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撤銷權
㈠ 合同法中關於可撤銷合同中撤銷權行使的規定有哪些
兩者雖然都叫撤銷權,但是其涵義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1)合同履行內中的債權人的撤容銷權是合同保全的一種方式,即因債務人實施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行為的權利,實踐中如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導致其對債權人的債權無法清償的,法律賦予債權人以撤銷權,可向法院起訴債務人,要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不當處分其財產的行為,這樣就會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得到恢復,債權人的債權的實現就得到了保障。
(2)可撤銷合同是合同的一種存在瑕疵的效力狀態,適用於合同成立後因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或者一方的欺詐、脅迫、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根據一方當事人的申請,變更合同的有關內容或者將合同予以撤銷。如果當事人選擇撤銷該合同的話,其具有的權利就叫做撤銷權,一旦行使了撤銷權,為法院所確認,則雙方的合同變得自始無效,對於雙方都無約束了。
㈡ 合同法中的撤銷權行使的時間有1年和5年 兩者之間關系如何
合同法中的撤銷權行使的時間有1年和5年,這 兩者是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的版規定:權
如果所訂立的合同存在撤銷的事由,而且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該撤銷事由,當事人要主張撤銷合同的,則應該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該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如果在此一年的除斥期間沒有主張的,則其撤銷權消滅。
如果雖然存在合同撤銷事由,但債權人不知道的,則債權人如果在該撤銷理由成立後的五年內知道的,可以隨時行使撤銷權; 如果過了五年仍沒有行使撤銷權的,不管債權人是否知道該撤銷理由,債權人的撤銷權均消滅。
《合同法》
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第七十五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㈢ 合同法中撤銷權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還是訴訟時效
一、合同法中撤銷權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間。
撤銷權的時效歷有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兩說。除斥期間是法律為形成權設定的行使期間。所謂形成權,是指因單方民事行為即能引起民事關系發生、變更、終止的權利。
主張撤銷權時效是訴訟時效的觀點認為,撤銷權是請求權,即請求撤銷合同的權利,不是形成權,債權人不可以自行撤銷合同,故撤銷權的時效應為訴訟時效。主張撤銷權是除斥期間的觀點認為,債務人、第三人有詐害行為的,債權人應當及時行使撤銷權,因此撤銷權時效,屬除斥期間。
《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撤銷權的期間為一年和五年。債權人知道撤銷原因的,自知道之日起,為一年。債權人不知道撤銷原因的,自詐害行為發生之日起,為五年。期間屆滿,當事人撤銷權消滅。
二、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八條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條和第一百零四條第2款規定的『五年』為不變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
該司法解釋只是規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五年』期限是不變期間,而未規定該條規定的『一年』期限為不變期間。審判實踐中,對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一年』期限的性質存有分歧。由於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已明確規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五年』期限是不變期間,而未規定該條規定的『一年』期限是不變期間,因此,該條中的『一年』期限應當屬於訴訟時效,對此,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持肯定態度。
拓展資料
一、除斥期間屆滿,形成權消滅。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都可以督促當事人行使權利,然二者卻有質的不同,主要為:
第一,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請求權是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
第二,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無需事事由法律特別規定,只需符合法院受案范圍的請求權,均可援用訴訟時效。除斥期間需由法律明確規定,法律未做特別規定的,當事人不能援用除斥期間。
第三,訴訟時效有中止、中斷、延長的制度,除斥期間則無,是固定不變的,故除斥期間又有不變期間之稱。
第四,訴訟時效屆滿,消滅的是勝訴權,當事人的請求權依然存在,只不過是被請求權人產生時效屆滿的抗辯權,可以據此對抗請求權人的請求。除斥期間屆滿,當事人消滅的是實體權利,該權利喪失,不能再行使。
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條釋義:
本條是對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情形及撤銷權行使期間的規定。
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是指贈與合同成立後,在具備法律規定的情形時,撤銷權人可以撤銷贈與。贈與的法定撤銷與任意撤銷的不同點在於:第一,撤銷贈與須依法律規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備法定事由,不論贈與合同以何種形式訂立以至經過公證證明,不論贈與的財產是否已交付,也不論贈與是否屬於社會公益和道德義務性質,享有撤銷權的人均可以撤銷贈與。
贈與本是使受贈人取得利益的行為,如果受贈人對贈與人有加害行為或者其他忘恩負義行為的,法律應賦予贈與人有撤銷贈與的權利。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情形,均為受贈人的違法行為或者違反贈與合同約定的行為。贈與人依法撤銷贈與的權利,是法律對贈與人加以保護的重要內容。
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情形
依該條規定,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的三項法定情形有如下含義:
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其要點,一是受贈人實施的是嚴重侵害行為,而不是輕微的、一般的侵害行為。二是受贈人侵害的是贈與人本人或其近親屬,包括配偶、直系親屬(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親友則不在此列。
至於受贈人的侵害行為是否必須出於故意,是否須達到構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則有所不同。如德國規定,受贈人對於贈與人或其親近屬有重大侵害行為或重大忘恩負義的行為時,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而我國台灣地區則規定,受贈人對於贈與人或其最近親屬,有故意侵害之行為,依刑法有處罰之明文者;以及對於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者,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由此可見,對撤銷贈與的法定事由,德國的撤銷條件較為寬松,並未特別指出是故意行為,也沒有強調達到犯罪的程度,贈與人即可撤銷贈與。而我國台灣地區的條件則較為嚴格,既明確為故意行為,又需構成犯罪。按照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受贈人只要嚴重侵害了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贈與人即可撤銷贈與,而不限於故意和犯罪行為。
2.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其要點在於:一是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二是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能力,而不履行對贈與人的扶養義務。如果受贈人沒有扶養能力或者喪失了扶養能力的,不產生贈與人撤銷贈與的權利。
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其要點在於:一是贈與合同約定了受贈人負有一定的義務。二是贈與人已將贈與的財產交付於受贈人。三是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在附義務的贈與中,受贈人應當依約定履行其所負義務。在贈與人向受贈人交付了贈與的財產後,受贈人如不依約履行其義務,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為了盡早確定贈與關系的去留,撤銷權人應當依法及時行使撤銷權。贈與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計算。這一期間屬於除斥期間,即法律對某種權利所預定的行使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撤銷權人如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不行使撤銷權的,其撤銷權即歸於消滅。
㈣ 在合同法中,撤銷權與解除權的區別
(1) 撤銷權主要適來用於三種情況:源第一是適用於意思表示有瑕疵的時候(如請求撤銷因欺詐產生的合同);第二是適用於當事人有權反悔的情形(如撤銷贈與);第三是適用於否定債務人與第三人法律關系的情形(如《合同法》第74條規定的保全撤銷權)。解除權主要適用於三種情況:第一,相對人重大違約的時候;第二,發生不可抗力的時候;第三,當事人主觀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如《合同法》規定的任意解除權)
(2)撤銷權適用於單方行為和雙方行為;解除權適用於合同(雙方行為)。
(3)撤銷權行使後,被撤銷的法律關系自始消滅;解除權行使後,合同效力原則上自始消滅,但也可以自解除之日起消滅。
(4)撤銷權是形成權,宜受除斥期間的限制。
(5)撤銷權為法定,解除權分為法定和意定兩種。
(6)撤銷權分為單純形成權和形成訴權;解除權原則上是單純形成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