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系統分析法

社會系統分析法

發布時間: 2020-12-19 16:45:57

1. 怎樣運用社會系統理論分析問題

常常在社會科學的初學者眼裡,實證的問題與社會科學的那些所謂的「宏大理論」之間由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理論似乎並不能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又似乎經常聽到老師們談論起一個問題,即是學生在對於某一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的時候,在開題的時候往往會缺少「問題意識」。這個問題常常使得很多人困惑,因為問題意識是一個玄而又玄的東西。然而,問題意識卻是整個研究的核心之處。從某種層面上可以說,社會現象的表面描述僅僅是一份觀察日誌,它完成了社會科學之中數據收集的工作,而有待進一步的數據的分析與挖掘。而一篇相對能夠獲得廣泛贊譽的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作品常常它的核心的問題所觸及的理論層面能夠與那些「大家」進行對話。那麼,要如何使得理論嵌入實證研究之中使得這項研究更有深度呢?猶記第一周上社會學概論這門課後的閱讀書籍便是C. Wright. Mills的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彼時對於Mills討論的那些範式完全是一頭霧水,囫圇吞棗地看過去了,然而現在再回過頭來看方才能些許領會到Mills所講的重要之處。本文相關,不妨看看它的附記《論治學之道》,足有裨益。這是一篇講方法路徑的文章,簡單地說有這么些要點吧:
一是設立一個自我的學術研究檔案,包含個人觀點、評論、摘錄、書目和課題概要。實際上,就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學術檔案庫;
二是運用「想像力」,從相互分離的題目之中找到出乎意料的聯系,從而將它們結合在一起。Mills在此特別強調,「只有當已有的資料經過反復研究並構建起一般的假說以後,才能確定可以把什麼內容作為把握問題狀況與發展趨勢的落腳點」(三聯版,218頁,下引同);
三是是構造經驗研究,使得第二點中談到的這些事實性的問題必須對於理論的建構有意義。這里,Mills談到,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最經濟的方法是使用推理;在推理之中力圖做到 a)分離出每一個遺留的對於事實的質疑;b)在對這些事實之一發問時,我們採取的方式是保證使答案能幫助我們通過進一步推理,進一步的解決問題。它又包含了四個步驟,1)對主題、論點或思考領域的總體認識,考慮一些基本的原理和定義;2)注意起這些定義與原理之間的邏輯聯系,建立起微型的初級模型,提供能使社會學想像力一展身手的機會;3)對於由於遺留必要元素,錯誤或者含糊的術語定義,以及對於某一部分及其邏輯外延的過分強調而導致的錯誤觀點,予以刪除;4)反復陳述遺留的對事實的質疑。(建構理論密切相關

2. 什麼是社會網路分析法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是對社會網路的關系結構以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它又被稱為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不僅是對關系和結構加以分析的技術,還是一種理論方法--結構思想。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學的問題。

社會網路要素:

①行動者,在社會網路中用節點表示;

②關系,在社會網路中用劍線表示,關系的內容可能是友誼、借貸或是溝通,其關系可以是單向或雙方,且存在關系強度的差異,關系不同即構成不同的網路

社會網路分析的原理:

  1. 關系紐帶經常是不對稱地相互作用著的,在內容和強度上都有所不同

  2. 關系紐帶間接或直接地把網路成員連接在一起;故必須在更大的網路結構背景中進行分析

  3. 社會紐帶結構產生了非隨機的網路,因而形成了網路群(network clusters)、網路界限和交叉關聯

  4. 交叉關聯把網路群以及個體聯系在一起

  5. 不對稱的紐帶和復雜網路使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平等

  6. 網路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合作和競爭行為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數學表達式:

①圖論法和矩陣法,這是社會網路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②二方關系圖和三方關系圖

③圖的矩陣表達

④反應行動者的關系圖。通過網路密度、結點度、割點、橋等指標進行具體測量距離,行動者之間的距離越小,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聯系越密切,交流互動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個網路中行動者之間的分化與差異

3.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分析法

社會分析法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法
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整個馬克思主義一樣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整個物質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作為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最一般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必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發展充分證明了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具體結論,都是以時間、空間、條件為轉移的,當時代發生了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那些反映特定時代的結論,也應當變化,必須對現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新的哲學概括。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要求我們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更不能否定經過實踐證明為真理的哲學原理,而是要科學地反映人類在實踐領域和認識領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時回答和解決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從中得出新的結論,提出新的觀點,發展新的理論。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本質上是統一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集中概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本質特徵和社會功能。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從中找出其固有的規律,作為行動的向導,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解放思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所在;與時俱進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實踐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不斷開拓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質,也是它的強大功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胡錦濤同志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徵。因此,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我們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在馬克思主義以前,舊的社會歷史觀之所以從總體上看都是唯心主義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社會現象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的特點。離開人和人的活動,自然界照樣存在,自然規律照樣發生作用。但是,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結果,離開人和人的活動,也就無所謂社會和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人則是有思想的,人的活動是受思想支配的。這種現象使得在社會歷史領域內,人們往往會片面誇大思想的作用,在思想中尋找社會歷史發展的原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關鍵的問題在於找出人們思想動機背後的客觀的物質的動因,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動力的動力」,這是發現「在歷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規律的唯一途徑」。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這個動因就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這就堅持了對社會歷史現象認識的唯物論原則。列寧指出:「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具體到我們今天的實際,那就是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社會生產力是解決中國各種社會問題的最終出路。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認識社會提供了辯證法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論思想,同時又強調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的辯證法思想。今天,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積極建設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思想,深刻地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中道德建設和思想建設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段時間那樣空洞地誇大思想的作用,但又不能陷入只講物質利益,只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的拜金主義。我們要保護和發揚一切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於人民團結、社會進步的積極思想和精神。總之,我們要變精神力量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引導億萬人民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終身受益,它能夠幫助人們把握自我、規范人生,正確理解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擺正自己在社會上和自然界中的位置,為人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起著導向和激勵的作用。
第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能夠提高人們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我們既要反對那種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提供一個萬能公式的「哲學萬能論」,也要反對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失去價值的「哲學無用論」。當今社會變化越來越快,社會互動越來越頻繁,社會生活越來越復雜,更要求人們具有越來越高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做好一切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4.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有哪些啟發意義

一、社會系統論概述
1、社會系統論的源流與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研究肇始於20世紀初的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最早被應用於生物學研究領域,貝塔朗菲認為必須把社會現象、社會生活、歷史過程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這個觀點後來也一直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指導著眾多中西方學者從整體的系統視角來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
到了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使得社會系統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他通過對人們從事的勞動和活動進行結構分析,揭示了構成社會系統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
2、馬克思社會系統的構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由三個最基本的社會形態構成,即經濟的、政治的和意識的社會形態。三者在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中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整體。
經濟系統是社會穩定運行的基礎,它為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行提供物質能量,對社會結構和民眾意願有深遠的影響;政治系統是社會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政治系統的穩固與否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系統的穩定與和諧,思想文化系統可以說是其他各兩個系統狀況的映射,它和其他諸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基本上屬於存在和意識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其他子系統的運行狀況都會從該子系統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當前中國的社會系統與社會問題
1、當前中國社會系統和社會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中的政治子系統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的整合是一種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統處於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動地起作用,自身的運行和協調均受制於和服務於政治系統,從而造成了子系統之間的非良性互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系統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系統逐步占據社會系統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並對社會子系統關系的協調與整合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同樣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不穩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在社會系統關系中的寡頭地位,導致整個社會的緊張和失衡,並進一步制約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穩定發展。因此,在中國看似繁榮崛起、歌舞昇平的表象背後,許多尖銳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現實問題不能不引人深思。嚴重的腐敗,黨與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嚴重的環境污染等等問題遍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會問題與社會系統失衡的因素
(1)要素類因素
「要素性負效應是指由於要素自身性質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統內部摩擦或紊亂而產生的負效應。」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同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城鄉居民之間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鄉二元社會差異,拉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系統的要素性負效應會直接影響整個中國社會系統的穩定和有序。
(2)構成類因素
「構成性負效應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構成方式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這也直接導致了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對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作為國家的建設重點,又產生了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戶籍制度、勞動用工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有些已隨著社會的發展被廢除,有些卻依舊存在並活躍於現在的政治體系中,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類因素
「精神性負效應是指由於系統內部環境與文化、法制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系統,除了使物質文明的發達,最重要的是社會關系的和諧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蓬勃發展,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卻略顯偏軟,與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法律意識、契約意識和誠信意識都十分淡薄,由此產生了許多精神性的負效應。
(4)失調類因素
「失調性負效應主要是指系統內部構成、結構、要素等與外部環境不協調導致的嚴重功能紊亂、內耗嚴重以及系統優勢難以發揮所產生的負效應。」一個國家的社會系統必然是整個人類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的系統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系統又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巨型系統。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把社會發展局部的理解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對大自然采暴力的行為和態度,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都引發了相當大的失調性負效應。
三、社會系統論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指導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從系統學的視角看,社會和諧表現為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運行。如果社會各子系統之間不能協調運行,處於一種無序狀態,整個社會系統就會出現紊亂。在社會系統中,政治是上層建築,是調節協調社會各系統之間關系的主要機制。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政治文明的發展,對社會文明的其他組成部分又有著指導作用。因此,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政治保障。
2、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
經濟處於基礎地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一切的社會活動,包括調節關系,化解矛盾,維護秩序,最終都是靠經濟發展才得以實現的。經濟發達了社會才有活力;社會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個人才能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只有經濟發展才能為地球的生態平衡提供建設支持;經濟發展也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保障,只有一個國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然而,目前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要改變當前這一現狀,就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並結合政策的調整和支持,一起推動我國經濟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生產效率上來。
3、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系統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子系統,現如今,文化作為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有文化,有創新的國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時,文化也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和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型、深入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化,思想觀念、道德素養、價值趨向等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4、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工業文明的興起,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創造出的巨大的物質財富也激勵著人類不斷的掠奪自然。然而,近些年來,人類在享受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和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的發展病。因此,在以後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用馬克思注主義的系統論觀點指導我們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能動作用、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使社會各子系統協調和諧發展。

5. 如何將社會系統研究方法與法學結合

一 階級分析法:用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階級社會中各種社會現象的方法
二 價值分析法:通過認知和評價社會現象的價值屬性,從而揭示批判或確證一定社會價值和理想的方法
三 實證分析法:在價值中立的條件下,以對經驗事實的觀察為基礎來建立和檢驗知識性命題的各種方法的總稱 。包括以下六種
1社會調查法,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社會調查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藉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
2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3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4邏輯分析法,主要是指「語言的轉向」之後出現的分析哲學、科學哲學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利用現代數理邏輯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對語言進行分析,並通過語言分析來解決傳統的哲學問題。
5語義分析法,語義分析法是運用語義區分量表來研究事物的意義的一種方法。
6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

6.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原則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哪方面

系統論方法論是研究一切系統的一般模式、原則和規律的理論體系。它包括系統概念、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分析、系統方法論和系統方法的應用等。
研究一切系統的基本觀點(原理):
原理一、整體性——「盲人摸象」的教訓。
原理二、相關性——牽一發而動全身。
原理三、層次性——等級森嚴的結構整體
原理四、有序性——系統功能發揮的源泉
原理五、動態性——發展變化的理論
原理六、調控性——系統的自組織
原理七、最優化——如何追求完美
一、系統方法
就是按照客觀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從整體與要素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揭示系統性質和運動規律,從而達到最佳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根據上面例舉的系統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從方法論角度提出的,其著眼點在於應用,根本目的是優化。
二、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是:
(一)、整體性原則
這是系統方法的出發點。這個原則要求我們看待問題、處理問題時從整體著眼,從整體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最佳的處理方法。
(二)、有序性原則
系統與系統,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是層次分明、井井有條的。系統的有序性通過系統的結構來體現,結構決定性質,結構不同,功能不同,有序性也不同。此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系統本身的發展變化規律,而且認識到通過調整或改變結構可以提高整體的功能。
(三)、動態性原則
一切系統都是變化、運動著的,這也是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因此探索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動力、速度、原因和規律等有助於我們對更復雜的對象進行研究。這個原則告訴我們,考察系統性質時,要在動態中考察,研究系統的動因,從系統自身的矛盾運動中尋找改善方法,注重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提高系統的管理水平,遵循動態原則。
(四)、最優化原則
如何從幾種方案中選出最佳方案,使系統運轉處於最佳狀態,達到最優目標,這是系統方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達到目的,我們應遵循:局部效應服從整體效應;堅持系統多級優化原則;堅持優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結合的原則。
三、系統分析方法的步驟
(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合乎邏輯的敘述,提出問題的重點和關鍵,劃定范圍、確定目標、明確要求。
(二)確定系統目的。確定達到系統目的各種目標,根據目的提出具體要求,在考慮相應措施。
(三)收集資料。特別重視反映各因素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資料。
(四)建立模型。根據資料,建立各種模型,反映系統不同方面的屬性。
(五)設計方案。利用模型獲得的預測,設計方案,比較各方案的利弊,確定最優。
(六)試驗鑒定。試驗最優後所獲得的方案,提出建議,進行系統評價。

7. 急需:請運用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開放性原則分析闡述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

應該是第二講社會系統的相關內容吧,我也網路,網路到你這了,網上啥都沒有,到時候自己編吧,祈禱不要出這題。另,要求閉卷的老師腦袋被驢踢了,啥書都沒有閉個屁哇。

8. 什麼叫社會系統理論

社會系統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巴納德認為組織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應從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和研究管理的問題。由於他把各類組織都作為協作的社會系統來研究,後人把由他開創的管理理論體系稱作社會系統學派。

社會系統學派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是一個是由個人組成的協作系統,個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會關系下,同他人協作才能發揮作用。
二、巴納德認為組織作為一個協作系統都包含三個基本要素:能夠互相進行信息交流的人們;這些人們願意做出貢獻;實現一個共同目的。因此,—個組織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貢獻的意願;共同的目的。
三、組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所組成的協作系統,管理者應在這個系統中處於相互聯系的中心,並致力於獲得有效協作所必需的協調,因此,經理人員要招募和選擇那些能為組織目標的實現而做出最好貢獻並能協調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員。為了使組織的成員能為組織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和進行有效地協調,巴納德認為應該採用「維持」的方法,包括「誘因」方案的維持和「威懾」方案的維持。「誘因」方案的維持是指採用各種報酬獎勵的方式來鼓勵組織成員為組織目標的實現做出他們的貢獻,「威懾」方案的維持是指採用監督、控制、檢驗、教育和訓練的方法來促使組織成員為組織目標的實現做出他們的貢獻。
四、經理人員的作用就是在一個正式組織中充當系統運轉的中心,並對組織成員的活動進行協調,指導組織的運轉,實現組織的目標。根據組織的要素,巴納德認為,經理人員的主要職能有三個方面:⑴提供信息交流的體系;⑵促成必要的個人努力;⑶提出和制定目的。
參考資料:http://www.freekaoyan.com/html/jingyan/730/05103117550556141_2.htm

9. 怎樣理解社會系統研究的整體性原則

社會科學方法論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哲學層次、學科層次、具體層次。本文擬從最高層次,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層次出發,總結概括出若干具有普適價值的一般研究方法:唯物分析法、實踐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主體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等。在理論層面上力求為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提供根本方法論指導,為社會科學研究不斷取得積極有效成果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唯物史觀 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
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無意識、無目的的客觀物質或過程,而社會科學則截然不同,其研究對象是有意識、有目的人,這種特點就決定了社會科學研究的特殊性、復雜性、困難性和難預測性。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個體的人組成的極其宏大的系統,而人的意識性與活動性又決定了對社會現象認識的極端復雜性。社會現象中表現出的個體性、偶然性、隨機性,又決定了社會科學研究存在不小難度。社會活動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社會科學研究要考慮到社會歷史現象中人的主體參與性。而社會科學具有的社會意識形態性,更要受研究者個人的階級立場、利益傾向、價值取向,及其所處客觀條件的制約,因此對研究結果的科學預測也比較容易「失真」。
學術界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認識並不統一,尚存在著諸多不同定義。
一些學者認為社會科學方法論應以承認社會機體論為前提。所謂社會機體論,就是從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出發,把社會視作一個各方緊密聯系的、互動發展的、系統的有機整體,從系統的角度觀察。認為社會科學方法論就是指正確進行社會科學這一龐大系統研究的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這是社會系統說。
又有一些學者從主客體的角度觀察,認為社會科學方法論,就其一般的含義來說,是指主體認識和改造社會客體的手段或途徑。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實質就是社會主體和社會客體之間通過物質手段和理論工具等中介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步驟和規則。社會主體、社會客體及其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質手段和理論工具等),就構成了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步驟和規則,就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是社會主體說。
還有一些學者從本質規律的角度出發,簡而視之地認為,社會科學方法論就是關於社會科學一般研究方法規律性的理論。
概括來講,社會科學方法論是各種研究社會科學的一般或具體的方法、途徑、原則的歸納和總結,是關於方法的理論。
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批判繼承人類社會認識史上的積極成果,克服辯證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依據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而變革創新,以唯物史觀開啟了科學認識人類社會的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包括徹底唯物研究方法、社會實踐研究方法、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等,構成了一個科學、開放的方法論體系。
在社會科學方法論體系中,必須首先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地位,承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其唯物史觀,為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導。把唯物主義歷史觀基本原理用以指導人們的社會科學研究活動,會派生出一些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原則,而上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憑借這些作為中介的原則來實現對各種具體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具有最一般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功能,對社會科學其它方法論具有普遍指導作用,同時它又不能完全取代其它各種具體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作用。對此,我們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取消論」的傾向,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作用。二是「取代論」的傾向,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取代其它具體方法論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端正態度,正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科學性。
我們這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唯物史觀為指導,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一個簡要的探討。
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域下社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馬克思主義徹底唯物研究方法
所謂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就是「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馬克思恩斯格選集》第4卷,第238頁),「毫不憐惜地拋棄一切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系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系來把握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同上)唯物主義的方法,要求在科學研究中,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從事實出發,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觀念、原則出發。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要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就必須如列寧說的,「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
這就是說,在研究社會問題、分析社會現象時,要善於從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入手,區別開社會關系和物質關系(即生產關系),看到社會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物質關系決定,又進一步看到生產關系歸根到底又是由社會生產力決定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正是從這樣一個觀點出發,才能看到社會歷史發展雖然離不開微觀上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參與,然而宏觀上看它卻是一個不依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唯物地、客觀地剖析各種社會現象,找到各種社會現象存在和發展的根源,才能發現它們運動變化的規律。社會經濟關系便是社會物質關系的具體表現,它們的運動變化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且在社會生活中占據基礎的地位、起決定作用。
因此,要了解任何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宗教教義、藝術觀點、哲學思想等社會現象,都不能僅僅從剖析它們本身來理解,歸根到底要從經濟根源上、物質根源上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說明。所以,對任何社會問題的研究,都不能離開唯物的觀點和方法,只有做到用唯物的方法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才能掃除在社會向題研究中的一切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真正對有關社會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從而也才可能建立和發展有關的社會科學。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出,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通過實踐檢驗和發展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應當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為了解決自身需要與外部世界的矛盾而進行的能動地適應與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物質生產實踐、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是人類的三大基本實踐。
這里,社會調查,便是社會實踐方法的重要基礎性環節。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可見,調查研究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是社會實踐重要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要了解情況、掌握資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沒有深入實際的周密全面的調查,就談不上是真正「接地氣」的社會科學研究。
要研究社會科學理論,還必須立足實踐需要。社會科學理論不但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而且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概括實踐經驗的結果。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麼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論?」鄧小平如是說。通過調查得來的實踐經驗總是具體的、零散的、感性的認識,我們必須經過理性思考,把這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理性加工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論的科學系統,指導新的實踐。如此往復,推動實踐和理論的不斷向前發展。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社會實踐是檢驗社會科學成果正確與否,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價值如何的根本標准。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研究方法
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所有事物本質上是作為矛盾而存在的,正是矛盾的開展、同一斗爭推動事物的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人們要對事物從本質上加以了解,就必須對事物進行矛盾的綜合分析。在社會領域中,要對社會現象進行科學的研究,要對社會現象有本質的了解,就必須對社會現象進行社會矛盾的綜合分析。
在社會矛盾系統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構成人類社會的兩組基本矛盾。它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貫穿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規定社會發展的方向,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
社會矛盾雖普遍存在,但每一社會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研究社會矛盾必須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注重研究社會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矛盾的特殊性,對不同的研究對象,採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這就要求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選擇適合本對象的研究方法。既要注意從各個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中移植、借用、吸收行之有效的方法,又要創造性地發現適合本研究對象的新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說,這要求必須做到把握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具體深刻地揭示各類社會現象的本質與發展規律。
(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活動,都是作為實踐和認識活動承擔者的主體和作為主體指向對象的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要把充分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體現於客體的客觀規律有機統一。
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鑰匙。人的生存狀態,是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通過社會歷史主體的各種活動實現的。研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就必須研究人的作用,把「現實的人」作為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承認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人是社會中的人。認識人的本質,必須科學地認識個人同社會的辯證關系,把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把個人的社會作用與社會歷史環境有機統一起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創造人類文明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社會的物質精神財富,更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毛澤東說:「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研究社會歷史,還必須堅決反對英雄史觀,堅持群眾史觀。
(五)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系統,乃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方式而存在的。系統科學所揭示的系統方法是既適用於自然科學,又適用於社會科學的一般科學思維方法。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強調社會系統的研究方法,以社會生產實踐為基礎,形成了對社會系統的構成要素、功能優化和形態演變等一系列唯物辯證的方法論原則。
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這一大系統下又包含生產力系統、生產關系系統、上層建築系統、人口系統、自然環境系統等若干係統。
系統方法是一切科學認識活動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同時也是社會科學研究所應遵循的方法論原則。堅持系統性原則,必須要做到把研究對象看作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機械地、形而上學地認識方法是先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然後再把各個部分相互組成整體,這種分析方法雖然注意到了各個部分,但卻極大地歪曲了整體,因為任何整體都不是各部分的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大於、優於各部分的機械相加。在人類社會中,相互影響、制約的因素、變數很多,其作用影響也是十分復雜多樣的,如果我們在研究中不注意整體性、系統性,勢必會歪曲整體現象本身,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熱點內容
銀行法務和法官選哪個 發布:2024-11-15 19:40:41 瀏覽:362
勞動法不定期勞務關系 發布:2024-11-15 19:39:25 瀏覽:819
道德與社會關系 發布:2024-11-15 19:15:26 瀏覽:101
合肥高新技術法院 發布:2024-11-15 19:10:25 瀏覽:542
滕州法律援助收費嗎 發布:2024-11-15 18:25:41 瀏覽:893
檢察院委託辯護人申請法律援助告知書 發布:2024-11-15 18:17:22 瀏覽: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5 18:09:31 瀏覽:311
山東司法大學 發布:2024-11-15 18:09:30 瀏覽:754
行政法范疇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5 17:49:43 瀏覽:676
學習經濟法的收獲體會 發布:2024-11-15 17:14:28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