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在經濟法的作用
㈠ 反壟斷的目的是啥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完全自由貿易、沒有任何約束監管狀態下的市場環境里,會回出現馬太效應,答也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大企業吃掉小企業或打壓小企業,小企業不斷被兼並整合,最終出現一家獨大、行業寡頭、行業壟斷的情況。監管的目的,不是讓大公司徹底失去活力,而是限制資本無序擴張,防止其危害經濟和社會秩序。
㈡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什麼需要以反壟斷法為典型代表的經濟法
摘要 反壟斷法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反壟斷法具有很強的法律性、專業性和復雜性,反壟斷法關於反壟斷執法屬中央事權但又可以授權執法以及壟斷協議寬大制度、豁免制度、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等具有鮮明的特點。
㈢ 反壟斷法是如何體現經濟法的本質特徵
經濟法的本質特徵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統一.
反壟斷法維護了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統一.
㈣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把反壟斷法作為經濟法的龍頭法
經濟法是從社會角度設立的法,考慮的經濟行為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並對之有效引導回規范。
在所有答經濟活動中,壟斷是對社會影響最大(http://ke..com/view/34988.htm#6之中的危害),所以其立法意義最為深遠,故為龍頭法。
㈤ 一道難題,求學霸指點,謝謝
關於經濟法的「龍頭法」,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不是無關緊要的借喻,它關繫到政府在經濟中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值得反思和探討。從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反映的情況看,所謂反壟斷法是經濟法「龍頭法」和「經濟憲法」的命題其實不能成立。反壟斷法的作用是維護、弘揚市場機制,而市場「劣汰」、力所不能、周期和失控等弊端,需由財政法統領以實現經濟的整體布局和統籌協調發展。相對於規劃和產業政策法,財政法對經濟的調控和主導具有直接、全面及整體性,也最具剛性和力度,而且它是經濟法與憲政的銜接,本身即具有憲政暨「經濟憲法」的性質。因此,無論中外,財政法都是經濟法的「龍頭法」。
㈥ 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意義
理由是:如果允許以壟斷和其他行為限制市場競爭,就會出現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的效率低下,就會剝奪消費者所期待的競爭所能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因此,反壟斷法禁止一切壟斷行為和不合理的限制競爭行為以及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從而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保證市場處於競爭狀態,並期待通過市場競爭,盡可能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以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㈦ 用經濟法理論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認為反壟斷是 經濟憲法
從根本上來說,《反壟斷法》有助於促進競爭秩序框架的形成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理由如下:
第一,對於正在完成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我國來說,分立的產權體制正在形成,如果沒有相應的競爭秩序框架,可能導致市場勢力的出現及對市場支配地位的濫用。《反壟斷法》的出台標志著競爭秩序框架的基本形成,它能給所有市場主體明晰的行為導向,並促進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形成。
第二,在沒有強有力的外在約束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期望政府自覺地讓度權力,這意味著在過渡時期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仍廣泛存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限制競爭行為主要不是來自經濟力量或自發成長的企業,而是行政權力,或受政府管制的壟斷行業。基於此,作為「經濟憲法」,我國的《反壟斷法》專辟有關「行政壟斷」一章,將政府對市場競爭機制的扭曲和干預加以限制。這標志著我國將走入一個面向規則和程序的、強調程序公正的市場經濟,有助於推動政府轉型,促使「政府守法」。
第三,《反壟斷法》的出台和實施,將潛移默化地增強企業對市場競爭規則的認知,促進消費者對競爭文化的認同,深化政府對市場經濟規律的理解,這些都將有助於在我國公民、企業和政府形成市場公平競爭的理念和文化,並逐漸內化為公平競爭的意識和行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互補,對建立健康的市場經濟體制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㈧ 反壟斷法是經濟法的龍頭法
反壟斷法在發達國家作為經濟法的「龍頭法」的歷史性 反壟斷法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被賦予重要地位。 它在美國被稱為 「經濟的基石」 「經濟自由的憲法」、 「自由企業的大憲章」 ,在德國也有認為其地位是「憲法的」,在日本則認為反壟斷法暨競爭法在經濟法 中佔有核心和基本的地位,是經濟法的「原則法」 。中國經濟法學界一直以來接受了美日等國的這類提法 或觀點,認為中國既然實行市場經濟,就應當像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一樣,將反壟斷法置於「經濟法的基石」 、 「經濟憲法」或者說經濟法的「龍頭法」的地位,作為追求的目標和境界。筆者曾認為,由於政府自上而 下主導轉軌時期的改革開放和歷史悠久的官本位傳統,反壟斷法在中國並不具有這種地位,財政法則在整 個經濟和經濟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但財政法調控經濟的「切入式」特點決定了它的副作用,將來我國也 應將「維護市場之固有機制和活力、糾正市場不足來達到調控經濟」作為經濟法調控的主要手段。而從 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反映出的情況來看,所謂經濟法「龍頭法」和「經濟憲法」的命題在西方國家其實也 已時過境遷,中國實沒有必要將其作為追求的目標。 市場經濟存在兩個天然傾向,即通過限制競爭、不競爭以舒舒服服賺大錢,以及不顧既定的商業道德 不擇手段地撈錢。這是市場經濟固有的激勵機制使然,構成市場經濟的自我否定,要實行市場經濟,就必 須有效反對之,否則市場就無法正常運轉和存續。競爭法正是為了恢復被這兩個傾向扭曲的市場機制而問 世的。本來,這是維護市場經濟的一種基礎性措施,而對自由市場的崇拜者來說,只要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市場經濟正常運轉,整個經濟、社會也就萬事大吉,必將得益於「看不見的手」 ,在無數個體自發追求自身 利益最大化中實現國民福祉的最大化。正如熊彼特所言: 「對典型自由主義資產階級而言,壟斷幾乎稱為所 有弊病的根源—事實上,它成為頭號妖魔。 」在這樣的認識下,將反壟斷法視作對經濟的法律調整的龍頭 老大,就是很自然的。然而,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和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證明,在社會化條件下或者 說社會化的市場經濟,僅靠維護市場機制是不足以使市場正常運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 首先,市場和競爭的本性暨優越性是優勝劣汰,市場經濟的周期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劣汰」和周 期對經濟、社會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優勝固然好, 「劣汰」則意味著一些個人和企業、群體、產業、地 區等在市場競爭中敗北,經濟不景氣時失業率也會高企、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降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 妥善解決社會成員被「汰」或不景氣時的生計和發展問題,任由「馬太效應」滋生擴張,則這樣的經濟是 畸形的,必然會拖累社會和諧進步。這就需要國家、政府超越反壟斷,通過貨幣、利率、稅收、財政支出、 規劃和產業政策等手段對經濟進行統籌協調;為此,僅有私有制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國有制、合作制、團 體的和任何聯合的所有制,也即「混合經濟」 ,等等。對於混合經濟來說,市場和政府兩者均為經濟所必不 可缺,沒有政府和沒有市場的經濟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這就是連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經濟也不得 不由政府主導的原因所在。如美國參議院於 2009 年 2 月通過經濟刺激計劃, 「9.11」後美國聯邦緊急撥 款 150 億給航空業, 在金融危機中聯邦政府先後提供近 500 億美元給通用汽車公司並直接策劃安排其重 組等等;就是在景氣時期,政府也通過公共及軍事采購、波音和麥道合並、在國際上推行霸權式的金 融和貿易政策等,主導著經濟。日本一度迷信「經濟憲法」說,行之有效的產業政策法的正當性受到質疑, 經濟法成為反壟斷法的同義詞,一場金融危機,以前的偏頗顯露無遺,學者和實務界看問題才變得較為持 平起來。 其次,市場機制或市場經濟存在著不及或不能的領域。市場經濟依賴社會成員的營利沖動,因此,不 能盈利或難以盈利的事業、產品就不可能由市場來提供。如果這樣的事業、產品為社會和人民所需,政府 就不得不擔負起從事該事業、提供相應產品的責任,如教育、醫療、航天、互聯網、基礎設施、公用事業 和新能源開發等。在美國刺激經濟的 7,870 億美元中,就有 65%用於投資,投資項目主要是基礎設施和新 能源。我國於 2008 年 11 月出台 4 萬億內需刺激計劃,更是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之際,大力促進經濟社 會協調發展。最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與任何公共管理一樣,自有其邊界,在市場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 個個主體的貪婪及無所不用其極,是競爭法和任何法律所不能完全控制並杜絕的。
㈨ 如何認識反壟斷法在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地位
一、經濟來法學的研究源對象 作為重要的法學學科之一,經濟法學同其他法學學科一樣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 經濟法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經濟法學的內容、體系。 經濟法學研究對象為:中外經濟法史;中外重要的經濟法的制定與修訂背景,具體內...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