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歷史法

社會歷史法

發布時間: 2020-12-17 03:18:49

1. 運用社會歷史批評方法解讀分析一部文學作品

《西遊記》一書,仙佛同源之書也。……而仙佛之道,又總不離乎一心,此心果能了悟,則萬法歸一,亦萬法皆空,故未有悟能、悟凈,而先有悟空。所謂成佛作祖,皆在乎此。此全 部《西遊》之大旨也。世人未能參透此旨,請勿浪讀《西遊》。花果者,木也;水 簾者,水也;鐵板橋者,金也;山石福地,則皆土也;心猿以火居其中,可謂五行俱備,故曰「天造地設的家當」。即此便是金丹大旨.咄咄此棒,能大能小,能長能短,倏而鐵柱子,倏而綉花針,倏而針復為柱,倏而柱復為針,神明變化,若似乎一一與心猿相配而成者。則知天地之間,無此棒即無此猴,有此猴即有此棒。此猴既稱天生聖人,則此棒亦可 稱天生聖物.今人說到八戒,輒以傖佣相待,即傳中亦明呼為獃子矣。夫以長嘴大耳、腦後生鬃之狀貌,而又貪饕口腹,謂之獃子,其誰曰不宜?方才月貌花容,頃刻骷髏 白骨。世間呆男子鑒此,固益通身汗下,知骷髏白骨之不可著迷;世間美婦人鑒此,亦宜急早回頭,知月貌花容之不可常保。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情節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斗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法國大網路全書》

2. 辯證法唯物論怎樣應用於社會歷史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抄括兩大部分:辯證唯襲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把辯證唯物主義應用於人類社會就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法基本上是指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即正方兩面,而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獨有的,即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結合,唯心主義也可以有辯證法。
唯物論: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統一與物質。
唯物政治觀:把唯物論應用於政治學。
政治辯證法:辯證法應用於政治學。

3. 儒道墨法兵哪個學派最適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

墨家,適合在戰國初期,因為小手工業者的興起,隨之發展起來.
兵家,從春秋末到戰國專末漸漸衰屬弱,因為天下趨於統一.
法家,每個朝代、每個流派都有借鑒,因為無法的話社會秩序就會打亂,主要還是活躍在秦朝.
道家,漢初佔主導地位,漢初百廢待興,而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適合當時社會發展需要,所以興起
儒家,從漢武帝時期興起,並經過儒學家們的改革,所以從西漢到清朝都佔主體地位.但到宋朝,儒學轉化為理學,漸漸脫離了社會實際,雖在封建王朝中佔主體地位,但開始不符合時代的發展

4. .法是由原始社會的習慣演變而來的,具有歷史性這句話錯在哪兒

原因:它不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它不是依靠法院、警察、監獄等機關來保版證實施的。
法是具有規范權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特殊的社會規范,這是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特徵.法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在:
(1)二者產生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而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2)二者反映的利益和意志不同.法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反映原始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意志;
(3)二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的,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是依靠輿論、傳統和領袖威信等力量來保證實施的;
(4)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法適用於國家主權領域內的所有居民,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只適用於本氏族的成員.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 請使用矛盾分析法剖析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社復會學認為,矛盾是制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變化包括社會變化,都是在對立統一過程中完成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就是在先進生產力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中,由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先進的生產力又要求先進生產關系不斷取代落後生產關系,先進階級不斷戰勝沒落階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 : 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社會的進步或變化,本質是社會運動中多層次、多方面的矛盾統一體,任何時候事物內部都存在諸多矛盾。社會更替,只不過是以上諸多矛盾的外部表現。但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矛盾也隨之發生變化。然後,新的矛盾解決不好,又會累積大量社會矛盾,當矛盾量變發展到質變的臨界點,就是改朝換代的時機。

6. 法國社會黨的歷史慘敗

希拉克執政抄以來的10年間襲,社會黨發生了一些戲劇性的變化。1997年提前立法選舉,社會黨同法共實行「多元化左翼」,意外地獲勝,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三次左右翼「共處」(右翼總統希拉克同社會黨總理若斯潘「共處」)。但是,經過五年的「共處」,社會黨逐漸地疏遠了廣大中下層勞動群眾,失去了他們的支持,在2002年總統選舉和立法選舉中均遭失敗,尤其是若斯潘在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落後於極右翼候選人勒龐,遭到了歷史性慘敗。於是,法國政局就變成了右翼的一統天下。

7. 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方法有哪些

比較法,縱向和橫向的;辯證法,充分研究歷史的過程和邏輯,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整體和局部等;邏輯方法,主要是因果關系的研究;唯物史觀方法,從人和社會角度來研究。等等。

8. 發展社會學中歷史比較法是一種宏觀研究嗎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運用原則
一、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指歷史事件與事件比較,歷史人物和人物比較。同一時期性質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做比較,才能進一步認識這些事物或現象的共性或個性特徵。對同一歷史時期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也可以進行比較,可以從差異性掌握本質特徵。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才能認識此類事物或現象的特徵變化和發展規律。

二、對應性原則

進行比較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必須有對應的比點,即比較項。如對中國歷史上兩次典型的資產階級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進行比較。從運動存在的背景、領導的階段、革命綱領、斗爭方式,歷史意義及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進行全面比較。

三、重點性原則

歷史比較是多方位、多層次的,但並不是不擇要領,而是要有重點地進行比較。如將林則徐、魏源的思想與洋務派的思想進行比較:主要比項包括背景、目的、主張、影響及階級屬性。而這些比項中的重中之重則應是對根本目的、核心主張的比較。

四、時代性原則

比較並不只是為了通過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區分出異同,更重要的是通過比較,揭示歷史事件、歷史本質特徵,挖掘歷史表象中蘊藏的規律,探尋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因此在進行比較中要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事件、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徵\發展主張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語言學中的「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

從符號的任意性出發,必須要區分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探討語言的狀態(共時態)和演化的階段(歷時態)是區分的關鍵。共時語言學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並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歷時語言學,相反地,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相連續的要素間的關系,這些要素與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研究共時態的尤為重要。在索緒爾看來,語言是形式不是物質,語言是由互相聯系著的價值構成的系統,分析語言就是揭示出構成語言現狀的價值系統。歷史體現了個別成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史產生形式,系統使用這些形式。研究的重點是形式在系統中的作用,無需解釋其歷史的變化或產生的原因,因為這種解釋僅說明語言成分的變化,而不能說明語言系統。語言學從結構上進行解釋,說明形式及其組合規則。其方法是從具體的共時性中揭示出潛在的關系系統,因為正是這種關系創造並確定共時系統中的一切成分。

9. 法律的歷史和發展

法的歷史發展
一、法的歷史類型
法的歷史類型是向前發展變化的,其原因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基本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生產力具有活躍性、革命性,當其向前發展變化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生產關系發生與之相對應的變化。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是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也就是經濟基礎的變化,當生產力變化引起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變化出現了一定量的變化時,那麼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包括法律等等在內的上層建築就會發生局部的變化。當生產力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從而引起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也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時,則會導致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之上的包括法律在內的上層建築發生歷史類型的更替。
1、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即是法的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
2、(1)法的歷史類型是按照法所據以產生和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和體現的階級意志的不同,對人類社會的法所作的分類。
(2)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凡是建立在相同經濟基礎之上、反映相同階級意志的法,就屬於同一歷史類型。
(3)劃分法的歷史類型,有助於認識和揭示法的階級本質及其發展變化的歷史規律。
3、(1)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與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的社會形態的劃分相一致,人類社會存在四種歷史類型的法,即奴隸製法、封建製法、資本主義法、社會主義法。
(2)前三種法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階級社會的法,體現少數剝削者的利益和意志,通稱為剝削階級類型法。社會主義法體現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是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法。
4、(1)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民族的法都一定經過法的這四種歷史類型。
(2)但法的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表明,從奴隸製法到封建製法,繼而發展為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是法的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法的歷史類型也由低級類型的法向高級類型的法依次更替。
5、(1)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的必然,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運動是法的歷史類型更替的根本原因。
(2)但是,這種更替不是自發進行的,而是必須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來實現的。代表新的生產方式的先進階級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才能推翻腐朽的統治階級,奪取政權並實現法的歷史類型的更替。
二、關於法的歷史階段的其他劃分方式
英國的梅因 「身份」的法和「契約」的法 2
美國的龐德 原始的法,嚴格的法,17、18世紀的衡平法和自然法,成熟的法,社會化的法,以及下一階段的世界法 5+1
德國的馬克斯•韋伯 形式不合理的法、實質不合理的法、實質合理的法、形式合理的法 4
美國的昂格爾 習慣法、官僚法、法秩序(法治) 3
日本的田中成明 自治型法、普遍主義型法、管理型法 3
我國的不少學者 自然經濟類型的法與商品經濟類型的法 2
義務本位的法與權利本位的法 2
人治的法和法治的法 2
專制的法與民主的法 2
三、資本主義法
(一)資本主義法的產生
資本主義法的產生有幾種典型的模式:英國式模式、法國式模式;
1、在封建社會中後期,逐步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法:
(1)商法的興起:這些商法淵源於習慣法,最為典型的是海商法,以後又有一些票據、保險、公司、破產等方面的法規
(2)羅馬法復興:羅馬法原先是統一的、擁有世界霸權的帝國的法律;羅馬法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簡單商品生產關系極為發達基礎上的,對這方面的法律關系作了詳盡規定;羅馬法代表了相當高的法律文化水平。
(3)資本原始積累的法律的出現:
(4)憲法性法律的開始制定:限制王權,試圖以政治契約形式確立國王與臣民的權利義務關系。如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
2、總的來看,資本主義法主要有這樣一些基本特點:
(1)維護以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確立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契約自由」、「過錯責任」等原則。
(2)維護資產階級專政和代議制政府,規定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黨制、代議制等法律制度。
(3)維護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和人權,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保障資產階級法治。
(二)資本主義法的發展
1、除法西斯時期這樣的特殊發展外,資本主義法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從自由競爭時期到壟斷時期的變化。
2、從自由競爭時期發展到壟斷時期,特別是進入20世紀後,資本主義法從「個人權利本位」變化為「社會本位」
(1)法律原則有了許多變化,如「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加入了「所有權的限制」的內容,並制定了不少調整經濟、文化關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出現了「法的社會化」的趨勢。
(2)但資產階級法的本質並沒有根本改變。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發展表現為:
(1)法律基本原則的變化,私有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原則、契約自由原則等有不少限制的內容。
(2)法與政府、社會的關繫上,政府不僅僅只是「看守人」、「守夜人」,國家、政府通過法律來干預經濟。同時,出現了法的社會化趨向。
(3)法的運行方面的變化,如委託立法、授權立法的出現,行政機關權力日益擴大;准法院組織的出現。
(4)兩大法系逐步靠攏,國際立法增多,出現了像歐盟法律那樣的超國家組織的法律。

四、社會主義法

1、(1)社會主義法是在推翻舊政權、摧毀舊法體系基礎上創建起來的,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

(2)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是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進步的工具。

2、(1)新中國的法是在摧毀國民黨法律的基礎上創立的,是革命根據地法的繼承和發展。

(2)中國社會主義法的建立還經過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過程。

五、法的繼承與法的移植

法的繼承是指不同時間條件下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的融合和撞擊。

法的移植指不同空間條件下的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的融合和撞擊。

(一)法的繼承的含義與根據

1、法的繼承是不同歷史類型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延續和繼受,一般表現為舊法對新法的影響和新法對舊法的承接和繼受。

(1)法的繼承是客觀存在的,法就是在繼承中發展的。

(2)法作為文化現象,其發展表現為文化積累過程,其繼承是不可避免的。

(3)法的階級性並不排斥法的繼承性,社會主義法可以而且必然要借鑒資本主義法和其他類型的法。

2、法的繼承的根據和理由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社會生活條件的歷史延續性決定了法的繼承性。

(2)法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法的發展過程的延續性和繼承性。

(3)法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決定了法的繼承的必要性。

(4)法的發展的歷史事實驗證了法的繼承性,如資產階級的《法國民法典》即是以奴隸制的羅馬法為基礎制定的。

3、法的繼承的內容:

(1)法律術語、技術、形式。基本的法律概念、術語;立法、執法和司法程序;法律解釋方法;法律體系的結構、形式,法律機構的設置等都是可以繼承的。

(2)有關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規定。其中有許多屬於技術性規范或者是反映社會整體利益的規范是可以繼承的。

(3)反映市場經濟規律的法律原則和規范。

(4)反映法的一般價值的原則,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等,都是可以繼承的。

(二)法的移植

1、法的移植是指在鑒別、認同、調適、整合的基礎上,引進、吸收、採納、攝取、同化外國法,使之成為本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本國所用。

(1)法的繼承體現時間上的先後關系,法的移植則反映一個國家對同時代其他國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鑒,

(2)法的移植的范圍除了外國的法律外,還包括國際法律和慣例。

(3)法的移植以供體(被移植的法)和受體(接受移植的法)之間存在著共同性,即受同一規律的支配,互不排斥,可互相吸納為前提。

2、法的移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1)社會發展和法的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法的移植的必然性,比較落後的國家為促進社會的發展,有必要移植先進國家的某些法律。

(2)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和根本特徵決定了法的移植的必要性,市場經濟要求沖破一切地域限制,一個國家借鑒和引進別國的法律,特別是世界各國通行的法律原則和規范是非常必要的。

(3)法制現代化既是社會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也是社會現代化的動力,而法的移植是法制現代化的一個過程和途徑,是法制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必然需要。

(4)法的移植是對外開放的應有內容。

3、法的移植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濟、文化和政治處於相同或基本相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國家相互吸收對方的法律,以至融合和趨同;

(2)落後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直接採納先進國家或發達國家的法律;

(3)區域性法律統一運動和世界性法律統一運動或法律全球化。

4、法的移植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

(1)要注意國外法與本國法之間的同構性和兼容性,

(2)注意法律體系的系統性,

(3)同時法的移植要有適當的超前性。

10. 如何認識法律的歷史發展

法律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制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後才到社會主義社會。

法律的歷史和文明的發展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連。古埃及的法律——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有一部約可被分成十二篇的民法典。這部民法典是基於瑪特的概念,傳統、修辭語法、社會公平為其特色。

西元前約1760年時,在漢謨拉比的統治下,古巴比倫法成文法了,並將寫上法典的石碑放在市場上供眾人觀看;此一法典現被稱為漢謨拉比法典。

但和埃及法律是由歷史學家從爭訟紀錄中拼揍出來一樣,漢謨拉比法典也只有少許的文獻殘留下來,且大部份都已經隨著時間而流逝掉了。這些早期的法律對後世文明的影響力是很小的。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10)社會歷史法擴展閱讀:

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為。

3、法的評價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評價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對他人的行為的評價,這是區別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為)和評價作用(涉他人的行為)的關鍵所在。

4、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這里的人們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5、法的強製作用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強製作用只能針對違法犯罪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那麼法的強製作用就不能顯現。

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教育作用針對的是一般人的行為,例如,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法律制裁不僅對違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對一般人產生了教育性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

熱點內容
華中科技大學的法學 發布:2024-09-08 10:24:06 瀏覽:498
手工社團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4-09-08 10:21:00 瀏覽:654
12周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08 08:51:11 瀏覽:183
課堂360品法與社會四年級下 發布:2024-09-08 08:09:45 瀏覽:799
員工法律知識培訓課件 發布:2024-09-08 08:06:26 瀏覽:603
勞動法女人四期 發布:2024-09-08 08:06:02 瀏覽:53
司法女頭像 發布:2024-09-08 06:29:11 瀏覽:924
2017法院選調 發布:2024-09-08 06:19:34 瀏覽:581
2017全國司法改革推進會 發布:2024-09-08 05:39:40 瀏覽:665
吳建峰律師 發布:2024-09-08 05:39:34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