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原理

合同法原理

發布時間: 2020-12-20 11:23:59

『壹』 合同法案例分析!

甲將自己所有的一間房屋出租給乙使用,乙將該房屋用於水果零售,後乙業務發展,又向他人租借了更大的場地,便擅自將向甲租用的房屋,以自己的名義租給丙,盡管乙始終按時支付房租,但甲得知後,便以乙擅自轉租為由,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其與乙的合同。正在訴訟期間,該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強台風的襲擊,導致該出租的房屋倒塌,造成丙財產損失5000元。請根據合同法原理,回答下列問題:
(1)甲的合同解除主張能否獲得法院支持,為什麼?
(2)該出租房倒塌造成丙的損失,應由誰承擔,為什麼?
S省某建築工程公司因施工期緊迫,而事先未能與有關廠家訂好供貨合同,造成施工過程中水泥短缺,急需100噸水泥。該建築工程公司同時向A市海天水泥廠和B市豐華水泥廠發函,函件中稱:「如貴廠有300號礦漬水泥現貨(袋裝),噸價不超過1500元,請求接到信10天內發貨100噸,貨到付款,運費由供貨方自行承擔。」A市海天水泥廠接信當天回信,表示願以噸價1600元發貨100噸,並於第3天發貨100噸至S省建築工程公司,建築工程公司於當天驗收並接收了貨物。B市豐華水泥廠接到要貨的信件後,積極准備貨源,於接信後第7天,將100噸袋裝300號礦漬水泥裝車,直接送至某建築工程公司,結果遭到某建築工程公司的拒收。理由是:本建築工程僅需要100噸水泥,至於給豐華水泥廠發函,只是進行詢問協商,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豐華水泥廠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依法處理。
問題:
(1)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是否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
(2) 某建築工程公司拒收豐華水泥廠的100噸水泥是否於法有據?
(3) 對海天水泥廠的發貨行為 如何定性?
(4) 海天水泥廠與建築工程公司的合同何時成立?合同內容如何確定?
(5)設建築工程公司收到海天水泥廠的回信後,於次日再次去函表示願以噸價1599元接貨,海天水泥廠收到該第二份函件後即發貨100噸至建築工程公司。那麼,二者之間的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合同內容如何確定?
答案:
(1)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不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
理由:某建築工程公司並不確定豐華廠是否有其所需的水泥,某建築工程公司發出的函件不符合要約的構成要件,應當視為要約邀請,豐華後來的實際行動應視為要約,二者之間尚未成立合同關系。
(2)某建築工程公司拒收豐華水泥廠的100噸水泥於法有據
依據: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不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某建築工程公司當然有拒絕的權利。
(3)海天水泥廠的發貨行為應當視為一個要約
(4)海天水泥廠與建築工程公司的合同,於建築工程公司驗收並接收貨物時成立生效。
合同內容以建築公司的承諾為准,即貨物以接收的為准,價格等其它條件以海天水泥廠的要約內容為准。
(5)二者之間的合同成立
海天水泥廠的要約中並未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做出任何變更,且海天水泥廠在接到回信後並未及時反對,而是以實際行動去履行,表明其默認接受建築公司的承諾,顧該承諾視為有效。
合同內容以建築公司的承諾的內容為准。

『貳』 「口說無憑立字為據」,請你運用合同法的有關原理對這句話進行分析

1.不完全正確的。(合同行為)是一個民事法律行為的一個形式問題。版
2.根據我們國家的法律規定或者權當事人之間約定,必須採用書面的方式的這時候必須採用書面方式,這時候口頭方式是無效的,所以在法律有明文規定或者當事人有明確約定,必須採用書面方式的,這種說法就是對的。
3.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當事人之間也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這時候口頭的書面的都是有效的,這種說法在這種情形下就是錯誤的。
4.正是基於上訴的理由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這句話是不完全正確的。

『叄』 我國民間有句話借(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請你運用合同法的原理對這句話進行分析。

1.不完全正確。它涉及合同的效力.履行規則.替代履行和訴訟時效。
2.在法律規定或者專當事人約定的屬范圍之內,借款的一方當事人應該按照合同的約定和法律的規定,在特定的期限內向對方清償債務,所以這句話在這種情況下是對的。
3.但有例外:第一種情況,如果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債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可以對債務者的財產強制執行,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對的。第二種情況,如果超過了訴訟時效會發生勝訴權消滅,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得到天經地義的清償。不受法律保護的債權,也不是天經地義的,如賭博之債,花(色)債。第三種情況,繼承里的限定繼承原則,繼承法規定繼承人在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同時,要用被繼承人的遺產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如果被繼承人的遺產不足以清償被繼承人生前債務的時候,繼承人對於超過的這部分債務不承擔清償責任。第四種情況,法人在破產以後沒有受到清償的債權人的債權,沒有權利要求出資人承擔清償責任。因為它是有限責任,所以對於破產債權也是例外的情況。
4.綜上所述「借債還錢天經地義」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

『肆』 運用合同法有關履行中的抗辯權原理評析

大陸法中,此為不安抗辯權,即雙務合同中,一方在另一方未履行義務以前有權利不履行自專己的義務。
買賣屬合同是雙務合同,賣方有權在買方未付款時不提供貨物,買方有權在賣方未提供貨物時不付款,因此往往合同雙方約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伍』 什麼事是責任原理

在傳統的合同法中,合同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僅僅存續於合同的成立與履行完畢這一段時間。如果合同關系尚不存在或未成立,就無所謂違約責任可言。因此,在合同因一方當事人締約時的過失不成立或無效時,如何保護受損失的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就成為違約責任不能解決的問題。締約過失責任就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而產生的。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意義和性質

締約過失責任,又稱先契約責任。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概念,但國內民法學界通說認為,《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就是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即「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法》第42條也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訂立合同過程中締約一方當事人因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應承擔的先合同義務而造成對方信賴利益損失時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實質上是誠實信用原則在締約過程中的體現。從嚴格意義上講,締約過失責任並不屬於合同法范疇,而是一項獨立的債權制度,是債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並立的債的產生原因,當事人得依締約過失責任形成獨立的債權請求權。締約過失責任不是違約責任,也不是侵權責任,雖然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締約過失責任曾被歸入違約責任,也曾被歸入侵權責任體系內,但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僅依靠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不能周密得保護締約當事人的,締約過失責任正是基於彌補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功能上的欠缺而自成獨立之制度。不僅於此,交易是個過程,起初是當事人開始接觸,而後是互相洽商,最後成交。法律保護交易,應該是對整個過程加以全面的規制:對成交的保護通過賦予合同關系並配置違約責任的途徑達到目的;接觸磋商的保護通過無主給付義務的法定債這一關系並配置締約過失責任的方式完成任務。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突破了傳統合同法違約承擔民事責任的觀念,彌補了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調整范圍存在前契約義務的漏洞,對於有效和全面保護締約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維護誠實信用原則,維持市場經濟秩序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

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是什麼,學界觀點不一,大致分以下幾種:

(一)侵權行為說。德國民法制定後的十年內,有關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佔主導地位的是侵權行為說。該說認為,除法定情形外,因締約上的過失而發生的損害,屬於侵權行為法調整的范圍,應按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二)法律行為說。侵權行為說衰落以後,繼之而起,成為判例學說上通說的是法律行為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存在的法律行為。該說又細分為目的契約說和默示責任契約說。目的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後來訂立的契約;默示責任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於從事締約行為之際,默示締結了責任契約。

(三)法律規定說。該說為布洛克所倡導。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既不是侵權行為,也不是法律行為,而是法律的直接規定。

(四)誠實信用原則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誠實信用原則。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從事締約磋商的人,應善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以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如果當事人違反了應盡的注意義務,如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自應負賠償責任。該說是目前德國理論界流行的觀點。

上述各種學說,侵權行為說和法律行為說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侵權行為說有違侵權行為法的基本要求。因為侵權行為法所加於人們的義務是權利不可侵害的義務,而締約過失行為並非侵害了相對人的某種權利。法律行為說以尚未成立的合同或不存在的合同作為締約過失的基礎,實際上是混淆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不同。對於法律規定說和誠實信用原則說,學界觀點不一,亦有學者認為這兩種學說並無本質的差別。因為,締約過失責任確系法律直接規定的一種責任,而法律作出這種規定的基礎就在於誠實信用。筆者同意該種觀點。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條件

學界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成立應當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一)締約一方違反先契約義務。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易混淆之處在於二者都是違反與合同有關的義務,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違反的是先契約義務,而非合同義務。所謂先契約義務,是指當事人為締約而相互磋商時,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各種說明、告知、注意和保護義務。先契約義務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先契約義務是法定義務。締約過失責任的誕生地——德國司法界普遍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源於法律的直接規定,即便法律沒有精準、恰當的規定,也允許法院採取類推適用。正因為先契約義務的效力源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所以無須當事人事先約定,也不允許當事人約定排除。2、先契約義務是附隨義務。先契約義務並非獨立存在的法律義務,而是附隨於合同義務而存在。只有當事人善意履行了先契約義務,合同才能有效成立。因此,先契約義務與合同義務之間具有因果條件關系和時間序列性。3、先契約義務不是給付義務。先契約義務與合同義務的另一重大區別在於它不以給付為內容,這是因為先契約義務是合同成立之前締約方所負的義務,而給付義務是合同之債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合同未成立之前,當事人之間不會有給付義務。

(二)因締約人的過錯致使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消,給相對人造成了信賴利益的損害,或者因行為人未盡適當注意義務而使合同相對人受到人身或財產損害。民事責任一般以損害事實的存在為其前提條件,締約過失責任也不例外。一般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中的損失主要信賴利益的損失,這種損失既非現有財產的實質損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喪失,而是一種期得權益的損失,即締約當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因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所喪失的利益。實踐中,這種損失主要表現為訂約所需費用及准備履行合同過程中所支付的費用等。

(三)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締約過失責任發生於訂約磋商過程中,此時,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理論上判斷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有兩種標准:客觀標准和主觀標准。客觀標準是依法律和事實來判斷合同是否有效訂立,主觀標准則以當事人的意志和意願來判斷合同成立與否。筆者認為,在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判定上,應以客觀標准為宜,即只有內容合法、資源締結的合同,才是有效成立的合同,而無論當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經成立。

(四)締約人一方主觀上須有過錯。這里的過錯,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二者都可以表現為對締約注意義務的違背。在契約締結階段,締約人完成了從一般人向合同當事人的轉化,相應地其注意義務也由一般人的消極義務范疇(如不得干擾、阻擾契約的締結)進入了契約上的積極義務范疇(如協辦義務、告知義務、保護義務等)。締約人應以信賴關系為基礎,互相負以必要的注意義務,以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和對方利益不受損害。對上述義務的違反,均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過錯。

四、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

我國合同法第42條僅規定締約過失行為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對賠償責任的具體范圍卻沒有明確。鑒於締約過失責任不同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其賠償的確定不能簡單地比照後二者,因此必須從締約過失責任的性質和侵害的權益來確定其賠償范圍。對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如何確定,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復雜的問題,理論上也不盡相同,但在具體確定是應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 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僅限於信賴利益,而不應包括固有利益。

(二) 信賴利益應當包括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

(三) 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

筆者認為,這一損害賠償的范圍應具體涵蓋以下五個方面:(1)訂立合同所支出的費用,包括交通費、通訊費、考察費、餐飲住宿費等;(2)准備履行或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費用,如倉儲費、運費、保險費等;(3)主張合同無效或可撤消時支出的訴訟費用或其他費用;(4)上述費用的利息損失;(5)喪失與他人簽約機會等情形下產生的間接損失等。

上述賠償范圍中爭議最大的是第(5)項,該項間接損失難以確定,且實踐中分歧較大。筆者認為,要支持第(5)項賠償,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與第三人締約機會"在締約過程中真實存在,索賠方必須對此承擔舉證責任。(2)該項損失未超出締約過失人的預見范圍,這一點可以參照合同法第113條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來處理。該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能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3)不違反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

應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損害賠償僅僅是單方過錯下的責任承擔,如果締約雙方均存在締約過錯,其責任承擔可參照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的規定,即"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損失。

五、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立法及其完善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我國民事法律中早有體現。但是,這些早期民事立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很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其一,理論界所廣泛認可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是指締約一方基於過錯違背先契約義務所產生的賠償責任,屬於合同訂立制度的范疇,而早期民事立法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則與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混為一談,造成理論與實踐上的脫節;其二,就締約過失責任的形態而言,包括契約不成立、契約無效、契約撤消三種形態,我國立法僅對後兩種形態作了界定,而忽略了第一種形態,這在無形中剝奪了當事人請求締約過失人賠償的部分權利,不能不說是立法的一大缺陷;其三,我國早期民事立法對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只作抽象的一般表述,不作具體規定,這不免在實踐中產生對締約過失責任理解上的偏差和歧異,大大降低了該責任的可適用性和操作性。

針對上述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又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其第42條做出具體規定。這一規定較之以往法律的粗略規定,具有明顯的進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足。該條(一)、(二)項具體描述中均強調了締約過失責任的故意與主觀惡意(一般也是指故意),給人造成彷彿只有主觀故意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錯覺(而實際上締約過失責任在主觀上也可由過失構成),如此容易引發當事人的誤解,不利於該制度的理解與適用。為消除上述負面影響,建議將該條第(三)項「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修改為"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故意或過失行為"。從而,明確將過失也納入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觀范疇,增強締約過失責任立法的嚴謹性和可適用性。

『陸』 二、案例分析:請運用合同法原理分折案例中三為了向女友求婚,特向李四定製刻有

合同效力待定一般一下幾種情形:

一、無行為能力人所訂立之合同。

二、限制行為能力人締結的合同。

三、無代理權人以被代理人名義締結的合同。

四、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訂立的合同。

《合同法》相關法條:

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九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第五十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該代錶行為有效。

第五十一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柒』 以合同法原理說明項目貸款中提貨或付款協議的效力

根據意思自治原則,雙方自願達成協議,應當遵守,受法律保護。

『捌』 簡述合同的相對性原理及例外情形的基本法律關系

一、合同的相對性,指合同僅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拘束力,合同的效力僅及於合同當事人。包括主體的相對性、內容的相對性與責任的相對性,內容有:①合同債權人只能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不能請求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②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無權請求合同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或者承擔違約責任);③合同債務人因第三人違約的,仍應對合同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債務人與第三人的關系另行解決。
合同相對性原理的學理基礎:①自我決定,自我拘束。合同債務人僅對自己願意受到拘束的對方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②維持合同當事人請求權與抗辯權之間的平衡。
二、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
1.合同保全。《合同法》第73條規定的代位權、第74條規定的撤銷權,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合同債權人在法定條件成就時,得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主張權利。
2.買賣不破租賃。根據《合同法》第229條與《城鎮房屋租賃合同解釋》第20條,租賃期間,租賃物的所有權(因買賣、贈與、繼承、企業合並)發生變動的,原租賃合同對新的所有權人繼續有效,即新的所有權人應法定承受原租賃合同。
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分包人的連帶責任。《合同法》第272條第二款規定:「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5條規定:「因建設工程質量發生爭議的,發包人可以以總承包人、分包人和實際施工人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
4.非法轉包、違法分包情形下,發包人對實際施工人的責任。《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解釋》第26條規定:「實際施工人以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為被告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5.單式聯運合同。《合同法》第313條規定:「兩個以上承運人以同一運輸方式聯運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應當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損失發生在某一運輸區段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和該區段的承運人承擔連帶責任。」。須注意:多式聯運合同中,實際承運人與多式聯運經營人不承擔連帶責任,沒有突破合同相對性的問題(《合同法》第321條)。

『玖』 運用合同法原理加以評析

失主登出廣告屬於要約行為,拾物者看到廣告向失主返還手機的行為,已構成合同法上的承諾,所以當拾物者向失主交還手機時失主與拾物者之間的合同已成立,失主應該向拾物者交付酬金。

熱點內容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
靖邊法官 發布:2024-11-17 16:34:25 瀏覽:76
民事訴訟法修改了多少處 發布:2024-11-17 16:26:29 瀏覽:667
魔法學院頁游 發布:2024-11-17 16:11:07 瀏覽:371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 發布:2024-11-17 16:10:10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