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對損失的界定
⑴ 合同法規定的直接損失是什麼意思
合同中的直接損失指的是侵權人的不法行為致使受害人現有財產直接受到的損失。當事人承擔賠償責任時,損失賠償額包括直接損失和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⑵ 如何界定工程質量導致的損失
根據《合同法》第281條(《民法典》第801條)的規定,合同無效,因施工人原因導致工程質量損失的,發包人有權向承包人主張損失賠償責任。如果發包人對質量不合格也存在過錯的,發包人也應承擔一定責任。發包人與承包人對工程質量均有責任的,由雙方按過錯程度來承擔責任。實踐中需要注意的是,合同無效與工程質量不一定存在因果關系,即導致合同無效的原因並不一定導致工程質量問題的產生。在處理時,應注意區分合同無效的原因以及工程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清發包人與承包人的責任,妥善處理雙方糾紛。同時實務界普遍認為,雖然施工合同無效,但在工程質量合格按照合同約定支付工程款時,發包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預留質量保證金。比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的解答》(京高法發【2012】245號)第31條第3款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但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並交付發包人使用的,承包人應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承擔質量保修責任。發包人要求參照合同約定扣留一定比例的工程款作為工程質量保證金的,應予支持」。
⑶ 試述《合同法》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 謝謝解答!
違約損害賠償就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合同義務
而給對方造成
損失
,依法或依據合同規定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
合同責任
中最常見的
形式
,也是充分保護
受害人
利益
的一種補救
方式
。從
性質
上,違約損害賠償實際上
法律
強制
當事人
給受害人一筆金錢,目的在於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
合同履行
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
違反合同
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一款是合同法對違約損害賠償
規則
最集中的體現和規定。從體繫上來看,它首先以
因果關系
的基本原理界定了損害賠償的可能范圍或者說合同利益的總體構成,接著就損害作了基本的類型劃分—所受損失和所失利益,最後確立了
賠償范圍
的最基本的限定手段—可預見規則,從而最終確定受害人真正獲得賠償的
數額
。
⑷ 《合同法》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分別指什麼
直接損失就是指實際上造成的財物減少、滅失或損毀,以及因此增加的支出;
間接損失就是指可得利益的損失或其他可能造成的損失。
(4)合同法中對損失的界定擴展閱讀
1、間接損失是違法行為對處於增值狀態中的財產損害的結果,處於增值狀態的財物是指正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以生產、 經營資料的面目出現的財物。
2、間接損失產生的機制,是不法行為破壞了生產者、經營者與作為生產、經營資料的財物構成的生產、經營關系中的物質條件,使生產、經營者不能正常地利用這一生產、經營資料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了可得利益的減少和喪失。
3、對財物損害的間接損失的賠償,不是對該財物價值損失的賠償,而是對該財物的所有者利用該財物在經營中應創造出但因遭受損害而未創造出的新價值這種損失的賠償。
4、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是指加害人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權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圍內的未來財產利益的損失。它同樣具備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的三個特徵,所不同的是,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是由於侵權行為侵犯了人身權利而造成的間接損失。
5、直接損失,就是指加害人侵權行為侵佔或損壞受害人的財產,致使受害人現在擁有的財產價值量的實際減少。相對於直接損失而言,純經濟損失屬於間接損失的一種。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⑸ 合同違約賠償損失的范圍如何確定
賠償損失的范圍可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和當事人沒有另行約定的情況下,應按完全賠償原則,賠償全部損失。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如下:
1、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5)合同法中對損失的界定擴展閱讀
違約損害賠償金額具體包括實際利益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具體如下:
一、實際利益損失比較直觀,相對容易計算,具體把握以下三個要點:
1、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金條款,但是有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計算方法的,可按照這個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2、如果合同中,也沒有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計算方法的,可以憑借相關的款項單據,書面證據來佐證,達成雙方協商一致。
3、如果雙方就實際損失金額,不能達成協商一致的,可以向法院起訴,由法院審查後進行判決。
可得利益損失,是指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二、在計算預期利益損失時,應把握三點:
1、時間點:以合同訂立的時間作為計算預期利益的時間點;
2、損失的最高額,以在合同履行前提下可以預見的期待利益為上限;
3、預期利益,應是在合同中當事人有明確的約定或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到的,或是違約方預見到的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是合同違約方或加害人應承擔的損失後果。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⑹ 合同法中的「損失」 定義是什麼 由司法解釋嗎
關於損失有不同觀點。一種認為,無過錯一方所遭受的一切損害,既包括版債務不發行的權損害賠償,也包括因恢復原狀所發生的損害賠償;另一種認為,對損失的賠償范圍的確定應具體分析,在許多情況下,損害賠償與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選擇了其一便足以使當事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沒必要同時要求賠償。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總的來說,能夠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護即得到了損害賠償,損失與賠償是等價的。大部分是理論分析結果
相關法條有合同法第97條民法通則第11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