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研究會

社會法研究會

發布時間: 2020-12-19 21:47:23

1.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2. 社會科學研究如何貫徹社會主體研究方法,急~~~~

社會研究方法復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對各種社會現象和人類各種社會行為科學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實地研究方法(field work)、實驗法(experiment study)、文獻法(documentary study)等,其中調查研究法和實地研究法是社會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研究尤其是社會學研究最常見用的方法。是一種量化研究方法,也叫「調查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統計調查」、「現代社會調查方法」。這種研究方式最大的特點是運用概率抽樣方法抽取樣本或者針對總體的所有個體,採用問卷調查或登記材料的方法收集資料,並在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把調查結論推論到樣本所在總體。他的作用在於能夠對大量樣本調查或總體全體成員調查的基礎上,反映社會的一般狀況;能夠客觀地、精確地分析社會現象;資料精確、可靠,調查結論的概括性程度相對較高。

網路的解釋:社會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社會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材料的方法。社會調查方法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或實驗等科學方式,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藉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

3、信度:信度是測量的可信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說社會測量中採用相同的方法和指標或「量器」對同一對象或概念、變數重復測量後的結果的穩定性。

4、效度:效度就是測量的准確性或有效性,也就是說在社會測量中採用的測量方法和指標或「量器」能否准確地測量出概念或變數的特徵和內涵。

二、簡答

1、社會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及社會研究的分類標准。

體系的構成:社會研究方法體系主要是由社會研究的方法論、社會研究的基本方式、社會研究的技術和工具三層次構成的。方法論(哲學、科學、邏輯學)、基本方式(調查《普遍,抽樣》、實地《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社區研究、》文獻《內容分析方法、二次分析方法、統計資料分析法、》實驗實地《(自然)實驗、實驗室試驗》)、技術和工具(社會測量技術、資料收集技術、資料整理和分析技術、觀察記錄表、量表、測驗表、問卷或調查表)。

分類標准:(1)根據研究方式可分為調查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實驗研究;

(2)根據研究性質可以分為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3)根據調查對象的范圍可以分為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
(4)根據研究的時間性可以分為橫剖研究和縱貫研究;
(5)根據社會研究的應用領域可以分為行政統計調查、學術性研究、民意研究、市場研究等。
2、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步驟。
基本原則:(1)問卷設計必須以研究假設或研究設想為指導;
(2)問卷必須能夠取得受訪者的配合;
(3)必須保證收集資料的可靠、正確和方便。
(1)口語化,公正客觀,切題,邏輯一致性,完整
步驟:(1)提出研究假設或設想、指標;
(2)設計問卷草案;
(3)試測或專家討論;
(4)修改和付印。
一、論述
1、經典實驗設計:是一種包括前側和後側、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變數的標准化實驗方式,實驗組與控制組要能有效的分離,其成員具有比較高的同質性,盡可能避免其交流。實驗結果=(y1-x1)-(y2-x2),例如,某社工組織為了提高農民工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識,選擇相鄰較遠的A、B兩個建築工地進行實驗研究,兩個工地的農民工素質基本上差不多,其中A工地為實驗組、B工地為控制組。實驗變數是由社會工作者向農民工開展各種生動的性健康教育,包括展覽、看錄像、個別訪談和交流等。實驗前對兩個工地的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的測量,A、B兩工地農民工的分數差不多,平均分數分別為50分和52分。社會工作者在A工地對農民工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性健康教育,再用原來的測量表對AB兩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知識測量,平均分數分別為75分和55分,實驗結果(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75-50)-(55-52)=22.即A工地農民工進行性健康教育後,他們的性健康知識平均分數要高出B工地農民工22分。因此,對農民工實施性健康教育後,可以提高他們對艾滋病和性病的認知水平。
2.(1)隨機應答技術(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簡記為RRT)是指在調查過程中使用特定的隨機化裝置,使被調查者以一個預定的基礎概率P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回答,除被調查者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調查者)均不知道被調查者的回答是針對哪一個問題,以便保護被調查者的隱私,最後根據概率論的知識計算出敏感問題特徵在人群中的真實分布情況的一種調查方法。 這一技術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被調查者的隱私不會被泄漏, 從而取得被調查者的信任,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
(2)沃納隨機化回答模型
Ø 要調查的敏感性問題,列出正反兩個問題。
Ø 然後由被調查者隨機抽取一張來回答"是"或"否",至於卡片上具體是什麼問題,調查者無權過問。
(3)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Ø 在於調查人員提出的隨機化問題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其中一個為敏感性問題,另一個為非敏感性問題B,這樣的處理使被調查者的合作態度進一步提高。
Ø 步驟:隨機抽取部分人進行調查;按比例:A組為P,B組為1--P(60% 40%);回答是或否;統計「是」的概率(公式:r=Ra P+(1--Ra)(1--P) 註:Ra為回答A為「是」的概率。
二、操作
ANOVA(方差分析)
提示:方差分析前提條件:1、兩個相互獨立的正態分布;2、兩個總體方差相同。
P>0.05接受原假設 沒有顯著差異

3. 社會觀察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觀察法的概念和特點 (一)觀察法的概念 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理解。但是,科學的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的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這種科學的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觀察法,則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觀察法的特點 1.能動性 科學的觀察是具有能動性的感性認識活動,它與一般所說的觀察不同,即不是簡單反射式的感覺,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與研究。 它要求達到:(1)確定某個現象,得以發展的條件;(2)詳細描述所觀察的現象;(3)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所研究的對象。也就是查明現象及其發展的條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關系,為此,在觀察之前,應根據科研任務,制訂好計劃,包括確定觀察對象、觀察條件、觀察范圍和觀察方法,以保證觀察有目的地進行。這樣的觀察是自覺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它要求觀察者充分發揮觀察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選擇性 科學的觀察並不是一般地認識現象和事實,而是從大量客觀事實中,選擇觀察的典型對象,選擇典型條件、時間、地點,獲得典型事物的現象和過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經過選擇的觀察對象上,把觀察始終和有意注意結合在一起,不為無關現象所分散,盡量排除外界無關刺激的干擾,這樣的觀察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進行某班級學生學習態度和精神現狀的觀察。根據觀察目的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選擇反映學習態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標(如時效性、求知慾、創造力、自強、意志力、學習習慣等);主要指標中又應選擇典型指標(如時效性)以及主要二級指標,選擇幾個主要時間、場合等等。只有把觀察集中在經過選擇的幾名學生、幾項主要指標、幾個主要時間和場合等等對象上,才有可能達到科學觀察的目的。 3.客觀性 即要使觀察所獲得的現象和過程能正確反映客觀事實。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是認識事物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即獲得事實材料的觀察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品質。觀察中獲得的結果,實際上是觀察者通過觀察手段對觀察對象的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 科學的觀察就在於觀察的客觀性。首先,要確保觀察在自然存在條件下進行,絕對不能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這樣才能得到自然條件下的真實情況,否則所得到的事實材料反映反常的情況,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觀察,這就有可能使觀察對象預先考慮給予觀察者以一定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對觀察者的陌生感,以盡量控制觀察對象的異常狀態。 例如,某校對一名曾經失足的女學生進行觀察。盡管失足已成為過去,又從工讀學校回到原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她的心靈已受到嚴重的創傷,對生活失去希望。為了喚起她的生活信心,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措施。同時進行教育措施與激發自信心相關性的研究。一方面繪制了為時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兩名好學生,與她生活在一起,進行一年的觀察,繪制出她情緒升降變化的曲線圖。在被觀察者保持自然常態的情況下.

4. 什麼是研究社會網路的提名法和定位法

針對社會支持網路的測度方法主要有提名法和定位法。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逐漸內從不容同的方面將社會支持分為不同的類型,目前共識度比較高的一種分類方法是將社會支持網路分為物質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四種。有關社會支持網路的理論是在不斷完善中的,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有相應的研究方法,有的簡明易操作,有的則全面實用,但是每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時要慎重的考慮其局限性,盡量選擇適合自身研究目的的方法。同時,針對社會支持網路的研究以國外較多,國內對社會支持網路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應用社會支持網路理論解決國內的實際問題時,要注意結合中國國情,適當的轉換。

5.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社會主體研究方法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社會主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研讀主要內容了解,其深刻思想內涵,並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到實際當中。

6.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每一種總研究方式都有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優缺點。

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實驗研究適用於探索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的類型有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標准試驗和准實驗。

文獻研究適用於研究那些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類型有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分析。

實地研究適用於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特徵,它是一種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

熱點內容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