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303
Ⅰ 求合同法案例分析題答案
《合同法》第374條: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375條:寄存人寄存貨幣、有價證券或者其他貴重物品的,應當向保管人聲明,由保管人驗收或者封存。寄存人未聲明的,該物品毀損、滅失後,保管人可以按照一般物品予以賠償。
(1)說明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並舉例合同法的規定。
(2)本案健身房寄包是否屬於無償保管合同,本案應如何處理?
案件解析
(1)違約責任以無過錯責任為規則原則,過錯為例外。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有:
1.贈與合同:
《合同法》第189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客運合同中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毀損責任:
《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保管合同:
《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倉儲合同:
《合同法》第394條規定:儲存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此案例中的健身房寄包非無償合同,因為健身房是營利性場所,雖然寄存包不收費,但是其為顧客提供免費儲存櫃是為了其盈利服務的,事實上把儲存物品的成本已經計入服務成本,故應當認定為有償合同。在這個合同的履行中,委託人未盡到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所以其只能請求按照一般物品請求賠償。
Ⅱ 美國合同法規定哪些方面
美國沒有合同法,但有《統一商法典》:
美國統一商法典
(1912年3月1日頒布 1912年3月1日實施)
第一篇 總則
第一章 本法的簡稱、解釋和適用
第1—101條 簡稱
本法稱為並可被引用為《統一商法典》。
第1—102條 宗旨;解釋原則;通過協議改變本法條款的效力
1.本法應作靈活的解釋和適用,以促進本法之基本宗旨的實現。
2.本法之基本宗旨為:
a.使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更加簡潔、明確並適應現代要求;
b.使商業作法能夠通過習慣、行業慣例和當事方協議不斷獲得發展;
c.使各州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歸於統一。
3.在本法沒有相反規定的情況下,本法各條款的效力可以通過當事方的協議加以改變。本法規定的善意、勤勉、合理和注意的義務,不得通過協議加以排除;但是,當事方可以通過協議確定履行這些義務的標准。所確定的標准不得明顯不合理。
4.本法某些條款包含有「除非另有協議」或類似詞句,這並不意味著未包含此類詞句的其它條款的效力就不可以通過本條第3款所規定的協議加以改變。
5.除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法中,
a.單數詞包含復數含義,復數詞包含單數含義;
b.陽性詞包含陰性含義和中性含義;在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時,中性詞包含任何詞性的含義。
第1—103條 一般法律原則應作為本法的補充
在本法沒有具體條款予以排除的情況下,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各項原則,包括商人法和涉及合同能力、本人和代理人、禁止反悔、欺詐、虛偽說明、脅迫、強制、錯誤或破產的法律,或其它使合同生效或失效的法律,應作為本法的補充。
第1—104條 不作默示廢除之解釋
本法是一部旨在統一其領域內法律規范的一般法。在可以合理避免的情況下,本法的任何部分均不應被認為被本法以後的立法所默示廢除。
第1—105條 本法的地域效力;當事方選擇適用法的權力
1.除本條後述另有規定外,如果一項交易同時與本州和它州或它國有合理聯系,當事方可以協議選擇本州法律或它州或它國法律作為確定他們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如果無協議,本法適用於與本州有適當聯系的交易。
2.當本法下列任何條款對適用法作出規定時,應按條款之規定適用有關的適用法;相反之協議,只在所規定之適用法(包括沖突法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才有效:
債權人對已售出之貨物的權利 第2—402條;
銀行存款和收款篇的適用 第4—102條;
受大宗轉讓篇約束的大宗轉讓 第6—102條;
投資證券篇中的法律適用問題 第8—106條;
擔保交易篇中有關擔保權益之完善的條款 第9—103條。
第1—106條 靈活提供救濟
1.應為使受損方盡可能地恢復到另一方充分履行義務時他本應達到的狀態而靈活提供本法所規定的救濟;但除非本法或其它法律另有特別規定,受損方無權就間接損失或特別損失取得賠償,也無權取得懲罰性賠償。
2.本法所規定的任何權利或義務,均可通過訴訟強制執行,除非設定此種權利或義務的條款另有不同的和限制性的規定。
第1—107條 放棄因對方違約而產生的請求權或其它權利
受損方可在簽署並交付書面棄權聲明後無對價地全部或部分放棄因對方違約而產生的請求權或其它權利。
第1—108條 條款的獨立性
如果本法的任何條款或其對任何人或任何情況的適用被判決無效,此種無效不應影響本法的其它條款或其適用,除非此種無效必然導致該其它條款或其適用的無效。在此種意義上,本法的各條款是獨立的。
第1—109條 標題
本法各條的標題均為本法的組成部分。
第二章 一般定義和解釋原則
第1—201條 一般定義
除本法以後各篇為適用該篇或其任何一章而對下列定義作出補充定義或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法中,
1.「訴訟」包括反訴、反請求、債務抵銷、衡平訴訟以及其它任何確定權利的法律程序。
2.「受損方」指有權獲得救濟的當事方。
3.「協議」指當事方事實上達成的合意。此種合意可以根據當事方使用的語言得到證實,也可以根據其它客觀情況,包括本法所規定的交易過程、行業慣例或履約過程(第1—205條,第2—208條),得到推定證實。協議是否產生法律後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應依本法條款予以確定;否則,應依合同法原則予以確定(第1—103條)。(請比較「合同」)
4.「銀行」指任何從事銀行業務的人。
5.「持票人」指佔有憑票付款(或交貨)或空白背書票據、所有權憑證或證券的人。
6.「提單」指由從事貨物運輸或遞送業務的人開出的證明收到待運貨物的單據,包括空運單。「空運單」指空運貨物時能起到與海運或鐵路運輸提單相同之作用的單據,包括空運托運單或空運貨單。
7.「分行」包括銀行在外州或外國獨立注冊登記的分行。
8.對某項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指承擔說服事實之審判員,使其相信該事實存在之可能性大於其不存在之可能性的責任。
9.「正常業務中的買方」指在不了解所售貨物侵犯了第三方之所有權或擔保權益的情況下以善意通過正常方式向從事該種貨物銷售之賣方買進貨物的人。此處的賣方不包括典當商。所有在井源或礦源銷售礦物或類似物質(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應被視為從事該種貨物銷售的人。「買進」既指用現金買,也指用其它財產交換或利用有擔保或無擔保之信用賒買,也包括依據前存買賣合同收取貨物或所有權憑證,但不包括大宗轉讓,也不包括為擔保金錢債務所作的轉讓,以及為部分或全部清償金錢債務所作的轉讓。
10.「醒目」:任何條款或句子,如果其書寫方式使作為其閱讀對象的通情達理的人在閱讀時不至忽略,即為醒目。印刷的大寫標題屬於醒目(如大寫的「不可流通提單」)。表格中間的任何字句,如果使用較大字體或使用其它明顯不同的字體或顏色,即為醒目。電報中的任何字句均為醒目。條款或句子是否醒目,由法院判定。
11.「合同」指當事方通過協議而承擔的受本法或其它適用法約束的全部法律義務。(請比較「協議」)
12.「債權人」包括普通債權人、擔保債權人、留置權債權人以及債權人的任何代表。此種代表包括代表債權人利益的受讓與人、破產管理人、衡平法中的清算人,以及破產債務人或讓與人之財產的執行人或管理人。
13.「被告」包括反訴和反請求中處於被告地位的人。
14.涉及票據、所有權憑證、動產契據和投資證券時,「交付」指自願轉移佔有。
15.「所有權憑證」包括提單、碼頭收貨單、碼頭收據、倉單或書面交貨指示,也包括任何在正常商業或金融業務中足以證明憑證佔有人有權利接收、持有或處置憑證或其所代表之貨物的其它憑證。一項憑證要成為所有權憑證,它必須表示出,憑證系由貨物保管人開出或是開給貨物保管人的,並表示出憑證代表著由貨物保管人佔有的貨物。此種貨物必須或者是特定的,或者是特定的一批貨物中具有種類物性質的一部分。
16.「過錯」指不當行為、不履行義務或違約。
17.涉及貨物或證券時,「種類物」指貨物或證券的任何一個單位在本質上或根據行業慣例均與任何其它類似單位完全相同。在本法范圍內,如果任何特定的協議或單據將不同種類的貨物視為同種,則非種類物亦可被視為種類物。
18.「真實」指不存在偽造或仿造。
19.「善意」指有關行為或交易中事實上的誠實。
20.「執票人」指佔有所有權憑證、票據或投資證券的人,且所佔有的所有權憑證、票據或投資證券必須系對佔有人或系對其指定人所開立,或系背書給該佔有人或給其指定人,或系為憑票付款(或交貨)式或空白背書式。
21.「兌付」指付款或指承兌並付款;或在信用證有規定時,指購買或貼現符合信用證條款的匯票。
22.「破產程序」或「破產訴訟」包括為債權人利益所作的財產總讓與或其它旨在清算或重整債務人財產的程序。
23.「破產」指某人在正常業務中停止清償債務,或在債務到期時無能力清償,或被聯邦破產法視為失去清償能力。
24.「金錢」指由本國或外國政府授權或批准作為流通貨幣之一種的交換媒介。
25.一個人在下列情況下被視為已得到關於某一事實的「通知」:
a.他實際上已知道該事實;或
b.他已經收到有關該事實的通告;或
c.根據當時他所了解的各種事實和客觀情況,他有理由知道該事實的存在。
一個人對某一事實實際上有所了解時,即為「知道」或「了解」該事實。「發現」或「得知」或含義相似的其它詞句,指知道而不是有理由知道。通知失效的時間和條件,不由本法規定。
26.任何人如果在通知他人時採取了正常的合理的通知方式,即被視為已「通知」他人或已向他人「作出」通知,而不論他人是否實際上了解該通知。一個人在下列情況下應被視為已「收到」通知:
a.他注意到了通知;或
b.通知被適當地送至他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或送至因他的行為而使人認為適於接收此類通訊的其它地點。
27.涉及一項特定交易時,當一個組織內從事該交易的人注意到了該組織所收到的涉及該交易的通知時,通知即從該時起生效;無論如何,通知均從該組織行使適當勤勉時該人應該注意到該通知時起生效。如果一個組織具有合理的日常工作制度,使從事該交易的人能夠得到所有重要情況的通知,並且該組織實際上也遵守了這些制度,該組織即行使了適當勤勉。適當勤勉並不要求為該組織工作的某個人在其正常職責以外去傳送通知,除非該人有理由知道該交易並有理由知道該通知對該交易有重大影響。
28.「組織」包括公司,政府或政府機構,商業信託公司,遺產管理委員會,信託基金會,合夥或聯合體,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共同或聯帶權益的人,或其它法律上或商業上的實體。
29.「當事方」系與「第三方」相區別,指從事某種本法所規定的交易或訂立某種本法所規定的協議的人。
30.「人」包括個人或組織(見第1—102條)。
31.「假定」指事實審的審判員在沒有得到相反證明的情況下,必須認定所假定的事實是存在的。
32.「購買」包括通過下列方式取得財產:買賣、貼現、流通、抵押、質押、留置、發行或再發行、饋贈,或任何創設財產權益的其它自願交易。
33.「購買人」指通過購買取得財產的人。
34.「救濟」指受損方通過或不通過法院而取得救助的權利。
35.「代表」包括代理人、公司或聯合體的行政管理人員,遺產的受託人或執行人或管理人,或任何被授權代表他人作為的人。
36.「權利」包括救濟。
37.「擔保權益」指對動產或不動產附著物所享有的作為付款或履行義務之擔保的權益。賣方在貨物已發運或已交付給買方後所保留的對貨物的所有權(第2—401條),效力上只相當於保留「擔保權益」。「擔保權益」這個詞還包括第九篇范圍內之帳債或動產契據的買方所擁有的權益。第2—401條中所規定的貨物特定於買賣合同項下後買方對貨物所享有的特殊財產權,不屬於「擔保權益」,但買方可在滿足第九篇的要求後取得「擔保權益」。租賃或寄售中所保留的所有權不屬於「擔保權益」,但當事方確有設立擔保之意圖時除外;在任何情況下,寄售均受有關寄售之條款(第2—326條)的約束。租賃交易的當事方是否確有設立擔保之意圖,應根據當事案件的事實確定;但是(a)購買選擇權本身並不證明存在設立擔保之意圖;(b)如果協議規定,在滿足租賃條件之後,承租人不需另外支付對價或只需支付形式對價即成為或可以成為財產的所有人,該項租賃中即存在設立擔保之意圖。
38.涉及書面材料或通知時,「寄送」指在支付郵費或傳送費並正確標明地址後將書面材料或通知交付郵寄或通過任何其它常用通訊手段交付傳送。涉及票據時,應按票據上註明的地址或另外商定的地址交付傳送;如果無此種地址,則應送往在當時條件下為合理的地址。如果收到書面材料或通知的時間不晚於適當寄送時該材料或通知應該到達的時間,即可認為寄送適當。
39.「簽名」包括當事方意圖認證一份書面材料時所作的或所使用的任何符號。
40.「擔保人」包括保證人。
41.「電報」包括通過無線電、電傳機、電纜和任何機械傳送方式或類似方式所傳送的信息。
42.「條款」指協議中與某一特定問題有關的那一部分。
43.「無授權」簽名或背書指未經實際授權、默示授權或表見授權而作的簽名或背書,包括偽造的簽名或背書。
44.「對價」:除涉及流通票據和銀行收款時另有規定外(第3—303條,第4—208條,第4—209條),如果一個人在取得權利時同時作出下列行為,即為支付「對價」:
a.承擔有關提供信用的有約束力的義務;或提供即期信用,不論該信用是否已被提用,也不論他是否有權在收款遇到困難時作出倒帳;或
b.將取得的權利作為前存請求權的擔保;或將其用來全部或部分地償付此種請求權;或
c.根據前存購買合同接受貨物的交付;或
d.一般地講,支付了足以支持簡式合同的價值。
45.「倉單」指從事商業性貨物存儲業務的人開出的收據。
46.「書面」或「書寫」包括印刷、打字或任何其它有意作出的可見記號。
第1—202條 第三方的單據構成初步證據
形式適當並註明為提單、保險單或保險憑證、正式過磅單或檢驗單、領事發票,以及其它任何經合同授權或要求而由第三方開出的單據,構成其本身之權威性和真實性的初步證據,也構成該第三方之單據中所陳述之事實的初步證據。
第1—203條 善意的義務
對本法范圍內的任何合同或義務,當事方均須以善意作出履行或尋求強制執行。
第1—204條 時間;合理時間;「及時」
1.如果本法要求在合理時間內作出一項行為,當事方可以通過協議對此種時間作自由規定,只要所規定的時間不是明顯不合理。
2.作出一項行為所需要的合理時間,應根據該行為的性質、目的和客觀情況確定。
3.如果一項行為在協議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或當協議無規定時在合理時間內作出,該行為即為「及時」。
第1—205條 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
1.交易過程指特定交易的當事方在此交易之前做出的,可被合理地視為構成一種當事雙方共同的理解基礎,以解釋他們之意圖和其它行為的一系列行為。
2.行業慣例指進行交易的任何作法或方法,只要該作法或方法在一個地區、一種行業或一類貿易中已得到經常遵守,以至使人有理由相信它在現行交易中也會得到遵守。此種慣例是否存在及其適用范圍,應作為事實問題加以證明。如果可以證明此種慣例已載入成文的貿易規范或類似的書面文件中,該規范或書面文件應由法院解釋。
3.當事方之間的交易過程和當事方所從事之行業或貿易中的行業慣例,或當事方知道的或應該知道的行業慣例,使協議條款產生特定含義,並對協議條款起補充或限製作用。
4.在合理的情況下,應將協議的明示條款與適用的交易過程或行業慣例作一致解釋;如果此種解釋不合理,明示條款的效力優於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交易過程的效力優於行業慣例。
5.協議中任何一部分內容之履行地的行業慣例,應作為解釋協議該部分之履行的依據。
6.一方為證明某種有關的行業慣例而提供的證據,只有在該方曾已經適當地通知對方,使法院認為該通知已足以避免不公正地使對方感到意外時,該證據才可被法院接受。
第1—206條 適用於本法未另作規定之動產的反欺詐法
1.除本條第2款另有規定外,一項動產買賣合同,在救濟金額或價值超過5000美元時,如果缺乏書面材料證實:當事方已達成買賣合同,且合同規定了價格或確定價格的方法,且合同規定了可合理辨認的標的,且被要求強制執行的當事方或其授權代理人已在合同上簽名,合同即不可通過訴訟或抗辯予以強制執行。
2.本條第1款不適用於貨物買賣合同(第2—201條),也不適用於證券買賣合同(第8—319條)和擔保協議(第9—203條)。
第1—207條 在保留權利的情況下履行義務或作出允諾
明確聲明保留權利的一方,即使以他方要求或提出的方式履約或允諾履約或同意履約,也不因此損害其明確保留的權利。「不受損害」、「保留異議」或類似詞句,可以構成明確聲明。
第1—208條 任意加速的權利
如果合同規定,一方或其權益繼承人有權「任意」或「在他認為自己處境不安全時」或在類似詞句所規定的情況下要求對方提前付款或履約,或要求提供擔保物,或要求增加擔保物,此種規定應被解釋為,只有當他善意地相信對方付款或履約的前景已受到損害時,他才有權這樣要求。證明缺乏此種善意的舉證責任,由接到加速要求的一方承擔。
第1—209條 債務的降位
債務人所承擔的任何債務,均可在承擔時以降位方式規定其清償順序次於該債務人所承擔的其它付款義務。債權人也可以通過與債務人或與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訂立協議而對自己取得付款的權利作出降位。但是,在對抗該共同債務人或降位債權人時,此種降位並不構成擔保權益的設立。本條應被解釋為是對本條制定前所存在之法律的澄清,而不是對其的修改。
Ⅲ 我代款買的房子樓門是301可合同上寫的是303這樣的事以後會不會有什麼麻煩
肯定有麻煩的,合同上寫的是幾號,幾號就是你的房子,你要去3030 住的就可以,如果你是去301住,就有可能被人哄走,因為從法律上那就不是你的房子,務必改過來
Ⅳ 客運合同中承運人需要履行哪些義務
客運合同系《合同法》明文規定的有名合同,考察客運合同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除分則有特別規定的外,當然應當適用《合同法》總則有關違約責任的規定,即客運合同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同樣為嚴格責任原則。在涉及對旅客的人身安全保護上,《合同法》第302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根據此條,可以認定我國《合同法》對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旅客的人身傷亡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即承運人只要在從事運輸的過程中導致了旅客的人身傷亡,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不以其是否具有過錯為考察要件。但對於旅客自身攜帶行李、物品的損毀滅失,《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此條,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承擔的是過錯責任。下文就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責任、對旅客人身傷亡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對旅客自身物品的損害賠償責任分述之。
一、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
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是指承運人對客運合同義務的違反,表現為不履行、不適當履行以及遲延履行約定的合同義務,侵犯的是旅客的合同債權。客運合同作為合同的一類,雖然對於合同雙方的承運人和旅客的違約行為實行對等的嚴格責任,但對承運人的違約行為適用嚴格責任,對客運合同中處於弱勢地位的旅客而言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在嚴格責任原則之下,並不考慮承運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即過錯並非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旅客只須證明承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事實,無須證明承運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承運人亦無須證明自己對於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主觀上無過錯,只要有違約行為,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承運人免責的可能性僅僅在於證明有法定的免責事由。因此實現嚴格責任原則可以方便裁判,有利於旅客訴訟經濟。其次,在嚴格責任原則之下,承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與違約責任直接聯系,只要有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的行為即有違約責任,兩者互為因果關系,這樣有利於增加承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促使承運人認真對待合同義務,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保護旅客的利益。
嚴格責任雖不以承運人的過錯為承擔責任的要件,但並非是一種絕對責任。在嚴格責任下,並非債務人就其債務不履行行為所導致的損害在任何情況下均應負責,債務人有權依法律規定提出特定之抗辯或免責事由。在承運人違約,表現為不履行、不適當履行以及遲延履行合同義務,侵犯了旅客的合同權利時,承運人享有其他合同當事人同樣的抗辯事由,如不可抗力、旅客的過錯等等,由此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
二、對旅客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一)對人身損害採用無過錯責任的起因
對人身損害賠償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大型危險性工業的興起、高度危險作業的產生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以後,隨著社會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因工業災害、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產品瑕疵造成的損害日益增加,採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已無法判定加害人是否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因為很多損害的造成,加害人在主觀上並無過錯。在這種情形下,受害人的利益越來越無法通過法律得到保護。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無過錯責任就被引人到了上述諸領域,目的在於保護具有高度危險性作業的工業、企業雇員和不特定人的人身安全。無過錯責任原則,可以促使從事高度危險作業和危險行為的企業、產品生產者,對所從事的作業盡最大的注意義務,促使其通過技術改革和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盡力保護周邊人的人身安全,一旦發生人身損害,則負有賠償責任,不論其主觀r_有無過失。無過錯責任主要用於產品質量不合格、高度危險作業以及環境污染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的事件。客運合同中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出現的旅客人身損害,實行無過錯責任,不僅是國際通例,我國國內法也作同樣規定。
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出現的人身損害實行無過錯責任,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社會背景。首先,承運人所擁有的運輸工具如汽車、電車、火車、飛機等為高速運輸工具,其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高度危險性,運輸船舶在江面、海面上航行,同樣具有不可預測的傾覆風險,這些風險,承運人即使盡到了高度注意義務也不能防止發生,由此導致的損失,自然應當由通過經營活動贏利的承運人來負擔,而不應由支付運費的旅客負擔。保證人身安全在任何合同下都是合同相對人負有的一種默示的不證自明的擔保義務。對於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旅客來說,讓他們自己承擔承運人運輸中產生的人身損失是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要求的。其次,運輸工具完全處於承運人的控制之下,運輸工具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天氣狀況是否允許飛機飛行、輪船出航,駕駛員是否具備良好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駕駛經驗,這些都不是旅客所能決定,而是作為經營人的承運人的義務范疇,由此發生事故導致乘客人身傷亡,理應由承運人承擔。
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以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判斷結果,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有損害結果就有賠償責任,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承運人民事責任制度的設立,根本的目的就在於維持運輸合同主體間的利益關系的平衡,它通過賠償損失這一財產責任形式,使被破壞了的承運人與旅客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恢復,使其重新回復到平衡的狀態。而且現代保險制度的發展,為同樣作為民事主體的承運人提供了分散和負擔風險的良好方式。我國已經通過制定行政法規的形式強制規定承運人必須為旅客購買保險,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承運人高度危險作業所帶來的風險。
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導致旅客人身傷亡採用無過錯責任,也是與我國《民法通則》關於無過錯責任的規定相一致的。《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客運運輸正是承運人利用「高速運輸工具」從事營運業務,「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是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內在原因,「造成他人損害的」中的「他人」,聯繫上下文,對於高速運輸工具而言一般指運輸工具運行期間周圍的不特定的人,但理解為承運人以外的其他人並無不當,聯系《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完全可以理解為旅客是包含在該條的「他人」之內的,針對旅客的人身損害承運人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
侵權法上,適用無過錯責任要件有三: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而引起的;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是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作業人客運合同中,如果旅客的人身傷亡完全是由承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故意行為直接針對旅客導致的,且承運人對旅客的傷亡沒有任何的過錯,則承運人與旅客的人身傷亡的後果之間缺乏因果關系,故並不構成無過錯責任,依據《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讓承運人承擔賠償責任是不合理的。但《合同法》第291條規定了承運人的安全運輸義務:「承運人應當在約定期間或者合理期間內將旅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本條是否為承運人設定了對旅客絕對的安全保護義務呢?我們知道,承運人僅僅是收取客票對價的運送人,而不是旅客的專職保鏢。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安全並不負有專門的保護義務,對於第二人直接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導致的損失,承運人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但承運人並非不承擔任何責任,在一定情形下,承運人承擔基於其運輸過程中的附隨義務——安全保障義務——而產生的相關責任。
(3)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筆者認為,在第三人故意或過失侵害旅客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情況下,承運人負有「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即承運人作為經營人對旅客的人身財產安全負有必要的注意義務,如果第三人的違法犯罪行為侵害旅客的人身財產安全,承運人發現後即具有提醒、通知和合理限度內的制止、保護的義務,承運人違反此義務導致旅客人身財產損失的,構成防範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應負有賠償責任。賦予承運人對旅客人身安全一定的保護義務,即安全保障義務,這正是《合同法》第291條的立法目的所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清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對承運人是否適用安全保障義務,應解決的一個前提是:承運人是否是安全保障義務人。首先,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主體,是「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是經營活動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受保護人進人到行為人經營活動領域中,經營者即對該不特定的人產生安全保障義務。承運人從事運輸旅客活動,不特定的人持票進人到其運輸工具中(客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取得旅客身份,承運人即對旅客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即承運人的經營活動符合以下安全保障義務的構成要件:(1)承運人的經營活動引起旅客正當信賴,例如信賴其運輸設施的正常運行符合安全性要求。(2)損害發生於作為經營者的承運人的危險控制范圍。(3)對發生損害的潛在危險承運人作為經營者能夠合理子以控制。(4)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第三者責任的介人。這是承運人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直接責任的條件。這一義務也是法定義務。《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同樣的規定也出現在正在制定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基於以卜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產生的直接賠償責任,在存在第三人行為介入的情形下,承運人隨之由於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而產生對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安全保障義務,其責任表現為補充賠償責任如第三人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情形,承運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客車或者火車的內部區域是其經營場所,第三人在其中故意侵害旅客人身財產的,承運人在合理的限度內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未盡此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已經盡到了合理義務的,不承擔責任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承運人對第二人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導致的損害不承擔責任,應由侵權人承擔責任;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財產僅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末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才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合同法》第303條所稱的「承運人有過錯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應該是「過錯」之一。
由上可以看出,承運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導致的旅客人身損害,其承擔的賠償責任以承運人有過錯為前提,但在舉證L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承運人應當證明其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對旅客的人身損害沒有過錯,不能證明其不存在過錯,則推定為有過錯。
三、對旅客自帶物品和托運行李的損害賠償責任
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損毀、滅失,依據《合同法》第303條:「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火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據此可以認定,對此《合同法》采過錯責任原則,對旅客自帶物品損失,承運人在其有過錯的前提下承擔賠償責任。《合同法》在堅持嚴格責任為一般歸責原則的同時,規定了過錯歸責原則。
旅客自帶物品處於旅客的控制之下,旅客本人對之負有關注和保護義務,並不處於承運人的義務范圍之內,如旅客自己未盡到注意義務導致被盜或者有其他損失,承運人不承擔責任。但承運人負有安全運送義務,由於承運人原因導致的旅客物品損失,如緊急剎車導致行李架上旅客行李跌落,應承擔賠償責任。基於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對旅客的自帶物品的損失存在過錯,如打開車門放犯罪嫌疑人下車而不是將車開到公安部門,則應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補充賠償責任。
對於旅客托運行李的損失,《合同法》第303條第2款規定:「旅客托運的行李損毀、滅失的,適用貨物運輸的有關規定。」依據《合同法》311條:「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損毀、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損毀、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據此可以認定,承運人對旅客托運行李承擔無過錯責任。旅客行使請求權的根據在於基於托運合同所產生的承運人的安全運送義務。承運人的免責事由為不可抗力、行李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導致的損失,以及托運人的收貨人的過錯導致的行李的損失。
Ⅳ 乙方在上下班途中應嚴格遵守各項交通准則,如發生交通事故,一切責任將由乙方承擔,甲方不承擔任何責任
一般來復講,貨物的損失不制是由承運人承擔,乙方幫甲方運貨,甲方和乙方是合同關系,雖然不一定簽訂了合同,但合同關系是確實存在的。如果出現了交通事故,要看是什麼樣的情況下,一般有運輸人承擔主要責任。而貨物的損失一般由收貨人承擔。當然也要看運輸人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發生了交通事故。以下條款僅供參考:《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320條規定:因托運人托運貨物時的過錯造成多式聯運經營人損失的,即使托運人已經轉讓多是聯運單據,托運人仍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406條規定: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貨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但保管室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117條第1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可抗力主要指:1、自然災害。如地震、滑坡、洪水、火災等。2、政府行為。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戰爭等。
Ⅵ 美國合同法的特點
美國沒有合同法,但有《統一商法典》:
美國統一商法典
(1912年3月1日頒布 1912年3月1日實施)
第一篇 總則
第一章 本法的簡稱、解釋和適用
第1—101條 簡稱
本法稱為並可被引用為《統一商法典》。
第1—102條 宗旨;解釋原則;通過協議改變本法條款的效力
1.本法應作靈活的解釋和適用,以促進本法之基本宗旨的實現。
2.本法之基本宗旨為:
a.使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更加簡潔、明確並適應現代要求;
b.使商業作法能夠通過習慣、行業慣例和當事方協議不斷獲得發展;
c.使各州調整商業交易的法律歸於統一。
3.在本法沒有相反規定的情況下,本法各條款的效力可以通過當事方的協議加以改變。本法規定的善意、勤勉、合理和注意的義務,不得通過協議加以排除;但是,當事方可以通過協議確定履行這些義務的標准。所確定的標准不得明顯不合理。
4.本法某些條款包含有「除非另有協議」或類似詞句,這並不意味著未包含此類詞句的其它條款的效力就不可以通過本條第3款所規定的協議加以改變。
5.除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法中,
a.單數詞包含復數含義,復數詞包含單數含義;
b.陽性詞包含陰性含義和中性含義;在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時,中性詞包含任何詞性的含義。
第1—103條 一般法律原則應作為本法的補充
在本法沒有具體條款予以排除的情況下,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各項原則,包括商人法和涉及合同能力、本人和代理人、禁止反悔、欺詐、虛偽說明、脅迫、強制、錯誤或破產的法律,或其它使合同生效或失效的法律,應作為本法的補充。
第1—104條 不作默示廢除之解釋
本法是一部旨在統一其領域內法律規范的一般法。在可以合理避免的情況下,本法的任何部分均不應被認為被本法以後的立法所默示廢除。
第1—105條 本法的地域效力;當事方選擇適用法的權力
1.除本條後述另有規定外,如果一項交易同時與本州和它州或它國有合理聯系,當事方可以協議選擇本州法律或它州或它國法律作為確定他們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如果無協議,本法適用於與本州有適當聯系的交易。
2.當本法下列任何條款對適用法作出規定時,應按條款之規定適用有關的適用法;相反之協議,只在所規定之適用法(包括沖突法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才有效:
債權人對已售出之貨物的權利 第2—402條;
銀行存款和收款篇的適用 第4—102條;
受大宗轉讓篇約束的大宗轉讓 第6—102條;
投資證券篇中的法律適用問題 第8—106條;
擔保交易篇中有關擔保權益之完善的條款 第9—103條。
第1—106條 靈活提供救濟
1.應為使受損方盡可能地恢復到另一方充分履行義務時他本應達到的狀態而靈活提供本法所規定的救濟;但除非本法或其它法律另有特別規定,受損方無權就間接損失或特別損失取得賠償,也無權取得懲罰性賠償。
2.本法所規定的任何權利或義務,均可通過訴訟強制執行,除非設定此種權利或義務的條款另有不同的和限制性的規定。
第1—107條 放棄因對方違約而產生的請求權或其它權利
受損方可在簽署並交付書面棄權聲明後無對價地全部或部分放棄因對方違約而產生的請求權或其它權利。
第1—108條 條款的獨立性
如果本法的任何條款或其對任何人或任何情況的適用被判決無效,此種無效不應影響本法的其它條款或其適用,除非此種無效必然導致該其它條款或其適用的無效。在此種意義上,本法的各條款是獨立的。
第1—109條 標題
本法各條的標題均為本法的組成部分。
第二章 一般定義和解釋原則
第1—201條 一般定義
除本法以後各篇為適用該篇或其任何一章而對下列定義作出補充定義或上下文另有所指外,在本法中,
1.「訴訟」包括反訴、反請求、債務抵銷、衡平訴訟以及其它任何確定權利的法律程序。
2.「受損方」指有權獲得救濟的當事方。
3.「協議」指當事方事實上達成的合意。此種合意可以根據當事方使用的語言得到證實,也可以根據其它客觀情況,包括本法所規定的交易過程、行業慣例或履約過程(第1—205條,第2—208條),得到推定證實。協議是否產生法律後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應依本法條款予以確定;否則,應依合同法原則予以確定(第1—103條)。(請比較「合同」)
4.「銀行」指任何從事銀行業務的人。
5.「持票人」指佔有憑票付款(或交貨)或空白背書票據、所有權憑證或證券的人。
6.「提單」指由從事貨物運輸或遞送業務的人開出的證明收到待運貨物的單據,包括空運單。「空運單」指空運貨物時能起到與海運或鐵路運輸提單相同之作用的單據,包括空運托運單或空運貨單。
7.「分行」包括銀行在外州或外國獨立注冊登記的分行。
8.對某項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指承擔說服事實之審判員,使其相信該事實存在之可能性大於其不存在之可能性的責任。
9.「正常業務中的買方」指在不了解所售貨物侵犯了第三方之所有權或擔保權益的情況下以善意通過正常方式向從事該種貨物銷售之賣方買進貨物的人。此處的賣方不包括典當商。所有在井源或礦源銷售礦物或類似物質(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應被視為從事該種貨物銷售的人。「買進」既指用現金買,也指用其它財產交換或利用有擔保或無擔保之信用賒買,也包括依據前存買賣合同收取貨物或所有權憑證,但不包括大宗轉讓,也不包括為擔保金錢債務所作的轉讓,以及為部分或全部清償金錢債務所作的轉讓。
10.「醒目」:任何條款或句子,如果其書寫方式使作為其閱讀對象的通情達理的人在閱讀時不至忽略,即為醒目。印刷的大寫標題屬於醒目(如大寫的「不可流通提單」)。表格中間的任何字句,如果使用較大字體或使用其它明顯不同的字體或顏色,即為醒目。電報中的任何字句均為醒目。條款或句子是否醒目,由法院判定。
11.「合同」指當事方通過協議而承擔的受本法或其它適用法約束的全部法律義務。(請比較「協議」)
12.「債權人」包括普通債權人、擔保債權人、留置權債權人以及債權人的任何代表。此種代表包括代表債權人利益的受讓與人、破產管理人、衡平法中的清算人,以及破產債務人或讓與人之財產的執行人或管理人。
13.「被告」包括反訴和反請求中處於被告地位的人。
14.涉及票據、所有權憑證、動產契據和投資證券時,「交付」指自願轉移佔有。
15.「所有權憑證」包括提單、碼頭收貨單、碼頭收據、倉單或書面交貨指示,也包括任何在正常商業或金融業務中足以證明憑證佔有人有權利接收、持有或處置憑證或其所代表之貨物的其它憑證。一項憑證要成為所有權憑證,它必須表示出,憑證系由貨物保管人開出或是開給貨物保管人的,並表示出憑證代表著由貨物保管人佔有的貨物。此種貨物必須或者是特定的,或者是特定的一批貨物中具有種類物性質的一部分。
16.「過錯」指不當行為、不履行義務或違約。
17.涉及貨物或證券時,「種類物」指貨物或證券的任何一個單位在本質上或根據行業慣例均與任何其它類似單位完全相同。在本法范圍內,如果任何特定的協議或單據將不同種類的貨物視為同種,則非種類物亦可被視為種類物。
18.「真實」指不存在偽造或仿造。
19.「善意」指有關行為或交易中事實上的誠實。
20.「執票人」指佔有所有權憑證、票據或投資證券的人,且所佔有的所有權憑證、票據或投資證券必須系對佔有人或系對其指定人所開立,或系背書給該佔有人或給其指定人,或系為憑票付款(或交貨)式或空白背書式。
21.「兌付」指付款或指承兌並付款;或在信用證有規定時,指購買或貼現符合信用證條款的匯票。
22.「破產程序」或「破產訴訟」包括為債權人利益所作的財產總讓與或其它旨在清算或重整債務人財產的程序。
23.「破產」指某人在正常業務中停止清償債務,或在債務到期時無能力清償,或被聯邦破產法視為失去清償能力。
24.「金錢」指由本國或外國政府授權或批准作為流通貨幣之一種的交換媒介。
25.一個人在下列情況下被視為已得到關於某一事實的「通知」:
a.他實際上已知道該事實;或
b.他已經收到有關該事實的通告;或
c.根據當時他所了解的各種事實和客觀情況,他有理由知道該事實的存在。
一個人對某一事實實際上有所了解時,即為「知道」或「了解」該事實。「發現」或「得知」或含義相似的其它詞句,指知道而不是有理由知道。通知失效的時間和條件,不由本法規定。
26.任何人如果在通知他人時採取了正常的合理的通知方式,即被視為已「通知」他人或已向他人「作出」通知,而不論他人是否實際上了解該通知。一個人在下列情況下應被視為已「收到」通知:
a.他注意到了通知;或
b.通知被適當地送至他訂立合同時的營業地,或送至因他的行為而使人認為適於接收此類通訊的其它地點。
27.涉及一項特定交易時,當一個組織內從事該交易的人注意到了該組織所收到的涉及該交易的通知時,通知即從該時起生效;無論如何,通知均從該組織行使適當勤勉時該人應該注意到該通知時起生效。如果一個組織具有合理的日常工作制度,使從事該交易的人能夠得到所有重要情況的通知,並且該組織實際上也遵守了這些制度,該組織即行使了適當勤勉。適當勤勉並不要求為該組織工作的某個人在其正常職責以外去傳送通知,除非該人有理由知道該交易並有理由知道該通知對該交易有重大影響。
28.「組織」包括公司,政府或政府機構,商業信託公司,遺產管理委員會,信託基金會,合夥或聯合體,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共同或聯帶權益的人,或其它法律上或商業上的實體。
29.「當事方」系與「第三方」相區別,指從事某種本法所規定的交易或訂立某種本法所規定的協議的人。
30.「人」包括個人或組織(見第1—102條)。
31.「假定」指事實審的審判員在沒有得到相反證明的情況下,必須認定所假定的事實是存在的。
32.「購買」包括通過下列方式取得財產:買賣、貼現、流通、抵押、質押、留置、發行或再發行、饋贈,或任何創設財產權益的其它自願交易。
33.「購買人」指通過購買取得財產的人。
34.「救濟」指受損方通過或不通過法院而取得救助的權利。
35.「代表」包括代理人、公司或聯合體的行政管理人員,遺產的受託人或執行人或管理人,或任何被授權代表他人作為的人。
36.「權利」包括救濟。
37.「擔保權益」指對動產或不動產附著物所享有的作為付款或履行義務之擔保的權益。賣方在貨物已發運或已交付給買方後所保留的對貨物的所有權(第2—401條),效力上只相當於保留「擔保權益」。「擔保權益」這個詞還包括第九篇范圍內之帳債或動產契據的買方所擁有的權益。第2—401條中所規定的貨物特定於買賣合同項下後買方對貨物所享有的特殊財產權,不屬於「擔保權益」,但買方可在滿足第九篇的要求後取得「擔保權益」。租賃或寄售中所保留的所有權不屬於「擔保權益」,但當事方確有設立擔保之意圖時除外;在任何情況下,寄售均受有關寄售之條款(第2—326條)的約束。租賃交易的當事方是否確有設立擔保之意圖,應根據當事案件的事實確定;但是(a)購買選擇權本身並不證明存在設立擔保之意圖;(b)如果協議規定,在滿足租賃條件之後,承租人不需另外支付對價或只需支付形式對價即成為或可以成為財產的所有人,該項租賃中即存在設立擔保之意圖。
38.涉及書面材料或通知時,「寄送」指在支付郵費或傳送費並正確標明地址後將書面材料或通知交付郵寄或通過任何其它常用通訊手段交付傳送。涉及票據時,應按票據上註明的地址或另外商定的地址交付傳送;如果無此種地址,則應送往在當時條件下為合理的地址。如果收到書面材料或通知的時間不晚於適當寄送時該材料或通知應該到達的時間,即可認為寄送適當。
39.「簽名」包括當事方意圖認證一份書面材料時所作的或所使用的任何符號。
40.「擔保人」包括保證人。
41.「電報」包括通過無線電、電傳機、電纜和任何機械傳送方式或類似方式所傳送的信息。
42.「條款」指協議中與某一特定問題有關的那一部分。
43.「無授權」簽名或背書指未經實際授權、默示授權或表見授權而作的簽名或背書,包括偽造的簽名或背書。
44.「對價」:除涉及流通票據和銀行收款時另有規定外(第3—303條,第4—208條,第4—209條),如果一個人在取得權利時同時作出下列行為,即為支付「對價」:
a.承擔有關提供信用的有約束力的義務;或提供即期信用,不論該信用是否已被提用,也不論他是否有權在收款遇到困難時作出倒帳;或
b.將取得的權利作為前存請求權的擔保;或將其用來全部或部分地償付此種請求權;或
c.根據前存購買合同接受貨物的交付;或
d.一般地講,支付了足以支持簡式合同的價值。
45.「倉單」指從事商業性貨物存儲業務的人開出的收據。
46.「書面」或「書寫」包括印刷、打字或任何其它有意作出的可見記號。
第1—202條 第三方的單據構成初步證據
形式適當並註明為提單、保險單或保險憑證、正式過磅單或檢驗單、領事發票,以及其它任何經合同授權或要求而由第三方開出的單據,構成其本身之權威性和真實性的初步證據,也構成該第三方之單據中所陳述之事實的初步證據。
第1—203條 善意的義務
對本法范圍內的任何合同或義務,當事方均須以善意作出履行或尋求強制執行。
第1—204條 時間;合理時間;「及時」
1.如果本法要求在合理時間內作出一項行為,當事方可以通過協議對此種時間作自由規定,只要所規定的時間不是明顯不合理。
2.作出一項行為所需要的合理時間,應根據該行為的性質、目的和客觀情況確定。
3.如果一項行為在協議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或當協議無規定時在合理時間內作出,該行為即為「及時」。
第1—205條 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
1.交易過程指特定交易的當事方在此交易之前做出的,可被合理地視為構成一種當事雙方共同的理解基礎,以解釋他們之意圖和其它行為的一系列行為。
2.行業慣例指進行交易的任何作法或方法,只要該作法或方法在一個地區、一種行業或一類貿易中已得到經常遵守,以至使人有理由相信它在現行交易中也會得到遵守。此種慣例是否存在及其適用范圍,應作為事實問題加以證明。如果可以證明此種慣例已載入成文的貿易規范或類似的書面文件中,該規范或書面文件應由法院解釋。
3.當事方之間的交易過程和當事方所從事之行業或貿易中的行業慣例,或當事方知道的或應該知道的行業慣例,使協議條款產生特定含義,並對協議條款起補充或限製作用。
4.在合理的情況下,應將協議的明示條款與適用的交易過程或行業慣例作一致解釋;如果此種解釋不合理,明示條款的效力優於交易過程和行業慣例,交易過程的效力優於行業慣例。
5.協議中任何一部分內容之履行地的行業慣例,應作為解釋協議該部分之履行的依據。
6.一方為證明某種有關的行業慣例而提供的證據,只有在該方曾已經適當地通知對方,使法院認為該通知已足以避免不公正地使對方感到意外時,該證據才可被法院接受。
第1—206條 適用於本法未另作規定之動產的反欺詐法
1.除本條第2款另有規定外,一項動產買賣合同,在救濟金額或價值超過5000美元時,如果缺乏書面材料證實:當事方已達成買賣合同,且合同規定了價格或確定價格的方法,且合同規定了可合理辨認的標的,且被要求強制執行的當事方或其授權代理人已在合同上簽名,合同即不可通過訴訟或抗辯予以強制執行。
2.本條第1款不適用於貨物買賣合同(第2—201條),也不適用於證券買賣合同(第8—319條)和擔保協議(第9—203條)。
第1—207條 在保留權利的情況下履行義務或作出允諾
明確聲明保留權利的一方,即使以他方要求或提出的方式履約或允諾履約或同意履約,也不因此損害其明確保留的權利。「不受損害」、「保留異議」或類似詞句,可以構成明確聲明。
第1—208條 任意加速的權利
如果合同規定,一方或其權益繼承人有權「任意」或「在他認為自己處境不安全時」或在類似詞句所規定的情況下要求對方提前付款或履約,或要求提供擔保物,或要求增加擔保物,此種規定應被解釋為,只有當他善意地相信對方付款或履約的前景已受到損害時,他才有權這樣要求。證明缺乏此種善意的舉證責任,由接到加速要求的一方承擔。
第1—209條 債務的降位
債務人所承擔的任何債務,均可在承擔時以降位方式規定其清償順序次於該債務人所承擔的其它付款義務。債權人也可以通過與債務人或與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訂立協議而對自己取得付款的權利作出降位。但是,在對抗該共同債務人或降位債權人時,此種降位並不構成擔保權益的設立。本條應被解釋為是對本條制定前所存在之法律的澄清,而不是對其的修改。
Ⅶ 我國合同法中違約責任採取過錯責任的有名合同有哪些
1.贈與合同:
《合同法》第189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回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答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客運合同中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毀損責任:
《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保管合同:
《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倉儲合同:
《合同法》第394條規定:儲存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Ⅷ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因過錯致損,和致損有過錯的意思有啥區別
1.贈與合同抄:
《襲合同法》第189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客運合同中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毀損責任:
《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保管合同:
《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倉儲合同:
《合同法》第394條規定:儲存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Ⅸ 貨物運輸合同承運人有哪些責任
客運合同系《合同法》明文規定的有名合同,考察客運合同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除分則有特別規定的外,當然應當適用《合同法》總則有關違約責任的規定,即客運合同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同樣為嚴格責任原則。在涉及對旅客的人身安全保護上,《合同法》第302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根據此條,可以認定我國《合同法》對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旅客的人身傷亡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即承運人只要在從事運輸的過程中導致了旅客的人身傷亡,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不以其是否具有過錯為考察要件。但對於旅客自身攜帶行李、物品的損毀滅失,《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此條,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承擔的是過錯責任。下文就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責任、對旅客人身傷亡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對旅客自身物品的損害賠償責任分述之。 一、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 承運人的一般違約行為,是指承運人對客運合同義務的違反,表現為不履行、不適當履行以及遲延履行約定的合同義務,侵犯的是旅客的合同債權。客運合同作為合同的一類,雖然對於合同雙方的承運人和旅客的違約行為實行對等的嚴格責任,但對承運人的違約行為適用嚴格責任,對客運合同中處於弱勢地位的旅客而言具有顯而易見的優點:在嚴格責任原則之下,並不考慮承運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即過錯並非承運人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旅客只須證明承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的事實,無須證明承運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承運人亦無須證明自己對於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主觀上無過錯,只要有違約行為,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承運人免責的可能性僅僅在於證明有法定的免責事由。因此實現嚴格責任原則可以方便裁判,有利於旅客訴訟經濟。其次,在嚴格責任原則之下,承運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與違約責任直接聯系,只要有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的行為即有違約責任,兩者互為因果關系,這樣有利於增加承運人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促使承運人認真對待合同義務,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保護旅客的利益。 嚴格責任雖不以承運人的過錯為承擔責任的要件,但並非是一種絕對責任。在嚴格責任下,並非債務人就其債務不履行行為所導致的損害在任何情況下均應負責,債務人有權依法律規定提出特定之抗辯或免責事由。在承運人違約,表現為不履行、不適當履行以及遲延履行合同義務,侵犯了旅客的合同權利時,承運人享有其他合同當事人同樣的抗辯事由,如不可抗力、旅客的過錯等等,由此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 二、對旅客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一)對人身損害採用無過錯責任的起因 對人身損害賠償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大型危險性工業的興起、高度危險作業的產生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以後,隨著社會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因工業災害、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產品瑕疵造成的損害日益增加,採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已無法判定加害人是否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因為很多損害的造成,加害人在主觀上並無過錯。在這種情形下,受害人的利益越來越無法通過法律得到保護。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無過錯責任就被引人到了上述諸領域,目的在於保護具有高度危險性作業的工業、企業雇員和不特定人的人身安全。無過錯責任原則,可以促使從事高度危險作業和危險行為的企業、產品生產者,對所從事的作業盡最大的注意義務,促使其通過技術改革和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盡力保護周邊人的人身安全,一旦發生人身損害,則負有賠償責任,不論其主觀r_有無過失。無過錯責任主要用於產品質量不合格、高度危險作業以及環境污染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的事件。客運合同中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出現的旅客人身損害,實行無過錯責任,不僅是國際通例,我國國內法也作同樣規定。 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出現的人身損害實行無過錯責任,具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和社會背景。首先,承運人所擁有的運輸工具如汽車、電車、火車、飛機等為高速運輸工具,其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高度危險性,運輸船舶在江面、海面上航行,同樣具有不可預測的傾覆風險,這些風險,承運人即使盡到了高度注意義務也不能防止發生,由此導致的損失,自然應當由通過經營活動贏利的承運人來負擔,而不應由支付運費的旅客負擔。保證人身安全在任何合同下都是合同相對人負有的一種默示的不證自明的擔保義務。對於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旅客來說,讓他們自己承擔承運人運輸中產生的人身損失是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要求的。其次,運輸工具完全處於承運人的控制之下,運輸工具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天氣狀況是否允許飛機飛行、輪船出航,駕駛員是否具備良好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駕駛經驗,這些都不是旅客所能決定,而是作為經營人的承運人的義務范疇,由此發生事故導致乘客人身傷亡,理應由承運人承擔。 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以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判斷結果,不考慮行為人的過錯,有損害結果就有賠償責任,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承運人民事責任制度的設立,根本的目的就在於維持運輸合同主體間的利益關系的平衡,它通過賠償損失這一財產責任形式,使被破壞了的承運人與旅客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恢復,使其重新回復到平衡的狀態。而且現代保險制度的發展,為同樣作為民事主體的承運人提供了分散和負擔風險的良好方式。我國已經通過制定行政法規的形式強制規定承運人必須為旅客購買保險,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承運人高度危險作業所帶來的風險。 對承運人運輸過程中導致旅客人身傷亡採用無過錯責任,也是與我國《民法通則》關於無過錯責任的規定相一致的。《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客運運輸正是承運人利用「高速運輸工具」從事營運業務,「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是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內在原因,「造成他人損害的」中的「他人」,聯繫上下文,對於高速運輸工具而言一般指運輸工具運行期間周圍的不特定的人,但理解為承運人以外的其他人並無不當,聯系《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完全可以理解為旅客是包含在該條的「他人」之內的,針對旅客的人身損害承運人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 侵權法上,適用無過錯責任要件有三: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而引起的;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是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作業人客運合同中,如果旅客的人身傷亡完全是由承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故意行為直接針對旅客導致的,且承運人對旅客的傷亡沒有任何的過錯,則承運人與旅客的人身傷亡的後果之間缺乏因果關系,故並不構成無過錯責任,依據《合同法》第302條的規定讓承運人承擔賠償責任是不合理的。但《合同法》第291條規定了承運人的安全運輸義務:「承運人應當在約定期間或者合理期間內將旅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本條是否為承運人設定了對旅客絕對的安全保護義務呢?我們知道,承運人僅僅是收取客票對價的運送人,而不是旅客的專職保鏢。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安全並不負有專門的保護義務,對於第二人直接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導致的損失,承運人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但承運人並非不承擔任何責任,在一定情形下,承運人承擔基於其運輸過程中的附隨義務——安全保障義務——而產生的相關責任。 (3)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筆者認為,在第三人故意或過失侵害旅客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情況下,承運人負有「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即承運人作為經營人對旅客的人身財產安全負有必要的注意義務,如果第三人的違法犯罪行為侵害旅客的人身財產安全,承運人發現後即具有提醒、通知和合理限度內的制止、保護的義務,承運人違反此義務導致旅客人身財產損失的,構成防範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應負有賠償責任。賦予承運人對旅客人身安全一定的保護義務,即安全保障義務,這正是《合同法》第291條的立法目的所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清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對承運人是否適用安全保障義務,應解決的一個前提是:承運人是否是安全保障義務人。首先,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主體,是「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是經營活動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受保護人進人到行為人經營活動領域中,經營者即對該不特定的人產生安全保障義務。承運人從事運輸旅客活動,不特定的人持票進人到其運輸工具中(客車、火車、輪船、飛機等),取得旅客身份,承運人即對旅客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即承運人的經營活動符合以下安全保障義務的構成要件:(1)承運人的經營活動引起旅客正當信賴,例如信賴其運輸設施的正常運行符合安全性要求。(2)損害發生於作為經營者的承運人的危險控制范圍。(3)對發生損害的潛在危險承運人作為經營者能夠合理子以控制。(4)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第三者責任的介人。這是承運人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直接責任的條件。這一義務也是法定義務。《合同法》第301條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旅客」。同樣的規定也出現在正在制定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基於以卜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產生的直接賠償責任,在存在第三人行為介入的情形下,承運人隨之由於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而產生對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安全保障義務,其責任表現為補充賠償責任如第三人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情形,承運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客車或者火車的內部區域是其經營場所,第三人在其中故意侵害旅客人身財產的,承運人在合理的限度內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未盡此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已經盡到了合理義務的,不承擔責任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承運人對第二人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導致的損害不承擔責任,應由侵權人承擔責任;承運人對旅客的人身財產僅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末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才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合同法》第303條所稱的「承運人有過錯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應該是「過錯」之一。 由上可以看出,承運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導致的旅客人身損害,其承擔的賠償責任以承運人有過錯為前提,但在舉證L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承運人應當證明其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對旅客的人身損害沒有過錯,不能證明其不存在過錯,則推定為有過錯。 三、對旅客自帶物品和托運行李的損害賠償責任 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損毀、滅失,依據《合同法》第303條:「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火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據此可以認定,對此《合同法》采過錯責任原則,對旅客自帶物品損失,承運人在其有過錯的前提下承擔賠償責任。《合同法》在堅持嚴格責任為一般歸責原則的同時,規定了過錯歸責原則。 旅客自帶物品處於旅客的控制之下,旅客本人對之負有關注和保護義務,並不處於承運人的義務范圍之內,如旅客自己未盡到注意義務導致被盜或者有其他損失,承運人不承擔責任。但承運人負有安全運送義務,由於承運人原因導致的旅客物品損失,如緊急剎車導致行李架上旅客行李跌落,應承擔賠償責任。基於承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對旅客的自帶物品的損失存在過錯,如打開車門放犯罪嫌疑人下車而不是將車開到公安部門,則應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補充賠償責任。 對於旅客托運行李的損失,《合同法》第303條第2款規定:「旅客托運的行李損毀、滅失的,適用貨物運輸的有關規定。」依據《合同法》311條:「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損毀、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承運人證明貨物的損毀、滅失是因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的過錯造成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據此可以認定,承運人對旅客托運行李承擔無過錯責任。旅客行使請求權的根據在於基於托運合同所產生的承運人的安全運送義務。承運人的免責事由為不可抗力、行李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導致的損失,以及托運人的收貨人的過錯導致的行李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