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全社會法

全社會法

發布時間: 2020-12-21 18:47:06

①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引導全社會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努力實現什麼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立版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權、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針,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新16字方針確立了我國依法治國新階段的四大目標。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依法治國的目標並未全部達成,實現政治文明的征程仍在路上,需要我們繼續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克服法治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1)全社會法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科學立法。

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用明確的法律規范來調節社會生活、維護社會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從我國歷史上看,雖然幾千年來人治傳統根子很深,但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

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嚴格執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

我們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問題,有的是因為立法不夠、規范無據,但更多是因為有法不依、失於規制乃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破壞法治。

②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是( ) A全民普法和守法 B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C領導幹部帶頭學法

領導幹部帶頭學法。

第十四屆四中全會:「四中全會《貫徹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依法治市》指出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這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關鍵的,因為領導幹部是榜樣者、垂範者。」唐堯稱。

(2)全社會法擴展閱讀:

一、領導幹部帶頭學法:

1、唐堯建議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者隊伍建設。

2、抓住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各級領導班子建設這個關鍵,突出政治標准,把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領導幹部要任職必須要有法治思維,要有法治方式,必須具備這個能力。」唐堯說。

3、「堅持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唐堯說,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同時,要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幹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二、陳明輝表示,將從三個方面來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

1、加強法律服務隊伍教育管理,強化法律服務隊伍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始終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2、規范法律服務行業秩序。完善法律服務行業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和社會監督機制,依法嚴格規范執業條件,有效防範和制止不正當競爭,嚴肅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努力建設既規范有序、又充滿活力的執業秩序。

3、推動法律服務事業發展,把法律服務納入全市公共服務發展總體規劃,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資源,實施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全覆蓋工程,推動建立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法律服務制度。

③ 怎樣在全社會形成厲行法治的理念

自己堅守就行了

④ 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和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轉變,是"四五"普法確定和實現的重要目標。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建設法治江蘇,推進依法治國實踐的重要基礎。只有全民法律素質

的大大提高,法律才能成為人們內在的自我表現需要和自我要求,"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是法治化的重要基礎
所謂公民法律素質,是指人們對法和法律現象的心理因素和思想觀念形態的全部精神生活現象的總概括,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包括理念層面的,如法律的信仰、意識、知識等,行為層面的,如法律的習慣、行為等。簡單地講,法律素質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以及運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綜合構成。公民法律素質是法治化建設的基礎。在法治化進程中,公民法律素質的問題滲透到依法治國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方面,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群眾正確而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而人民權力的有效行使,必須在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下才能做到,因為行使權利有一個如何正確行使,如何行使到位的問題,也就是說,只有不斷提高法律素質,才能保障人民群眾正確而充分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在依法治國中,人民群眾是主體,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化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彌補我國"政府推進型"法治的不足和缺失,也有賴於法律素質的極大提高。
第二,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不斷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質量。
《法治江蘇建設綱要》中指出:"加強地方立法工作,使地方立法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的需要相適應"。立法質量是法律體系的生命線。而立法質量的提高,關鍵立法者的素質、尤其是法律素質及其對該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的把握。只有具有較高法律素質和良好道德的人才能創制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的高質量的"良法"。此外,立法工作涉及到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只有廣大公民主動參與,在民主基礎上高度集中,才能保證"良法"的制定,而公民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則是人民群眾關心立法、參與立法的前提。
第三,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做到公正司法、准確執法、嚴格依法辦事。
司法、執法活動是帶有專職性和有序性的,它要求司法、執法人員必須具有扎實的法律知識,強烈的法律意識,較高的法律素質,否則難以正確而忠實地履行好神聖的職責。同時,司法、執法活動也是多方面的,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是錯綜復雜的,還要求司法、執法人員在具備良好法律素質條件下,有從實際出發,正確地理解法律的良好素質和能力。這樣,在法律和客觀實際之間,實際上則是由法律素質來起決定因素的。如果說是在有了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律素質要發揮作用,那麼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或沒有法律規定時,法律素質的作用就更加顯得重要和突出。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說,國家機關是國家權力的代表,而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所產生的榜樣力量。因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高度的法律素質,不僅可以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水平和辦案質量,它也是全體公民提高法律素質重要的條件和基礎。
第四,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才能真正行使法律監督,消除司法腐敗,確保法律的有效實施。
在我國法制建設中,從嚴格意義上講,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監督還很不得力,所以出現"有監無督,雖監難督"的狀況。法律監督不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法律素質不高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從監督者來說,由於法律素質不高,監督往往是被動性的而非自覺性的,是滯後性的而非超前性的,是報復性的而非責任性的;從被監督者來說,由於法律素質不高,對監督往往是逆反性的,視監督為形式,視監督為麻煩。
要改變目前存在的"權力大、監督權力的力量小;權力多,制約權力的力量少"的狀況,充分發揮監督主體的作用,不斷提高其法律素質,從而提高其法律監督意識和監督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人民群眾普遍具備了較高的法律素質,懂得了自己作為法律主體的地位,了解了自己的監督權利,就會以較強的積極性、主動性行使監督權,及時有效地揭露和制止各種違法行為,形成一種強大的嚴格執法、違法必究的社會壓力和輿論氛圍,並長期堅持下去,形成習慣和傳統,這樣,就能夠自覺地監督違法行為和執法不嚴等不良現象。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
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乃是當務之急。如何切實而有效地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呢?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法制宣傳教育的實踐,不僅表現在國家對公民進行法制思想的灌輸,也同時表現為法律自身的教育作用(立法效果),司法實踐活動中具體案例的教育(司法效果)和人們自身意識及其他教育影響(守法效果)等。
一是增加和豐富公民的現代法律知識,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供必要的基礎手段。
法律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對一定的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就不可能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如前所述,提高法律素質是法治化的基礎,如果人們普遍法律知識,法律素質不高,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會因為得不到普遍理解和遵守執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虛設。法律知識也是守法的基礎,是養成守法品質的前提。只有掌握了相應的法律知識,才有可能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才能談到提高法律素質。
法制宣傳教育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廣泛傳播宣傳,使公民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框架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逐步全面的把握,使之知道什麼是可為的、什麼是應為的、什麼是不可為的。因此,對於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來說,通過系統的、長期的、有針對性的法制學習教育,仍不失為一個比較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和措施。
二是培養和鞏固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信賴和理性守法的精神,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通過法制宣傳加強對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教育,可以促進全民形成科學的和現代的法律價值觀,使之在理性上認識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從而為公民評價法律、遵守法律、尋求法律保護創造條件。這也有利於拉近法律與公民社會生活的距離,使公民認識到法律與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公民科學的法律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的情感,堅定法律信仰,從而影響公民的法律思想感情和行為模式,促使公民逐漸走向依法辦事的理性自覺。
三是引導全社會養成普遍學法、守法、用法的行為習慣,為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營造廣泛的社會基礎。
法制宣傳教育作為一項政府主導的社會工程,可以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發揮各專業部門在法制宣傳中的職能作用,開展深入持久的專業法宣傳普及,並與專業法的執行活動緊密結合,使各項法律的執行實施被人們所認知認同,同時,法制宣傳還能將法制宣傳教育與動員公民參與相結合,加強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教育,調公民運用法律、參與法律實踐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全社會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促進公民形成學法、守法,依法辦法、依法維權和表達自利益訴求的行為習慣。
三、堅持法制宣傳教育創新是實現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目標的關鍵
普法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偉大創舉。20年普法,對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毋庸諱言,其作用僅是啟蒙式的、初步的。就目前公民法律素質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
一是法律素質總體上還比較薄弱,缺乏尚法的精神和對法律的信仰,自覺守法和護法的社會風氣尚待形成,"法律工具論"的觀念在整個社會尤其是黨政官員中很普遍。
二是普法教育與法治制度運作差距較大,在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督不力和濫用職權、以權代法、以權亂法的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又影響了公民法律意識的養成,也直接阻礙了公民法律素質的提升。三是普法教育的受眾面不平衡。特別是對流動人口、下崗職工的法制教育還存在一定的死角。工作半徑大、普法覆蓋面達不到要求,不同區域之間、不同群體和職業者之間所具備的法律素質存在較大差距。
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思維創新為前提,以拓寬內容為基點,以改進方法為手段,增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立足多元化地進行研究和探索,尋求普法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上的有效發展途徑。
(一)創新普法理念,使普法成為公眾的內在需求,推動普法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要樹立"大普法"的理念。普法是全民普法、不只是普法職能部門和普法工作者的"專利",其主體是全民。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有效途徑;各級組織、行政機關和司法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更是最具說服力的普法。普法的客體也是全民,普法教育對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實施。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加強學習,提高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文化素質,是每個公民必須面對和努力適應的現實。所以,要樹立一種嶄新的普法傳播理念。即:普法不僅僅是普法工作者的事情,每一個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施教者;普法不單獨是由一群人灌輸給另一群人,而應是一種互動,一種雙向交流和感染。公眾在學法的過程中,了解法律、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的熏陶,逐漸確立了法治觀念,提升了法律素質。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與民本精神。我國普法對象眾多,內容廣泛。普法教育要承認和重視不同對象人群的個性特徵,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立足點,滿足和服務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需要,一切以適於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求、提升法律素質為標准。普法只有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時,才能持之以恆和深化發展。從人的心理角度來說,當普法符合個人需要時,它就會產生親和力、認同感,從而引導積極的態度,從而贏得廣大民眾的主動參與,使普法有機地融入公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為了普法而普法。
(二)拓展普法內容,重視對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的教育,提升普法工作的層次和水平
在教育內容上,除了進行具體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外,應主要進行現代法律觀念的教育。在現代法律觀念的教育中,尤應強調現代法律價值觀的教育。現行實體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現代法律精神的要素,但這種隱藏於法律條文背後的法律精神往往難以系統地為人們所掌握。法制宣傳教育必須立足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法律生活之上,開展對法律價值、權利本位、法律至上、自由平等等等觀念的傳播和滲透,使廣大社會公眾通過對法律制度文化內容和法治精神文化內容的學習,消除過去認識上偏差,認識到只有通過法律和法律生活才能有效實現自身對秩序、安全、正義、自由、平等的追求,認識到法治的理想在於制約權力、保護權利、實現利益,認識到法律應當是最高權威的規范標准和價值尺度。換言之,只有認真對待義務,才能確保權利;只有履行義務,才能實現權利。
(三)豐富普法形式,講究載體的多樣性,切實增強普法教育的實效
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同於建設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設主 要依靠人們的理性思維,而法律素質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感性。所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不僅僅是一種理念、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圍繞提高公民法律素質這個中心,不拘一格的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在培養公民內心自覺的、理性的法律權威和觀念上下功夫。要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形式,培養公民對法律的興趣,對法律知識、法律文化、法律思維的探索欲。 這其中,要注重普法教育與傳統優秀文化的結合。在普及社會主 義法律的同時,也要倚重對這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宣傳,將其 傳統道德文明,健康向上的東西融入到普法教育中,形成與中國 傳統優秀文化相融合的現代法治文化,發揮其在提高公民法律素 質中應有的效應。要注重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的結合。法治實踐 是增強廣大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最佳途徑。要將法律運用到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中去,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踐行法治的過程作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 提高法律素質的過程。應特別重視對廣播、電視傳媒的利用,這 些媒介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具有其他途徑無法比擬的優勢。 應充分利用媒介的這些優勢,引導他們以開展法制教育,提高公 民法律素質為己任,充分發揮其法制宣傳教育功能。

⑤ 建設法治社會,全社會要形成什麼意識

公眾需要有公共空間意識所謂公共空間,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公園、體育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共綠地以及公共圖書館等,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公共資源。

公共空間意識則是指人們對於公共空間的范圍、功能、權屬等的思想觀念和心理認知。不同民族和文化構成不同的公共空間意識,西方文化注重個人隱私,崇尚個人自由和個利,公共空間意識強烈。而東方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對於個人自由和個利不太重視,加之傳統文化、民族性格、現行制度等因素疊加,導致公共空間意識相對薄弱。公共空間意識歸根到底是一種公民意識、一種權利義務意識。行使權利並非信馬由韁、為所欲為,而是有其特定邊界,應以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利為界限。否則,「一個人行使權利卻對其他人的權利形成威脅,那麼自由將不復存在,權利也會相互抵消」,公共文明的塑造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應通過多種途徑大力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養,尤其注重廣大青少年公共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維的養成,是培養公共空間意識的重要前提。

培養公共空間意識需要釐清公民在公共空間享有哪些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公共空間的范圍不清楚,權利義務的界限不明確,這是導致國人公共空間意識缺失的重要因素。相關立法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合理劃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范圍,明確界定公共空間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保證所有公共空間都能向全體公民開放,確保每個參與者的合法權利都得到平等尊重和保護。

培養公共空間意識還需培養並遵守公認的或潛在的道德規范。

公共空間意識的養成除了硬規則的約束,還要靠軟道德的引導。道德教育是培養公民公共空間意識的重要路徑。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並不斷創新道德教育,以全體公民的自覺自律為實現路徑,以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來抑惡揚善,大力提倡和鼓勵公認的或潛在的道德規范。當這些道德規范成為大家的共識並且暢通無阻, __公共空間意識必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僅會減少社會的無序和混亂,降低社會管理的成本,還會激發越來越多的正能量,更大程度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⑥ 加強什麼是,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有關全社會都應當尊重教師的規定,屬於什麼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有關全社會都應當尊重教師的規定,屬於專原則性規范。

原則性屬規范所表達的教育法律原則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穩定性的原理和准則,這種原理和准則可以作為教育法律法規的思想基礎或政治基礎,也稱為「宣言性規范」。「全社會都應當尊重教師」是一種穩定的准則,屬於原則性規范。

(7)全社會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規定:

第三條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培訓,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全社會都應當尊重教師。

⑧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8)全社會法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

⑨ 你認為我國應該怎樣增強全社會的憲法意識(國家、個人)

進行宣傳教育學習。尤其是在小學時期就對孩子貫徹。學校裡面都要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起社會憲法意識。自覺的去遵守執行。

⑩ 怎樣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

了解法 律的規定,掌握法律抄的原則,襲理解祛律的精神,處理好權利與義 務的關系,使機械的法律條文變成人們的自覺意識,並能夠正確 運用法律的規定,自覺服從於法律的規定;要加快健全完善法律 制度的步伐,盡快彌補我國現有法律體系存在的不足,使公民能 真正做到對法律法規條文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公民要加 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

公民在任何場合都可以運用法律武 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當然,公民也都應尊重他人及社會的 合法權利。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母愛成仇 發布:2024-11-20 15:10:18 瀏覽:995
沙縣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58:15 瀏覽:97
華東政法學報 發布:2024-11-20 14:47:15 瀏覽:256
石獅法院網 發布:2024-11-20 14:04:16 瀏覽:586
法網狙擊法官 發布:2024-11-20 13:35:47 瀏覽:726
法官老婆 發布:2024-11-20 13:11:51 瀏覽:125
保全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20 13:10:29 瀏覽:676
道德的性指 發布:2024-11-20 12:53:44 瀏覽:866
法律和行政法規適用 發布:2024-11-20 12:01:39 瀏覽:902
榮成法院王 發布:2024-11-20 11:38:27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