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爭議

合同法中爭議

發布時間: 2020-12-17 03:50:57

⑴ 圍繞合同法結合實例談合同糾紛及爭議處理辦法

合同爭議,又稱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之間對合同履行的情況和不履行或完全履行合同的後果產生的各種糾紛。
爭議解決方式一般分為四類 一是爭議發生後當事人雙方自行協商解決;二是 調解;三是提交仲裁機構 ;四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協商:
1、 發生糾紛時,如合同未約定糾紛解決方式, 那麼首先要考慮雙方協商解決。這樣既簡便易行,又能節約時間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又有利於維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關系;其為上策。
2、當事人達不成 和解協議的可以根據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同時和解並非當事人申請仲裁或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
二、仲裁:
1、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申請仲裁有一個法定前提 當事人雙方有仲裁協議;沒有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不予受理。
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
(一) 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 仲裁事項;
(三) 選定的仲裁委。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仲裁委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2、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
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在申請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或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機構是依照法律規定成立的專門裁決合同爭議的機構。其裁決具有法律效力。仲裁委不按行政區劃 層層設立。可以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社區的是設立。
3、 仲裁庭的組成
仲裁庭可以有三名仲裁員或一名仲裁員組成。有三名仲裁員組成的,設首席仲裁員。
當事人約定由三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的,應當各自選定或者各自委託仲裁委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員,第三名仲裁員由當事人共同選定或者共同委託仲裁委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員是首席仲裁員。
4、裁決書效力
經人民法院判決後不得再採用調解、協商、仲裁的方式解決,但是經協商、調解、仲裁仍不解決爭議的,可以最終選擇人民法院判決解決爭議。

⑵ 合同法糾紛

問題描來述的不清晰。
你的問自題是:你和招聘公司簽了一份協議(內容不明),他們現在說你貸款了20000元,需要你還錢,你不去上班還要付違約金。
簡單回答下,協議內容是什麼,你的身份信息是否提供給公司,你是否在某貸款合同上簽過自己的名字等,這些都是回答你上述問題的重要信息。
如果你沒有提供個人信息的話,他們可能是騙你的,想嚇嚇你讓你在沒有正確判斷力的時候再給你下套。不去上班不會影響你什麼,違約金也不一定要付。而且據你的描述,這個協議很可能是無效的合同。
因此,不要慌,別相信他們的說辭,實在怕的話可以向派出所報案。

⑶ 關於合同的爭議

不構成所謂的侵佔罪等刑事犯罪,一般屬民事經濟糾紛。起訴法院會受理,但是要等判決生效後才能申請強制執行。

⑷ 合同法中對合同條款雙方理解不一致時應怎樣解決

1、針對合同條款有爭議,可以依據《合同法》第125條的相關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合同文本採用兩種以上文字訂立並約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對各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含義。各文本使用的詞句不一致的,應當根據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釋。
2、法律依據:《合同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合同,適用本法總則的規定,並可以參照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最相類似的規定。
第一百二十五條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
合同文本採用兩種以上文字訂立並約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對各文本使用的詞句推定具有相同含義。各文本使用的詞句不一致的,應當根據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釋。
第一百二十六條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⑸ 合同法解釋中的一句話,關於仲裁解決爭議的,不知道什麼意思

仲裁是當今國際上受到廣泛歡迎並普遍運用的一種解決經濟糾紛的重要方式。仲裁製度起源於商人之間的約定,它的所有程序都是為了高速、靈活地解決經濟糾紛而設計的。對於當事人來說,仲裁可以列為優選方式是由仲裁的以下特點決定的:
一、速度比較快。仲裁具有一裁終局的特點,即裁決一旦作出,就發生法律效力,並且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不可以就同一糾紛再向仲裁委員會申請復議或向法院起訴。仲裁也沒有二審、再審等程序。而且由於仲裁採取了比較靈活的審理制度,每一個案件的審理期限相對較短,比如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的審理期限只有二個月,因此使得糾紛的解決更加快速,避免了當事人陷於曠日持久的紛爭之中。對於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節約了時間也就是節約了爭議解決的成本,縮短了資金周轉期,提高了資金利潤率。
二、裁決質量比較高。仲裁員多是各行各業的專家,他們擁有豐富的行業知識,也懂得與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慣例,具備多年的實踐經驗和仲裁經驗,所以他們仲裁案件時能聽得懂、看的清、裁得准,使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糾紛能夠公平及時得到解決。
三、開庭氣氛比較寬松。仲裁是專家斷案,開庭時態度和善,尊重當事人的意見,所以氣氛不會很緊張,當事人有充分的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仲裁為當事人參加好開庭,行使自己的權利創造了一個寬松友好的環境。而且調解是仲裁中的一項重要制度,開庭時仲裁員會耐心作雙方當事人的調解工作,促使雙方以協商一致的方式解決糾紛,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四、仲裁程序比較靈活。和其他解決爭議的方式相比,仲裁在程序上比較靈活,保證了在時間上的快捷。比如在送達問題上,仲裁規則規定了多種方式,可以直接發送當事人,也可以以掛號信、特快專遞、傳真、電報、公告等方式送達,既保障了當事人的權利,又節約了時間。另外,由於當事人可以充分決定自己的仲裁事務,使得仲裁程序比較機動,也節約了當事人的爭議解決成本,當事人可以協議決定省略某些程序,比如被申請人可以放棄答辯期、雙方可以協議申請提前開庭等,這樣可以提前解決爭議,有些案件甚至在一天之內就作出了裁決。
五、當事人權利比較多。仲裁庭對案件進行裁決的權力來源於當事人的約定,當事人事前或事後約定有仲裁協議的,仲裁委員會才可以受理案件。仲裁中當事人有充分的權利來決定自己的事情,包括確定仲裁的機構、仲裁的程序、仲裁庭的構成、以及仲裁運用的法律和語言。當事人還可以自己和解或要求仲裁庭進行調解,並要求仲裁庭製作裁決書。
由於仲裁具有上述特點,因而也產生了收費較低,結案較快,程序較簡單,氣氛較寬松,當事人權利較多等優點。因此仲裁也成了當事人樂於選擇的解決糾紛的方式。

⑹ 合同爭議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⑺ 合同爭議有哪些解決方式

你好,解決合同爭議的方法,最長見的就是當事人協商和解,如果協商不成可以採取調解、仲裁或者起訴的方法。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⑻ 急求合同法中某項有爭議的條文展開的論文

一、統一合同法規定的債的保全制度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從1994年開始著手制訂,歷經數載,1997年完成了徵求意見稿,即第三稿,廣泛地徵求了各界的意見,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根據目前的情況看,統一合同法的基本內容已經確定,只待正式通過施行。
統一合同法在制訂中,既借鑒國外立法的先進經驗,又注重中國國情,制訂了很多既適應司法實踐所急需,又在理論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民法制度,表現在中國合同法的先進性。其中對於債的保全制度的規定,就是其中之一。該法(徵求意見稿)第50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對第三人的債權,嚴重損害債權人到期債權的,債權人可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訴訟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權,但法律規定或者按照債權性質不能適用代位權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為限。""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歸債務人後再清償債權。"第51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對第三人的債權或者有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並且受益人取得該財產時有過錯的,債權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的撤銷權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這兩條條文,完整地概括了債的保全制度的全部內容,打破了債的保全制度規定於債法的立法常規,在合同法中把債的保全制度加以固定化、條文化,在立法例上是一個創新。待統一合同法正式通過以後,債的保全制度就在中國民事立法中正式建立起來,填補了債法立法的一個大的立法缺項,在完善我國債法的立法和司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作為國內對債的保全制度最早進行研究的學者之一,對這一重要制度追根溯源,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正確理解和執行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債的保全制度的基本內涵和歷史沿革
在統一合同法中規定的債的保全制度,是否還應該叫債的保全,抑或稱之為合同保全,是應當研究的。首先,按照一般的立法通例,債的保全應當規定在債法的總則之中。在成文法國家,在合同法中規定債的保全制度,鮮見其例。在我國,民事立法采"零售"形式。就債法而言,侵權行為之債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已在《民法通則》中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對債法總則部分則作了原則的規定。立法者在制訂統一合同法的時候,原本就想在統一合同法中對債法總則的基本問題,作出詳細的規定,以便在編纂《民法典》的時候,以統一合同法的總則作為債編總則的基礎。因此,統一合同法的總則部分,實際上就是民法典債編總則的規模。其次,從統一合同法第50條和第51條規定的內容上看,也不是僅僅規定了合同的保全,規定的是適用於整個債法的保全制度。所以,對統一合同法中規定的保全制度,不應當稱為合同保全,應當叫做債的保全。
債的保全,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債法的重要內容,對於債權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也稱作債的對外效力。它是指法律為防止債務人財產的不當減少給債權人權利帶來損害而設置的債的一般擔保形式,包括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 債的保全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是使債權人依據一定的程序或方法,保全債務入的財產,防止其不當處分而損害債權,以增加債務入履行債務的財產保障。
債的保全制度由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組成。這樣兩種具體的保全形式,盡管其目的都是對債權進行保全,但是,不僅它們各自的方式不同,而且各自的具體內容也不同。
債權人代位權、是指債權人依法享有的為保全其債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屬於債權人權利的實體權利。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屬於自己的權利而害及債權人的權利實現時,該債權人可依債權人代位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已經處分的權利。 債權人代位權著眼於債務人的消極行為, 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屬於自己的財產權利而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實現時,債權人可依債權人代位權,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已經消極處分了的財產權利。它是債權的從權利,是一種以行使他人權利為內容的管理權,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代債務人之位而主張債務人的權利,其目的完全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債權,增大債權的一般擔保的資力.
債權人撤銷權著限於債務人的積極行為,是指債權人依法享有的為保全其債權,對債務人處分作為債務履行資力的財產的行為予以撤銷的實體權利。當債務人實施減少其財產而損害債權入債權的民事行為時,可以請求法院對該民事行為予以撤銷,使已經處分了的財產回復原狀,以保護債權入債權實現的物質基礎的權利。債權人撤銷權雖然是債權的從權利,但它是兼有形成權和請求權雙重性質的實體權利,其目的也是為了保全債權,但它與債權人代位權的著眼點不同,前者著眼於積極的財產處分行為,後者著眼於消極的財產處分行為;債權人撤銷權主張是對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予以撤銷,債權入代位權的主張是對債務入的財產代債務人主張權利。
債的保全制度的歷史相當悠久。但是,它的兩個組成部分卻不是同時產生的。債權人代位權產生的時間較晚,而債權人撤銷權產生的時間較早。一般認為,債權人撤銷權創建於古羅馬法,並已被古羅馬法的立法文獻所證明;而對債權人代位權的起源則見解紛紜,有的認為羅馬法還沒有建立這一制度,有的則認為有證據證明其根源可追溯到古羅馬法的後期。
債權人撤銷權在歷史上又稱為廢罷訴權,在羅馬法的文獻上也叫做"保留斯之訴"和"保利安之訴",是債權人為維護本身的合法權益得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 之所以稱作保留斯之訴或者保利安之訴,是因為這種制度,可由債權人或代表他們的破產保證人提起的要求撤銷債務人對他們實施的欺詐行為的程式訴訟方式。查士丁尼《法學總論》第六篇《訴權》規定:"同樣,債務人為了要欺騙債權人,將其所有物交付他人,而其物業經總督命令由債權人佔有者,債權人得主張撤銷交付,並訴請恢復該物,這就是說,可主張該物未曾交付,從而它仍屬於債務人財產的一部分。" 羅馬《民法大全》"契約之債編"選編了烏爾比安《論告示》第66編的論述:"裁判官說:對於明知是欺詐債權人而為欺詐行為,我賦予訴訟中債務人的財產保管人和那些在這一情況下享有訴權的人以訴訟保護。他們可在從知曉這一欺詐行為之時起一年內行使這一訴權。我認為,這一原則亦適用於對欺詐人提起的訴訟。" 在羅馬法的債權人撤銷權,注重債務人的主觀要件。至14世紀,義大利諸州法律開始承認不以主觀要件為必要的撤銷權。隨後,在很多國家的立法中,將債權人撤銷權分為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和破產外的撤銷權。例如,法國先在《商法》第424條以下規定了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後在《民法典》中"契約對第三人的效果"中第1167條規定了破產外的撤銷權。德國亦采此例,前者規定在破產法中,後者在1889年的《債權人撤銷權法》中加以規定。《日本民法》第424條至426條規定了破產外的撤銷權;《破產法》第72條規定了否認權即破產法上的撤銷權。在現代,這種立法例已經成為通例。
關於債權人代位權,一說認為羅馬法和古代德國法及法國法中都沒有建立此制,只是到了近代立法,才由《法國民法典》最先確認。 一說認為債權人代位權在羅馬法中就已經建立起來,是近代和現代保全制度的實質內容;羅馬法"推產"的實現,就是債權人代位請求權實現的一種形式;代位請求權是債權人一方的要求在法律的保護下予以實現,故是單方的、強制的,就此而言,它才是近代和現代保全制度的部分實質內容。 在立法上完整地確立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是《法國民法典》。它在第1166條規定:"但債權人得行使其債務人的一切權利和訴權,權利和訴權專屬於債務人個人者,不在此限。"隨後,《西班牙民法典》、《義大利民法典》、《日本民法》等均設立了這項制度。《日本民法》第423條規定:"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可以行使屬於其債務人的權利。但是,專屬於債務人本身的權利,不在此限。""債權人於其債權期限未屆至間,除非依裁判上的代位,不得行使前款權利。但保存行為,不在此限。"
在中國古代,沒有類似於債的保全的制度。對於債權的保障,不是以平等、自願、誠實信用的民法原則和契約形式來調整,而是以行政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來調整。 因此,在立法上只有較為軟弱的擔保制度,而無債的保全制度。清末編制《大清民律草案》,借鑒《日本民法》的立法例,在第396條至第398條擬定了債權人撤銷權的條文,在第399條至402條擬定了債權人撤銷權的條文。1915年《民國民律草案》在第340條至第341條、第342條至第343條,分別規定了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的內容。1929年國民政府正式制訂民法典,在"債編"中專設保全一款,在第242條至第245條規定了上述完整的內容。第242條和第243條規定:"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於債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前條債權人之權利,非於債務人負遲延履行責任時,不得行使。但專屬為保存債務人之權利之行為,不在此限。"第244條和第245條規定:"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者,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前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10年而消滅。"此外,國民政府還在《破產法》上規定了破產上的撤銷權。自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民法的債的保全制度。

三、《民法通則》制訂以來立法和司法解釋對建立債的保全制度的嘗試
新中國建立以來,由於遲遲沒有制訂民法典,絕大多數的民法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債的保全制度亦在其中。在制訂《民法通則》的時候,人們對債的保全制度還缺乏認識,因而在"債權"一節也沒有規定此制。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債法立法中的一個重大缺陷。
在民法理論中,債的擔保分為和特殊擔保一般擔保,前者為狹義上的債的擔保。後者為廣義上的債的擔保。狹義上的債的擔保,是指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實現的一種法律手段,其擔保形式為保證、定金、抵押、質押和留置。它是廣義債的擔保的組成部分。廣義的債的擔保,是指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實現的一切民事法律手段,包括民事責任制度、債的保全制度和債的擔保(狹義)制度。這三種民事法律制度,從不同方面,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保障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民事責任制度是債的一般擔保的最普遍的形式。法定或約定的債務不履行,即應承擔民事責任,以其法律強制力保障債務的履行和債權的實現。債的保全,是在債務人實施不當處分其作為承擔民事責任基礎的財產以逃避債務損害債權的行為時,法律所採取的保全措施。由此可見,債的保全是民事責任制度的繼續和補充.其作用在於保全作為承擔民事責任基礎的財產,以為將來的執行作好准備。承擔民事責任基礎的財產被不當處分,民事責任將無法執行。即或國家依強制力作為保證,如果對不當處分的財產不予採取保全措施,民事責任的強制執行也無從實現。債的保全補救了這一問題,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可以依照法律,對其不當處分的財產進行保全,以保證債務的履行和債權的實現.債的一般擔保的三個內容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一項完整的、嚴密的民事法律制庭,缺少任何一項,都會使債權入的債權受到威脅。民事責任制度、債的保全、債的擔保三項制度構成完整的債權擔保法律制度,各自發揮著不同的重要作用。在這樣一個完整的系統中,缺少了債的保全這樣一個環節,當然是一個重大的立法漏洞。
為了彌補這樣的立法漏洞,在立法上和司法解釋上作了長期的努力。
(一)在司法解釋上對債權人撤銷權的補充
最高人民法院在制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時,制訂了一條與債權人撤銷權相關的司法解釋。該《意見》第130條規定:"贈與人為了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將自已的財產贈與他人,如果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的,應當認定贈與無效。"最高人民法院上述關於贈與人惡意贈與財產無效的司法解釋,基本上體現了債權人撤銷權的基本原理。
首先,贈與人惡意贈與財產而逃避法定義務害及利害關系人權利行為無效的立法思想,符合債權人撤銷權制度創立之初的立法意圖。羅馬法的廢罷訴權制度創立的目的,就是債權人為維護本身的合法權益得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這里的債權人本身的合法權益,就是指債權的實現。如果債務人處分其作為清償債務一般擔保的財產,就會害及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債務人處分財產的相對人,就是債權債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債權人為維護自己的債權而請求法院撤銷該處分行為,其法律後果,當然是使這一財產處分行為歸於無效。就最高人民法院的該條司法解釋來看,其中的"贈與人",是為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而將財產贈與他人的人。就其逃避的義務而言,他必定是這一權利義務關系的債務人,與其相對應的"利害關系人"則必定是這一權利義務關系的債權人。由此可以確定,該條司法解釋中使用的"法定義務"這一用語,實際並不是單指法定義務,而且包括債權債務關系的約定義務。 其中的受贈人,也就是該債權債務關系之外的第三人。"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也就是債務人惡意處分財產,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是指債權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主張自己的債權。"應當認定贈與無效",即由法院認定這種贈與無效。此處雖沒有使用撤銷的概念,但從其實際上的法律後果來看,認定無效與經撤銷而使之歸於無效,是一樣的。綜上分析,該條司法解釋的基本精神,與羅馬法創立廢罷訴權制度立法思想基本相同,與其基本原理,包括重視主觀的要件,都是一致的。
其次,現代立法中的債權人撤銷權與羅馬法的廢罷訴權相比,有兩個重要的不同,一是債務人積極處分其財產的行為,不分有償無償,債權人均可要求撤銷;二是債務人積極處分其財產,不強調其必須為惡意,轉而使用客觀標准,即以是否害及債權人債權為標准,即使債務人非為逃避債務,只要在客觀上其處分財產的行為害及債權人的債權,就可撤銷。由此看來,現代立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克服了羅馬法廢罷訴權的不足之處,因而能夠更好地保證債權人的債權實現,體現了債權保全的目的。本條司法解釋強調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這無疑是強調以惡意作為要件;強調將財產贈與他人,是強調以無償作為其要件。該條司法解釋強調的這兩點,顯然與現代立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的要求不同。但是,應當看到,這一司法解釋的基本精神,並不是規定完整的債權人撤銷權制度,而

熱點內容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
反對永居條例 發布:2024-09-19 21:41:27 瀏覽:602
民法315 發布:2024-09-19 21:33:56 瀏覽:483
刑法的根基與哲學 發布:2024-09-19 20:59:19 瀏覽:462
潮州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09-19 20:45:47 瀏覽:552
蘋果售後條例 發布:2024-09-19 19:51:38 瀏覽:510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19:15:50 瀏覽:488
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事 發布:2024-09-19 16:35:44 瀏覽:350
民事訴訟法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條 發布:2024-09-19 16:34:45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