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較量上
A. 社會與法欄目包括哪路內容
《社會與法》頻道每天播出20小時,節目形態多樣,新聞、專題、訪談、電視劇等異彩紛呈,由撒貝南、張紹剛、路一鳴、侯豐、李雨霏、張曉琴等將擔綱重點欄目主持人。
主要欄目有《中國法治報道》、《大家看法》、《道德觀察》、《第一線》、《庭審現場》、《法治視界》、《法律講堂》、《懺悔錄》、《天網》、《心理訪談》等設置了10個主要欄目,另外還開設了2檔電視劇場分別是《方圓劇場》(法治類)、《天地劇場》,(道德類)。
10個主要欄目
一、《中國法治報道》
日播:每期30分鍾
欄目定位:一檔著眼社會、立足法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法制新聞欄目,也是匯聚各方法律新聞信息的權威平台。本欄目強調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一切社會新聞以法眼觀之,一切法制新聞關注其社會性。
欄目形態:在突出欄目的服務性、貼近性的同時,突出欄目的評論性。反應快速、梳理有方、表達有力、開放靈動將成為。
《中國法治報道》下設以下版塊。
《要聞集粹》:為中央政法機關和廣大政法系統服務,成為政令、法令的發布窗口。
《執法前線》:報道最新的重大法制事件,主要內容包括「隨警出動」、「新聞110」、「119現場」、「120目擊」、「315熱線」、「城管在行動」、「反腐前線」等。
《民生視點》:解讀最具吸引力的社會話題,主要涉及公民權利及義務、道德情操、社會風氣、社會問題等領域,由具體的社會事件、人物或現象切入。並引入「記者調查」、「觀察員評論」、「話題連接」等環節,當晚的話題要在第二天讓老百姓津津樂道。
《國際天平》:報道世界各國的法制動態及現狀、法理淵源、警界奇聞等,側重於開闊中國公民的視野,為中國法治進程提供鏡鑒。
《短訊集裝箱》:每天一個主題梳理中國各地的民生新聞、社會新聞,主題包括珍愛生命、見義勇為、社區管理等等。
《通緝令》:播報警方發布的全國范圍的通緝令,並及時報道緝捕動態。
二、《大家看法》
日播:每期20分鍾
欄目定位:一檔滿足人民群眾法制需求、提供熱點法律信息資訊服務的大型互動節目。它一改《今日說法》「我說你聽」為「你說我說」、「全民說法」。它以為熱點事件中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為形式,集報道、點評、法律資訊於一體。實現觀眾想到的、需要的法律服務,與觀眾之間做到真誠的零距離溝通。欄目將以服務與幫助的電視化表現為核心競爭力。
欄目形態:以演播室為主,從當天或一周的熱點新聞中發現和開掘新聞人物,就他們所面臨的法律問題,請專家和觀眾通過簡訊、網路可視電話等互動平台,參與討論。
節目內容將由外拍故事、請當事人和觀眾參與、主持人調動、專家團引導等元素組成。無論是外拍故事、當事人訴說,還是主持人的引導、專家的點評,其最終的落點都是為具體熱點事件中的當事人提供可供操作的法律幫助。
三、《道德觀察》
日播:每期20分鍾
欄目定位:是中國電視界的主流道德欄目。它將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個系統、全面、深入報道中國道德生態、推動中國道德建設的電視欄目,本欄目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南,關注中國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加強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的引導,在全社會形成崇尚高尚人格、高雅情趣的氛圍,培養自律、勇於承擔責任的現代公民,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內容涵蓋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倫理等方方面面,其報道對象是一切有道德含量的事件和人物。
欄目形態:1、一期一個小專題片,一個小片只講一個道德故事。
《道德觀察》作為周播節目在一套播出一年多來,已經摸索和掌握了做好道德類節目的規律,擴充為日播後,將繼續突出節目的故事性,把握好輿論導向,凸現選題的時代意義。
2、演播室設一位主持人和兩位嘉賓。
演播室是節目的調度中心,其功能一是對片子里的信息進行梳理,推動故事,提煉事件的道德思考。演播室里重要的功能是展開講座和點評,體現國家電視台主流道德欄目的輿論引導作用。
四、《第一線》
日播:每期20分鍾
欄目定位:以司法人物為載體,以溝通民眾與司法為目的,以「講述傳奇故事,直面本色人生」為創作宗旨,從司法人物不同凡響的職業生涯中截取奇人、奇案、奇事、奇情作為表現對象,以偵破判決產生過巨大影響的驚天大案的主人公人生的橫斷面的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通過截取特寫人物和事件的「矛盾切點」,表現罪與罰交鋒中的大智大勇。通過具體執法過程中人物的行為與心理,講述正義同邪惡的較量中的驚心動魄;最終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一幅在司法戰線上穿梭奔波、無私奉獻的人生畫卷。
欄目形態:以演播室、現場紀實、人物采訪三部分結構而成。其風格淡化靜態的傳記因素,強化動態的故事因素,選取人生的橫斷面,以特殊的事件推動情節發展,營造敘事高潮。以案帶人,以事帶人,在事件進程中塑人物,表現人物。
五、《心理訪談》
日播:每期20分鍾
欄目定位:觀察心理個案打開心理話題探索心理路徑促進心理健康實現和諧的人生。
用演播室談話的方式為面臨種種社會生活壓力、處於心理危機、心理困境中的現代人提供解決方案、並為公眾提供心理服務的欄目,即對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甚至是反社會人格進而導致犯罪、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人們潛在的心理壓力進行「防患於未然」的心理疏導、心理指導、心理矯正、心理引導,幫助這些人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欄目形態:以個案故事為導入線索的演播室談話類節目。演播室以談話為主,一名主持人,一名能夠提供心理分析和支持、有心理學背景的學者或專家,一至兩名能夠表達自己故事和心理困境、心理感受的當事人。
欄目風格:談話氛圍是溫馨、平等、交流和互動的,當事人娓娓道來,專家循循善誘,分析合情合理、入耳入心,並且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氣息,整個節目的調性不僅積極、向上、進取,而且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思考。
六、《法治視界》
日播:每期20分鍾
欄目定位:一檔以改編為主、強調整合的欄目,整合和改編的對象是地方台法制頻道和法制欄目製作的節目和公檢法司系統以及國家其它執法部門製作的節目。
欄目形態:每期以一個精心策劃的主題和嚴格篩選的故事貫穿始終,並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編並加入新的元素。節目的錄制方式是模擬直播,即主持人可以隨時通過電話或可視電話與節目提供方主持人、主創人員進行連線,從而營造出很強的即時感和現場感。
七、《庭審現場》
周播(周日):每期40分鍾
欄目定位:欄目以錄播的方式,客觀記錄庭審過程,強化「進行時」和現場感,給電視觀眾提供與法庭「零距離」的接觸效果,使觀眾感悟法律精神、了解法律程序與類型,普及法律知識、化解社會矛盾。
欄目形態:錄播播出,融合專家點評與相關背景介紹。
八、《懺悔錄》
周播(周六):每期40分鍾。
欄目定位:以「心靈的焦點訪談」為品質追求的人物訪談式欄目。倡導自律精神,推崇「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的價值觀,記錄良心復甦和覺醒的過程。
欄目內容:涉及的懺悔者是其過錯或犯罪行為已經在相當范圍內給社會和他人造成較大危害,其懺悔有重大啟示和震撼力量的人群。避免做成一份刻板乏味的電視檢討書;「人性的批判、懺悔的力量」是欄目的追求。懺悔方式上,注重開掘懺悔者的心路歷程。「墮落——覺悟」的轉換點是節目把握的關鍵,使懺悔令人信服,為觀眾接受,讓人感到其罪可誅,其情可憫。
九、《法律講堂》
日播:每期30分鍾
欄目定位:
一檔普及法律知識、宏揚法制精神的學術性欄目。國內法律法規及其部分條款的補充與修正一經出台,必定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這過程中存在著部分受眾由於法理內涵、立法背景或動機認識不清而產生不理解相關出台方案的現象。為幫助大眾回顧司法歷程,深刻認識法理內涵,以解開受眾心中存在的困惑。
欄目宗旨:回顧司法歷程,詮釋法理內涵,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制精神。
欄目內容:相關法律法規所蘊涵的法理及立法背景、中外司法史話。寓法理和觀點於故事中,貼近生活、貼近觀眾。風格是:高品位,輕松而不失莊重。有利於提升頻道的品位。
欄目形態:突出主講人以「講」的方式、「史」的內容、「故事化」的特徵,傳授相關法律知識,將法律學科領域中學術性的內容直接搬上屏幕,讓在現實生活中渴望法律知識以求幫助的人免去書冊之累,透過現代化電子傳媒,得到權威的法律導向。注重營造「講堂」氛圍,以獨特的法制節目視角,詮釋法理內涵,突現節目特有權威性;弘揚法制精神,彰顯節目特有欄目緊靠時事變動,圍繞百姓生活,區別於個別案例的具體分析,宏觀但不空洞,讓百姓在最權威的法律講堂中,從對法律知識本源認識的高度獲取相關實用知識,保護自己、保護家庭,或通過對司法史話的詳盡闡釋,豐富受眾的法律知識,讓受眾了解法律發展的本原性規律,從深層次理解法律,培養受眾法律思維模式,有利於大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關立法內容。強調欄目的知識性、權威性、服務性。
十、《天網》
每周5期:每期40分鍾
欄目定位:以解讀案件故事為主,側重於國內外刑事、經濟和反腐領域中有較大反響和較強故事情節的案件,在記錄偵破過程的同時,融入對人性和社會意義的思考。
「天網」一詞語出自於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意指天道如同一張廣闊的網,作惡者最終無法逃脫懲罰。欄目以此為名,意在表現國內外社會力量打擊犯罪、維護穩定的決心和成效,以及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必然結果。
欄目風格:客觀真實,厚重大氣,富於人文精神和深刻內涵。
十一《方圓劇場》(法治類)
日播:每期100分鍾
十二《天地劇場》(道德類)
日播:每期100分鍾
B. 十大經典反貪劇有哪些
在我心目中十大反貪電視劇有這些:《人民的名義》、《國家行動》、《國家幹部》、《國家公訴》、《蝸居》、《絕對權力》、《高緯度戰栗》、《忠誠》、《紅罌粟》、《大江東去》
還有一部特別推薦的是《大江東去》,該劇是由雷獻禾執導,李幼斌、曹力等主演的繼《大雪無痕》、《絕不放過你》之後的反腐打黑三部曲終結篇。講述的是古城奉陽一起市長女兒被綁架案轟動全市,公安機關迅速介入立案偵破,並由此引發出一起震驚全國腐敗大案。最後黑幫頭目陸天宇在得知自己即將被抓捕後一夜白頭,在亡命天涯的途中被追捕,最終落網。
C. 社會與法頻道上的案例都是真的嗎
社會與法頻道 普法欄目劇中的案例可能是虛構的,除此之外,其他節目播出的都是真實案例。
D. 一個精通法律,同時反偵察能力又極強的普通公民跟政府公職人員展開法與法的較量,你說結果會怎樣
我只能說,在當前的這種法治環境下,該公民十有八九會被公職人員羅列罪名入獄。等以後中國的法制環境改善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了,那麼該公民有可能贏。
E. 我要上《社會與法》欄目怎麼聯系
可以通過寫信件和打電話的方式聯系。
地址:北京海淀區復興路11號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
郵編:100859
電話: 010—68130550
《普法欄目劇》採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欄目劇形態,運用真實再現、情景劇、系列劇等手法,在和全國普法辦等部門充分合作的前提下廣泛搜集素材,進行二度創作,生動普法,弘揚正氣,震懾犯罪。
F. 一)孟德斯鳩:社會與法的精神
(一)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關系
最早提出「和諧」一詞的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他認為「整個天是一個和諧」;而「和諧社會」 這一用語則是由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首次提出的,他主張在未來的和諧社會中,通過由富人捐資組織的「試驗性」股份公司制協作社,把對抗性的資本主義社會改造成和諧社會。
而最早給法治界定內容的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把一個以法律為基礎的國家假設為達到『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並認為「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當我們將法治不僅作為一種信仰、意識、觀念,而且成為一種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時,法治的「軟體系統」——信任和尊崇就建立起來了,這也是法治精神的內涵。
可見,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所希望的理想社會,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和諧社會」不是絕對平均主義實現的社會,不是法律虛無主義橫行的社會,不是人格尊嚴和基本自由的個體消失的社會,它與法治精神有密切的關系:法治精神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內在要求、努力方向和目標,是和諧社會特徵的有力保障,並服務於和諧社會的主要方面。「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構建法治社會」——這種一體化的聯系根源於他們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
(二)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價值追求
1、公正
社會和諧的根本、法治精神的精髓都在於社會的公平正義,即公正。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法治國家最基本的原則。柏拉圖在《共和國》一書中指出,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間的和諧關系之中。畢達哥拉斯也認為,不公正,就破壞了秩序,破壞了和諧,這就是最大的惡。盡管正義有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但歷代法學家仍保持著探索的狂熱;盡管法學家對正義有不同的表述和標准,但他們總是將正義觀念與作為規范大廈組成部分的規則、原則和標準的公正性與合理性聯系起來。就筆者而言,本人贊同約翰·羅爾斯的正義標准:(1)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享有的類似自由相一致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2)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將被安排得使人們能夠合理地期望它們對每個人都有利,並使它們所依系的地位與職務向所有的人都開放。所以,公正是和諧社會、法治精神追求的價值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弘揚法治精神過程中進行制度安排和創新的重要依據,是任何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
2、秩序
秩序與和諧有著緊密的關聯——秩序往往意味著起碼的和諧,而法律構建的初始動因起源於人們對秩序(安全)的強烈欲求。佛洛伊德指出,人類神經系統在節省能量與減少精神緊張方面的需求,解釋了人對於有序生活方式的先見取向。馬斯洛也指出,我們社會中的大多數成年者一般都傾向於安全、有序的、可預見的、合法的和組織的世界,這種世界是他所能依賴的,而且在他所傾向的這種世界裡,出乎意料的、難以控制的、混亂的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危險事情都不會發生。西方中世紀神學主義奧古斯丁承認:「無論天國還是地上之國,也無論社會還是個人,一個共同的目標是追求和平與秩序,以便獲得社會和個人的心靈安寧,法律正是維護和平與秩序的必要工具」。因此,秩序是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是法律產生的直接價值追求,就如同英國憲法學家韋德所認為的「法治理論的出發點就是秩序優於無政府主義」。
3、自由
無論從社會的變革歷史,還是從科技發展的進程,無不能看到人類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需要。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必然包含著自由的價值目標,否則社會不可能有序,也就不會有和諧局面的產生,因為「要求自由的慾望乃是人類根深蒂固的一種慾望」。同時,整個法律和正義的哲學是以自由觀念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約翰·洛克宣稱,「法律的目的並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所以,一個追求和諧與法治的社會必然要充分彰顯公民的自由權利,限制政府的強權干預,保證人的能力不為壓制性的桎梏束縛,從而建立一種有益於盡量多的人的高度文明。
4、效率
和諧社會和法治精神對效率的需求根本上出於經濟的考慮。按照社會學的思維路徑,人們對某種價值追求的偏向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在「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效率決定社會內部的穩定,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長久和平共處,有限政府應當鼓勵市場主體通過提高效率減少外部不經濟效應,獲得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利用。法治從來都存在著對效率的嚮往:法治將社會主體之間重復博弈的行為固定,給人以穩定的預期,理性的經濟人基於這種預期進行選擇,就當然地節約社會成本、提高效率;法治要求及時的正義,尤其體現在司法上要及時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盡快確定財產歸屬並盡快使其進入流通領域。
總之,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基本價值內涵相同:直接宣揚公平正義,確立核心價值定位;要求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確立對秩序的基本價值追求;強調民主法治,滿足與生俱來的對自由的嚮往;要求充滿活力,更大程度上則是對效率的追求,以保證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所需要的物質條件。
(三)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價值平衡需求
社會科學從來都沒有停止思考「善社會」的問題,所以,絕大部分社會學家和法理學者關注社會控制所應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應然的社會和實然的社會辯論從來未停止過。正義、公平、自由、效率、秩序(安全)、公共利益甚至服從自然或上帝的意志——所有這些和其他一些價值被不同時代的不同思想家宣稱為社會的最高價值。
實際上,在我們一直追求「善社會」的過程就是肯定公正所具有的基礎性價值。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時代都面臨著有一些社會控制的重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則需要最有才智的人運用智慧加以解決;思想家們試圖激勵他們同時代的人去關注他們各自時代所存在的某些尖銳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社會制度不平等極為凸顯並引發威脅社會基礎的強烈不滿的時代,有洞見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價值目標會著重強調較多的平等;在遭到混亂和無政府主義危及的社會制度,必會期望秩序(安全);在一個政治上專制主義的時代,人們則可能傾向於在政治控制所確定的限制范圍內或在無視這種限制的情形下強調社會價值中反專制主義因素——自由。
因此,在和諧社會與法治精神的基本價值平衡過程中,我們需要確立公平正義作為貫穿始終的價值目標;而對於秩序、自由、效率的價值平衡問題無法給予一個「一刀切」的等次排列,如前所述,必須針對具體時代、具體職能部門及具體事件來確定他們的次序。那麼,司法部門作為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法治精神的關鍵體現,公正處於當然的核心地位,依法有效保障公民自由的第二位價值追求當然對效率提出了要求。而當我們的司法體制能夠依法公正高效地保障公民自由時,秩序就水到渠成了。
二、我國司法體制的弊端
我國司法體制是根據我國現行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設置的,其司法體系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系統構成。在此所探討涉及的司法及司法體制,主要指我國專司審判的審判機關——人民法院和以法院為中心的司法體制。
1、司法權設置的地方化
我國憲法規定,地方人民法院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並對其負責。這樣一種憲政安排,決定了地方司法系統隸屬於地方的客觀屬性。雖然我國憲法又同時規定司法權的國家專有性和專屬性,但地方司法系統的人、財、物大權、生存和發展都掌握在地方手中,法院對行政機關實際上存在機構、人員和經費等依附關系。利益張力的存在使審判權非常可能成為地方政府博弈的對象,設在地方的國家審判機關成為地方的審判機關。在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利益的情況下,佔主導性的行政機關必然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機構為維護地方利益而竭盡全力,這就為司法上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司法活動的功利化提供溫床。
司法權作為一種運用法律這一機制來配置資源的專屬權力,其地方化設置會阻礙資源在全社會的自由流通、影響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利用,不利於統一有序市場的形成;會干預平常主體交易的自由,甚至為政府侵害公民的基本自由權利提供司法保護;會影響法制的統一實施,破壞司法權存在的最高價值——公正。而司法主動的功利化是對司法中立的嚴重挑戰,因為「假如司法者採取主動的行為,試圖積極的發現和解決社會中出現的或潛在的糾紛,必將自己捲入當事人之間利益沖突之中,難以保持公正的面目」。
2、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律文化作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和規律,從國際通行的做法來看,為確保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不同法系的國家在架構以審判權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時,共同遵循將司法權的行使與司法行政事物相分離的原則,從體制上保證司法權在行使過程中處於一種超脫、公允和中立的地位,有效避免行政權或其他權力對司法權的干擾。但我國的法院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行政化管理模式。
第一、從法院與其他行政機關關繫上看,法院的人、財、物是由行政機關按照行政模式進行管理的。法院的管理人員和法官是依照統一的《公務員法》進行錄用、確定工資福利待遇和職級;法院的資金由地方行政機關撥付;法院的物資裝備必須由地方政府支持。這種與行政人員採取相同的管理模式無異於鼓勵司法者採取主動的行為——或介入糾紛之中,或與政府保持密切的關系,以追求「政績」、獲得晉升,確保「飯碗」甚至得到更豐厚的利益回報——不中立的法院和法官如何公正?
第二、從法院內部管理體制上看,法官職務的行政化、非程序的內部請示和批復制度、審判委員會對案件的決議職能、案件指標管理制度都嚴重違背審判權的「親歷性」規律。這種缺乏親歷性的審判必然會提高錯判率,造成案件不斷地請示、發回重審,嚴重影響「高效司法」的實現,浪費本就緊張的司法資源,限制財產流轉速度。而對於涉及到人身自由、生命權利的刑事案件,錯判對司法公正的打擊無疑是摧毀性的。即使他們最終被昭雪,但「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內外一致的行政化管理使法院不能獨立行使司法權,使法官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案件形成內心確信斷案,這就增加了干預司法的機會,而這種干預必然導致各種利益的較量——增加社會成本,降低辦案效率,阻礙公正的實現。
3、法官職業的大眾化
我國法官隊伍的成分非常復雜,不僅有專家學者型的精英法官,還有姚曉紅式的「三盲法官」。若干年前的法官選拔制度,無論什麼人,只要有一定關系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調進法院,並名正言順地當法官。這種先天不足並沒有通過後天的培訓機製得到很大改觀,司法權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又將法官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功利化的東西上。無法想像,一個根本不懂法律這架精密儀器的人,怎麼會知道法治精神是何物,怎麼會生產出大眾迫切需求的公正、秩序、自由和效率?
這些司法體制弊端的存在與和諧社會要求的內容格格不入,與法治精神及和諧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南轅北轍。因此,重構我國司法體制勢在必行。
三、重構我國司法體制
面對背離法治精神的不和諧現象和行為,重構我國司法體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選擇;同時,我們在構建司法體制的過程中,必須貫徹法治精神,符合其與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本文僅就司法體制中主要的具體制度構建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司法獨立,改變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
司法獨立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一是法院獨立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獨立審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涉。法官獨立居於核心和根本地位,對審判獨立或司法獨立起著決定性和支撐性的作用。
1、通過立法確立兩級產生體制,即全國人大產生最高法院和高級法院及其法官,經費由中央財政保障;省級人大產生中級和基層法院及其法官,經費由省級財政保障,同時規定中級以下法院經費保障標准,必要時中央可採取轉移支付的財政政策,避免各省法院和法官經費和待遇不均。
2、將其他機關、組織監督司法的程序明確化、法定化。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司法必須堅持的,但黨的領導有一個科學領導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法官堅持體現黨的意志、人民利益的法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過程。其次,雖然司法體制改革後,省級以下的人大將不產生法院和法官,但地方人大仍有監督的權力。該監督權不是個案監督,而是人大在行使監督權時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請求產生該法官的人大通過訴訟程序行使彈劾權。
3、取消案件的審批簽發制度,確立主審法官或合議庭負責制。院長不需要為自己不辦理的案件負責。當責任具體明晰到個人時,迫使審理案件的法官不得不盡全力甚至利用他人的智慧謹慎細致地處理案件。
4、將審判委員會的決議職能轉變為法律咨詢職能。不僅可以避免審判委員會間接判案,避免權責不明、無法找到真正責任人,而且可以調動法官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
5、取消請示和批復制度,確保二審終審和上訴制度的存在意義。司法裁判依據的是法律的規定以及法官的知識、經驗和良知,沒有理由認為同樣是法官,下級法院的法官就不如上級法院的法官。
6、單立《法官保障法》,對法官的人身、工資福利待遇、權利救濟等方面作明確的規定。司法無權威的極端表現是法官被毆打、法庭被沖擊,此類現象務必杜絕。
(二)法官職業精英化
構建精英化的法官職業是一個龐大繁雜的體系,除了制度設計避免精英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外,更重要的是司法主體的法律意識、現代社會的執法與司法意識、操守和品質等全面素質的提升,這又涉及到充分的物質、精神和人才准備。
1、建立完備的法律教育體系和豐富的法律教學內容。「教授法律知識的院校,除了對學生進行實體法規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礎訓練以外,還必須教導他們像法律工作者一樣去思考問題和掌握法律論證與推理的復雜藝術。」我們的法律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將法律作為自己堅定的信仰,並堅持擔任法治有益的傳播者。同時健全法官職業培訓體系,完善法官繼續教育制度。例如,每名法官必須每年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並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培訓的內容不應僅限於成文的法律制度、法學理論,還應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論理學甚至現代的一些尖端技術的介紹。因為「法學並不是社會科學中一個自足的獨立領域」
2、提高法官的待遇。在法官獨立審判後,對承受壓力的能力、法官素質、教育和再教育的要求必然會提升一定高度,這樣,從事法官職業意味著首先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和支出更多的費用,依據成本和產出的關系,提高法官待遇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吸引更多法律精英從事法官職業的必要物質保障。至於法官待遇的水平可以根據國家發展狀況,高於一般公務員的5—6倍。
3、精簡分流現有的法官,嚴格法官職業准入,規范法官選任程序,統一法官選任標准。針對法官隊伍大眾化的現實,按照「學歷+經驗」的標准,將一部分不符合任職標準的法官分流出去,按照合理的規模配置法官。然後通過考核,安排從事法官助理工作、司法輔助人員或司法行政人員。在法官職業准入方面,要進一步提高門檻——在法律精英競相進入法官職業時——是必然的。
4、確定準入和退出法官職業的年齡標准要科學。就像其他的法律不能為每個人量身定製,我們確定法官准入和退出的年齡標准也只能根據一般情況。這個標准同時應考慮到法官職業對經驗——「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的特殊要求。因此法官職業的准入年齡應為28-30歲,退出年齡一般應在70歲。
綜上,筆者就重構司法體制的具體制度提出以上看法,僅僅是司法體制大廈中某個房間甚至窗戶的建構,而要將我國的司法體制重構成一座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公正、秩序、自由、效率的理想城堡,不僅需要法律人不懈的努力,還需要具有改革的勇氣和決心,克服制度的溯及力量與惰性力量,為那些可能成為變革的無辜犧牲者帶來最低程度的損害。
作者:admin
出處:中國法院網
G. 社會與法王珏今天早上演的電視劇叫什麼名子
成長的抉擇
H. 中央12套社會與法天網,一線,欄目:
你好、這個就是世界上講後人權、人權不管他犯多大的錯\但他有權力自己是否暴光於天下、那個犯小錯的同意上電視\也同意暴光、而那個犯大錯的人家不同意、所以要打上馬賽克
I. 真的有敢在庭上和法官對噴的律師存在嗎
真的有感在庭上和法官最噴的律師存在嗎?只要法官說的不對。沒有什麼道理版,那麼律師可以在法庭上對噴的。權因為法庭是講正義的地方。任何有道理,有證據的人都應該是據理力爭的。這才是法庭的意義所在。所以應該有在法庭上和法官對噴的律師存在。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