置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

F.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由誰頒布知道的告訴下,謝謝咯

從歐洲復社會的發展那歷製程來看,以國家立法形式確立社會保障制度,開始與十六世紀三十年代, 標志是法國的福利改革和英國的《濟貧法》的出台;
德國率先建立社會保險制度,出台三部社會保障法規,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
1935年美國出台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確立了社會保障的一般原則,也對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中社會保障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由此形成了由國家財政出資的濟貧和受益人繳費的互助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

G. 英國近年來出台哪些跟社會民生相關的、比較重要或者典型的新政策(考試用)

1941年6月,英國首相丘吉爾任命英國經濟學家威廉·亨利·貝弗里奇(1879.3.5-1963.3.16)為英國各部研究社會保險及有關福利聯合委員會的主席,負責考察和研究英國現行社會保險制度及有關福利問題, 並提出改革計劃。

1942年12月,該委員會提出了《社會保險和聯合服務報告書》,即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認為貧困一般是諸如健康不良、失業或老年等特定因素的產物,提出「國家所組織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旨在保證以勞動為條件獲得維持生存的基本收入」。[2]建議實行福利國家政策, 即實行失業、殘廢、疾病、養老、生育、寡婦、死亡七項社會保險。按照他的計劃, 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自願保險三類。社會保險用以滿足居民的基本需要;社會救濟用以滿足貧困需要;自願保險用以豐裕居民的需求。報告在英國和西方世界引起強烈反響,成為戰後英國推行福利國家社會立法政策的藍圖。西方國家後來把貝弗里奇報告所設計的社會福利計劃稱為貝弗里奇制度, 把推行這一制度的國家稱為貝弗里奇國家。

戰後初期,英國頒布了涉及有關社會成員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系列的社會保障立法, 1948年,英國工黨艾德禮政府宣稱英國建成了福利國家,其後上台的保守黨政府也把福利國家政策作為爭取民心的旗幟。法國和德國等西歐國家也緊隨英國之後, 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立法, 相繼建設「福利國家」。瑞典等北歐國家更是進一步發展了戰前的社會保障措施, 成為西方國家「福利國家」的櫥窗。

對於社會保障的界定和內容,各國並不統一。一般說來,社會保障即社會安全保障,是一種公共福利計劃, 社會保障可包括:社會保險計劃、保健、福利事業和各種維護收入的計劃等。

社會保險一般指國家通過法令規定的有關對居民生、老、病、死、傷、殘和失業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的政策措施。

社會救濟,一般指對居民中赤貧和遭遇不幸的困難者提供物質幫助的社會保障項目,它是社會保險制度的補充形式。

社會福利泛指國家和社會為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保障項目、福利保障措施和社會保障服務的總稱。專指國家和社會對特殊對象提供物質幫助的社會服務。

由於二戰後社會保障制度的擴大, 迄今它在西方發達國家實際上已包括就業保障、失業福利保障、老年福利保障、健康醫療保障、教育福利保障、住房保障、退伍軍人保障、其它公共援助保障、婦幼及傷殘福利保障、自然環境保障等領域。它對個人、家庭、社會集團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英國最早以「福利國家」自詡。1945年6月15日, 英國政府頒布了《家庭補助法》,1946年8月1日, 頒布了《國民保險法》、《國民工傷保險法》。1946年11月6日,英國政府又頒布了《國民保健法》, 它明確規定:「建立一套廣泛的保健服務制度,以確保改善英格蘭和威爾士人民的身心健康,為他們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除了明確規定收費外,「所提供的服務」「一律免費」。從1948年7月開始實施的這一立法, 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全民醫療的西方國家。1948年7月5日, 英國政府還頒布了《國民救濟法》。[3]

英國政府的這些「福利國家」措施,使她成為當時西方國家擁有社會保障立法最為完備的國家, 它既是一百多年來英國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長期斗爭的勝利成果,也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其他受僱人員間的一種妥協,同時,它又是統治階級為了穩定政局進行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社會福利越高,當然受僱人員要交納的賦稅也相應增加。從1951-1964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並沒有改變擴大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總趨勢。在60年代英國經濟相對迅速發展時期, 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

戰後英國社會保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一個在英國的居民甚至包括在英國居住的外國人,都不同程度地受益於全民和全面社會保障制度。公民自出生那天起就有一張社會保障卡,上面有他的號碼,實際上當他在母腹中已經開始享受一定的社會保障, 從他受撫養、上學、病殘、就業和失業、喪偶或撫養子女、年老退休,直到死亡都可以按規定獲得相應的社會保障。由於社會保障的現實受益者,主要是低收入者和家庭、老年人、失業者和病殘人,所以有人認為,英國的這種社會保障是這一代人保上一代人,收入高些的人保低收入的人,有工作的人保沒有工作的人, 年輕人保老年人, 身體健康的人保病殘人。有人統計英國目前80年代發放的各種津貼和補助有50種左右。

在歐洲國家中,英國是最早表現高福利國家和低經濟效率相結合特點的國家,被稱為是「英國病」的一個根源。[4]過多的社會福利開支迅速增長和英國經濟緩慢發展的極不協調, 導致經濟增長的富國和連年超負荷的福利重擔的窮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它加劇政府財務的惡化, 赤字增加, 形成福利債務國。而政府不顧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大包大攬的做法,使人們普遍滋長了對社會保障的依賴心理, 出現了「多干」和「少干」甚至「不幹」差不多的反常情況,這種再分配的超前均等化沒有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而且出現了待業增多和職位空缺並存的怪現象。「英國病」中的社會福利超負荷因素,實際上已經在極盛一時的福利國家熱時,向西方國家發出了警鍾, 然而,那些政治家們都不願意冒斷送政治生涯的風險來指出或糾正這一越來越凸顯的弊端。

H. 美國補缺型社會保障制度與英國普惠型社會保障制度的聯系與區別。

1.聯系:
從美國、英國的社會保障法來看,社會福利也包括在社會保障體系中。
歷史較長:美國現代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已經走過了70個年頭,它植根於美國現代經濟機制,已經成為影響美國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935年8月14日社會保障法的頒布奠定了美國現代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礎。
1908年8月1日,英國議會正式批准老年補助金法。老年補助金法規定實行普遍原則和免費原則,任何英國人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領取養老金。老年補助金法的頒布,標志著非繳費型的老年津貼制度在英國開始建立。
其他:1998年,英國養老基金資產中52%為國內股票(美國為53%),18%為國外資產(美國為11%),其它為債券、現金和實業資產。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計劃的壯大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以養老基金的資產佔GDP的比重來看,1997年英國養老基金的資產佔GDP的比重達74.7%,同期美國為58.2%。

2.區別:
A.制度模型比較:
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屬於「補缺」型模式(「自保公助型」),只為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弱勢群體建立了公共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其餘人群多依靠商業保險獲得醫療保障。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強調幫助生存困難的特殊群眾,目的是維持特殊社會階層的基本生活,因此保障水平較低、制度覆蓋面積小;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權利和義務緊密相關,與西歐部分發達國家實行的普遍年金、普遍兒童津貼和免費醫療服務制度截然不同。他們採取「受益人同時也是繳費者」,要享受社會保障權利,必須先繳費的辦法。
英國是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的代表國家,強調為公民提供社會福利既是政府的責任,同時也是公民的權利,因此該國社會福利具有普遍性,其目的是提高全體公民的生活質量。英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於1946至1948年,其主要依據是經濟學家貝弗里奇的社會保障思想。通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

B.保障資金來源:
美國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是多渠道的,由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提供。而且對非政府資金來源非常重視。勞動者的社會保障費來源於全部由被保險人及企業繳納保險費解決,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由僱主和雇員各承擔50%左右,只有特殊項目才由政府資助。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支出佔31.85%(1990)。美國的老人、殘疾和遺屬保險(OASDI)由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各繳納社會保障稅的50%;退伍軍人津貼和低收入家庭的補充保險收入由政府支出;公共救濟、醫療補助等由州和地方政府負擔;失業救濟、私人企業養老、補充失業津貼等則由企業支付。美國雖然沒有全民的醫療保險計劃,但是各級財政對於公共醫療保障的補助支出卻很多。尤其是聯邦財政,承擔了主要的支出責任。
英國的保障基金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稅收。稅收中用於社會保障項目的支出分為用於 社會福利和救助等方面的救濟性支出和用於社會保險等項目的支出。來自財政稅收的社會保障基金約占基金總體的50%。二是僱主和雇員上交的基金。英國社會保障法規定,凡是參加工作的人都要按其工資收人的一定比例交納社會保障基金。目前,僱主和雇員均按工資總額的10%交納,自由職業、個體戶等按工資總額的6%交納。但同時也有上下限的規定.如果每周收人低於64英鎊或高於85英鎊的部分均不交納。三是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收人。社會保障基金存人銀行或利用結余資金進行各種形式的投資所獲得利息收人.也構成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基金的投資主要是政府的債券.也可以投資股票市場。

C管理: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級政府財政保持相對獨立,實行聯邦、州和地方三級相對獨立的財政體制,各級政府的管理責權劃分在聯邦憲法中有明確規定。在公共醫療保障的幾個項目中,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各不相同。美國是典型的財政聯邦制國家,實行徹底的分稅分級財政體制,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在財權、事權的劃分上十分明確和詳細。醫療照顧由聯邦衛生保健財政署和社會保障署兩部門統一管理,財政部負責管理住院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的信託基金以及基金的撥付。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負責,聯邦政府對一些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項目作全國性規定,大部分項目由州政府負責具體管理,資金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解決,全國統一的項目,聯邦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公共衛生以州和地方政府為主進行管理,資金也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解決,聯邦政府給予一定補助。老年、遺屬和傷殘保險由聯邦政府負責,對享受條件和標准都有詳細、嚴格的規定。失業保險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負責,以州政府為主,聯邦政府給予適當補助。
英國是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中央負責統一制定重大的全國性社會保障政策,具體事務絕大部分由中央政府在各地的派出機構承擔,地方政府只是根據自身財力大小提供一些補充性的、地方性的社會服務,中央政府對其中許多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英國的財政部門負責徵集和分配社會保障資金,審核社會保障機構資金支出,審核社會保障的有關預算,參與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英國社會救濟制度是以1948年國民救濟法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由專門成立的國民救濟署負責執行。英國實行的是國家衛生服務保障制度模式,中央政府高度集權,其公共衛生事宜也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

D.缺陷: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美國的現收現付模式受到了挑戰,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漸漸難以平衡,基金的儲備出現了嚴重危機,最終導致政府於1983年進行了社會保障模式的改革,實行「以現收現付為主,半基金積累制為輔」的一攬子計劃,以解決基金的來源問題。改革的效果非常顯著。
英國的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同樣也給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同時普遍福利和高稅負導致「獎懶罰勤」,降低了效率,引發了「失業陷阱」和「貧困陷阱」等社會問題。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滯脹的大背景下,英國率先在社會保障方面進行了減輕國家責任的改革。 1975年通過了修正的社會保障法,基金來源分為七個部分:(1)僱主繳納部分;(2)雇員繳納部分;(3)自由職業繳納部分;(4)其它公民繳納部分;(5)中央政府撥款部分;(6)利息收入;(7)其它。

從網上找到的資料整理歸納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I. 世界上第一個以立法形式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是哪一個

世界上第一個以立法形式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是德國。

社會保障制度起源於19世紀末的歐洲工業社會,1601年英國女王頒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萌芽。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為勞動者提供社會保險,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

德國頒布的《疾病社會保險法》、《工傷事故》、《老年和殘障》,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最完整的保險體系的建立,社保制度產生。

(9)英國社會保障法擴展閱讀: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史:

1881年德國首相俾斯麥提出工傷事故保險法案,11月以「皇帝詔書」的形式頒布了社會保障法,著意味著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出現了社會保障。簡單來講,德國的社保制度可以分為大致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1881年以前,主要由宗教界及社會團體興辦的慈善事業負責社會保障及社會福利事業。

第二階段即1881年到兩次世界大戰前期。這一階段里德國社會保障進一步發展,社保的種類即覆蓋面得到了進一步擴展,而人們所受的福利也相對提高。

第三階段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雖然說法西斯政府時期,將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但其仍然保持了社會保障制度,社保制度可以說是在極不穩定的狀態下緩慢的發展、前行。

第四階段為二戰之後,其中1957——1989年為社保制度的大發展時期。其中1957年和1969年德國政府對社保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也正是在這期間德國步入了世界「福利國家」的行列。此外其中德國還經歷了經濟衰退,也因此對社保制度進行了調節。

第五階段是由「兩德」統一至今。東西德統一後,政府通過各種調節,順利的過渡了「東德」的社會保障,融合了德意志民族的整體,並且進一步發展到今天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J. 急!!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起源於德國還是英國

是德國,我們最近剛剛學了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比較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德國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涌,他們奮起爭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勞動權益,1875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成立。1871年德國實現全國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並得到普法戰爭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便企圖加快經濟發展,以謀求成為歐洲的霸主。187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德國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更加錯綜復雜,並日趨尖銳。因此,德國當時的俾斯麥政府決定首先要穩定國內政局,緩和階級沖突,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改革政策,包括一些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法規、措施。1883年到1889年,德國相繼頒布了《疾病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老年、殘疾、遺屬保險法》,1911年又將這些法規綜合為單一的德意志帝國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先例。它對改善勞資關系,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11年還制定了《職員保險法》,1923年頒布了《帝國礦工保險法》,19277年制定了《職業介紹和失業保險法》。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以交費為享受保險條件的原則,保險費用多方面分擔的原則是德國社會保險法中三個重要的原則,並且成為以後各國社會保險體系的基礎。但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從保障對象、覆蓋范圍和保障水平來看,不僅保障水平低,覆蓋范圍也很窄,只是為有正常工資收入的人提供保障,保障項目多是與職業相關的單項社會保險。

熱點內容
法學院項目 發布:2025-01-09 04:49:19 瀏覽:906
法學教材pdf 發布:2025-01-09 04:44:47 瀏覽:610
森田療法治療擔心症 發布:2025-01-09 04:26:15 瀏覽:778
偷稅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03:58:39 瀏覽:973
九年級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1-09 02:40:31 瀏覽:206
勞動法辨析題 發布:2025-01-09 01:48:53 瀏覽:32
女律師知乎 發布:2025-01-09 01:40:48 瀏覽:877
開展法律知識小講堂 發布:2025-01-09 01:25:53 瀏覽:160
天津二建法規答案解析 發布:2025-01-09 00:47:53 瀏覽:195
公司給的offer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8 23:53:24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