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趨勢

經濟法趨勢

發布時間: 2020-12-22 15:05:59

❶ 資本壟斷時期經濟法發展有什麼變化

(1)壟來斷資本主義經濟自發展的兩種趨勢。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發展存在兩種趨勢,即迅速發展的趨勢和停滯的趨勢。(2)存在兩種趨勢的根本原因。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發生的一切經濟現象,都是由壟斷所引起的。壟斷必然引起經濟發展停滯的趨勢,又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3)迅速發展趨勢的具體原因。第一,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第二,競爭的壓力迫使壟斷組織關心技術的進步。第三,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為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的發展提供了可能。第四,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進行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備的競賽刺激了技術的發展。(4)停滯趨勢的具體原因。第一,壟斷資本能夠依靠其壟斷地位和實力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因而推動技術進步的動因減弱了。第二,在一定時候和一定情況下,壟斷會造成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以便維持壟斷價格和減少無形損耗造成的損失。

❷ 想開始炒股,要從哪學起

1.學習:抄學習金融知識,學習交易規則,學習交易技巧。
2.練習:通過模擬交易系統練習幾個月,然後開戶,小資金進入市場再練習幾個月;
3.實踐:按自己的收入情況和閑置資金情況設定一個合理的投資規模,正式進入市場,嚴格控制倉位;
4.總結:定期回顧自己的交易策略和實施情況,總結提升自己的「境界」
5.升級或退出:往往到此階段你已經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牛熊周期,可以算是半個股民了,如果你還活著,恭喜:你已經升級了;如果……,那市場證明你不適合這個游戲,請退出。

❸ 經濟管理專業詳細介紹`

《經濟管理專業》是一門科學課程,專業主要面向在職從業人員,培養能勝任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畢業生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具有事業心、責任感和良好的社會公共道德與職業道德,具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精神。

畢業生應比較全面地、系統地掌握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掌握經濟管理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經濟應用文寫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熟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備社會經濟調查和組織協調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各種問題。

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管理、產業政策、投資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財政與稅收、基層崗位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就業面向:行政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及經濟咨詢部門。

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後與國際慣例接軌步伐的不斷加快,項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及組織所認識,企業決策者開始認識到運用項目管理知識、工具和技術可以大大減少項目的盲目性,減少項目中種種失誤帶來的巨大損失。而這些擁有良好項目管理教育和實踐經驗的人員早已成為實力公司追逐的對象。

❹ 國際私法及國際經濟法在當前中國的重要性及發現趨勢

國際法這個概念在中國國際法學界與國際法教育領域有兩種理解

第一種是回廣義理解,也就是教育部學科答劃分的依據,國際法大學科包含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三個學科。但這種學科劃分方法的科學性被國內高校國際法學者所質疑。

第二種是狹義理解,也就是傳統理解,國際法=國際公法,
國際法和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分別是獨立的學科,比如傳統的經典教科書,《奧本海國際法》,中國國際法開山鼻祖周鯁生先生的教材都取名《國際法》。
而國際法則包括了國際法總論,國際主體法,條約法,國際海洋法,國際空間法,領土法,戰爭法,武裝沖突法,領事與外交關系法,國際組織法,國際環境法等諸多分支學科

至於外層空間法和領土法之類的,是屬於國際公法的分支學科。也就是說國際公法包含了外層空間法和領土法等

至於三者的關系,三個法學學科本來是相對獨立的,但是最近有相互融合的趨勢

❺ 當代商法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經濟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學習法律的重要內容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方法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討論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有必要對國際商事法律中的「商事」一詞進行說明。「商事」一詞是國際貿易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慣常用語。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或國家都對「商事」一詞盡可能做廣義的解釋。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4],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或其它形成的工業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則仿照《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羅列了18種屬商事關系的事項:(1)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2)銷售協議;(3)商事代表或代理;(4)開采協議或特許權;(5)合資或其他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6)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7)建築;(8)保險;(9)許可;(10)保付代理;(11)租賃;(12)咨詢;(13)工程;(14)金融;(15)銀行;(16)資料或技術的轉讓;(17)知識或工業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和軟體程序權;(18)專業服務。[5]另根據我國加入1958年訂於紐約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時作出的商事保留聲明中提到的「商事」的概念,包括貨物買賣、財產租賃、工程承包、加工承攬、技術轉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勘探開發自然資源、保險、信貸、勞務、代理、咨詢服務和海上、民用航空、鐵路、公路的客貨運輸以及產品責任、環境污染、海上事故等。[6]因此,我國關於「商事」一詞的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解釋。國際商法就是規范各種商事主體在上述國際「商事」領域活動的法律。

第二,從國際商法的產生看,國際商法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它最初所調整的商事關系就不是一國國內商人之間的商事關系,而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國際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商法的形成來源於實踐,它的系統化過程不是由於國家的立法或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其適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國際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習慣法,它在十一世紀出現於威尼斯,後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及英國,甚至北歐各國和非洲北部。這種以商人(主要是從事兩國或多國間貿易,並須經船舶運送的商人)間為規范對象的國際商法,屬於商人習慣法,是以當事人自治原則為最高原則,經由交易常例、習尚、習慣而形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買賣合同的標准條款、兩合公司、海上運輸與保險、匯票、破產程序等方面的規范。這種商人習慣法是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集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的商事交易的法律和商業慣例,它與當時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具有國際性,是國際商法,普遍適用於各國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2)它的解釋和運用不是由一般法院的專職法官來執掌,而是由商人自己組織的法院來執掌,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國際商事仲裁或調解;(3)其程序較簡單迅速,不拘泥於形成;(4)它強調按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處理案件。[7]

第三,由於當代國際商事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國際商法發展到今天,已經由單一層次的國際商事慣例演變為多層次的國際商法,是一個以國際商事慣例為主體內容的,既包括國際法規范,也包括國內法規范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由於國際商法是用來調整從事跨越國境商事交往的各種公、私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所以,它的內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國際商事慣例體系,而擴展到國際法、國內法、甚至還包括難以歸屬上述法律分類的其它各種法律規范。國際商法是一個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而且,上述國際商法體系中的國際商事慣例規范、國際法規范、國內法規范,並不是互不發生關系的三種並行的法律規范。原本的國際法規范可能被自然人、法人所直接適用;國內法規范也可能上升為國際法規范而被國家或國際組織所適用。在當代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實踐中,不僅單靠任何一種傳統法律規范都已不能完全客觀反應國際商事關系對法律調整的需要,而且各種法律規范和體系之間往往互相依賴、互相交叉、互相轉化、互相作用。[8]國際公法規范調整和制約純粹以國際或國際組織作為主體雙方的商事法律關系,諸如國家政府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有關投資、貿易、信貸、結算、保險等方面的商事法律關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時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商事領域的國際公法規范對我國公民、法人是有直接約束力的。例如我國簽署並核准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該公約於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從這一天起,我國公民或法人與任何其他締約國公民或法人之間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其訂立以及賣方、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都必須適用該公約的規定(除非雙方當事人決定不適用該公約)。對我國公民、法人適用國際民商事公約和慣例,我國法律有明文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我國《票據法》第9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9]

換個角度來說,有關國家和私人、法人之間的合同是可以通過依從國際法而被國家化的。例如,海特認為,任何准國際法庭或跨國法庭無法否認因政府與外國人之間契約關系所引起的仲裁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並且有必要衡量適用國際法的適當性。他指出:「在私人投資者同外國政府間訂立開發協議的情況下,……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外國人的契約權利,是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提到國際法高度來要求的。」[10]

此外,國際法協會在其關於「國際組織與私人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和「國家與外國人協議中的合同准據法」的兩個文件中,也接受適用國際法或適用一般法律原則。[11]

實踐中,適用於一方當事人為國家或國家實體的合同不乏其例。如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一案的最終裁決,就是選擇國際法作為裁決的准據法的。中東國家的一些石油法也規定可選擇國際法作為仲裁的准據法。

因此,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既可適用國際商事慣例,也可適用國際法,還可適用國內法,它們之間沒有固定界線,當事人究竟採取何種法律手段,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具體來講,用以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國際商法規范可以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為數眾多的,普遍適用於各種國際商事主體之間的國際商事慣例,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第二個層次是有關各國或國際組織之間簽訂的對國際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如日內瓦票據法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等(上述兩個層次的國際商法概念同大陸法系商法中廣義商法中的國際商法概念相同);[12]第三個層次是有關國家用以調整本國境內商事往來關系規范中具有國際性的規范(或稱涉外商事法律規范)。這里所說的各國用以調整本國境內涉外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既包括同時適用於國內某種商事關系和國內同類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如中國的《商標法》、《專利法》等,也包括只適用於國內某種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

第四,從廣義上探討國際商法概念,並非只是純學理的說明,更是為了國際商法的綜合運用和實際效益。

如我國公司到外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要受到多種不同層次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首先,根據國家主權原則,我國公司在外國的商事投資活動要直接適用外國私法中有關涉外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和規范,如要適用《外國人投資企業法》等;其次,我國公司要適用外國有關管理涉外商事活動的法律,如適用《海關法》、《外匯法》等;第三,要適用該外國認可或參加的國際商事慣例或國際商事條約、公約,如《托收統一規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第四,要適用我國與該外國簽訂的有關雙方商事協定或條約,如《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等。同樣的道理,外國公司到我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在適用法律和選擇法律方面也會遇到各種實際問題。

如果在上述選擇法律過程中,仍然把視野局限在傳統的法律部門或學科,拘泥於某種固定的定義界說,[13]就很難對國際商事活動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採取最適當和最必要的途徑加以妥善解決。如世界銀行對私人公司貸款的合同,屬於政府間機構與企業訂立的契約,當選擇契約的准據法時,盡管當事人中的一方不是私人,仍應適用國際私法;又如,發展中國家政府與發達國家私人之間訂立的契約,盡管當事人並非雙方同是國家或同是私人,卻非同時適用國際法和國內法(包括公法和私法)的各項原則不可。因此,對於國際商事交往中因范圍、國家、法人、個人相互交織形成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必須同時運用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際法及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內法,進行綜合的考察,才能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正確的處斷。[14]

綜上所述,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是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商事交往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的法律規范,它的內涵以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為主,其外延早已打破了國際法體系和國內法體系,而擴及到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國際私法規范、各國民商法的國際性規范(即涉外部分)。雖然國際私法和各國商法的涉外部分本質上都是各國的國內法,但是,既然它們都在各個主權國家的領域內調整著和制約著跨越國境的商事交往活動,從宏觀上看,也就不能不承認它們是國際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屬於國際商法的范圍。

國際商法不僅包括規定國際商法主體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權利和義務的實體性規范,也包括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程序性規范,不僅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強制性規范,也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任意性規范。

因此,國際商法所研究的對象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往往要牽涉到現有的幾十個傳統法律部門的部分內容,要涉及到國際法、沖突法、民法、商法、稅法、民事訴訟法、產品責任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等諸多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

筆者認為,當前的問題不在於不合時宜地強調傳統的法律分科,而在於尋找新的適應時代的制衡形式。[15]當代國際商事交易需要的不僅是某一特定的法律體系,還需要適應時代的新的調整方式。國際商法將滿足國際商事的需要,如同習慣商法滿足了生活在羅馬帝國的商人的需要,和習慣法的頒布滿足了14世紀中東的航海者和商人的需要一樣。

二、從狹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及其商事交易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

如馮大同教授等認為,在國際上從事國際商事交易的主體基本上是公司、企業等商事組織而不是國家,它們之間的交易屬於不同國家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之間和個人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交易,而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所以,在「國際商法」這一概念中,「國際」(International)一詞的含義並不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意思,而是指「跨越國界」(Transnational)的意思。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16]

持上述觀點的學者還認為:隨著當代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擴大和頻繁,國際商事關系呈現得更加錯綜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國際商事活動方式,如國際投資、國際融資、國際租賃、國際技術轉讓、國際合作生產、國際工程承包、工業產權與專有技術許可貿易,等等。這些活動方式或者說交易方式,已超出了傳統商法調整的范圍。國際商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越來越廣泛。但與傳統商法相比,國際商法尚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不僅上述這些新型的國際商事交易方式大都是從傳統商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傳統商法歷史悠久、無所不包,涉及買賣、合同、擔保、公司、代理、居間、票據、保險、破產、海商、仲裁、競爭、信託、證券、期貨等社會商事關系的各個方面,而這些內容,國際商法大多還未涉及到。因此,國際商法的體系和內容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以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除上述國際商法的廣義和狹義概念之外,國際商法還可作為一種比較研究各國商法的研究方法的概念而存在。

三、國際商法的「並存法(Concurrent laws)」概念。[17]

在國際商事交易中,為了避開不同國內法體系之間的差異和難以預測的變化,將國際法、國際商事慣例及國內法三者結合起來,以一種統一的法律體系的形式,即創立一個可適用的三者並存的法律體系來調整國際商事交易的作法在各個國家呈發展趨勢。

《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是採用並存法律體系的一個較典型的例子。該公約明確規定:「仲裁庭應依據爭端當事人間協議的法律准則裁決爭端……」。如前所述,該條款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承認,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當事人可以選擇國內法,或選擇國際法,或選擇國際商事慣例;其二,當事人還可以既選擇國內法又選擇國際法和國際商事慣例,三者並用。該公約在同一條款中還規定,在當事人缺乏選擇時,仲裁庭「應適用爭端一方的締約國的法律(包括其關於沖突法的規則)以及可適用的國際法規則。」[18]可見,不僅當事人選擇法律是多軌制,仲裁庭在選擇適用法律上也是多軌制,既可適用國際法體系,也可適用國內法體系,還可適用不屬於這兩種體系的國際商事慣例。

並存法體系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爭論的產物。這種體系的作用在於,一方面適用國家當事人的國內法,承認國家當事人主權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參照國際法原則或國際商事慣例,為合同私人當事人一方提供一定的保護,保證國內法對外國投資者或其他人的待遇不低於最低國際標准。其實質就是在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摻入一種平衡力量。筆者認為,並存法實際上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廣義的國際商法的獨立存在。

【注釋】
[1][7][16]參見馮大同主編:《國際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2頁,第4頁。
[2]參見關安平主編:《國際商法實務操作》一書,海洋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3]徐顯明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205頁。
[4]A.Redfern M.Hur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86,PP.13-16.
[5]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第1條第1297節第16款。
[6]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月10日《關於執行我國加入的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通知》。
[8][15]趙威著:《中外合作開發煤炭資源的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1頁,第18頁。
[9]《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5章第96條,1995年5月10日第8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
[10]George W.Heght,The choice of Publie.Lnterational Lawas theApplicable law in Development Contract with Foreigr Government,in Intermational Financing and Development,J.F.Mcdaniels ed.1964,p.556.
[11](美)漢斯?史密特主編:《國際合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頁。
[12]楊建華著:《新版商事法要論》,台灣三民書局,1983年版,第1頁。
[13]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84頁。
[14]櫻井雅夫:《國際經濟法研究——主論海外投資》,1977年日文版,第1章。
[17]韓健著:《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44頁。
[18]《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第42條第1款。

❻ 現代國際經濟法的發展趨勢

呵呵,這個問題問得真大!
現代國際經濟法的發展趨勢是規則的日益統一\區域化內和全球化容進程加快\規則化\各種爭端頻繁發生,促進了爭端解決方式的不斷發展\經濟主權的發展\領域不斷擴大\對國際環境法等等起到了促進.........

這是隨便想想到的,我覺得問題問得太大了,而且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你問的是一個學科,一個法律部門還是什麼?

❼ 國際私法及國際經濟法對中國的重要性及發展趨勢

國際法這個概念在中抄國國際法學界與國襲際法教育領域有兩種理解

第一種是廣義理解,也就是教育部學科劃分的依據,國際法大學科包含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三個學科。但這種學科劃分方法的科學性被國內高校國際法學者所質疑。

第二種是狹義理解,也就是傳統理解,國際法=國際公法,
國際法和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分別是獨立的學科,比如傳統的經典教科書,《奧本海國際法》,中國國際法開山鼻祖周鯁生先生的教材都取名《國際法》。
而國際法則包括了國際法總論,國際主體法,條約法,國際海洋法,國際空間法,領土法,戰爭法,武裝沖突法,領事與外交關系法,國際組織法,國際環境法等諸多分支學科

至於外層空間法和領土法之類的,是屬於國際公法的分支學科。也就是說國際公法包含了外層空間法和領土法等

至於三者的關系,三個法學學科本來是相對獨立的,但是最近有相互融合的趨勢

❽ 審計學是不是很難學

審計學專業,該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會計和審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國家審專計機關、屬部門及各單位內部的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從事審計工作以及在學校、研究單位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會計、審計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會計、審計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會計、審計問題的基本能力。

一般的審計工作還用不到高等數學,但是前沿理論,如風險導向審計,以及常用的分析性復核方法和抽樣審計會用到概率論的知識

如果是考審計學的話,涉及高等數學的分值不會很大,可以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❾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雖有公法性但本質是私法。因此回經濟法以國答家利益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體的利益為本位,經濟法的目標性較強,而商法的國際性較強。

2.二者基礎理論不同。經濟法的基礎理論是社會整體本位,即著重於國民經濟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體利益本位之上的。

3.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商法則調整的是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

4.調整的機制不同。商法著重採取自律性的非權力性的機制,而經濟法多採用他律性的權力性的調節方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❿ 從經濟法的角度出發,論述勞動就業發展的趨勢

(1)從總量上來看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長期存在,總量壓力巨大。
首先,在供給方面,中國面臨十分復雜和極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具體表現為:勞動力供給增多,總量壓力加大。一是從存量來看,失業人員不斷增加,下崗職工數量仍然較多。二是從增量來看,由於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增勞動力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壓力仍然很大。「十一五」時期,我國進入了新的人口勞動力增長高峰,五年間新增勞動力總供給達到5000多萬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
其次,在需求方面,全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嚴重不足。就業需求增長緩慢,無法滿足巨大的就業供給數量。據媒體及國家勞動和保障部提供的統計數據,今後幾年,我國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勞動力將達到1500多萬人,加上900萬失業人員和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因素新產生的失業人員,全國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總人口將超過2400萬人。如果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預計2011年新增就業和補充自然減員增加就業會在1200萬人,這樣,城鎮就業供求缺口仍然還有1200萬左右,矛盾十分尖銳。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資源枯竭的城市,就業問題更加突出。
此外,在農村,現有勞動力近5億人,除去已經轉移就業的2億多人,以及農村需要務農的1.8億人,富餘勞動力還有1.2億人,轉移就業的規模、速度、壓力也進一步加大。另據有關專家測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彈性總體上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弱。所以,從總體上說,我國就業人口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時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
(2)從結構上看
在就業總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根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2010年中國人才報告》預計,到2011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500萬,而需求總量為6800萬。此項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力總體有富餘,但專業技術人才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第一產業:2011年農業科技人才需求可能達到幾百萬人,但相關人才供給有限。
第二產業:我國工科類大學畢業生人數雖然每年都在增長,但振興我國工業仍需大量的工程師,主要集中在IT、微電子、汽車、環保、系統集成、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技術開發、條碼技術、鐵路高速客運技術等領域。
第三產業:該產業將是擴大就業崗位最多的部門。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會計、涉外律師、涉外金融服務、同聲傳譯、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詢等行業,都需要大量人才。
與專業技術人才出現結構性矛盾相似的是,近年來,我國內地農民工「就業難」和東南沿海城市出現的「招工難」現象並存,這也是一種區域性、行業性就業結構失衡的表現。
2.大學生就業形勢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近年來非常突出的社會問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1)從大學生就業的總量情況分析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校畢業生快速增長,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2010年畢業大學生約630萬,2011年約660萬人,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但需要就業的畢業生,預計2011年待就業的大學生總量超過700萬人,十二五期間應屆畢業生年均規模將達到將近700萬人,大學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總量壓力有增無減。
(2)從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情況分析
不同地區、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結構性差異比較明顯。從大學生的就業目的地看,直轄市、省級城市為畢業生就業首選。從各區域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情況看,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大學生總體就業率最高。從不同專業大學生畢業後就業情況看,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工學,最低的是法學。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還反映在供需雙方的激烈競爭上。一方面是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源源不斷流向勞動力市場,另一方面是對需求方對人才的爭奪也日趨激烈。
3.農民工就業形勢
對農民工就業形勢的分析,需要從「就業」和「招工」兩個層面看。農民工「就業難」主要是兩個層面,一是找不到工作即無業可就,二是不能持續、穩定地就業,也就是說就業質量很低。
隨著國家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措施及針對農民工的各種增加就業措施的實施,農民工就業機會有所增加,農民工數量進一步增加。但農民工就業總體上看沒有明顯好轉,加之農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或技能單一、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等,其就業仍面臨重重困難。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所反映的內容,外出農民工在流向和就業的地域分布方面,外出農民工主要流向地級以上大中城市。
但是自2004年以來,在農民工就業問題上,出現了「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的現象,這一現象成為了農民工就業形勢階段性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近年來,這種現象愈演愈烈。
4.困難群體人員就業形勢
就業困難人員群體的就業形勢一直以來不容樂觀。他們自身條件較差、有就業願望但又很難實現就業和創業。這一群體主要是以「4050」人員為主的大齡失業人員、殘疾人、低保對象、「零就業家庭人員」等。「4050」人員是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中,女性年滿40周歲、男性年滿50周歲,本人就業願望迫切,但因自身就業條件較差、技能單一等原因,難以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就業的勞動者。據統計,2010年全國「4050」人員約有300萬人,佔下崗失業人員的28.7%。
政策 2011十七大報告內容
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十二五規劃
第三十一章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第一節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業規模。完善稅費減免、崗位補貼、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技能鑒定補貼等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場地安排等鼓勵自主創業政策,促進各類群體創業帶動就業。建立健全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就業機制。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開展對外勞務合作。
第二節 加強公共就業服務
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就業信息全國聯網,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能力建設。對未能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普遍實行勞動預備制培訓。足額提取並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鼓勵企業開展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加強創業培訓,將有創業願望和培訓需求的人員納入培訓范圍。完善城鎮調查失業率統計,健全失業監測預警制度,開展就業需求預測。
第三節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不斷擴大集體合同覆蓋面。全面推進勞動用工備案制度。規范勞務派遣用工。改善勞動條件,加快勞動標准體系建設,加強勞動定額標准管理。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勞動者權益。
個人觀點 1. 如何促進農民工就業?
1】 穩定企業就業。企業是經濟活動和吸納就業的主體。國家實施「五緩四減三補兩協商」等措施,引導企業盡量不裁員、少減員。要保持援企穩崗政策的連續性,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在崗農民工就業崗位。大力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發展,增強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發揮政府投資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對穩定就業的導向作用,盡可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2】強化就業服務。組織實施「春風行動」等各種農民工就業服務活動,加強用工信息搜集和發布工作,推進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台,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進一步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建設,做好城市和縣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間的信息對接,及時為農民工提供有效崗位信息。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提高就業服務水平。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及時舉辦招聘會,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擇業機會。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系統,完善統計和調查制度,提高對人力資源配置的預測和反應能力。
3】加強技能培訓。要根據企業用工急需和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信息,組織開展上門、對口培訓和崗前培訓,實現培訓和上崗就業無縫對接。根據農民工意願,分級分類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中短期實用技能培訓、崗位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各類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創業就業能力。強化企業責任,用人單位要結合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組織農民工參加崗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
4】優化創業環境。要將農民工納入創業政策扶持范圍,在用地、收費、信息、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降低創業門檻,給予農民工創業更大的支持。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開辟農民工創業「綠色通道」。組織開展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薦、開業指導、後續支持等創業服務。做好農民工創業的金融服務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產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農民工創業特點的金融產品。農民工創業屬於政府貼息的項目要按照規定給予財政貼息,幫助其解決創業資金困難。
5】加強權益保護。依法規范農民工的勞動關系,指導、幫助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及時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違法行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深入開展工傷保險全覆蓋行動,推進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加強職業病防治和農民工健康服務,落實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
2. 如何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級政府、高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形成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強大合力。
1】對各級政府來講,要把中央各項部署落到實處,採取更加積極的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要將大學畢業生就業納入當地就業總體規劃,放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加強統籌安排。積極深化戶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制度障礙。通過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結合經濟結構調整,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
2】對高校來說,要把促進就業作為頭等大事,努力拓展畢業生就業空間。要全面落實就業的「一把手」工程,確保就業指導服務在機構、人員、經費上的「三到位」,健全就業工作體系。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創業教育與服務,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加大學科和專業調整力度,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著力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實現由人才供給導向型向就業需求導向型的轉變。
3】對用人單位來說,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用人單位應該樹立長遠眼光和正確的用人觀念,消除性別、學歷等偏見,完善用人機制,積極吸收和儲備優秀人才。
4】對大學畢業生自身來說,應該增強信心,切實提高就業能力。要轉變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重事業、輕地域」等正確的擇業觀,自覺把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要勇於創業,利用自己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自主創業,闖出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要練好「內功」,在刻苦學習、提高知識水平的同時,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社會經歷,積累工作經驗。要及時了解就業信息,掌握就業技能,把握好每一個就業機會。
5】廣大學生家長要引導子女正確看待當前就業形勢,更新就業觀念,合理確定就業預期。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黨和政府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宣傳到西部、到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營造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良好輿論氛圍。
3.怎樣幫扶困難人員就業?
這一群體,主要包括以「4050」人員為主的大齡失業人員、殘疾人、低保對象、「零就業家庭人員」等。
1】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要引導各類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推進城市環保、綠化、衛生、治安、交通、便民服務等公益性崗位開發。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置符合崗位要求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2】強化就業援助和服務。要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中設立專門為就業困難人員服務的綜合服務窗口,免費提供勞動保障、政策咨詢、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特點和需求,集中開展上門服務和「一對一」精細化援助。進一步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落實鼓勵就業困難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鼓勵他們立足實際、各展所長,多渠道就業和創業,並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
「我們要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廣大勞動者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的庄嚴承諾。我們深信,隨著各項促進就業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實施,各類群體就業難的問題必將得到進一步緩解,社會就業總量和結構更加均衡、就業環境更加完善、就業保障更加健全、就業質量更加良好的就業局面也一定會逐步成型。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