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保障法的社會屬性

社會保障法的社會屬性

發布時間: 2020-12-20 22:42:00

商法經濟法的區別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雖有公法性但本質是私法。因此回經濟法以國答家利益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體的利益為本位,經濟法的目標性較強,而商法的國際性較強。

2.二者基礎理論不同。經濟法的基礎理論是社會整體本位,即著重於國民經濟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體利益本位之上的。

3.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商法則調整的是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

4.調整的機制不同。商法著重採取自律性的非權力性的機制,而經濟法多採用他律性的權力性的調節方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㈡ 社會主義制度有何優越性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以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為根本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可能脫離人民這個歷史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存在。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不僅是先進生產力的創造主體,而且是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製度保證的直接承擔者;不僅是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認知主體,而且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直接實踐者;不僅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活動的價值主體,而且是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直接推動者。
我們只有高度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使最廣大人民的歷史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政策的和法規的、現實的和潛在的積極因素才能競相迸發,一切有利於造福社會和人民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全方位地展現出來。
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是以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為根本條件的。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按照人民的願望拓展前進道路,是社會主義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根據人民的意志把握改革創新的契機,是社會主義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努力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是社會主義贏得最廣大人民擁護和支持的唯一途徑。
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的深刻教訓之一,就在於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未能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結果導致社會主義嚴重偏離正確軌道,陷入無法擺脫的危機和困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中蓬勃發展,日益顯示強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正確總結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自覺把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貫徹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始終按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去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社會主義把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作為自己繁榮發展的內在根據和條件,不僅能從後者那裡獲得萬世不竭的「能源」,而且還將隨著人民這個歷史主體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影響力的增長,使自己贏得新的更大的優勢。
必須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由於社會多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由於廣大民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不斷增多,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將日益得到提升,他們創造歷史的社會作用也將日趨普遍地凸顯出來,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趨勢。

㈢ 憲法中的自由權和社會權兩者的相同點是什麼啊

相同點就是兩者都有個「權」字

㈣ 請問中國有哪些大的非政府組織

1、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注冊成立於1994年3月31日,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全國性民間環保組織。

20多年來,全國累計超過20000人的會員群體,通過環境教育、家庭節能、生態社區、法律維權以及政策倡導等方式,重建人與自然的連結,守護珍貴的生態環境,推動越來越多綠色公民的出現與成長。每一個自然之友會員都相信:真心實意,身體力行,必能帶來環境的改善。

㈤ 社會保障的法律關系和主體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是指在社會保障活動中,社會保障法調整人們行為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享受社會保障權利和承擔社會保障義務的當事人。由於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具有廣泛性和復雜性,其主體種類也十分多,概括地講,社會保障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受託單位和公民。其中國家以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為代表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履行國家保障全體公民基本生活的義務;用人單位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各種類型的企事業法人,以及合夥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特殊自然人主體,國家通過立法強制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受託單位也是很廣泛的概念,只要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委託,其接受委託,便參與了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如醫療服務機構、公共福利設施單位、各種社會福利院、參與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和運作的金融機構、審計機構等;社會保障是公民的一種權利,但是,從形式上說,社會保障是國家強制施行的,不管個人願意不願意,只要在法定范圍內,都必須參加社會保障法律關系。
在各種具體的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中,其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公民。
按照我國憲法的規定,每個公民都有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都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主體。這一點體現了我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普遍性原則,同時也符合國際人權公約的基本要求。具體類型包括:城鎮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和個體勞動者,他們是按照強制性規定必須參加社會保險的主體;而廣大農村人口是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的參加者;殘疾人、農村五保戶、城鄉特困戶等特殊群體公民以及復員軍人、退伍軍人和軍屬、烈屬等,是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的覆蓋對象。
②行政機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主管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的民政部,以及這兩個部門下屬的各級政府中相應的行政機關,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主要的兩類行政主體;其他的行政機關,則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一領導下,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參與社會保障法律執行的監督和管理。
③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
它們都應該參與社會保險,成為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主體。在這里,國家機關並非以國家行政權力機關的身份,而是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等所有單位一樣,以平等的身份,參加到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之中,成為主體的一員。
④社會保障事業經辦機構、慈善機構、社區服務機構、各級工會組織、社會保險基金保管機構等等,都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重要主體。
其中,社會保障經辦機構一般隸屬勞動行政部門,但根據政事分離的原則,應脫離勞動行政部門的直接行政領導,成為獨立的事業單位。此外,各地還設立了由政府勞動、財政、計劃、審計、人民銀行、工會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委員會,對基金的管理進行監督。
⑤社會保障爭議的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
目前,我國城鎮企業里發生的社會保險爭議同其他勞動爭議一樣,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仲裁,不服仲裁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同爭議雙方當事人一樣,都是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

㈥ 簡述社會保障法的社會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社會制約來性:是教育社會性自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指教育受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傳統和人口等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這種制約是客觀地存在,只有認識它,才能把握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規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服務,促進社會的進步

社會法中社會權的性質及主要內容

你好,我知道一些,建議多查閱資料

社會保障財產權的性質及保護問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深層次問題。
社會保障財產是公民基於社會保障權利義務關系獲得的社會保障給付、各種福利津貼、救濟款項和產品服務供給,包括貨幣資金、實物和服務等形態;這種財產具有基本保障性、強制性、特定對象性、統籌互濟性、儲存性和增值性以及經濟福利性等特徵;屬於必要勞動加部分剩餘勞動,具有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的混合性質,介於俱樂部產品、私人物品和社會化財產之間。
社會保障財產權是社會保障主體圍繞或通過社會保障財產而建立和形成的經濟權利關系,主要包括社會保障財產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由主體、內容、客體、性質以及合法性依據等權利要素組成。它是一種生存權利、法定權利、公法權利,具有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的雙重屬性,在權利義務關繫上呈現出非對等狀態;而且綜合考慮了經濟學上權利產權的經濟理性、社會學上關系產權的社會理性以及法律上的合法理性,來源於勞動產權和人力資本產權。它是一條「從慈悲到正義」之路,是人類從原生態到交易合作的過程中稀缺資源配置的反映,是通過資源所有權的交換和轉移而形成的。社會保障財產權是一種私有產權、俱樂部產權、公共產權和政府產權的混合產權,通過其權能的利益讓渡和分割以及產權屬性的公、私互動整合,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使得社會保障制度富有活力與持續性。
產權明晰、界定實效、得到保障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內在要求;明晰社會保障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等權能結構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社會保障權益的維護與實現以及社會保障財產的保值增值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核心,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制度設計(以積累制代替現收現付制)以及個人所得稅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建立個人財產權是社保基金入市的產權基點,通過明晰儲備基金、賬戶基金和統籌基金等層次社保基金的產權性質和特徵的差異,分類採取不同的投資運營策略,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過設立社保基金產權監督委員會,構建社會保障基金「產權監督、管理、營運」體系。養老保險財務模式的產權選擇呈現混合趨向的態勢,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績效是社會保障財產權保護的重要體現。

㈧ 社會保險的作用是什麼

一、社會保險能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社會成員的老、弱、病、殘、孕以及喪失勞動能力,在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制度下都無法避免的客觀現象。社會保險就是當社會成員遇到這種情況時給予適當的補償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從而防止不安定因素的出現。

二、社會保險有利於保證社會勞動力再生產順利進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意外事件,造成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的停頓。而社會保險就是勞動者在遇到上述風險事故時給予必要的經濟補償和生活保障,使勞動力得以恢復。

三、社會保險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由於人們在文化水平、勞動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就會造成收入上的差距。社會保險可以通過強制徵收保險費,聚集成保險基金,對收入較低或失去收入來源的勞動者給予補助,提高其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社會的公平分配。

四、社會保險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保險具有互助性的特點,社會保險更能體現出互助合作、同舟共濟的精神。

(8)社會保障法的社會屬性擴展閱讀:

1、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保障最核心的功能。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2、維護社會穩定。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要創建社會保障制度,其根本原因就是要以此鞏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緩和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政權的統治和社會穩定。所以說,社會保障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

3、促進經濟發展。首先,社會保障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當經濟衰退而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時,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有助於提高社會購買力,拉動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復甦;當經濟高漲而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從而使即期的社會總需求不致過度膨脹。

4、保持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國家保持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通過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意外災害、失業、疾病等因素導致的機會不均等,使社會成員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

二是通過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社會分配結果的不公平。

5、增進國民福利。社會保障的最初含義是"救貧"和"防貧",即保證所有社會成員至少都能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

熱點內容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