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宣傳
1. 經濟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法學本科教學大綱列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濟法。 「基金會是現在流行的理論是,經濟的法律,不僅包括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保護法和勞動法更容易將社會法領域。
2. 中級會計考試:經濟法一門中關於廣告費及業務宣傳費扣除限額的一個問題
1的理解復是正確的
參見這樣一段制話:
第二,對廣告費與業務宣傳費的合並扣除未規定各自的扣除比例,兩者合計扣除的上限為銷售(營業)收入的15%,意味著企業從印刷廠、燈箱製作公司、條幅製作單位以及空飄氣球、電動禮炮、太陽傘、爆炸花、噴畫、塑膠袋等非廣告製作公司取得的發票,2008年以後雖然仍舊按照業務宣傳費稅前列支,但只要廣告費與業務宣傳費合計列支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的15%,就不違反稅法規定。
3. 經濟法在社會經濟中的特有作用
經濟法的來特有功能,主源要包括社會經濟協調、利益資源分配、維護市場秩序以及宏觀管理規范的集成功能。與經濟學追求效率優先、社會學追求行為公平以及其他相關部門法的適用特點不同,具有比較優勢。改善民生與社會和諧發展。
(一)、經濟法的平衡協調功能
經濟法的經濟社會屬性與公私融合屬性決定了經濟法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平衡協調功能。經濟法調整經濟生活既以平衡協調為目標,也以平衡協調為手段,促使社會與私人、私人與私人之間達成某種共識和妥協,以實現最大化的社會福利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經濟法的穩定風險功能
當經濟社會轉型期同時面臨全球化帶來的外部經濟沖擊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內部市場結構調整問題時,穩定經濟風險尤為重要。只有在經濟法框架下,充分發揮其穩定經濟風險的特有功能,才能營造法治規范的市場環境,解決內部供需關系平衡問題、消費群體收入差距過大問題、發達國家轉嫁經濟風險問題和有效抵制貿易保護等問題,從而推動經濟平穩運行和較快增長,為改善民生和積累社會財富保駕護航。
(三)、經濟法的提升效率功能
經濟效率的提升取決於市場主體經營自主的私權利和國家介入干預的公權力之間在制度上的高效合理與運行上的規范系統。
4. 看《今日說法》談經濟法的重要性
《今日說法》節目標題的四定位
○張瑜燁
【內容提要】作為電視法制專欄節目,《今日說法》在標題製作上獨具匠心,狠抓標題的四定位:重在「普」、根在「法」、淡於「奇」、貴在「引」。在標題的具體製作過程中始終遵循「普及法律知識,弘揚道德風尚,宣揚精神文明」的宗旨,將標題與欄目的相互關系系統地融入節目製作之中,充分地體現了法制節目的特徵。本文對《今日說法》部分節目的標題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給電視欄目的標題製作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今日說法》;標題;四定位
作為社政類節目的《今日說法》,以一種獨立的報道形態在全國電視媒體中迅速成為最為活躍、報道最為頻繁、最有「觀眾緣」的節目之一。1998年11月23日《今日說法》在中央一套試播,1999年正式播出,當天的收視率為1.78%。隨著欄目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收視率不斷攀升,「據統計,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在2001年9月30日至10月27日的收視率達到5.41%,觀眾5919萬,佔有率達26.27%」。①下面是《今日說法》1999至2002年10月中央台收視率情況表和在全國媒介中的獲獎情況表。
表<1>:1999年-2002年10月《今日說法》在中央台的收視率情況:②
年 份 收視率情況
1999年 中央台前10名
2000年 中央台前7名
2001年 中央台前6名
2002年8月 中央台第5名
2002年10月 中央台第4名
表<2>:《今日說法》1999年——2002年獲獎情況:③
獲獎類型獲獎情況
中國電視社教節目獎(政府獎) 1. 1999年度欄目一等獎 2. 2000年度一等獎
全國電視法制節目「金劍獎「 第五屆至第七屆欄目一等獎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法制節目獎 第五屆至第七屆欄目一等獎
金盾獎 《誰在說謊》獲2001年度金盾新聞一等獎
金鼎獎 《錯了,國家也要賠償》獲1998——1999年度金鼎獎影視類一等獎
綜合治安治理獎及其他 1.《彩票惹出貪污案》獲2000年度第十四屆全國好 新聞電視專題一等獎2.《回家》獲2000年度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好新聞一等獎
主持人獎
1、肖曉琳獲第五屆「金話筒」主持人開拓獎
2、撒貝南獲「榮事達杯」全國電視主持人大賽一等獎
3、撒貝南獲全國電視法制欄目主持人大賽一等獎
4、張紹剛獲第五屆全國電視法制節目「金劍獎」主持人獎二等獎
光榮稱號
1、1999年度中央電視台先進集體
2、1999年度中央電視台優秀欄目
3、2000年度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
4、2002年被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
5、2002年製片人錢蔚被授予中央電視台「十優青年」稱號
《今日說法》在短短的幾年歷程中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火爆大江南北,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法律午餐」,其原因除了它有定位準確的價值觀(尊重法律,關注法治,尊重群眾)、嚴格標準的選題(法律含量高、故事性強、可視性高、政策性嚴)、鮮活的內容(每天一個真實的中國法律故事)、獨特的報道結構(故事+演播室權威評點)等作為名牌法制欄目所獨有的魅力外,也具有新聞欄目的優秀秉性。本文對《今日說法》部分節目的標題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給電視欄目的標題製作提供一些思考。
電視法制節目,是以「電視為載體,藉助電視的製作和表現手段,以宣傳法制為主題,以法制與社會生活方面的密切聯系為切入點的各種節目形態。」⑤為了更好地體現《今日說法》「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的宗旨 ,節目的標題必須有機的融入到整個欄目的系統中。在標題的製作上體現法制類節目重在『普』、根在『法』、淡於『奇』、貴在『引』的定位。⑤
一、定位於「普」 「重在普,就是要求法制節目要努力宣傳法理法規,弘揚法制精神,不斷提高人們的法律自覺意識。」⑧而法理法規、法制精神、法律自覺意識等都是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屬於理性思維的層面,普通老百姓很難從15到20分鍾的節目內容中去體會吸收這些抽象的理論。為此,《今日說法》欄目在標題的製作上充分考慮本欄目是以普通電視受眾為對象的轉播特點,把深奧的法規、抽象的法理,在標題中簡潔化、口語化、視聽化,從而使《今日說》的標題在宣傳上恰到好處地體現法制節目的「重在普」的定位上。
例如,為了在農村宣傳村委會組織法,《今日說法 》在2001年11月5至8日策劃了一組系列報道,標題上強烈體現了普法的目的。其標題分別是: 《村委會組織法》系列報道之一:選舉風波; 《村委會組織法》系列報道之二:無效的合同; 《村委會組織法》系列報道之三:擱淺的村官; 《村委會組織法》系列報道之四:水心村罷免案。
從「《村委會組織法》系列報道」這幾個字可以知道這幾期節目是向社會宣講有關《村委會組織法》法律條文的,標題中的關鍵詞:「選舉」、「無效的合同」、「擱淺的村官」、「罷免」等體現了《村委會組織法》中的四個民主核心內容: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類似的標題在《今日說法》中屢見不鮮:《不要把我們踩在腳下》、《一個都不許少》、《兩會報道之一 ——給我們一片藍天》、《還我一片綠地》、《無奈的結婚證》、《並不殘缺的權利》、《八旬老婦的姓名權》、《告狀的權利》、《被害人的權益》、《偷接電視天線釀惡果》、《法盲村支書》等。
二、標題定位於「法」
「根在法,就是要求法制節目要以法為本,緊扣案件背後的法律含義,拓展法律探討的深度,加大法律內涵的挖掘力度。」⑦電視法制節目與一般新聞專欄節目有所不同,它要求用新聞的敏感去發現問題,戴上法律的眼鏡去看世界。那麼深奧的法理如何用新聞的故事去表達呢?特別是在日益爭奪眼球經濟的電視欄目中如何快速而又准確抓住受眾,引導人們對相關法律問題的興趣?《今日說法》欄目在標題製作上找到了自己的准確定位,標題與節目的整體內容相得益彰,有的標題揭示了其法律行為,如《法律支撐貧弱者天空》;有的標題包含了某些法律觀念,如《我拿工傷賭明天》;有的標題暗示了法律的適用范圍,如《這場官司怎麼打》;有的標題包括了法律的執行,如《打擊盜車團伙》;有的標題強調了守法的重要,如《〈今日說法〉討說法》、《行賄的代價》);有的標題還從宏觀上揭示了社會法理的問題,如《新春法制漫談之一 ——法制、道德與你同行》、《法律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至五)》;有的標題則是從微觀上強調法律程序的運用,如《遲到26年的訴訟》;還有的標題則暗示了在司法當中適用法律的某些難處,如《兵馬俑砸死女孩怨誰》、《「鳳翔改改」冠名之爭》等等。
「根在法」並不要求我們把法律做得枯燥無味,照抄照搬法律條文和法理邏輯,特別是節目的題目要取得輕松、愉悅,力避傳統說教和指令。《今日說法》的標題雖然要求立足於法,但很多標題在「說法」中起到了說服作用,如有一期節目的標題是《你的生命我的決定》,標題既揭示了人人都要珍重生命權,又強調了作為公民「我」要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使節目標題為欄目增光添彩。
三、標題定位於「淡」
「淡於奇,就是要求法制節目要力戒驕躁,踏實進取,切切實實在傳媒界形成良好的節目製作氛圍。」⑧法制節目用新聞的形式表現,新聞性並不僅僅是節目所追求的目標,它的主旨在於通過宣傳的形式讓法制建設更加快速更加健全,從而切實讓人們明了立法的緊迫、執法的重要,讓公民的法律意識大大提高。法制節目本來就與兇殺、爆炸等驚險刺激的畫面相關聯,有巨大的新聞市場,能夠強烈吸引眼球。但法制節目決不雷同於警匪片、兇殺案,如果單從這個角度去運作,不僅沒有多大的新聞價值,恐怕會產生更壞的社會影響。相反,有些案件似乎只與百姓生活相關,看似平淡,卻蘊涵著豐富的法律知識,給人啟迪和思考。《今日說法》從2001年1月3日至11月30日,除了部分周末反饋節目、特別報道節目外,在305期節目中,直接與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有261期,占總節目的85.6%,而與殺人、投毒、車禍、販毒、貪污、交通肇事等暴力兇殺、對社會危害極大的相關案件總計44期,占總節目的14.4%,而真正涉及殺人案的節目只有8期,販毒2期,走私3期,貪污7期,關於打擊盜竊搶劫團伙的有4期,完全涉及社會黑幫惡勢力的只有1期⑨。即使這樣,《今日說法》的新聞標題與節目也以冷靜、平淡相結合達到了最優化。
1、標題反映新聞事實
新聞事實是信息的內容,新聞標題應是該信息的最真實最完滿最准確的反映。《今日說法》標題從不故弄玄乎、靠刺激眼球尋找賣點,絕大部分標題立足於對法律事實的准確判斷、合理選擇。例如《笑死人的官司》、《一元錢的貪污案》、《黃牌引起的糾紛》、《搖獎搖出的官司》、《城市雕塑侵權案》等等。
2、標題滿足受眾需求達到最優化
受眾既是新聞信息傳播活動產生的起因,也是新聞信息活動的歸宿,因此一個好的新聞標題應該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心理需求,將那些新鮮的、顯著的、趣味的、易於接受的新聞標題製作出來,這樣才能滿足受眾需求最大化。《今日說法》的標題力戒有些社會新聞以宣揚色情、搶劫、兇殺、甚至利用節目去揭人隱私、進行人身攻擊在標題上迎合一些人的低級趣味的做法。
即使與殺人有關的案件,標題的製作也盡量避免血淋淋的渲染,化怪誕為平淡,化血腥為真情。例如在2001年1月3日至11月30日期間的節目中與殺人有關的案件的標題是:《神漢之死》、《誰是主謀》、《誰殺死了路路》、《父子為何雙雙入獄》、《車河謎案》、《罪惡的澆鑄》、《到底是誰乾的》等。
四、標題定位於「引」
「貴在引,就是要求法制節目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地為依法治國提供強有力的輿論保障和理論支持。紒紛矠」法律節目以新聞的形式播出,其目的不是通過新聞去干擾法律的執行,而是通過借用新聞的影響力和傳通力去監督法律執行,去引導法制建設。因此,必須要處理好專題節目與法制節目的位置關系,克服激情有餘而理性不足的毛病。而作為節目的標題對受眾的引導功能更加明顯。
而作為《今日說法》這個受眾面廣、影響力大的欄目,其輿論導向作用尤為明顯,因此作為節目的一部分,標題的製作應努力促使節目報道的主題產生強烈的「輿論場」效應。比如《今日說法》中有的標題是這樣擬的:《打擊邪教,有法可依》,標題引導人們不要相信邪教,相信邪教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行賄的代價》,從標題上一眼就能看出行賄是要付出代價的,警示我們不能行賄;《我也有尊嚴》,標題從人性方面闡述任何人都有人格尊嚴,引導人們應相互尊重人格;《將反扒進行到底》,標題中透露出一股與扒手斗爭到底的決心和勇氣,讓那些扒手們作賊心也虛……等等,這些標題與節目的內容有機統一,既講究一定的「情趣性」,又時刻把握著「導向性」的原則,保證了《今日說法》欄目在法制類節目中的高品位和獨樹一幟,得到了受眾的認可。□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郵編:430074
注釋:
①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第149頁。
②⑤⑥⑦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法制節目委員會編:《見證中國法制進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49—51頁、第9頁、第10頁。
③④李東升 主編《電視專題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86頁、372頁。
⑧資料來源:作者整理尹力主編的《今日說法》(1—11),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5. 如何從經濟法的角度論述消費者權益
您好。
(一)依法經營、誠信經營是公司對消費者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
守法責任是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在我國現階段,強調公司必須守法應該成為弘揚、落實公司社會責任的根本,這是公司應當承擔的最低道德責任,是公司處理與股東、利益相關者和社會關系的底線。依法經營中的「法」不僅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包括了《食品安全法》、《公司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等一系列規范公司生產經營的法律法規。誠信經營實質也是依法經營的一部分。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中的帝王條款和最高原則,對於經營者尤為重要。經營者在宣傳、銷售產品及提供服務時應做到實事求是,真誠善待消費者。
(二)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是公司社會責任的關鍵
現代社會是需求多元化的社會,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不同,這就要求公司在制定生產經營計劃時應首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市場的需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的選擇,不斷推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當然,個性化產品設計的前提是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質量標准,確保消費安全。同時當產品出現瑕疵或缺陷時公司應迅速通知消費者,並及時進行產品召回。產品召回制度減輕了消費者的損失,同時也避免公司受到重創。該制度在我國剛剛起步,但其必將成為以後消費者對缺陷產品救濟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尊重消費者的各項權利是公司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
1.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即消費者有權在消費之前了解產品的相關信息,但是由於消費者在經濟實力、技術水平等方面與經營者相比處於弱勢,形成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往往也是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司要履行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首先就要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例如應當如實標明產品的生產產地、原材料、使用性能、使用方法及存在的風險等,使消費者能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礎上做出選擇。
2.消費者享有隱私權。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具體人格權。對於消費者的隱私,任何人都附有不得侵害的消極義務。因此,商家在經營過程中,應自覺保障消費者隱私,需要採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必須要徵得消費者的同意,並建立嚴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的隱私權。
3.消費者享有選擇權。即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享有選擇商品和服務及經營者的權利。但實踐中有些公司,尤其是一些佔有優勢地位的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通過簽訂霸王合同限制或者剝奪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霸王合同看似充分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但其實質是消費者為了獲得商品或者服務而被迫接受經營者提供的合同,違反了契約正義原則。因此,告別霸王合同,實現格式合同的公平化,避免合同內容產生混淆或歧義應成為公司保障消費者選擇權的重要內容。
6. 經濟法,企業所得稅是就企業收入部分征稅,但廣告費用,宣傳費用,捐贈支出這些都不是收入為什麼要征稅
廣告宣傳費超過收入的14%,捐贈支出超過收入的12%,超過部分徵收所得稅
7. 經濟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結合日常生活況,談談你對經營者義務的認識。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仿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經營者和消費者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雙方的約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
經營者應當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接受消費者的監督。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並採取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
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
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租賃他人櫃台或者場地的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
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按照國家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的約定,承擔包修、包換、包退或者其他責任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或者約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8. 大眾傳媒與經濟法的關系
大眾傳媒產業的發展承載了重要的社會功能,對其予以規制符合經濟法的價值理念.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傳媒業在產業化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經濟法應在其產權的清晰界定上為其提供製度支撐,完善傳媒機構的市場准入與退出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平衡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的關系.
一、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伴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發展,對金融市場進行專門報道的大眾傳媒也日漸增多。它們與金融市場共生共榮、相互影響,已經構成金融市場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1、大眾傳媒傳遞的金融信息以及發表的金融市場評論,是金融監管部門進行決策時的重要參考
目前,大眾傳媒已成為各國金融監管部門必備的信息來源和重要參考。其影響力不僅表現在其所提供信息的及時、全面等方面,而且表現在其所擁有的強大的信息分析隊伍,以及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和金融投資者對現行金融監管政策所發表的詮釋、評論和政策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可以透過大眾傳媒,及時、廣泛地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反應,從而提高金融監管決策的准確性。
2、大眾媒體以不同方式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直接進行輿論監督,有助於發揮其對金融監管部門的輔助監管作用和強化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
由於金融市場上金融機構為數眾多,投資者甚眾,因此,僅僅依靠政府金融監管部門有限的人力物力顯然是不夠的,需要藉助社會力量,藉助市場的力量。其中,大眾傳媒作為各類行為主體披露和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能夠影響和反映廣大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既能夠輔助金融監管部門實施有效監管,又能夠強化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從而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大眾傳媒可以對金融監管部門及其官員進行監督,促使金融監管部門及其官員依法行使監管權力,防範腐敗的產生
金融監管部門擁有對金融市場的發展進行規范、制訂政策和實施監管的權力,於是就產生了「誰來對監管者進行監管」的問題。國外有研究表明,增加對中央銀行行長的曝光力度,使其「明星化」,對於端正中央銀行行長的行為效果甚佳。此外,在許多發達國家,法律上都允許大眾傳媒對公職人員的行為宣布發行股票時給我3萬法郎,我能把可以想像的最糟的企業的所有股票賣出去。」一些記者便為了金錢,不顧職業道德進行欺詐性報道。
在我國,過去發生的多起重大非法集資事件,大都或多或少有賴於個別新聞記者的「鼎力協助」。而近年來在我國股市上,也時常有少數新聞記者,與股市「莊家」 沆瀣一氣,進行串謀,攜手「造勢」,給廣大股民「下套」。
三、改善管理、加強自律,更好地發揮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不僅可以對金融監管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同時如果缺乏規范,也有可能產生一定的消極負面影響。就我國現狀而言,改善對金融市場上大眾傳媒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大眾傳媒的自律機制,更好地發揮其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1、改善對金融傳媒的監督管理
嚴格禁止大眾傳媒從業人員從事金融內幕交易,防止因個人利益誤導社會輿論
金融市場本身的一大特點就是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性,這在發展中國家尤顯突出。而大眾傳媒從業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等原因,對於重要的金融信息往往比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知道的要多,經常能夠做到先知先覺,且擁有大量的不能見諸報端的「內幕消息」,因此,如果他們在股票市場上進行投資,炒賣股票,其獲利或避險的機會也就會比其他投資者大得多;如缺乏應有的道德操守和制約機制,有些人甚至可以利用手中的傳媒工具,參與「坐莊」、「下套」,欺騙股民百姓,妨礙甚至對抗金融監管,以一己私利左右社會整體利益。
經過長期發展和慘痛教訓,目前在發達國家,一些著名的財經類媒體對此都制訂有嚴格規定。例如,美國道瓊斯公司及相關媒體,在自己的行為准則和員工手冊中,就對公司員工買賣股票進行了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嚴禁利用道瓊斯的財產、即將發布的新聞、消息、廣告作為投資決定的依據;嚴格禁止任何職員在知道即將發布的材料後,直接或間接根據這一材料買賣證券。這一限制的有效期,至該文章或廣告在道瓊斯出版物或新聞服務中出現的第三天為止」。
又如,日本最大的財經類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強化有關的社內規定,對其報社職員從事金融交易活動進行種種限制,嚴格禁止其公司職員進行內幕交易。此外,新加坡在其《證券法》的第五部分「證券股權登記」一章中對「財經記者」亦有專門的明確規定。
從理論講,在金融證券類媒體(尤其是證監會指定的信息披露媒體)從事宣傳報道工作的記者和編輯人員亦屬於「證券從業人員」的范疇,原則上講也不應允許其投機炒賣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更不準其進行內幕交易。因此,有關大眾傳媒或傳媒業協會應學習國外經驗,盡快對金融證券類傳媒的從業人員持股炒股和其他金融交易行為做出限制性規定,明確處罰措施,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貫徹執行。
3、在改善管理、強化自律的基礎之上,大力發揮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中的積極作用
在改善對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的管理和自律的基礎上,有必要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更好地發揮大眾傳媒在金融監管方面的正面作用,使之能夠真正代表廣大投資者和協助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實施有效監管。
首先,應允許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積極參與國家金融政策的決策過程,包括收集相關信息、徵求各界意見、參與政策咨詢以及實施效果的反饋與監督等。在進行重大金融決策時,應當充分聽取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從業者的意見和建議,因為他們對金融市場的情況最了解,對投資者的心理需求最理解,對政策實施效果也最為清楚。發揮金融傳媒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其次,應注意發揮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的「雙刃劍」作用,既讓其積極協助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秩序進行監督,又使其能夠對金融監管者進行有效監督,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最後,發揮金融財經類大眾傳媒的溝通作用,使之成為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之間、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與投資者之間的橋梁和信息中介,使金融市場相關信息能夠更加及時、更加准確地傳遞和傳播,為進一步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維護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作出其應有的重要貢獻。
9. 中國經濟法全文
第一章.競爭法
競爭法是由三個法律所組成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拍賣法》、《招標投標法》。三者相比較,《反不正當競爭法》更重要一點。(2004年司法考試中後兩者沒有出現考題,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出了一個三分的題)
《反不正當競爭法》
該法可以以「哪一種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其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主線來具體掌握。
關於競爭法部分,目前我國商務部正在加緊進行反壟斷法的立法,而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密不可分。因為標准意義上的競爭法即是由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兩個部分所組成的,而我國目前並沒有出台反壟斷法,關於反壟斷的法律規定散見於其他法律如《價格法》等,其中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里就存在部分反壟斷的法律規范。這也可以解釋一些通用的競爭法的教材中,把十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分為「限制競爭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兩個部分。其中的「限制競爭行為」實際上即應是對壟斷行為的調整。
「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本部分的重點,具體如下:
①市場混淆行為。有四種表現形式。其中《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二)項是關於第二種表現形式的描述:「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此種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此處應注意關鍵詞「知名商品」,並應掌握關於「知名商品」的界定的問題。第5條第(三)項規定:「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此處與《公司法》中關於「公司名稱專用權的保護」的問題相呼應。
②商業賄賂行為。第一,回扣、折扣和傭金是不同的。回扣是違法的,而折扣和傭金是法律允許的。第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此處的「其他手段」,不僅僅指提供金錢,還包括提供免費項目等手段。
③虛假宣傳行為。此種行為應注重分析何謂「引人誤解」。另外,注意此處與《廣告法》相結合的知識點,即在何種情況下廣告的經營者和發布者應承擔連帶責任。
④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此種類型的構成條件是:一是要求有商業秘密。二是有不正當的行為,關於不正當行為的具體表現,《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對其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三是行為主體可以是經營者,也可以是其他人。四是已經或可能給權利人帶來損害後果。
⑤低價傾銷行為(或稱「低於成本價銷售行為」、「掠奪性低價行為」)。需要考生注意:不是所有低於成本價銷售的行為都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必須是要「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為前提。關於此種類型的例外情形是很重要的出題點:如銷售鮮活的商品、季節性降價等。
⑥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第一,有獎銷售行為在我國是法律所允許的。第二,我國法律禁止的是不正當的有獎銷售行為。包括「虛假的有獎銷售」和「抽獎式銷售中的巨獎銷售」。另外,需要考生明確的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調整的是「經營者」的不正當有獎銷售的行為,而不包括公益性的有獎銷售行為。
⑦詆毀商譽行為。例外情形是新聞單位被利用或被唆使時,僅構成一般的侵害他人的名譽權行為,而不是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因為對於新聞者來講,其與消費者之間不是競爭的關系。
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責任部分,立法重點並不是在民事責任上,而是在行政責任方面。應注意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三種行為是沒有行政責任條款的,即低價傾銷行為、搭售行為和詆毀商譽行為。
《拍賣法》
本部分在司法考試中最典型的出題方式是「依據拍賣法,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不正確的)?」
重點內容是拍賣規則,尤其是拍賣法的特有規則。
一些細小的知識點:法定公物的拍賣;拍賣企業的法定最低注冊資本金為100萬元人民幣;在拍賣活動中有三方當事人——拍賣人、委託人和競買人,需要注意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及三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
「瑕疵請求規則」——是拍賣規則中最重要的規則。其強調的是當拍賣物出現瑕疵時,由誰來承擔責任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委託人和拍賣人應該承擔責任,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不承擔責任,如經過展示的或拍賣物有明顯瑕疵等情況競買人喪失請求權。
關於拍賣法特有的規則,還需要掌握底價規則、價高者得規則及禁止參與競買規則等。
《招標投標法》
重點掌握:必須招標的范圍。
中標通知書的法律性質,其發出即生效。
在招投標的過程中關於分包的情形,及責任承擔的問題。關於本部分法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規則,就分包項目這一部分出現的責任承擔問題,發包人既可以要求分包人,也可以要求中標人承擔責任。
第二章消費者法
本章由兩個部分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關於二者的區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維護的對象是確定的,貫徹特殊保護原則,是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於消費者的受損權益如何救濟,而不是具體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因此,只有是消費者的身份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沒有主體上的限制,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均可適用。其立法主旨在於產品責任由誰來承擔的問題,以及對受害者的利益的救濟的問題。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本部分重點在消費爭議的解決的問題。
①消費者的界定。作為自然人,必須是依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形才適用該法。例外是農民在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時,也參照該法來執行。
②由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一個特別保護法,因此在法條構成中,消費者只有權利沒有義務,而經營者只有義務沒有權利。這並不是說在消費活動中消費者沒有義務、經營者沒有權利,而是因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經做了具體的規定。
③在經營者的義務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經營者不得單方作出對消費者不利規定的義務」,若作出了不利規定,則規定也是無效的。
④消費爭議解決的問題。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是輕微後果,如商品不符合質量,可以通過退貨等方式解決;另一種是造成嚴重後果,即對其他財產或人身造成了損害。第一種情況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向銷售者要求賠償。而對於第二種情況,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害的,則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這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
另外,營業執照、展銷會、櫃台出租、虛假廣告等情況下所產生的消費爭議的解決也是司法考試重要的出題點,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有非常明確的規定。
⑤關於「三包」的規定。
⑥雙倍返還。此種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承擔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經營者有欺詐,二是提出要求的主體必須為消費者。
《產品質量法》
最重要的是產品責任的承擔的問題。
①產品的涵義。
②生產者和銷售者對於產品質量的具體義務的種類。這些義務包括產品質量的內在要求如安全性、實用性、明示性等。另外還包括包裝標識義務、不作為義務等。
③承擔產品質量責任時,有兩種路線:一條路線是從責任的分擔的角度來看,即當產品責任發生的時候,關於責任的分配遵循「生產者的嚴格責任」和「銷售者的過錯責任」兩個原則。這里需要重點掌握生產者的嚴格責任和除外情形(如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將產品投入流通時所存在的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等)。
另一條路線是從受害者的權益救濟角度來看,存在多重的救濟途徑,既可以找生產者要求其承擔責任,也可以找銷售者。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在修訂的過程中,增加了兩個連帶責任的主體——產品質量責任的認證機構、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如果產品質量的認證機構不履行其法定義務,對因其產品不符合認證標准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其要與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對產品質量作出承諾和保證,而產品又不符合其承諾和保證的質量要求,給消費者造成損害時,其與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章銀行業法
《商業銀行法》
(所謂的商業銀行,是指國家要進行特別監管的特殊的金融企業。)
①商業銀行的設立條件。
②商業銀行與銀行業監管機構的關系。在我國現行體制中,對商業銀行進行管理的機構有兩個,一是作為中央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二是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考生應理解二者各自所監管的范圍。
③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是三大業務——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其中中間業務的風險性不是特別大,因此相應的法律規制也少一點。而在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中存在一個重要的規則——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主要是為了滿足審慎經營的要求。為了保障商業銀行的審慎經營,因此會對銀行的特定業務有一些要求,目前在《商業銀行法》里強調:商業銀行在我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投資於非自用的不動產,不得向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依行使抵押權、質權而取得的不動產或股票,應當自取得之日起兩年內處分。
④商業銀行的接管。這不是一個破產前的必經程序,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因此接管的條件、目的和法律後果需要重點掌握。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①中央銀行與銀監會的分權。
②監督管理的對象。《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2條有非常明確的規定。
③《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22條(「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對下列申請事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書面決定;決定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非常明確的規定了監管機構的審批時限。此為立法上的一大進步,防止濫用監管權力。
④中央銀行與銀監會的關系。《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26條規定:「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的檢查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建議,應當自收到建議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回復。」
⑤《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里確立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特別的監督管理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強制整改的措施」——第37條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為嚴重危及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運行、損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的,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負責人批准,可以區別情形,採取下列措施(一)責令暫停部分業務、停止批准開辦新業務(二)限制分配紅利和其他收入;(三)限制資產轉讓;(四)責令控股股東轉讓股權或者限制有關股東的權利;(五)責令調整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限制其權利;(六)停止批准增設分支機構。銀行業金融機構整改後,應當向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提交報告。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其省一級派出機構經驗收,符合有關審慎經營規則的,應當自驗收完畢之日起三日內解除對其採取的前款規定的有關措施。」本措施說明我國法律在公權力介入時,不再單單是傳統上的罰款。
本章法律責任的問題需要將《商業銀行法》與《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聯合起來掌握。
第四章證券法
《證券法》
與《公司法》的結合的問題。關於股票、債券的發行,股票的上市、暫停和終止,在《公司法》均有規定,而沒有關於證券交易的相關規定。因此《證券法》中關於證券交易行為的規范,是需要掌握的內容。
關於《證券法》的修訂。一是第28條(「股票發行採取溢價發行的,其發行價格由發行人與承銷的證券公司協商確定。」)二是第50條(「公司申請其發行的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由證券交易所依照法定條件和法定程序核准。」)
重點掌握:①證券機構。一是證券交易所,在我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會員制的事業法人。二是證券公司,注意區分綜合類的證券公司與經紀類的證券公司在設立的條件、業務范圍上是不同的。
②證券的發行的行為。《公司法》上已經有所涉及。在發行過程中,對於律師事務所而言,其相關的證券業務及行為不當法律責任的承擔。另外,我國是不允許發行人自己發行證券的,一定要承銷發行。在承銷的過程中,有一個期限即代銷包銷最長不得超過90天。
③證券的交易行為。首先應明確掌握受到限制和受到禁止的證券交易行為的確定,不同的機構和人員受到的限制和禁止是不同的。比如對於證券交易所的人員,是禁止其進行證券交易的,而對於證券中介機構人員來講,是限制交易時間的交易。另外,大股東的短線交易是很重要的出題點,法律不允許大股東在買入6個月以內再賣出或出賣後6個月以內再買入,否則要承擔一個法律後果——公司的歸入權。其次是證券的上市。重點掌握債券的上市條件。再次,關於上市公司的收購制度。立法實質上是鼓勵上市公司的收購的,但是反對利用上市公司的收購來做不良的行為。因此應掌握收購不同比例時相對應的不同的規則。
第五章財稅法
財稅法由稅法(又分為稅收程序法與稅收實體法)、會計法及審計法組成。
稅法
稅收實體法涉及各種稅種,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重中之重又是個人所得稅,因此,關於個人所得稅里的納稅人、征稅對象、稅基、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稅收減免等等應注重掌握。關於稅收程序法里,主要是《稅收徵收管理法》,其重要的知識點為:①在該法修訂以後,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納稅人繳納的稅雖然是無償的,但是納稅人在整個稅收征納的過程中是有權利的」。②注意掌握稅款徵收中的基本制度,如征納期限制度、應納稅額的確定的制度、稅款徵收的保障制度等。③在該法修訂後,加了一個「稅收優先權制度」,其具體的內容為:稅收優先於普通的債權,在特定的情況下優先於有擔保的債權。優先的程度為: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押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優先於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來執行。
會計法
重點為會計核算的要求——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的處理問題。
審計法
隨著我國審計風暴的來臨,審計法可能會受到司法考試的關注。
重點掌握審計法的調整范圍、審計機關的職權及在特定情況下的審計程序。
第六章勞動法
重點問題:①勞動法的適用問題。②勞動合同的解除權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合同解除權是不同的。勞動者享有更多的勞動合同解除權,而用人單位的解除權是受到嚴格限制的。③勞動爭議仲裁和仲裁法里的仲裁是不同的。勞動爭議的仲裁主要解決的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糾紛的,因此仲裁法中的一些仲裁規則是不能在勞動爭議仲裁中適用的。
重要的知識點:①勞動法的適用范圍。②勞動能力的問題。凡是年滿16周歲,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均是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人。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效力問題中關於勞動合同無效的情形與合同法所規定的大致相同。注意:在勞動合同中違反勞動法規定的條款是無效的。關於勞動合同的解除,要准確記憶具體法條的規定。勞動合同的糾紛處理問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與「違反勞動合同的賠償責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違反勞動合同的賠償責任」中,勞動者的賠償責任是很重要的考點。④勞動法中的集體合同。集體合同的形式本身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權利。集體合同的效力高於勞動合同的效力。關於集體合同的生效,強調的是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⑤勞動基準法。掌握休假的種類、加班加點時工資的支付。在工資的法律制度里,需要掌握工資的支付保障,如必須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代替支付、對待扣工資的嚴格法律限制等。⑥勞動保護法。重點為女職工的特殊勞動保護。⑦勞動爭議。先仲裁後訴訟。需要重點掌握勞動爭議仲裁與仲裁法里的仲裁的具體區別,以及在仲裁時間上的限制,如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等等。
分析2004年司法考試中經濟法部分所涉及的知識點,有兩個部分考查的最多,即銀行業法(其有《商業銀行法》與《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勞動法。究其原因:第一,銀行業法是新法,且在2004年我國整個銀行業的監管體制進行了一個重大改革,並出現了一個新型的監管的模式。這也提醒考生,出現變化的法律,或者已經出現變化但司法考試沒有考過的法律,均是復習重點。第二,勞動法雖然不是新修改的法律,但是其與2004年整體的社會大環境有很密切的關系,以人為本,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的問題,引起了法律界的廣泛關注。而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弱者是勞動者一方,因此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重要的問題。
第七章土地法和房地產法
本章實質是兩個法律,但是卻密不可分,原因就在於我們國家房屋的所有權和土地的所有權是分離的。
《土地管理法》
①土地的所有權。我國土地是公有的,一種是國有土地所有權,一種是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對於國有土地,需要掌握哪些土地是屬於國家土地的。對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是由三個不同的所有權的代表,即由村、村內的集體經濟組織或鄉鎮來代表。集體土地的所有權,是受到國家法律和政府管理的限制,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②土地使用權的取得。國有土地取得使用權的方法是兩種,一種是出讓,一種是劃撥。出讓的方式、期限,出讓土地使用權的限制,如何取得劃撥的土地等問題需要掌握。
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取得主要是按用途來確定的,土地的用途不同,取得的方式也不同,(耕地—承包,宅基地—分配)。土地承包經營權也是復習的重點。
③建設用地的管理。所謂的建設用地的管理是指當要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開發,將其變為建設用地時,則會涉及到國家徵用的問題。必須由國家來徵用的,在徵用的過程中,實際上涉及到國家利益和農民利益的保護問題,尤其是農民利益的保護問題。在土地的徵用過程中,怎樣保護農民的權益問題是現在引起各方關注的一個很重要的焦點,所以此部分一定要了解在征地的過程中,國家建設用地的批准許可權,以及關於征地的嚴格的程序規定,需注意的是:在特定的過程中,由於土地是公有的,所以政府實際上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的權利。
關於土地糾紛的解決,需掌握的是:土地糾紛在確權行政爭議上,主要由行政機關來進行處理;但在土地侵權糾紛上,它實際上是因侵權而引起的一個民事糾紛,這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只是幫助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則可提起民事訴訟,而非行政訴訟,因為糾紛本身的性質是侵權糾紛。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當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權屬問題解決了之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容易掌握了,最重要的知識點是:哪些房地產不得轉讓,尤其是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轉讓,即不符合法定條件時,比如未交出讓金等;此外,不允許炒賣地皮。
在整個的房地產開發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由於未向國家交足出讓金或者未交出讓金,在獲得後若想進行開發經營以盈利,則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土地的收益部分,必須上繳給國家,此處涉及到國有資產或者國家權利的保護問題。此外,在復習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法條時,還應注意的是房和地,雖然它們是一個土地的使用權,但它們是合並在一起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主體。
第八章環境保護法
環境保護法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環境保護法本身可考的條文不是特別多,因此它的重點內容特別容易勾畫出來,准確來講,本部分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環境特殊侵權責任,此外還應注意環境糾紛的解決問題。
1、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環境保護法確立了非常多的制度,比如環境規劃的制度,清潔生產的制度,對此至少要了解哪些制度屬於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制度,在對這些制度基本了解的情況下,重點掌握: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2、環境法律責任問題。在這里常被考的知識點是環境民事責任。環境民事責任作為一個特殊的侵權,它是一個嚴格責任,這意味著它不問行為人的過錯程度。環境民事責任的要件是:實施了侵害行為,發生了損害後果,行為和後果之間有一個因果關系。至於主觀的過錯狀態在此不考慮,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嚴格責任意味著行為人不能隨便的免責,其主觀有沒有過錯,不會成為免責的條件,必須有法定的免責情形。對於環境民事責任,法定的免責情形主要是:①由於不可抗力造成的,並且行為人及時採取合理措施的。②受害人自我致害的。③第三者過錯的。由此可知行為人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免責,在什麼情況下必須要承擔責任,注意掌握上述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
3、由於環境保護行政部門本身具有一些特有的專業性、知識性問題,所以在一些環境民事糾紛中,它也會做一些調解,如同土地侵權糾紛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所做的調解工作;但是它的調解結論,調解過程不是必經程序,也不是最終程序,其調解結論也沒有法律的強制執行力,如果當事人對其調解不服,則可以提起的是民事訴訟,而非行政訴訟。
另外在環境民事糾紛的解決中,環境民事訴訟的時效是3年,且在環境民事訴訟里常會出現責任倒置、因果關系推定等情形,總之我們應注意把環境民事糾紛的解決和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結合在一起來掌握、運用。
10. 國內重大經濟法案例
國內重大經濟法案例:
例一、吳英集資詐騙案
吳英集資詐騙案,被告人吳英集資詐騙一案,浙江省金華市中院一審認定,被告人吳英於2003年至2005年在東陽市開辦美容店、理發休閑屋期間,以合夥或投資等為名高息集資,欠下巨額債務。為還債,吳英繼續非法集資。
因此萬福生科被湖南省證監局立案調查,並在2012年11月23日被深交所公開譴責。隨著監管部門調查的深入,萬福生科以往的「惡行」終於被揭露出來。萬福生科2012年3月2日公告稱,經公司自查發現2008年至2011年定期報告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初步自查結果如下:
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右,虛增營業利潤1.8億元左右,虛增凈利潤1.6億元左右。據萬福生科招股說明書及2012年年報,2008~2011年,該公司凈利潤分別是2565.82萬元、3956.39萬元、5555.4萬元和6026.86萬元,四年內凈利潤總數為1.81億元。
可是其中有1.6億元凈利潤是虛構的,實際上四年合計凈利潤數只有2000萬元左右,近九成為「造假」所得。
證監會2012年5月10日召開新聞通氣會,專門通報萬福生科涉嫌欺詐發行及相關中介機構違法違規案的行政處罰結果,擬對萬福生科罰款30萬元,對平安證券、中磊會計師事務所、博鰲律師事務所分別罰沒7650萬元、414萬元、210萬元。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萬福生科案的行政調查現已終結。涉及刑事處罰部分的,證監會已於2011年4月份將萬福生科及兩名涉嫌犯罪的人員移送公安機關處理。而涉及行政處罰部分的,現已進入行政處罰預先告知階段。
由於涉嫌欺詐發行股票和信息披露違法,萬福生科被證監會給予警告,並處以30萬元罰款;對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龔永福給予警告,並處以30萬元罰款;對其他19名高管給予警告,並處以25萬元至5萬元罰款。此外,擬對龔永福以及萬福生科原財務總監覃學軍採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而平安證券在萬福生科上市保薦工作中,未能勤勉盡責,並存在虛假記載,證監會擬對其給予警告,沒收其該保薦業務收入2550萬元,並處以2倍的罰款,暫停其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對保薦代表人吳文浩、何濤處以30萬元罰款,撤銷保薦代表人資格和證券從業資格,採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另外,證監會擬對中磊會計師事務所沒收業務收入138萬元,並處以2倍的罰款,撤銷其證券服務業務許可;對湖南博鰲律師事務所沒收業務收入70萬元,並處以2倍的罰款,且12個月內不接受其出具的證券發行專項文件。同時,證監會也對兩家機構的涉案人員進行依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