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第121條

合同法第121條

發布時間: 2020-12-19 12:53:09

❶ 合同關系概念

我國合同法第二條至第八條規定:
第二條 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回人、其他組答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第三條 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第四條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第五條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六條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七條 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八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以上這些條文清楚地說明了合同是什麼關系,簡單概括說合同是平等主體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建立的民事法律關系。
特別注意的是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合同法。

❷ 什麼是違約責任合同法規定的違約責任承租方式有哪些

違約責任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的簡稱,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承擔原則:
一、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由於當事人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過失而引起的違約責任。在發生違約事實的情況下,只有當事人有過錯,才能承擔違約責任,否則,將不承擔違約責任。過錯責任原則包含下列兩個方面的內容:①違約責任由有過錯的當事人承擔。一方合同當事人有過錯的,由該方自己承擔;雙方都有過錯的,由雙方分別承擔。例如,在來料加工合同中,定作人提供的材料質量不合要求,要承擔違約責任。承攬人本應按合同規定對來料先行檢驗合格後,方可加工成品。但是,承攬人沒有對定作人提供的來料進行檢驗,而直接把不合格的原料製成質量次的成品。在這種情況下,承攬人也要承擔違約責任。②無過錯的違約行為,可依法減免責任(如不可抗力造成的違約)。
二、無過錯責任
這一原則是指凡違反合同的行為,除了免責的外,都必須追究違約方的違約責任。任何一方合同當事人,不管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還是公民個人,只要因過錯違約,均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追究其違約責任。在法律面前,在合同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三、賠償實際損失
所謂實際損失,是指違約方因自己的違約行為而在事實上給對方造成的經濟損失。一般情況下,實際損失,包括財物的減少、損壞、滅失和其他損失及支出的必要費用,還包括可得利益的損失。當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造成對方經濟損失時,違約方應當向對方承擔賠償責任。
四、全面履行
這里所說的全面履行,是指違約方承擔經濟責任(如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金等)後仍應按合同要求全面履行。也就是說,違約方承擔了經濟責任後並不能代替合同的履行,不能自然免除合同的法律約束力,不能免除過錯方繼續履行合同的責任。只要受害方要求繼續履行合同,除了法律另有規定外,違約方又有能力履行,違約方就必須繼續履行未完成的合同義務。

❸ 誰能給解讀一下合同法121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回造成違約的答,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釋義】本條規定了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違約。
違約是由第三人造成的,為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違約。因第三人原因造成一方當事人違約的,如第三人遲延交貨造成一方當事人遲延履行的,該當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該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後,應當向第三人追償。第三人原因構成意外事故致使一方當事人違約,且第三人無力賠償的,損失由雙方當事人分擔。法律規定因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第三人直接承擔責任的,第三人應當直接承擔責任。例如依照消費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出售商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製造商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受損害的消費者直接請求生產者賠償的,生產者應當賠償。

❹ 合同法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

(2006年)甲、乙來簽訂貨物源買賣合同,約定由甲代辦托運。甲遂與丙簽訂運輸合同,合同中載明乙為收貨人。運輸途中,因丙的駕駛員丁的重大過失發生交通事故,致貨物受損,無法向乙按約交貨。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乙有權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B.乙應當向丙要求賠償損失

C.乙尚未取得貨物所有權

D.丁應對甲承擔責任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甲不能向乙按約履行義務是由於丙的原因,但是甲仍應承擔違約責任。乙和丙之間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基於合同的相對性,乙不能要求丙承擔賠償責任。甲在向乙承擔違約責任後,可向丙要求賠償,由於丁是丙的工作人員,因此丁不對甲承擔責任,而應由甲直接向丙主張。此外,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在代辦托運的情況下,貨物交承運人即為交付,所以乙已經取得貨物所有權。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

❺ 關於《合同法》的一道題目

這道題目是司法考試的題目,我當年考試有碰到過做過。
第一,引用《合同法》144條肯定是錯誤的,正如樓上說的,144條講的是出售在途中的貨物,例如,火車的貨物(賣家可以在運輸途中尋找買家,這時候如果有買家接手,那就屬於144條的情形了)。

第二,乙已經取得貨物所有權。法律依據《合同法》
第一百四十五條【交付地點不明的風險承擔】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一項的規定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後,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
第一百四十一條【標的物交付的地點】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地點交付標的物。
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一)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
(二)標的物不需要運輸,出賣人和買受人訂立合同時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出賣人應當在該地點交付標的物;不知道標的物在某一地點的,應當在出賣人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交付標的物

第三,交付風險轉移是本題的關鍵。
如果甲交付以後風險不是直接轉給了乙而是轉給了丙,那麼乙就可以向甲提起違約之訴了。如果甲交付了以後就視為風險轉移給乙,那麼乙只能提起侵權之訴。
個人覺得,甲交付以後風險轉移給丙更合同,不然丙一點風險意識都沒有當然不利於整個工作的運行。風險轉移給丙也更有利於解釋乙向丙請求損害賠償這個問題。

第四,關於交付對標的物的風險轉移有何影響?現在通行的觀點有兩種:即所有權主義和交付主義。
所謂所有權主義,是指買賣合同標的物的風險由所有人承擔,以所有權轉移的時間為風險轉移的時間,無論實際佔有是否轉移。
所謂交付主義,是指標的物的風險由佔有人負擔,以標的物實際佔有的轉移為風險轉移的標志,而不問標的物的所有權在何時轉移。
個人覺得採用交付主義更合理。假設采所有權主義,也就是說甲把貨物交給丙,乙就完全獲得貨物所有權,並承擔風險,那麼丙承擔什麼呢?
貨物壞了,乙去維權,找甲,甲說所有權轉移,根據風險由你承擔了,要不你去找丙;
乙去找丙,並說所有權是你的,風險也是你的,你和甲有合同,去找甲談談吧。
假設採用交付主義,甲將貨物交給了丙,所有權變成了乙,但是風險卻暫時轉移給了丙。這樣就很好解釋了。
貨物壞了,乙去找甲,雖然所有權轉移了,但是風險還沒轉移,甲和丙當然要對這個損害承擔責任,由於乙與丙沒有合同,所以可以起訴甲違約(所有權是交給我了,但是這個貨物壞了,也就是違約)。乙可以起訴丙,貨物所有權是我的嘛,但是風險暫時在你身上,你弄壞了,當然要承擔責任。
因此,乙有權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同時乙也有權請求丙承擔侵權責任。

總結,核心在所有權轉移是否意味著風險一並轉移。
主要理論:所有權主義和交付主義

❻ 合同法第121條是第三人原因使債權人的違約形為嗎

不是的 。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的是第三人原因導致違約的責任認定。
該條的規定適用於合同中的各當事人而不僅是債權人。

❼ 因第三人的原因致使不能履行合同的,誰來承擔違約責任

我國《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專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屬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由此可見,因為第三方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或者履行不符合約定的,應當由違約方向守約的一方承擔違約責任,而違約方和第三人的糾紛,應當另行解決。

❽ 合同法案例 求解

答案:(1)原、被告之間的汽車買賣合同有效。雖然原告行為超出了其經營范圍,但並不為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應為合法有效。
(2)雙方關於定金的約定,其中6萬元部分是有效的,餘下1萬元部分無效。因為定金超出合同總價款的20%的部分無效。
(3)汽車貿易公司的代理行為有效。五金交電公司是可以直接訂立汽車買賣合同的,但該公司誤以為自己無經營汽車業務權,故委託汽車貿易公司作為代理人買賣汽車。該委託代理是合法有效的,不能因為被代理人無經營汽車業務權而據此認定代理行為違法
(4)被告應雙倍返還定金12萬元。本案中原告已經交付了定金,而被告遲延履行違約在先,後又隱瞞真實情況,現在汽車嚴重損壞,不能履行合同,故應承擔雙倍返還定金的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雙倍返還數額應為12萬元,而非14萬元。
(5)被告不應退還金定利息。
(6)不予支持。因為既然原告已經主張合同無效,就不應再主張請求雙方承擔定金罰則這一違約責任。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兩大知識點:合同效力與定金罰則。《合同法》頒行之前,我國立法及理論界多認為,法人的行為能力即表現為其核準的經營范圍,超出該經營范圍的經營行為即被視為超出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行為,應為無效。但《合同法》所確立的越權行為規則,採取了與此相反的立法精神。第50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經營范圍的,該代錶行為有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第10條則更明確地規定:「當事人超越經營范圍訂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認定合同無效。但違反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經營規定的除外。」由此明確了超越經營范圍一般不是造成合同無效。我們講一般情況下是因為,如果合同的一方違反的是限制經營、特許經營和禁止經營的,還是會造成合同無效的。我們知道一般而言經營買賣汽車的業務不屬於這三類范圍。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原告和被告的合同是有效的結論。這一問題的正確回答是我們回答以下問題的前提。
定金屬於合同的金錢擔保,我國擔保法的第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本案的原告和被告約定了定金,並且實際交付了定金。根據擔保法的第九十條 定金應當以書面形式約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約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從實際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可見,原告和被告的定金合同依法生效了。但是,問題在於《擔保法》第91條規定:「定金的數額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那麼,如果一個定金超過了主合同標的額的20%,其效力如何呢?是整個定金條款統歸於無效,還是超過20%的部分無效呢?《擔保法解釋》第121條對此給予了明確回答。第121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的定金數額超過主合同標的額20%的,超過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案中主合同的標的額是30萬元,20%的限額應為6萬元,故7萬元定金中有1萬元不應予以支持。關於定金罰則問題較為簡單,即擔保法的89條的規定,收受定金違約的,無權要求返還。接受定金的一方違約要雙倍返還,而不包括利息。換言之,雙倍返還定金的,是不再返還定金利息的,這也是定金與預付款的一大區別所在。
最後,我國合同法上的定金,只有一定的擔保作用,但其主要是作為一種違約責任形式而存在的,而違約責任的適用是以合同的合法有效存在為前提的。現原告既然已經主張合同無效,再去要求對方承擔定金罰則責任,是自相矛盾的行為,故不予支持。

❾ 合同法第121條是債權人的違約形為嗎

合同法121條是規復定第三人原因製造成的違約,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

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由於債權具有相對性,盡管違約是因第三人原因造成,但是合同的效力只及於當事人雙方,違約責任須有無違約方本人承擔。在承擔了違約責任,合同關系消滅後,違約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另行解決

❿ 合同法121條,當事人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解決。法律規定那些具體的規定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專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屬。當事人一方
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這就要看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事由與性質而去適用法律。理由:「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但當事人要首先承擔原合同約定的責任。

熱點內容
山東省土地增值稅實施條例 發布:2025-01-08 11:03:06 瀏覽:763
荷蘭同性婚姻法 發布:2025-01-08 10:58:10 瀏覽:639
新勞動法員工未按規定離職 發布:2025-01-08 10:38:29 瀏覽:624
公司法第一次作業 發布:2025-01-08 10:05:47 瀏覽:370
合同法第三人規則 發布:2025-01-08 09:56:48 瀏覽:207
加班費爭議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09:44:36 瀏覽:36
勞動法關於年假的補充標准 發布:2025-01-08 09:34:38 瀏覽:411
中日消費者合同法 發布:2025-01-08 09:16:37 瀏覽:757
即將出台的民法典 發布:2025-01-08 09:12:06 瀏覽:514
交通廳政策法規處 發布:2025-01-08 09:09:17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