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社會論文
1.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 論文怎麼寫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回了馬克思本人答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畢業論文是教學科研過程的一個環節,也是學業成績考核和評定的一種重要方式。畢業論文的目的在於總結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具有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全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並使他們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
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眉目。各類文章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畢業論文的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幾種。
總標題
總標題是文章總體內容的體現。常見的寫法有:
①揭示課題的實質。這種形式的標題,高度概括全文內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它具有高度的明確性,便於讀者把握全文內容的核心。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也很普遍。如《關於經濟體制的模式問題》、《經濟中心論》、《縣級行政機構改革之我見》等。
②提問式。這類標題用設問句的方式,隱去要回答的內容,實際上作者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只不過語意婉轉,需要讀者加以思考罷了。這種形式的標題因其觀點含蓄,輕易激起讀者的注重。如《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單干嗎?》、《商品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嗎?》等。
③交代內容範圍。這種形式的標題,從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觀點,只是對文章內容的范圍做出限定。擬定這種標題,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論點難以用一句簡短的話加以歸納;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內容的范圍,可引起同仁讀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鳴。這種形式的標題也較普遍。如《試論我國農村的雙層經營體制》、《正確處理中心和地方、條條與塊塊的關系》、《戰後西方貿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這種形式的標題給予全文內容的限定,可伸可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文章研究對象是具體的,面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須有很強的概括性,面較寬。這種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的標題,有利於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拓展。如《從鄉鎮企業的興起看中國農村的希望之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從「勞動創造了美」看美的本質》等。
⑤用形象化的語句。如《激勵人心的治理體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論》等。
標題的樣式還有多種,作者可以在實踐中大膽創新。
3.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畢業論文哪個好寫
建議你寫【社會保障法與視同徼費年限之間的矛盾如何正確解決】當前很有現實作用,論文就是要有現實真対行。去做個社會調查,保證資料豐富齊全。要找老同志吆。
4. 我要一篇法學的畢業論文和社會實踐
順便說一下格式:
一:實踐目的。
二:實踐內容。
三:實踐結果。
四:實踐總結或體會。
謝謝啦。。
最佳答案 電大法學專科社會實踐論文
最後一個假期,我去區檢察院實習,時間是從二00二年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九日。實習期間努力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盡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習期間能夠遵守工作紀律,不遲到、早退,認真完成領導和檢察人員交辦的工作,得到院領導及全體檢察幹警的一致好評,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
此次實習,主要崗位是審查起訴科,因此主要實習科目是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也涉及一些其他私法科目。在實習中,我參加了幾起案件的開庭審理,認真學習了正當而標準的司法程序,真正從課本中走到了現實中,從抽象的理論回到了多彩的實際生活,細致的了解了公訴起訴的全過程及法庭庭審的各環節,認真觀摩一些律師的整個舉證、辯論過程,並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適用及適用范圍。跟隨幹警提審,核實犯罪事實,探詢犯罪的心理、動機。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國的公訴程序及法庭的作用和職能,同時還配合公訴人員做好案件的調查筆錄和庭審筆錄,做好案卷的裝訂歸檔工作。
實習期間,我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努力工作,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領導和檢察幹警求教,認真學習政治理論,黨和國家的政策,學習法律、法規等知識,利用空餘時間認真學習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為以後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對一些工作感到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時才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這也許是我一個人的感覺。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我們的法學教育和實踐的確是有一段距離的。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是法學的發展是在實踐中來完成的。所以,我們的法學教育應當與實踐結合起來,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具體說就是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關系,以課堂為主題,通過實踐將理論深化;暑期實踐與平時實踐的關系,以暑期實踐為主要時間段;社會實踐廣度與深度的關系,力求實踐內容與實踐規模同步調進展。
在實習過程中,也發現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國政府為推進法治建設而進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們的法制觀念、法律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與廣度上還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時候,人們對有些法律條文是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如何適用它,以至於觸犯法律;有時候人們對兩個以上不同法律對同一問題的規定不明白,不知道該適用哪一部法律,有一個案件就是這樣的,被告人原是某村會計,後來在改選中落選,這樣一些會計帳簿、會計憑證需要移交,但是他一直認為《會計法》是規定的要等帳目清算後再移交,所以就堅持不交出,結果被以隱匿會計帳簿、會計憑證罪逮捕。這一個案例就說明我們的普法活動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實際,真真正正的讓人們了解法律、法規的含義。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確立人們對法律的信仰,確立法律神聖地位,只有這樣法治建設才有希望。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實習中所接觸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甚至有兩個犯有搶劫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年的。不考慮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從社會大環境來說,我覺得社會也有一些責任的。從八十年代初改革開始到八十年代末,這是一個重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段時間對精神文明建設有些放鬆,也就是說,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時期就有可能已經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所以說,教育從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個口號,要真正落到實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近一個月短暫而又充實的實習,我認為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過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向他人虛心求教,遵守組織紀律和單位規章制度,與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都要在實際生活中認真的貫徹,好的習慣也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培養。這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領導和幹警們的教導,這是我一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這次實習也讓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關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學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對於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就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學習法律的最終目的是要面向群眾,服務大眾,為健全社會法治,為我們的依法治國服務的。高等法學教育在推進法治建設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其培養的具備一定基本理論知識,技術應用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技能人才,將在社會上起到重要作用。現代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規則的社會,我們的國家要與世界接軌,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因此,對人才的培養,應當面向實際,面向社會,面向國際。法學教育本身的實踐性很強,所以採用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模式是比較可行的,大學的法學院應當與公、檢、法、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定期安排學生見習,讓學生更好的消化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法學的興趣,避免畢業後的眼高手低現象,向社會輸送全面、合格、優秀的高素質法學人才。
5. 電大法學專科畢業論文和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1畢業論文屬於學術論文。
2隻要不是抄的,你寫出全世界最差的一篇論文就 可以。
3比著葫蘆畫瓢,找一篇去年畢業 同學的範文,格式樣式,照著寫就行了。
4畢業論文的實 質是讀後感,選一本書,花一個星期讀一遍。邊讀 邊做筆記。把筆記整理一下,按範文格式條理一下,就是很好的論文了。
5問題的關鍵是:你必須花一周的時間。許多同學不願花費這個時間,那就沒轍了。別的也別談了。 完了。
6有的同學找朋友幫忙,自已不寫,讓朋友替自己寫一篇。 這當然好,但現在的朋友大都靠不住。你讓他寫一篇給你,他滿口答應,沒過兩天就送給你一篇。你千恩萬謝。可是拿給老師一看,原來是從網上粘下來的,亂碼都 還沒改。更可氣者,一稿多用,他還把這篇「論文」送給好幾個人,賺了好幾頓飯,造成「雷同抄襲」、頻煩吃飯。
7結論:只能自己寫,花一周時 間。
8那位問了:「我寫得不好怎麼 辦?」答:「這是偽問題。別管好壞,先寫出來就行。老師還怕都寫好呢:沒法分優良中差了!總之,你寫出一篇全球最差的論文就行,只要不是抄的!」
9隻要硬著頭皮寫,傻瓜都能寫一篇。
第一章 選題
一、選題的原則
(一)有價值(有品位,內行)
(二)有可行性(或操作性,大小適中,難易恰當)
(三)有濃厚興趣(興趣是動力,必須是自己喜歡的。)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果你什麼都不喜歡,那就更好辦:讓輔導老師給你一個題目就行。
(四)專業對口(專業專長)
二、 選題的 方法
(一)亟待解決的課題
(二)填補空白的課題
(三)有爭議的課題
(四)有矛盾的課題
(五)可綜述的課題
第二章 搜集資料
學術研究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因此,搜集相關文獻信息,非常重要。要求能快 速、准確地搜集到所需的資料信息。
一、直接材料的搜集
第 一手材料
二、間接材料的搜集
從文獻及網路查取的材料
(二手材料一定要注意核對。)
圖書、期刊,紙本索引及網路檢索GOOGL、網路網等,關鍵詞檢索。
三、材料的分析
讓材料自然分類,類聚法。
第三章 寫提綱
提綱盡可能詳盡,條理清晰,條塊分明。
(鑲玻璃法: 把內容分成幾塊,一塊塊往上填內容就行了。)
一般分為序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論證的形式,縱深式(遞進式),平列式,綜合式。
第四章 寫論文
一、格式及要求:前置部分及主體部分
前置部分:標題、署名、指導教師、目錄、摘要、關鍵詞
(一)標題:對論文重點的直接呈現。准確得體,通俗易懂,簡短精練(不能 簡短,可加副標題),符合規范。
(二)署名,在題下。
(三)指導教師:xxx
(四)摘要(可復制文中關鍵句子,稍作修 飾、連綴即可)
(五)關鍵 詞,一般3—5個即可,以重要程度為序。
(六)目錄
主體部分:
前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致謝
(一)前言(引言,序論,導言,緒言)
(二)正文(本論,主體)
(三)結論
(四)注釋
(五)參考文獻
(文獻名,作者,出版社,版次)
二、具體方法與規 范
(一)寫作的順序
1按照提綱自首至尾
2先寫思考成熟的部分,最後焊接起來。(若不知從何寫起,就這樣寫)
寫此不管彼,只求一意法。
(二)引用材料的方法
1直接引用法
引證。推論,尊重,顯示自己並非標新立異,不乏同道。(拉贊助)
2先斬後奏法
先概述觀點,然後指出某人某文已詳言之(加註參見)
3映帶法
崇山峻嶺,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研究韓愈,不妨提及東坡;研究明清詩,也可上溯到漢魏。
4戒剽竊。學會運用,而不是照抄。
(三)論文的整體要求
准確,概括、簡練,嚴謹客觀,平實,文采。
不可以孤立的看問題,要注意上下影響。
(四)段落、標點規范
(五)語體的要求
要簡約典雅。
第五章 修改、定稿
文不厭改,要改得死去活來。
一、自己反復閱讀, (1)改正錯誤的字、詞、句(筆下誤)。(2)邏輯錯誤
(3)修正完善觀點(4)論據錯誤(5)調整結構布局(完美,圓滿,面團原理,增刪 材料)(6)修飾詞句。
面團原理:你如果原打算寫五個部分,最後只寫成三個部分;那你就說你本來就打算寫三個部分,現在如期完成了,很「圓滿」。因為沒有人知道你的原計劃,也 沒有人想知道,所以沒必要告訴他人。
二、他人審校(吸收他人意見;自己的錯誤往往看不出)。
互相審閱,互相挑毛病。
第六章 答辯
虛心點就行。自己寫的,也不用心虛。
6. 大學論文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1500字
撰寫論文注意事項:
1、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諱把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不要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詮釋論文內容。
2、盡量採用文字敘述,不要將文中的數據羅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簡潔,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應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內容不宜展開論證說明,不要列舉例證,不介紹研究過程;
3、摘要的內容必須完整,不能把論文中所闡述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遺漏,應寫成一篇可以獨立使用的短文。
4、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條列式書寫法。陳述要客觀,對研究過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觀評價,也不宜與別人的研究作對比說明。
例文: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根源於風俗和習慣,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主要靠風俗習慣調整的,從食物分配到婚姻締結,都體現了風俗習慣的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社會關系愈變得復雜。
單純的靠風俗和習慣已不可能完全調整,因此道德便產生了,所以道德的產生並不是抽象的來源於人們的內心,更不是來源於宗教神學,而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哲學上將道德劃入上層建築,是維護本階級經濟基礎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以習慣風俗和道德去調整全部的社會關系已不可能,社會需要更有力,更廣泛的標准和規范去調整,法律便應運產生。法律的出現,並不是意味著社會關系的調整不再依靠道德,法律在調整方式,調整范圍上也有著局限性,道德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
法律與道德彼此都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具有重要作用。法律與道德屬於不同的上層建築,不能將法律完全等同於道德,當然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如果把所有的道德原則轉化為法律原則,那麼法典便成了道德法典,這恰恰不利於人類的進步,因此法律與道德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法律與道德產生的歷史與方式不同,從產生的歷史過程看,法律是人類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沒有法律,而道德風俗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任何社會都有的行為准則,另外,道德隨民族,種族,宗教,習俗的不同而不同,而法律在一國或一定區域內。
法律是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修改和廢止的,只有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才能將本階級的意志轉化為具有國家強制性,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而道德則是由人民長期的生活習慣轉化而來,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更多的依靠社會輿論和人民內心的信念良知來遵守。
第二、法律與道德適用的范圍不同,法律是劃分罪與非罪,合法與違法的標准,道德則主要是劃分善與惡的界限,這兩種界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互相重疊,也可以互相獨立,有多種情況:
1、道德所否定的法律也是禁止的。如殺人,放火,投毒等一系列犯罪行為。
2、某些道德規范不否定,而法律則是禁止的。如過失犯罪。
3、道德規范所肯定,而法律則是禁止的,如在封建社會哈姆雷特式的人物,或是反抗統治階級的惡法。
4、道德上不提倡,法律卻許可,如:離婚,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受家庭暴力迫害而提出離婚,現代法律和道德都是支持的。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所調整和適用的范圍,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也有相互矛盾的部分,單就與道德相關的法律而言,這一部分一般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遵守這些法律規定,是道德的起碼義務,但是法律不幹預或是無法干預道德可以干預。
如個人操守品質或是人際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適用的范圍比法律廣。那些與道德無關的法律,非道德所能調整,只能由法律調整。如新崛起的經濟法律,行政法律,環保法,有的只是程序性的規定,與道德關系較少,或是沒有關系。
這些法律不像刑法那樣僅憑道德就可以判斷,因此,從這方面看,法律所調整的范圍比道德廣。
7. 求一篇2000~3000字的關於科技與法律的關系的小論文。
科學技術與法律的關系研究
科學技術與法律的關系研究 科學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它是未來社會變革的啟動力。人類已經從發展和利用科技轉變為受科技影響,被科技所左右。法律必須對這種強勢力量予以強勢應對。因此,研究法律與科技關系並予以正確處理是本文的中心議題。
科學技術與法律的關系研究
一、法律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識世界和以勞動改造世界的產物,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其本身不具有階級性。法律則不同,法律必然為一定社會的統治階級所控制和利用,充滿了政治色彩和階級烙印。但是,法律與科學技術又是息息相關的。在階級社會里,科技為誰服務,向哪個方向發展以及對科技的哲學分析等方面,都是受階級影響的①。
法律的社會性是科技與法律相互滲透的內在原因。然而,詳細說來,讓此種關系得到充分發展的現實條件為:第一,科技的社會化趨勢日益明顯。第二,大量的社會關系問題需要法律與科技的共同調節。因此,在當今社會中,人類的科技研究工作,必須以法律的外衣尤其是這其中重要的科技法予以維護,使客觀規律得到遵守,人類的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
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法律的相應調節辯證統一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相互聯系和互相滲透並共同作用於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既維護了階級統治,也顧及了社會管理,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作用促進社會的發展。
二、法律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法律以對社會關系的調節為武器,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開拓出一片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法律是科技和人類間矛盾的調節器,其能夠有效調控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發的各類問題。
法律抑制科技和人類間的矛盾。比如,生物學、醫學的發展與人類倫理的矛盾問題、科技的廣泛應用與生態環境的調和問題等等都需要法律的調節。而科技法是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尊重客觀規律和法學理論的基礎上,專門針對科學技術及其相關問題,科學地總結的新的部門法。
從人類社會的生產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來看,在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入侵自然、索取自然資源在程度上和范圍上皆有了質的飛躍。北京的「霧霾」現象就是鐵證,克隆技術的進步讓人類在發展與倫理間難以抉擇。這些使人類無比困擾憂慮的社會問題,完全不是我們用個人素養所能控制和消除的。但是,我們能以法律制度來協調科技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讓科技真正成為人類的朋友,建設人們共同期待的和諧幸福的社會。法律讓科學技術給自然和社會引發的危害得以控制,是全世界的共識②。
第二,法律是科學技術活動的引領者和管理者。科學技術發展到現今時代,已然是全方位多領域的活動。各種高端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再待在過去單個領域的空間尋求進步,一個學科的小團體已不存在了,漸漸趨向於多個學科領域的互相合作,多個圈子的交叉滲入,而促成這些合作則不僅靠科學家自己而真正需要國家的正確引導、指揮、組織和管理,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各種資源優勢完成科學技術活動。國家制定的科技法律能夠確保這些得以實現。
第三,法律能夠賦予科技經濟價值和商業價值。科學技術是人類生產的工具,科技活動的目標是創造出成果以應用於人類的生產活動。但是,人類一定會陷在在科學技術所能提供的巨大生產力與其原創者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矛盾之間。法律恰能以理性的權利義務安排,使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決。具體來說,法律把科學技術研究的成果以權利的形式安排成專利權、著作權等創造者特有的權力,給予它們以法律上的屬性,成為同其它產權功能類似的知識產權。
三、科學技術對法律的影響
(一)科技對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物質影響,觀念影響和方法論影響
1.物質影響。首先,為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諸如環保法、國際私法等眾多新興法律部門不斷出現。其次,科學技術讓各種法律活動更為有效地進行。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結婚。」③這種帶有深刻科技烙印的法律條文則正是醫學上、生物學等科學技術得以運用於立法工作並取得成功的很好例子。最後,科技讓立法的工作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國家立法工作的一般成員在碰到科技立法時總是會感覺到能力不夠,於是把科技立法涉及到專業知識得方面托負給專門的機構及特殊人員,並與他們通力合作,漸漸地,「委託立法」應運而生。立法者若無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而精確的調查統計資料和跨部門、跨學科的協作,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是不可能的④。
2.觀念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類的法律意識和觀念更新換代。就法律意識來說,醫學、生物學的發展使人們對於自然人死亡的不再是以停止呼吸為標准,而自然人的腦死亡才成為真正具有法律意義和說服力的死亡。就法律觀念來說,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們能夠建立更為直接、廣泛和快捷的社會關系,讓人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密切的交流,學界為適應時代潮流,誕生了法律時效與時限的理論。由於科技使各國空間距離相對縮短,地球成為「地球村」,一國在制定本國法律的之時得同時參考相關國際法律條文和其他國家法的相關規定,以便在最大程度、最大范圍上讓本法律得到有效使用和嚴格遵守。
3.方法論影響。科學技術對法學的方法論的影響在現今有革命性的意義,尤為值得重視。我們認為,法律與科學技術兩者在方法論上並無不可逾越的鴻溝。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貫徹的科學的方法論——「科學方法」,把「科學方法」從科技開發搬到法律制定和實施上,就會在對法制系統活動規律的准確認識方面及實行社會控制等相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對於「科學方法』的正確運用過程中,我們必須以嚴謹求實的精神,自覺合理運用科學方法,並應最大程度上的思考在法律問題本身的各種因素和復雜的社會現實與法律的聯系。因此,在法律領域中對科技的應用是要服從某些條件的,其中之一就是要理論本身的合理有用,它僅提供輔助,而且其本身還有待於完善。因此,我們在法律領域中運用「科學方法」應持審慎態度,這才是科學技術對法律作用的正確處理。
8. 急求一篇論文「法律的重要性」
法律在和會社會中重要意義
葯劑1102 201118350218 吳雲勇
摘要:法律區別於道德規范、宗教規范、風俗習慣、社會禮儀、職業規范等其他社會規范的首要之處在於,它是由國家創制並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法律不但由國家制定和認可,並且由國家保證實施。也即是,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的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
關鍵詞: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市場 先進文化 民主
一、法律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要保障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社會法治建設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和保障。 社會主義法治對和諧社會的保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要求,也是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做保障,才能更好的引導、規范和約束公民和政府的行為,使之依法辦事,循章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2)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司法和執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司法往往被視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社會公正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只有建立一個公正、高效的司法體制,真正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社會環境,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民群眾才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社會安定。同樣,執法的公正、高效也是當然要求。
(3)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守法方面。社會成員遵紀守法,政府嚴格依法辦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守法意識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要件。
(4)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法律監督方面。法律監督可以通過對立法、司法和守法三個方面的作用來間接保障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二、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推進
行政機關是國家機關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公民關系最密切,因而也是權力最大,機構最多、人數最多的一個部門。由於我國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使經濟受政府的直接干預太多,使本應屬於企業、個人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侵犯,使法律賦予市場主體的權利不能實現。
所以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具體的說就是用法律的形式重塑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廢除那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舊職能,另一方面確定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職能。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打破以政府為中心、以計劃命令為手段的經濟模式,將市場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將經濟規律作為市場運營的准則。因此,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必須由直接的微觀管理,轉變為制定戰略計劃、確立市場規則、向市場主體提供服務、促進市場發育、維護市場秩序的宏觀、間接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實踐證明,政府職能不轉變,自由、競爭、公平的市場機制就無法形成。其次,政府的執法行為要遵守職權法定原則。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凡法律沒有規定的,政府就無權行使,這就是強調政府權力的有限性。傳統的官本位的管理型政府強調的是企業的權利是有限的而政府的權力是無限的,這種權力倒置現象最終使企業成為政府的附屬部門,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管理,使企業失去自由和活力。所以不注意政府權力的有限性而任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那麼就可能導致一系列破壞市場關系,損害自由競爭,漠視市場主體權利的惡果,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法律在文化建設方面作用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禮法兼治」的社會綜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與民間法並列的「混合法」模式:「無訟」價值觀下節約成本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守法觀念;司法中「親親相容隱」的人倫主義:「慎刑恤獄」的司法人道主義:「實質正義」的司法價值取向;法律的「集體主義本位」:「為政在人」的人治觀:「親民」的政治道德觀;法律語言的簡潔;司法人員的人文素養;古代行政立法、監察制度及廉政建設及歷史上「變法」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包含著符合現代法治的成分,經過改造,完全可以為當前的法治建設服務。
仔細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內容龐雜、良莠不齊,其中包含著許多優秀成分的同時還包含著更多的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時代拋棄的糟粕,因此,在利用傳統法律文化時,必須仔細地鑒別。對於其中的專制主義、法律工具主義、泛刑事主義等明顯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內容應毫不猶豫地予以拋棄,對於其中含有的優秀成分,亦必須仔細鑒別,巧妙合理地予以運用。
四、法律在民主進程的重要意義
一是強立法、弱司法。在我國,立法主體包括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政府。司法機關雖然可以做出司法解釋,但司法機關並不是形成法律體系的主體,司法解釋並不能在法律之外創制新的原則和規范。也就是說,在我國只有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才可能成為形成法律體系的主體,「法官造法」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完全不被認可的。從國家權力的實際配置看,司法權弱於立法權,不能審查立法,也不能審查違憲。盡管有行政訴訟制度,司法機關因此可以對行政行為做出司法審查,但司法權在事實上也明顯弱於行政權。在這樣一種體制下,我國形成法律體系採取的是強規定式的立法模式,這使得我國法律實踐中理性「邏輯」的分量重於日常「經驗」的成分。
二是強國家、弱社會。從理論上講,規則的產生有多種途徑,立法和司法活動能產生規則,社會或共同體成員通過長期互動也能自發形成規則,因此,在法理上有「國家法」與「活法」、「立法」與「法」、「書本上的法」與「行動中的法」的區分。在強規定式的立法模式主導下,不僅司法在法律規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受到抑制,而且,短短30年間,社會或共同體成員通過互動而自發形成規則也是不充分的。在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中,立法機關和政府居於明顯的主導地位,立法活動更多地表現為法律移植以及基於國家立場對社會的變革和改造。這可能導致法律規則與社會對規則的實際需求不一致,或者說,法律規定與社會實際發生一定脫節。由此,法律實踐中時常會出現法律快速而頻繁的修改,而社會生活中那些沒有得到有效規范的領域的法律秩序往往通過「治理」色彩濃厚的社會管理來實現。
三是強制定、弱執行。法律制定是一回事,法律是否得到切實執行是另外一回事。改革開放初期,在法制建設初見成效之時,法律執行問題其實已經顯現出來。1982年,黨的十二大就此曾專門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不但有相當數量的群眾,而且有相當數量的黨員,包括一些負責幹部,對法制建設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已經制定的法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執行。」此後,在諸多法律紛沓而出的同時,維護法制的統一以及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強調。盡管如此,違法甚至違反憲法的行為、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執行難」仍然存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些權利和原則在事實上並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就實踐而言,不定期的執法檢查、專項整治、「嚴打」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嚴格執行法律的常規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健全。
四是強政治、弱法律。就政治與法律的關系而言,政治需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和約束,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政治的支持和維護。在政治與法律的關繫上,一方面,盡管與新中國成立後頭30年相比,後30年政治和行政越來越轉入法治軌道,但政治對法律實踐仍有過大的主導作用和實際影響。例如,憲法雖為國家根本大法,但它仍是一部需要修改、而且事實上也是可以時常被修改的、改革時代的憲法;一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受到部門、行業等利益的影響和干擾;立法、司法活動的專業化程度還不夠高,特別是司法機關在司法職能之外還承擔著大量政治、行政乃至社會職能等。另一方面,立法和法律實踐在有些方面需要受到的常規化的政治影響還不夠有力,例如,民主立法、立法的公眾參與、立法監督等。
查閱文獻:《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建設》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