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wto與國際經濟法中文版

wto與國際經濟法中文版

發布時間: 2022-06-04 06:25:04

Ⅰ 國際經濟法 依據wto《保障措施協議》,一成員採取保障措施應具備下述哪些條件

什麼是WTO中的「特別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利用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Transitional Proct-specific Safeguard Mechanism)針對來自特定成員的進口產品採取的措施,即在WTO體制下,在特定的過渡期內,進口國政府

Ⅱ 世界貿易組織法的定義

世界貿易組織法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和復雜,其諸多協議需要一些貫徹始終的基本原則才能夠維持其有效運作。世界貿易組織的諸多協議和規則也必須通過這些基本規則才能夠形成彼此獨立又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關系,從而構成一個有內在邏輯體系的法律整體。因此,這些基本規范對於建立、維持、完善世界貿易組織的整個法律制度起到了基礎作用,也對從整體上把握、理解世界貿易組織法的精髓具有重要意義。按照這個標准,能夠上升到世界貿易組織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的規則,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五點:即
1、最惠國待遇原則;
2、國民待遇原則;
3、透明度原則;
4、自由貿易原則;
5、公平貿易原則。

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今世界上全面規范、調整各國貿易政策與貿易關系的全球性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法從國際經濟法的角度對世貿組織的立法宗旨、理論根據、基本原則和規則做出解釋,主要內容有,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組織機構、議事方式,加入及退出機制等基本制度,著重介紹世界貿易組織的三大貿易體制: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掌握技術貿易壁壘、海關估價、進口許可、原產地規則等非關稅措施,以及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世界貿易組織法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和復雜,其諸多協議需要一些貫徹始終的基本原則才能夠維持其有效運作。世界貿易組織的諸多協議和規則也必須通過這些基本規則才能夠形成彼此獨立又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關系,從而構成一個有內在邏輯體系的法律整體。因此,這些基本規范對於建立、維持、完善世界貿易組織的整個法律制度起到了基礎作用,也對從整體上把握、理解世界貿易組織法的精髓具有重要意義。按照這個標准,能夠上升到世界貿易組織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的規則,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五點:即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貿易原則。
透明度原則,是WTO的基本法律原則之一,成員方所實施的與國家貿易有關的法令、條例司法判決、行政決定,都必須公布,使各成員國及貿易商熟悉。一成員方政府與另一成員方政府所締結的影響國家貿易的協定,也必須公布,以防止成員方之間不公平的貿易,從而造成對其他成員方的歧視。
進口許可證制度是指一國為加強對外貿易管制,規定某些商品的進口需由進口商向進口國有關當局提出申請,經過審查批准獲得許可證後方可進口的一種制度。

Ⅲ 誰知道孫法柏主編的WTO與國際經濟法的英文版的翻譯啊,跪求!沒有全本的只要第16頁和第17頁的也行

先採納,我私信你

Ⅳ wto中文意思

世界貿易組織,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2個成員國,成員國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7%,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Ⅳ 請問哪裡有國際私法和WTO法律的中英文資料庫

北大法律資源網看看

Ⅵ WTO的規則及其適用(國際經濟法角度,簡要說明即可)

WTO成員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WTO成員的基本權利 :
◆在142個現有成員中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
◆享受其他成員開放或擴大貨物、服務市場准入的利益。
◆發展中成員可享受一定范圍的普惠制待遇及發展中成員的大多數優惠或過渡期安排。
◆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程序,公平、客觀、合理地解決與其他國家的經貿摩擦,營造良好的經貿發展環境。
◆享有成員利用各項規則、採取促進本國經貿發展的權利。
WTO成員的基本義務 :
◆在貨物、服務、知識產權等方面,根據規定,給予其他成員最惠國待遇。
◆根據WTO有關協議規定,擴大貨物、服務的市場准入程度,即具體要求降低關稅和規范非關稅措施,逐步擴大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
◆按《知識產權協定》規定,進一步規范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
◆根據WTO爭端解決機制與程序,和其他成員公正地解決貿易摩擦,不能搞單邊報復。
◆增加貿易政策和有關法規的透明度。
◆按過去3年中,本國/地區貿易額在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繳納一定會費。

Ⅶ 國際經濟法 什麼是國際組織 世貿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成員貿易總額達到全球的98%,有「經濟聯合國」之稱。
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
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各成員方應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成員需要的方式,加強採取各種相應的措施;
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份額和利益;建立一體化的多邊貿易體制;
通過實質性削減關稅等措施,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邊貿易體制;
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逐步調降各會員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並消除各會員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歧視待遇。
在處理該組織成員之間的貿易和經濟事業的關系方面,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發展商品生產與交換為目的,努力達成互惠互利協議,大幅度削減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和政治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

Ⅷ 有誰幫忙提供一份世貿組織法的中文講義啊

略論世貿組織中的競爭法律制度

略論世貿組織法中的競爭法律制度
毛德龍

一、世界貿易組織概說
(一)世界貿易組織建立
1994年4月15日124個烏拉圭回合參加方的政府和歐洲共同體的代表於摩洛哥馬拉喀什(Marraksh)最後簽署了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最終文本。這個回合的談判為國際貿易制定了更加明確的法律框架,設置了更為有效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進一步全面降低關稅,制定了關於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的多邊規則,加強了農產品、紡織品與服裝的多邊規則,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作為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的關貿總協定(GATT1947)成立於二戰以後。1947年4月在美國的倡議下,23個國家在雙邊談判的基礎上簽訂了100多項雙邊減讓關稅協議,以解決當時進出口中關稅過多而嚴重干擾國際貿易的迫切問題。1947年10月30日,上述23個國家中的8個國家簽署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議定書》,並宣布從1948年1月1日起臨時生效。待國際貿易組織成立後,以國際貿易組織憲章中的相關內容取代。由於國際貿易組織憲章未能生效,上述議定書(簡稱關貿總協定)一直處於適用狀態,並在以後的國際經濟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建立世界貿易組織一直都是世界各國努力的方向,直到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再次成為各國關心的議題之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於1986年9月在烏拉圭埃勘探特角城拉開帷幕(也稱烏拉圭回合)。該輪回合先後有125不國家或地區參加,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生效以來議題最多、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回合,歷經8年多時間。基於此,在烏拉圭回合結束前,各參加方就再次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總體達成了協議草案。1994年4月15日,參加談判的代表完成了對烏拉圭回合最後文本和《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簽署,世界貿易組織從此取代了1947年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相比,經過烏拉圭回合談判後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依照《關於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以下簡稱《世貿組織協定》)而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簡稱世貿組織或WTO)是一個常設性的負責全面落實《世貿組織協定》的行政機構,它的職能除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關貿總協定)所具有的監督協定的執行以外,還負責審核各成員方的政策,解決貿易爭端。
其次,世貿組織的一攬子協議不僅包括關貿總協定調整的貨物貿易規則,並把過去游離於關貿總協定之外的農產品、紡織品貿易何題.也納人了調整范圍。世賈組織不僅擴大了貨物貿易的調整范圍,而且將調整的領域擴大到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以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
再次,原先的關貿總協定是依照1947年10月30日《關於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議定書》而生效的。按照這個協定書,參加國同意臨時適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在不違背各參加國現行立法的最大限度內臨時適用該協定的第二部分。而《世貿組織協定》規定,世貿組織應為其成員之間與該協定有聯系的貿易關系和在該協定各附錄中有聯系的法律文件,提供普遍適用的框架,不再是 「在不違背各參加國現行立法的最大限度內臨時適用」。《世貿組織協定》還改變了各締約國可以有選擇地參加歷次多邊貿易談判所形成的協議的做法,把包括在該協定附錄1、2、3中的協議以及與其有聯系的法律文件,都規定為該協定的組成部分,對所有成員都具有拘束力。只有附錄4中的四個協議,成員方才可以選擇參加。世貿組織進一步強化並澄清了關貿總協定中不很明確、易被誤解的規則,同時,把這些規則普遍適用於所有世貿組織的成員,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二)世界貿易組織的組織機構
主要有部長級會議、常務理事會、貨物貿易理事會、服務貿易理事會、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理事會、貿易與發展委員會、國際收支限制委員會、預算和財務及管理委員會等,若干單項貿易下的工作組、秘書處等。部長級會議由所有參加方的代表組成,它有權對各多邊貿易協議的事項作出決定。部長級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常務理事會由所參加方代表組成,在適當時召開會議,負責在部長級會議休會期間執行部長級會議的各項職能以及《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授予的職能,如爭端解決職能、貿易政策評審職能。貨物貿易理事會、服務貿易理事會、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理事會在常務理事會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分別負責各相關協議的執行監督工作。上述理事會的成員從所有參加方代表中產生。貿易與發展委員會、國際收支限制委員會、預算和財務及管理委員會在部長級會議下設立,從所有參加方代表中產牛,分別負責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中所賦予的職責。若干單項貿易下的工作組負責各單項貿易協議賦予的職責,並向常務理事會報告工作。秘書處由總幹事領導,總幹事由部長級會議任命。總幹事和秘書處根據部長級會議的規定履行職責。
二、世界貿易組織法中的競爭法體系
在關貿總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並存1年後,世界貿易組織於1996年1月1日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承擔了關貿總協定的一切權利義務及法律體系,故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體系除了原關貿總協定的法律體系外,還包括:1994年4月5日簽署的《馬拉喀什宣言》、《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成果最後文本》、《部長會議決議與宣言》、部長會議通過的決定以及有關金融服務承諾的諒解書協議。其中,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成果最後文本包括:附錄4《關於多邊貨物貿易協定》、(關於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於農產品協議)、《關於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申請協議》、《關於紡織品與服裝協議》、(關於貿易技術壁壘協議》、《關於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關於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執行協議》、《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7條執行協議》、《關於裝運前檢驗協議》、(關於原產地規則協議》、《關於進口許可證程序協議》、《關於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關於保護措施協議》;附錄1B《關於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其各附錄》;附錄1C《關於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附錄2《關於對爭端處理管理規則和程序諒解》;附錄3《關於貿易政策評審機構》;附件4《關於若干單項貿易協議)即(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政府采購協議》、《國際牛乳協議》、《關於牛肉協議》等。
世界貿易組織的競爭法規則體系主要有傾銷與反傾銷、補貼與反補貼、國營貿易及其限制、政府采購制度、與保護知識產權的反不正當競爭等制度。此外在《關於紡織品與服裝協議》、《關於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中都有所涉及。
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的競爭法律制度
《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全稱為《與貿易(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在內)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是世貿組織代替關貿總協定之前,由關貿總協定成員在1993年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前所達成的協議。該協議的保護范圍相當廣,主要包括:(1)版權與鄰接權,;(2)商標權;(3)地理標志;(4)工業品外觀設計:(5)專利權;(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7)未披露過的信息。協議的一般條款要求各成員國遵守《巴黎公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集成電路知識產權條約》、《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作者與廣播組織國際公約》等4個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公約。《知識產權協議》對知識產權領域內的反不正當競爭的規定主要有:
(一)對商標的保護
根據《知識產權協議》第巧條之規定,任何能夠將一企業的商品或服務與其他企業的商品或服務區別的標記或標記組合,均應能構成商標。這類標記,均應能夠作為商標獲得注冊。該協議第16條規定,注冊商標所有人應享有專有權防止任何第三方未經許可而在貿易活動中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記去標示相同或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以造成混淆的可能。如果確將相同標記用於相同商品或服務,即應推定已有混淆之虞。但上述權利不得損害任何已有的在先
(二)對地理標志的保護
地理標志是指標明一商品來源於一成員的領土,或該領土的一個區域,或一個地方的標志,而該商品的一種特定的質嘎、聲譽或其他的特性本質上可以歸於這一地理來源。協議規定各成員應為利益各方提供法律保護以防止下列行為:(1)在商品的標示或說明中,指明或暗示該商品原產於一個非實際原產地的地域,從而導致公眾對該商品的原產地產生誤解的任何形式的使用。(2)《巴黎公約》(1967年)第10條之二含義內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任何使用行為。
(三)對未公開信息的保護
《知識產權協議》第39條規定,在保證按照《巴黎公約》1967年文本第10條之二的規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提供有效保護的過程中,成員方應依照本條第2款,保護未披露過的信息(即未公開的信息);應依照本條第3款,保護向政府或政府的代理機構提交的數據。該協議對何為「公開信息」作了條件規定。
(四)許可合同中對反競爭行為的控制
協議規定,締約方可在他們立法實踐中詳細規定構成濫用知識產權或對在有關市場的競爭有負效應的許可合同,並採取相應措施來防止或控制這類做法。
為此,協議列舉了3種應予禁止的限制性貿易行為:
(1)獨占性回授條件,即在技術轉讓合同中,許可方要求被許可方在使用有關技術的基礎上,如果開發出新的技術發明並獲得知識產權,必須通過獨占許可的形式,只許可原許可方使用。
(2)禁止被許可方對知識產權的有效性提出爭議。
(3)強迫性的「一攬子許可」,即許可人在向被許可人提供後者所需要的技術時,強行搭賣後者並不需要的技術或物品,以及附加與此類似的其他不合理條件。
(五)具體保護措施
協議規定締約方應採取民事、行政和刑事方面的措施以及邊境措施和臨時措施來具體實施它們對知識產權所提供的保護,以防止發生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締約國司法、行政當局有權命令侵權方停止侵權行為,特別是應禁止那些對知識產權構成侵權行為的進口商品進人商業渠道。對於因故意或過失造成的對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司法、行政當局有權責令侵權人向權利所有人就其所受損害作足夠的補償。司法、行政當局還有權對侵權商品在商業渠道以外加以處置或銷毀。當任何措施的延遲將會給權利人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害時,或證據有被毀滅的危險時,司法、行政當局有權採取適當的臨時措施;採取臨時措施時,應及時通知有關的各方,如果臨時措施採取20天或1個月之後,仍未提起訴訟時,則可應被訴人的要求撤銷該臨時措施;如果臨時措施被撤銷,或者由於申請人的任何作為或不作為而失效,或者後來發現不存在侵權或侵權的威脅,應被訴人的請求,司法、行政當局有權責令申請人對被告的損失作適當的賠償。協議規定,締約方應制定程序,根據該程序,權利所有人如有有效的證據表明仿冒商標的冒牌貨或盜印其版權的商品有可能進口,可以書面向主管行政或司法當局提出要求,由海關當局中止此類商品的放行,以免其進人流通領域。對此申請,主管當局有權要求申請人提供一筆保證金或類似的擔保,以保護被告的利益的有關當局,並防止濫用權利。協議還規定,締約方對於具有商業規模的故意仿冒商標和版權盜印及侵權的案件,應適用刑事程序和刑罰。

Ⅸ WTO的中英文簡介,詳細點的

The WTO In brie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s the onl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dealing with the global rules of trade between nations.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ensure that trade flows as smoothly, predictably and freely as possible.

The result is assurance. Consumers and procers know that they can enjoy secure supplies and greater choice of the finished procts, components, raw materials and services that they use. Procers and exporters know that foreign markets will remain open to them.
The result is also a more prosperous, peaceful and accountable economic world. Virtually all decisions in the WTO are taken by consensus among all member countries and they are ratified by members』 parliaments. Trade friction is channelled into the WTO』s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ss where the focus is on interpreting agreements and commitments, and how to ensure that countries』 trade policies conform with them. That way, the risk of disputes spilling over into political or military conflict is reced.

By lowering trade barriers, the WTO』s system also breaks down other barriers between peoples and nations.

At the heart of the system — known as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 are the WTO』s agreements, negotiated and signed by a larg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trading nations, and ratified in their parliaments. These agreements are the legal ground-rules for international commerce. Essentially, they are contracts, guaranteeing member countries important trade rights. They also bind governments to keep their trade policies within agreed limits to everybody』s benefit.

The agreements were negotiated and signed by governments. But their purpose is to help procers of goods and services,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conct their business.

Th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s of the member countries.

WTO(世界貿易組織)簡介

2001-12-16 15:12:17

一、WTO概況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英文縮寫為WTO)成立於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WTO現有成員144個,另有約3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申請加入。其總部在瑞士日內瓦,現任總幹事麥克.穆爾。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目前已經擁有144個成員,成員的貿易量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WTO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 GATT共主持了八輪多邊貿易談判,最近、持續時間最長的一輪叫烏拉圭回合談判,該回合從1986年開始,前後長達7年半之久,其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創立了 WTO。

二、WTO的基本職能

制訂和規范國際多邊貿易規則

組織多邊貿易談判

解決成員之間的貿易爭端

三、WTO的宗旨、目標及地位

WTO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大幅度和穩定地增加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優運用世界資源,保護環境,並以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強採取各種相應的措施;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稱的份額。

WTO的具體目標是: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邊貿易體制,以鞏固原來的關貿總協定為貿易自由化所作的努力和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所有成果。為實現這些目標,各成員應通過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實降低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中消除歧視性待遇。

WTO的地位是:WTO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在調解成員間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四、WTO的組織機構

WTO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大會,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可對多邊貿易協議的所有事務作出決定。部長大會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WTO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國際收支、行政預算三個委員會。秘書處設總幹事一人。

五、WTO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果

1、落實關貿總協定(1994)協議內容,並於2001年底在多哈啟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

WTO成員除按照已達成的關稅減讓表減讓關稅外,還有43個成員方在1997年3月26日同意從1997年7月1日開始到2000年逐步取消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它們涉及的貿易額約為6000億美元。7國集團和歐盟同意對465種葯品實施零關稅待遇。

同時,WTO確定在2000年1月1日前,就農產品、服務貿易兩個關鍵領域進行談判。迄今為止,通過談判已達成4個重要的協議:①1995年7月28日自然人流動協議;②1997年2月15日69國達成基礎電信服務協議,並於1998年2月15日生效;③1997年3月26日43個國家達成減讓信息技術產品關稅協議;④1997年12月12日,70個國家達成一項多邊金融協議,同意開放各自的金融服務業,它包括95%以上的有關銀行、保險、證券和金融信息等方面的貿易,該協議於1999年3月1日生效。

2、解決成員之間貿易爭端

到1996年11月,WTO受理的貿易爭端已達62起,兩年內受理的貿易爭端就相當於原關貿總協定50年受理的貿易爭端的1/4以上;而且,在62起貿易爭端中,發展中成員方作為申訴方的有20起,佔32.29%,作為被控方的有24起,佔38.7%。而在原關貿總協定受理的238起貿易爭端中,發展中締約方作為申訴方和被控方總共才佔25.6%。

3、舉行高層會議,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成員解決貿易發展問題

1997年10月,WTO、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就最不發達國家的貿易發展舉行高層會議、探討幫助解決最不發達國家的市場准入、與貿易有關的技術援助、訓練和智力建設等問題。9個WTO成員宣布主動改進從最不發達國家進口的市場准入措施,如削減產品進口限制、拓展已有的關稅減讓表,重點放在紡織品和農產品領域,要大量簡化附加條件等等。WTO其他成員也表示要採取相應的行動。

4、舉行部長級會議,解決多邊貿易體制發展中的問題

1996年12月9日至13日,在新加坡召開WTO首屆部長級會議。會議成立3個工作組(貿易與投資,貿易與競爭政策,政府采購透明度),發表了針對信息技術產品貿易自由化的"新加坡部長宣言"。

WTO於1998年5月18日-20日在日內瓦舉行第二次部長級會議和多邊貿易體制50周年大慶,會議主要圍繞烏拉圭回合各項協議的執行情況、下屆部長會議議程以及發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准備工作等展開討論。本屆部長會議通過的《部長宣言》,除總結多邊貿易體制在過去半個世紀中所發揮的作用之外,還就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有關事宜作出安排,歡迎申請加入方盡早加入WTO。會議決定在1999年底在美國召開第三屆部長級會議,選舉美國貿易代表巴舍夫斯基為下屆會議主席。《部長宣言》強調指出,解決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等混亂問題的關鍵,是按照WTO的章程實施貿易自由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在這次會議上,還產生了一個具體協議-所有WTO成員都對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免稅至少一年。

1999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美國西雅圖舉行了WTO第三屆部長級會議。根據烏拉圭回合協議以及各方在部長級會議前所達成的共識,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議程包括"既定議程"和"新議題"。"既定議程"主要指農產品和服務貿易的進一步開放,"新議題"中目前各方有一定共識的議題包括競爭政策、貿易便利、電子商務、政府采購透明度等。但美國等少數西方國家卻竭力企圖將勞工標准等問題納入新一輪談判,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堅決抵制,會議因此未能達成協議,啟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的努力失敗。

2001年11月9日至14日,WTO第四屆部長會議在卡達多哈舉行。經過艱苦磋商,與會142個成員國部長最終達成協議。會後各國部長發表聯合宣言,宣言主要含五點內容:1、對中國(大陸)和中國台北完成必要程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表示歡迎;2、對非貿易爭端尤其是農產品貿易分歧表示關注;3、將於 2003年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上達成一致後,開始就投資、競爭規則、政府采購透明度和貿易簡化等進行協商;4、將對反傾銷條款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商討;5、所有內容談判都必須在2005年1月1日前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的發展又邁上了新的歷程。

Ⅹ 談談你對國際經濟法的認識。(求高人解答,字數在一千字左右,謝謝了)

國際經濟法的性質及其發展
——論WTO對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及其限度
一、國際經濟法理解的分歧

國際經濟法是個新興的法律體系,這個詞的首先使用是在二戰之後。自國際經濟法作為一個集合名詞出現以來,對於它的性質及由此而包括的范圍充滿著分歧。主要的觀點有兩種,一是認為它們是原有法律體系之內的一種新發展,是國際法在經濟領域的發展。也就是經濟的國際法。法律依據其調整的對象可以分為國際法和國內法,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家之間或者是國家與國際組織關系的法律;而國內法是一國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這種觀點在國內外都有。二戰之後,由於對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國際社會在政治上加強合作,從而有聯合國和《聯合國憲章》,及在此體系之下大批的國際條約。在經濟上加強交往,從而有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BRD(世界銀行)和GATT(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從而在貿易、貨幣、發展等領域形成了普遍性的國際法,並有大量的地區性條約和雙邊國際經濟條約,形成了一系列的特殊國際法。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經濟的國際法形成一個體系,需要有相應的理論和視角來進行觀察。

第二種觀點是認為國際經濟法不是原有法律體系所能概括得了的,而是突破了傳統的法律體系,而形成了一個融合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與私法的一個獨立的法學部門。這種理論在國外有美國傑塞普教授的跨國法理論。這種理論指出了國際經濟交往中的一個基本特點,即私人性。在西方國家,由於實行市場經濟,交易的絕大部分是在私人間進行,而在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中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從事市場交易的國營企業逐步退出市場,代之的是獨立的法人——與國家責任毫不相乾的法律意義上的人。由此可見,在國際活動中,交易的主體是法人,是與國家毫無責任聯系的獨立承擔責任的實體。這就形成了國際經濟中的跨國性。

這種理論毫無疑問也有其合理之處。它指出了國際法在性質和適用范圍上的不足,這也正是第一種理論的不足之處。

二、分析

以上兩種對國際經濟法及其性質的認識都有其合理的地方。第一種理論指出了國際社會是以主權國家為基本構成單位的組合體。無論是國家的行為,還是私人的行為,所遵循的規則都必須通過國家來賦予其效力;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劃分是構成當今國際社會法律秩序的基本劃分,正是由於國際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國際法的發展,才出現了國際經濟法這一個集合體。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經濟的國際法是國際經濟法的基本框架,離開了這個框架,國際經濟法便無從存在。

但是,正如我們在上面所指出的,國際經濟中的私人性和跨國性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特別是大多數國家都以市場經濟作為其基本的經濟制度或是作為改革的基本方向,國際經濟中的私人性和跨國性的特徵就更為明顯了,這也正是第二種理論所要說明的。

國際經濟的這一特徵是國際法所不能完全包括的,國際法只能通過規范國家的行為或是通過國家的行為或是通過國家來規范私人行為,這種規范由於主權因素的存在,其規范的范圍不可能涉及到國際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相當一部分仍是由國內法,或是國內法中的涉外法來規范。我們不妨以WTO規則為例子作一說明。

WTO規則建立了一整套對各成員國內經濟立法的有效約束機制,使在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之上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國際經濟市場成為可能。WTO成為國際經濟法律中的基本的法律。但即使如此,WTO仍不能完全有效、全面地規范國際經濟行為。

第一,它的適用范圍仍是有限的。首先是許多經濟問題沒有納入到WTO的體系之中,如競爭法、環境問題、區域經濟集團、政府采購、電子商務、勞工權利,等等,這在WTO的規則中是作為將來貿易談判的議題。其次,即使是已經有國際法規則的領域,也僅僅局限於原則性地規定,具體的規則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談判,明顯的例子就是投資領域,雖然形成了TRIMS(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但是這十三條的規則限於原則,缺乏具體的規定。再次,在許多領域,其規定往往是與國內法相聯系的,本身並不是具體的權利、義務規則。如WTO的基本原則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是建立在國內法的基礎上的,是和國際經濟的私人性和國際的性質相聯系的,這也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了國際經濟法的適用必然與國內法有銜接,否則,難以與國際經濟中的私人性和國家主權的屬地性和屬人性相銜接。

第二,國際經濟法與國內法有很大的銜接性。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部分對國家行為的限制,一是對國家行政權的限制,即政府行政權力在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中的透明化和逐步消退;另一方面,也是對一國立法權的限制,給本國市場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如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是對一國法律的一個基本限制,而不是通過國際法提供一個具體的權利、義務模式,這是和一般國際法和國內法的模式不同的。這也是由國際經濟活動的私人性所決定的。

第三,國際法具有指導國內法的作用。如WTO所建立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國際制度成為各個國家的一個先決條件。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各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對外的經濟依存度不斷加強,國內國際市場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內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市場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不斷地與各國國內經濟立法相融合。如在我國的立法中,與國際接軌在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看作是立法中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一方面說明國際經濟法在經濟立法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法部分是不全面的,需要有國內立法的補充和完善。

三、國際經濟法法律性之欠缺

國際經濟法作為規范國際經濟的法律,具有其本身的規范特點。對於國際經濟法歷來存在理解上的分歧。一種是認為國際經濟法是經濟的國際法,從字義上來理解就是國際的經濟法。另一種是有關國際經濟的法,國際經濟被作為一個單一的詞來看待。如果以前者來看待國際經濟法,則國際經濟法成為國際公法的一個特別的類型,是其一部分;而若是以後者的角度來看待國際經濟法,則國際經濟法是一種由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規范共同構成的混合體。

那麼這兩種觀點是否截然相反?其實不然,二者也有共通的地方,即使是按後者廣義的理解,國際法部分在整個國際經濟法律體系中仍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構成了整個國際經濟法體系的框架性文件。它是整個國際經濟法的基礎。正是由於規范國際經濟的國際法的不完整和種種不足,才需要有國內法的補充。

另外,國際經濟法與國際法的區分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國際經濟交往的私人性1。國際經濟關系絕大多數是發生在私人之間,而不是國家之間,2對這種關系僅僅用國際法來進行調整是不夠的。國際公法所能調整的是國家或政府的行為,以營造一個有利於國際經濟法發展的統一的國際市場和盡量地減弱政府對市場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而對於私人交易所遵循的規則很難進行全面地規范。這也是為什麼在國際經濟法中,國際法雖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但僅僅由國際法來進行規范顯然是不足夠、不全面的。

我們從國際經濟法的規則上,或是說從其形式來看,無論是它的國際法形態,還是諸法合體的形態,在規則上,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缺乏體系性,從而使國際經濟法形成一個鬆散的體例。

體系性是成文法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成文法合理性的一個基本內涵。成文法法典化的趨勢就是體系性的內在要求。這也是成文法的合理性及其生命力之所在。體系性是法律解釋正常進行的一個前提條件。只有在一個體系下,才能克服法律由於語義的有限性、社會關系的變動和語言的相對靜止等不足,使法律有其自身的生命力。體系化在民法典、刑法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如德國民法典中的總則、物法、人法、繼承法、婚姻法的五篇制。法律的內在要求是法律本身必須是無內在邏輯沖突的,依據法律,會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而只有體系化的法律才能合乎這樣一個要求。

國際經濟法這一性質的缺乏是和其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相關聯的。一個法律在其發展和未成熟時,在體系性上總存在著不足。但是隨著GATT轉換成WTO,這個問題正逐步地得到解決。WTO從貨物貿易逐步地向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等領域擴張,具有經濟聯合國的作用和功能。它在國際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逐步得以確立。這對於克服國際經濟法中的體系性欠缺的弱點具有明顯的作用。

2.國際經濟法的另一個特點是缺乏確定性。

首先是在法律形式上,國際經濟中的大量文件還只是停留在決議、草案的層次上。如《各國經濟權利與義務宣言》、《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和《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行動綱領》,以及《跨國公司的行動守則》、《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等等。這些文件並不是法律文件,而只是政治文件。雖然它在國際法的形成和逐步成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或是國際習慣法存在的一個有效的證據,但是,就單從法律效力上看,它們的法律性是不足的。也就是在這些領域中的國際經濟法是有爭議的、模糊的和不確定的。這方面也使得國際經濟法在許多方面是不完整的。這和國際經濟法的第一個特點,即缺乏體系性相一致。

其次是國際經濟法中的大量用語是不確定的。如國際經濟法中對司法不能、司法不公的認定,對於國有化補償中的「適當補償」的規定——它是一種為避免不補償和全部補償之爭的一種折衷的辦法;又如IMF中對成員國提供援助中規定的國內收支的嚴重失衡中的「嚴重」;又如外交保護權行使的條件中的本國僑民沒有受到合理地保護的認定;如WTO中的對投資的原則性的規定;還有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的「最佳努力條款」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的定義都是不確定的。類似的例子在國際經濟法中是很多的。從這些例子都可以明確地看出國際經濟法中所存在的這種不確定的特點,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再次是國際經濟法除了有限的國際統一法外,還有大量的規則來源於各國涉外法,而各國的涉外法在大量問題上是互相沖突的。這也使得在法律和法律選擇上存在著不確定性。

第四是在國際經濟法中,法律解釋機關是不確定的。缺乏國際性的解釋機構——國際性機構。這是國際法的一個共同特點。在國際公法中,雖然有國際法院,但國際法院的管轄權是有限的,而且需要有成員國的事先同意。並且管轄權與執行權是分離的。而在國際經濟法中,這樣一個機構也難以產生。在國際經濟法律中,對法律的解釋是各國的司法機關,而各國司法機關在處理國際經濟事務上,毫無疑問會偏袒本國的當事人或與本國有密切關系的一方,至少會比較傾向認同他們的利益主張。因此,發生爭議的當事方也經常主張由本國的法院或仲裁機構解決爭議。

在國際仲裁中,一些仲裁院由於本身的信用好而受到當事方的認同,但這種靠信用、聲譽的制度也是有限的和不全面的。

第五個因素導致國際經濟法缺乏確定性、明確性,是由於政治因素和國家實力因素在國際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國際法中的問題並不純粹是法律問題,或是由法律因素所決定的,而夾雜著政治和國家實力等因素。國際經濟爭議越是與大國的利益相關,或是觸及到大國的利益就越是難以解決。如美國國內曾對WTO有「三擊不中而退出」的觀點,這在國際法中是個普遍問題。又如美國就以要求聯合國改革為條件而拖欠會費,從而使聯合國的日常運作產生諸多問題。

3.構成國際市場的各國市場及其法律的不一致。

在國際社會中,各國有實行市場經濟,也有不實行市場經濟的;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中,有強調市場作用的,也有強調政府作用的,不一而同。即使是在西方社會,對政府與市場的強調也不一致。這就使得在國際經濟中,構成國際市場的各國市場不盡相同,這也決定了為什麼許多國際經濟條約難以產生,國際經濟法缺乏體系性,許多條約的用語彈性很大,不明確,這都可以從具體的社會關系的差異性中找到原因。最為極端的例子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同時,即使是同在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中,情形也是各有差異。社會關系是形成法律規則的基礎,一個法律規則即使存在了,也可能會由於有效的社會關系的喪失而不能適用。

四、WTO與國際經濟法

WTO是在原先的GATT的基礎上,為了克服原先的GATT的不足和適應不斷發展的國際經濟形勢產生和形成的。經烏拉圭回合國際貿易談判,WTO在以下幾個方面對GATT有很大的發展。

首先,極大地擴大了適用的范圍,不僅包括貨物貿易,還包括服務貿易、國際投資、知識產權等,並且還將紡織產品在適用GATT的例外上重新拉回到GATT的體制之中。烏拉圭回合在完善規則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就保障條款、補貼與反補貼措施、紡織品和服裝等問題上締結了協定。其中《紡織品和服裝協定》對發展中國家特別重要,紡織品和服裝占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總值的45%。30多年來,這個領域始終游離於多邊貿易體制的規則之外,經過發展中國家在烏拉圭回合中的努力,關貿總協定終於決定分階段取消這些限制。

其次,確立了WTO作為一個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同時,還擁有了爭議解決機構,以解釋WTO國際文件和解決相關的爭議,這在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經濟條約的執行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使條約的解釋有個中立的解釋者和爭議的解決有個仲裁者,這有利於條約涵義的明確和執行的有效性。任何對WTO成就的評論如果不提及爭議解決機制,都是不完整的。從許多方面講,爭議解決機制是多邊貿易體制的主要支柱。如果沒有一個爭議解決的辦法,以規則為基礎的體制將因為其規則無法實施而變得毫無價值,WTO的爭議解決程序強調法治,並使多邊貿易體制更安全和可預見。

再次,將GATT的規則普遍地適用於各個國際經濟領域,如擴大適用於投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使WTO在國際經濟法律文件中具有基本法的作用,這有利於國際經濟條約體系的形成。

第四,對於原先沒有形成法律規則或者不存在國際法規則的領域,在WTO體系內形成了相應的規則。盡管有些規則比較原則(如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但畢竟是形成了相應的規則,將這一領域納入到WTO的基本原則之下,這對於國際經濟法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整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五,在貿易的公正性上有所發展。由於發展中國家參與多邊貿易談判程度的增加和集體談判力量的增強,也使得新的全球貿易規則在一些領域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如發展中國家在烏拉圭回合中成功地阻止了發達國家就締結投資協定而進行談判的嘗試,發達國家的要求是給予投資者普遍的國民待遇,結果是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只重申了貨物的國民待遇,有關投資的國民待遇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只能通過談判解決。

發展中國家在烏拉圭回合各項協議中獲得了一些差別的待遇。包括:一在市場准入的減讓方面可承諾較低水平的義務;二在實施協議方面享有過渡期或減讓某些義務;三要享有某些執行程序上的靈活性。此外,還要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應當盡力給予照顧,提供技術援助,改善市場准入機會。

國際經濟法由於本身的性質所限,其法律性與國內法是存在差別的,這是由於一方面國際經濟中大量的關系是發生在私人之間,而國際社會又是一個主權社會,私人關系要求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法律規則,而主權社會構成的法律由於是自主者之間的國際法律,所以會有種種的法律性上的不足。但是,這種不足隨著國際經濟法,特別是在WTO體系內國際經濟法的發展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克服。雖然它永遠也達不到與國內法一樣具有完善的法律性,但其發展是顯而易見的。

國際經濟法正如我們在第二部分所指出的,由於它所規范的大量對象是私人,而通過的方式只有通過國際法和通過各成員國的國內法,由於各種因素,在國際經濟法中,國際法部分是十分不完整的。這也是為什麼國際經濟法要強調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結合,否則,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單靠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根本無法完成其調整國際經濟關系這一任務。這可以說是由於國際經濟法是個新興的法律部門,或是由於國際經濟法中國際經濟關系的復雜性所決定的。但僅僅從法律現象上看,國際法雖然構成國際經濟法中主要的內容,但僅僅就這一內容還根本無法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現實中的國際經濟關系是在國際法和國內法雙重調整之下已是不爭的現實。

另外,國際經濟關系中大量的私人關系,使得國際經濟法又不像國際公法那樣以規范國家行為為最終目的。它的國際法部分,大量的是通過規范國家行為,而最終規范私人,也就是通過國家的立法承諾,而使私人遵守相應的行為規則。這也使得國際經濟法在產生上有許多的困難。因為,私法的傳統是很悠久的,要想改變其傳統,而形成新的國際統一法,是很困難的。這在西方國家,由於有成文法與普通法的區分而難以形成統一法的例子中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這些因素都使得我們在研究國際經濟法的法律性上,要根據它本身的特性來進行研究,而不能用國際法或是國內法的標准來進行衡量,否則將不利於我們得出正確的結論。

五、發展中國家與國際經濟法

就WTO而言,存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利益和權利義務的不平衡的局面,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學者們發現,GATT以及現在的WTO從程序結構上有兩點是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一是協定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討價還價的權利。協定被定義為談判機制,如關稅談判、重新談判及有關關貿總協定條款實施的談判,這些談判的結果都體現了討價還價權力的大小,這種談判機制與那些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固定的優惠規則和原則有所不同。小國和弱小的國家發現,在第22—23條磋商條款下難以與強大的國家抗衡。從這種意義上講,談判中貿易規則的實施條件因國家而異,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2〕。二是語義上的不明確性,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義務問題上,即所謂的「最大努力條款」。從本質上講,對發展中國家關稅來說,第四部分是關貿總協定傳統上背離義務的一種例外,而對發達國家來說,雖然被要求優先降低和撤除與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目前或潛在的出口利益特別有關的產品的壁壘,包括其初級產品和加工產品之間的不合理的差別關稅和其他限制,但只是要求發達國家的各締約方除因被迫原因、也可以包括法律的原因不能實施外應盡可能實施。盡可能實施條款就是所謂的「最大努力條款」,一直到烏拉圭回合,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這種模式都沒有改變。

這些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也需要對WTO規則在內的國際經濟法規則的進一步完善,中國參與對這些規則的形成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中國家曾在提出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同時,提出了國際經濟新秩序。從國際法律的發展上看,國際經濟新秩序,從很大程度上看還是一句政治性用語,在法律制度建設上,有利於國際經濟平等和公平的制度還是缺乏的。從這一方面,是落後於政治秩序的發展的。政治秩序從殖民制度轉變為以國家主權為核心的國際法秩序,而在經濟秩序中,仍是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私法自治規則的發展遠遠超過了規定私法公正性的規則的發展。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的地位。平等的秩序不能有效地建立。

但是發展中國家占據著全世界人口和土地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獨立和自主的意識在不斷地增強,對國際經濟事務的熟悉程度也在不斷地增加,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許多成功發展的例子,如亞洲四小龍、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就是明證。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高速發展也給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典範。在發展中,發展中國家對國內經濟環境的治理上應該是其發展的重點。而在國際經濟環境上,爭取一個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濟和法律環境也是必要的。

隨著各國實行市場經濟,各國對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也認識得更加清楚了,對認識以市場經濟為基本制度背景的國際經濟秩序的認識也更清楚了,這對發展中國家爭取相應的權利,避免國家經濟主權過度讓與是有好處的。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入WTO是我國加人WTO的基本立場,也是中國堅持自己應有的經濟主權的表現,中國應繼續積極實行市場經濟,這是我們改革的基本方向,但不切實際的發展和開放只會損害本國的經濟及其發展。

只有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發展和自身對權利要求的提出,WTO才會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漸進市場開放模式。發達國家應當切實履行在協議中承諾的義務,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准人環境,制定新的貿易規則必須有發展中國家的充分參與。同時,也應加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協調,增強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的集體談判能力。只有發展中國家的充分參與,國際經濟法律秩序的建立才有公正性可言。

熱點內容
經營風險包括哪些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02:05:11 瀏覽:981
司法考試2016年改革 發布:2025-05-01 00:51:19 瀏覽:429
勞動法實習規定 發布:2025-05-01 00:05:48 瀏覽:168
法院合同法警 發布:2025-05-01 00:01:21 瀏覽:182
中國法官協會成員 發布:2025-04-30 23:32:23 瀏覽:141
法院辦公室先進材料 發布:2025-04-30 23:26:23 瀏覽:272
環衛工人有勞動法嗎 發布:2025-04-30 23:11:12 瀏覽:682
北大國際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4-30 23:10:58 瀏覽:137
司法局簽名 發布:2025-04-30 22:23:56 瀏覽:124
街道機關規章制度總則 發布:2025-04-30 22:04:22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