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完善
1. 如何健全和完善勞動合同法
健全勞動合同法需要用人單位、勞動者、國家三者共同努力,從用人單位角度來說,需要內完善勞動合同制容度,與勞動者訂立合同,完善社會保險這一塊制度,對於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有的地方做的還不是很完善,但從長遠來看,完善這些軟實力的建設,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勞動者方面,要有勞動合同意識,懂得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權益受到威脅時能及時以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國家方面,我個人覺得,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還不是很到位,需要勞動監察部門的公正。
2.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制定《勞動合同法》,是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立法宗旨也稱立法目的。本條規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層意思:
一、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勞動合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是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本依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開始對計劃經濟下的固定工制度進行改革。1986年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決定在國營企業中新招收的職工中實行勞動合同制,開始打破勞動用工制度上的「鐵飯碗」。1994年通過的勞動法將勞動合同制度作為法定的用工制度,規定適用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單位,勞動者也從新招用的職工擴大到所有的勞動者,不分固定工和臨時工,不分管理人員和普通工人。勞動法對勞動合同作了專章規定,是我國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據。勞動法的制定,標志著我國勞動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勞動法實施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勞動法確立的勞動合同制度,對於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分配用工的勞動用工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向選擇的勞動用工制度,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勞動用工情況多樣化,勞動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一些新型的勞動關系,如非全日制用工、勞務派遣工、家庭用工、個人用工等等。同時,在實行勞動合同制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如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短期化、濫用試用期、用人單位隨意解除勞動合同、將正常的勞動用工變為勞務派遣等等,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也給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隱患。因此,有必要根據現實存在的問題對勞動合同制度做進一步的完善。制定勞動合同法,就是要規范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行為,明確勞動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促使穩定的勞動關系的建立,預防和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
二、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是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也就是說是「單保護」還是「雙保護」是勞動合同立法中爭論的一個「焦點」的問題。在公開徵求意見和審議中,一種觀點認為勞動合同法應當「雙保護」,既要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要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因為勞動合同也是一種合同,是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的,理應平等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只提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偏袒了勞動者,加大了用人單位的責任,束縛了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加重了用人單位的經濟負擔,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利益,將會使勞動關系失去平衡,最後也必然損害勞動者的利益。有的甚至還認為,如果勞動合同法過分保護勞動者,不顧及用人單位的利益,將會誤導境內外投資者,中國的法律不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甚至傷害投資者的感情,不利於我國吸引外資的政策。但是多數意見認為應當旗幟鮮明地保護勞動者地合法權益。因為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是勞動力相對過剩,資本處於強勢,勞動力處於弱勢,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力量對比嚴重不平衡,實踐中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比較普遍。勞動合同法作為一部規范勞動關系的法律,其立法價值在於追求勞資雙方關系的平衡。實踐中由於用人單位太強勢,而勞動者過於弱勢,如果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進行同等保護,必然導致勞資雙方關系不平衡,背離勞動合同法應有的價值取向。規定平等自願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並不能改變勞動關系實際上不平等的狀況,要使勞動合同制度真正在保持我國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就要向勞動者傾斜。
最後考慮到勞動合同法是一部社會法,勞動合同立法應著眼於解決現實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不簽訂勞動合同、拖欠工資、勞動合同短期化等諸多侵害勞動者利益的問題。所以從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的目標出發,立法還是定位於向勞動者傾斜。
三、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勞動合同法是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是勞動合同法的最終價值目標。法律是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的調整器,任何立法都是對權利義務的分配和社會利益的配置,立法必須在多元利益主體之間尋找結合點,努力尋求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特別是同一矛盾體中相對方之間的利益平衡。在勞動關系中,應當承認勞動者一方是弱勢,但是,如果立法過分擴大勞動者的權益,加大企業責任,就會使企業用人自主權受到束縛,難以實行優勝劣汰的靈活管理,影響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影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如果勞動者權益保護不到位,對企業責任要求過少,就會影響勞動力供給,不利於高素質的健康的職工隊伍的形成,最終企業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因此,勞動合同立法要在公民的勞動權和用人單位的企業責任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確保勞動關系和諧。目前我國勞動用工中普遍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將勞動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有得於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有利於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雙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勞動合同法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確立了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的最終目標
3. 試論合同法的作用
一、合同法反映了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實現了交易規則的統一和完善
★舊合同法在此方面的缺陷:
(一)原來三部合同法內容上不統一
1、三個合同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不一樣
1) 經濟合同法是規定國內的合同,還不是國內全部的合同,是國內所謂的經濟合同。
2) 技術合同法是專門規定國內的技術合同。是以技術關系,諸如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等這類特殊的合同關系規范對象的;
3) 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涉外經濟合同關系。
2、法律主體不統一
1) 經濟合同法中的合同主體只限於法人、農村承包經營戶和個體工商戶,不包括自然人;
2) 技術合同法的合同主體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
3) 涉外經濟合同法的合同主體包括中國的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與外國的企業、其它經濟組織和外國的個人,在這部合同法中,外國的個人是可以的,中國的個人不可以,並且涉外經濟合同法中的主體叫企業,不叫法人。
3、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不統一。
1) 經濟合同法規定的是過錯責任,因過錯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條件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強調的是過錯。
2) 技術合同法和涉外經濟合同法關於違約責任,法律條文說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的條件,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根本不提過錯的問題,也就是無過錯責任。
4、合同法的基本原則表述上不一致。
1) 經濟合同法將合同法的基本原則表述為平等互利、協商一致;
2) 技術合同法則表述為自願平等互利有償。
5、合同形式不一致。
1) 經濟合同法承認口頭合同,即時清結的合同可以採取口頭形式,不是即時清結的採取書面形式;
2) 技術合同法和涉外經濟合同法嚴格要求必須採用書面形式。
6、結構風格不一致。
1) 經濟合同法是總則加分則,規定了十種典型合同;
2) 技術合同法也是總則加分則,規定了合同分則;
3) 涉外經濟合同法全是總則,根本沒有規定分則。(英美法系風格)
(二)現時生活中發生的很多合同關系三部合同法都未作規定經濟秩序的維持造成困難。
1、中介合同關系
2、融資租賃合同關系
3、儲蓄合同、結算合同關系
★新合同法的在此方面的優點:
(一)將三部合同統一到一部合同法當中,統一了合同法內容和交易規則
(二)對新合同法仍然沒有規定的合同類型適用合同法總則以及比照類似合同類推適用,將各種合同納入了合同法調整范圍。
如
二、合同法剔除了反映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容,盡可能符合市場經濟的本質
(一)原來的合同法將合同稱之為"經濟合同",這個概念本身就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反映。
(二)原經濟合同法,強調主體的特殊性,都必須是社會主義組織,已經不符合
社會實際生活了。
*合同主體已經多元化:國有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合作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企業、個體工商戶、公民個人等
(三)合同的監督管理機關工商行政部門的監管限制了合同自由
(四)技術合同的管理過於廣泛
新合同法將技術合同法納入了統一合同法當中。
三、新合同法中創設了許多新的制度(與舊法相比)
(一)合同法第42條規定了前合同義務;第60條規定了附隨義務;第92條規定了後合同義務。
1、合同義務 向前面擴張了,合同沒有成立就有義務,即前合同義務;
2、向後擴張了,合同關系已經消滅還有義務,即後合同義務;
3、在合同關系存在期間還有當事人沒有約定的義務,即附隨義務。
(二)對格式合同的規制
1、規定格式條款的使用人在決定合同內容的時候應該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 遵
循公平的原則。
2、規定了格式條款使用人的提示義務。
3、直接規定某些條款無效
4 、最後還有一個管制的辦法,就是對格式合同某個條款的理解有爭議時,通常
採納不利於格式條款使用人的那樣一個含義為標准裁判案件。
(三)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的確立
四、合同法的創造性(我國獨創)
代位權制度、撤銷權制度、表見代理制度等是我們參考和借鑒其他國家合同法設立的。我們的創制:
(一)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的效力認定。
(二)後合同義務,等
4. 較之於合同法,民法典合同編作了哪些增減
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並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三編合同,共3個分編、29章、526條,主要內容有:
1.關於通則。第一分編為通則,規定了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保全、轉讓、終止、違約責任等一般性規則,並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完善了合同總則制度:一是通過規定非合同之債的法律適用規則、多數人之債的履行規則等完善債法的一般性規則(第四百六十八條、第五百一十七條至第五百二十一條)。二是完善了電子合同訂立規則,增加了預約合同的具體規定,完善了格式條款制度等合同訂立制度(第四百九十一條、第四百九十五條至第四百九十八條)。三是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計劃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第四百九十四條第一款)。四是針對實踐中一方當事人違反義務不辦理報批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問題,明確了當事人違反報批義務的法律後果,健全合同效力制度(第五百零二條第二款)。五是完善合同履行制度,落實綠色原則,規定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第五百零九條第三款)。同時,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增加規定了情勢變更制度(第五百三十三條)。六是完善代位權、撤銷權等合同保全制度,進一步強化對債權人的保護,細化了債權轉讓、債務移轉制度,增加了債務清償抵充規則、完善了合同解除等合同終止制度(第三編第五章、第五百四十五條至第五百五十六條、第五百六十條、第五百六十三條至第五百六十六條)。七是通過吸收現行擔保法有關定金規則的規定,完善違約責任制度(第五百八十六條至第五百八十八條)。
2.關於典型合同。典型合同在市場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應用普遍。為適應現實需要,在現行合同法規定的買賣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等15種典型合同的基礎上,第二分編增加了4種新的典型合同:一是吸收了擔保法中關於保證的內容,增加了保證合同(第三編第十三章)。二是適應我國保理行業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需要,增加了保理合同(第三編第十六章)。三是針對物業服務領域的突出問題,增加規定了物業服務合同(第三編第二十四章)。四是增加規定合夥合同,將民法通則中有關個人合夥的規定納入其中(第三編第二十七章)。
第三編還在總結現行合同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了其他典型合同:一是通過完善檢驗期限的規定和所有權保留規則等完善買賣合同(第六百二十二條、第六百二十三條、第六百四十一條至第六百四十三條)。二是為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第六百八十條第一款)。三是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建立租購同權住房制度的要求,保護承租人利益,增加規定房屋承租人的優先承租權(第七百三十四條第二款)。四是針對近年來客運合同領域出現的旅客霸座、不配合承運人採取安全運輸措施等嚴重干擾運輸秩序和危害運輸安全的問題,維護正常的運輸秩序,細化了客運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第八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第八百一十九條、第八百二十條)。五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修改完善了贈與合同、融資租賃合同、建設工程合同、技術合同等典型合同(第三編第十一章、第十五章、第十八章、第二十章)。
3.關於准合同。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既與合同規則同屬債法性質的內容,又與合同規則有所區別,第三分編「准合同」分別對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的一般性規則作了規定(第三編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
5. 勞動合同法對於勞動法,哪些地方進行了完善,具體
完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有針對性地解決現行勞動合同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盡管在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濫用試用期和勞務派遣,限制勞動者的擇業自由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等。這裡面既有執法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立法不完善的原因。如對用人單位不依法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過輕、對勞務派遣用工形式缺乏法律規范等。為此,《勞動合同法》對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的完善,主要體現在針對存在的問題,補充和修改有關規定。如加重了用人單位不訂立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對勞務派遣進行了規范,加大對試用期勞動者的保護力度等,以彌補現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不足。
2.促進勞動者的就業穩定
目前,一些用人單位為規避法定義務,不願與勞動者簽訂長期合同。大部分勞動合同期限在1年以內,勞動合同短期化傾向明顯,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這一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工的就業穩定感和對企業的歸屬感,影響了其為企業長期服務的工作熱情和職業規劃,也對企業的長期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不利影響。為了更好地維護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權,《勞動合同法》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根據實際需要增加維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的內容
比如,為了保護用人單位商業秘密,促進創新、促進公平競爭,新規定了競業限制制度;為了適應企業結構調整、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放寬了用人單位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新規定了在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企業可以依法裁減人員。
6.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及意義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勞動合同法》第一條表明,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義:
《勞動合同法》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立法標本,不僅僅在於其演示了一場極為復雜、激烈的立法博弈,它對於中國未來的社會立法,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
《勞動合同法》提高了勞工標准,用工成本的增加會給企業帶來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動力,間接可能推動勞工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對於處於世界工廠核心的製造業工人而言,可以改善其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雖然遭遇了金融危機的打擊,但長期來看,《勞動合同法》對工人待遇與利益的促進應該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而在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勞動關系主體雙方中勞動者一方處於弱勢地位,因而 《勞動合同法》更加強調對勞動者的保護,同時也對保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給予了必要的關注,作出了相應的法律規范。
因此,只有正確全面地理解法律的立法宗旨,自覺增強法律意識,認真研究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全面推進法律的貫徹實施。
(6)合同法完善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勞動合同法》從立法伊始,就受到了相當的關注,全國人大第一次審議之後,2006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勞動合同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收到191849件意見,這一數據創造了改革開放後全國人大立法史的新紀錄。
在關於《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對經濟發展的意義以及勞動合同期限、勞務派遣、經濟賠償金等一系列問題上,不同立場的各方通過各自渠道發表意見,以期能在草案的修改中發揮影響力。盡管各方討論的議題有所不同,但卻最終以各種形式回歸於勞工標準的提高與否上。
經歷了各方的爭論和角力,《勞動合同法》幾易其稿最終頒布實施,和初次公布的草案相比,部分條款發生了變化。雖說立法過程中有多方的參與,但很明顯資方作為一個整體,發出了較為一致的聲音,具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因此最終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在資方的強大壓力下,作出某些調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7. 我國合同法對中小企業的保護及其完善之策
國家保護中小企業及其出資人的合法投資,及因投資取得的合法收益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屬犯中小企業財產及其合法收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其依法參與公平競爭與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歧視,不得附加不平等的交易條件。」:(一)「失業人員創立的中小企業和當年吸納失業人員超過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百分之六十的中小企業,可免徵所得稅三年;免稅期滿後,當年吸納失業人員占企業原從業人員總數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經稅務機關批准,可減半徵收所得稅二年。」(二)「符合國家支持和鼓勵發展政策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可減按百分之十五的稅率徵收所得稅;自企業投產年度起免徵所得稅二年。」(三)「在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創辦的中小企業,可減征或免徵所得稅三年。」(四)「安置殘疾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中小企業減免所得稅;安置殘疾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超過百分之十不足百分之三十五的中小企業,減半徵收所得稅。」
8. 託管合同是不完善合同,具有法待效力嗎
首先,從原則上講只要雙方已經簽訂合同,那麼自合同簽訂之日起就應該生效。根回據《合答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其次,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規定,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