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習題
A. 夏吟蘭主編婚姻家庭繼承法課後練習題答案誰有
婚姻的意志
摘要:婚姻關系是人類社會文明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之一,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存在婚姻關系,而且任何一種法律都必然要對其進行調整。馬克思的《論離婚法草案》正是揭示了婚姻的本質不是夫妻的任性,而是一種社會倫理關系。
關鍵詞:婚姻關系 法定婚齡 婚姻解除
一、婚姻的本質
(一)婚姻的目的和基礎
人們由戀愛到結婚是一個質變的過程。人們戀愛大多都是以結婚為目標前進的,但每個人結婚的目的又都是不同的。有的是出於相互依靠、相互依賴的心理需求;有的是出於經濟原因,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或經濟幫助;有的是出於對對方的責任等。結婚目的的不同,就是對婚姻基礎的認識不同。
婚姻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婚姻的基礎也包括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婚姻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婚姻關系是以兩性結合為自然基礎的,進而繁衍後代,這也是婚姻關系特殊的特徵。由此才能產生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庭關系。在婚姻家庭法的立法中,就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屬性。比如,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同性戀結婚就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自然不符合婚姻的自然基礎,在法律上是不能予以承認的。所以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仍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地位。再有,大多數國家都規定了法定婚齡,這也是尊重自然基礎的表現。人類的成長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有一個過程,在立法中都應該考慮到。結婚年齡不宜過小,這樣雙方都還沒有發育成熟,一方面身體稚嫩不利於下一代的繁育,另一方面心智不成熟,夫妻雙方不能和睦相處,也不能夠很好的照顧、教育子女,這些都會產生社會問題,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年齡太大又不利於兩代人互相交流和照顧。立法規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各個國家的根據國情的不同,在結婚年齡的規定上有著不同立法。
婚姻立法要尊重自然規律,但是婚姻的社會基礎更具重要性,因為婚姻的社會基礎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差別,所以更應該在婚姻家庭的立法中得到重視。婚姻的社會基礎首先包括感情因素。感情因素是婚姻成立的基礎,也是婚姻解除的理由之一。我國《婚姻法》就規定了:「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其次,社會基礎還包括夫妻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雙方互敬互愛,互相照顧,互相忠實,照顧家庭成員,這是婚姻家庭生活的重要內容。一旦結婚組成家庭,就要與家庭成員一起生活,就不能任由自己的任性,要對家庭成員盡到照顧撫養的義務和責任。
但事實上,婚姻不是建立在單一的基礎之上的,而是多種基礎的綜合作用。婚姻的目的是相互依靠,相互依賴,永遠共同生活。在婚姻這種關系當中,夫妻雙方都在互相奉獻和犧牲,這樣才能維護婚姻的穩定,婚姻才能長久。這是婚姻的目的和核心。如果不是以此為目的,那麼當人們希望通過婚姻取得的其他東西比如金錢、名利等一旦得到,那這個婚姻實質上也就不存在了。正如馬克思所說,婚姻按其實質來說是已經離異了。
從另一個方面說,筆者認為,婚姻目的的不同也決定了婚姻制度的不同。在原始社會,人類生產能力低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為了生存人們群居在一起,為了解決生理需求人們之間沒有固定的配偶。這一時期根本談不上婚姻和家庭。之後,有了群婚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了勞動分工,這樣人們也分開了,通婚只存在於一定的年齡階段中,但也沒有固定的配偶,由於人類的壽命很短,孩子的成活率也不高,所以為了種族的延續就需要生育更多的孩子,形成了群婚制。但仍是沒有婚姻基礎的。再之後,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過渡到更高級的父系氏族,這個時候女性的地位低下附屬於男性。這一時期形成了對偶婚,即一男一女形成不穩定的關系。後來,發展到封建社會,形成了一夫一妻制,但是此時的一夫一妻制與現代社會的一夫一妻制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一妻制是允許多妾的。正妻只能有一個,但是妾可以有很多。這個時候,婚姻的主意目的在於生育後代和繼承家庭財產或者顯示社會地位。所以一個男人可以有很多妻子,尤其是有錢有地位的人,更多的妻妾也是顯示其社會地位的象徵。但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一夫一妻製得到了空前的進步,婚姻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生理需求或者簡單的繁衍後代更不是為了社會地位,此時的婚姻是以人們永久的共同生活、相伴終生為目的的。所以人們就要求了一人一個固定配偶,並且,人們也認識到近親繁衍不利於優化後代,對人類種族的繁衍不利,只有具有固定的配偶才能固定親屬關系,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這樣就形成了現代的一夫一妻制。
(二)婚姻的特徵
婚姻不但是人類自然屬性的需要也是社會屬性的需要,在各種社會形態中都是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婚姻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具有它特有的特徵。
首先,婚姻的特徵表現在婚姻主體的身份性上。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在婚姻關系中包涵了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兩個個體,這是其他社會關系所不具有的特點。民事關系、刑事關系的雙方或多方都不是有且只有兩個人,而且不具有這樣固定的性別搭配。婚姻的主體的身份特徵具有自然性,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是不可改變的社會發展規律。現在有的國家出現了同性戀結婚的現象,但是同性戀結婚即便作為婚姻,也不具有婚姻的本質,婚姻的自然屬性已經被打破,顛覆了倫理,不能作為真正的婚姻。
其次,婚姻具有穩定性。這既是婚姻的目的,也是婚姻的重要特徵。正如馬克思所說,婚姻是家庭的基礎。一個婚姻不僅會產生一個新的家庭還會將幾個原本沒有聯系的家庭連接起來。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每一個細胞的穩定都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婚姻的穩定與和諧是家庭、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
再次,婚姻充滿了犧牲與奉獻。組成婚姻的男女無論基於什麼目的結婚,他們都要共同生活。人與人總是有差異的,在婚姻的共同生活中是要求同存異、互相包容、彼此關愛,這就要互相奉獻與犧牲。這樣婚姻家庭才能穩定和諧。
最後,婚姻包涵了共同生活的實質。在婚姻中,夫妻雙方有著共同的生活內容,還要共同面對困難,共同承擔照顧整個家庭的責任,這也是婚姻的重要內容。如果沒有這共同生活的內容這個婚姻是不完整的,也可以說是不具有婚姻實質的。
(三)婚姻的本質
上述討論了婚姻的這么多特徵,那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呢?從馬克思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婚姻的本質在於它的倫理性。馬克思說:「立法不是把婚姻看作是一種合乎倫理的制度,因此,婚姻的世俗本質被忽略了。」婚姻不是夫妻個人的意志,是一種倫理關系,兩個人結婚、離婚看似是兩個人的私人意志,但婚姻不能任由已婚者的任性,一旦結婚,就要受到婚姻法的規制。婚姻的本質是倫理性,倫理是人類在演進過程中發展而來的。婚姻的意志不是指婚姻關系雙方的意志,而是指婚姻的本質即婚姻的倫理實質。婚姻不僅包括兩個人的感情,還有子女撫養、夫妻共有財產這樣的關系,所以一個婚姻的成立也代表了一個家庭的組建。馬克思說:「如果婚姻不是家庭的基礎,那麼它就會像友誼一樣,也不是立法的對象了。」男女之間的愛情與友情一樣都是意志關系,不是法律調整的范圍,但是伴隨著婚姻關系的形成也會相應的形成一個家庭關系,這就邁進了法律調整的范圍。馬克思認為婚姻法立法時要遵循這種倫理性,反映這種倫理關系。法律是對現存社會規律的反映,它不能創造規律,而是表述社會規律。立法者不是在製造法律,發明法律,而是把婚姻法的內在規律表現出來,即把倫理關系表現出來。馬克思認為,倫理價值是婚姻的本質而倫理價值的基本內容是來自於現實的世俗社會的。我國《婚姻法》第四條規定了: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該尊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這一條就體現了我國婚姻法的倫理基礎,是我國婚姻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婚姻法中增加的夫妻彼此忠實等各項義務,將婚姻中的愛情固定了下來,有利於家庭的穩固,社會的和諧。
二、婚姻法
婚姻法是國家對婚姻關系倫理實體的固定,是國家維護保護婚姻關系和家庭穩定、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離婚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是贊成實施嚴格離婚法的。馬克思說:「婚姻不能任由已婚者的任性,相反地,已婚者的任性應該服從婚姻的本質。」但是他也不否認離婚的自由。那麼離婚的標準是什麼呢?既不能縱容草率的離婚,也不能剝奪離婚的自由。對於離婚的條件,馬克思認為是婚姻已經死亡。婚姻的本質已經死亡也就意味著婚姻不再成為婚姻,也就是婚姻的倫理不復存在,此時它的存在僅僅是一種外表和騙局。在婚姻法的立法中,對離婚條件的規定應當以婚姻關系中是否存在倫理價值為依據,婚姻死亡的標志是倫理價值的消滅,倫理價值又取決於現實的社會生活。所以離婚成立的條件不是由立法者的任性決定的,也不是由當事人的意志決定的,即使夫妻雙方的自由意志判斷婚姻已經死亡也不能代表他們的婚姻就沒有了倫理價值。婚姻的死亡的判斷應該根據客觀事實,這個客觀事實就是最無可懷疑的「徵象」,這樣才能確定倫理的死亡。立法者要根據這些徵象來確定離婚的條件和原則。
我國1980年《婚姻法》對離婚判決的法定條件採取的事概括性的規定,就是法律不具體列舉離婚的理由,製作抽象地概括性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實際操作中容易發生主觀臆斷、執法不統一的問題。現行2001年新《婚姻法》增加了示例性立法,法律先具體列舉一定的法定離婚理由,最後以一個抽象的、概括性的兜底條款加以規定,以彌補列舉理由之不足。我國《婚姻法》規定了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的五項法定情形: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又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因感情不和分居滿兩年的;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這些客觀條件的列舉可以看作是婚姻消亡的表徵,是在社會生活和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使得法官判案的時候減少了主觀因素,可以從客觀上判斷婚姻是否已經死亡,喪失了倫理的本質。
婚姻的死亡不是私人的任性,也不是立法者的任性,是取決於婚姻的倫理本質,而不是取決於當事人的願望。立法者只能規定婚姻在什麼條件下按其實質來說已經離異了,「法院判決的離婚只能是婚姻內部崩潰的記錄」。
馬克思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揭示了婚姻的倫理本質,並且指出婚姻的意志不是當事人的任性,婚姻應該以其本質的消亡為死亡,立法更應反映這一事實。這篇文章給我們婚姻法的制定和修改提供了思想指導,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示。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2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頁.
參考文獻:
[1]夏吟蘭.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巫昌禎.婚姻與繼承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梁慧星.民商法論叢(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楊大文.親屬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利明.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親屬繼承篇.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楊晉玲.夫妻財產制比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一、血緣家庭的紐帶
19世紀70年代,美國民族學家路·亨·摩爾根為了進一步研究人類史前史的可能,發表了《古代社會,或人類從蒙昧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的研究》一書,該書指出一個部落分為若干母系血緣集團即母權制氏族,而這正是後來的父權制氏族的基礎。他找到了全部原始歷史的新基礎,並據此描繪出家庭式的略圖,從而揭示了原始社會的內在結構及其演變過程。 現代社會,以血緣關系捆綁起來的家庭觀念也早已不像過去那麼濃烈,情感與道德的地位逐漸凸顯出來。隨著社會交往范圍的增大,社會關系越來越不局限在一個小的范圍內,家庭的作用看似減小,但是它作為一個社會的基本單元仍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重視家庭的建設,特別是家庭的倫理道德建設。
二、道德家庭與婚姻的支撐點
家庭倫理道德是指調整家庭成員間關系的原則與規范。家庭道德在不同的社會形態里有著不同的內容:夫妻相愛,志同道合,尊敬和贍養老人,撫養和教育子女,尊重家長,愛護弟妹等等。而家庭關系中的核心是夫妻關系。如果每個家庭都能遵守家庭道德的規范,做到夫妻和睦,尊老愛幼,那麼,整個社會就可免除後顧之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有了很堅實的基礎。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家庭道德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內涵也不同。在封建社會中,男性家長處於絕對統治地位,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是通行的戒律。男子有休妻的自由,女子卻沒有離夫的權利。男子可以再娶,女子卻不可以再嫁。《大戴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這七去在元明清三代的法典里都有明文規定,成為壓迫婦女的工具。封建道德要求女子絕對忠誠於男子,妻子對丈夫從一而終,夫死之後要守節。夫婦的倫理規范比較集中地體現在禮制中,《禮記·婚義》中規定:「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侍宗廟,下以繼後世。」婚姻的目的只是為了連接兩個家庭的利益,是為了傳宗接代和祭祀祖先,在這里夫婦雙方的感情和幸福不在考慮之列。
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的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斷擴大,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確立,個性獲得了充分的解放,原有的封閉觀念被打破,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進入家庭,帶動了家庭倫理道德文化向文明的方向發展。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自由戀愛,自主婚嫁;男女平等,長幼平等,夫妻平等,家庭成員一律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注重婚姻質量,追求高水準的愛情生活,被視為成就、維系婚姻的價值趨向。但同時,在文明的家庭主流中也攙雜著大量的腐朽的家庭倫理生活的暗流,造成家庭倫理道德的模糊性和倫理行為的矛盾性。因此,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是一個婚姻與家庭幸福和穩固的保證。人的性愛需要早已從動物的自然本能發展成為人的一種基本的社會需要和社會實踐,兩性的關系也早已從單純的為物種的延續而結合的自然關系,發展成為在性愛基礎上具有強烈而持久的思想感情結合的一種特殊社會關系,成為人性和人的社會本質的特殊實現方式。馬克思也曾深刻地揭示了愛情的本質,認為愛情是只有從動物演變出來的人才有的,它已是人的社會需要,是人的行為,是人的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表現。婚姻與家庭的組建「是不是由於愛和對應的愛而發生的任何貪圖享受,破壞他人家庭,置道德於不顧的行為都是應當收到人們譴責的。愛情不是一閃即逝的,一旦雙方確立了愛情便以彼此結合為幸福,以分離為最大的不幸。但愛情偉大,婚姻繁瑣,要想經營好一個家庭不是唱唱高調就能經營好的,它需要夫妻雙方相互包容、相互體諒和理解。這里也不排除另外一種情況,當熱戀甚至結合的雙方一旦面對愛情的潮起潮落時,不得不考慮分離。因為愛情的雙方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隨著生活的變遷、歲月的流逝,人的感情也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一方或雙方不愛了,或一方產生了新的愛情,離異就是不可避免的和合乎愛情本質的、合乎道德的、合乎人性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如果感情確實已消失或者被新的熱烈的愛情所排斥,那就會使離婚無論對於雙方或者對於社會都成為幸事。」 三、法律家庭與婚姻的守護者
婚姻家庭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國家的產生,原始社會中長期形成的有關婚姻、親屬的習慣和禁例等,就被注入了新的、階級的內容,開始轉化為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從世界歷史的范圍看,婚姻家庭法大致經歷了古代婚姻家庭法、近現代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婚姻家庭法、社會主義國家的婚姻家庭法。中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詳於禮而略於法,在奴隸社會,有關婚姻家庭的禮起著法的作用,而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是禮、律並用的。
新中國的婚姻家庭法則經歷了根本的制度變革。男尊女卑的夫權統治、漠視子女利益的家長專制式封建包辦婚姻、剝削階級的一夫多妻制和以「休妻」為主要方式的男子專權離婚等一系列有違女性尊嚴的不平等條令都被廢除,確立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婚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也分別從結婚、家庭關系、離婚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每個公民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認真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愛情觀,實現制度法律化和倫理道德化,使夫妻雙方從情感和諧做起,促進家庭和諧,進而保障社會主義國家的穩定和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血緣家庭的紐帶
19世紀70年代,美國民族學家路·亨·摩爾根為了進一步研究人類史前史的可能,發表了《古代社會,或人類從蒙昧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的研究》一書,該書指出一個部落分為若干母系血緣集團即母權制氏族,而這正是後來的父權制氏族的基礎。他找到了全部原始歷史的新基礎,並據此描繪出家庭式的略圖,從而揭示了原始社會的內在結構及其演變過程。 現代社會,以血緣關系捆綁起來的家庭觀念也早已不像過去那麼濃烈,情感與道德的地位逐漸凸顯出來。隨著社會交往范圍的增大,社會關系越來越不局限在一個小的范圍內,家庭的作用看似減小,但是它作為一個社會的基本單元仍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重視家庭的建設,特別是家庭的倫理道德建設。
二、道德家庭與婚姻的支撐點
家庭倫理道德是指調整家庭成員間關系的原則與規范。家庭道德在不同的社會形態里有著不同的內容:夫妻相愛,志同道合,尊敬和贍養老人,撫養和教育子女,尊重家長,愛護弟妹等等。而家庭關系中的核心是夫妻關系。如果每個家庭都能遵守家庭道德的規范,做到夫妻和睦,尊老愛幼,那麼,整個社會就可免除後顧之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有了很堅實的基礎。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家庭道德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內涵也不同。在封建社會中,男性家長處於絕對統治地位,男尊女卑、三從四德是通行的戒律。男子有休妻的自由,女子卻沒有離夫的權利。男子可以再娶,女子卻不可以再嫁。《大戴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這七去在元明清三代的法典里都有明文規定,成為壓迫婦女的工具。封建道德要求女子絕對忠誠於男子,妻子對丈夫從一而終,夫死之後要守節。夫婦的倫理規范比較集中地體現在禮制中,《禮記·婚義》中規定:「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侍宗廟,下以繼後世。」婚姻的目的只是為了連接兩個家庭的利益,是為了傳宗接代和祭祀祖先,在這里夫婦雙方的感情和幸福不在考慮之列。
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的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斷擴大,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確立,個性獲得了充分的解放,原有的封閉觀念被打破,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進入家庭,帶動了家庭倫理道德文化向文明的方向發展。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自由戀愛,自主婚嫁;男女平等,長幼平等,夫妻平等,家庭成員一律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注重婚姻質量,追求高水準的愛情生活,被視為成就、維系婚姻的價值趨向。但同時,在文明的家庭主流中也攙雜著大量的腐朽的家庭倫理生活的暗流,造成家庭倫理道德的模糊性和倫理行為的矛盾性。因此,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是一個婚姻與家庭幸福和穩固的保證。人的性愛需要早已從動物的自然本能發展成為人的一種基本的社會需要和社會實踐,兩性的關系也早已從單純的為物種的延續而結合的自然關系,發展成為在性愛基礎上具有強烈而持久的思想感情結合的一種特殊社會關系,成為人性和人的社會本質的特殊實現方式。馬克思也曾深刻地揭示了愛情的本質,認為愛情是只有從動物演變出來的人才有的,它已是人的社會需要,是人的行為,是人的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表現。婚姻與家庭的組建「是不是由於愛和對應的愛而發生的任何貪圖享受,破壞他人家庭,置道德於不顧的行為都是應當收到人們譴責的。愛情不是一閃即逝的,一旦雙方確立了愛情便以彼此結合為幸福,以分離為最大的不幸。但愛情偉大,婚姻繁瑣,要想經營好一個家庭不是唱唱高調就能經營好的,它需要夫妻雙方相互包容、相互體諒和理解。這里也不排除另外一種情況,當熱戀甚至結合的雙方一旦面對愛情的潮起潮落時,不得不考慮分離。因為愛情的雙方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隨著生活的變遷、歲月的流逝,人的感情也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一方或雙方不愛了,或一方產生了新的愛情,離異就是不可避免的和合乎愛情本質的、合乎道德的、合乎人性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如果感情確實已消失或者被新的熱烈的愛情所排斥,那就會使離婚無論對於雙方或者對於社會都成為幸事。」 三、法律家庭與婚姻的守護者
婚姻家庭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國家的產生,原始社會中長期形成的有關婚姻、親屬的習慣和禁例等,就被注入了新的、階級的內容,開始轉化為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從世界歷史的范圍看,婚姻家庭法大致經歷了古代婚姻家庭法、近現代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婚姻家庭法、社會主義國家的婚姻家庭法。中國古代的婚姻家庭法詳於禮而略於法,在奴隸社會,有關婚姻家庭的禮起著法的作用,而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是禮、律並用的。
新中國的婚姻家庭法則經歷了根本的制度變革。男尊女卑的夫權統治、漠視子女利益的家長專制式封建包辦婚姻、剝削階級的一夫多妻制和以「休妻」為主要方式的男子專權離婚等一系列有違女性尊嚴的不平等條令都被廢除,確立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婚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也分別從結婚、家庭關系、離婚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每個公民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認真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愛情觀,實現制度法律化和倫理道德化,使夫妻雙方從情感和諧做起,促進家庭和諧,進而保障社會主義國家的穩定和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B. 親屬與繼承法課後習題(最好帶詳細解釋)謝謝
1、甲的主張不正確。《婚姻法》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雙方均有生專育或不生育的權利。屬
2、對離婚的主張可以支持,詳見《婚姻法》解釋(三)第九條的規定。對離婚損害賠償的主張不能支持,詳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
3、10萬元存款、小轎車、由乙父母送給他倆作為結婚使用的房屋一幢是夫妻共同財產,筆記本電腦是夫妻個人財產。詳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
C. 婚姻法考試習題
D 構成婚姻法規定借婚姻索取財物的行為。
D. 婚姻法考試習題
A未形成撫養抄教育關系的襲繼父母子女關系因生父母與繼父母婚姻關系終止而解除
C已形成撫養教育關系的及父母子女關系,再婚終止時,繼父母子女間的撫養關系當然解除
選擇AC
當然解除 父母、子女的關系>繼父母、子女的關系。
E. (婚姻法習題)按照羅馬法親等的計演算法,姑表兄弟姐妹間是
D
親等,即親屬的等級,是計算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單位。
⑴ 直系血親,從專己身分別向上或向下屬,以一屬世為一親等。如父母子女為一親等,祖父母與孫子女為二親等。
⑵ 旁系血親,首先從己身向上數至雙方共同的直系長輩血親,然後再從共同的直系長輩血親向下數至與己身計算親等的對方,世代相加數即為親等數。因此,旁系血親無一親等,只能從二親等起算。如兄弟姐妹為二親等,叔伯甥侄等為三親等。
姑表兄弟姐妹----> 姑姑----> 祖父母<----父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