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辯經濟法
❶ [CPA經濟法 法律基礎知識]關於訴訟時效
該題的意思來是說 對於債源權人行駛權力時,當事人在什麼情況下提出抗辯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就是說法院維護的是債權人的利益。
1.債權人存在銀行的錢和利息,不能因為超過了存期,存款人要求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銀行就抗辯,法院時不會支持銀行的.
2.同1
3.你認繳出資10萬,但是過了好多年你都沒有出夠10萬,公司可以隨時讓你繳清10萬,你以訴訟時效超過為由不出資法院是不會支持的。
該題容易混淆,雙重否定等於肯定,就是繞彎兒。
❷ 《經濟法》中的抗辯權是什麼意思
經濟法抗辯權一共分為三類,即三大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後履行抗辯權。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未約定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當事人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同時履行抗辯權只適用於雙務合同,單務合同不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成立條件:
1、在同一雙務合同中互相對待給付義務。
2、雙方債務均已後清償期。
3、對方未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
4、對方的債務可能履行。
獨立抗辯權是指抗辯權的一方當事人自己不必有主債權存在,只是在另一方行使債權請求權時,有對請求權予以抗辯的權利。比如時效完成抗辯權、先訴抗辯權。而從屬抗辯權則是指有抗辯權的一方當事人自己必須有請求對待給付的債權,此抗辯權只是從屬於自己的債權而存在,本質上起擔保作用,因而此債權一旦消滅,則其抗辯權也隨即消滅。比如同時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等是。從屬抗辯權只是就有抗辯權的一方當事人的債權而言具有從屬性,但就另一方的債權而言則沒有從屬性。
二、不安抗辯權的
不安抗辯權的:是指先給付義務人在有證據證明後給付義務人的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或者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或者喪失商業信譽,以及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況時,有權中止自己的履行;後給付義務人收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後,在合理的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先給付義務人有權解除合同。雖然《合同法》第68條並沒有規定同時履行抗辯權那樣將「當事人互負債務」作為抗辯權適用的條件之一,但從不安抗辯權的內容看它必須適用雙務合同,且可適用於各類雙務合同。成立的條件:
1、必須是互為對價的雙務合同當事人各自債務的旅行又先後順序,而且先履行一方沒有履行。
2、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還有一個非實質要件,債務人沒有提供擔保)。
法定抗辯權指法律明確規定的當事人對抗請求權的權利。比如台灣地區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的時效完成抗辯權、我國《合同法》第66條規定的同時履行抗辯權、第六十八條規定的不安抗辯權、《擔保法》第十七條規定的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等。而約定抗辯權則是指當事人之間基於契約自由原則而約定的對抗請求權的權利。抗辯權依法律規定而產生,沒有任何疑問。值得研究的是,抗辯權是否可以依當事人之間約定而產生。筆者認為,只要當事人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禁止性規定,基於契約自由原則,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抗辯權。比如甲與乙在無償委託合同中約定,如果委託人甲不向受託人乙提供處理委託事務的必要經費時,乙有權拒絕甲的完成委託事務的請求。這一約定,無疑應被允許。
三、後履行抗辯權
後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後履行一方得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得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的權利。
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包括:先訴抗辯權、合同撤銷的抗辯權、債權已履行完畢的抗辯權、債權無效的抗辯權、訴訟時效已過的抗辯權等。債務人可以行使這些抗辯權對抗債權人的請求權。權利讓與後,債務人還可能因某項事實產生新的抗辯權,比如,附解除條件的合同權利轉讓後,合同規定的解除條件成就時,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提出終止合同的抗辯。
成立條件:
1、必須是互為對價的雙務合同當事人各自的債務履行有先後順序。
2、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者其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在合同的履行上面要按照合同的約定進行,希望以上的對大家有所幫助,
❸ 注會經濟法,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1.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
1.讓與人:指原債權人;受讓人:指新債權人。
2.這條規定了債務人抵銷權。說的是,債務人如果版是新債權人權的債主,且這比債先於或者同時和自己欠的債到期,那麼可以對新債權人主張抵消。
3.4兩條是非常復雜的擔保法律問題,三言兩語講不清,你給的分太少,自己去查擔保法教材吧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❹ 有誰知道經濟法抗辯權通俗解釋是什麼
通俗的說,就是可以進行抗辯,抗議,而且這項權利是能夠得到法律和法院的支持的
❺ 依法享有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有權解除合同對嗎 經濟法判斷題
不對。
行使不安抗辯權是有前提條件的,兩次通知後才能解除合同,而不能直接解除。且如果對方在合理期限內回復了履行能力或提供了相應擔保的,享有不安抗辯權的一方就無權解除合同。
一、《合同法》 總則第69條規定了不安抗辯權人在履行不安抗辯權時,應當負有舉證和通知兩項法定的附隨義務:
(1)舉證義務。當事人一方行使不安抗辯權必須舉出確切的證據證明對方有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事由,因而絕不允許其任意借口對方可能沒有履行能力而隨意中止合同的履行;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而中止履行合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2)通知義務。雖然當事人一方行使不安抗辯權無須徵得另一方的同意,但法律同時也規定該當事人應當及時通知對方。這是為了讓對方知悉一方已中止履行的事實,以免其因此而遭受損害,並讓其考慮設法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擔保,以消滅不安抗辯權。
二、不安抗辯權的效力
先履行方符合以上適用條件,即取得不安抗辯權。先履行方行使不安抗辯權將對雙方當事人產生何種影響,這就是不安抗辯權的效力。根據後履行方在合理期限內是否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能力,可將不安抗辯權的效力劃分為兩個層次。
(一)第一次效力
先履行方可中止履行合同,但應通知對方,並給對方一合理期限,使其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適當的擔保。中止履行既是行使權利的行為,又是合法的行為,當先履行方於履行期滿不履行債務或遲延履行,並不構成違約。中止履行乃暫停履行或延期履行之含義,因此它不同於解除合同,其目的不在於使既有合同關系消滅,而是維持合同關系。如果先履行方解除合同,則其行為構成違約,後履行方可要求其承擔債務責任。先履行方中止履行,應當通知後履行方,通知方式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均可。借鑒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有關規定,筆者認為,該合理期限的確定應根據個案具體情況而定,但以不超過30天為宜。
2.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未提供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而要求對方履行的,先履行方可 以拒絕。
3. 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先履行方應當繼續履行合同。後履行 方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能力後,先履行方不獲對待給付的危險消失,因此應當恢復履行合 同。此時,充分體現了不安抗辯權的一時抗辯權的性質。
(二)第二次效力
如果合理期限屆滿,後履行方未提供適當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則發生第二次效力,即先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損害賠償。
❻ 經濟法中,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需具備什麼條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66條之規定,同時履行抗辯權: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所謂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前,有拒絕自己給付的權利。
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法律上的根據,在於雙務合同之債權債務在成立上的關聯性,一方債權債務不成立或不生效,他方債權債務亦不成立或生效。成立的關聯性決定了履行的關聯性,雙方當事人應同時履行自己所負的債務,在一方未履行或未提出履行前,他方有權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法律要件有以下四個方面:
1、頻雙方因同一合同互負對價債務;
2、須行使抗辯權曲當事人沒有先給付義務;
3、須雙方債務已屆請償期;
4、須對方當事人未為給付或提出給付。
同時履行抗辯權存在的基礎在於雙務合同的牽連性。所謂雙務合同的牽連性,是指給付與對待給付具有不可分離的關系。可分為發生上的牽連性、存續上的牽連性和功能上的牽連性。所謂發生上的牽連性,是指一方的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在發生上互相牽連.即一方的給付義務不發生時,對方的對待給付義務也不發生。所謂存續上的牽連性,是指雙務合同的一方當事人的債務因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致不能履行時,債務人免除給付義務,債權人亦免除對待給付義務。所謂功能上的牽連性,又稱履行上的牽連性,是指雙務合同的當事人一方所負給付與對方當事人所負對待給付互為前提,一方不履行其義務,對方原則上亦可不履行,只有如此,才能維持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同時履行抗辯權正是這種功能上的牽連性的反映。
上述思想正是誠實信用原則的應有之義,所以,同時履行抗辯權也是誠實信用原則所要求的。當然,誠實信用原則同時也限制了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濫用。在當事人一方已為部分給付時,對方當事人若拒絕其給付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則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
(二)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構成要件
1.須有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
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根據在於雙務合同功能上的牽連性,因而它適用於雙務合同,而不適用於單務合同和不真正的雙務合同。可主張同時履行抗辯的,系基於同一雙務合同而生的對待給付。如果雙方當事人的債務不是基於同一雙務合同而發生,即使在事實上有密切關系,也不得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因此,成立同時履行抗辯權,必須有雙方當事人基於同一雙務合同互負債務這一要件。
這里的債務,首先應為主給付義務。在從給付義務的履行與合同目的的實現具有密切關系時,也應認為它與主給付義務之間有牽連關系,產生同時履行抗辯權。雙方互負的債務應具有對價關系。該對價關系不強調客觀上等值,只要雙方當事人主觀上認為等值即可。
2.須雙方互負的債務均已屆清償期
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旨在使雙方當事人所負的債務同時履行,所以,只有雙方的債務同時屆期時,才能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如果一方當事人負有先履行的義務,就不由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管轄,而讓位於不安抗辯權或先履行抗辯權。
3.須對方未履行債務或未提出履行債務
原告向被告請求履行債務時,須自己已為履行或提出履行,否則,被告可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不過,原告未履行的債務或未提出履行的債務,與被告所負的債務無對價關系時,被告仍不得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原告的履行不適當時,被告可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但在原告已為部分履行,依其情形,被告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時,不得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
4.須對方的對待給付是可能履行的
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旨在促使雙方當事人同時履行其債務。對方當事人的對待給付已不可能時,則同時履行的目的已不可能達到,不發生同時履行抗辯權問題,應由合同解除制度解決。
(三)同時履行抗辯制度的適用范圍
同時履行抗辯制度主要適用於雙務合同,如買賣、互易、租賃、承攬、有償委託、保險、僱傭、勞動等合同。
上述基於對待關系的雙方債務,尚應包括原給付義務的延長或者變形,尤其是債務不履行的賠償損失或讓與請求權。例如,甲有A物與乙的B物互易,因甲的過失致A物滅失時,甲應負債務不履行的賠償損失責任。於此場合,乙對甲的賠償損失請求權與甲對乙給付B物的請求權,可發生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在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有適用餘地。例如,甲、乙約定,甲向乙購買鋼材,價款500萬元,丙對乙有直接請求交付該鋼材之權,若甲屆期不支付貨款,則乙可以拒絕丙的交付鋼材的請求。
在債權讓與的情況下,可成立同時履行抗辯權。例如,甲將A車出賣給乙,價款75萬元,而乙將其對甲請求交付A車並轉移所有權的債權讓與丙。在丙向甲請求履行時,甲可以乙未給付價款為由拒絕自己的履行。
在債務承擔的情況下,同時履行抗辯權可以適用。例如,甲將A畫賣給乙,價款30萬元,由丙承擔乙的債務,當甲向丙請求支付價款時,丙可以甲未對乙交畫為由拒絕自己的履行。在可分之債中,各債務對各債權各自獨立,從而其發生原因即使為一個合同,除非其一方的對待給付為不可分,也應各得就自己的部分獨立為同時履行抗辯。
同時履行抗辯權也可以適用於連帶之債。例如,甲乙向丙購買1000斤烏龍茶,價款10萬元,約定甲乙和丙丁均應負連帶責任。當甲向丙請求交付1000斤烏龍茶時,丙可主張甲應為支付全部價款的同時履行抗辯權。
當事人因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或解除而產生的相互義務,若基於對價關系,可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
(四)當事人一方違約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1.遲延履行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關於遲延履行與同時履行抗辯權之間的關系,存在兩種對立的學說。第一種學說認為,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存在本身即足以排除遲延責任。對此,有人從抗辯權排除債務之屆期的角度加以論證,有人以以下理由加以闡釋:因有抗辯權之存在,遲延履行系非可歸責於債務人的原因。第二種學說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須經行使才能排除遲延責任。它有兩種見解:其一,抗辯權之行使,溯及地排除已發生的遲延效果;其二,已發生的遲延責任,不因抗辯權的行使而受影響。
2.受領遲延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在雙務合同中,債權人受領遲延,其原有的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因此而消滅。所以,債務人在債權人受領遲延後請求為對待給付的,債權人仍可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此場合,債權人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影響債務人主張違約責任
3.部分履行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債務人原則上無部分履行的權利,因此,雙務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提出部分履行時,對方當事人有權拒絕受領,但若拒絕受領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時,不在此限;若受領部分給付,可以提出相當部分的對待給付,也可以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自己的給付,除非如此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在此場合,債權人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時還有權追究債務人的違約責任。
4.瑕疵履行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債務人瑕疵履行,債權人可請求其消除缺陷或另行給付,在債務人未消除缺陷或另行給付時,債權人有權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支付價款,同時有權追究債務人的違約責任。
應注意的是,《合同法》已承認瑕疵擔保責任為獨立的制度,債務人交付的標的物有瑕疵,債權人是否還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則需要具體分析。在種類物買賣中,出賣人負有交付無瑕疵之物的義務,於其未為此給付前,買受人有權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支付價款。在特定物買賣中,如果承認出賣人同樣負有交付無瑕疵之物的義務,出賣人無修補的責任,那麼,在風險業已轉移的情況下,買受人就合同成立後發生的瑕疵,不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在風險尚未轉移的情況下,在物的交付與減少價款的支付關繫上,應成立同時履行抗辯權。在加工承攬合同中,承攬人負有完成無瑕疵工作的義務,有修補工作成果的缺陷的責任,承攬人違反該義務及未承擔該責任時,定作人有權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拒絕支付價款。
❼ 經濟法的案例分析
1,不是。不可抗力是指不能克服、不能預見、不可避免的客觀情況。漲價就單個而內言容是可以克服的。
2,不能成立,它應依約旅行;
3,定金約定正確,沒有超過20%,和違約金可以並存適用。但此案應該雙倍返還定金更有利。
4,先履行抗辯權
5,不安抗辯權
6,當合同雙方或多方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時,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適用下列規定: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
❽ 經濟法中講的抗辯是什麼
抗辯和抗辯權,是民法上極為重要的概念。
但是對這兩個相關的概念的不同含義及其類型,學界的認識較為模糊。例如,在我國學者中,大多認為廣義的抗辯權包括了抗辯的概念,即廣義上的抗辯權包括狹義的抗辯權和訴訟上的抗辯。這是認識不符合抗辯權概念的歷史發展的,顛倒了這二個概念之間的種屬關系。
抗辯權包含在抗辯之中。抗辯權乃專指對抗他人請求權行使的權利。抗辯權具有永久性、無被侵害可能性、不可單獨讓與性、無相對義務觀念性等四個特徵。抗辯和抗辯權之間、抗辯和反訴及否認和反駁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我國有學者認為,抗辯可分為三類:
其一,權利障礙的抗辯,即主張原告之請求權,基於特定的事由而自始不發生。例如法律行為的當事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合同未得法定代理人追認;合同內容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合同內容違反社會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無權代理未得本人追認;合同不成立和自始客觀給付不能。
其二,權利毀滅(或消滅)的抗辯,即主張原告的請求權雖一度發生,但其後因特定事由已歸於消滅。例如,已清償及代物清償;免除;混同;給付不能;提存。有人認為,抵銷和撤銷權的行使也屬於權利毀滅的抗辯。對此,我們將在後文中進行分析。
其三,抗辯權,即被告對於原告之請求,有拒絕給付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