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鏡子

社會與法鏡子

發布時間: 2020-12-20 09:57:47

1. 鏡子是誰發明的。

在漫長的遠古時代,人類沒有鏡子,但人類還是用「土」辦法看到了自己的身形,那就是在平靜而清澈的水面上觀看自己的倒影。後來,原始人類在打制石器工具時,發現有一種叫「黑曜岩」的石頭可以磨平照人,這就是所謂的「石鏡」。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掌握了青銅(銅錫合金)的生產技術,同時,他們發現把青銅板打磨光滑後,可以照出人形來,這樣,就發明了「青銅鏡」。
13世紀初,義大利的玻璃工業格外發達,特別是威尼斯城生產的玻璃馳名世界。1317年,他們在試制彩色玻璃的過程中,偶然發現加入二氧化錳以後,會使混濁的玻璃液變得清澈,從而發明了透明玻璃。
有了透明玻璃,玻璃工匠們便開始摸索用玻璃製造鏡子的方法。他們先將金屬板磨得既平整又光滑,然後將它和玻璃合在一起,試圖製成玻璃鏡子。剛做好的時候確實不錯,光潔照人。可是沒過多久,鏡子裡面的人像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原來這是由於水分和空氣從金屬與玻璃之間極細的縫隙中鑽了進去,金屬板被氧化了。後來,他們又開始將各種金屬熔化後倒在玻璃上,以期與玻璃結合而製成鏡子,結果都失敗了。
1508年,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達爾卡羅兄弟終於研製成功了實用的玻璃鏡子。他們先把錫箔貼在玻璃面上,然後倒上水銀,水銀是液態金屬,能夠很好地溶解錫,隨後,玻璃上形成了一層薄薄的錫與水銀的合金(稱為「錫汞齊」),這種錫汞齊的本領高強,能夠緊緊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為真正的鏡子。
然而,製造水銀玻璃鏡子需要花上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這太費事了。況且,水銀有毒,鏡面也不太光亮,於是,人們又設法對它進行改進。1843年,德國科學家發明了鍍銀的玻璃鏡子。這種銀玻鏡子背面發亮的東西,是一層薄薄的銀層,這層銀不是塗上去的,也不是靠電鍍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種特殊而有趣的化學反應———「銀鏡反應」鍍上去的,它是在硝酸銀溶液里,加上一些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再加上一點葡萄糖溶液。由於葡萄糖具有「還原」的本領,能夠把硝酸銀中的銀離子還原成金屬銀微粒,這些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就製成了銀鏡。為了增強鏡子的耐用性,通常還在鍍銀以後,再在銀層上面塗刷上一層紅色的保護漆,這樣,銀層便不容易脫落和損壞。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又發明了鋁鏡,其製造方法是:在真空中使鋁蒸發,讓鋁蒸汽凝結在玻璃面上而成為一層薄薄的鋁膜。這種鍍鋁的玻璃鏡,比鍍銀的玻璃鏡便宜、耐用,也更為光彩照人,在鏡子的歷史上寫下了嶄新的一頁

2. 鏡子觀後感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親,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鍾,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麼?「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准、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遊中,媽媽發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裡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遊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麼呀!我也會,有什麼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於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於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像與表達。

3. 被稱為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的是哪一部中國的小說

被稱為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的是紅樓夢。

《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專回體長屬篇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3)社會與法鏡子擴展閱讀

《紅樓夢》版本可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程本為程偉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為脂硯齋在不同時期抄評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紅樓夢》是一部頗具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因《紅樓夢》異常出色的藝術成就和豐富深刻的思想底蘊而產生了以《紅樓夢》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紅學。

4. 央視家庭教育題材《鏡子》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首都文明辦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常建軍在《鏡子》走進首都師范大學活動中評價認為,《鏡子》這部片子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現實問題,是關乎孩子成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大問題。這個片子播出,必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讓全社會更加重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應做好發行宣傳活動,在學校、婦聯、家長中廣泛播出,擴大影響。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CCTV-12)將於2017年4月19日至21日每晚20:07播出紀錄片《鏡子》的三集電視版。同時,紀錄片《鏡子》將於2017年4月19日中午12點通過央視網進行網路首映,在19日至21日期間分段播完。

5. 如何評價紀錄片《鏡子》

2017年4月16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紀錄單元的影片放映活動先期展開。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由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它將於另外四部優秀的紀錄影片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央視紀錄片《鏡子》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紐特教育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最終完成。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6. 鏡子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朝,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沒有實物。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

但是鏡子中國自己就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中國銅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銅鏡。

經過商周、漢唐以至明清,銅鏡在我國流行了數千年,直到近代玻璃鏡被大量使用,銅鏡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它不但可以用來照容整妝,有人還將它作為辟邪的用具,甚至就把它作為一件裝飾品掛在胸前,鏡子的文化含義在我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

(6)社會與法鏡子擴展閱讀:

漢代銅鏡在中國銅鏡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後世銅鏡製作工藝提供了範本。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

三國六朝銅鏡,基本上是東漢以來傳統的延續,且有退化衰落的趨勢。直至隋朝統一,才出現新的振興氣象。

入唐之後,國勢大盛,銅鏡工藝也步入新的局面。如孔祥星、劉一曼兩先生《中國古代銅鏡》所論,新風格「開始的時期應在唐高宗及其稍後一段時間。

銅鏡作為古代中國人照面的一樣平常生涯用品雖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所傳承的人文內在,所記錄的鑄造手藝、政治制度、對外來往以及社會民俗等信息已無聲地沉澱在方寸之間。

7. 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講的什麼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由中央電視台社版會與法頻道出品權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通過客觀冷靜的真實紀錄,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張同道說,「現在我們的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葯,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8. 鏡子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專水照面,銅器屬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中國銅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銅鏡。

(8)社會與法鏡子擴展閱讀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

之後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熱點內容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
古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2 01:10:23 瀏覽:489
行政法哪些法規重要 發布:2025-01-12 01:08:44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