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的解釋

社會法的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17 03:27:58

『壹』 西方學者對社會的概念解釋主要有哪幾種

西方學者對社會的概念解釋主要有:馬克思分類法、社會倫斯基分類法和社會通用分類法。

馬克思分類法:
卡爾·馬克思以物質生產方式為依據提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並預見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出現。後來馬克思主義者將社會基本形態概括為5種:
1、原始社會;
2、奴隸社會;
3、封建社會;
4、資本主義社會;
5、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為其初級階段)。

社會倫斯基分類法:
美國社會學家倫斯基(Gerhard Lenski),結合科技、信息交流和經濟等幾個方面把社會分類為:
1、捕獵社會;2、低級農業社會;
3、高級農業社會;
4、工業社會。
捕獵和採集為主的部落,定居下來成為農耕村鎮,而村鎮又會逐漸發展為城市,城市最終成為城邦,或者國家。

社會通用分類法:
倫斯基分類與人類學家Morton H.Fried和綜合理論家Elman Service的早期分類相似。而後者又根據社會不平等的變革和國家制度的地位,創建了人類文明通用的社會分類系統。這個分類系統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捕獵採集者的組合,通常人人平等;
2、部落或種族形式,有一定地位權力的高低區別,有首領等權力分級形式;
3、文明社會,擁有不同級別的政府機關和制度,復雜的組織和級別;
4、人性社會,建立在人類本身之上的社會,包括信仰;
5、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文明朝著更為復雜的組成形式發展。這種文明的發展變革對團體的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貳』 西方社會學對社會的解釋有哪兩大派

在現代西方主要國家中,法學的基本理論學科通稱為「法理學」(英語jurisprudence的一義)或「法律哲學」。這里講的「現代」泛指自20世紀開始,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現代西方法理學的思想淵源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自古希臘羅馬以來的法律思想;另一個是西方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影響。因此,在現代西方法理學中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就其專業而論,除主要是法學家外,還有哲學家、社會學家等。就階級性來說,現代西方法理學主要是資產階級的法理學,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為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進行辯護的。

一、現代西方法理學的特徵

1.派別繁多。在西方法理學史上,17~18世紀時自然法學佔主導地位。19世紀時以歷史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和哲理法學三派為主。進入19世紀末20世紀初,派別逐漸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迄今,更為增多。這種派別繁多的特徵不僅體現在各派之間或同一派別內部紛亂雜陳的理論觀點,而且還體現在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研究方法以至不同的術語等方面。這一特徵之所以出現,主要是為了適應資產階級或這一階級中特定集團在特定時期的需要;反映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法律制度以及法學家的不同政治傾向或其他思潮的影響。當然,派別繁多也體現了一般資產階級國家在其統治還比較穩定時的一個方針,學術自由以不危害其統治為限,超過這一限度是不容許的。

2.自然法學在戰後的復興。隨著法西斯政權的崩潰和對戰爭罪犯的審判,傾向法西斯主義的新黑格爾主義法學迅速消失,對正義等道德准則持有否定或懷疑態度的實證主義法學、新康德主義法學也有所動搖,強調道德准則的新自然法學或與此類似的價值論法學則迅速復興或興起。同時它們的復興或興起也適應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戰後對外政策的需要。很多西方法學家在論述資產階級人權學說時是以新自然法學和價值論法學為理論基礎的。

3.三大派鼎立。現代西方法理學雖然派別繁多,但以新自然法學、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和法律社會學三大派為主。20世紀50年代後期直到60年代,分別以牛津大學法理學教授哈特和哈佛大學法理學教授富勒為首的實證主義法學和自然法學兩大派法學家展開了熱烈的、長期的論戰。哈特在這一過程中對原先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作了重大修改,創立了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從而與富勒等人的新自然法學相抗衡。早在20世紀初就已興起的社會學法學戰後繼續存在,在基本理論上也無甚大的變化。但其中大部分作品已逐步趨向以定量分析為主的應用法學,其名稱也通稱為法律社會學。這里應注意的是,現代西方法理學以三大派為主,但這三大派中又都有各種支派。例如新自然法學中有神學的(新托馬斯主義法學)和非神學的之分。有的著名的法理學說(如羅爾斯的正義論、德沃金的權利論、拉斯威爾的政策論等),雖然不講自然法,但卻都以某種價值作為核心,因而在理論傾向上是接近新自然法學的。又如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中既有凱爾森首創的純粹法學,又有哈特新創立的新分析法學;新一代的分析法學家中又有拉茲的淵源論法學、麥考密克的制度法學等。在社會學法學或法律社會學中,既有戰前的社會連帶主義法學、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歐洲自由法學、利益法學等等;戰後又有強調價值的法律社會學和以行為科學、系統論為特徵的法律社會學。此外,也還有些較難列入以上三大派的派別,例如戰前就有的新康德主義法學、新黑格爾主義法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興起的經濟分析法學、批判法學、新修辭學法學等。

4.三大派相互靠攏。現代西方法理學以三大派為主,形成鼎立之勢,但三派又相互靠攏,相互吸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有少數西方法理學家提倡綜合法學(或稱統一法學)。他們主張,這三大派分別以研究法的價值(自然法學)、法律規則(分析法學)和法的社會實際(社會學法學)為主,但這三種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但他們的主張並未被普遍接受。我們認為,三大派不僅對法的本質的解釋是錯誤的,而且在研究對象的理解上也是片面的。法律規則可以說是法本身的結構,法的價值和法的社會實際都涉及到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作為一門科學的法理學,既應研究法本身的內容和結構,也應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但正如前面已指出的,三大派的劃分不是偶然的,它們相互靠攏是為了取長補短,加強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使自己消失,讓位於綜合法學。

5.非學法學思潮的影響。西方法理學歷來就受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影響。在20世紀,特別是戰後,非法學思潮的影響更為擴展。其中較新的影響有邏輯實證主義、語言哲學對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滲入;新修辭學推動了對法律推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哲學對個別法理學家雖有影響,但總的來說影響很小。功能結構主義、系統論和行為科學對法理學也僅稍有影響。近年來,主要來自經濟學的經濟分析法學也促進了以資源、成本、效用等經濟學術語來研究法律的方法;主要來自各種社會學新思想的批判法學更掀起了批判傳統法學的運動。

二、現代西方法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

1.社會和人性。現代西方法理學家研究的對象並不是社會和人性,但他們在論述自己的學說時往往會涉及到對社會和人性的理解,往往會以對社會和人性的某種假設作為立論的基礎。例如早在20世紀初社會連帶主義法學創始人狄驥就提出,社會連帶關系是一切人類社會的基本事實,因為人們為了生存必須相互促進共同的需要並交換服務;國家制定的法律必須符合體現這種連帶關系的客觀法。社會連帶關系的思想和概念至今在現代西方法理學中還是相當流行的。美國哲學家羅爾斯是近年來在西方思想領域中包括法理學中具有較大影響的一個人物。他在《正義論》一書中認為,社會是人們為實現相互利益而進行合作的事業,其中既有利益的一致,又有利益的沖突,因此必須要有一批確定利益分配的原則,即社會正義的原則,法治即形式主義。

與這種抽象的社會概念密切聯系的抽象的人性概念。例如哈特認為,構成法和道德的共同因素是有關人性和人類生存世界事實的一些公理,其中一個是人的無限的利己主義與有限的利他主義,再一個是有限的自然資源,因而沒有法和道德,就不可能有社會。又如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經濟分析法學的創始人波斯納提出,構成他的學說的一個假設是:人是對自我利益的理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者。現代西方法理學家所宣揚的人性論,一般來源於18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等人關於人性和私有財產的學說。奧裔社會學家海克在論證「福利國家」與自由、法治對立時就是直接以休謨的人性論作為論據的。

我們認為,社會和人性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而且是以一定物質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在階級社會中,又是以一定階級關系為基礎的。現代西方法理學家所講的社會和人性多半是抽象的社會和人性,是離開物質生產和階級關系的社會和人性,實際上是將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的階級性當作永恆的社會和共同的人性。

2.什麼是法?這是自古以來西方法律思想中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主題,在現代西方法理學中,這一爭論不僅更為激烈,而且更為混亂。在講什麼是法時,首先應指出,現代西方法理學家對法這個詞所指的范圍,往往有不同理解。有的可以作很廣的理解。例如美國社會學法學首創人龐德認為法的概念包括三種意義:(1)法律秩序;(2)作出司法、行政決定的根據;(3)司法、行政過程。以上第二種意義上的法又包括了三種成分:(1)律令;(2)技術和(3)理想。其中律令又包括了四種形式:(1)規則;(2)原則;(3)概念;(4)標准。但有的法理學家,特別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往往將法這個詞的范圍主要指法律規則(或規范)。此外,他們還根據各自的學說,對法本身作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劃分,除了原先就有的自然法和實在法之分外(在新托馬斯主義法學中還有上帝的永恆法),在現代通常有法的理念和法的概念之分;客觀法和實在法之分;活法和國家法之分;書本上的法和行動中的法之分;應當是這樣的法和實際上是這樣的法之分,等等。由於對法這個詞的范圍以及劃分如此眾多,就必然使什麼是法的解釋更為復雜化。

在眾多的解釋中,有些法的概念和定義是經常被人引用的。例如新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富勒提出的:「法是使人的行為服從規則治理的事業。」從這一定義中,很難看出法的本質是什麼。但從他的整個學說來看,他主張法「飲食了它自己的道德性」。這也就是說,法的本質是道德。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哈特認為,法是設定義務的第一位規則和授予權利或權力的第二位規則的結合。而其中最重的是最終承認規則,其他規則的效力都來源於它。實際上他所講的最終承認規則是指國家的立法權,也就意味法的本質在於國家權力。社會學法學派龐德,如上所述,對法這個詞的范圍作了很廣的解釋,並將它稱為社會工程或社會控制,實際上將法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社會。美國另一個著名法學家、大法官霍姆斯認為,「法是對法院實際上將做什麼的預言」。法院將做什麼是指法院怎樣判決,這種判決又是怎樣作出的呢?按照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家弗蘭克的解釋,判決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是法官的個性,這實際上是將法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心理因素,甚至是非理性因素。從以上現代西方法理學家關於法的概念或定義中可以看出,盡管他們對法的解釋各有不同,但卻都否認法的階級性,否認法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因而同馬克思主義對法的解釋是根本對立的。正因此,他們對法的功能、作用和任務的解釋也都是從超階級的概念出發,例如:預防或鼓勵行為、調節利益沖突、促進合作、維護和平、解決爭端、為私人事務提供便利、發揮人的創造性才能促進人類文化,等等。

3.「應有」和「現實」;道德和法。在西方法理學史中,在19世紀就出現了實證主義法學和自然法學之間的爭論。其中一個重大的哲學爭論是「應有」(英語中的ought)和「現實」(英語中的is或being)二者的關系。具體到法學中,就有「應當是這樣的法」(the law as it ought to be)和「實際上是這樣的法」(the law as it is)的關系。戰後,隨著自然法學的復興,這一爭論也更趨勢烈。實證主義法學家認為,「應有」和「現實」是截然分開的,法學家僅研究「實際上的法」。有的更認為,「應有」只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只有先驗的或形而上學的法律學說才研究自然法或理想法,即應當是這樣的法。他們主張應有和現實截然分開的根據主要引自康德和休謨的不可知論,即「應有」是不可認識的,一個「應有」只能來自另一個「應有」,而不可能來自「現實」。與此相反,新自然法學家則反對「應有」和「現實」之分,認為這種劃分模糊了對法的本質的認識,甚至導致對專制和暴政的支持。

我們對這一爭論又怎樣認識呢?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習法律 時就評論過這一爭論,他在1837年致他父親的一封信中就講到,他在學習法律哲學時的一個使他感到是嚴重障礙的問題是「應有」和「現實」之間的對立。就哲學上講,他當時還是一個唯心主義的青年黑格爾派,但他已明確指出,「應有的東西」和「現實的東西」的對立「是唯心主義者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錯誤的劃分的根源」。他主張,在研究法、國家等哲學方面,「必須從對象的發展上細心研究對象本身決不應任意分割它們;事物本身的理性在這里應當作為一種自身矛盾的東西展開,並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統一」(2)。我們也認為,在研究法的過程中,會存在對法的價值判斷(即它應當怎樣)和法的現實(即它實際上怎樣)這兩種認識形式之間的矛盾。但我們不應將它們截然割裂開來。法是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使現實的符合這一階級的理想或價值判斷自然會有一個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但應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求得二者之間的一致。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往往將「應有」和「現實」之間的對立同道德和法之間的對立等同起來。他們主張,法與道德無關,至少並無必然的聯系,因而法學僅研究法律,而不問這一法律是否合乎道德。因此,他們主張廣義的法律概念,即法就是法,良法和惡法都是法。狹義的法律概念則主張只有良法才是法。我們認為,現代西方法理學家在這一問題上的主要錯誤也在於不具體地歷史地分析法和道德。問題的關鍵是:這是指哪一階級的法,哪一階級的道德。統治階級的法和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一般來說,當然是對立的。統治階級的法和道德則是一致的,相互配合的。但法和道德畢竟是有區別的。將法和道德等同起來或將法的本質歸結為道德都是錯誤的。

4.什麼是法制或法治?這也是現代西方法理學中經常討論的一個主題,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和爭論。這里應注意,英語中的法制(legality)和法治(rule of law)二詞往往是通用的。但法治一詞往往同「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這一提法連用。

有的思想家、法學家從19世紀流行的自由個人主義觀點出發,認為法治旨在保護個人自由、權利,限制政府權力。因而在戰後,有些資本主義國家推行所謂「福利國家」政策並擴大政府的經濟職能時,在法學領域中曾發生過法治與「福利國家」是否對立的爭論。少數人認為,法治是指政府的一切行動都受已公布的法律規則的約束,人們可以根據這種了解安排個人的事務。因而政府擴大經濟職能必然會侵犯個人自由、權利以及保護他們的法治。但大多數人認為,在現代,國家的經濟職能必須擴大,要倒退到19世紀的最小限度國家職能的概念是不可能的。法治可以用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因而個人自由、權利、法治同「福利國家」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適應的。但在具有社會民主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法學家中,也有人主張,資產階級法治僅存在於自由資本主義時代。

自20世紀60年代富勒提出法制的八項原則,即法的一般性、公開性、不溯既往、明確性、沒有矛盾、有遵守可能、穩定性、官方行為與法律規定的一致性後,法制或法治原則已成為法理學著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但一般都在以上八個原則上加以修改、擴充。例如主張應補充司法獨立、司法審查,一般人接近法院的可能性、公開審理、律師咨詢、防止警察機構濫用機力、歪曲法律等。有的法學家還論述法治的價值有對專橫地行使權力實行制約,為人們選擇生活目標和形式提供可靠框架,尊重人的尊嚴等。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一般也同意富勒所提出的法制原則,但他們反對富勒將這些原則稱為程序自然法或法的「內在道德」。結果在法制原則問題上又展開了關於法與道德關系的傳統爭論。有的實證主義法學家認為,法制或法治固然有很大價值,但這種價值是消極的,即限制專橫地行使權力,而且這種專橫本身也是法律造成的;也有人認為,法制或法治只是使法取得實效的手段符合法制也可能使法服務於邪惡的目的。總之,對法制的作用不應誇大,因為法治本身畢竟不是一個最終目的。

一般法學家認為,在希特勒統治下,法制極端敗壞,如制定溯及既往的刑法,實行秘密法,在審判中根本不顧法律,甚至不顧納粹黨人自己制定的法律,他們在感到法律形式不方便時,乾脆直接使用暴力等等。但也有個別法學家主張,法治僅代表一種「公共秩序」,因而任何社會,包括法西斯統治的國家,都處於法治之下。

我們認為,現代西方法學家在法制、法治問題上,就像什麼是法一樣,形式上是講抽象的法制和法治,實質上只是講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的法制和法治。他們對法制原則等問題的分析,對我們進一步理解資本主義法制的運行機制也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每個國家的法制既不是像自然法學家所講的什麼先驗觀念的體現,也不是像實證主義法學家所宣稱的單純的現實存在,它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

5.正義、自由、平等、安全、共同幸福。這些詞在西方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中是常見的。在西方法理學中,也充斥著關於法與正義、自由等關系的論述。根據唯物史觀,我們應該在經濟關系決定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這一基礎上來分析法與正義、自由等觀念的關系,從而就會發現這些觀念都是歷史的產物,在階級社會中,它們都是有階級性的。但很多現代西方法理學家卻將正義、自由等觀念看作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都是抽象的、超階級的。

有的西方法理學家主張正義是非理性的價值判斷,因而不應將它作為法學的研究對象,但大多數人認為法與正義的關系是法學中的重大或甚至是核心問題。但他們對正義的含義,卻眾說紛紜。較多的人強調平等,也有的強調自由、安全、共同幸福,也有的主張這些含義的綜合。他們對什麼是自由、平等等概念又都有不同的理解。

現代西方法理學家一般都認為,自由不是絕對的,法律既保護個個自由、權利,但也對濫用自由、權利的行為實行制約。但在這一問題上,經常出現國家主權與個人自由的關系問題。他們一般認為國家主權與個人自由或人權是有矛盾的。法治是保護個人自由、權利,限制政府權力的,因此主權與法治也是有矛盾的。我們認為,國家主權和人權這兩種觀念都是在中世紀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市民階級的發展而興起的,在歷史上都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在現代,對一個國家來說,主權和人權都是不可少的。關鍵問題是,必須注意這是指哪一階級的主權和人權,這是在什麼具體歷史條件下的關系,現代西方法理學鼓吹主權和人權的矛盾是有不同的動機的。

三、怎樣評價現代西方法理學

從以上所介紹的主要理論觀點看,現代西方法理學在論述社會、人性、法、法制(或法治)、道德、正義、自由、平等、安全、共同幸福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時,盡管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一個基本的共同點是:在形式上講的是抽象的社會、人性、法、法制等等,但實質上都是指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人性。並且對它們加以肯定和頌揚。這種理論觀點是同馬克思主義根本對立的,這里體現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

為此,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分析和批判現代西方法理學,從而提高我們的識別能力和馬克思主義水平。對現代西方法理學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對它不加分析批判地介紹甚至加以推崇,更是錯誤的。當然,這也不是說對現代西方法理學應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從總體上講,它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與馬克思主義根本對立的,但其中有些因素也還是可以批判地借鑒的,有些知識性的東西固然有參考價值,有些理論觀點也是有啟發意

『叄』 社會調查法的名詞解釋

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回狀況材料答的方法。社會調查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藉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
http://ke..com/view/3235334.htm

『肆』 社會保障法的名詞解釋

、社會保障——它是政府和社會為了保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對勞動者和社版會成員因年老、傷殘、權疾病而喪失就業機會,或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臨生活困難時,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以確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伍』 法律的正確解釋是什麼

法律是國家來制定、認可並依靠國自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義務為調整機制,以人的行為及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的(在階級對立社會)或者人民(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意志,以確認、保證、發展統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價值目標為目的,通過實踐趨向正義的行為規范體系。

絕對正確!法理學上的解釋

『陸』 法律的名詞解釋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專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屬范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6)社會法的解釋擴展閱讀: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柒』 法律解釋的種類有哪些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不同把法律解釋分為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兩大類。
(1)法定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官方解釋和有效解釋,是指法律確定的國家機關或個人依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對法律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釋。法定解釋的特點是:解釋的主體是法定的,不是任意的;所進行的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一般與所解釋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對法定解釋,人們往往依據解釋主體的不同,劃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
(2)學理解釋
學理解釋又稱正式解釋、無權解釋、任意解釋,是指非法定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法學工作者以及報刊等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含義所做的說明。其特點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李龍主編:《法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65頁。 法律解釋按照效力來劃分有法定解釋(有效解釋)和任意解釋(學理解釋)兩大類。法定解釋是指根據法定許可權由特定的主體進行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解釋。學理解釋是指沒有法定普遍約束力的解釋,主要表現為理論研究、案件辯論和法制宣傳。
我國法律解釋從主體地位及其效力來劃分,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立法解釋。這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憲法和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另一種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針對地方性法規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
(2)司法解釋。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進行的解釋。
(3)行政解釋。指由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針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所進行的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377頁。 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來劃分,法律解釋可分為法定解釋和非法定任意解釋。
法定解釋又稱正式解釋、有權解釋。是指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基於法律的授權規定對法律進行的解釋。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非法定解釋,又稱非正式解釋,是指未經立法機關授權的機關、團體、社會組織、學術機構以及公民個人對法律所作的解釋。非正式解釋有學理解釋和任意解釋之分。
法律解釋方法不同,可以將法律解釋劃分為很多種,主要有:系統解釋、邏輯解釋、擴充解釋、限制解釋、字面解釋、歷史解釋。
--卓澤淵主編:《法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7-81頁。 根據我國法律解釋許可權的劃分,我國的法律解釋大體上可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1)立法解釋。從狹義上說,立法解釋專指國家立法機關對法律所做的解釋;從廣義上說,則泛指所有依法有權制定法律、法規的國家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對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的解釋。這里所說的法律解釋是廣義的。它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的解釋,以及對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的法律的解釋;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自己制定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行政法規的解釋;(3)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其他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常委會對自己制定的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地方性法規的解釋。
(2)行政解釋。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它有兩種情況: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所做的解釋。
(3)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對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規的問題所做的解釋。它包括:審判解釋;檢察解釋和審判、檢察聯合解釋。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389頁。 就解釋對象而言,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再就解釋主體而言,可以把法律解釋分為學理解釋和法定解釋。由於解釋主體性質的不同,法定解釋還可以進一步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
--楊一平著:《司法正義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頁。 法律解釋的種類從形式和方法上說,有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從效力上說,有學理解釋和強制解釋;從實質上說,有擴充解釋和限制解釋。
--朱采真著:《現代法學通論》,世界書局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版,第80頁。 依解釋之主體,可分為有權解釋與學理解釋。
(一)有權解釋。又可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
(二)學理解釋。為根據學理,定法律之意義,無法律上之拘束力。依解釋手段之不同,又可分為文字解釋與論理解釋。
1.文字解釋。謂依法之字義而解釋法律。
2.論理解釋。謂不拘泥於法文之字句,由立法之目的、沿革、社會生活之需要,法典全體之組織,與其他法文之關系,法律適用之結果等各方面觀察,用論理的方法,求貫通法律全般之統一的精神。由法文之文字與其意義之關系,又可分為下之種種方法。
a.擴張解釋
b.縮小解釋
c.變更解釋
d.反對解釋
e.當然解釋
以上所述之論理解釋方法,多足以濟文字解釋之窮,可見先文字解釋而後倫理解釋之舊說,實無一顧之價值。文字解釋與倫理解釋,並無先後重輕之別,必兩者相俟而行,始能得法律之真意義。
--吳學義著:《法學綱要》,中華書局,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版,第71-72頁。 由於進行解釋法律的機關與人員的不同,解釋有下列幾種形式:一、正式解釋;二、司法解釋;三、學理解釋。
解釋按其所採用的方法,可分為下列數種:一、文法解釋;二、邏輯解釋;三、系統解釋;四、歷史解釋。
按解釋的尺度可分為:一、字面解釋;二、限制解釋;三、擴充解釋。
--蘇聯科學院法學所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權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511-517頁。 從國家看,法律之解釋可大別為有權解釋和學理解釋兩種分類。
(一)有權解釋:有權解釋又分為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三種。
(二)學理解釋:學理解釋又分為文理解釋和倫理解釋兩種。
――李岱著:《法學緒論》,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62-65頁。 (1)機關解釋。此種解釋亦稱法定解釋,或有權解釋,蓋其解釋之效力較強也。復分為三種:①立法解釋。此項解釋,情形有二:一為事前解釋,一為事後解釋。②司法解釋。此項解釋亦有兩種情形,一為判例,一為解釋例。③行政解釋。此種解釋以適用法令時對該法令本身發生疑義之解釋為限,而對於憲法之疑義,或法令與憲法有無抵觸之疑義則無權解釋。
(2)個人解釋。此種解釋亦稱學理解釋。此種解釋,無拘束力,故亦稱無權解釋。
--袁坤祥編著:《法學緒論》,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69-73頁。

『捌』 法律解釋的種類

二、根據解釋方法的不同

1、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對某一法律規范產生、修改或廢止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歷史條件的研究作出說明,同時將新的法律規范同以往同類法律進行對照、比較,以闡明法律的意義。強調依據立法史料,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所依據的事實、情勢、目的等來探知立法者意思

2、目的解釋:目的解釋是指從法律的目的解釋對法律所作的說明。根據立法意圖,解釋法律條款

3、當然解釋:當然解釋是指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某一行為當然應該納入該規定的適用范圍時,對適用該規定的說明

4、社會學的解釋:社會學的解釋是指以社會效果、社會目的為根據,對法律進行闡釋和說明

5、合憲性解釋:合憲性解釋是指依憲法及位階較高的法律規范解釋位階較低的法律規范的一種方法

三、根據解釋的尺度不同

1、字面解釋:字面解釋是指根據法律條文字面意義作出的解釋,既不允許擴大,也不允許縮小文字本身所表達的內

2、擴大解釋:擴大解釋又稱擴充解釋,是指對法律規范所作的廣於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以充分實現立法原意,包括對象擴張、行為方式擴張、主體擴張等

3、限制解釋:限制解釋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比立法原意為廣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為窄的說明

四、根據解釋的自由度不同

1、狹義解釋:狹義解釋,又稱嚴格解釋,強調法律條文字面上的含義,嚴格地理解與把握整個法律的精神,較少解釋的自由度。普通法系國家,特別是英國,傾向於狹義解釋

2、廣義解釋:廣義解釋稱較自由的解釋,強調不拘泥於文字的、比較自由的解釋。一般法官尊重立法者原意,不願違背法律條文規定,但在一些特殊社會條件下(如社會矛盾激化、發生危機、對外戰爭等)會作出改變法律字面含義,甚至改變立法原意的解釋。民法法系國家較傾向於廣義解釋

文理解釋:文理解釋又稱語法解釋或文義解釋,即依照文法規則分析法律的語法結構、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等,以便准確理解法律條文的基本含義。這種解釋要防止脫離法律的精神實質而斷章取義或陷於形式主義。

邏輯解釋:邏輯解釋是運用邏輯的方法,分析法律規范的結構內容、適用范圍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以求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作出確定的解釋

系統解釋:系統解釋是從某一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聯系,以及它在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聯系其他規范來說明規范的內容和含義

『玖』 簡述法的解釋的類型

你好。法的解釋,就是根據立法原意、立法意圖、法的意識和有關需要對法或法的規定的具體內容、含義所作的解答和說明。
法的解釋的種類很多。區分法的解釋種類的標准主要有兩個: 一是法的解釋的主體和效力; 二是法的解釋的方法。
按照前一個標准,法的解釋通常只有法定解釋與非法定解釋的區分;而按照後一個標准,法的解釋則有學理解釋與任意解釋、語法解釋與字面解釋、歷史解釋與邏輯解釋、限制解釋與擴充解釋等諸多種類的區分。
(一)法定解釋與非法定解釋
法定解釋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根據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職權,對有關法或法的規定所作的具有法的效力的解答和說明。
由於法定解釋是有權的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進行的,所以又稱為有權解釋。由於法定解釋同被解釋的法的規定具有同等的法的約束力,所以又稱為有效解釋和正式解釋。這種解釋是法的解釋中最重要的一種。
非法定解釋是指不享有法定解釋權,所作的解釋不具有法的效力的解釋。
非法定解釋的主體,可以是國家機關,例如,司法部或某個省政府的宣傳部門為了宣傳某個法,而對該法所作的解釋;可以是社會組織,例如團中央為了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全國婦聯為了宣傳婚姻法,分別對這兩個法作了許多闡述性的工作;也可以是個人,如法學教授著書立說,對法所作的種種解說。非法定解釋與法定解釋的主要區別是:解釋的依據不同,一個是依法定職權,一個不是;解釋的效力不同,一個有法的效力,一個沒有法的效力。
(二) 學理解釋與任意解釋
學理解釋,就是有關主體或人員,從法學理論的角度對法或法的規定所作的解釋。
一般法學著述幾乎都將學理解釋看作是與法定解釋對應的解釋。這是不妥的。法定解釋強調的是特定的主體對特定的法作出具有法的效力的解釋。學理解釋則具有這樣的特點:
其一,學理解釋的主體是非確定的,它並不是一般法學著述所說的是僅僅由社會組織、學者、學術團體和報刊之類所作的解釋。其實,除了這些主體之外,國家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也可以作學理解釋。
其二,學理解釋並非對特定的法所作的解釋。學理解釋的對象,不像法定解釋那樣限於某種或某些法,而是可以針對各種法。
其三,學理解釋這一概念強調的是法的解釋的方法,而不像法定解釋那樣強調的是法的效力或法的約束力。
從這三點來看,法定解釋與學理解釋兩者根本不是一對范疇或根本不是相對應的范疇。事實上,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經常是二位一體的或通常總是相連的,法定解釋的主體所作的法定解釋往往就是根據一定的學理進行的,那種把學理解釋局限於宣傳、教育、研究者的范圍的觀點是需要校正的。
任意解釋,是指有關主體按照自己的理解,對法的內容、含義等所作的解釋。
這種解釋沒有主體資格和解釋對象范圍的限制,一般公民、社會團體或訴訟當事人、辨護人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或看法,對他們想要解釋或所面對的法作出解釋。任意解釋對正確適用法的規定和處理案件具有參考價值,司法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應當重視這些意見。但這種解釋本身沒有法的效力,對司法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沒有法的約束力。
(三)語法解釋與字面解釋
語法解釋又叫文理解釋,就是根據語法規則分析法的條文的句子結構、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等,對法的內容、涵義所進行的解釋。
法的條文是以簡潔、概括的語言文字構成的,要了解法的條文的確切內容、涵義,首先需要弄清法的條文的句子結構、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等究竟意味著什麼,從語法上來解釋法的規定的內容、含義。因此語法解釋在法的解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法的解釋的一種重要方法。當然,進行語法解釋,應當注意把握法的精神實質,聯貫全文進行推敲,而不能斷章取義,曲解法的精神。
字面解釋是指根據法的條文的字面含義所作的解釋。
這種解釋是法的解釋中最一般的方法,其特點是完全依據或墨守文字的本義,既不擴大作出廣於其文字涵義的解釋,也不縮小作出窄於其文字涵義的解釋,而完全按照法的文字所表現的內容去解釋。字面解釋同語法解釋不同,字面解釋強調的是法的條文事實上是什麼意思,是只就表述法的規范的文字進行解釋;語法解釋強調的則是法的條文應當是什麼意思,是用語法規則、詞語結構、標點符號等來說明法的規范的含義。
(四)邏輯解釋和歷史解釋
邏輯解釋,就是運用形式邏輯的方法對法的結構、內容、概念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來說明法的規定的內容、目的或要求。
邏輯解釋也注重一個法的規范與其他法的規范的聯系,以及它在整個法的體系和所屬部門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分析這些方面的情況,來說明法的內容、含義。這種解釋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每一個法或法的規定,總是有它的邏輯形式的,通常也總是在與其他法或法的規定發生關聯的情況下發揮作用的,要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就需要注意這些邏輯聯系,避免孤立地、機械地、片面地理解法和錯誤地適用法。
歷史解釋,是指對法的產生、修改或廢止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歷史條件加以研究,將新制定的法或法的規定同歷史上相關的法或法的規定作比較研究,來說明該法的內容和含義。這種解釋有助於歷史地,唯物地理解法的精神實質。
(五)限制解釋與擴充解釋
限制解釋,是指對法的規定所作的小於其文字本來含義的解釋。
這種解釋所以必要,是因為有的法的條文的用詞,其含義比立法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范圍要廣泛,如果不作限制解釋,對這條法的條文的理解就不符合立法的願意。例如婚姻法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這里的「父母」僅指具有撫養教育能力的父母,而這里的「子女」僅指沒有獨立生活能力、需要撫養教育的子女。對這條規定只有作限制解釋,才符合立法的本意。
擴充解釋,是指對法的規定所作的廣於其字面本來含義的解釋。
這種解釋所以必要,是因為有的法的條文的內容和含義廣於其法的條文的文字表現的內容和含義,為了正確表達立法的原意,就要採取擴充解釋。也以婚姻法為例:「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在這里,「父母」和「子女」均需要作擴充解釋,它們不僅包括親生的父母與子女,而且包括養父母與養子女、繼父母與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等。
限制解釋和擴充解釋雖然是可以使用的兩種法的解釋方法,但如果使用過當,則容易造成法的規避和破壞法制的結果。因此,使用限制解釋和擴充解釋的方法,需要慎之又慎,應當嚴格根據法的內容,在不違背立法原意的條件下使用。 (漳州律師)

『拾』 法律解釋的一般方法包括什麼

法律解釋的基本分類
一、根據解釋主體和效力
法律解釋由於解釋主體和解釋的效力不同可以分為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兩種,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是區別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的關鍵。
1、正式解釋:通常也叫法定解釋,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官員或其他有解釋權的人對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約束力的解釋。正式解釋有時也稱有權解釋。根據解釋的國家機關的不同;法定解釋又可以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解釋。
2、非正式解釋:通常也叫學理解釋,一般是指由學者或其他個人及組織對法律規定所作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二、根據解釋尺度
根據解釋尺度的不同,法律解釋可以分為:限制解釋、擴充解釋與字面解釋三種。
1、限制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廣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窄的解釋。
2、擴充解釋:這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窄時,作出比字面含義廣的解釋。
3、字面解釋:這是指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字面的通常含義解釋法律,既不縮小,也不擴大。
三、根據解釋方法
1、文理解釋:文理解釋又稱語法解釋或文義解釋,即依照文法規則分析法律的語法結構、文字排列和標點符號等,以便准確理解法律條文的基本含義。這種解釋要防止脫離法律的精神實質而斷章取義或陷於形式主義。
2、邏輯解釋:邏輯解釋是運用邏輯的方法,分析法律規范的結構內容、適用范圍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以求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作出確定的解釋。
3、系統解釋:系統解釋是從某一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聯系,以及它在整個法律體系或某一法律部門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聯系其他規范來說明規范的內容和含義。
4、論理解釋:論理解釋又稱目的解釋,是指按照立法精神,根據具體案件,從邏輯上進行解釋,即從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合理的目的進行的解釋。論理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是指超過被解釋對象的字面含義或日常含義范圍,如擴展、使用該字詞的較為邊緣含義,但沒有超出該詞句的應有含義范圍,或者說仍在該條文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范圍之內,因此也沒有超出一般國民的預測可能性。
(2)縮小解釋,是法律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法律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法律的真實含義。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
(4)歷史解釋,是根據制定法律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法律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另外還有反對解釋,補正解釋,體系解釋等。
四、根據解釋的自由度
1、狹義解釋:狹義解釋,又稱嚴格解釋,強調法律條文字面上的含義,嚴格地理解與把握整個法律的精神,較少解釋的自由度。普通法系國家,特別是英國,傾向於狹義解釋
2、廣義解釋:廣義解釋稱較自由的解釋,強調不拘泥於文字的、比較自由的解釋。一般法官尊重立法者原意,不願違背法律條文規定,但在一些特殊社會條件下(如社會矛盾激化、發生危機、對外戰爭等)會作出改變法律字面含義,甚至改變立法原意的解釋。民法法系國家較傾向於廣義解釋

熱點內容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
關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發布:2024-09-20 02:45:46 瀏覽:300
立法的價值取向 發布:2024-09-20 02:45:36 瀏覽:22
2019成考專升本民法 發布:2024-09-20 02:39:54 瀏覽:908
勞動法簽了無固定期限合同書 發布:2024-09-20 02:09:46 瀏覽:172
行政法規的三種命名方式 發布:2024-09-20 00:30:30 瀏覽:521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