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與生活
⑴ 法律和生活的關系
1、法指導生活:法律是國家設立的人們生活的行為准則,指導人們如何處理生活中的法律關系.
2、法保護生活:法是最有權威的國家意志,調整社會、單位、家庭、個人等復雜關系.凡是按照法律去生活的人,會得到法律的保護。法是保護人們生活的最有威力的手段。凡是得到法律保護的人,也就是得到了國家的保護、政府的保護、替察的保護、軍隊的保護.這是一種國家強制保護,是最有效的保護。
3、法調整生活:依法生活,會獲得美滿的生活。法調整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鄰里關系、繼承關系等社會關系。按照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符合全體人民的願望,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是一種協調、和睦、穩定,有利於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關系。
4、保護守法,制裁違法:違法要承擔責任,受到制裁;守法會受到保護.法是不許違背的。要依法生活,不違背法律,就要懂得法律。
(1)法社會與生活擴展閱讀:
法與生活有密切關系。法是一種規范,一種規則。知道規則的人,才會生活。知道法律,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不允許做的事,做了會有什麼後果;
知道法律,就知道允許做的事怎麼做,如怎麼繼承、怎樣結婚、怎麼離婚、怎樣買賣、怎樣租賃、怎樣贈予等等。按照法律做事,就能受到法律的保護;不按法律辦事,就得不到法律保護,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⑵ 舉例說明法律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就是先有社會才有法律,有了法律社會才會有序;但惡法非法,一切不順應時代、禁固民意的法律不得長久,比如中國的煙花炮竹禁燃法規、美國的禁酒令,壓制人性、限制合理自由,現在都廢除了。
⑶ 社會生活中與法律有關的案例,
4名村民抄合法取得了該村襲村民資格,理應享有村民同等的權利和待遇,應享有集體收益分配權,和其他集體成員一起,成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他項權主體的一部分,就應該成為征地補償費的受益權主體。
村規民約是村民會議制定的涉及村風民俗、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行為規范,屬於我國《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各種守則、公約」的一種。但村規民約絕對不能違犯法律、法規,否則就沒有任何約束力。村規民約中該項規定不僅有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律原則,與《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內容相悖,同時也侵犯了村民的合法財產權,應屬無效。
⑷ 法律與我們生活的關系
我們在來現實的行為是受到法自律的約束的,法律限定了我們行為的范圍。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權利又是法律給予我們的,所以可以說沒有法律我們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
而法律的產生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又是基於我們逐漸發展的道德觀念的,就是法律也是從我們千百年來養成的道德習慣中產生的,所以說法律是出自人們的,從這點來說法律與人們也是不可分割的關系。
另外我還覺得法律的制定是通過人們的,因為制定法律的權力屬於人們,執行法律的權力屬於人們,從種種角度來說法律與人都是緊密相連的。
(4)法社會與生活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並保護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既體現了國家性質,也反映了社會矛盾。
法律是最高的社會規則,掌控了法律就等於掌握了人類的命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由人民來制定,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確保國家性質的純粹性,調和社會矛盾的有效性。
法律條文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是為了規范活著的人而不是死去的人。法律工具主義者把法律當成了僵化的工具、不變的教條。它違反了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法律是人類社會創造的客體,也是人類解放自身的工具,它反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⑸ 法律與個人生活和職業發展的關系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里所說的規矩不就是法律嗎?在社會中必須有一定的約束才能讓社會和諧發展,那麼法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起什麼作用呢?這個看似很深奧的問提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法的作用泛指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法的作用可劃分為法的規范作用和法的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法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法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
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
人類社會自從有法律以來,就對發的本質進行了諸多的探討和研究。但只有在馬克思斯主義產生之後,才有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剖析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時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想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這一論斷雖然是針對資產階級法律而言,但是對於正確理解和把握一切類型的本質和特點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雖然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法律的作用可以分為四點1.法律具有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不可做,此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前提。2.法律具有預言作用,此作用可以及時有效的警示人們,可以在每個人的心底建立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3.法的校正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執行力來校正社會行為中出現的一些不法行為。4.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效益。這是法律的目的和根本性作用。
在法律社會中,法律的作用不容低估,它也有其局限性,表面在以下四方面: 1.法律調整的對象是人的行為,法律調整的范圍不是無限的法律只是眾多社會調整手段中的一種。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但並不是惟一手段。在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時,除運用法律調整外,還應有政策、紀律、規章、習俗、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道德等調整。在需要綜合治理的場合,法律有時也不是首選的手段。
法律作用的范圍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在社會生活中,並非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適用法律,法律只調整那些重要的社會關系領域,而有些「私」領域(諸如人們的思想觀念、認識和信仰等問題),只要它尚未表現為外在的行為,並產生超出該領域以外的社會影響(例如信仰可能外化為暴力行動),那麼就不宜採取法律手段加以調控。以「公」的手段來解決純粹「私」的問題,不僅無效無益,反而有害。2.法律自身特點產生的局限性首先,法律是規范,不是規律本身,它總是體現著人的意志的。不管是出於階級目的,還是立法者認識上的局限,法律總會存在著某種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其次,法律是概括性的規范,它不能在一切問題上都做到天衣無縫、縝密周延,也不能處處做到個別正義。再次,法律具有穩定性和保守性,它總是落後於現實生活的變化。最後,法律是講究程序的規范,缺乏對社會事件的及時應對和處理。3.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受人的因素的影響 .法律是通過法定程序制定並經由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執行的。如果沒有高素質的立法者,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如果沒有具有良好法律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專業隊伍,法律再好,其作用也是難以發揮的。而且,人們和社會的精神條件(法治意識等)以及文化氛圍、權利義務觀念、程序意識等直接制約和影響著法律的作用的發揮。4.法律的實施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法律總是十分信賴其外部條件,其作用總是容易受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執法機關的工作狀況、各級領導幹部及普通公民的法律觀、傳統法律文化,等等。
法律紮起現實生活中有諸多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主要是有立法質量、普法質量和執法效力的大小決定。對於每一部法律都要做到人人都知,只有這樣才能使法律的明示作用、法律的預防作用將以更好的體現。讓法在人們心中占據更重要地位,從而鞏固法在社會中的作用。
最後要說:人不自覺,法律再嚴也無用。為了個人利益還怕法律嗎?如果法律真的是那麼神,人們都怕法律,那些腐敗早不存在,犯罪案件也不會繼續攀升了。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聯系必然要出現許多新變化,生活中的摩擦、矛盾、糾紛也會日益增多。人們在幾乎每一個生活領域中,都會不同程度地面臨一些法律問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每個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護法,把法律作為自己行為選擇的准繩,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切實把握發展的機會,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⑹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6)法社會與生活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⑺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與法的價值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這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對其所創造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表述。 其中涉及到法的內容主要有:(一)法的關系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根源於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二)與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社會的經濟基礎,法律的政治的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式是豎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三)法屬於社會存在決定的社會意識的領域。按照這個科學的理論,法在社會上被定位為: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屬於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築,屬於社會意識的領域。 這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學結論,是解決法的具體問題的立足點和歸宿,是不可動搖的。非常明顯,社會必須首先解決人們的吃、穿、住等生產和生活的經濟問題,然後才能進行政治、法律等活動,這個道理極為仆素和科學。法起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一定發展階段,法的發展歷史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即生產方式所制約,法的功能是把社會存在的物質的生活關系固定化,法的價值是實現代表社會經濟基礎的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可視為觀察法的本質的第一個層次
⑻ 從個人角度出發,談談民典法與社會生活有哪些關系
民法典與公民的關系:人身關系、財產關系
一、人身關系:是基於公民自然人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它賦予了公民人身權利。
人身權利又具體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主要有生命健康、姓名、榮譽、信用、隱私等權利。法人的人格權包括名稱、名譽、信用等權利。身份權是公民因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權利,並非人人都有的權利。
二、財產關系:民法典中的財產關系,是指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社會組織之間,自願發生的、受價值規律支配的經濟關系。包括經濟關系的建立、變更、與消滅。主要表現為財產的支配、佔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它分為靜態財產關系和動態財產關系。
靜態財產關系也稱為財產流轉關系,比如夫妻財產、贈與、買賣、租賃等。動態財產關系也稱財產支配關系,主要包括物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股權關系、遺產繼承等。
(8)法社會與生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