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侵權法的法理基礎之一為什麼是社會連帶

侵權法的法理基礎之一為什麼是社會連帶

發布時間: 2022-06-08 00:22:07

Ⅰ 侵權法上有幾種連帶責任分別對應的法條是什麼

您好。侵權責任法上的連帶責任可以分為真正連帶責任和不真正連帶責任。所謂真正連帶責任是指責任人依法應當承擔實質的侵權責任,承擔責任後無權向他人追償;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真正的責任人追償。
對應的法條不能給你一一列舉,舉例說明一下吧:
《侵權責任法》8條規定:第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該條規定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經過合意共同實施侵權行為的侵權人,他們應當對被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即每個行為人都要承擔賠償或其他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83條: 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該條規定中的第三人是真正的侵權人,但是被侵權人是可以向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請求賠償的,此時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與侵權人之間存在一種連帶關系,但動物飼養人或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後,是能夠像第三人(實際侵權人)追償的。

Ⅱ 《侵權責任法》的意義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於2009年12月26日審議通過,將於2010年7月1日開始施行。侵權責任法作為民事法律體版系(即通說的權未來的民法典)的基礎法之一,在民事糾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位置 。

在人們的日常法律關系或者說可能產生的法律關系中,因為侵權是僅次於合同的民事行為,所以對於公民來說並不陌生;又因為侵權的形成或者形式不可能預先設定,處理結果往往因為人的不同或認識或思維的基點的不同而迥異,所以較之合同行為和處理結果更復雜,更有盡快制定並認真執行的必要。

「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什麼權利」通常被理解為是「有權利必有救濟」的另外一種說法,但兩者絕不是語義反復或者涵蓋。侵權責任法的立法者的初衷和雄心旨在實現侵權行為和責任在法律上實踐上述兩句話的含義,所以侵權責任法獲得通過,是中國法治進步的又一個亮點一點也不為過。

Ⅲ 1、什麼事共同侵權行為2、共同侵權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法理依據是什麼

第一 所謂共同侵權行為也稱為共同過錯、共同致人損害,是指數人基於共同過錯而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
第二 共同侵權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 法理依據
根據權力與義務相一致,責任與過錯、過失相一致,多人侵害他人法益的,能分清楚過錯責任大小的,根據各自的過錯擔責,無法分清的連帶責任,一方承擔責任後,可向其他侵權人追償!

Ⅳ 侵權責任法中承擔連帶責任是什麼意思

共同承擔責任的意思

Ⅳ 界定侵權行為法,並對傳統侵權責任理論進行分析。用一個例子說明侵權法是如何+

摘要 被美國海關扣押的商標侵權案件中,根據個案的具體情形,具有資質的美國律師可能從不同法律角度挑戰美國海關的扣押罰款決定,幫助當事人爭取退還貨物,並免除罰款或者至少在最大程度上減輕罰款。美國海關的案件通常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並且如果不盡快作處理的話,一些情形可能涉及刑事責任。因此被扣押貨物的所有者最好盡快找到具有資質並具有處理美國海關扣押案件的美國律師在規定時限內對案件進行處理,以求在最大程度上減免損失。

Ⅵ 侵權法的定義、特點及功能是什麼

侵權法是保障私權的法律,但侵權法並不是確認和創造權利的法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不是權利法。侵權法是什麼呢?首先,它是在權利和法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提供救濟的法,它是通過對私權提供救濟的方法而保障私權的。因為侵權法與其他法律不同,就在於它是一種救濟法,它調整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是否救濟以及如何救濟,從這個意義上說,侵權法調整因權益受到侵害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它的核心就是解決對哪些權利和利益進行保護。侵權法必須在引發侵害後果之後,才能發揮調整社會關系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很多學者認為,侵權法是一種事後的法律,是對社會關系的第二次調整。侵權法本身作為救濟法不能主動介入到某種社會關系裡面去,換句話說,侵權行為法是權益遭受到侵害之後所形成社會關系,它的核心是解決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應該怎麼救濟的問題。

Ⅶ 侵權法連帶責任的規定是怎樣的

您好!所謂數人侵權中的連帶責任,是指數個侵權人實施了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教唆或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以及聚合的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各個侵權人依法應當向被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責任形態。
《侵權責任法》第13條規定:「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也就是說,侵權連帶責任,是指法律規定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可以向連帶責任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請求承擔部分或者全部損害賠償責任,但合計不得超過損害賠償責任的總額。已經承擔了超出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就超出部分向其他未承擔責任的連帶責任人行使追償權。連帶責任具有以下法律特徵:第一,連帶責任是對被侵權人的整體責任,每個侵權人都對被侵權人的全部損害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第二,被侵權人有權選擇某個、某些或者全部侵權人連帶賠償全部損害。第三,各侵權人內部存在責任份額,即根據侵權人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第四,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Ⅷ 什麼是侵權責任法侵權責任法有哪些主要法律特徵

侵權責任法是調整侵權責任關系的法律。這里的侵權,主要還是指侵犯財產權和人身權。一般來說,這些侵權行為責任都是在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關系的情況下發生的責任。如果有合同,可以按合同來處理;沒有合同,就都按侵權來處理。所以也有人把這些責任稱為「合同外的責任」。

實際上,關於侵權法的概念國內外始終缺少統一的見解。在我國民法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侵權法是有關侵權行為的定義和種類,對侵權行為如何制裁,對侵權損害後如何補救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第二種觀點認為,侵權法是關於侵權行為和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第三種觀點認為,侵權法是調整有關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行為而產生的相關侵權責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我們認為,侵權責任法是規定不同的侵權行為應當如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

Ⅸ 侵權責任法,為什麼不能確定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7種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依照本法規定,以下情形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1)共同侵權人的連帶責任。本法第八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2)教唆人、幫助人與行為人的連帶責任。本法第九條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3)共同危險行為人的連帶責任。本法第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加害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加害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4)分別實施的行為足以造成全部損害行為人的連帶責任。本法第十一條規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5)網路服務提供者與網路用戶的連帶責任。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6)高度危險物所有人與管理人、非法佔有人的連帶責任。本法第七十四條規定,遺失、拋棄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所有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將高度危險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有過錯的,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本法第七十五條規定,非法佔有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非法佔有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證明對防止他人非法佔有盡到高度注意義務的,與非法佔有人承擔連帶責任。(7)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的連帶責任。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從以上規定看,本法對於用人單位侵權責任和個人之間形成勞務的侵權責任上,沒有規定連帶責任,而是採取替代責任,改變了現行司法解釋中僱主和雇員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

Ⅹ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

石某在王某的摩托車店裡購買了一輛摩托車,該車的生產商為某摩托車公司。兩個月後,石某在一次正常駕駛時突然發生翻車事故,受傷嚴重,經治療花去醫療費3萬多元。後經鑒定,事故原因為石某所駕駛的摩托車車輪材料不正常疏鬆所致。石某的經濟損失應該由誰負責呢?
分析:《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四十三條又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此產品責任糾紛屬於特殊的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受害人能夠證明產品具有缺陷,即可構成侵權責任,受害人是不必證明產品製造者或者銷售者的過錯,這種責任方式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權利。受害人可以起訴製造者,也可以起訴銷售者。本案中的摩托車車輪材料不正常疏鬆應為產品缺陷,因此本案屬於產品責任糾紛,無須石某證明王某和摩托車公司有過錯,只需證明有購買摩托車的事實、損害結果和產品質量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即可。因生產者和銷售者沒有法定免責的情形,因此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產品缺陷是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如果產品缺陷是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熱點內容
中級經濟法借款合同 發布:2025-04-26 08:05:03 瀏覽:530
刑法的講解視頻 發布:2025-04-26 07:59:12 瀏覽:364
一國法院解決涉外 發布:2025-04-26 07:51:52 瀏覽:920
找保定律師 發布:2025-04-26 07:43:41 瀏覽:194
城市綜合執法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6 07:34:07 瀏覽:123
勞動法關於女職工 發布:2025-04-26 07:28:59 瀏覽:840
審計法里有規定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嗎 發布:2025-04-26 07:28:59 瀏覽:25
合同法總論講座視頻 發布:2025-04-26 07:21:52 瀏覽:885
旅遊團條例 發布:2025-04-26 07:15:58 瀏覽:338
揚州拆遷條例 發布:2025-04-26 07:10:07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