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生態經濟法

生態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0-12-20 16:04:12

㈠ 政府生態經濟手段主要有哪些,並對其進行評價。

市場經濟作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以其自身的復雜構成,其存在與發展的必然要求而言,它就是法律經濟,也必然是法制經濟,而法制經濟即經濟關系廣泛法制化的經濟。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作為經濟法的兩個核心構成要素,共同維護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是經濟關系法制化的典型代表,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承擔不同的職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一、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的對比分析1、理論基礎兩者都以國家干預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所不同的是市場管理法所依據的是直接干預理論,而宏觀調控法則是間接干預理論。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市場有著及時性、靈活性等特點,能有效地促進市場競爭,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但又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如自發性、盲目性等,市場主體為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會採取不正當的競爭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壟斷、貧富懸殊等社會不正義問題,這些是市場自身無法克服的,也正是國家干預的根源所在,國家依法干預市場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壟斷、抑制貧富差距擴大、提高交易的效率,所以,市場經濟必須確立政府的干預。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理論而產生,而區別就在於:市場管理法以政府的直接干預為理論依據,而宏觀調控法以政府間接干預為理論依據。2、側重點市場失靈是國家干預的根源,但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表明,國家干預也並非沒有缺陷,政府幹預的失靈(如過度干預、濫用干預權等)同樣會妨礙交易的正常進行,政府規制的失敗,就要求必須確立對政府幹預的規范,其中包括約束政府幹預經濟的權力,規范政府幹預的行為,從這一方面來看的話,筆者認為對市場管理法來說,它著重強調的是對市場主體一方行為的約束,通過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和交易行為的約束,維護市場的競爭秩序,交易秩序;而宏觀調控法則更加註重對政府幹預行為的約束,以確保政府的宏觀調控權的正當行使。所以,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市場管理法側重於確立政府幹預,宏觀調控法側重於規范政府幹預,但只是側重,兩者都只有由建立在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敗的雙調整基礎上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3、調整方式由於兩者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存在差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調整方式的差異,市場管理法通過國家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來實現其職能,它通過運用行政命令,規章制度之類的公權力直接干預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動,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和交易行為進行規制,如通過制定和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依法嚴禁市場主體在交易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為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確立一個直接的、強制性的選擇標准。宏觀調控法通過國家對經濟活動的間接干預實現其職能,從而間接影響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的選擇,由此可看出,它為市場主體所確立的是一個間接的標准,具有可選性,如通過體現法律規范特點的一些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稅收政策等,明確向市場主體傳達一種信息,哪些市場交易活動因符合國家經濟政策而受到鼓勵,哪些不符合國家經濟政策而受限制等。4、調整對象市場管理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管理市場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即市場管理關系。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市場主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依法查處中所形成的市場交易管理關系,主要存在於微觀經濟領域,具有直接性、強制性等特點。宏觀調控法的調整對象,指的是國家對國民經濟總體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即宏觀調控關系如財政關系、金融關系等,主要分布於宏觀經濟領域,具有間接性,選擇性等特點。5、調整范圍市場管理法以市場管理關系為其調整對象,其主要發生在國家規范市場主體競爭行為和交易行為的過程中。從其體系結構來看,市場管理法的內容主要包括市場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等。宏觀調控法以宏觀調控關系為調整對象,而宏觀調控關系涉及國民經濟運行的全部過程,包括財政關系、金融關系、產業關系、計劃關系等。體系結構方面,宏觀調控法主要包括財政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產業法律制度、計劃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等。無論從兩者的調整對象還是體系結構來看,宏觀調控法的調整范圍都要比市場管理法的調整范圍寬泛。6、調整方法在關於兩者的調整方法上,筆者認為:市場管理法由於國家直接干預市場主體的競爭和交易行為,直接涉及市場主體的個體利益,市場管理權的不正當行使會對其利益造成損害,同時也為了防止有關行政機關出於自身利益或其它市場主體利益而採用「合法」的形式損害相關主體利益,所以市場管理法的調整方法只能使用單一的法律調整手段,以維護和保證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而宏觀調控法則是通過對市場的間接干預來影響市場主體的經濟選擇行為,具有一定的誘導性,選擇性,而且其涉及面廣,貫穿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所以,可以採取以法律手段為主,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為輔的調整方法,但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運用必須在法律確定的宏觀調控框架內進行。二、市場競爭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在討論兩者關系之前,筆者認為應先談一談市場競爭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因為市場管理法的功能在於促進和維系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所以,在一定層面上,市場競爭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可以反映出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的關系。市場競爭作為市場經濟的作用機制是與宏觀調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首先,市場競爭是宏觀調控的基礎。競爭首先是市場的競爭,沒有市場,宏觀經濟調控就沒有了對象和基礎,就失去了運作的機制和生效的中介,如果宏觀調控不立足於市場,則是一種盲目的,形而上學的調控,就會失去立足的根基。而且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根本所在,要發展市場經濟關鍵是鼓勵和維系市場競爭。另外,宏觀調控還受到市場競爭的制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對社會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市場,它是第一性的、基礎的。只有在市場調節無法起作用的領域,才有必要實施宏觀調控,凡是市場可以競爭的,就沒必要進行宏觀調控。此外,宏觀調控的目標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因為市場競爭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國民財富增長的基本途徑。其次,宏觀調控是市場競爭的條件。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市場經濟不是放任自由主義經濟,它內在地要求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國家通過對市場運行進行調控,可以克服市場波動和大起大落,保證經濟運行穩定,而市場主體也只有在穩定的市場環境中才能進行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宏觀調控還對市場競爭范圍及競爭目標進行調控,規定在哪些范圍可以競爭,哪些范圍不允許市場競爭,那些競爭是無所謂的、無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勵的。此外,由於市場主體是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體,市場競爭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部分市場主體競爭的不自由,而這些問題是市場競爭自身無法解決的,宏觀調控的實施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些問題,實現社會實質正義。三、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的關系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市場管理與宏觀調控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在不同的經濟運行層面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兩者有所側重,各有分工。而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作為經濟關系法制化的代表,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也在不同的經濟層面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市場管理法主要存在與作用於微觀自治領域,而宏觀調控法主要立足於、作用於政府的宏觀調控活動,但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市場管理法與宏觀調控法的關系,筆者認為主要表現於以下幾個方面:1、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從作用機制的外在表現來看,市場管理法的目的是通過規制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和交易行為,創造自由的,穩定的市場秩序,其根本是促進市場競爭的。市場競爭是一種自由競爭、公平競爭、有序的競爭,而市場管理法的目的就在於為市場主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維系一個良好的競爭秩序,其外在的表現為促進市場競爭。而宏觀調控法則通過對市場競爭的范圍、競爭的目的等作出一定的限制和規定,外在的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市場競爭。從這一視角看,兩者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但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一個根本目的是為了實施和組織更好的市場競爭,而且從兩者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這兩方面看,二者是統一的,都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手段,都是為了保證國民經濟能持續、穩定、健康、快速的發展,所以,二者又是統一的。2、宏觀調控法以市場管理法為基礎宏觀調控法的功能在於保證宏觀調控目的的實現及調控的合法性。而市場管理法的功能在於促進和維系公平、自由、有序的市場競爭。從其內容來看,宏觀調控法所確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必須依靠市場管理法所維系的市場競爭來實現。宏觀調控法所要實現的和維護的市場獨立、自由、秩序等目的,也需要市場管理法在微觀層次的作用的發揮,並且市場競爭秩序的良好也是宏觀調控法的目的之一。宏觀調控法要實現產業結構優化,離不開市場管理法,尤其是反壟斷法,因為反壟斷法所要規制的就是一種不合理的、非法的產業結構,它所維持的自由競爭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根本途徑。此外,由於上文所分析的宏觀調控對市場競爭的依賴性所致,宏觀調控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它的制定必須依賴由市場管理法所維護的市場競爭所反饋回的信息來進行,而不能盲目制定和調控,所以,宏觀調控法的制定和實施應以市場管理法為基礎。3、市場管理法以宏觀調控法為條件市場管理法所維系的公平、自由、有序的市場競爭必須以宏觀調控法所確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作為其最終目標,為市場競爭指明了發展方向,避免了盲目、無謂的競爭。宏觀調控法創造和維護市場主體的獨立、平等、自由和秩序,為市場管理法所追求和維系的自由競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於實現最優化的市場競爭。宏觀調控法要實現的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為反壟斷法提供了指導和條件。此外,宏觀調控法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法律文獻,也為市場管理法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指南。四、反壟斷法在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地位反壟斷法在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被奉為「經濟憲法」,是同其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的。在我國,反壟斷法雖然尚未出台,但其制定和頒布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里,筆者想結合上文就反壟斷法在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地位,來簡單談一談自己的認識,筆者將從市場競爭和宏觀調控兩方面談起。作為市場管理法的核心內容,反壟斷法的宗旨在於保護和鼓勵競爭,維持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建立競爭性的市場環境。而我國當前市場競爭存在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1、市場發育不全面。我國的市場經濟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各類要素市場有的尚未建立起來,有的剛起步,有的還未開放,市場發育不全面,導致了市場競爭機制在這些領域尚未完全建立,尚未完全發揮其基礎性的作用。2、市場競爭不充分。在已經形成的市場中,市場競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競爭還是不充分。但對於尚未放開的市場來說,市場競爭對想進入這一市場的市場主體來說則是一種理想。目前,我國許多行業仍然處於行政壟斷的陰影下,在這些行業中,市場是存在的,但競爭是缺位的,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也不符合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政方針。2、「宏觀調控法」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我國宏觀調控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a、調控主體的合法性問題。宏觀調控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應由誰來制定,也就是誰擁有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權,在這一點上,目前比較混亂,各級政府甚至出於地方利益而制定與國家總體方針相悖的經濟政策。b、調控程序的合法性問題。宏觀調控政策應當如何制定,遵循怎樣一種程序;宏觀調控的實施應當如何進行,應當遵循怎樣一種程序,我國在對宏觀調控程序的控制和監督上是欠缺的,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c、調控內容的合法性問題。宏觀調控作為一種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受市場競爭的制約,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調節是基礎的,第一性的;宏觀調控是輔助性的,第二性的,凡是能市場競爭的,就不能進行宏觀調控,調控內容是否合法,也是目前我國宏觀調控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市場競爭是不充分的,須在促進和維系現有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繼續放開和建立各類要素市場,在這些市場中形成競爭,而反壟斷法則能很好地實現這一功能。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當將反壟斷法置於我國經濟法體系的核心地位。我國目前市場發育不全面,競爭不充分,通過反壟斷法,可以更好的促進市場的健全,促進市場競爭的優化和升級,同時,也可以向市場主體傳達一種國家鼓勵競爭的信息。有學者認為,宏觀調控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保證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因而應將宏觀調控法置於我國經濟法的核心地位。對此,筆者認為不妥,正如上文所分析,作為市場經濟,市場調節是基礎,必須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這是基礎,是根本,只有在良好的市場競爭基礎上,宏觀調控才能更好的發揮指導作用,宏觀調控是相對於市場調節而言的,沒有市場調節,就無所謂宏觀調控。而且,我國目前在宏觀調控方面存在的問題並不是調控力度不夠大,調控范圍不夠寬的問題,恰恰相反,是調控力度過大,范圍過寬,而且由於存在調控主體的不合法,調控程序的不合法,調控內容的不合法等問題,加之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對宏觀調控的理解錯位,造成調控的盲目性和不正當性,不可避免的導致了行政壟斷等問題,而這些障礙的排除,有待於反壟斷法的制定和良好實施。我國目前在宏觀調控方面,需要及時解決的是制定一部《宏觀調控法》,繼續健全宏觀調控法體系,真正做到依法調控。此外,宏觀調控法所確立的調控目標,需要由市場管理法所維護的市場競爭來實現。而且,如果將宏觀調控法置於核心地位,是否會向市場主體傳達一種國家限制競爭的錯誤信息?所以,筆者認為應當將反壟斷法置於我國經濟法體系的核心地位。宏觀調控中經濟手段用利率等杠桿來調節,,行政手段是政府的政策直接干預

㈡ 經濟法與環境法的關系是什麼

經濟法與環境保護法的區別:
1、調整對象的不同
(1)環境法的內調整對象容是環境社會關系
(2)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經濟調制關系
2、調整方法的不同
(1)環境法中「生態性」調整方法的獨特性
(2)經濟法中「包容性」調整方法的獨特性
3、調整目的不同
(1)環境法的調整目的是實現環境安全和環境正義
(2)經濟法的調整目的是實現經濟安全和經濟正義

㈢ 簡述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一)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原則

我們強調營造平衡和諧的環境,而不是簡單地說平衡協調原則,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對經濟關系進行平衡協調是經濟法特有的功能,但如果單純將平衡協調上升到經濟法基本原則的高度就顯得不夠充分,並沒有完全揭示出經濟法的本質內容。

從字面上講,和諧與協調兩詞的含義互通,這就是在許多法學著述中「和諧」與「協調」不分的原因。但是,在意境上說「和諧」和「協調」是有很大區別的:和諧是一種相互依存與共同發展的客觀狀態,是國家和市場都要順應客觀規律、應用客觀規律的表現;

而協調更強調的是主體間相互一致的積極行為,是帶有主觀意志色彩的一種行為模式。就經濟環境狀態的描述而言,「和諧」一詞較「協調」更貼切,例如我們常說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首先,「平衡和諧」充分體現了經濟法治條件下經濟環境應有的狀態,強調的是不同主體的配合而不是對抗,又在哲學范疇「度」的問題上強調適當,而不能「過火」或「不及」。

有學者認為平衡有均等的意思,因而不主張將其納入經濟法的理念,但我們認為這里的平衡不是均等的意思,而是「不失調」之意,例如人們常說「生態平衡」。

其次,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不是一種中庸理念的體現而是建立在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應然的狀態。在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下,能夠實現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和諧,現實利益與未來利益的平衡和諧,國家、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平衡和諧。

最後,經濟法律的完善本身並不代表這種良好經濟環境已經大功告成,由於社會經濟體系是動態向前發展的,這就要求經濟法制不斷地「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規劃性地從立法司法和執法等方面來建立和維持這種環境。

當前,在國際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背景下,各國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日益突出,大都將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目標。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個問題在上層建築層次已經被納入到環境保護法之中),也包括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

而我國某些地方一級的政府和部門、行業的管理者顯然對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某些部門和行業長期壟斷,損害了普通百姓的經濟權益,也阻礙了該行業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更有損於中國在世界的經濟民主形象。

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是我國加入WTO後與國際接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要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

這里之所以要提「合理」分配,有兩方面的意思:首先是令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正常發揮作用完成自下而上的分配,即符合市場經濟自發規律之理。

價值規律由對經濟個體的決策和行為之微觀作用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宏觀調節和配置,順利完成經濟資源的初次分配,市場規製法在其中發揮著保障作用。其次是利用國家超越整個社會的優勢地位進行的自上而下的分配,即符合國家社會自覺調整之理。

國家根據市場經濟自發分配資源後產生的不公平傾向,立足於社會整體利益進行再次資源分配和調整,宏觀調控法在其中居於核心地位。「合理分配資源」不僅包括國家與市場如何協調資源優化配置問題,還有進一步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

中世紀的阿奎納認為:「正義由兩部分組成:第一種是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即『按照人們的地位而將不同的東西分配給不同的人』……在分配正義中,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愈突出愈顯要,那麼他從共同財產中亦將得到愈多的東西。」

這種按人們地位來分配經濟資源的思想是封建社會的分配原則,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該原則為按資本分配原則所取代。

從「人生而平等」的道德角度看,按資分配較按地位分配無疑是人類社會分配原則的一大進步。但按資分配所帶來的貧富分化日趨嚴重,一方面導致頻繁的經濟危機出現,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對資本主義世界所要樹立的平等觀念的一種諷刺。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不僅在道義上對兩極分化、貧富不均做出了犀利的批判,更從科學的角度論述了兩極分化的社會根源與危害,並在理論上提出了防止兩極分化的意義和途徑。

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社會歷史上的經濟危機與社會動盪都直接源於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因為單靠市場這一隻無形之手是無法實現將稀缺經濟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的。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資源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相對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經濟資源既包括生產資料也包括生活資料。

生產資料資所有制最終決定了社會資源的分配製度。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資源的分配製度必然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多種分配製度並存。

這樣一種復合的分配製度一方面保證了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這種分配製度也正是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優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公平的體現。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決定指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將成為未來幾年關於如何貫徹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的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是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側重於稀缺經濟資源中生產資料的分配,側重於經濟的發展,是效益優先的全面體現。防止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更側重於稀缺經濟資源中生活資料的分配,側重於社會的穩定,是社會公平的最終體現。

(三)保障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上升到一種治國方略的高度。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人類認識論上又一次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突破,這一思想強調的不僅僅是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更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也唯有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社會本位理念的進一步深化:不僅僅以人類社會橫向的當代利益和諧為出發點,更以人類社會縱向的代際利益和諧為出發點。這種發展不強調盲目的快速,而強調連續與穩定下的高速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的辯證的邏輯統一。

(3)生態經濟法擴展閱讀:

經濟法具有自己獨立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a.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b.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c.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日本學者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d.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㈣ 環境法與經濟法的區別

經濟法與環境保抄護法的區別:
1、調整對象的不同
(1)環境法的調整對象是環境社會關系
(2)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經濟調制關系
2、調整方法的不同
(1)環境法中「生態性」調整方法的獨特性
(2)經濟法中「包容性」調整方法的獨特性
3、調整目的不同
(1)環境法的調整目的是實現環境安全和環境正義
(2)經濟法的調整目的是實現經濟安全和經濟正義

㈤ 環境法與經濟法、行政法民法的區別

經濟法與環境保護法的區別:
1、調整對象的不同
(1)環境法的調整專對象是屬環境社會關系
(2)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經濟調制關系
2、調整方法的不同
(1)環境法中「生態性」調整方法的獨特性
(2)經濟法中「包容性」調整方法的獨特性
3、調整目的不同
(1)環境法的調整目的是實現環境安全和環境正義
(2)經濟法的調整目的是實現經濟安全和經濟正義

㈥ 急求生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法律的基本原則,即法律的基本規范和准則,既是立法的基本規范和准則,又是守法、執法和法律監督的基本規范和准則。
因為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法律所規范的事物與行為的內在規律及客觀要求的法律體現。通過立法設定具體法律規范的目的,是保障其所規范的事物和行為能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客觀要求順利推進。所以,無論立法、守法、執法或法律監督都是不能違背基本法律原則的。
綠色循環經濟的立法原則:
(一)生態系統方式原則。
所謂生態系統方式,即遵循生態系統運動發展規律、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通過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管理手段對生態經濟社會復合大系統運動發育過程進行系統的、綜合的、全過程管理的方式。循環經濟法制所要規范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是由經濟系統的經濟再生產過程、社會系統的人口再生產過程、和生態系統的環境資源再生產過程復合而成的,輕視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會導致系統功能的破壞。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總的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就是要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執法、自覺守法和法律監督,規范、調整、保障經濟再生產、人口再生產和環境資源再生產之間的平衡、協調與穩定持續發展;就是要本著生態系統方式原則的要求,完善經濟再生產規范、人口再生產規范和環境資源再生產規范,建立約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機制,以保障循環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
(二)生態資本的綠色核算原則。
生態資本的價值形態,一是直接表現為經濟再生產的生產要素(土地、礦藏、森林、水、風力等自然資源),二是表現為消納、分解、轉化生產消費所產生的廢棄物的能力,三是表現為滿足生物繁衍存續的環境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四是表現為滿足人類美學休閑等舒適性需求的生態服務功能。根據公認的生態資本理論和綠色財富觀,生態資本應與創造性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列入社會總財富的核算范圍,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循環經濟法律對此應設定明確規范,並作為法制創新和體制創新的重點和亮點來加快推行步伐。
(三)國家宏觀調控原則。
循環經濟盡管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但一方面市場經濟本身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所要克服的「外部效應」和「公地悲劇」,單靠市場價值規律的作用是無能為力的。庇古外部效應理論認為,社會邊際成本收益與私人邊際成本收益背離時,則市場往往失靈,市場機制無法發揮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傳統經濟模式下,一方面部分企業耗竭性地開發利用資源,粗放經營生產的污染廢棄物又直排環境,造成生態破壞,將大量生產成本轉移給社會,造成「負外部性」,實際上是私人發財,社會買單;另一方面江河流域上游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大量投入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所產出的生態效益被流域下游的人們無償享用,形成生產成本的「正外部性」。對這樣的顯失公平現象,市場也是束手無策的。因此需要依靠國家法律的宏觀調控規范的強制干預。比如通過對造成負外部性的生產經營者徵收產品稅、資源稅和排污費來限制、約束、矯正其行為;給產生正外部性的生態建設的投入者以國家補貼,以鼓勵其擴大再生產;對流域下游的生態效益受益者則徵收生態補償稅。這樣,通過征稅征費和補貼的經濟調控手段,將外部效應內部化,實現企業邊際成本收益最低與社會邊際成本收益最優的雙贏和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調和諧。
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土地、礦藏、森林、河流、海洋、野生動植物等生態環境資源雖經憲法和法律確定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但除了土地等少數資源以外,對於這種所有權中的佔有權、處分權、經營權、受益權的取得和行使並無明確規定,實際上所有權規范是模糊不清的。在經濟實踐中這種所有權毫無排他功能,導致環境資源的過渡開發,造成公地悲劇。因此,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法制創新,根據「外部效應」原理和「公地悲劇」原理,建立受益者補償、排污者付費、開發利用者有償的生態補償制度和環境資源的有償利用制度,形成完備的循環經濟宏觀調控法律規范體系。當前,我國正處於循環經濟建設的初始階段,要在完善現有立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行政規劃,行政管理及財政、物價、金融、稅收等各種規范措施,規范區域經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讓循環經濟建設盡快走上法制軌道。
(四)環境公平原則。
所謂環境公平原則,是自然生態系統生態平衡規律的法律體現。循環經濟法所規范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要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基本前提是保障系統的生態平衡,環境公平則是保障生態平衡的基本法律准則。其具體要求是:第一,完善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的平等、協調與和諧的法律規范,包括:①除人工養殖栽培的禽畜和經濟作物外,非經嚴格的法律程序,不得自由開發利用野生生物資源;②賦予珍稀野生生物的相關權利,如法定的生存發展權、生命健康權、受保護權等等;③設定珍貴稀有野生生物法定權利代理制度,由相關主管機關,或相關主管機關委託的公民和法人或其他組織充當其權利代理人,等等。人類既具社會屬性,又具自然屬性。作為自然屬性的人,是完全與其他生物種群平等的;作為社會屬性的人,則應該更加理性地從過去一味追求支配、征服、奴役其他生物種群,以滿足人類需求所造成的惡果中吸取教訓,更應該覺悟到人類與其他生物平等和諧相處對於自身永續發展的必要意義,自覺充當其道德代言人和權利代理人。第二,完善各類不同區域的經濟主體公平享用生態環境權益的法律規范。生態環境資源的價值本來是統一的、客觀的,但其使用價值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首先,在其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上,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的物質形態直接作為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品,如土地、礦藏、森林、水及各種生物資源;另一種是直接滿足人類自存消費需求,和舒適性休閑生活需求的生態服務功能,如氣候、空氣、水、陽光及環境容量等。由於各區域所處地理條件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差異,形成了生態環境資源使用價值實現程度的差異,流域上游往往生態建設投入多,生態價值存量大,而相關主體可支配使用的生態價值卻不如下游多;下游往往仗著優越的地理條件,便捷的交通優勢,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享用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所取得的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豐富的生態資源價值。在過去長期存在經濟外部性和公地悲劇的情形下,這種差距愈演愈烈,顯然有失公平。循環經濟法制的公平原則要求通過對生態環境資源進行統一定價和受益者付費,污染者補償等生態資本核算制度的推行,來保障不同區域的主體公平地享用環境權益。第三,確定享用生態環境權益的各類主體公平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責任的法律制度。首先,要通過補充、完善憲法和法律,確定國家機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相關法定義務。其次,通過循環經濟立法,確立與完善各級人民政府規范、管理、調控、協調、服務循環經濟建設的行政規范體系。再次,要通過循環經濟立法,確立與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規范企業對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負責的行為。此外,還要通過循環經濟立法,確立消費者對消費產生的各類廢棄物的集中回收處理的義務和責任,包括自覺繳納相關處理費用與將廢棄物送繳指定地點的義務和責任。
(六)公眾參與原則。
公眾參與原則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不僅要自覺地履行法定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和環境經濟雙贏的義務,而且要主動地投入循環經濟建設的行列。所以循環經濟法律在賦予社會主體享有環境權利的同時,要確定其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義務,包括堅持綠色消費、節約資源的義務,積極宣傳、弘揚生態文明的義務,各盡所能做好有關循環經濟建設力所能及的工作的義務,等等。除此之外,公眾參與原則的重要方面,還要求每一社會主體履行好循環經濟法律實施中的民主監督職責,主要是監督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依法推進循環經濟建設,也要監督各經濟主體依法經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要監督司法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依法懲處和及時矯正嚴重違反循環經濟法律的行為。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任務,就是要建立這樣一種公眾廣泛參與的立法、守法、執法和法律監督的良性運行機制。
(七)環境經濟雙贏的原則。
環境經濟雙贏原則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本質要求。具體指循環經濟法律規范要能有效地保障和約束政府決策、規劃、新擴改的每項建設項目,及各市場經濟主體的每一項投入和所有經營行為都合符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要求,都有利於生態資源的循環再生和永續利用,都有利於生態平衡和經濟繁榮。

㈦ 簡述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區別

1、調整對象不同

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指行政機關中的經濟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

3、調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

4、本質功能不同

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5、價值取向不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7)生態經濟法擴展閱讀: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保護重心,為解決民商法、行政法均無法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而產生。它的本質是國家管理經濟的法,是平衡協調國民經濟運行的法。

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生活發揮著機制效用功能,即從更高層次上全面、一體、綜合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它通過引導、促進、保障和制約途徑來指導預測、激勵限制、整體協調與個別規制經濟活動。可以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沒有經濟法,整個經濟秩序將重復本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磨難」。

參考資料:

經濟法-網路

民商法-網路

㈧ 經濟法包括可持續發展嗎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旋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需要法律的支持。本文認為,經濟法的目的和使命決定了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經濟法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結合是歷史的必然。同時,本文通過經濟法基本原則與民法基本原則、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比較分析,闡述了經濟法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特有性。最後,文章還對可持續發展原則在我國經濟法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經濟法;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形成於20 世紀80 年代,它是20 世紀人類社會在對傳統的工業文明和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20 世紀90 年代後,各國紛紛制定本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其成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普遍接受的發展戰略。在國際層面上,它已為眾多的國際組織所普遍接受並成為國際立法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原則;在國家層面上,它已經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
雖然「可持續發展」一詞已被普遍使用,但國際社會對其具體含義的理解卻遠未統一,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組織和著名學者都有自己的概念。這既反映了該術語本身的難以確定性,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發展問題的嚴重分歧。至今為止被引用最多的仍是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所下的定義:「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盡管概念是抽象的,然而不可否認,《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勾勒是清晰的,結合這一重要文件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通過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精神,國際社會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內涵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1) 人類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權利。可持續發展要求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給全體人民以機會去追求較好的生活。社會從兩方面滿足人民需要:一是提高生產潛力,二是確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機會。但這些權利必須通過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爭取;(2) 當代人在創造與追求自己的發展時,應承認並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和後代人的機會平等;(3)為了今世和後代的利益,環境必須成為發展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持續的發展不應當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環境與發展同等重要。
中國國務院於1994 年3 月25 日通過的《中國21 世紀議程———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確立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它從中國的人口、環境與發展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一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通過完善市場機制,發展科學技術,加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二是通過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發展教育,改善衛生和健康狀況,改善社會福利制度,消除貧困等,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三是通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需要法律的支持,尤其是經濟法的支持。
對此,我們有必要考察經濟法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致性、特殊關聯以及應用。
二、經濟法價值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統一可持續發展有其獨特的價值取向,其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念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經濟法以整體利益,以社會為本位,同樣以其特有的價值理念調節著社會經濟的運行,促進著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經濟法價值理念有著天然的一致性,經濟法的部門法理念同樣貫穿於可持續發展理論。
1.可持續發展與「社會整體」本位經濟法以社會總體為本位,著重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強調利益的均衡,強調社會整體利益優先,兼顧個體的理念,它站在共同利益的高度來協調著各層次的利益關系,來實現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維護著社會利益。可持續發展同樣從人類社會整體出發,雖然具有更高層次的社會本質,但就經濟而言,它要求在經濟運行中要適當調整社會需求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防止各種不協調因素,抑制經濟疲軟、過熱或動盪等消極狀況。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要實現經 濟、人口、社會、環境及資源的協調一致、共同發展,而且要穩定、永恆發展。經濟法同樣要求以社會整體的共同利益為最高利益,以社會整體為出發點和歸宿,客觀上反映市場經濟的社會性要求,其目的也在於實現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經濟法從社會總體出發,在總體上對國民經濟運行協調和控制,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經濟法的社會整體理念是一致的。
2.可持續發展與市場規製法市場規製法的產生體現機會公平原則,由於壟斷或限制競爭、不正當競爭現象的存在,市場規製法便排除市場障礙,對市場進行規制,從而實現所謂的機會公平;經濟法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補償與救濟,則體現著結果的公平,其目的在於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國民經濟的良性運行。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公平理念是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的結合,既包括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也包括世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它要求消除貧困,共同發展,實現平等。市場規製法同樣體現著機會公平與結果公平、實質公平的觀念,以消除貧困、共同發展、實現公平,市場規製法通過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合理配置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重新清理和消除導致當代人不公平和世代人不平等的制度與立法因素,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與宏觀調控法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人口、經濟和環境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因素,而人口、經濟、環境關繫到社會整體利益,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要求國家從全局和社會公共利益出發,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經濟因素實行全局的總體的把握。其主要任務在於保持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宏觀調控任務與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具有一致性,都要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從兩者關系看,宏觀調控法協調著可持續發展中的各種經濟利益關系,保障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國家宏觀調控法,可持續發展理論成果的出現也必將豐富宏觀調控法的理論體系,從而促進經濟法的發展,也保障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由此可見,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充滿著社會化精神,它的基本價值取向為社會本位,追求著社會總體效益和社會總體經濟公平。它是調整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以保障國家保障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和發展的法律規范。它的價值理念便是從社會經濟總體角度出發,規范和保障新的社會調節機制,協調經濟個體與社會總體、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經濟法價值理念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便是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理念。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在我國經濟法中的應用正因為經濟法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具有一致性和統一性,可持續發展理念引起了經濟法的價值觀的變革,經濟法必須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及價值取向融合到自身的價值理念之中,做出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目標,才能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代表了人類未來的發展模式和方向,同樣代表了中國經濟法追求的法制理想。只有賦予中國經濟法更為深刻、長遠的使命,立足於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模式,才能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的良性協調發展。這對於我國的經濟法有以下兩方面的啟示: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對經濟法立法的影響1.可持續發展原則為經濟法立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想在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指導下,我們就須重新審視和評估現行經濟立法,查明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立法有哪些遺漏或不明確之處;有哪些不配套或沖突之處。
2.可持續發展原則使經濟法律體系更為完善,更具現實適用性(1)在宏觀方面,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善和發展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稅收法律。「自然資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離開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不可能實現。」同時,環境問題也是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嚴重的環境破壞與污染仍然存在,那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則將是一句空話而已;反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步入良性軌道。所以,要走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就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首先就是要加強以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為主題的自然資源立法,如土地資源法、礦產資源法、植物、野生動物保護法、海洋資源保護法等;其次,充分發揮稅收這一經濟杠桿的職能,完善稅收立法,通過開征資源稅來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節約;通過開征環境稅來防治污染、保護環境。
(2)在微觀方面,可持續發展原則豐富了市場規製法公平理念的內涵,促進了市場規製法的不斷完善。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公平理念是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的有機結合,特別是代際公平,它是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核心所在。但是,現行的經濟法的公平觀念僅是當代人的公平,這是不利於人類的普遍持續性發展的,這就要求經濟法對導致代內不公平與代際不公平的制度與立法因素進行重新處理;對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進行合理配置。與此同時,還須進行一些超前性技術開發和研究,從而最終促進代際代內公平的統一。
(二)可持續發展原則對經濟法實踐的影響可持續發展原則對經濟法的實踐產生了相當廣泛、全面和實在的影響。首先,我們就須從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實際需要出發,改進和健全經濟法律行為決策機制,包括決策公開、決策影響、評價與效果評估、決策責任等制度在內;其次,可持續發展原則極大地影響著經濟法律行為的實際運作,要求經濟法律行為必須從新的角度、從更大范圍,更長遠的未來利益考慮其行為的取向,行為的重點、行為的實施手段與評價行為的可能的後果。

㈨ 學習經濟法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通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我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我還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對待。它使我對法律法規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更正了自己以前許多錯誤的觀點,對我自身的經濟法律知識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同時也是法律社會的背景下,這樣的一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經濟法中的《公司法》和《合同法》是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一下我的學習心得。 首先,從我個人說起,我自己比較喜歡了解一些新聞,獲取一些當前國內外的大事和報道,更喜歡對事件有深層次的了解。但是由於我個人知識的限制,我很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如果事件涉及到經濟法律知識,我就更不能做到從深層次了解經濟現象了。

而老師上課時大量的教學案例則滿足了我的這一需求,同時使我對類似案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有實際案例的教學也極大的激發了我的興趣,對上課充滿了期待,等待著老師把最近和過去一段時間涉及到經濟法律的鮮活案例展現給我們。

法條加案例的教學方式是我欣賞這門課的原因,它有效地避免現在其他經濟學科那種全是某某經濟學家的某某經濟理論,說實話,那種課程不僅枯燥而且給我一種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的感覺。所以我慶幸我學的時候老師沒有教科書式的教學,脫離了本本主義。

其次,從課堂上,我明白了公司是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形式,也是資本和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的組織形式。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如果要成為公司的經營者,你就應該要認識到----公司法是公司的生命線.公司法既保護公司的合法權益,也保護股東的合法權益,也保護公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不僅所有投資者,包括社會公眾投資者,經營者、董事們、監事們、經理們都應該認真地學習公司法。必須用公司法的精神來發展公司、經營公司,使公司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斷地向前發展。

學習公司法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用於我們經濟生活的實踐,如果我們能把公司法的知識,與我國當前正進行的國有企業的改制,以及其他企業比如集體企業的改制聯系起來,和當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公司法的一些案件聯系起來分析,那麼學習公司法就真的是很不錯。

在講合同法時,我明白了我們在乘坐公交車時,交上一元人名幣這就意味著我們與他們達成了一個合同;我們平時總是簽要式合同,這些常識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而這些法律知識與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了以後感覺受益很多。

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時候,提到廣告商發布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一定程度上給我了很大的啟發,知道了自己對法律的運用做的還是非常的差,用法律維權更是從未有過。因為自己不是真正學習法學的,對法律的理解和使用還停留在很低的層次,以前雖然知道要使用法律保護自己,但那隻是嘴上說的,而事實上這種維權觀念從未真正進入過自己的意識中,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一定程度上我還是一個法盲。

僅僅通過不到十八周的經濟法課的學習就想獲得足夠的法律知識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還是可以發自內心的大聲說:我收獲很多,因為它讓我收獲了一種意識,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

熱點內容
按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生效後 發布:2025-01-12 21:26:15 瀏覽:941
人類道德的最初表現形式 發布:2025-01-12 21:02:00 瀏覽:377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