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傳統合同法

傳統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0-12-20 02:35:09

1. 請問下怎麼吧合同製作成電子版具體的怎麼弄

方法如下:

用word做好的合同,轉換成pdf格式就是電子版了,用虛擬列印機就可以。要是自己用的,那可以另存為模板。

存模版的技巧如下:

1、打開word,在左上角選擇球形圖標,如圖:

合同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狹義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還有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合同(Contract),又稱為契約、協議,是平等的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是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產物,是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協議。只有當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國家法律約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從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國家法律約束力。

2. 電子簽名和書面簽名有什麼區別

電子簽名和書面簽來名本質上是一自樣的:都是確定簽字人身份,由簽字人留下唯一身份標識對簽署文件表示同意,只是兩者的形式不同:

電子簽名是用數字證書對電子文件做簽署,書面簽名是人工對紙質文件簽署。狹義的電子簽名即數字簽名,是利用哈希演算法與加密演算法實現的電子文件上直接簽字、蓋章的技術,包含簽名人的真實身份信息。為了保障簽署後的電子文件具備法律有效性,使用電子簽名簽署後的電子文件還需要具備簽署身份可識別、簽署內容不可篡改的特性;

而書面手寫簽名需要進行筆跡鑒定等手段來起到「防身份抵賴」作用,書面手寫簽名在「防原文篡改」比較難舉證。

3. 電子合同和傳統的紙質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一樣的嗎

一樣,只要是正當合法的,不觸犯法律的合同無論紙質還是電子的,都同樣具備法律效力。

4. 電子合同是否具有和傳統紙質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

電子合同具有和傳統紙質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應當注意電子合同效力的內認定:
(一)電容子合同的簽名與書面文件簽字一樣也能確認文件傳輸過程中的事實。其主要功能是:
1、表明文件的來源;
2、表明簽字者已經確認文件所載的內容;
3、構成簽字者對文件內容正確性或完整性而負責的證據。它與書面文件簽字一樣也能確認文件傳輸過程中的事實。
(二)電子信息一般都儲存在電子計算機內,向法庭出示一般有兩種方式,即在計算機顯示器上顯示和列印出來。我國的做法是應當提交原件,復製品不能單獨作為證據使用,電子數據資料的電腦列印件不能視為原件,而是屬於復製件或抄本。

5. 什麼事是責任原理

在傳統的合同法中,合同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僅僅存續於合同的成立與履行完畢這一段時間。如果合同關系尚不存在或未成立,就無所謂違約責任可言。因此,在合同因一方當事人締約時的過失不成立或無效時,如何保護受損失的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就成為違約責任不能解決的問題。締約過失責任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而產生的。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意義和性質

締約過失責任,又稱先契約責任。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概念,但國內民法學界通說認為,《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就是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即「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法》第42條也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訂立合同過程中締約一方當事人因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應承擔的先合同義務而造成對方信賴利益損失時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實質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締約過程中的體現。從嚴格意義上講,締約過失責任並不屬於合同法范疇,而是一項獨立的債權制度,是債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並立的債的產生原因,當事人得依締約過失責任形成獨立的債權請求權。締約過失責任不是違約責任,也不是侵權責任,雖然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締約過失責任曾被歸入違約責任,也曾被歸入侵權責任體系內,但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僅依靠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不能周密得保護締約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責任正是基於彌補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功能上的欠缺而自成獨立之制度。不僅於此,交易是個過程,起初是當事人開始接觸,而後是互相洽商,最後成交。法律保護交易,應該是對整個過程加以全面的規制:對成交的保護通過賦予合同關系並配置違約責任的途徑達到目的;接觸磋商的保護通過無主給付義務的法定債這一關系並配置締約過失責任的方式完成任務。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突破了傳統合同法違約承擔民事責任的觀念,彌補了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調整范圍存在前契約義務的漏洞,對於有效和全面保護締約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維持市場經濟秩序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

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是什麼,學界觀點不一,大致分以下幾種:

(一)侵權行為說。德國民法制定後的十年內,有關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佔主導地位的是侵權行為說。該說認為,除法定情形外,因締約上的過失而發生的損害,屬於侵權行為法調整的范圍,應按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二)法律行為說。侵權行為說衰落以後,繼之而起,成為判例學說上通說的是法律行為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存在的法律行為。該說又細分為目的契約說和默示責任契約說。目的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後來訂立的契約;默示責任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於從事締約行為之際,默示締結了責任契約。

(三)法律規定說。該說為布洛克所倡導。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既不是侵權行為,也不是法律行為,而是法律的直接規定。

(四)誠實信用原則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誠實信用原則。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從事締約磋商的人,應善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以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如果當事人違反了應盡的注意義務,如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自應負賠償責任。該說是目前德國理論界流行的觀點。

上述各種學說,侵權行為說和法律行為說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侵權行為說有違侵權行為法的基本要求。因為侵權行為法所加於人們的義務是權利不可侵害的義務,而締約過失行為並非侵害了相對人的某種權利。法律行為說以尚未成立的合同或不存在的合同作為締約過失的基礎,實際上是混淆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不同。對於法律規定說和誠實信用原則說,學界觀點不一,亦有學者認為這兩種學說並無本質的差別。因為,締約過失責任確系法律直接規定的一種責任,而法律作出這種規定的基礎就在於誠實信用。筆者同意該種觀點。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條件

學界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成立應當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一)締約一方違反先契約義務。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易混淆之處在於二者都是違反與合同有關的義務,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違反的是先契約義務,而非合同義務。所謂先契約義務,是指當事人為締約而相互磋商時,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各種說明、告知、注意和保護義務。先契約義務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先契約義務是法定義務。締約過失責任的誕生地——德國司法界普遍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源於法律的直接規定,即便法律沒有精準、恰當的規定,也允許法院採取類推適用。正因為先契約義務的效力源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所以無須當事人事先約定,也不允許當事人約定排除。2、先契約義務是附隨義務。先契約義務並非獨立存在的法律義務,而是附隨於合同義務而存在。只有當事人善意履行了先契約義務,合同才能有效成立。因此,先契約義務與合同義務之間具有因果條件關系和時間序列性。3、先契約義務不是給付義務。先契約義務與合同義務的另一重大區別在於它不以給付為內容,這是因為先契約義務是合同成立之前締約方所負的義務,而給付義務是合同之債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合同未成立之前,當事人之間不會有給付義務。

(二)因締約人的過錯致使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消,給相對人造成了信賴利益的損害,或者因行為人未盡適當注意義務而使合同相對人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害。民事責任一般以損害事實的存在為其前提條件,締約過失責任也不例外。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中的損失主要信賴利益的損失,這種損失既非現有財產的實質損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喪失,而是一種期得權益的損失,即締約當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因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所喪失的利益。實踐中,這種損失主要表現為訂約所需費用及准備履行合同過程中所支付的費用等。

(三)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締約過失責任發生於訂約磋商過程中,此時,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理論上判斷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有兩種標准:客觀標准和主觀標准。客觀標準是依法律和事實來判斷合同是否有效訂立,主觀標准則以當事人的意志和意願來判斷合同成立與否。筆者認為,在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判定上,應以客觀標准為宜,即只有內容合法、資源締結的合同,才是有效成立的合同,而無論當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經成立。

(四)締約人一方主觀上須有過錯。這里的過錯,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二者都可以表現為對締約注意義務的違背。在契約締結階段,締約人完成了從一般人向合同當事人的轉化,相應地其注意義務也由一般人的消極義務范疇(如不得干擾、阻擾契約的締結)進入了契約上的積極義務范疇(如協辦義務、告知義務、保護義務等)。締約人應以信賴關系為基礎,互相負以必要的注意義務,以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和對方利益不受損害。對上述義務的違反,均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過錯。

四、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

我國合同法第42條僅規定締約過失行為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對賠償責任的具體范圍卻沒有明確。鑒於締約過失責任不同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其賠償的確定不能簡單地比照後二者,因此必須從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和侵害的權益來確定其賠償范圍。對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如何確定,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復雜的問題,理論上也不盡相同,但在具體確定是應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 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僅限於信賴利益,而不應包括固有利益。

(二) 信賴利益應當包括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

(三) 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

筆者認為,這一損害賠償的范圍應具體涵蓋以下五個方面:(1)訂立合同所支出的費用,包括交通費、通訊費、考察費、餐飲住宿費等;(2)准備履行或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費用,如倉儲費、運費、保險費等;(3)主張合同無效或可撤消時支出的訴訟費用或其他費用;(4)上述費用的利息損失;(5)喪失與他人簽約機會等情形下產生的間接損失等。

上述賠償范圍中爭議最大的是第(5)項,該項間接損失難以確定,且實踐中分歧較大。筆者認為,要支持第(5)項賠償,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與第三人締約機會"在締約過程中真實存在,索賠方必須對此承擔舉證責任。(2)該項損失未超出締約過失人的預見范圍,這一點可以參照合同法第113條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來處理。該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能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3)不違反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

應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損害賠償僅僅是單方過錯下的責任承擔,如果締約雙方均存在締約過錯,其責任承擔可參照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的規定,即"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損失。

五、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立法及其完善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我國民事法律中早有體現。但是,這些早期民事立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很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其一,理論界所廣泛認可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是指締約一方基於過錯違背先契約義務所產生的賠償責任,屬於合同訂立制度的范疇,而早期民事立法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則與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混為一談,造成理論與實踐上的脫節;其二,就締約過失責任的形態而言,包括契約不成立、契約無效、契約撤消三種形態,我國立法僅對後兩種形態作了界定,而忽略了第一種形態,這在無形中剝奪了當事人請求締約過失人賠償的部分權利,不能不說是立法的一大缺陷;其三,我國早期民事立法對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只作抽象的一般表述,不作具體規定,這不免在實踐中產生對締約過失責任理解上的偏差和歧異,大大降低了該責任的可適用性和操作性。

針對上述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又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其第42條做出具體規定。這一規定較之以往法律的粗略規定,具有明顯的進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足。該條(一)、(二)項具體描述中均強調了締約過失責任的故意與主觀惡意(一般也是指故意),給人造成彷彿只有主觀故意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錯覺(而實際上締約過失責任在主觀上也可由過失構成),如此容易引發當事人的誤解,不利於該制度的理解與適用。為消除上述負面影響,建議將該條第(三)項「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修改為"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故意或過失行為"。從而,明確將過失也納入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范疇,增強締約過失責任立法的嚴謹性和可適用性。

6. 電子合同是如何實現傳統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的

根據《電子簽名法》的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需要滿足的要求有:鎖定簽約主體真實身份、有效防止文件篡改、精確記錄簽約時間。

如果使用了滿足以上條件的電子簽名簽署電子合同,在法律效力方面就等同於紙質合同了。那麼這幾個條件如何實現呢?

個人和普通的企業想要實現這幾個要求很困難,而有資質的第三方電子簽名平台則會通過多種技術來保障製作的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

作為國內領先的第三方電子合同平台,我們實現的技術有:

1、實名認證技術:我們的電子合同平台與權威的CA機構合作,為用戶提供CA證書,並接入公安部eID認證系統,確認用戶身份的真實性;

2、防篡改技術:我們的電子合同平台採用國際通用哈希值技術固化原始電子文件數據,可輕松識別文件是否被篡改;

3、第三方取時技術:我們的電子合同平台採用先進的第三方取時技術,可精確地記錄簽約時間;

除此以外,我們的電子合同平台可為用戶提供出證報告、司法鑒定、網路仲裁等後續法律服務,解決電子合同法律糾紛問題,保障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多年來我們也在不斷打磨自身產品,全方位布局智能化。我們的電子合同SaaS產品功能,在原有實名認證和合同簽署的兩大核心功能基礎上,增加了組織管理、審批管理、印章管理、合同起草、合同模板管理、公證存證六大模塊。較早前,我們還發布了手寫筆跡識別、碎片化存儲機制、文印安全防偽等多項技術。此外,針對線上司法處置通道缺失、電子證據效力認定標准不一等問題,我們推出了「實槌」保全系統,以實現證據保全、實時出證,在為客戶提供電子合同服務的同時,提供更專業高效的法律保障服務。

7. 我們公司是做傳統裝修業務的,請問這種情況適合用電子合同嗎電子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其實電子合同應用很廣,除了以下領域不能使用之外,其他領域都可以使用版哦,當然也包括題主所說的裝權修公司。

其實,一般的合同並不需要特定的形式,只要是以締約雙方認可的方式,均可締結合法有效的合同。根據最新民事訴訟法規定,電子證據(包括電子簽名)與書證同樣為證據的一種;而根據《電子簽名法》的規定,可靠的電子簽名具有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經過電子簽名的電子合同本身就具有法律效力。

傳統裝修公司,涉及到設計師,裝修業主,公司等多方關系及利益,使用電子合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運營成本,相比紙質合同,電子合同優勢更大。

8. 一,什麼是「霸王條款」

霸王條款就是一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減免自身責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業慣例等,限制消費者權利,嚴重侵害群眾利益。

霸王條款之所以遭到廣大消費者的痛恨,是因為個別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供求關系不平衡,將不平等的消費條款強加給消費者。

很多時候,由於消費者是以個人形式面對集體形式的商家,存在心理弱勢,往往不得不自認倒霉,花了冤枉錢還得受窩囊氣。

「霸王條款」往往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行業管理等方式出現,具有五大共性:

1、減免責任,逃避經營者應盡的義務。

2、違反法律規定,任意擴大經營者許可權。

3、排除、剝奪消費者的權利。

4、權利義務不對等,任意加重消費者責任。

5、利用模糊條款掌控最終解釋權。

2015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表示,餐飲行業中的「禁止自帶酒水」「包間設置最低消費」屬於服務合同中的霸王條款,消費者在餐飲經營者提供服務時遭遇霸王條款產生糾紛,可以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捍衛自身權益。

依據《消費法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8)傳統合同法擴展閱讀:

常見的霸王條款

快遞中的「先簽收後驗貨」、「因節假日造成的延誤,承運人不承擔責任」等。

購物中的「特價、促銷商品概不退換」、「本商場擁有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等。

餐飲娛樂片中的「禁止自帶酒水」、「包間設置最低消費」、「消毒餐具收費」等。

旅遊中的「機票改簽費70%,退票費80%」、「本社對行程和報價保留解釋權」等。

租房買房中的「賣方因第三方原因導致遲延交房、遲延辦證無需承擔責任」等。

手機中的「行動電話上的保修貼紙不得撕毀、損壞,否則不予保修」等。

熱點內容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