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在合同法
❶ 欺詐合同法
合同欺詐是以訂立合同為手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合同欺詐的行為表現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為了獲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相對人陷入錯誤認識,並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訂立、履行合同的行為。司法解釋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
主要方式
合同民事欺詐行為的主要方式包括:
1、虛假的質量欺詐行為;
2、虛假的商品標識欺詐行為;
3、虛假的合同主體欺詐行為;
4、虛假的宣傳欺詐行為;
5、虛假的價格欺詐行為。
特點
合同民事欺詐有六個特點:
一、 欺詐人發出欺騙性或虛假性的邀請,誘導對方向自己發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採取欺詐手段實現簽約目的。
二、 欺詐人對訂立合同的主要條款及有關關鍵性事實作虛假介紹,或者隱瞞事實真相,向對方發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致使對方做出錯誤的承諾,以實現其訂立合同的目的。
三、 所簽合同生效後欺詐人通過雙方履行該合同,達到其獲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四、 合同欺詐的突出特點是欺詐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體資格或具有一定的實際履約能力,同時可能還積極履行所簽合同的部分條款,即通過履行一定的合同義務,從被欺詐方獲得不法利益。
五、在合同簽訂時,故意省略「合同違約條款」,不約定合同違約的相關處罰規定,使得占據強勢的欺詐方獲得不法利益。
六、在合同簽訂時,故意預留「陷阱」或者「圈套」,使得被詐騙方在合同執行時有過錯行為,使得詐騙方獲得不法利益。
與合同糾紛的區別
合同欺詐也是通過合同的形式進行,但不同於合同糾紛。兩者的區別主要是看行為人有沒有騙取他人財物、非法佔有財產的目的,客觀上是否採取了欺騙手段,有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是唯一的標准。
區別一: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或根本沒履行合同的意願,簽訂合同只是為了達到佔有對方財物的目的,這就是合同欺詐行為;如果具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只是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由於客觀原因或主觀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履行能力,雖經過努力仍不見成效的,則按合同糾紛處理。
區別二:合同簽訂時和合同簽訂後行為人具有履行能力,但卻虛構事實或製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達到佔有對方財物的目的,構成合同欺詐;如果當事人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工作失誤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應按合同糾紛處理。
❷ 如何理解合同法54條中的欺詐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正確認識其行為的法律意義,依法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構成因主體不合格而無效的民事行為。
當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並非全然無效,如接受贈與、獎勵、獲得報酬等純獲益的行為屬於有效行為。另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實施某些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細小的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為,如購買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除了上述兩類行為以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簽訂合同一律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要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58 條第2項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但是《合同法》第47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再全部屬於無效,而應當區別對待,其中合同行為屬於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而其他行為,實際上主要表現為單方行為,則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訂立的遺囑無效。
三、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欺詐的構成條件為:
1.有具體的欺詐行為,即將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這要求欺詐人有意思表示能力,因此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的行為人、無行為能力人所為的意思表示不屬欺詐。欺詐的具體表現為捏造虛假事實、隱匿真實事實、歪曲真實事實三種情形。沉默也可以構成欺詐,前提是沉默者有告知義務。
2.欺詐人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這種主觀上的故意涉及兩個方面: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錯誤而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欺詐方做出意思表示。雖然欺詐方有故意行為,並使得受欺詐方陷入錯誤認識,但是最後受欺詐方沒有做出意思表示,則欺詐當然沒有成立。但是如果受欺詐方做出了意思表示,則欺詐人是否通過欺詐獲得利益,或使受欺詐方受有損失,對欺詐的構成不產生影響。
4.受欺詐方實施的民事行為與欺詐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相對人實施的民事行為是因為欺詐造成的錯誤造成。如果欺詐方有欺詐行為,但是相對人並沒有因此而陷入錯誤認識,則不構成欺詐。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欺詐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四、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
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指以給公民或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失相要挾,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願的意思表示。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亦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脅迫一方具體實施了脅迫行為。既然為脅迫行為,一定有脅迫人的預告危險,使得他人陷於恐懼的行為。對於受害人方面,不要求必須是相對人,可以是相對人的親友。對於受脅迫的客體,可以是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對於脅迫行為的理解,不要求該脅迫行為客觀上是否可能實現。如對於迷信者宣告將受神的懲罰,亦屬脅迫行為。
2.脅迫一方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此種故意分兩個層次:使相對人陷於恐懼的故意;使相對人基於這種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的故意。
3.受脅迫一方在脅迫之下進行了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這一要件實際上包含多個要素:首先受脅迫方因為脅迫人的脅迫而陷於恐懼;受脅迫方因為這個恐懼而做出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與脅迫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
根據《合同法》第54 條的規定,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如果不損害國家利益的,不屬於無效合同,而應當屬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因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屬於無效合同或無效民事行為;(3)因脅迫而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五、乘人之危所為的單方民事行為
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境地,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做出違背真實意思而為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這種民事行為的特徵在於:
1.須有一方當事人在客觀上處於危難境地。如本人或其親屬突患疾病等。當事人所處的這種境地是客觀的,不能是想像的。
2.行為人有乘人之危的故意。即行為人明知當事人正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的境地,而故意加以利用,使當事人做出對行為人有利的意思表示。在乘人之危民事行為的認定中,特別需要注意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出於自願。即應當區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主動提出」,還是「被動接受」。如果行為人沒有利用當事人的危難境地迫使其做出於其不利的意思表示,而是由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主動做出意思表示,則不構成乘人之危的意思表示。
3.須嚴重損害了處於危難境地的當事人的利益。根據《民通意見》第70條的規定,構成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要求行為結果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利益。
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因此結合《民法通則》、《合同法》的規定,對於乘人之危所為的民事行為,應當區分情況處理:(1)因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屬可變更、可撤銷合同;(2)因乘人之危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之間故意合謀實施的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這類民事行為的主要特徵是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配合共同實施了違法行為。此種民事行為的特點主要有:
1.當事人主觀上為惡意。即行為人明知或應知某種行為將造成對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損害,而故意為之。當事人出於惡意,表明其主觀上具有違法的意圖。
2.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互相串通,即當事人具有共同目的,希望通過實施某種行為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共同目的可以表現為當事人事先達成一致的協議,也可以是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對方或其他當事人明知實施該行為所達到的目的非法,而用默示的方式表示接受。
在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中,當事人所表達的意思是真實的,但這種意思表示是非法的,因此是無效的。
七、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對這類無效民事行為應作廣義理解,它實際上涵蓋一切與法律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定相抵觸的、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八、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指當事人以合法的行為或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內容的行為。如通過合法的買賣、捐贈形式來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這是一種規避法律的行為,行為具有表面上的合法形式,但隱藏著非法的目的,因而仍是一種無效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簽訂的合同形式合法,但內容和目的非法,亦稱隱匿行為。當事人實施這種行為時,其表示出來的形式不是其要達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實意思,而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和行為掩蓋和達到其非法目的。如通過合法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等。
九、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民事行為
為了能夠很好地把握無效民事行為的具體類型,我們將幾種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民事行為的效力狀態如下: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無效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效力待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合同以外的行為(單方行為)——無效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民事行為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欺詐、脅迫而成立的其他民事行為(包括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無效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民事行為合同行為——可變更、可撤銷
因乘人之危成立的合同以外的民事行為——無效
❸ 《合同法》明確了合同一方如果有欺詐的行為,合同無效的問題
1沒有登記的抵押權未生效,抵押合同效力待定,需要追認。
2這時的抵押合同生效專,屬但是抵押權未生效,所生之效是債權之效。也就是沒有優先受償權。等同於債權。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欺詐,兩個原因,一個是一個物品可以多次抵押,已經被抵押的物品未經登記了的抵押權人同意不可以出賣,也就是所有權的變動會影響受償。但是一個物上是可以存在多個抵押權的,清償的順序是 登記的優先,都登記的,先登記的優先。這里就不存在欺詐問題了。
還有一方面,如果房產辦理了登記,丙不可能不知道,要不還登記干嗎,登記是一種公示方式,為的就是別人知道,這房子已經抵押過了,如果丙部知道,只是他自己疏忽 沒有去產權那去看。否則會有注釋的。
❹ 合同法第幾條規定,如有一方有欺詐行為可終止合同
《合來同法》五十二條關源規定,有欺詐行為的合同,是無法律效力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❺ 在合同法中,什麼情況下是欺詐
欺詐是指以使人發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故意行為。當事人由於他人的故意的錯誤陳述,專發生認識屬上的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在合同法中,欺詐行為可能導致無效合同或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只有一方以欺詐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才為無效合同。而一方以欺詐的手段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是可變更或撤銷的合同。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撤銷權要在你知道或應當知道對方的欺詐行為之日起1年內行使,否則撤銷權消滅。
❻ 有欺詐行為的合同怎樣處理
關於欺詐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無效。「對內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法律行為,民法確認容其為無效,以保護意思受壓迫當事人的利益」 ,這種觀念源於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的規定。另一種觀點認為:其損害了國家利益的,無效;其損害了私人利益的,可以撤銷。
❼ 如何理解合同法上的欺詐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版,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權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
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偽造資質越級承擔工程項目等等。
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
(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
❽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欺詐合同會被判定為以下哪一種結果
《合復同法》規定,一方以欺制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如果合同存在以上規定內容之一,則合同應當被認定為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