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社會正義

法與社會正義

發布時間: 2020-12-21 05:43:44

Ⅰ 簡述法律對於正義的作用

法律對正義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法律保障分配正義。
每個社會都存在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因而,要有一套體現大多數人的正義要求的原則來指導社會成員適當的分配資源、利益和負擔,以保證資源的利用,利益的共享,負擔的承擔有序化,這套原則就是社會的分配正義。[3]法為了保障和實現分配正義,需要合理公正的對權利、義務進行分配。人們在分配利益的時候,都願意拿更多的利益,為了抑制出現這種不公正的現象,法作為分配正義的保障工具而發揮其作用。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把正義原則制度化、法律化,把正義原則納入到法律制度中,並以這一原則為指導分配權利、義務,體現同樣情況同樣對待,這一正義精神和法的核心思想。
2. 分配的正義沒有實現的時候,矯正的正義發揮其作用。
矯正的正義指當分配的正義遭到破壞時,按照均等的原則予以重建或恢復。如果一個人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或財產,矯正的正義則要求侵害者賠償受害者的損失,或對侵害者施與其行為相對稱的刑罰。矯正的正義在法律上以第二性的權利、義務表現。當社會成員違反法律所確認的分配正義原則時,矯正的正義開始發揮其作用。法律保障和實現矯正正義,一般表現為法律中的懲罰犯罪或給受害者賠償損失。法律通過這兩種形式實現矯正正義,以彌補分配正義被侵犯所帶來的不利後果。
法律與正義兩者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以上所論述的只是對正義與法,法與正義的關系的簡單理解。每個時代對正義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時代的立法者們對同一現象的理解也不同。正義與法律有著密切的關系。正義影響法律的制定,法律反映時代的正義觀念。我們在立法過程當中應對正義與法律的這種關系給予重視,使法律更加適應當今的正義觀念。

Ⅱ 法律公平原則與社會正義、個體正義是什麼關系

法律本身的內容是否公平,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中或不同的社會形式里的理解是不同的。但至少應當保證法律能夠做到同等的適用,即不因人的階層、工作、出身、社會關系等原因而導致法律的適用出現差異,也就是法律的實施只能依法進行,不能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外出現同事不同辦的結果。
社會正義、個體正義在你這里的定義是什麼,不甚清楚。因此只能就我的理解來進行陳述:
我以為你說的社會正義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如何,而個體正義是指對個人能否實現正義(正義亦同法律公平一樣,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或社會形式中有不同的定義,這里僅就現階段而言)在現在的法律體系中,大部分的情況是可以在保證社會正義的情況下實現個體正義的,但例如緊急避險之類的法律規定就是對不同主體利益的取捨。但無論如何,個體的集合才組成了社會,法律也是通過盡可能保障個體的正義來維護整個社會的正義。
但是法律是講究證據的,在證據不充分或有瑕疵的情況下,法律可能對某些事無能為力,但這不能成為個體以此為借口,從而使用法律禁止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正義的理由。個體必須服從法律,如果每個個體都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實現自己心中的正義,那麼法律就是一紙空文。個體的做法將導致整個社會秩序的混亂,也就失去了社會正義。
道德對個體的要求高於法律對個體的要求,道德正義也不能逾越法律的規定。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如果能夠保證法律公平原則的穩定實施,相信個體正義與社會正義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

Ⅲ 如果這個社會沒有了法律和正義將會怎麼樣

其實法律都是約束老實人的!如果沒有法律反而會有另一種公平,社會正義必將凸顯!至於沒有正義,那是不可能的!!!

Ⅳ 法理學中什麼是法律正義及法律正義如何可能

法律的正義性
(一)所謂法律的正義性,指法律本身須符合於社會正義。是法律與其他行為規則,如技術規則,的根本區別所在。正如人有"善、惡",法律也有"善、惡",這就是所謂的"良法"與"惡法"。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是"良法",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就是"惡法"。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許多"惡法",諸如規定對小偷砍手的法律,規定當眾將"私通"者亂石砸死的法律,規定對流浪者加以鞭打、監禁甚至處死的法律,規定對同性戀者予以懲罰的法律,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相繼被廢止。我國去年被廢止的"收容遣送"制度、規定撞了白撞的地方性法規,就屬於"惡法"。
(二)正義性與法律評價:正因為法律有正義性,才使具體的法律法規成為被批評、評價的對象。法律絕不僅是主權者的"命令",絕不僅是立法機關制定的"行為規則","主權者"、"立法機關"也不能隨意制定"法律",所制定的法律必須符合於"社會正義"的要求。只有符合於"社會正義"的法律法規,人民才有服從和遵守的義務。對於違背"社會正義"的法律,即所謂"惡法",應當通過"違憲審查程序"予以廢止,或者通過"統一解釋法律法規程序"迴避其適用。
當我們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從規范性入手,掌握每一個法律制度的構成要件、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確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還需要進一步用"正義性"標准予以評價、批判。至少是不要為"惡法"辯護,不要製造所謂的"根據"、"理由",把"惡法"硬說成"良法" 。當我們參與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時,一定要慎之又慎。這是在為人民制定行為規則,為法官制定裁判規則,容不得任何輕率和半點私心。我們撰寫論文、討論案件,也應持慎重態度,一定要再三斟酌,我們所主張的新觀點、提出的立法建議和裁判方案,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
(三)正義性與法律職業:一個人選擇了法學,選擇以法律為業,你就選擇了"公平正義"!選擇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作為自己行為、處世的價值目標和判斷標准!你應該有正義感,有是非觀!你如果還是學生,你也是弱者,沒有力量為人民主持正義,但至少你應該能夠判斷是非,判斷正義與不正義!你如果擔任法官,就應當斷然拒絕法律外因素的干擾,使你作出的每一個判決都合情合理合法,在當事人之間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人以研究法律、適用法律為職業。但這絕不是一般的職業,不是僅僅為了賺錢謀生。因此不是經營者(商人)。法律職業的神聖性在於:維護法律,維護正義!你看,西方的法官,被人民當成正義的化身,就像神職人員之被視為上帝的代表!法律人不可能是革命者,但法律人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你是法學院的畢業生,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身處社會的上層還是中層,你一定不要忘記法律的正義性,不要忘記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遭遇不幸的人們。
(四)正義性與裁判妥當性:法律的正義性最終要通過法院的裁判予以體現。法律、法規所體現的社會正義,是理性的正義;通過法院裁判所實現的正義,才是實踐的正義、現實的正義。因此,法官和律師對於實踐法律的正義負有神聖職責。裁判案件,不僅要考慮裁判是否於法有據,而且一定要考慮所作出的判決結果是否符合於社會正義,即裁判結果的妥當性。只有合於社會正義的判決,才是正確的判決;違背社會正義的判決,無論在程序上和實體法上如何"合法",都是錯誤的判決!
(五)正義性與誠信解釋:當對於如何裁判案件存在兩種不同方案,而兩種方案均有其理由,一時難以判斷哪一個方案更為妥當時,應採用誠信解釋方法:先假定採用第一種方案裁判本案,並對所作出的判決結果進行評價;再假定採用第二種方案裁判本案,並對所作出判決結果進行評價。如果採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決結果,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喪失平衡,亦即使無辜的受害人沒有得到救濟,誠實守信的履約方的合法利益未受到保護,違反法律、違反合同的加害人、違約方非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獲得不正當利益,則應當判定這一裁判方案是錯誤的,當然不能採用。如果採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決結果,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大體平衡,亦即使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誠實守信的履約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保護,違反法律、違反合同的加害人、違約方受到懲罰,則應當判定這一裁判方案是正確的,應當採用這一方案裁判本案。
(六)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社會正義,有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分。形式正義,著重於程序公正。只要所適用的程序規則是公正的,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是否實現了正義,則非所問。實質正義,則不滿足於程序的公正,而是著重於在具體的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正義。按照現代法律思想,強調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形式正義只是手段,而實質正義才是目的,形式正義須服從於實質正義,並最終保障實質正義的實現。
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屬於形式正義。具體案件裁判的妥當性,即最終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實現的正義,屬於實質正義。值得注意的是,近幾來來,在法院裁判工作中,出現了過分強調程序正義,以程序正義代替實質正義,甚至否定實質正義的的傾向。必須指出,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都只是手段而絕非目的,裁判的目的只能是在具體案件的當事人間實現實質正義。
法院裁判當然要講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但切不可走向極端。片面強調程序規則、舉證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而忽視"法官"的作用,不僅違背法律的正義性,也違背裁判的本質。法院裁判的本質,是行使裁判權的"人",對案件"事實"進行裁判。之所以需要程序規則、證據規則和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是為了幫助行使裁判權的"人"盡可能地"發現"案件的"事實真相",以形成"內心確信"。絕不是要"代替"案件的"事實真相",代替法官的"內心確信",更不是要取代"法官"。
質言之,裁判活動的"主體"是"法官",而不是"程序",無論如何科學、精密的程序也取代不了"法官"。程序規則只是形成法官"內心確信"的工具,正如"程序正義"只是實現"實質正義"的手段。司法改革也好,庭審改革也罷,法官人格的塑造才是關鍵。正如自由法學和法社會學的倡導者愛爾里希所言:"惟有法官的人格,才是法律正義的保障"

Ⅳ 請問法理學上對「正義」的定義是什麼

你好,我是一名法理學研究生。關於正義的問題,歷來是眾說紛紜的,我至今也還在糾結,不過可以把我的一些想法告訴你作為參考。
正義,當我們指人的時候,正義是一種德行,一種美德;當我們說一件事情的時候,正義又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一種理想的關系;當我們指整個社會的時候,正義又可以看作為一個公正的體制運轉模式,通俗來講就是付出了有回報、有能力的人得到社會的承認、收到冤屈能得到彌補等等社會基本結構的問題得到解決。
因此,當你沒有看清在何種語境下使用正義的時候,正義就如一張普洛透斯的臉,千變萬化。
相對於我們法學而言,正義其實可以簡單的劃分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實體正義是社會各種資源、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的分配的正義問題,比如每個人都有生命權。程序正義就是社會沖突社會爭端解決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訴訟正義,訴訟權利的均等。
而立法的過程,就是在分配資源以達到正義的過程,當然,除了正義,法律還有很多價值,比如自由、秩序、效率,在法理學中,這些都是平級概念,何者優先呢?沖突的時候如何解決呢?可以說永遠也不會有固定答案,就好像一個姑娘是外表美重要呢,還是孝順重要呢,還是才華抑或溫柔呢,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就說這么多吧,祝你學習愉快!

Ⅵ 關於法和正義有怎樣的概念

凱爾森認為,將法的概念從正義觀念中擺脫出來是有困難的,因為在非科學的政治版思想以至一般權講話中,正義和法律是不斷被混淆的。事實上,將法和正義等同起來的傾向是一個為特定社會秩序辯護的傾向,這是一種政治的而非科學的傾向。因此,純粹法學主張「將法和正義當作兩個不同問題來處理」。

Ⅶ 依法治國與社會公平的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非是纏身於具體事務的細枝末節中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此意義上,我認為管理國家的本質就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返顧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擁有反映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公平正義社會首先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體系有三個層次:一是「人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者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向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弱者群體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身體殘障者等特殊對象;而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的層次指的是「人人」、「所有的人」,也就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講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它身份的差別,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中的「人人」。
「以人為本」其次要回答的是「以人的什麼」為本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內容,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共同需要為本,人的共同需要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民眾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滿足人民的共同要求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還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成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公平正義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告成之時。
「以人為本」最後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這一問題。人的需要惟有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才是現實的、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在價值上是一致的,它們一方面解決了目的性問題,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一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統一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對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也必須從建立在這些理念基礎之上。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歷史久遠的人類理想,它的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層面看,社會不公現象是形態各異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起點的不公。其典型表現是,在人們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狀況和社會出身的不同進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劃分;第二,機會的不公。對人們進行人格高低區別的目的,是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便是機會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在同一個地區的考生因戶口的差異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機會不公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的不公。用一類規則對一群人,用另一類規則對另一群人,便是規則的不公;表現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種特權的存在;第四,結果的不公。同勞而不同酬,少勞而多得,多勞而少得,勞而不獲,不勞而獲,就是結果不公的表現。

Ⅷ 法律代表著社會所需的秩序和正義 對嗎

這位司法女神是古羅馬神話中的正義女神叫朱蒂提亞,是四大美德之1——正義的守護神。英語中的「justice」一詞就是來自拉丁文正義女神的名字。在英文中,justice就表示「正義、公正」,justicer表示法官。所以,法官伸張正義是理所當然的。
在文藝復興時代,司法女神朱蒂提亞的造像開始出現在歐洲各個城市法院。女神仍然沿用古羅馬的造型,披白袍、戴金冠、左手持天平、右手持長劍、帶著眼罩的女神。 為什麼要蒙住眼睛?古希臘神話說:天庭上的眾神失和,世界處於災難的邊緣。誰來調解仲裁?血氣方剛的易受水仙女的勾引,老於世故的卻不敢對權勢直言。天上地下找遍了,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最後,宙斯身旁站起一位白袍金冠的女神,拿出一條手巾,綁在自己眼睛上,說:我來!眾神一看,不得不點頭同意:她既然蒙了眼睛,看不見紛爭者的面貌身份,就不會受誘惑,也不必怕權勢。——這就是正義女神的蒙眼布的由來。
正義女神前額垂直的秀發代表「誠實」亦即「真相」,而蒙眼閉目,則表示她六親不認、無欲無求、大公無私,審判要「用心靈來觀察」;蒙眼不是失明,是自我約束,是克服直視對象所產生的誘惑,凡事一律按照天平公平稱量。正義女神的天平代表著公平,女神用它來衡量每個人應得的東西,不能多也不能少。正義女神的長劍象徵著力量和權力,女神用來對付那些社會正義和秩序的破壞者。對於不公不義的人與事,揮劍便砍。造像的背面往往刻有古羅馬的法諺:「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Fiat justitia ruat caelum)」。

正義女神是裁判之神,只是用天平衡量訴訟雙方提出的證據,哪一方的證據充分就勝訴;哪一方的證據不足就敗訴,用寶劍加以處罰。她的職責是「裁斷」而不是發現;所以,要蒙上眼睛,避免外界的聲響擾亂理智的獨立運行。她不會因為看見訴訟雙方而有主觀上的傾向性,也不會因為受到干擾而難以實現正義。這樣,就能對不同種族、階級、性別的人都能一視同仁、公平對待。

Ⅸ 法律與正義的關系

法律與正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

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正義觀對法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正義是法律的精神。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但作為統治階級,他們不能背離大眾的,普遍的正義觀念去制定法律。背離正義的法律,有法律之名,無法律之實。無正義之精神的法律,社會成員對之失去信心,無人尊敬它,服從它。沒有正義的精神蘊含在其中,法律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正義是衡量法律優劣的重要尺度和標准。

衡量法律優劣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法律是否符合正義的要求是評價法律優劣的重要標准。如果一項法律在社會多數人看來是不正義的,不論立法者認為它多麼有用,都必然受到多數人的反對。

(二)法律對正義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保障分配正義。

每個社會都存在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因而,要有一套體現大多數人的正義要求的原則來指導社會成員適當的分配資源、利益和負擔,以保證資源的利用,利益的共享,負擔的承擔有序化,這套原則就是社會的分配正義。

2、 分配的正義沒有實現的時候,矯正的正義發揮其作用。

矯正的正義指當分配的正義遭到破壞時,按照均等的原則予以重建或恢復。如果一個人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或財產,矯正的正義則要求侵害者賠償受害者的損失,或對侵害者施與其行為相對稱的刑罰。

法律與正義兩者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以上所論述的只是對正義與法,法與正義的關系的簡單理解。每個時代對正義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不同時代的立法者們對同一現象的理解也不同。

(9)法與社會正義擴展閱讀:

(1)正義的概念

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

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是這種正義的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正義最低的內容是,正義要求分配社會利益和承擔社會義務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貢獻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

總而言之正義是彰顯符合事實、規律、道理或某種公認標準的行為。

(2)正義的分類

根據正義涉及的不同領域的標准,可以把正義可分為制度正義,形式正義和程序正義。

制度正義指社會制度的正義,具體是指社會財富、資源、責任、義務分配是否公平和正當。

形式正義是對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執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義,它強調法律制度始終如一的實現。

程序正義是指保證實現制度正義和形式正義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制定正義的法律,應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樣,保證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Ⅹ 社會正義,政治正義和法律正義的區別

社會正義體現在環境上,政治正義體現在體現在制度上,法律正義體現在還管理上。

熱點內容
勞動法對合同工的工齡計算 發布:2025-01-16 02:53:53 瀏覽:117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