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94條規定
1. 人民調解協議可以以合同法94條,96條規定解除嗎
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我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各自下設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並根據自願原則調解民間糾紛。為進一步發揮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作用,有人提出,當事人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可以且應當視作合同,從而也可以且應當受到《合同法》的保護。筆者認為,人民調解協議不等於合同,也不受法律保護。其理由如下:
一、合同是當事人為在彼此之間設立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達成的協議。而人民調解協議則並非當事人在彼此之間設立什麼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乃是當事人為在彼此之間業已存在的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得以實現而達成的協議。前者的本質在於「憑空」設立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後者的本質在於「據實」調解既定的權利義務糾紛。
無論是什麼合同,是有名合同還是無名合同,是雙務合同還是單務合同,是債權合同、物權合同還是身份「合同」等,都無一例外地是當事人旨在相互之間設立、引起或產生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達成的協議。也無論是什麼合同,其合同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最初都由當事人設立引起,而決非當事人其它任何行為的結果。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對合同的界定是,「合同是當事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這一定義對合同的本質規定就是,設立是引起或形成當事人之間合同關系的唯一的法律事實。變更或終止均非獨立的合同行為,而只不過是在合同的履行中,經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以新合同取代舊合同,是當初設立行為的繼續而已。也就是說,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原本可以無任何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只因雙方依法完成了設立行為,所以,才產生了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沒有設立行為,當事人之間也就可以根本不存在任何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那麼,這就涉及到,什麼叫做「設立」?法律上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什麼?據筆者理解,它應當包涵有不可分割、不可偏廢的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設立是一種僅僅經由意思表示作出的行為。其次,設立只能是善意的行為。再次,如果不進行設立,當事人之間就可以不發生任何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因此,判斷某一協議是否構成合同,首要的一條就是分析其協議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原本是否是由設立引起。只有經由設立引起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才構成合同。沒有設立,就沒有合同。任何關於因法律規定、或因當事人的侵權行為而引起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都不構成合同。人民調解協議之所以不等於合同,恰恰就在於它並不具備合同的這一本質特徵。
固然,現實中也有很多因合同糾紛而尋求人民調解的情形存在,由此而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事實上也可視作變更合同,但這種情形只能被視作人民調解協議的一種類型,而不足以導致我們將人民調解協議視為合同。因為大量的情形是,尋求人民調解的當事人,其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均原非因設立引起,而是或因當事人的侵權行為引起,或因當事人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其對相對權利人所負的特定義務所引起(這實質上也是一種侵權,即不作為的侵權),如贍養糾紛等。正是這些情形的大量存在,事實上決定了人民調解協議的真正性質,即非合同性質的民事協議。這類協議在達成之前,當事人之間即已產生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合同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可以因合同沒有達成而不存在。而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卻不可以因調解協議沒有達成而歸於消失。除非其相對權利人自願放棄權利,或者其相對義務人已履行義務,或者出現法律所規定的特定情形,否則,它將始終存在。從邏輯順序來看,合同一般是當事人之間產生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前提,而人民調解協議則是當事人之間已產生的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後果。
二、合同的根本精神是當事人的契約自由,而人民調解協議則無法實現當事人契約自由的意志。
合同是當事人的合意。當事人是否締結合同,同誰締結合同,以及在合同中為雙方規定哪些權利義務關系,除依法限制者外,則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從選擇相對人開始,到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始終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恰恰體現了合同的根本精神。這種自由,同時也是訂立合同的活動區別於其他民事活動的根本所在。我們可以說,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都是合同所應遵循的原則,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這些原則同時也是所有的民事活動的原則,非特為合同所遵循。相反,我們發現,在其他民事活動中,當事人所享有的自由,遠遠不能與在訂立合同中所享有的充分的自由,相提並論。
同時,合同的訂立,也絕對需要建立在當事人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自由是合同的生命。如果沒有意志自由,當事人的意思表達,就不可能真實。不真實或者說扭曲的意思表達,絕對不能視作當事人的意思表達,當然,也就絕對不能因此認為當事人已達成合意。沒有合意,就沒有合同。換言之,沒有自由,就沒有合同。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立法,無非就是立法者以全社會代表的名義,為所有的社會成員,規定一系列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破壞這種關系所應承擔的責任而已。基於自由的意志,當事人之間訂立合同,相互約定、創設彼此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違背這一關系所應承擔的責任,形式上也就與立法一樣,只不過他們僅僅是為他們這個小社會立法而已。合同法即他們據以立法的憲法,而具體的合同則是他們之間的法律。合同之所以有權要求得到當事人的信守,也就在於合同即當事人的法律。這一法律的效力來源於它的憲法即合同法。然而,如果缺乏自由,當事人就從根本上缺乏自我立法的意志,因而也就無從產生合同。
人民調解協議恰恰不能體現當事人契約自由的意志。首先,當事人無法自由地選擇相對當事人。現實中人們一旦發生權利義務關系糾紛,主體當事人就已經特定。調解協議只能在這些特定的當事人之間達成,任何一方都不能迴避另外一方。其次,當事人無法自由地決定協議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容。同樣,上述糾紛一旦發生,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就已經特定。當事人只能就事論事,只能就他們之間已特定的權利義務糾紛達成協議。因此,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是張三、李四而不是王五、趙六,其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容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事實上均非當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此前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使然。人民調解協議的這一非自由的本質特徵,實際上也就註定了它不可能享有與合同一樣的法律地位。
三、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始終是平衡的,而人民調解協議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則不然。
合同當事人在締結合同之前,是一般的權利義務關系者,雙方一般不存在權利義務關系失衡情形;依法成立合同後,雙方所締結的特定的新的權利義務關系,無疑也是平衡的,或者可以視為平衡的(如單務合同)。也就是說,合同是在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平衡的基礎上達成的,合同的訂立也繼續維持了雙方原有的權利義務平衡關系。
而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之間,由於其一方當事人此前的侵權行為,造成了其相對人的權利受到損害,雙方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發生失衡。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為此履行一定的義務,侵權人有義務為此向受害人承擔一定的責任。人民調解協議是在當事人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失衡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的簽訂只不過是為了恢復雙方應有的權利義務關系平衡的狀態而已。
因此,盡管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似乎根據調解協議雙方已「自願」形成了新的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形式上就如合同當事人變更合同一樣,結果也理應比照合同,履行各自在調解協議中的承諾,但是,由於調解協議與合同所藉以達成的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基礎和前提截然不同,所以二者之間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四、合同受法律保護,是不可以反悔的;而人民調解協議則不受法律保護,允許當事人反悔。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世界各國一般也賦予合同以如此強制的法律約束力。這也就是說,合同一旦依法成立,當事人必須履行,決不可以反悔。相反,我國民事訴訟法則允許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即使經調解達成協議,也可以反悔。由此可知,盡管法律同時規定,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但是,對於這一「應當履行」的法律義務,法律卻並沒有同時賦予當事人以強制的約束力。換言之,人民調解協議實際上並不受到法律保護。毫無疑問,法律不能保護它沒有宣布要保護的東西。凡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東西,法律都已作了明確宣示。對於法律所沒有明確承諾保護的范疇,其他任何人(包括行政法規)都不能代法律發話,將其保護的義務硬是塞給法律。道理很簡單,張三請客,當然得由張三付帳。但是,如果李四請客,最後卻要張三付帳,張三就不可能認帳。
法律之所以規定,合同不可以反悔,與其說是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利,莫如說是保護人類社會最起碼的誠實信用的道德底線。合同之所以可以期望於人們的誠實,就是因為合同是在當事人意志完全自由的情形下達成的。如果說人類的誠實信用的品質需要有可靠的保證的話,那麼,自由就是誠實的保證。沒有自由,人們的誠實將無法確保。一般而言,在意志不能自由的情形下,人們很難保證不說違心的話,因而事後也很難保證不撤銷當初自己違心的承諾。對此,世人不必指責其缺乏誠實。人類的誠實只能意味著信守自己在意志自由的情形下所作的意思表示。
然而,如果自由還不足以保證人類的誠實的話,那麼,這整個社會的信用就完全破產了。人類社會中現今一切最為簡單的交換行為都將無法完成。其結果就不僅僅是人們道德底線的崩潰,而是人類社會本身被徹底摧毀。為使社會免於這種誠實信用全面淪喪的惡果,所以,在人們的誠實應該能夠得到保證的時候,法律決不饒恕不誠實的行為。這正是合同法的立法精神所在。
相反,法律之所以不能保護人民調解協議,允許當事人反悔,就在於立法者深知,在人們的意志缺乏充分自由的情形下,其誠實的品質是值得懷疑的。法律不能強制人們兌現其違心的諾言。否則,與其說是鼓勵人們的誠實和信用,倒不如說是對人們不誠實的公開認可。那麼,法律為什麼又要求當事人「應當履行」已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呢?的確,這反映出立法者有著勸導和希望人們遵守協議的明確意向,但由於立法者所知的上述原因,他事實上也無法將這一意向貫徹到底。正如人們所注意到的那樣,他的這一立法意向與其允許當事人反悔並「可以向法院起訴」的規定明顯矛盾。不可否認,這是立法者的局限。但是,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立法者其實根本沒有、也不會打算在法律上保護人民調解協議,以免自己真正陷入不可擺脫的立法矛盾。因此,1993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處理經鄉(鎮)人民政府調處的民間糾紛的通知》實際上認為,當事人達成人民調解協議後又反悔,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只能就原糾紛進行審理,而不應涉及是否維持、變更或者撤銷原調解協議,調解協議也不得作為法院執行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司法解釋,可以說是忠實地反映了法律的旨意。
其實,不僅人民調解協議始終可以無條件地反悔,而且,即使是仲裁調解協議和司法調解協議,也是有條件的可以反悔的。在調解書製作後並送達當事人簽收同意之前,當事人仍然可以不受此前在仲裁庭和法庭之上表示接受調解的承諾的約束,反悔其協議。這也進一步說明,任何調解協議的效力,都是建立在當事人完全自願的基礎上。缺乏具體的程序法保障的人民調解協議,更應堅持這一原則。
綜上所述,在筆者看來,合同雖然也是一種協議,但並非協議都是合同。人民調解協議盡管形式上類似合同,但它的實質精神卻與合同相違,因而不是合同,也不能視為合同。如果說人民調解協議在形式上近似於有「中人」的合同,倒不如說它類似於仲裁調解書和人民法院的民事調解書,更為確切。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四條第第項規定是什麼樣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釋義】本條是關於法定解除合同的規定。法定解除,指合同生效後,沒有履行或者未履行完畢前,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解除條件出現時,行使解除權而使合同關系消滅。法定解除與約定解除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區別表現在,法定解除是法律直接規定解除合同的條件,當條件具備時,解除權人可直接行使解除權,將合同解除;而約定解除是雙方的法律行為,一方的行為不能導致合同解除。其聯系表現在:約定解除可以對法定解除作補充。比如約定違反合同中的任何一項規定,不論程度如何,均可解除合同。本條規定的解除合同的條件有: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的何謂不可抗力,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能預見,指行為人主觀上對於某一客觀情況的發生無法預測。對於某一客觀情況的發生可否預見,因人的認知能力不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各異,預見能力必然有差別。因此,不可預見,應以一般人的預見能力作為判斷標准。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表明某一事件的發生具有客觀必然性。不能避免,指當事人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避免事件的發生。不能克服,指當事人在事件發生後,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克服事件造成的損害後果。客觀情況,指獨立於當事人行為之外的客觀情況。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是對不可抗力范圍的原則規定,至於哪些可作為影響合同履行的不可抗力事件,我國法律沒有具體規定,各國法律規定不盡相同,一般說來,以下情況被認為屬於不可抗力:
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水災等因自然界的力量引發的災害。自然災害的發生,常常使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需要解除合同。比如,地震摧毀了購貨一方的工廠,使其不再需要訂購的貨物,要求解除合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各國都承認自然災害為不可抗力,但有的國家認為自然災害不是不可抗力。因此,在處理涉外合同時,要特別注意各國法律的不同規定。
2.戰爭。戰爭的爆發可能影響到一國以至於更多國家的經濟秩序,使合同履行成為不必要。
3.社會異常事件。主要指一些偶發的阻礙合同履行的事件。比如罷工、騷亂,一些國家認為屬於不可抗力。
4.政府行為。主要指合同訂立後,政府頒布新的政策、法律,採取行政措施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如發布禁令等,有些國家認為屬於不可抗力。不可抗力事件的發生,對履行合同的影響可能有大有小,有時只是暫時影響到合同的履行,可以通過延期履行實現合同的目的,對此不能行使法定解除權。只有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當事人才可以解除合同。
二、因預期違約因預期違約解除合同,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對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預期違約分為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所謂明示違約,指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所謂默示違約,指合同履行期限到來前,一方當事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另一方當事人在履行期限到來時,將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合同,而其又不願提供必要的履行擔保。預期違約,降低了另一方享有的合同權利的價值,如果在一方當事人預期違約的情況下,仍然要求另一方當事人在履行期間屆滿才能主張補救,將給另一方造成損失。允許受害人解除合同,受害人對於自己尚未履行的合同可以不必履行,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三、因遲延履行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遲延履行,指債務人無正當理由,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間屆滿,仍未履行合同債務;或者對於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合同,債務人在債權人提出履行的催告後仍未履行。債務人遲延履行債務是違反合同約定的行為,但並非就可以因此解除合同。只有符合以下條件,才可以解除合同:(一)遲延履行主要債務所謂主要債務,應當依照合同的個案進行判斷,一般說來,影響合同目的實現的債務,應為主要債務。比如買賣合同,在履行期限內交付的標的物只佔合同約定的很少一部分,不能滿足債權人的要求,應認為遲延履行主要債務。有時,遲延履行的部分在合同中所佔物質比例不大,但卻至關重要,比如,購買機械設備,債務人交付了所有的設備,但遲遲不交付合同約定的有關設備的安裝使用技術資料,使債權人不能利用該設備,也應認為是遲延履行主要債務。(二)經催告後債務人仍然不履行債務債務人遲延履行主要
3. 《合同法》第94條"不可抗力"是指什麼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不能預見,指行為人主觀上對於某一客觀情況的發生無法預測。對於某一客觀情況的發生可否預見,因人的認知能力不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各異,預見能力必然有差別。因此,不可預見,應以一般人的預見能力作為判斷標准。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表明某一事件的發生具有客觀必然性。不能避免,指當事人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避免事件的發生。不能克服,指當事人在事件發生後,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克服事件造成的損害後果。客觀情況,指獨立於當事人行為之外的客觀情況。
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是對不可抗力范圍的原則規定,至於哪些可作為影響合同履行的不可抗力事件,我國法律沒有具體規定,各國法律規定不盡相同,一般說來,以下情況被認為屬於不可抗力: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水災等因自然界的力量引發的災害。自然災害的發生,常常使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需要解除合同。比如,地震摧毀了購貨一方的工廠,使其不再需要訂購的貨物,要求解除合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各國都承認自然災害為不可抗力,但有的國家認為自然災害不是不可抗力。因此,在處理涉外合同時,要特別注意各國法律的不同規定。2.戰爭。戰爭的爆發可能影響到一國以至於更多國家的經濟秩序,使合同履行成為不必要。3.社會異常事件。主要指一些偶發的阻礙合同履行的事件。比如罷工、騷亂,一些國家認為屬於不可抗力。4.政府行為。主要指合同訂立後,政府頒布新的政策、法律,採取行政措施導致合同不能履行,如發布禁令等,有些國家認為屬於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事件的發生,對履行合同的影響可能有大有小,有時只是暫時影響到合同的履行,可以通過延期履行實現合同的目的,對此不能行使法定解除權。只有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當事人才可以解除合同。
4. 合同法94條法律規定的 第五點的其他情行是什麼
第五點的其他情形是指:1.贈與人對贈與合同有解除權;2.不定期租賃合同的雙方有合同有解除權3.承攬合同之定作人4.貨運合同之託運人5.保險合同的投保人,以上幾種情形不需對方有違約行為,亦可享有解除權
5. 合同法第94條,經催告,何為催告
指債權人或其代理人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意思通知。
6. 是否能適用合同法第94條通知解除人民調解協議
您好,一般而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內》第容一條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但是,合同法94條是關於法定解除合同的規定。法定解除,指合同生效後,沒有履行或者未履行完畢前,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解除條件出現時,行使解除權而使合同關系消滅。若調解協議符合94條的條件,當條件具備時,解除權人可直接行使解除權,將合同解除。
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7. 合同法第94條第五款「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怎樣理解
你說抄的是這個吧: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
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其它情形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為了使合同法更牛b,它就加了這一條。
8. 合同法94條和108條履行期限的對比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是關於法定解除合同的規定。如前所述,合同解除的條件為法律直接規定的,其解除為法定解除。在法定解除中,有的以適用於所有合同的條件為解除條件,有的則僅以適用於特定合同的條件為解除條件。前者為一般法定解除,後者為特別法定解除。
第一百零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釋義】本條規定了預期違約。
按照違約行為發生的時間,可分為預期違約和屆期違約。違約行為發生於合同履行期屆至之前的,為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又作先期違約,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到來之前無正當理由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將不履行合同,即構成預期違約。依照本條規定,可以在履行期之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兩個履行期限:是指當事人交付標的和支付價款或報酬的日期。也就是依據合同的約定,權利人要求義務人履行的請求權發生的時間。
9. 符合合同法94條第二款要件還需要什麼可以解除合同
你不要再看《合同法》了,應該看昨天開始實施生效的《民法典》。
解除合同,可以雙方協商,不成的再起訴,合同是不會自動解除的。
10. 合同法 第九十四條第五款的其他情形包括哪些
《合同法來》第九十四條規定的是自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五種情形,具體為(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前四種為法定解除情形,其他情形應當包括,因行使不安抗辯權而中止履行合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也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請求解除合同。
當然,法律規定解除的條件,並不是說具備這些條件,當事人必須解除合同,是否行使解除的權利,應由當事人決定;同時,法定解除條件,也是對任意解除合同的限制,為了鼓勵交易,避免資源浪費,合理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非當事人要求,又必須解除的合同,不應解除而應繼續履行。「其他情形」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