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母題
1. 電影中的\"母題\"是什麼意思
母題,「指的是一個主題、人物、故事情節或字句樣式,其一再出現於某文學作品裡,成為利於統一整個作品的有意義線索,也可能是一個意象或『原型』,由於其一再出現,使整個作品有一脈絡,而加強。」這是將母題與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而也有些人堅持榮格的「原型」理論,一方面試圖辨清母題與主題,母題與意象、原型甚至套語等關系,另一方面這一切都纏在一起,甚至可以說「母題是主題」、「母題是原型」、「母題是象徵」、「母題是意象」,使這種主題學研究或者說母題研究成了一個大雜燴。
在具體的文學研究中,有學者將母題定義為常見的題材,但更多的是將母題視為主題的同一語。有的說:「小說創作的文化性母題是時代的文化主題的藝術體現。每一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題。」(吳予敏《論新時期小說的母題及其文化價值觀念》,《小說評論》,1988年第5期)有的稱:「母題乃是文學的永恆主題。」(譚桂林《論長篇小說研究中的母題分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6期)這將母題研究納入主題研究是不可取的,必定會帶來這兩個概念的混淆。
「母題」主要是源於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它是從國外引進的。湯普森的《民間文學母題索引》一書,廣泛搜羅口頭流傳的神話、傳說、故事和敘事詩歌,從中提取母題兩萬余個(共有23500個編號,但有空缺留待補充),按二十三個部類編排。他對母題以及母題和類型之關系作過權威性的解釋:「一個母題是一個故事中最小的,能夠持續在傳統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須具有某種不尋常的和動人的力量。」(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中文版第499頁)湯普森的關於「母題」 的定義,我認為它有矛盾的地方。故事中的角色和「涉及情節的某種背景——魔術器物,不尋常的習俗,奇特的信仰」可以說是故事構成中的最小的成分,但「單一的事件」它本身包括了比較多的故事成分又怎麼能說是故事中最小的成分,何況又說「它囊括了絕大多數母題」。這樣一來,絕大多數的母題不是故事中最小的成分,也就是說大多數母題就不是母題。顯然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實際上,「故事中角色」和「涉及情節的某種背景」也與某一特定故事緊緊相連,它也代表著一個故事。這樣一來,是不是應該直接就說母題就是指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小故事更為妥當呢?
在具體的民俗學、神話學研究中,人們也在探索新的定義。比較神話學中的「母題」概念表述為:「母題是構成神話作品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傳統中獨立存在,不斷復制。它們的數量是有限的,但通過不同排列組合,可以轉換出無數作品,並能組合入其它文學體裁和文化形態之中,母題表現了人類共同體(氏族、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集體意識,並常常成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這個定義是源於湯普森定義的,但又增加了一些內容。這增加部分其一就是將母題與原型劃上了等號:「母題表現了人類共同體(氏族、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集體意識,並常常成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其二將母題與其它文學體裁和文化形態聯系起來,增加了母題的范圍。這種擴大從理論上來講是可以的,但缺乏實際的研究作基礎顯得是有點空泛。其三,將湯普森的「最小成分」改成「基本元素」,意義不大且不具體。(陳建憲《論比較神話學的「母題」概念》,《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
「母題」在更廣范圍的文學研究上使用,無論是比較文學或是國別文學研究,關鍵之處它是敘事研究,它有一些結構方面的特徵,因而在進行界定的時候是必須緊記的。在這一點上孫文憲是有所注意的,他從文學批評來探討母題分析,指出:「民俗學家用母題來指稱一種反復出現的、與敘事類型化特徵相關的因素,是為了揭示和描述民間敘事作品存在著各種類型化現象而形成的一個術語,……這說明民俗學的母題研究是對情節結構或敘事構成的微觀研究,人們試圖通過分析母題研究與敘事類型化相關問題,辨識和把握民間敘事文本在流傳演變上的規律」,並且說「盡管在不同的理論中,母題的具體內涵有差異,但是有一個基本特點卻為一切母題現象所共有,也是研究者辨識和把握母題的根據所在,那就是,母題必以類型化的結構或程式化的言說形態,反復出現於不同的文本之中;具有某種不變的,可以被人識別的結構形式或語言形式,是母題的重要特徵。俄國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敘事學在民間文學母題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並揭示了這種形式結構特徵,從而深化了母題研究。」(孫文憲《作為結構形式的母題分析——語言批評方法論之二》,《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這種定義,顯然有了很大的改進,將母題與原型、意象、題材等都可以清楚地區分開來,但它過於形式化,對內容的關注太少。
既然各種「母題」概念都存在不足,那如何給「母題」定義呢?我認為可以吸取以上各種定義之長,尤其是根據湯普森給「母題」下的定義和他實際上的研究,也就是通過彌補他的定義中的矛盾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合適的「母題」的定義:「母題」是敘事作品中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最小事件,持續存在傳統中,能引起人們的多種聯想,它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獨立存在,也能與其他故事結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
2. 舉例說明主體與母題的區別。
19世紀德國民俗學的發展為主題學開拓了道路,盡管「主題學」一直處於一個倍受爭議的境地:在很長時間內,巴爾登斯貝格、克羅齊、韋勒克等大師級人物都對它表示了詰難與非議,但我們仍可以從基亞、維斯坦因、哈瑞列文的研究中看到主題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必須清楚的看到主題學是比較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它「探索的是相同主題(包含套語、意象和母題等)在不同時代以及不同的作家手中的處理」它關注的是研究對象外部的東西,如手段和形式。它的著眼點是一條線,甚至是一個面。它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主題本身,對其他諸如母題,題材,情景以及套語等與主題密不可分的術語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特性也要進行探討。在對這些術語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主題學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兩個術語——主題與母題很容易混淆,並且引起了較多的分歧。現在甚至還出現了取消「母題」這一提法而以「題旨」代替的意見。筆者這里並不認同,畢竟「主題」「母題」這對概念已經長期存在並且廣為人們所接受,它們的存在必定有起合理的理由。這里我們無需論證。進而在下面的篇幅中來看看到底什麼是母題什麼是主題,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
一、 主題
關於主題的定義,筆者可查到的資料中有以下幾種:
※門羅·C ·比爾茲利:「主題是指『被一個抽象的名詞或短語命名的東西』」。
※尤金·H ·福爾克:「主題可以指從諸如表現人物心態、情感、姿態的行為和言辭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別結構中出現的觀點,作品的這種成分,稱之為母題;而以抽象的途徑從母題中產生的觀點,則可稱之為主題。」
※楊乃喬的《比較文學概論》中提到:「主題是一種概括的判斷(包含了價值或情感傾向)」
※陳敦和劉象愚的《比較文學概論》中認為:主題是通過人物和情節被具體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觀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來表述
可以看到主題是從作品的題材結構中抽象出來的帶有作者主觀情感色彩的觀點、傾向。無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題。但縱覽全局我們可以看到某一主題往往是在許多作品中反復出現的。如「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就是由古自今在無數作品中重復出現的主題。又如對「人無法戰勝命運」這一主題從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到現代的薩特的《牆》反映的都是這一主題。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對同一主題的處理上,在不同作家的手中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的主題。比如堂璜這一傳說中的人物就被很多作家利用過。拜倫的諷刺長詩最為有名,霍夫曼寫有同名的音樂小說,普希金的悲劇《石客》,大仲馬的幻想劇《馬蘭的堂璜,或天使的墮落》等等都有堂璜這一形象。但是他們有的是怯懦而又刁惡的誘惑者,或是玩世不恭的浪子,或是什麼都不在乎的情郎,或浪漫的夢想者,或虛妄理想的追求者也有非常精明,勇於誘惑勇於佔有,永不滿足的享樂者。不難發現,堂璜這一傳說中的人物題材被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家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也提煉出了不同的主題。
作為比較文學研究范圍內的主題研究將以上兩種情況都包含了進來,但還不準確。比較文學主題學關注的是超乎個別作品的主題之上以一種俯視的角度來把握主題的相互取捨,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他即要研究同一主題如何在歷時上不斷重復和演變,也要研究同一主題在共時上被不同作家的接受處理。
陳敦、孫景堯主編的教材上將主題研究分為了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作家對業已存在的故事、情節、事件,包括作家對前人作品的加工和重處理。如伏爾泰對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和布萊希特對《灰欄記》從情節到題旨的再處理。第二方面是對代表了一定主題的人物形象進行研究,如普羅米修斯、美狄亞、浮士德等等。這些主題人物在反復出現的同時被賦予了不同的主題,如雪萊筆下的普羅米修斯和埃斯庫羅斯悲劇中的主人公所表達的主題就大異其趣。第三方面,作家對某些已經取得一定主題含義的植物動物和地理題材等的再處理。比如玫瑰、水仙、夜鶯、高山、日出等經幾千年來詩人的吟誦描寫已經上升為某種象徵(或稱意象),獲得了某種特定的主題含義,因而也是其研究對象。
同時,筆者認為同一主題在沒有任何事實聯系的基礎上有時會重復出現在世界文學的各個角落。比如普羅米修斯式的盜火英雄就具有這種國際性。非洲、印度、義大利、玻利尼西亞、埃及甚至中國都有這類「盜火」主題的出現。這類問題筆者認為也在主題研究的范圍里:為什麼在沒有聯系的基礎上,在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條件下,不同作家的手中會有出現雷同的主題,這些主題在不同的作品中又表現出什麼具體的差異性?
二、什麼是母題
母題(Motive),是主題學中與主題密不可分的另一大概念,是主題學的最基本研究對象。
※尤金.H.福爾克:「把母題看作作品中表現人物心態、感情、姿態的行為和言辭式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
※德國學者弗倫澤爾認為「母題"語系指一個較小的主題的單位,它還不包括整個情節與故事脈絡,而是在其自身內形成同內容和情景有關的一個元素。」
※圖松則附合了這種觀點,認為:「母題是什麼?我們選用了這個這個用語來表明一種學習環境,或者一個大概念,要麼指某種態度和叛逆,要麼指一種基本的非個人的情景,其中演員尚不具個人特色。比方說,處於兩個女人之間的一個男人,兩個朋友或者父與子之間的沖突,被遺棄的女人等等情景。」這無疑把母題看作了素材的一部分。
※俄國形式主義學者托馬舍夫斯基說:"作品不能再分解的部分的主題稱為母題,實際上每個句子都有自己的母題。"這一論斷無疑過於抽象和偏激化了,將母題的無限擴張只會導致母題研究無法進行下去。
陳敦、孫景堯的《比較文學》一書上歸納了他們的看法,「主題學中的問題,通常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類的基本行為、精神現象以及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概念,諸如生、離、死、別、喜、怒、哀、樂、時間、空間、季節、溝澤、山脈、黑夜。」
我個人認為,母題是從故事情節中簡化抽離出來的、不是有任何主觀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個基本動作或一個基本名詞,它必須帶有普遍存在並且廣泛推廣意義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如戰爭如復仇又如忠誠。
在一般文學類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構成不是一個母題可以做到的,它往往需要很多個母題,相互作用而成,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就有復仇、憂郁、延宕、亂倫、篡位等多個母題。但作品中有一個核心母題(Kenmotive),即是復仇,其他母題都是以"復仇"為中心而存在的,而故事情節也是根據這些母題的組合而建立起來。
母題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具體方面。
一是純粹的母題研究這種研究可以局限在國別文學和民族文學的框架之內,也可以跨越國別和民族的界限,對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和傳統文學中的母題作清理式研究。如戰爭這一母題,在各個國別、民族的文學中都有體現,但是具體表現出的主題卻大有不同。二、是人物母題研究。那些在神話傳說中,歷史上甚至文學作品中人物,經長時間檢驗和認同,成為了某種與某些母題等義的人物形象,如俄狄浦斯(殺父娶母),奧德塞(妒忌),美狄亞(復仇),普羅米修斯(無私)。對這些具有母題性質、象徵意義的文學或傳說人物進行比較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三、主題與母題的區別的聯系
主題和母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對概念。
首先,母題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組成部分,它是客觀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觀色彩和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問題。而主題是母題經由作者處理之後從中歸納出的某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觀點。如戰爭,無所謂好壞,但經由作者處理就會提煉出殘酷、不義、或者正義、力量等不同的主題。一旦母題具有了傾向性,它就上升為了主題。主題已經達到了提出問題的高度,從某個意義上說,母題是潛在的主題。主題是母題的具體體現,母題可以在不同的主題中再生。
其次,母題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主題卻是無限的,據學者統計,母題總共只有一百來個,但是不同的母題可以組合出不同的主題。因此,主題的數量從理論上說可是無限的。這一點可以從浩如煙海的世界文學作品中得到印證:無比豐富的各國各民族的文學作品,林林總總,難以記數,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獨特的主題,但它們蘊含的母題卻總是那麼幾個:愛和恨,生和死,聚散離合,喜怒哀樂,等等。
第三,母題一般與情景有關,主題與人物有關。母題是素材的一部分,母題出自情景,而主題是通過人物具體化。可以說,每一個特定的情景必然蘊含著一個母題,譬如,"兩個女人之間的一個男人","女兒與父親政敵的兒子相愛"這兩個情景就清楚地昭示了"愛的選擇"和"愛情與責任的沖突"這樣的母題。而主題除了在一些諸如抒情詩的文學作品中,總是通過人物來體現。例如《失樂園》中反教會的主題正是在通過撒旦形象而表現出來的。
結語
關於主題與母題的討論到現在為止,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來自各個不同的理論背景的比較文學學者們對它們之間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無論他們是從結構主義理論還是符號學的理論,或者語言學的理論,甚至從傳統方法上對主題學的對象進行研究,表述與研究角度會有很大的不同,但這只是一門學科發展中的必然階段,是會推動、促進對主題與母題的認識。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吸收各個不同學者的觀點,幫助我們進一步開展研究。相信在以後的研究中會尋找到更有價值的課題,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書目:
1、陳敦、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
2、陳敦、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美]烏爾利希·維斯坦因 《主題學》
4、楊乃喬 《比較文學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 什麼是文學中的"母題
母題,抄「指的是一個襲主題、人物、故事情節或字句樣式,其一再出現於某文學作品裡,成為利於統一整個作品的有意義線索,也可能是一個意象或『原型』,由於其一再出現,使整個作品有一脈絡,而加強。」這是將母題與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
在教育學中,母題就是各門學科包含若干知識點的基本題、典型題,也是中高考命題所參照的原型題。掌握「母題」是一種快速、扎實的掌握學科知識的方法,是高考、中考總復習的最佳捷徑。掌握「母題」,就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中高考成功的秘訣。
4. 母題是什麼是不是可以提高成績
第一個問題
母題是什麼?
:在教育學中,母題就是各門學科包含若干知回識點的基本題、典型題答,也是中高考命題所參照的原型題。掌握「母題」是一種快速、扎實的掌握學科知識的方法,是高考、中考總復習的最佳捷徑。掌握「母題」,就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中高考成功的秘訣。
第二個問題:
是不是可以提高成績???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母題,這就相當於你得到了一個出題的基本,掌握了這個,其他題目只是在這之上稍加改動罷了,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母題也越來越多,擴張的改動也變得很多,這就需要你在做題的時候要注意總結方法,母題只是給你一個高效率的通道,讓你做少題得高分
認真碼字,仔細思考,堅持高質量答題,支持不明白再問,望採納,求好評,謝謝!同時祝看到本回答的各位路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o(∩_∩)o
5. 兩個問題:1什麼是高考母題 2高考押題是什麼意思
高考母題就是高考題,高考押題是專業研究高考的出題趨向所自己命的題,一般押題很難押中,我去年也就只有一個數學選擇,不要相信資料上面說得命中多少多少,他那是根據全國幾十份高考卷來得,而你高考只做一份卷。
6. 怎樣找到高中數學母題
我想推薦你一本教輔資料《王後雄學案》高中很多同學都在用。
裡面有很多回例題 也就是你說的母題,後面有很答多子題。
當然,學習主要靠自己,建議准備一個好題本,將自己覺得可以舉一反三的題都工工整整抄下來
方便以後復習使用。你需要我的答案在哪裡改進可以追問
7. 什麼是文學母題並且簡述兒童文學的三大基本母題!
母題,「指的是一個主題、人物、故事情節或字句樣式,其一再出現於某文學作品裡,成為利於統一整個作品的有意義線索,也可能是一個意象或『原型』,由於其一再出現,使整個作品有一脈絡,而加強。」這是將母題與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而也有些人堅持榮格的「原型」理論,一方面試圖辨清母題與主題,母題與意象、原型甚至套語等關系,另一方面這一切都纏在一起,甚至可以說「母題是主題」、「母題是原型」、「母題是象徵」、「母題是意象」,使這種主題學研究或者說母題研究成了一個大雜燴。
在具體的文學研究中,有學者將母題定義為常見的題材,但更多的是將母題視為主題的同一語。有的說:「小說創作的文化性母題是時代的文化主題的藝術體現。每一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題。」(吳予敏《論新時期小說的母題及其文化價值觀念》,《小說評論》,1988年第5期)有的稱:「母題乃是文學的永恆主題。」(譚桂林《論長篇小說研究中的母題分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6期)這將母題研究納入主題研究是不可取的,必定會帶來這兩個概念的混淆。
「母題」主要是源於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它是從國外引進的。湯普森的《民間文學母題索引》一書,廣泛搜羅口頭流傳的神話、傳說、故事和敘事詩歌,從中提取母題兩萬余個(共有23500個編號,但有空缺留待補充),按二十三個部類編排。他對母題以及母題和類型之關系作過權威性的解釋:「一個母題是一個故事中最小的,能夠持續在傳統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須具有某種不尋常的和動人的力量。」(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中文版第499頁)湯普森的關於「母題」 的定義,我認為它有矛盾的地方。故事中的角色和「涉及情節的某種背景——魔術器物,不尋常的習俗,奇特的信仰」可以說是故事構成中的最小的成分,但「單一的事件」它本身包括了比較多的故事成分又怎麼能說是故事中最小的成分,何況又說「它囊括了絕大多數母題」。這樣一來,絕大多數的母題不是故事中最小的成分,也就是說大多數母題就不是母題。顯然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實際上,「故事中角色」和「涉及情節的某種背景」也與某一特定故事緊緊相連,它也代表著一個故事。這樣一來,是不是應該直接就說母題就是指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小故事更為妥當呢?
在具體的民俗學、神話學研究中,人們也在探索新的定義。比較神話學中的「母題」概念表述為:「母題是構成神話作品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傳統中獨立存在,不斷復制。它們的數量是有限的,但通過不同排列組合,可以轉換出無數作品,並能組合入其它文學體裁和文化形態之中,母題表現了人類共同體(氏族、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集體意識,並常常成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這個定義是源於湯普森定義的,但又增加了一些內容。這增加部分其一就是將母題與原型劃上了等號:「母題表現了人類共同體(氏族、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集體意識,並常常成為一個社會群體的文化標識」。其二將母題與其它文學體裁和文化形態聯系起來,增加了母題的范圍。這種擴大從理論上來講是可以的,但缺乏實際的研究作基礎顯得是有點空泛。其三,將湯普森的「最小成分」改成「基本元素」,意義不大且不具體。(陳建憲《論比較神話學的「母題」概念》,《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
「母題」在更廣范圍的文學研究上使用,無論是比較文學或是國別文學研究,關鍵之處它是敘事研究,它有一些結構方面的特徵,因而在進行界定的時候是必須緊記的。在這一點上孫文憲是有所注意的,他從文學批評來探討母題分析,指出:「民俗學家用母題來指稱一種反復出現的、與敘事類型化特徵相關的因素,是為了揭示和描述民間敘事作品存在著各種類型化現象而形成的一個術語,……這說明民俗學的母題研究是對情節結構或敘事構成的微觀研究,人們試圖通過分析母題研究與敘事類型化相關問題,辨識和把握民間敘事文本在流傳演變上的規律」,並且說「盡管在不同的理論中,母題的具體內涵有差異,但是有一個基本特點卻為一切母題現象所共有,也是研究者辨識和把握母題的根據所在,那就是,母題必以類型化的結構或程式化的言說形態,反復出現於不同的文本之中;具有某種不變的,可以被人識別的結構形式或語言形式,是母題的重要特徵。俄國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敘事學在民間文學母題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並揭示了這種形式結構特徵,從而深化了母題研究。」(孫文憲《作為結構形式的母題分析——語言批評方法論之二》,《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這種定義,顯然有了很大的改進,將母題與原型、意象、題材等都可以清楚地區分開來,但它過於形式化,對內容的關注太少。
既然各種「母題」概念都存在不足,那如何給「母題」定義呢?我認為可以吸取以上各種定義之長,尤其是根據湯普森給「母題」下的定義和他實際上的研究,也就是通過彌補他的定義中的矛盾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合適的「母題」的定義:「母題」是敘事作品中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最小事件,持續存在傳統中,能引起人們的多種聯想,它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獨立存在,也能與其他故事結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
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是指:愛的母題、頑童的母題和自然的母題。
一、愛的母題
可分為:母愛型和父愛型兩種。現代母愛型兒童文學作品是「帶著自己豐富的人生體驗」來作愛的傳達,它採用極和兒童口味的表現形式,在審美上側重於「審美情感的升華」,在情緒基調上是「親切溫馨」的。父愛型兒童文學作品的最大特徵是「直面人生」,它是以現實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處理人生中的難題。父愛型兒童文學傳達的是「端莊深邃」的藝術氛圍。
二、自然母題
這類兒童文學無疑能讓人么們重新思考人類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孩子們則可以驚嘆大自然的神秘與偉大,激發探索大自然的激情。傳達的是「悠遠率真」的藝術氛圍 。動物小說、大自然文學、環境文學、山水詩與散文大多屬於自然母題。
三、頑童母題
頑童母題的兒童文學作品指向的則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渴望自由、嚮往無拘無束的天性。這類兒童作品關注的是兒童的自由發展,它通常是以新奇的藝術形象、曲折的情節來表現。如瑞典作家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飛人卡爾松》三部曲就是屬於此類型的典型作品。頑童母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傳達的是「奇異狂放」的藝術氛圍。
http://dzhg008.blog.163.com/blog/static/443736320074232547639/ 還有一些其他資料
8. 名詞解釋:什麼是「母題」
【轉載】母題,來"指的是一個主題、人源物、故事情節或字句樣式,其一再出現於某文學作品裡,成為利於統一整個作品的有意義線索,也可能是一個意象或'原型',由於其一再出現,使整個作品有一脈絡,而加強。"這是將母題與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
在教育學中,母題就是各門學科包含若干知識點的基本題、典型題,也是中高考命題所參照的原型題。掌握"母題"是一種快速、扎實的掌握學科知識的方法,是高考、中考總復習的最佳捷徑。掌握"母題",就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中高考成功的秘訣。
9. 什麼是「母題性質」。簡單、易理解的
母題,是不是代表一類題型,母題會做了,一批題目都會做了,因為方法一樣。比如說,你知道烴類CxHy的不飽和度計算公式為(2x+2-y)/2,那麼乙烯、苯的不飽和度你都會算了……
10. 高考超級母題到底有沒有用!豁出去了
題目有用的話還要老師幹嘛,所謂的母題都是編輯自己的意淫,真正出題者才不會參照回什麼母答題來出題的。
據我所知超級母題是清華同方下面的一套學習法,主要是光碟和密卷。現在有很多家長都給自己孩子買著有,主要是針對中考和高考來著。它就是把高考題和中考題整理出來,然後找出每到問題的母題,通過學習來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的。也講了很多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現在孩子讀書主要是講方法,學的越快越多越好。不過還是需要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多多思考才好。具體的你可以到超級母題的官網上面去看一下。
過來人,勸告你一句:學好課本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