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剖析法
①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分析法
社會分析法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辯證唯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法
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整個馬克思主義一樣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整個物質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作為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最一般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必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發展充分證明了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具體結論,都是以時間、空間、條件為轉移的,當時代發生了變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那些反映特定時代的結論,也應當變化,必須對現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新的哲學概括。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要求我們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更不能否定經過實踐證明為真理的哲學原理,而是要科學地反映人類在實踐領域和認識領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時回答和解決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從中得出新的結論,提出新的觀點,發展新的理論。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本質上是統一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集中概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本質特徵和社會功能。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從中找出其固有的規律,作為行動的向導,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解放思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所在;與時俱進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實踐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不斷開拓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質,也是它的強大功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素養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胡錦濤同志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徵。因此,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我們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在馬克思主義以前,舊的社會歷史觀之所以從總體上看都是唯心主義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社會現象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的特點。離開人和人的活動,自然界照樣存在,自然規律照樣發生作用。但是,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歷史是人的活動的結果,離開人和人的活動,也就無所謂社會和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人則是有思想的,人的活動是受思想支配的。這種現象使得在社會歷史領域內,人們往往會片面誇大思想的作用,在思想中尋找社會歷史發展的原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關鍵的問題在於找出人們思想動機背後的客觀的物質的動因,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動力的動力」,這是發現「在歷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規律的唯一途徑」。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這個動因就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這就堅持了對社會歷史現象認識的唯物論原則。列寧指出:「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具體到我們今天的實際,那就是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社會生產力是解決中國各種社會問題的最終出路。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認識社會提供了辯證法的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論思想,同時又強調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的辯證法思想。今天,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積極建設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思想,深刻地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中道德建設和思想建設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像過去一段時間那樣空洞地誇大思想的作用,但又不能陷入只講物質利益,只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的拜金主義。我們要保護和發揚一切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於人民團結、社會進步的積極思想和精神。總之,我們要變精神力量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引導億萬人民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終身受益,它能夠幫助人們把握自我、規范人生,正確理解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擺正自己在社會上和自然界中的位置,為人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起著導向和激勵的作用。
第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能夠提高人們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我們既要反對那種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提供一個萬能公式的「哲學萬能論」,也要反對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失去價值的「哲學無用論」。當今社會變化越來越快,社會互動越來越頻繁,社會生活越來越復雜,更要求人們具有越來越高的社會認知能力、社會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做好一切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② 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弊病
1、背景廣闊2、貼近生活3、描寫細膩(這是他的特點)
可是太貼近生活的話會不會有點殘忍?
【從你這第一次聽說這個東西,我瞎說的,你無視我好了……】
③ 如何分析社會根源
結合他所處的社會和歷史狀況分析
怎樣分析重要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
【方法提示】方法一,運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在思想領域里的反映」原理進行分析。具體是⑴看看持這種思想的人所處的時代,他代表哪個階級或階層的利益?⑵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形勢有什麼特點?⑶這個階級或階層在這種形勢下的處境如何?要求是什麼?按照這一原理,順著這一思路,答案就出來了。
方法二,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進行逆向分析。具體是從內容出發推斷當時的情況。如「兼愛」是互愛、互利的意思,墨子主張人們要互利互愛,說明當時剝削和壓迫很重,人民不堪忍受。墨子主張「非攻」,說明當時戰亂不已,人民渴望安定。再如,韓非子主張「法治」,說明當時矛盾尖銳,反抗激烈。想想韓非子所處的時代,就知道當時,新興地主階級不僅要鎮壓農民階級的反抗,而且要鎮壓奴隸主殘余勢力的反撲。為確保穩固自己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維護自身的利益,必須依靠嚴厲的刑法來鎮壓人民的反抗。
【例題釋疑】
例1 (1994·全國)墨子說:「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又說「(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飢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就上述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說明其社會根源,並分析其積極意義。
答案要點:
思想核心:「兼愛」、「非攻」。
社會根源:墨子生活在戰國初期,當時社會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封建經濟初步形成,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小生產者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深受剝削和壓迫,要求擺脫貧困,渴望溫飽富裕。同時,各諸侯國為掠奪土地和人口混戰不已,生產破壞,生靈塗炭。廣大小生產者厭惡戰爭,渴望安定。
積極意義:墨子要求人們相親相愛,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對掠奪戰爭,譴責戰爭對生產的破壞,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愛」、「非攻」,企求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發展生產,有利於社會進步,順應了歷史潮流。墨子的這些言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值得弘揚的。
例2 韓非、董仲舒二者的思想主張有何異同?試分析各自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
答案要點:
同:⑴都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實行君主專制。⑵都適應了歷史向統一發展的趨勢,代表地主階級意志,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
異:⑴韓非思想有較強的改革意識;董仲舒的思想則有守成固本的特點。⑵韓非主張以法治國,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⑶韓非主張用嚴厲的刑法鎮壓人民的反抗;董仲舒則主張「大一統」;宣稱皇帝代表天統治人民,藉此欺騙人民。
社會根源:⑴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他們迫切要求取得統治地位,實行國家統一以發展封建經濟。為此,新興地主階級一方面要通過改革奪取政權,建立地主階級專政;另一方面,為穩固自己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維護自身的利益,必須依靠嚴厲的刑法來鎮壓農民階級的反抗,奴隸主殘余勢力的反撲;必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來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和地主階級統治。韓非思想集中反映了戰國時期地主階級的上述要求和社會現實。⑵秦以法治國,排斥儒學,結果法治過度而亡。漢批判地繼承了秦的治國思想,一方面「削藩」解決王國問題,一方面休養生息,推行「仁政」,加強了集權,繁榮了經濟。封建制度至西漢基本穩定,激進的法家思想已不適應鞏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適應了西漢統治者建立集權統治鞏固封建制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論——新儒學思想。
例3 清朝時有人說:「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主,市廛次之,典與鋪又次之。」試分析產生這種思想的社會原因。
答案要點:
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我國封建社會一直佔主導地位,商品交換不發達,擁有貨幣、店鋪、作坊遠不如擁有土地使生活更有保障。⑵中國的封建地租剝削一直很重,擁有土地可以榨取更多的巨額財富,且地租收入比較穩定,因此是發家的最好手段。⑶中國封建統治者一直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對商人、手工業者實行歧視政策,對工商業者進行種種限制並徵收重稅。⑷這種地主階級的經濟思想,正是由於以上經濟的政治的特點的反映。
④ 什麼是社會網路分析法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是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發展起來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會網路分析是對社會網路的關系結構以及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它又被稱為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社會網路分析不僅是對關系和結構加以分析的技術,還是一種理論方法--結構思想。
社會網路分析是社會學領域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可以解決一些社會學的問題。
社會網路要素:
①行動者,在社會網路中用節點表示;
②關系,在社會網路中用劍線表示,關系的內容可能是友誼、借貸或是溝通,其關系可以是單向或雙方,且存在關系強度的差異,關系不同即構成不同的網路
社會網路分析的原理:
關系紐帶經常是不對稱地相互作用著的,在內容和強度上都有所不同
關系紐帶間接或直接地把網路成員連接在一起;故必須在更大的網路結構背景中進行分析
社會紐帶結構產生了非隨機的網路,因而形成了網路群(network clusters)、網路界限和交叉關聯
交叉關聯把網路群以及個體聯系在一起
不對稱的紐帶和復雜網路使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平等
網路產生了以獲取稀缺資源為目的的合作和競爭行為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數學表達式:
①圖論法和矩陣法,這是社會網路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②二方關系圖和三方關系圖
③圖的矩陣表達
④反應行動者的關系圖。通過網路密度、結點度、割點、橋等指標進行具體測量距離,行動者之間的距離越小,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聯系越密切,交流互動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個網路中行動者之間的分化與差異
⑤ 跪求分析社會問題的角度方法!
社會交換行為可視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人際關系則是社會互動的結果。文章通過角色關系分析,把社會交換行為、人際關系與社會角色結合起來,說明社會交換行為與人際關系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指出社會交換行為類型與人際關系好惡親疏的密切關系和社會交換原則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要知道,別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因此,如果想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擺脫孤獨的折磨,就必須去主動交往。
對主動交往來說,我們應該讓別人覺得值得與你交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際交往更沒有理由去維持,不然我們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依據一定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
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值得與我們交往。無論怎樣親密的關系,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面來「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系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系,使我們面臨人際關系的窘境。
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現實生活中,只問付出,不問回報的人只佔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後而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一方面,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強自信和自我接受。這些心理上的收獲,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沒有白吃的虧。與我們交往的大多數無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著相類似的原則。我們所給予對方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給我們。而且,這種吃虧還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反過來將增加我們的自尊與自信。
但不怕吃虧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不要過多地付出。過多的付出,對於對方來說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債,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人覺得很累,導致心理天平的失衡。這同樣會損害已經形成的人際關系
而對於把握交往的分寸來說,就要把握好交往的對象多少和周期長短。
⑥ 城市規劃原理里人口的社會分析方法中的技術性評估中的多准則分類法和成本分析法是什麼意思
技術性評估(Technical SIA):多准則分類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參與性評估(Participatory SIA):數據分類法、焦點內小組訪談法、情景容分析法、人口情況研究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社會指標分析法
常用社會指標:
關於社會組織系統的指標:基本人口特徵、人口素質水平、社會結構、外來人口狀況、社會公平、行政效率與城市政策、社會組織能力、公民意識。
關於社會文化環境的指標:社會投資水平、物質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社會安全與治安控制、社會保障、社會整合、社區建設。
供參考。
關於主觀評價的指標:城市環境評價、公共設施的供給和可達性評價、城市生活中的現狀問題評價、公共事業的發展狀況評價、政治和社會氛圍評價、地方歸屬感
⑦ 為什麼說矛盾的「社會剖析小說」在30年代開創了新的文學範式
茅盾在小說領域繼承了五四文學研究會人生派的現實主義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現實主義文學模式」。
1、積淀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與時代典型的創造。不似魯迅的「歷史視角」,而採用「現代視角」,反映重大題材,反映「時代性」與「社會化」的現實主義傳統。其創作充分適應了30年代社會生活內容的變化,大大提高了小說反映廣闊社會生活的可能性。
2、氣勢闊大的創作「史詩傳統」,以描寫社會的「全般」見長,將筆觸深入到到現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生活領域和社會階層。以歷史性的巨大內容,宏偉的史詩性結構,大規模地、全景式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
3、注重社會分析的「理性化」敘事傳統。在小說敘事中貫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過精細觀察,運用社會科學理論分析現實,指導創作,客觀敘述,並以此取捨情節,創造人物,托出主題,揭示現實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社會科學家的氣質,依靠理性分析來開拓形象思維的深廣度,從典型環境來解釋並塑造典型人物,在戲劇性強的情節中突現人物性格及其成長史。
「茅盾模式」的創造開創了左翼文學中「社會剖析派」的主流範式,是對五四的「個人化」和「情緒化」以及「革命浪漫主義」中過分追求直覺與非理性創作傾向的反撥。
⑧ 矛盾分析法的社會現象的矛盾分析步驟
對社會現象作矛盾分析的具體步驟是:首先把社會現象看成是運動中多層次、回多方面的矛盾統一答體,考察影響這種現象存在的諸多矛盾。其次,從這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社會現象的本質,社會現象是以上諸多矛盾的外部表現。分析矛盾發生變化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同時注意矛盾發展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即主要矛盾發展轉化的條件與時機。
⑨ 社會剖析小說哪些作品是對社會生活的全景式描繪
40年代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是沙汀和艾蕪。沙汀的作品主要有《淘金記》、《在其香居茶館里》。這一時期沙汀小說的風格特點是:以小見大,通過描寫宗法制度最為根深蒂固的四川鄉場,深刻揭露了國統區昏聵的現狀。筆法冷峻,朴實,文風極為嚴謹,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述中透露出無情的諷刺。在沙汀的筆下,反映宗法的根深蒂固,底層小官吏、地方鄉紳的互相傾軋算計,刻畫鄉土小有產者的迂腐,是他最擅長的內容。艾蕪的作品有《一個女人的悲劇》、《石青嫂子》、《豐饒的原野》。這一時期艾蕪小說的風格特點是:走出了30年代浪漫色彩的貧瘠闐緬地區,筆觸轉向四川鄉場,反映了國統區農村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的掙扎和反抗,作品尤其關注女性的命運,凸現女性面對壓迫的抗爭。在40年代艾蕪的作品中,雖然浪漫的色彩逐漸變淡,現實的成分佔據了主導,但是他依然注重環境氛圍的描寫,通過霧、雲、露等自然景觀的刻畫反襯人物的心境與心理變化,這也是他與沙汀的鄉土小說一個主要的區別(沙汀更重視的是語言描寫)。其實沙汀與艾蕪本是四川同鄉,曾共同以書信形式向魯迅請教文學創作問題,皆成名於30年代,但他們都是在40年代達到創作的巔峰。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作家趙樹理也創作農民題材的小說,而且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代表作也是40年代的作品,但現代文學史教材中一般把他列入「解放區文學」范圍中,另起新章節加以研究,所以我沒把他和他的作品算入「40年代鄉土小說代表作家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