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與經濟法有關的論文

與經濟法有關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20 20:15:20

A. 求經濟法相關的論文,不少於3000字

B. 求一篇經濟法的論文,本科的,3000字左右就可以!明天就交了!關於經濟法的什麼都可以!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提出的理論依據和背景
在我國,經濟法學界已經一致承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整個法學界絕大多數人也承認經濟法在法的體系中的地位是確立的。
法律部門是「按照法律規范自身的不同性質,調整社會關系的不 同領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劃分的不同法律規范的總和」。①法律所調整的對象無非是以各種形態為表現形式的社會關系,包括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宗教關系等等。法律部門就是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內容作為依據來劃分一部法律屬於哪個部門的。那麼,一個法律部門地位的確立,必須有其特有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簡稱國家經濟調節關系,或國家經濟調節管理關系」。②具體分為:宏觀調控關系,微觀規制關系,國有參與關系,對外管制關系,市場監督關系五個方面。③而且,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同其他法的部門的調整對象是可以分開的。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法的立法工作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對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准則制定了一大批經濟法律和法規。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體系已初具規模,為經濟法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礎。
法的分類(divisions of the law)是指「在任何一個已有合理的,成熟的理論和已形成內容豐富的原則和規則的法律體系中,法學家為了評注和研究的方便,總是把所有規則分成一定數量的部門和次部門,並不斷尋求合適的方法對它們進行歸類和分組」。④由此可見,法的部門的確立和法的分類必須具備另一個條件——「形成內容豐富的原則」。民法作為一個完善和重要的法的部門,有以《民法通則》為核心的規范性文件體系,有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權利濫用等基本原則。相對應的,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的部門,也應該有其基本原則和核心基本法。

二、關於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學說
明確經濟法原則的含義是評判學說的前提和基礎。法律原則是「法律的基礎性真理、原理,或是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的原理或出發點」。⑤基於這個論述,筆者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能夠全面反映它所調整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本質和內在規律,寓存於整個經濟法體系中的指導思想。首先,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法律作為其工具性的一面,是為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服務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主權者有不同的利益追求,那麼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經濟調節關系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其指導性原則也就隨之變動;第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帶有國別色彩的,英美為主的西方國家的經濟法往往著重於國家干預,而我國需要的是開放自由的市場,防止行政壟斷的干預;第三,原則必須是高度概括性的,若確立得過於具體化,就是屬於法律規則的范疇了。
當前學術界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主要有⑥: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的原則;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實行責、權、利相結合和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統一的原則;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經濟民主和經濟法制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原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等等。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
上述學者提出的觀點,有其可取的部分,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我國經濟法學界一般認為,傳統民法強調「私法優先」,傳統行政法強調「公法優先」,而經濟法則是將私法和公法放在「互為優先」的地位。這個「互為優先」反映的即是一種社會本位思想,即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兼顧;然而像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就不應該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因為這個思想不僅僅是經濟法要貫徹的,同時也是商法、行政法等部門法都應堅持的,故應該將其視為憲法原則。

筆者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主要是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第一、協調經濟原則。市場管理法,如反壟斷法律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票據法律制度、證券法律制度等等都是國家對經濟的調整管理,「國家之手」在經濟關系中的作用是協調本國經濟,完善產業結構。在調整過程中應該遵循客觀的經濟規律,注意客觀經濟條件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主動靈活地發揮經濟法的調節作用。
第二、效率公平原則。「效率是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公平是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效率和公平往往是不能兼顧的,一項政策的出台和實施要麼重效率輕公平,要麼重公平輕效率。經濟法的作用就在於用法律的形式保護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和公平。在某一個階段可以促進其中的一面,但就整體而言必須兼顧二者。
第三、利益兼顧原則。要貫徹利益兼顧原則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四個關系: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國家與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企業與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關系。⑧經濟法的任務就在於堅持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兼顧地方、企業、個人等各種利益,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
第四、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考慮的重大課題。經濟的發展涉及到資源的開發利用,廢棄物的排放,環境保護和治理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因此,經濟法必須強調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能為眼前的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

四、經濟法基本原則確立的意義
上述四個原則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聯系著各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分配,貫穿了國家調控經濟的全部過程,使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得到結合,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基本原則的確立,鞏固了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法的部門的地位,完善了經濟法學理論體系,有利於抵制「大民法觀念」和「經濟法學說」,有力駁斥「經濟法沒有理論」的觀點。
其次,在實務上,原則的確立為經濟法規則提供了基礎和出發點,對新法律法規的制定具有指導意義,對理解經濟法律具體條文亦有指導意義。經濟法原則可以作為未被法條規定的疑難經濟案件的斷案依據和審判依據,並且為制定《經濟法綱要》指出立法方向。
經濟法學界、整個法學界,乃至國民經濟發展都會因基本原則的確立而受益。參考資料:《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經濟法三個基本法律構成關系
三個基本構成的聯系
這三個方面的法律,都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之法.它們通過調整各自領域的國家經濟調節關系,實現經濟法統一的基本功能,完成經濟法的基本任務,是國家分別在三個方面調節經濟和有關人們的行為規范的法律保障.
三個基本法律構成不同
一,在調整領域和所擔當的任務上不同
市場規製法是在市場競爭領域,保障國家以強制干預方式排除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對於自由競爭的妨害,促進社會經濟本身固有的調節機制及市場調節充分發揮作用;

國家投資經營法是在國家投資領域,規范和保障國家以財力直接投入運營,以調節社會經濟結構運行;
三個基本法律構成不同
一,在調整領域和所擔當任務上不同
國家宏觀調控法涉及社會經濟的宏觀和總體,實在其宏觀和總體的某些關鍵和必要部位,國家實行調節的法律.
三個基本法律構成不同
二,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在經濟法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
[西方國家] 反壟斷法是現代經濟法最早出現的法律,在西方國家長期居於各國經濟法體系的核心地位.
經濟法的核心,通常是指經濟法體系的核心,即在一定國家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法立法體系中,何種法律處於最重要和主導的地位.
第一,由於西方國家所實行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的.國家不幹預經濟是一貫傳統.
第二,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也不允許國家過多干預經濟.不到十分必要,國家干預往往遭到各私有者的堅決抵制.
反壟斷法成為西方國家經濟法核心的原因
[社會主義國家] 國家投資和國有企業立法,在數量和重要性方面不僅在經濟法體系中,而且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整個經濟立法中,,遠居首位,為其核心.
國家投資經營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核心的原因
從政權建立時候起,就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大量,全面介入經濟生活;幾乎完全排除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
經濟法體系的核心的發展變化
歷史條件的變化,特別是國家經濟體制變化和國家經濟調節的重點和方式變化,必然引起各有關立法的相互關系和地位的變化.近一二十年以來,無論世界哪一個國家,經濟法的核心正在發生轉移,宏觀調控法在經濟法體系中的地位正在上升.
經濟法體系的核心變化的原因
一,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引起生產更進一步社會化和經濟的全球化;
二,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和跨國公司,由於藉助現代高科技,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強大.跨國公司的強大力量及其流動性正在削弱當地政府施政的效率,改變政府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對企業予以引導,促進,提供幫助和服務等等,促使國家加強宏觀調控體系和立法.
三,反對壟斷作為國家調節經濟的一種方式,其對於社會經濟的作用具有某種間接性和被動性,作用面有一定局限性,遠不如宏觀調控作用更加積極主動,影響面大和效果顯著.為此,原處於核心地位的反壟斷法,讓位於國家宏觀調控法.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法的核心正在發生兩股相向的變化趨勢:
在西方,反壟斷法移向宏觀調控法;
在中國,國家投資經營法逐漸讓位於宏觀調控法.

C. 法律與經濟相關的論文

一、經濟法律關系概述(一)經濟法律關系具有強烈的國家思想性經濟法律關系是法律關系之一,它是由經濟法律規范調整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公共管理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註:本文關於經濟法的概念和本質的觀點均來自王保樹主編《經濟學原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這種關系是一種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經濟法正是通過經濟法律關系實現其對社會關系調整的職能的,它是經濟法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具體法律形式。作為法律關系的一種,它是一種思想的社會關系,屬於上層建築范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相對於也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民法的民事法律關系來說,經濟法律關系的思想性更強。我們知道,經濟法是國家運用其能力而主動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手段,其處處體現著國家的某種意圖。如反壟斷法,它與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關系密切,其要旨是從宏觀上防止市場競爭不足,以保持經濟具有相當的活力,提升本國企業和整個經濟的競爭力。所以,它具有鮮明的政策性、靈活性和行政主導性特徵。其他經濟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財政金融法、外貿法等,它們均體現著國家的某種意圖。所以,經濟法確認和調整而形成的經濟法律關系具有強烈的思想性,這種思想性是民事法律關系所達不到的。民事法律關系雖然也是思想的社會關系,它最直接地表現了生產關系,如財產所有權關系、契約就是生產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形象地說,民事法律關系是把經濟關系的要求直接翻譯成法律上的語言。也許正是如此,我國有學者曾提出民法屬於經濟基礎,民事法律關系是物質的社會關系。這種觀點雖然有些過激,但它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民事法律關系思想性的弱度。經濟法律關系強烈的思想性不僅反映了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互補性,更反映了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積極參與、促進、監管,以及對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被扭曲的民事生活的糾正。但是,我們應同時注意到,經濟法律關系強烈的思想性仍是以相應物質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無論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尤其是政府其主觀性多大,都必須尊重和遵循相應的經濟客觀規律要求。如由反壟斷法產生的反壟斷法律關系,反壟斷執法部門不能簡單地、機械地照搬和理解反壟斷法的規定,更不能意氣用事,而應服從相應的經濟形勢要求。(二)經濟法律關系獨具社會公共的經濟管理性經濟法律關系區別於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就在於它是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管理關系。其中,經濟管理性是經濟法律關系同民事法律關系區別之所在,而社會公共性是其同行政法律關系區別之所在。首先,經濟法律關系是具有經濟管理性的社會關系。經濟法律關系是由經濟法加以確認和調整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經濟法是政府幹預經濟之法,由此決定了經濟法律關系必然是具有經濟管理性的社會關系。這種管理性首先彌補了民法等傳統法律部門的不足,並為恢復和維護其正常、有效地作用而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和秩序空間。無論是宏觀調控法所產生的經濟法律關系,還是市場管理法產生的經濟法律關系,它們都是具有經濟管理性的社會關系。其次,經濟法律關系同時具有社會公共性。經濟法律關系的經濟管理是社會公共性的,換言之,並非所有的具有經濟性的社會關系都可成為經濟法律關系,它們必須同時具有社會公共性。所謂經濟法律關系的社會公共性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運作和實現都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表現為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以社會管理者的名義實施經濟管理,這種管理是一種普遍性的措施,著眼於社會整體,而不是著眼於某個個體。因此,在某個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中,如工商管理機關依法查處假冒偽劣產品,雖然其表面上是針對某個個體,但其實質是為了整個社會經濟秩序和廣大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二、經濟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談及經濟法律關系,必涉及其構成要素。普遍認為,任何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要素組成,該三要素缺一不可。在某具體法律關系中,其中一要素發生變更,原來的法律關系也要發生變化。分析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筆者認為,其意義還在於使我們更明晰某性質的法律關系的特性以及該法律關系運行的基本要求。對於經濟法律關系而言,分析其構成要素,有助於我們認識了解經濟法律關系的獨具社會公共的經濟管理性,了解到作為主體的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的核心地位、其權力、其權力指向以及其行使權力的基本規則。(一)主體。主體即法律關系的參與者。對於經濟法律關系而言,則是指依法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並因此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政府組織、經濟組織和公民。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具有以下特徵:(1)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具有主導性。經濟法是體現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因此代表國家進行干預的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在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中具有主導性。所謂主導性是指任何一種經濟法律關系中,都必然有一方為政府或政府經濟管理機關,另一方可能是某個經濟組織,也可能為某個公民,而且,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對經濟組織或公民具有優先權,即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在行使經濟管理權時依法享有的職務上的優惠條件,如先行處置權、獲得社會協助權、推定有效權等。(2)經濟組織和公民具有獨立性。經濟法盡管是體現國家干預經濟之法,但國家之干預是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充分尊重市場主體合法的前提下而進行的利益,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行使經濟管理權時應首先認識到相對方的獨立性,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不是它們的附屬,而是具有相對獨立利益的個體。所以,經濟組織和個人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不是被動者,有時甚至是主動者,他們有權依法對抗任何人、任何機關對他們合法權益的侵犯。(3)主體的法定性。經濟法是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法律,因此,誰有權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什麼時候參與經濟法律關系,如何參與經濟法律關系等均應由相關法律明定。這是保證合理干預的需要,反映了經濟法是規范、確認國家干預之法的本質。這一點,對於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尤為重要,它們必須嚴格依法干預。全文詳細地址: http://www.studa.net/jingjifa/060715/12010020.html

D. 求一篇與經濟法有關的論文,無論哪個方面都可以。謝謝

1.撰寫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在畢業前都必須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任務。申請學位必須提交相應的學位論文,經答辯通過後,方可取得學位。可以這么說,畢業論文是結束大學學習生活走向社會的一個中介和橋梁。畢業論文是大學生才華的第一次顯露,是向祖國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報到書。一篇畢業論文雖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才華,也不一定能對社會直接帶來巨大的效益,對專業產生開拓性的影響。實踐證明,撰寫畢業論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保證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過撰寫畢業論文,提高寫作水平是幹部隊伍「四化」建設的需要。黨中央要求,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領導班子成員應當逐步實現「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個「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對幹部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要求。
3.提高大學生的寫作水平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無論是提高全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科學管理方法,還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都要求我們的幹部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在經濟建設中,作為領導人員和機關的辦事人員,要寫指示、通知、總結、調查報告等應用文;要寫說明書、廣告、解說詞等說明文;還要寫科學論文、經濟評論等議論文。在當今信息社會中,信息對於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寫作是以語言文字為信號,是傳達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來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儲存、整理、傳播等等都離不開寫作。

E. 求有關經濟法的論文 2000字左右

到《論文天下》網上看看吧

F. 有關經濟法的3000字的論文。

一:1、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2、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造性成果和新見解。而不應是各章節標題的簡單羅列。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
6、結論。論文結論要求明確、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後,參考文獻之前。圖表或數據必須註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
[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8、附錄。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G. 求有關經濟法的論文 3000字左右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專律部門。在現屬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H. 經濟法有關論文

你農大的吧

I. 有關經濟法的論文,三千字的~!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和內在支撐來源:中國論文網(www.paperlw.com) 摘要: 本文探討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首先總結了中國模式特點,接著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四大支撐力量是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中國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競爭力。一方面,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比過去更具備全球視野,更加主動吸納整合全球資源,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極地對待游戲規則,也要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共同發展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關系。 關鍵詞: 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

人類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發展模式是可以多樣化的,這是一種「歷史的多樣性」。有中國特點的發展模式是人類文明多樣性中的一種。這里僅就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幾個特點和內在主要支撐,談一些看法。

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五個特點

一個國家發展模式之優劣、成敗,關鍵看是否適合於這個國家的國情,是否給這個國家的公民帶來福祉。中國發展模式,是指從中國同時兼有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三重屬性出發,立足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為目標,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有特點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點,以增進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公民福祉為核心。因為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公民福祉又是發展的核心。目前中國人口存量已超過13億,達到13.1448億。近幾年,年出生率12.1‰左右,年死亡率6.8‰左右,年自然增長率5.3‰左右。按此計算,年人口凈增量近700萬,十年凈增人口近7000萬。中國的發展以13億人的價值和13億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旨在滿足13億人的基本需要,並促進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這實在是舉世無雙的事情,研究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首先應強調這一點。
第二點,充分挖掘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巨大制度潛力。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它有若干質的規定性,這個制度是有潛力的。在所有制問題上,在調節機制問題上,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結合。中國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這種新的體制模式,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中,大致只有三個,中國、越南和寮國。應該說,在探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結合上,中國是最早的國家。這種「內在結合」的巨大制度潛力,正在釋放過程中,並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又一特點。
第三點,努力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和作為後發國家三大優勢。一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目前,中國16歲以上,60歲以下且已就業的勞動者約有7.6億多人,勞動力隊伍龐大且成本較低,這是很大的優勢。二是擁有廣闊的市場。從商品市場來看,近幾年中國每年的社會商品零售額七八萬億元人民幣,2006年進口貨物8000億美元。從資本市場來看,29年來,中國引進外資7000億美元,相當多的國外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就是因為看中了中國大陸的市場。三是後發優勢。隨著信息革命和生物技術革命的到來,無論是老的工業化國家,還是新的工業化國家,都處於同一個起點上,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我們正在發揮並利用這種後發優勢。
第四點,著力實行有中國特色的「四輪推動」,即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四大支撐。這一點後面專門分析。
第五點,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有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建設,即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建設重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重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五位一體」的建設,基本宗旨是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中國自己的貢獻。研究發展模式,應該有此廣闊的學術視野。
緊扣一個核心,整合兩種制度,發揮三大優勢,實行「四輪推動」,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

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的「四輪推動」

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四大支撐力量。

(一)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

工業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最重要的支點。它不僅表現為工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結構中比重的上升過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現代文明滲透到經濟社會領域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主要依靠的動力是工業化。尤其是最近幾年,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持續高於GDP增長速度。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02年的44.4%提高到2006年的53.8%。目前,中國的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是43.1%;製造業的總產值佔全社會物質總產值的比重是67.4%。按照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中期工業產值應超過40%、製造業產值應超過60%的經驗,中國現在處於工業化中期,並且加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拒絕復制前工業化國家「危機轉嫁」等傳統模式,使中國的工業化必須探索新路。這里所說的「新路」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有別於「傳統的」工業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要有別於當今世界別國的工業化,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道路。這種「新型工業化」與「有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的交叉結合,即是「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可概括為下列「五個結合」:第一,提高科技含量與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緊密結合。中國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把工業化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重在提高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是區別於以要素(主要是資本)大規模投入為特徵的舊式工業化的標志之一。同時,鑒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較低的特點,努力尋求提高科技含量與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結合點,以此形成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的多層次工業發展格局,進而提高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J. 關於經濟法的論文

題目
·《對經濟法概念、對象、體系的再認識》
·《論經濟法體系》
·《經專濟法與民法視野屬中的干預——對民法與經濟法關系及經濟法體系的研究》
·《論建立我國經濟法體系的方法和途徑》
·《現代經濟法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經濟法與民法視野中的干預 ——對民法與經濟法的關系及經濟法體系的研究》
·《兼議反壟斷法在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地位》

熱點內容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
民事訴訟法143條規定 發布:2025-01-13 12:44:07 瀏覽:843
民法典刪除的法律 發布:2025-01-13 12:44:02 瀏覽:711
刑法人員 發布:2025-01-13 12:36:07 瀏覽:865
法院沒給票據 發布:2025-01-13 12:33:17 瀏覽:995
什麼是職業道德含義 發布:2025-01-13 12:32:26 瀏覽:147
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3 12:31:05 瀏覽:978
上海達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13 11:48:29 瀏覽:506
法學會如何 發布:2025-01-13 11:35:25 瀏覽:11
最新貨車法規 發布:2025-01-13 10:48:54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