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125條
⑴ 合同法125條 體現了合同法 什麼原則
合同法第125條是關於合同解釋的問題,其適用的是法律解釋的一般原理。
⑵ 涼州詞其二全文的意思
涼州詞其二全文意思是什麼呢?
一、原文
涼州詞二首·其二
唐代:王翰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二、譯文及注釋
1、譯文
關內此時應該已是暮春時節,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
夜晚聽著凄涼的胡笳曲《折楊柳》,讓人的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2、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中:指今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闌:盡。
胡笳:古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其聲悲涼。
折楊柳:樂府曲辭,屬《橫吹曲》,多描寫傷春和別離之意。
意氣:情意。一作「氣盡」。
長安:這里代指故鄉。
三、鑒賞
這首一首邊塞詩,寫邊關將士夜聞笳聲而觸動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並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回盪,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
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詩風蒼涼悲壯,但並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為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回響。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地方樂調歌唱的。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所以是一首邊塞詩。
⑶ 合同法125條 體現了合同法 什麼原則
體現的是合同信用原則。
本條是關於合同條款發生爭議或者詞句不一致的解釋的規專定。
合同的條款應當是雙方屬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達成的協議,但在實踐中由於種種原因對某些條款的含義發生爭議。對發生爭議的條款應當本著什麼原則進行解釋才能符合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所以這個條款,我認為是體現了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
⑷ 合同法問題求解答。甲於11月1日在報上刊登廣告出售某件古佛像石雕,價金125萬元。
合同未成立,具體分析如下:
1、根據《合同法》第三十條之規定,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在本案中,甲於11月1日向乙發出以125萬元出售石雕的要約,乙於11月3日致函表示願以80萬元購買,此時,乙對要約內容作出了實質性變更,合同未成立,乙的致函應該視為新的要約。同理,甲於11月6日所作出的自願降價5萬元的函復也對要約內容作出了實質性變更,應視為新的要約。而後,乙未在規定的一周內作出表示,至此,合同尚未成立。
2、11月26日,甲致函乙,稱其願意以100萬元的價格出售該古佛像石雕,這是對乙發出的新的要約。
3、11月28日上午,願意出售的信件先於取消出售的信件到達乙處,要約未撤回,要約生效。
參考法條:《合同法》第十七條:「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
4、11月28日下午,取消出售的快遞到達乙處,此時乙尚未作出承諾,甲發出的要約被撤銷,合同未成立。
參考法條:《合同法》第十八條「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5、補充說明:本案中,不存在要約不可撤銷的情形,因此,11月28日下午,取消出售的快遞到達乙處時,要約即被成功撤銷。11月29日,乙發出願以100萬元購買石像的信件,即便該信件到達甲處,也不能促使合同成立,只能視為新的要約,如果甲不作出相應承諾,合同便未成立。
參考法條:《合同法》第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