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預期違約

合同法預期違約

發布時間: 2020-12-20 20:45:39

『壹』 求合同法預期違約、實際履行和禁令的內容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以上是我國合同法關於預期違約的規定。預期違約可以分為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兩類。
(一) 明示毀約
構成明示毀約應具備如下條件:
1、明示毀約方必須明確肯定地向對方提出違約的表示,即違約方只有自願的,肯定的表示毀約的情況下才構成明示違約。
2、明示違約方必須是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以前,作出履行期到來之後不履行義務的表示。
3、毀約方必須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
4、明示違約必須沒有正當理由。如果毀約方提出毀約有正當的理由,則不能構成明示違約。

(二) 默示違約
默示違約的構成要件是「
1、一方預見另一方在履行期限到來時,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一方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預見,是因為另一方在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如另一方資金困難,已將部分貨物轉賣出去,即將破產等。
2、一方的預見有確切的證據。
3、被要求提供履行保證的一方不能在合理的時間內提供充分的保證。

合同履行原則之一。要求雙方當事人嚴格按照合同約定的標的履行,而不能任意給付金錢或其它辦法代替的履行。它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要求當事人首先應自覺地按照合同的約定式規定的標的履行,不得任意以其他給付來代替;二是在一方當事人不能自覺履行時,首先應承擔實際履行責任,即在支付了違約金與賠償金之後如果對方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仍應按約定的標的履行。確立實際履行原則的目的在於保證國家計劃的實現,保證供給,防止一方任意違約,損害國家和他人的利益。但貫徹實際履行的原則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絕對地按原標的履行。在特定情況下也允許例外,即在堅持實際履行已無實益或必要時,可允許以其他方法代替履行。如特定物已滅失,實際履行已不可能的;規定不能履行只賠償損失的(如貨物運輸法規一般規定貨物毀損時只賠償損失);由於債務人遲延或履行質量不合格,債權人不再請求履行而要求退款並賠償損失的;實際履行耗費過大,經濟上明顯不合理的。

『貳』 在合同法里如何解釋"預期違約"

預期違約就是指對方明確表示或者以其行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另一方可以提前主張違約責任

『叄』 合同法規定的絕對違約

根據不同標准,可將違約行為做以下分類:(1)單方違約與雙方違約。雙方違版約,是指雙方當事人分別違反權了自己的合同義務。合同法第120條規定: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可見,在雙方違約情況下,雙方的違約責任不能相互抵銷。(2)根本違約與非根本違約。以違約行為是否導致另一方訂約目的不能實現為標准,違約行為可作此分類。其主要區別在於,根本違約可構成合同法定解除的理由。(3)不履行、不完全履行與遲延履行。(4)實際違約與預期違約。
無絕對違約的說法。

『肆』 預期違約的法律後果 急~~~

預期違約又稱先期違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雖無正當理由但明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來後將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為表明在履行期到來後將不可能履行合同。
作為違約行為的形態之一,預期違約當然要負違約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預期違約要根據情況承擔以下違約責任:
(1)繼續履行。又稱強制履行,是指違約方根據對方當事人的請求繼續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的違約責任形式。對於預期違約,合同履行期到後,除非出現以下三種情形,否則違約方就應當繼續履行:A.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的;B.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過高的;C.債權人未在合理期限內要求履行的。
(2)賠償損失。又稱違約損害賠償、賠償損害金,是指違約方以支付金錢的方式彌補受害方因違約行為所減少的財產或者所喪失的利益的責任形式。賠償損失的數額有約定從約定,沒有約定的,賠償對方當事人因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
(3)違約金。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先約定了違約金,就按約定的違約金賠償。約定的違約金低於或者過分高於實際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變更。
(4)定金。如果雙方當事人一方交付了定金,則適用定金罰則,即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定金的數額由雙方當事人約定,但是不能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
當一方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上述的任一項責任形式,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伍』 合同法規定的違約金具有什麼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違約金的性質主要是補償性的,有限度地體現懲罰性。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5)合同法預期違約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陸』 合同法中預期違約的救濟方法

根據《合同法》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回方可以在履行期限答屆滿之前要求承擔違約責任。救濟方式有例如向毀約方在履行期到來前履行合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以及解除合同

『柒』 合同法第68條的規定對默示預期違約受害方的舉證責任會不會要求過於嚴格

這個是後履行抄抗辯權,後履約襲的一方以對方預期無法完成合約要求解除合同,這樣後履約的一方比較有利,且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提出要求一方當然附有舉證責任,因為這是與解除合約都後履行一樣得利相對應。你要解除合約先履行方利益必定受損,如果無法合理舉證那就必須履行合約,否則合約可以任意解除違背誠信原則。

『捌』 我國合同法中關與預期違約有哪幾條規定

涉及到:
1、《合同法》的第九十四條第(二)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專以解除合同:……在履行屬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2、《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3、個人認為,《合同法》第六十八條、六十九條是關於不安抗辯權制度的,與預期違約制度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所區別的。

『玖』 預期違約的法律制度

中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此條就是對實際違約進行的規定。實際違約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以後,當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
對於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人認為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具有質的統一性。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一樣,「實質二者都是實際違約」。而王利明教授認為「違約形態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違約形態體系和內容。」。 雖然預期違約與實際違約一樣,都可能導致合同的解除及損害賠償的提起,但兩者顯屬不同的責任形式,它們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
1、違約時間不同。實際違約是合同履行期已經屆滿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義務不符合合同要求,預期違約是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當事人明示或默示其將不履行合同。根據大陸法的原理,債務人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來臨之前,沒有履行合同的義務,也就不會構成實際違約。
2、違約責任的提起時間也不同。預期違約的違約責任只能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前提出,而實際違約的違約責任可以在違約行為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提出。在合同中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債務人明示或默示將不履行合同,如果債權人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前提出預期違約要求才會構成預期違約,如債權人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後才提出預期違約的要求,就會喪失提出預期違約的機會。
此原則是由英國1855年Averyv.Bowden一案的判例確定的。該案中原告與被告訂立了一份為期45天的租船合同,規定原告應按約定將船開到俄國的敖德薩港口為被告裝貨。船抵達後,被告因貨源不足而拒絕提供貨物裝船,同時被告建議原告離開港口,由於當時裝船期限尚未屆滿,所以原告拒絕接受被告的建議而仍然留在港口要求被告履行合同。結果在裝船期屆滿前,英俄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合同因而無法履行。船主以被告違約為由訴請賠償,法院認為,在因戰爭而使合同無法履行前被告並未違約,即使被告的行為構成預期違約,原告沒有視此為預期違約而解除合同立即行使訴權,相反,他作了另外的選擇,使戰爭爆發前合同仍然為有效,從而喪失了勝訴權。合同系因不可抗力的戰爭而被迫解除。而對實際違約而言,並不存在違約責任提起時間的選擇,只要債權人在實際違約發生後的有效訴訟時效內提出請求,其請求都應得到支持。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很有必要分清兩者提起時間的不同,否則可能使自己陷於被動。
3、兩者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同,預期違約行為表現為未來將不履行義務,而不像實際違約那樣,表現為現實的違反義務。因此講,預期違約只是一種違約的可能,最終可能並不產生違約責任。在明示毀約中可以由於債務人撤回毀約的而使違約的責任歸於消滅,而在默示毀約中,只要債務人能提供充分的保證,債權人也可以不要求債務人承擔預期違約的責任。當事人對預期違約享有選擇權,而對實際違約一經發生就成為既定的事實,無法改變。
4、兩者的處理方式和導致的後果不一樣。預期違約行為發生後,債權人可要求對方提供履行擔保,在得到必要的履行擔保後,合同可以繼續履行,如對方不願提供擔保或提供的擔保不符合要求的,債權人可以單方面解除合同,並可以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的損失降到最小。而實際違約行為發生後,實際的損失就已經形成,債權人所能做的就是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1、不安抗辯權的行使以雙方履行債務時間有先後之別為前提,並且只有先履行的一方才能行使;而預期違約則沒有此前提條件。不安抗辯權行使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求債務人的履行應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負有先行給付義務的一方在先行給付以後,另一方才作出給付。正是因為履行時間上有先後,在一方先行給付以後,因對方財產狀況惡化等原由而有可能得不到對待給付的情況下,才能形成不安抗辯問題。默示毀約制度的適用則恰恰不需要這一前提條件,它能夠廣泛地發揮作用,及早地防止或制止各種可能有害於合同履行、危及交易秩序的行為,同時賦予受害人以各種補救的權利,而不安抗辯權賦予當事人的權利卻很有限。
2、中國《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發生的原因規定了四種情形: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喪失商業信譽;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而預期違約的理由則不限於此,除行使不安抗辯權的原因可以主張預期違約外,債務人的行為或實際狀況及某些外界因素均可以成為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預期違約發生的原因外延要比不安抗辯權大得多。
3、不安抗辯權的行使與債務人是否有過錯並無關聯。大陸法認為不安抗辯權的成立無須對方主觀上有過錯。「只須財產顯形減少,相對人有無過失,在所不問」。只要在合同訂立之後,合同履行過程中,後履行義務的一方發生符合合同法第68條規定的幾種情形,債權人就可以提出不安抗辯權。而預期違約一般是以過錯為構成要件。在明示毀約中,行為人直接是主觀上不同意履行,其主觀過錯是很明顯的。即使在默示毀約中,行為人也是具有過錯的。因為在默示毀約中,由於債務人未提供履約保證則表明債務人主觀上也是有過錯的。
4、預期違約會導致合同解除或守約方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而不安抗辯權只是一種延期抗辯權,只能是債權人在對方不能提供充分擔保也未履行時有權解除合同,但並不能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預期違約屬於違約責任制度的范圍,不安抗辯權屬於抗辯制度的范圍。抗辯權不可能為權利人提供救濟。因此可以講,不安抗辯權只是一種防禦性保護,而預期違約則是一種攻擊性保護。 明示毀約與拒絕履行之間還是存在許多不同點:
1、兩者發生的時間不同。拒絕履行是發生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後,而明示毀約必須發生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在理論上講,當事人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前後都可以拒絕履行其應承擔的義務,但根據大陸法的一般觀點,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債務人並不負有給付的義務,因此履行期限到來之前的拒絕履行並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拒絕履行,只能構成明示毀約。而對於明示毀約行為,如債權人到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後才提出,此時債權就會失去要求對方承擔預期違約責任的機會,只能要求對方承擔拒絕履行的責任。因此,債務人作出不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時間是明示毀約與拒絕履行的最根本的區別。
2、兩者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並不一樣。對於一方拒絕履行合同義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繼續履行合同,也可以要求債務人承擔支付違約金或賠償損失的責任。而對於構成明示毀約的行為,受害方可以對合同的效力進行選擇,受害可以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主張解除合同,或要求毀約方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也可對債務明示毀約的行為不提出任何異議,等待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的到來,此時如毀約方未撤回其毀約的意思表示,也未按合同的約定履行,則預期違約就轉化為實際違約,債務人的行為就構成拒絕履行。

『拾』 《合同法》賦予合同當事人可單方行使解除權的法定事由有( ) A.預期違約  B.延期

《合同法》賦復予合同當制事人可單方行使解除權的法定事由有:A.預期違約
法律依據《合同法》
第九十四條: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熱點內容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
民事訴訟法143條規定 發布:2025-01-13 12:44:07 瀏覽:843
民法典刪除的法律 發布:2025-01-13 12:44:02 瀏覽:711
刑法人員 發布:2025-01-13 12:36:07 瀏覽:865
法院沒給票據 發布:2025-01-13 12:33:17 瀏覽:995
什麼是職業道德含義 發布:2025-01-13 12:32:26 瀏覽:147
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3 12:31:05 瀏覽:978
上海達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13 11:48:29 瀏覽:506
法學會如何 發布:2025-01-13 11:35:25 瀏覽:11
最新貨車法規 發布:2025-01-13 10:48:54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