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現象

合同法現象

發布時間: 2020-12-19 12:17:42

A. 施工中甲控材改為甲供材從合同上、法律上甲乙雙方會有什麼隱患,扯皮現象。存在的風險。甲方處於什麼劣勢

1、甲供材是建設單位直接提供材料;甲控材是施工單位采購、建設單位認價。
2、甲供材專有利於建設單位控制屬材料的使用和質量,不易因材料問題而影響工期;但缺點在於建設單位要花資金、精力去采購材料。而甲控材可減少建設單位的資金壓力,等於是施工單位墊付了材料款,建設單位只要按照施工合同支付進度款即可;但甲控材的弊端在於建設單位對材料質量難以控制。

B. 施工中甲控材改為甲供材從合同上、法律上甲乙雙方會有什麼隱患,扯皮現象。存在的風險。甲方處於什麼劣勢

1、甲供材:由建抄設單位直接提供的材料。
從材料質量上講:其質量與施工單位無太大的關系,但施工單位有對其進行檢查的義務,如果因施工單位未檢查而材料不合格就應用到工程上,施工單位同樣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從工程計價角度說:預算時甲供材必須進入綜合單價;工程結算時,一般是扣甲供材費的99%,有1%作為甲供材料保管費。

2、甲控材:由施工單位購買,建設(監理)單位認價的材料稱「甲控材」
從質量的角度說:甲供材料的質量由施工單位負責,但由建設(監理)單位指定的品牌除外。

簡單來說
甲供材就是甲乙雙方在合同中約定需要多少材料,材料的價格。但是往往不可能材料剛好,那麼就存在材料供應多了,浪費。這樣在工程結算中就會存在扯皮。
甲控材,就是甲確定材料的品牌、價格,比較從乙方的角度去考慮。
所以如果你們是甲方不想承擔太多的責任、不想麻煩、扯皮,就採用供材。

C. 根據合同法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合同法理論稱此現象為

根據抄合同法規定租襲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合同法理論稱此現象為買賣不破租賃。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二百二十九條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D. 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許多違反勞動合同法的現象 該怎麼解決

社會勞動者的就業現狀和員工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導致用人單位具體強勢地位,故而在單位違法勞動合同法的情況下員工會予以容忍,且不會因此將單位推上被告席。

E. 《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行使撤銷權具體涉及的法律現象類型有哪些

《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據此,我國債權人撤銷制度僅適用於如下三種情形:(1)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2)債務人無償轉讓其財產;(3)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其財產。其中,前二種情形為「無償行為 」,後一種情形為「有償行為」。
本條系對「無償行為」類型的擴張性解釋,除了《合同法》規定的兩種無償行為,本條又增加了三種類型,均在可撤銷之列:
(1)債務人放棄其未到期的債權,這同放棄到期債權的法律效果是一樣的,都導致債務人責任財產的流失,從而損及債權人利益;
(2)債務人放棄債權擔保,債權人雖未放棄其債權,但放棄其債權擔保,同樣可能導致債務人責任財產的減少,損害債權人利益;
(3)債務人惡意延長到期債權的履行期,這實質上是債務人通過侵害債權人的期限利益而損及其債權,甚至使債權人的債權事實上落空。
第十九條 對於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明顯不合理的低價」,人民法院應當以交易當地一般經營者的判斷,並參考交易當時交易地的物價部門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結合其他相關因素綜合考慮予以確認。
轉讓價格達不到交易時交易地的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百分之七十的,一般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對轉讓價格高於當地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高價。

F. 用人單位違規操作的合同是否有法律效應

要根據其如何違規操作以及合同的內容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來確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內力。
勞動法》第十八條 下列容勞動合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
(二)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
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如果單位的行為屬於上述規定的情形,就是無效合同。

G. 個人與公司簽賠償協議具有法律效應么

扣發工資作為保證金,肯定違法。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你可協商要求退回,如果協商不一致,可到當地勞動部門投訴.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三條 用人單位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除在規定的時間內全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外,還需加發相當於工資報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補償金。
一、原則上,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勞動者的這一規定,很好的保護了勞動者。隨著現代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失衡的現象普遍,使得勞動者面臨擇業困難,生存壓力大,在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時出於劣勢。如果允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很容易讓具有締約優勢的用人單位將違約金條款強加到勞動者身上。故勞動合同法將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作為禁止性條款加以規定,極大的保護了勞動者的利益。
二、法律規定允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的兩種情形。
1、勞動者違反培訓協議約定的服務期,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勞動合同法》第22條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期間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約定服務期的前提是由於用人單位通過出資培訓而得到特殊技能。目前,在企業訴員工的勞動爭議案件中,培訓費爭議的案件是比較多的。一般情況下,單位應當提供下列證據:其一,企業提供的不是單位內部開展的安全衛生教育、崗前、轉崗等義務性培訓;其二,必須有為勞動者參加培訓出資的由培訓單位出具的貨幣支付憑證;其三,勞動者在服務期內有違約解除勞動合同的事實的證據。
2、競業限制人員違反競業限制條款,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條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
三、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企業除了上述兩種情形外,再與員工約定違約金,則不會得到仲裁機構和法院的支持。
請參考:公司可以向勞動者要求支付違約金的法律依據http://www.055110.com/ld/5/88.html

H. 在我國民法中,哪些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1款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五)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但1999年公布的《合同法》對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的規定,卻與民法通則的規定有很大不同,其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⑴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⑵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⑶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⑷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⑸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其第53條又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⑴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⑵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即《合同法》沒有把主體資格不合格,以及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損害國家以外人的利益等合同置於無效,而是規定在可撤銷行為中。對於民法通則規定的屬於無效的「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行為」,《合同法》根本沒有提及,結合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改革,這個條文基本已經失去其意義了。

經對民法通則與合同法對無效民事行為和無效合同規定的梳理歸納,無效民事行為的類型有:

(一)行為人不具有行為能力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因沒有意思能力,不發生法律行為之效果意思的效力。法人實施行為能力范圍以外的行為,特別是違反禁止性規定的行為,也不生效力。如:

1.17歲的少年設立的遺囑無效。

2.精神病人設立的遺囑無效。

3.15歲少年放棄接受遺贈的行為無效。

4.精神病人拋棄所有權的行為無效。

5.「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民通意見》第67條第1款)

6.「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為無效。」(《民通意見》第67條第2款)

7.其他行為。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為

意思的形成自由和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表示過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按合同法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訂立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則應屬無效,不能依照該意思表示的內容發生效力。

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為包括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行為。《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行為是無效行為,而《合同法》第54條規定為可撤銷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要根據具體情況。比如因欺詐、脅迫設立遺囑,設立遺囑是單方行為,因此不能適用《合同法》的規定予以撤銷,而只能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確認為無效。

(三)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行為,是行為人雙方共同合謀進行的,以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為目的的民事行為。比如採取惡意串通的方式(投標人與招標人惡意串通或投標人之間惡意串通)中標,中標為無效。它須具備下列條件:

1.須表示與內心不一致。即外部表示與內心意思不一致,所表示的並不是行為人的真實意思,行為人內心中存在牟取不正當利益或損害他人的意思,但是卻故意製造某種進行民事法律行為的虛假現象。例如為逃避強制執行而假裝把財產贈與相對人,事實上當事人並沒有出贈和受贈的意思。

2.須有惡意通謀。即表意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不但表意人單方面了解自己的表示是虛偽的,而且相對人也了解這一情況。串通指他們之間有勾結,有意思聯絡。而惡意則指對於該串通是完全了解的,表意人自己了解其表示與意思的不一致,不一致是惡意造成的,而不是出於認識上的錯誤。

3.須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意思表示,必須具有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目的。串通人之所以惡意串通,必然有其損人利己的非法目的。

(四)偽裝行為

即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是指以虛假的合法行為作表面行為,掩蓋非法的隱蔽行為的行為。偽裝行為,它由表面行為與掩藏行為互為表裡構成。其表面行為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而隱藏行為則因為內容違法而無效。比如,簽訂虛假的租賃合同,將租金攤入成本以逃避稅收。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的根本屬性之一在於意思表示內容的合法性。因此,意思表示如果違法,當然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所謂違法行為,不僅指違反民法規范,也包括違反其他部門法的規范,同時包括違反國家政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1.違反法律。

(1)概說。違反法律,是指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強制性規定,又稱為強行性規范,是任意性規范的對稱。對強行性規范,當事人必須遵守,如果違反則導致行為無效;對任意性規范,當事人可以合意排除適用。

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法律中的強制性規范、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范,是確認合同效力的依據,不能以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作為否定合同效力的依據。

(2)對三種具體情況的規定:

①《合同法解釋(一)》第10條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禁止經營的規定,屬於違反強制性規定。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企業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後,在破產程序終結前經人民法院允許從事經營活動所簽合同是否有效問題的批復》(自2000年12月9日起施行)指出:「企業被人民法院宣告破產後,破產企業應當自人民法院宣告破產裁定之日起停止生產經營活動。但經清算組允許,破產企業可以在破產程序終結之前,以清算組的名義從事與清算工作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清算組應當將從事此種經營活動的情況報告人民法院。如果破產企業在此期間對外簽訂的合同,並非以清算組的名義,且與清算工作無關,應當認定為無效。」

③無效的免責條款。免責條款,是當事人在合同中確立的排除或者限制其未來責任的條款,包括格式免責條款和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免責條款。

《合同法》第53條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人身安全權是不可轉讓、不可放棄的權利,也是法律重點保護的權利。因此不能允許當事人以免責條款的方式事先約定免除這種責任(這種責任通常表現為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對於財產權,不允許當事人預先約定免除一方因故意或因重大過失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責任,否則會給一方當事人提供濫用權利的機會。

2.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當事人為追求自己利益而訂立的合同,其履行或履行結果危害國家利益的,或者為了損害國家利益而訂立的合同都是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比如,實施結果污染環境的合同、從事犯罪或者幫助犯罪的合同等等。損害社會利益的合同,當事人主觀上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

I. 能夠引起合同法律關系生產、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是法律主體法律客體法律事實法律關系內容

法律事實
其他三個分別是:
法律主體: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
法律客體: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是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聯系在一起的中介。
法律關系的內容: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

J. 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了哪一類法律現象的處理原則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了哪一類法律現象的處理原則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款規定了下列哪一類法律現象的處理原則

A.法律位階的沖突

B.法律責任的免除

C.法律價值的沖突

D.法律責任的競合

【答案】D

【考點】法律責任的競合

【解析】

選項A錯誤。法律位階,是指每一部規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體系中的縱向等級。下位階的法律必須服從上位階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須服從最高位階的法。法律位階的沖突指不同位階的法之間產生沖突,通常按照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來處理。本題沒有提及不同位階的法的沖突,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

選項B錯誤。法律責任的免除,也稱免責,是指法律責任由於出現法定條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主要包括時效免責、不訴及協議免責、自首、立功免責和履行不能免責等。本題只描述了法律責任的競合,並沒有提及免責的情況,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

選項C錯誤。法的價值沖突指法的價值之間的抵觸與沖突,主要包括:(1)個體之間法律所承認的價值發生沖突,例如行使個人自由可能導致他人利益的損失;(2)共同體之間價值發生沖突,例如國際人權與一國主權之間可能導致的矛盾;(3)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價值沖突,如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沖突。處理法的價值沖突的方法包括價值位階原則,個案平衡原則和比例原則。本題只提及法律責任的競合,沒有提及法的價值問題,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

選項D正確。法律責任的競合,是指由於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法律責任的產生,而這些責任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本題屬於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既侵害了對方人身權,也侵犯了對方的財產權,出現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當事人可以就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任選其一進行索賠。

【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競合:

法律責任的競合,是指由於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產生,而這些責任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比如出賣人交付的物品有瑕疵,致使買受人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買受人向出賣人既可主張侵權責任,又可主張違約責任,但這兩種責任不能同時追究,只能追究其一,這種情況即是法律責任的競合。

競合,從語義上講,是競相符合或同時該當之意,即同一行為同時符合不同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從而導致了不同法律責任間的沖突。法律責任競合是法律上競合的一種,它既可發生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如民法上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也可發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間,如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之間的竟合。

熱點內容
山東省土地增值稅實施條例 發布:2025-01-08 11:03:06 瀏覽:763
荷蘭同性婚姻法 發布:2025-01-08 10:58:10 瀏覽:639
新勞動法員工未按規定離職 發布:2025-01-08 10:38:29 瀏覽:624
公司法第一次作業 發布:2025-01-08 10:05:47 瀏覽:370
合同法第三人規則 發布:2025-01-08 09:56:48 瀏覽:207
加班費爭議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09:44:36 瀏覽:36
勞動法關於年假的補充標准 發布:2025-01-08 09:34:38 瀏覽:411
中日消費者合同法 發布:2025-01-08 09:16:37 瀏覽:757
即將出台的民法典 發布:2025-01-08 09:12:06 瀏覽:514
交通廳政策法規處 發布:2025-01-08 09:09:17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