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期待利益
1. 合同的履行利益、期待利益、維持利益(固有利益)及信賴利益的含義各是什麼
履行利益,又稱為積極利益或積極的合同利益,是指債權人基於債務人的履行行為直接獲得的利益。履行利益獲得賠償的結果是讓債權人處於如同債務被履行的狀態,因而,保護債權人履行利益的最好方式是繼續履行。法律依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期待利益,源於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的「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中排除履行利益即為可得利益,僅指未來可以得到的利益,不包括履行利益本身,可得利益的典型即利潤,這里的利潤通常指凈利潤,不包括取得利潤而支持的費用,同時,在考慮可得利益時要注意市場價格、原料供應、生產條件等因素。
固有利益源於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里的「對方人身、財產權益」就是所謂的固有利益,又稱維持利益或者完全性利益,是指債權人享有的不受債務人和其他人侵害的現有財產和人身利益。與固有利益對應的違約形態為加害給付,而加害給付與瑕疵給付的區別在於固有利益與履行利益和可得利益的區分。瑕疵給付侵害的是債權人的履行利益,致使該給付本身的價值或者效用減少乃至喪失,而且也有可能進一步損及債權人的可得利益,加害給付侵害的卻是債權人的固有利益。
信賴利益,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該條確定了合同當事人承擔地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這里涉及的受害方利益就是信賴利益,在學說上又被稱為消極利益或者消極的契約利益,對信賴利益進行賠償的結果是使受害人因其信賴合同能夠有效成立而受到的損失得以補償,使當事人達到合同未曾發生時的狀態。
2. 確認合同無效的訴訟時效是多久合同什麼情況下會無效
一、所謂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法定時效期間內應當行使一定的請求權,如果超出該時效期間不行使,則侵權人或者債務人便享有抗辯的權利。訴訟時效只是針對債權請求權而言的,即權利人基於債的關系,請求相對人作出某種特定行為的權利。
而合同無效是自始無效,雙方並未基於合同產生任何權利義務關系,相互之間均不存在債權請求權,因此,沒有適用訴訟時效的基礎。同時,訴訟時效的起算以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為准,而確認合同無效之訴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以前,雙方都不能確定是否存在權利被侵害的事實,因此,從這個邏輯上來說,也不可能適用訴訟時效。
另外,合同無效是因為違反了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嚴重影響了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如果適用訴訟時效,那麼經過一段時間後,無效合同不能被確認無效,豈不是就達到了合同生效後的法律效果,這就嚴重違背了我國法律的立法宗旨。
因此,確認合同無效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二、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六)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七)當事人主體不合格的合同;內容不合法的合同;無效代理訂立的合同。除以上五種情況外,在合同中訂立如下免責條款該條款應無效:
(1)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
(2)合同法期待利益擴展閱讀
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合同法》關於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規定了兩個條文。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第59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1、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後,對已經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對方當事人對於已經接受的財產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財產有以下兩種形式:第一,單方返還。單方返還,是指有一方當事人依據無效合同從對方當事人處接受了財產,該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返還財產;或者雖然雙方當事人均從對方處接受了財產,但是一方沒有違法行為,另一方有故意違法行為,無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而有故意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無權請求返還財產,其被對方當事人佔有的財產,應當依法上繳國庫。單方返還就是將一方當事人佔有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產,返還給對方,返還的應是原物,原來交付的貨幣,返還的就應當是貨幣;原來交付的是財物,就應當返還財物。第二,雙方返還。雙方返還,是在雙方當事人都從對方接受了給付的財產,則將雙方當事人的財產都返還給對方接受的是財物,就返還財物;接受的是貨幣,就返還貨幣。如果雙方當事人故意違法,則應當將雙方當事人從對方得到的財產全部收歸國庫。
2、折價補償折價補償是在因無效合同所取得的對方當事人人的財產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按照所取得的財產的價值進行折算,以金錢的方式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償的責任形式。
3、賠償損失根據《合同法》第58條之規定,當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如果由於一方或者雙方的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時,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此種損害賠償責任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
(1)有損害事實存在
(2)賠償義務人具有過錯。這是損害賠償的重要要件。
(3)過錯行為與遭受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都有過錯,依第58條的規定,雙方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即適用過錯的程度,如一方的過錯為主要原因,另一方為次要原因,則前者責任大於後者;此所謂過錯的性質如一方系故意,另一方系過失,故意一方的責任應大於過失一方的責任。因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一方當事人因此受到損失,另一方當事人對此有過錯時,應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這種賠償責任是基於締約過失責任而發生的。這里的「損失」應以實際已經發生的損失為限,不應當賠償期待利益,因為無效合同的處理以恢復原狀為原則。
4、非民事性後果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後,除發生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民事性法律後果外,在特殊情況下還發生非民事性後果。《合同法》第59條具體規定了合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發生追繳財產的法律後果,即將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所取得的財產追追繳回來,收歸國家或返還給受損失的集體、第三人。收歸國有不是一種民法救濟手段,而是公法上的救濟手段;一般稱為非民法上的法律後果。依《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民法通則》第61條第2款「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的解釋,應追繳財產包括雙方當事人已經取得的財產和約定取得的財產,體現了法律對行為人故意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范的懲戒。關於合同無效的具體內容就是這些了,大家在實際情況中如果遇到了上述內容中的情況就說明這份合同是無效的,對方或者自己要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的。
3. 期待利益包括履行利益嗎
期待利益要有履行利益做基礎!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兩者成正比!
4. 轉租人的可期待利益
1.期待利益必須是基於違約不僅造成守約方價值的損失而且造成直接傷害時期待利益與信賴利益是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堅持一條「世界規則」,即受害方不得通過累加不同權利主張而獲得超過其實際損失的賠償,或者說受害人不得因幾種類型的請求權的結合而對同一損害項目獲得重復賠償;其次,當不止一種請求可供選擇時,原告享有選擇權。如買賣合同中,違約方收取了貨款而不交付貨物,守約方可以在要求返還貨款和賠償交易損失之間進行選擇,如虧本則會選擇前者,如盈利,則會選擇後者,同時請求是不合理的。
5.明確期待利益的舉證責任主體。並不是一有違約,就可以同時請求三種利益的賠償,或者有三種利益可供選擇賠償。一般說來,期待利益或交易損失總是可以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但舉證責任在受害方,如果受害方無法以相當確定的證據證明他期待的價值,那麼就只剩下返還利益和信賴利益的請求了。
5. 什麼叫期待利益
合同法第條中的「期待利益」如何確定?要准確回答這一問題,我們認為首先要把握好以「事實因果關系理論」來作為我們確立違約責任是否成立的分析工具。很長時期里,必然因果關系說占據我國民法學界的通說地位。隨著法制建設的進步和理論研究的深入,這一理論受到了批判。梁慧星先生認為它混淆了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貌似辯證法,實則形而上學,違背法律本質:因為法律的任務在於協調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利益沖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法官在裁判時主要是依據社會生活的共同准則、公平正義的觀念以及善良風俗習慣和人之常情,而不必探求哲學意義上的「客觀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果關系來認定違約責任的成立。梁先生的主張是合理的。必然因果關系太過抽象、苛刻和難以操作。它只能作為一種哲學上的思考,不能作為一種法律學說。國外主要法律制度遵循與此不同的相當因果關系說,它不要求法官對每一個案件均脫離一般人的智慧和認識水平,去追求所謂「客觀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只要求判明原因事實和損害結果之間通常存在的可能性。國外主要法律制度普遍採納了因果關系的兩分法。兩分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確認違約行為或者應由其負責的事件是否是守約一方遭受損害的必要條件,即考察是否沒有這樣的行為或事件,就沒有損害的發生。換句話說,要檢驗如果沒有被告的行為或這種事件,原告的損害還會發生嗎?如果仍會發生,則不是造成損害的原因;如果不會發生,就是造成損害的原因;如果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那也不是造成損害的原因。這種檢驗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不相關的因素排除在因果關系討論的范圍之外。這種原因稱為「事實的原因」,或者叫「自然的原因」,不屬於法律價值上的判斷。接下來,並非所有的這些必要條件,均能夠或者應當在法律上作為損害發生的原因。普遍的觀點認為,在眾多的事態網中,法律抽取一些相關的結果,並非基於純粹的邏輯,而是出於實踐的原因,即取決於法律的政策取向或價值判斷。經受住這種取向或判斷過濾的原因,兩分說稱之為「法律的原因」或者說「具有了相當的因果關系」,即社會一般認識水平下的可能性,這些政策取向就是我們後面將述及的「限定手段」。
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必然因果關系說雖然受到動搖,但相當因果關系說並沒有被法律界廣泛接受。我們認為相當因果關系說至少可以用來闡述合同法第113條「因違約造成的損失」的內涵—違約與損害之間的「事實的因果關系」。同時,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原理來初步確定「期待利益」的喪失是否是對方違約行為的結果:如果沒有違約行為或事件,這種利益仍會喪失,那麼,違約或事件就不是造成這種利益損失的(事實)原因。也就是說,違約人與這種「利益喪失」沒有關系,不應負任何責任。因而,這種利益就不是什麼「期待利益」,更無需尋找什麼法律的原因。如果沒有違約行為或事件,這種利益就不會喪失,那也不能就說一定就得賠償,還得考察「法律的原因」,依據可預見規則來確定。
合同法第113條並沒有出現「期待利益」這個詞彙。違約損害賠償的一般范圍被表述為「不履行合同義務和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的損失,包括履行後可獲得的利益」。因此它更類似於法國民法典第1149條上的「一般應包括債權人所受現實的損失和所失可獲得的利益」,即「所受損失」和「可得利益」。德國民法認為合同利益包括履行利益、信賴利益和保持利益,日本民法採納德國法的做法,英美法在理論上和立法上均普遍採納返還利益、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的構成論。因此,期待利益這一詞彙直接來源於英美法。但事實上,可得利益、履行利益和期待利益的含義是一致的,只是置於不同的分析框架而已。英美法之返還利益、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與德國法之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的結構功能無異,同時與法國法所受損失和所失利益的處理方法也並不存在實質差別。我們認為,返還利益、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的劃分為我們提供了分析合同利益的具有代表性和極具操作性的框架。在此之前,我們的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採用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劃分法。同時,在合同糾紛的審判實踐中,對於間接損失或者說這種期待利益尤其是利潤損失給予賠償顯得非常謹小慎微。我們認為,合同法的生效是我們拋棄必然因果關系說下的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的劃分法,轉而採用全新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下的三種利益劃分法時候,對於期待利益保護不力的狀況也可以改變。
簡單來說,所謂返還利益是合同一方基於對對方承諾的信賴而向對方交付了某些價值,當對方違約時,非違約一方可以要求從違約一方處取回的或者違約一方應向非違約方交出的價值。它的目的是防止違約方從非違約方獲得不當得利。返還利益是最需要保護的利益。因為這時違約方因違約獲得了利益,非違約方卻遭受了原有財產的減少,「這種利益為司法干預提供了比信賴利益強兩倍的理由」。所謂信賴利益,是指非違約一方基於對對方承諾的信賴,改變了自己的處境,如為准備履行合同支付了某些費用,或者喪失了訂立其他合同的機會,非違約一方要求違約方賠償以消除他因信賴對方承諾而遭受的損害。這種場合受保護的利益就是信賴利益,目的是要恢復到他與合同成立前一樣的處境。信賴利益自然不要求違約人受有利益。所謂斯待利益,就是合同如果被履行,非違約一方基於合同能夠享有,而因為對方違約,使其在事實上不能享有的交易好處。目的是使非違約一方處於假若合同履行,他所能處的處境。進一步的區分是:盡管信賴利益可能會與期待利益相等,但通常較期待利益為少,因為信賴利益並沒有包括受害人(守約人)的所失利潤;盡管返還利益有與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相等的情況,但通常說來它的數額要小,因為它既不包括受害方的所失利潤,也不包括他基於支出的費用中沒有使對方得到好處的部分。
6. 合同有約定違約金和合同期待利益可以兼得嗎.
首先,違約金的適用要以約定為前提。
違約金是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預先約定的當一方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時,由違約方支付給對方一定金額的貨幣。《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因此,違約金的適用是以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為前提的,如果合同中沒有對違約金作出相關約定,一方違約,另一方在仲裁請求中主張違約金的,仲裁庭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