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分期購
Ⅰ 分期付款合同如何解除
1、解除條件
分期付款的法定解除條件:在分期付款買賣中,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時,出賣人可以解除合同。
這樣規定是因為分期付款合同的訂立是建立在出賣人對買受人資信能力的信任基礎上的,如果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已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意味著買受人的資信能力已不足信任。
為了保護出賣人的利益,應當允許出賣人請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解除合同。出賣人請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是指取消原來付款期限的約定,要求買受人在一定時間內支付全部價款,避免因買受人資信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而導致出賣人最終不能收回應收價款。
2、解除分期付款合同是指停止合同的履行,出賣人收回買賣標的物,並將買受人原支付價款扣除一定的費用後返還買受人,從而使雙方的財產恢復到合同未訂立時的狀況。
解除合同不影響當事人違約責任的承擔,同時從公平原則出發,買受人應承擔在合同解除之前因使用標的物而需支付的費用。
(1)合同法分期購擴展閱讀:
法律特徵
1、標的物的先行交付性。分期付款買賣是「物先交付型」買賣,即出賣人將買賣標的物一般在買受人第一次支付價款時即刻交付給買受人。
2、價款的分期給付性。買受人的價款是按一定的期限分階段支付的,即買受人在佔有標的物之後,需分兩期以上的次數支付價款,否則則不屬於分期付款買賣合同。
保留權
保留所有權的分期付款買賣合同是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一種,是指與所有權保留這種擔保方式相結合的分期付款買賣合同。
詳言之,就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買受人雖先佔有、使用標的物,但在雙方當事人約定的特定條件成就之前,出賣人仍保留標的物所有權;待條件成就後,再將所有權轉移給買受人的分期付款買賣合同。
但誠需注意的是,此處的「條件」與民法意義上的」條件「 有所不同,這里的條件宜解讀為」負擔「,類似法條,參見《合同法》第93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
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與此類似者,尚有《合同法》第160條、《民法通則》第111條、《民通意見》第64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5條第一款第(二)項等,亦可作證。
Ⅱ 分期手機合同法怎麼量刑'
手機分期付款的合同,已經經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合同依法成立後,能否解除?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8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全部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隨意變更或解除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32條、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的合同,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時合同成立。
93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條件成就時,可以解除合同。
94條、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導致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2)、在合同履行期限內,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動表示不履行合同債務。
3)、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經催告後 合理期限內 仍不履行
4)、一方當事人遲延履行債務或其他違約行使 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5)、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167條、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達到全部價款5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其支付全部價款,也可以解除合同收回租賃物。出賣人解除合同的,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標的物的使用費用。
綜上所述,買賣合同經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意思表達真實依法成立的情形下,是不得隨意變更或解除的,否則契約的穩定性就無從談起!
如果當事人可以依據合同法93條、94條的規定解除合同,那麼顯然是可以的
即便無法解除合同,又可以參照合同法52、54條規定的無效或可撤銷的法定情形,請求法院宣布合同無效或對合同進行撤銷
如果既不能依法解除合同,又不能依約解除合同,更無法按照法定的無效或可撤銷合同 請求法院宣布合同無效或可撤銷 那麼強行解除合同 是需要付出違約責任的代價的!
Ⅲ 分期付款買賣中的合同如何解除
現實問抄題
韓某向某工廠購買一台大型機器,總價25萬元,約定分10次付清,每次2.5萬元,每月的第一天支付。韓某按合同的約定支付了五次共計12.5萬元後,因機器大幅度降價,韓某感到自己損失太大,所以停止了付款。三個月後,工廠通知韓某解除合同,並要求韓某支付該台機器使用費。那麼,法律對此是如何規定的呢?
律師解答
韓某已經支付了該台機器總價的一半,對於廠家來說,是否有權單方面解除與韓某的合同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出賣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買受人要求支付該標的物的使用費。既然韓某未支付的到期購機器款項已經超過了總價的五分之一,那麼工廠就有權解除與韓某的合同,並可以要求韓某支付使用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六十七條 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
出賣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買受人要求支付該標的物的使用費。
Ⅳ 分期付款買賣合同需要注意的哪些問題
分期付款買抄賣是一種特殊的買賣襲形式,一般認為是買受人將其應付的總價款按照一定的期限分批向出賣人支付的買賣形式。
分期付款買賣作為一種商業交易手段,與普通買賣相比,並不是一次性結清貨款,也不是在未來特定的時間一次性支付全部價款,而是分期分批的支付,由此可見分期付款買賣是一種信用交易,這種交易的順利完成是以買受人未來的生活沒有巨大變化為前提的。
但是實踐中買受人出現信用危機的情形比比皆是,然而在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時,作為買受人往往無法預見到未來的這種變化。而出賣人則在考慮到上述可能性的情況下,預先在合同中通過格式條款將此種風險所產生的危害全部轉嫁給買受人。
由於雙方地位不同,為不使強勢方以合同自由為名損害消費者利益,國家往往通過法律規定予以限制,以遏制這種不公平行為。
如我國《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出賣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買受人要求支付該標的物的使用費。但雙方不得在合同中約定,買受人尚未支付到期貨款金額低於總價五分之一,出賣人有權要求支付全部價款或解除合同的條款。
Ⅳ 民事合同糾紛被告可否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買賣是買家先支付貨物的部分費用,賣家將貨物發送給買家使版用,在使用過權程中,買家按期支付貨物的費用,直至結賬完畢。這種交易方式很容易產生糾紛,那麼,遇到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糾紛該怎麼處理呢根據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Ⅵ 經濟法合同分期付款
B對呀,
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條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
Ⅶ 什麼是分期付款買賣
分期付款買賣是一抄種特殊買賣,是指買受人按照一定期限分批向出賣人支付價款的買賣。在分期付款買賣的合同中,雙方當事人一般事先約定分幾批支付價款,但至少應分兩次。近年來,分期付款買賣的合同越來越多。例如,不少房地產開發公司開始推出分期付款買賣商品住宅的合同。
在分期付款買賣中,一般先由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給買受人,買受人受領標的物後分若干次支付價款。因此,為保護出賣人的利益,避免收不回價款的風險,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一些既保護出賣人利益,又不損及買受人利益的條款。例如,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當買受人遲延付款、損害出賣人利益時,出賣人有權解除合同或請求支付全部價款。出賣人也可以根據合同約定,暫時保留標的物所有權,即:只有當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後,或者買受人支付價款的金額己達總金額的多少時,標的物的所有權才移轉於買受人。
為充分保護出賣人的利益免受買受人久不付款的違約行為之苦,(合同法)第167條規定,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出賣人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買受人請求支付該標的物的使用費。
Ⅷ 法律上對分期付款購買定義
分期付款買賣法的法律性質應為一部信用交易法。分期付款買賣實質上是買賣的一種特殊類型,但這種買賣方式中附載有賣方對買方的信用供給,因而分期付款買賣法既不是單純的買賣法,也不是單純的關於信用的法,而是兩者兼而有之,是信用交易法。
分期付款買賣性是一部經濟活動法,首先其立法目的是確保信用交易的公正,規范信用交易的秩序,在兼顧買賣雙方的利益的基礎上,更側重於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因而它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經濟的色彩,是經濟法。其次,從調整方法上看,分期付款買賣法有鼓勵分期付款買賣的倡導者規范,有體現契約自由的任意性規范,但更多的是強制性規范,如對分期付款特約的限制性、禁止性規定。另外,從內容上看,完善的分期付款制度有信用提供者資格的取得、中止、續期、終止等 內容,如英國對分期付款商實行牌照制度並有管理當局。
立法的指導思想應當符合立法的目的。分期付款的指導思想根本上說是一種利益的平衡。即一方面為發揮分期付款買賣的制度價值,鼓勵信用交易的推廣發展,同時考慮到出賣人在交易過程中承擔借鑒不能收回的風險,應對其利益進行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處於弱者的地位,而在分期付款條款繁多、內容復雜,消費者以其知識、技能不能輕易理解,交易的公正平等難以維系。因而需對交易雙方利益關系進行具體考量,防止出賣人權利濫用,對交易中的消費者進行側重保護。唯此才能維護契約公正,實現法律在分期付款買賣中對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合理配置。
對出賣方的特殊保護,各國立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買方不能按期付款時法律對賣方利益的保護。這通常表現在買方在約定的期限到來未能向賣方支付約定的部分價金時,對賣方的兩種救濟方式上:1、賣方在這種情況下得要求買方立即付清全部剩餘價金,取消買方的期限利益,結束分期付款買賣。顯然,這是在有買方無力履約的危險時起到防止買方進一步拖欠,保護賣方的利益的作用。2、若買方無力支付到期之債,賣方可以解除合同,收回貨物,並要求買方支付使用費,賠償金。這是在買方履行不能時法律對賣方的最後保障。一般的說,上述兩種救濟方式,賣方並不能隨意行使,而只能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才能行使,對此,各國法律多有規定。二是在標的物所有權移轉上各國法律承認並賦予賣方保留所有權的權利。即在買方支付全部價金之前,貨物雖由買方現實支配,但所有權並不移轉於買方。這樣,在買方不按期支付價金時,賣方有取回標的物的權利,所有權保留起到了擔保價金債權的作用。
分期付款買賣法對消費者的側重保護,貫穿於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的各個階段,體現為對出賣人權利濫用的限制。在訂約階段主要的規定有:1、規定出賣人的前契約義務,要求出賣人提供真實詳細的交易信息。對分期付款買賣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或限制買方權利的條款應負特別提醒的義務。2、實習合同訂立過程中的強行持續程序,即為了避免買受人沒有時間仔細研究合同的有關條款,倉促訂立合同,法律以強制性規定在合同的成立前規定了一定的期間,讓合同相對人在訂立合同之前予以謹慎的考慮。3、合同訂立後,為消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期或冷卻期(cooling-off period)以改變主意,撤銷合同。例如日本的《割賦販賣法》規定,消費者在接受分期付款銷售契約的提議或締結契約後,享有4日的「冷卻期」。在此期間,消費者可以撤回自己的承諾或者解除契約而不負違約責任。在合同的履行中對消費者的保護主要有:1、規定出賣方對標的物的瑕疵擔保義務和權利擔保義務。2、對分期付款買賣中的特約作出強制性的限制性規定。如:德國的《分期付款買賣法》第4條規定,出賣人只在買受人連續兩期給付遲延,而遲延的金額已達到全部金額的十分之一時,才能主張期限利益喪失條款。其他類似的限制性條款有所有權保留約款、合同解除約款等。3、賦予消費者履行付款義務的寬限期,即在約定期間內不能付款時可延展一定期間,在該期間內的履約行為仍然有效。日本《割賦販賣法》對消費者未按期付款的,規定了20日的催討期。
各國的立法經驗告訴我們,由於分期付款買賣的特性所決定,分期付款買賣法應保護出賣人的利益,但更應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唯此才能實現買賣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利益上的真正平衡,實踐法律對公平的價值追求。
(二)分期付款買賣法的適用范圍
分期付款買賣法的標的應限於物,這已為各國立法所採納。但分期付款買賣的標的物范圍,則各國立法多有分歧:德國的《分期付款買賣法》第1條將標的物限於動產。而多數國家的立法則不限於動產。根據我國的分期付款買賣的實踐(我國台灣民法對分期付款買賣標的物並不限於動產),分期付款買賣的標的物應包括動產和不動產,而且不動產較動產的價值更大,更適於分期付款買賣產生的目的,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推動經濟的發展。
此外,分期付款買賣法雖規范的是買賣契約,但對於其他採用分期付款方式的契約行為,例如交換、租賃、供給材料承攬契約,也可以參照適用。⑥
(三)分期付款買賣的所有權移轉和風險責任承擔
分期付款買賣的所有權移轉不僅涉及到出賣人能否確實得到應得的價值,而且涉及到買受人的購買目的能否實現,因而對交易雙方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分期付款買賣中標的物的所有權應從何時移轉給買受人?對此,學者們的看法很不一致,主要形成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所有權是從交付時起移轉,另一種觀點認為所有權應從全部價款支付完畢時起移轉。從我國現行立法來看,應明確規定為,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分期付款買賣的標的物應從交付時移轉於買受人。這樣規定既符合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又體現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且可以同《民法通則》、《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相銜接、相統一,保障法制的嚴肅性和統一性。《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按照合同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33條重申了該條規定,並在第134條作進一步的補充: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所有權屬於出賣人。該規定相當靈活,為保留所有權的分期付款買賣提供了法律的依據。這樣,在分期付款買賣中,不動產所有權移轉適用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必須進行過戶登記;如果有所有權移轉的其他特殊約定,且不違反法律的,則可依該約定。這種約定通常為所有權保留約款。
風險責任是指由於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歸咎於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意外事故,致使標的物遭受毀損滅失。傳統民法將標的物的風險負擔與所有權聯系在一起,實行「物主承擔風險」的原則,但由於所有權移轉與標的物交付時間的不一致,往往導致「物主承擔風險」的適用的不公平。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規定:標的物所有權一般自交付時起轉移,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種「交付轉移風險」的立法較為合理。因為標的物的佔有人才有最大的方便去維護財產安全和防止財產風險的發生;而不佔有財產的所有人由於不能直接管領財產,難以有效的防範風險,由其承擔風險責任顯然是不可取的。
Ⅸ 合同法規定的分期付款產權關系如何界定
不動產以交付為限。
基本定義
不動產是指不可移動或者如果移動就回會改變性質、損害答其價值的有形財產,包括土地及其定著物,包括物質實體及其相關權益。如建築物及土地上生長的植物。[2]
《民通意見》第186條規定,土地、附著於土地的建築物及其他定著物、建築物的固定附屬設備為不動產。比如尚未收割的農作物,就是不動產,但收割後的農作物就是動產。
折疊法律定義
《民法》第66條:謂土地及其定著物;不動產之出產物,尚未分離者,為該不動產之部份。即其包括了土地和其上在建或已完成之建築物。
《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第4條:指土地、土地定著物或房屋及其可移轉之權利;房屋指成屋、預售屋及其可移轉之權利。
《不動產證劵化條例》第4條:指土地、建築改良物、道路、橋梁、隧道、軌道、碼頭、停車場與其他具經濟價值之土地定著物及所依附之設施,但以該設施與土地及其定著物分離即無法單獨創造價值,土地及其定著物之價值亦因而減損者為限。不動產相關權利:指地上權及其他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