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社會法益犯罪研究
⑴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
犯罪的基本特徵是:(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3)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⑵ 兩篇禁毒論文,快!急!至少800字 再加篇再見了母校500字以上作文!急!高金幣!最遲今天3點!否則取消!
淺論毒品犯罪所侵害的法益發布日期:2009-02-25 文章來源: 互聯網 一、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意義
刑法的目的和任務是保護法益,犯罪應當被限定在對法益的加害行為(侵害法法益或者具有侵害法益危險的行為)[1].法益的確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張明楷教授在《法益初論》一書中對法益的機能進行了很詳細的論述[2].
張教授在書中對法益的機能重點進行了四個方面的論述,包括法益的刑事政策機能、法益的違法性評價機能、法益的解釋論機能、法益的分類機能。具體說來,法益的刑事政策機能表現為:使刑事立法具有合理目的性的機能;使刑法的處罰范圍具有合理性的的機能;使刑法的處罰界限具有明確性的機能。違法性評價機能表現為:行為是否違法是根據法益是否受到侵害或者威脅來評價的;法益概念還揭示違法阻卻事由的實質;法益概念還說明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法益的解釋機能是指法益具有作為犯罪構成要件解釋目標的機能,對某個刑法規范所要保護的法益內容的解釋不同,就必然導致對犯罪構成要件理解不同,進而導致處罰范圍不同。法益的分類技能表現為:我們可以根據法益的內容對犯罪進行分類,我們也可以根據法益的主體對犯罪進行分類,我們還可以根據法益的侵害形態進行分類。
依據形式邏輯的基本原理,上面的所說的法益屬於大前提,我們本文要討論的毒品犯罪法益屬於小前提,上面所說的法益的機能同樣適應於毒品犯罪的法益[3].毒品犯罪法益研究同樣具有對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機能,具體來說就是使毒品犯罪的刑事立法具有合理目的性的機能;使毒品犯罪的刑法處罰范圍具有合理性的機能;使毒品犯罪的刑法處罰界限具有明確性的機能。毒品犯罪法益研究同樣具有對毒品犯罪的違法性解釋的機能,具體來說就是行為是否構成毒品犯罪的違法是根據毒品犯罪的法益是否受到侵害或者威脅來評價的;毒品犯罪法益概念還揭示毒品犯罪違法阻卻事由的實質;毒品犯罪法益概念還說明毒品犯罪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以此類推,毒品犯罪法益的解釋機能和分類機能也同樣一目瞭然,這樣,我們進行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意義就非常清楚和明朗。
然後,我們還需要探討一下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現狀。可以說,現有的關於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存在如下幾方面的缺陷。首先,討論毒品犯罪法益的現有文獻的數量非常少。很多文獻討論到相關問題時也只是對毒品犯罪的客體進行論述[4].可以說很多的人還是沒有意識到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重要意義,諸多需這天天在接觸毒品犯罪的研究材料,諸多刑事審判的法官天天在進行毒品犯罪的審判,但是並沒有對毒品犯罪的法益表示應有的關注,更沒有形成研究性的文字。第二,對毒品犯罪法益的基本概念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就像我們在另一篇文章裡面說的那樣,不管是法學大家還是一般的法學研究者,或者是普通的實務工作者,對毒品犯罪的基本問題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和觀點。學術上的復雜性和理論上的爭論性在這里顯得尤其的突出和明顯。幾乎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自己的說法(下面的具體論述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存在多大的分歧和差異),那些沒有自己的說法的人很多也就是人雲亦雲地把別人的觀點變為自己的文字。可以說,如果對同一個問題存在的不同看法太多,我們可以肯定這個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和更加細致。沒有解決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第三,基本上還沒有形成對毒品犯罪法益的自覺研究。很多的時候僅僅是附帶地對毒品犯罪的法益或者客體進行解釋,更多的時候就是順便帶一筆,就是對毒品犯罪進行詳細研究的高魏先生在《販賣毒品罪研究》一文中也沒有形成完全的自覺,雖然作者對販賣毒品罪的本質進行了詳細的梳理,但是我認為就從對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來看,作者的研究還只是一種附帶的研究,從他的角度和使用概念可以看出來他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其他觀點的自圓其說才對販賣毒品罪的深層本質進行了討論[5].然後需要說明的是,上面三個方面的現象是緊密相聯的,研究的材料少就很難以把問題認識清楚,沒有把問題認識清楚就很難以形成統一的觀點,也就影響自覺性的形成。反過來說,自覺性不足就不會有很多的人來研究,也就很難以形成大量的文獻數量,因此也就難以形成統一的認識和觀點。總的說來,我們現在對毒品犯罪法益的研究還處在很初級很粗淺的階段,還有加深研究的必要和可能。
此外,我們平時也討論過,在我們多年的審判實踐當中,我們接觸的最多就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盜竊罪和販賣毒品罪,而在這些犯罪之間,毒品犯罪是最復雜的,其原因就是因為其他幾種犯罪都是自然犯罪,傳統犯罪,人們對他們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對故意殺人罪的危害就是一個小孩也知道,對故意殺人罪的法益基本上也沒有看到過爭論,對故意殺人罪的認定標准有統一的認識。可以說人們對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諸多傳統型犯罪的基本問題的認識是成熟的統一的。但是毒品犯罪就不一樣,它屬於一種現代性犯罪,很大程度上屬於一種法定犯罪,是社會和國家依據社會的現時需要而擬制出來的一種犯罪,因此人們對毒品犯罪的認識就不統一,各有各的說法和看法。人們對毒品犯罪的法益、毒品犯罪的構成、毒品犯罪的停止形態、毒品犯罪的共犯與從犯等基本問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人們對什麼是毒品犯罪,毒品犯罪危害了什麼,為什麼要懲罰毒品犯罪等常識性的問題還沒有一致的答案。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加有必要加深對毒品犯罪的研究和討論,而毒品犯罪的法益研究又處在這樣一個研究領域的核心位置。因此,毒品犯罪的法益研究的重要性又凸顯一層。
基於上面所說的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重大意義和我國目前對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境況,我們認為本文找到了毒品犯罪法益研究的實踐的和學術的意義。
在接下里的文字裡面,我們首先對現有的錯誤觀點進行評析,主要對「人的身體健康說」和「毒品管制秩序說」進行分析和批判[6],然後分析得出本文認為正確的觀點——毒品犯罪的法益是社會有機體的公共健康,並對公共健康的概念進行解釋和闡明這種提法的理由。
二、毒品犯罪侵害了人的身體健康?
在論及這個觀點的時候,我們首先來看看普通的文字對毒品給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的描述。「吸毒嚴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它對人體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統以及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和結構會造成嚴重損害。吸毒會產生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減慢呼吸頻率,降低肺功能,導致人體缺氧,產生肺水腫,最終因呼吸衰竭致人死亡;吸毒會影響植物神經功能,引起腦部化學物質改變、神經功能紊亂、智能減退、血液循環障礙、胃腸功能紊亂等,從而導致頭痛、抽搐、胃腸絞痛等毒副作用;吸毒可直接損害人體免疫功能,使人容易感染疾病;女性吸毒者有閉經、痛經和排卵停止,妊娠婦女可導致早產、畸胎或胎兒死亡,若胎兒倖存也已成為毒品間接依賴者。同時,由於一些吸毒者採用靜脈注射方式,他們共用未經消毒處理的注射器和針頭,成為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
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的實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就是一些活生生的列子。
「吸毒加速死亡:吸毒者為滿足毒癮易造成吸食(注射)過量毒品導致呼吸中樞衰竭而死亡或毒品中混雜有毒、有害物質出現過敏性休克及各種復雜的並發症,嚴重者導致死亡。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電影演員朱潔1997年因吸毒過量死亡,年僅28歲。梁蓓麗,21歲,貴州人,一個聰慧、漂亮的女孩,染上毒癮後,靠賣淫維持吸毒,因注射毒品過量死於南寧市街頭。」「吸毒對後代貽害無窮。或是母嬰垂直傳播成為愛滋病受害者,或是一出生就染上了毒癮成為小小的」癮君子「,有的成為了吸毒父母親毒癮發作時發泄的對象。南寧市一名婦女懷孕期間吸食毒品,胎兒在母體中深受其害,一出世就呈現窒息、痙攣狀態,此後,母親哺乳前必須吸食毒品,嬰兒才肯進食,否則哭鬧不止,嚴重危及生命。[7] 」
上面的描述就是吸毒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的案例,也正是這樣,人們才會有各種各樣的關於毒品犯罪是侵害了人的身體健康的觀點。認為毒品犯罪是侵害了人的身體健康的觀點具體表現多種多樣,有些是認為侵害了單個人的身體健康,有些是籠統地認為侵害了人的身體健康,有的是認為侵害了其他的法益和身體健康,有的則明確地認為是侵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身體健康。在概念表述上也多種多樣,有表述為「人的身體健康」,有表述為「不特定多數人的身體健康」,有表述為「人民健康」,有表述為「公眾健康」,等等。但是這些觀點的共同點就是毒品犯罪的客體或者說法益是人的身體健康。
比如,對毒品犯罪進行了專門研究的高巍先生就認為毒品犯罪的本質在於其危害了人民健康,並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8].(我在後文要對作者的論述進行批判。)
張明楷先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毒品是危害公共健康的物品,製造毒品罪的法益就是公眾健康。[9]」然後,張教授在該書的分則部分堅持了同樣的觀點,而且是引用了日本刑法學者的觀點[10].
下面也還要提到的觀點就是認為毒品犯罪侵害的是多種法益,是人的身體健康和國家對毒品的管制。一種表述為:「該犯罪的客體,是多家對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的經營的管理制度和人的身體健康。」
一種表述為:[11]「販賣毒品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國家對毒品的管制和人民的身心健康。」[12]
還有的表述為:「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復雜客體,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所侵犯的犯罪客體包括國家對毒品的管管理制度,同時也侵害了公民的身心健康。」
[13]還有的表述為:「本罪的客體是國家對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14]」
然後還可以列舉國外關於人的身體健康的說法。如日本刑法採用法益三分法,把法益分為個人法益、社會法益、國家法益。一般把販賣毒品的侵害法益界定為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這種法益。[15]德國還認為:使用毒品行為在刑法評價上為自傷行為的一種,而提供毒品行為,如販賣、運輸、製造、交付或是轉讓毒品給他人的行為,本質上應該評價為使他人使用毒品有所可能的幫助行為。從刑法解釋學的角度來看,應當屬於自傷加工行為[16].除此之外,國外學者還有其他諸多說法。但是我不再例舉,因為我認為討論一個國家的一個個罪的法益不能離開這個國家的語境進行討論,每一個國家有不同的社會認識和國家的特殊情況,每一個國家的民眾的普遍認識也不一樣,因此每一個國家對犯罪的認識也不一樣,這樣,不同的國家也就具有不同的法益界定[17],對於毒品犯罪來說也一樣,不同的國家有充分的理由對毒品犯罪的法益做出不同於別國的界定。因此,國外的說法也就僅僅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而已。
如果初略來看,我們能好像覺得上面的描述和上面的諸多學者的論點是一致的,描述的是吸毒侵害了人的身體健康的生動現象,學者們的論點是毒品犯罪的客體或者法益是人的身體健康。但是我們進行一下深入的分析就可以發現,上述學者的表述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第一,我們從上面的文字裡面就可以看出來,人的身體健康的危害不是毒品犯罪造成的,而是吸毒的行為造成的。「吸毒嚴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它對人體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統以及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和結構會造成嚴重損害。吸毒會產生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減慢呼吸頻率,降低肺功能,導致人體缺氧,產生肺水腫毒品對人體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統以及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和結構會造成嚴重損害……」,我加著重號的地方是我需要引起讀者注意的文字,那就是這些危害行為的主語是「吸毒」二不是毒品犯罪,是吸毒而不是販毒和運輸毒品對人體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統以及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和結構會造成嚴重損害。是吸毒加速人的死亡而不是毒品犯罪加速人的死亡,是吸毒是給人們的後代造成身體上的殘害而不是毒品犯罪給人的後代造成身體殘害。是吸毒者本身才造成了自己的身體的危害,而本身的這種吸毒行為反倒不是受到懲罰的行為。這就使得人的身體健康的說法很難以站住腳。從法感情的角度來認識,我們難以說是販毒的行為造成了人的身體健康的損害,也很難以說是運輸毒品的行為造成了人的身體健康的損害。當然,有學者藉助抽像危險犯的的概念進行了解釋,但是我們認為抽象危險犯的提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用抽象危險犯的概念來證明這里的話題就更加存在問題,我們下面還要對抽象危險犯的理論基礎進行批判。
第二,人的身體健康沒有辦法完全涵括毒品犯罪所侵害的的所有法益。退一步來說,就算人的身體健康可以算作毒品犯罪的法益,但是毒品犯罪的危害也是很多的,不僅僅包括人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諸多其他的危害。至少包括如下的危害: (1)對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現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毀滅的同時,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經濟破產、親屬離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難境地。(2) 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吸毒首先導致身體疾病,影響生產,其次是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和浪費, 同時毒品活動還造成環境惡化, 縮小了人類的生存空間。 (3) 毒品犯罪誘發犯罪擾亂社會治安[18]. 毒品活動加劇誘發了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擾亂了社會治安, 給社會安定帶來巨大威脅。(4)敗壞社會風氣,等等。有學者就指出「毒品犯罪是寄生於現代社會的」毒瘤「之一,他不僅直接損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而且還使吸毒者在心理上產生對毒品的依賴性,將家庭、事業、道德、責任等統統拋諸腦後,並以獲得毒品和享受毒品為自己生存、生活的唯一目標。更為嚴重的是毒品犯罪還是誘發其他犯罪的重要因素,吸毒者為了獲取毒資不惜從事盜竊、搶劫、詐騙等其他犯罪活動,毒品犯罪分子未了從事毒品犯罪活動還經常將一些國家工作人員尤其是司法工作人員拉下水,嚴重破壞了國家的管理秩序和社會的穩定。[19]」對於毒品與犯罪的關系,有學者指出:「毒品和犯罪是一對孿生兄弟,毒品引起的社會犯罪不斷增加。[20]」還有學者描述了誘發犯罪的路徑和模式:「首先,誘發吸毒者為了獲得毒資而進行犯罪。其次,加強犯罪傾向。再次,犯罪的巨額利潤刺激更多的人從事犯罪。最後,經常使一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被拉攏而進行共同犯罪。[21]」從某一些角度來看,人的身體健康之外的其他危害反而是我們所更加關注的和為我們所更加切身感受到的。
通過以上的簡單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把毒品犯罪的法益界定為人的身體健康是存在問題和理論障礙的,而且根本就沒有實踐當中的支撐。
⑶ 犯罪對象 和 侵犯的法益是一回事嗎
你好,
不是一回事,
犯罪對象 指的是的犯罪行為所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具體專人或者物。屬側重點在主體,人或者物。
侵犯的法益,指的是侵犯的某種權利,是指刑事法律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側重點在客體,在權利。
⑷ 刑法學前沿問題
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對保護公民權益、維護社會秩序、保衛國家利益乃至促進社會發展均至關重要。 目前,改革和開放在繼續進展與深化,法律調整需要加大力度,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科學化和現代化,法學研究面臨挑戰與發展機遇並存之局面。 未來中國刑法學的發展,應緊密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經驗,促進中國刑事法治的民主化、科學化、國際化進程. (一)在形事政策上,對傳統型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問題 懲治與防範犯罪乃刑法的宗旨所在,也是刑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與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使命。從今後十年的發展趨勢看,下列傳統型犯罪的懲治和防範仍應作為刑法研究的重點:破壞經濟秩序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瀆職犯罪;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等。對這些犯罪的有效懲治和防範,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有利於廉政建設,亦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在經濟方面,注重對新型犯罪的開拓研究 當前國外出現的一些新的犯罪類型,如計算機犯罪、環境犯罪、與生物工程有關的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等,在我國尚不十分嚴重,但是刑法學對它們的研究不能因此而放鬆,而應當進行超前性的探討。當然,這種研究應結合我國的科技、經濟發展水平,不可盲目追隨國外。 在新型犯罪中,法人犯罪問題應受到重視。就世界范圍來講,英美法系較為普遍地承認法人犯罪,大陸法系國家近年來亦有承認法人犯罪的某些跡象(如法國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就用大量篇幅規定了法人犯罪)。但是,從實務上考察,如何真正使法人承擔刑事責任並達到刑罰之目的,在兩大法系中仍是問題。我國近年刑事立法中規定了諸多懲治單位犯罪的條款,但實際效果頗值得懷疑。刑法理論上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的爭論尚未見分曉,仍有待於深化。 (三)法治文化視角上,不斷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研究刑法問題 自從五十年代不分良莠地全面移植原蘇聯刑法理論之後,中國刑法學便向其他國家的刑法理論關閉了大門,而只是致力於將原蘇聯的刑法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對其他國家刑法學研究的資料之佔有相當有限。近些年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所據資料亦以二手貨為多,而且很不系統。既然對其知之不多,便很難予以研究和借鑒。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中國刑法理論落後於國外刑法理論的現象亦愈加明顯。對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借鑒不多,對國際刑法學術交流活動參與不夠,是中國刑法學的一個重大缺陷,這使得我國刑法理論患營養不良和視野狹窄的弊病。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中國的對外開放得以全方位地展開,刑法學也被推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國際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應當成為今後刑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1997年和1999年中國將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將變成現實,我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交流與和平統一的步伐也正在不可逆轉地邁進,因而關於港澳台地區刑法與全國性刑法的效力范圍及其沖突與解決等問題,亦將成為刑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與國外境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術研究合作,真正解決人治與法治的問題 ..
⑸ 犯罪的本質是()A.對社會關系的侵犯 B.對規范的侵犯 C.對法律規范的侵犯 D.對法益的侵犯
A 我國刑法理論對犯罪本質的規定,任何一種犯罪都必須具備三個特徵:社會危害性、刑事違版法性及應受刑權罰性。這三個特徵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三個基本特徵中,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也是最基本的特徵。
⑹ 規范違法說和法益侵犯說的區別。。
法益侵害說,是指行為在造成法益侵害或者引起危險時,才給予否定性版評價。 法益侵害說顯然認權為,社會存在決定了人們的認識,現實世界和觀念之間存在同一性,在社會生活背後,存在著需要法律加以保護的利益,即法益。
法益侵害說把犯罪本質視為對法益(生活利益)的侵害或者危險,因此,違法性的實體內容是行為對於法所保護的共同生活的實質侵害和威脅。法益侵害說論者一般贊成結果無價值論。
規范違法說本質就犯罪是對規范的不服從。
由於客觀上槍沒有子彈,你說的案例中行為人無法對現實法益產生侵害或危險。法益侵犯說中犯罪未遂,必須是法益有被侵害的可能性。按此理論,根本就不是犯罪,因此也就無未遂了
⑺ 法益論在犯罪論中的作用
法益在犯罪成立理論中的地位:
(一)構成要件形成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是法益
「構成要件形成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是法益。」我國的犯罪成立理論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方面四方面,其構造與大陸法系國家的三要件論相差很大。但這里所要討論的問題是:不管是採取三要件說還是四要件說,法益是否是犯罪構成之要素。我們國家的犯罪概念堅持的是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概念,因而在犯罪構成中,犯罪客體是構成要件之一。而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犯罪的概念堅持的是形式的概念,所以構成要件中不要求法益作為構成要素。在該當性階段只從形式上判斷是否侵犯法益,只要符合構成要件,推定具有違法性。而違法性的本質是法益侵害,所以,是否具有實質的法益侵害,在違法性層次中進行判斷,通過有無違法阻卻事由的途徑來做實質判斷。
(二)法益是判斷實行行為的標准
何謂實行行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素來有形式的客觀說和實質的客觀說之別。從形式上說,符合各種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是實行行為。如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是「殺人」行為。刑法分則是違法行為的類型,實行行為是各種具體犯罪構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最主要的構成要素。另外,在共同犯罪中,實施實行行為的人是正犯,沒有實施實行行為的人稱為狹義的共犯(教唆犯與幫助犯)。共犯的責任比照正犯來確定。
形式的客觀說沒有從實質上回答什麼叫實行行為,這在具體案件中,對實行行為的界定非常困難。比如實施殺人的行為,就是殺人罪的實行行為,以殺人故意,一人抱著被害人,一人進行砍殺,那麼抱著被害人的行為是殺人行為嗎?兩人相約去盜竊,一人在外望風,一人進屋盜竊,在外望風的人的行為是否屬於盜竊的實行犯?按照形式的客觀說,是很難確定的。「實行行為也有質的規定性」「行為本身不具有危險性、只是偶然引起死廣結果或行為人自認為可能導致死亡結果的行為,不是殺人罪的實行行為。」犯罪的本質是法益侵害,正犯的行為本質就在於對法益的侵害或迫切的危險。由此,相約盜竊,在外望風的行為根本不可能給予法益侵害或危險,只能是對進屋者行為以幫助,所以是幫助犯。所以,實質的客觀說,從法益侵害的角度出發,只有侵害法益或侵害可能的人的行為,才是正犯,即實行行為,其餘的都是共犯。按照形式的客觀說也是無法進行判斷,比如入室盜竊,是入室開始為著手呢,還是進屋後實際盜竊時為著手?按照實質的客觀說,從進屋時起,已經對法益產生侵害,所以,應以此時為著手。
(三)法益與違法性的本質
有形式的違法性和實質的違法性之分。在違法性層次中,主要判斷行為是否具有實質的違法性。實質的違法性有兩種傾向:一是違反社會倫理規范;二是對法益的侵害或危險,即法益侵害說。由於違法性的有無,通過有無違法阻卻事由來判斷,所以側重於客觀方面來判斷實質的違法性,從而筆者贊同法益侵害說,因為社會倫理規范更帶有主觀價值色彩,法益侵害說更客觀些。
(四)法益與可罰的違法性
可罰的違法性是指以不存在可罰的違法性為根據,從而否定犯罪成立的理論。根據這種理論,行為雖然符合構成要件,但違法性輕微的話,就不值得適用刑罰這種強力的對策為必要。可罰的違法性的理論,最初由立於謙抑主義立場的宮本英修所提倡,其後由佐伯千仞加以展開。佐伯博士立於法益侵害說的立場,主張某種行為即使特合構成要件,但因為該刑罰法規預定一定程度的違法性,在被害法益輕微沒有達到其程度的場合以及被害法益的性質不適於由刑罰干涉的場合,應當認為阻卻違法性而阻止入罪。關於可罰的違法性的判斷的標准有兩:一是關於違法性的量,法益侵害的輕微性。二是關於違法性的質,法益侵害行為的形態,根據社會倫理的觀點來看價值輕微性的情況。例如,同是拍友人肩膀的行為,具有敵意的場合與為了友好的場合從刑法的愈義完全不同。
(五)法益與違法性阻卻事由
「所謂阻卻違法事由,指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但成為排除其違法性的根據的事由。」阻卻違法事由是否有共同的統一原理,在學說上有分歧。主要存在「目的說」與「優越的利益說」的爭論。目的說認為實質的違法性是違反被國家承認的共同生活的目的,行為是為了達到被國家承認的共同生活的目的的適當的手段,這是阻卻違法事由的一般的原理。優越的利益說,也叫做「法益衡量說」,把違法性的實質解釋為對法益的侵害,以這種思想為出發點,關於價值不同的利益相對立的場合,為了價值大的利益,犧牲價值小的利益,這是阻卻違法事由的一般原理。違法性的本質是法益侵害,不具有法益侵害危險的行為,不是違法的行為。正當防衛的情形中,從表面上看它是違法的,但其根本是阻止不法侵害以保護合法權益,其侵害的對象是「不法的利益」,所以它是合法的。
⑻ 我國新刑法規定了哪些主要的犯罪類型
關於犯罪類型的劃分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歸納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依據有無違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分為自然犯罪與法定犯罪。
所謂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違反人類道德、具有反社會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由於從根本上說違反了人的本性,所以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盜竊等。
所謂法定犯罪,就是指行為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只是因為法律上規定這種行為應受到一定的處罰,因而成為犯罪。這種行為往往由於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規定為犯罪。因此,這類犯罪通常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依照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而變更,或者依照國家政策的變更而改變。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二、依犯罪行為所侵害的法定權益,可以將犯罪分為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國家權益的犯罪。
所謂侵犯個人法定權益的犯罪,是指殺人、傷害等對個人生命、身體、名譽、個人財產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謂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險、社會風氣、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謂對國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關國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關國家權力及職能的犯罪。
三、依犯罪行為的性質,可將犯罪分為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風俗犯罪與破壞犯罪。
所謂財產犯罪,就是以非法獲得財物為目的的犯罪,例如盜竊、侵佔、搶劫等。
所謂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強暴力量或藉助於器具等犯罪,例如殺人、強奸等。
所謂智能犯罪,就是運用智謀和技能犯罪。例如詐騙、偽造、製造計算機病毒等。
所謂風俗犯罪,就是違背社會善良風俗的犯罪,例如賭博、流氓等。
所謂破壞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犯罪。
四、我國刑法上對犯罪的分類
我國的刑法本著有利於打擊、治理和預防犯罪的原則,依照犯罪所侵犯的客體不同,將犯罪分為以下九大類,即: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與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妨害婚姻家庭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