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十九世紀英國婚姻法

十九世紀英國婚姻法

發布時間: 2022-06-08 00:44:02

❶ 想知道 18和19世紀中國和西方的婚姻法,請問可以查哪些專著,論文,相關書籍和文學作品

《西方來婚姻史》,作源者:讓·布羅德·布洛涅
裡面詳細地系統地介紹了西方所有的婚姻的歷史和婚姻的儀式,與及自身的淵源;

而東方的婚姻歷史,主要是中國為主的話,你去讀讀《史記》和一些前清小說就可以大致了解了!

其他國家,例如日本,首先推薦《源氏物語》!

只要讀這些就可以大致了解了!

❷ 我想知道婚姻法

婚姻法
目錄·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在不同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外國婚姻法的歷史與概況
·中國婚姻法的歷史與發展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結 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四章 離 婚
·第五章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1. law of marriage
指「婚姻之法」/「婚姻法律」/調整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
〖參見 婚姻家庭法、民法典、民法〗

2. marriage law
特指單行的「婚姻法」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婚姻法的概念

婚姻法是調整一定社會的婚姻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定社會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現。其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婚姻的成立和解除,婚姻的效力,特別是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等。從調整對象的性質看,婚姻法既包括因婚姻而引起的人身關系,又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夫妻財產關系。

婚姻法的內容多數為強行性規范,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婚姻法的調整對象除婚姻外,還包括家庭關系,其名稱是在擴大意義上使用的,如1950年和198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既有結婚、夫妻關系和離婚的規定,又有關於父母子女和其他家族成員間權利義務的規定。其內容較親屬法窄,但較狹義的婚姻法寬,實際上是婚姻家庭法。狹義的婚姻法的調整對象僅限於婚姻關系,其名稱是在嚴格意義上使用的,如《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婚姻和婚姻中的法律關系由本法規定」,不涉及其他事項。

婚姻法在不同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婚姻法在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其編制方法也不盡相同。古代法律多採取諸法合體的形式,不論中國、外國,都沒有獨立的婚姻法。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一般都包括在內容龐雜的統一法典內。長時期中,婚姻立法不夠完備,因此,倫理規范和宗教教義在調整婚姻關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在資本主義各國法律體系中,婚姻法也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作為親屬法的組成部分,附屬於民法的。在立法形式上,大陸法系各國一般都把親屬法編入民法典。英美法系各國的親屬法,一般是由多數的單行法規構成的,如婚姻法、家庭法、已婚婦女財產法、離婚法等,名稱不一,但它們都是各該國家民法的組成部分。因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婚姻家庭關系實際上是從屬於財產關系的。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婚姻家庭關系擺脫了私有財產的支配,它主要是一種存在於特定成員間的人身關系,其中的財產關系只不過是上述人身關系引起的法律後果。因而婚姻法不再附屬於民法,而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部門。1950年和198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雖然條文不多,內容也較簡要,但都是全面規定婚姻家庭制度的獨立法律。

外國婚姻法的歷史與概況

【古巴比倫和古羅馬的婚姻法】

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婚姻立法,可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法典》中的有關制度為代表。這個法典公開肯定買賣婚姻,在夫妻關系中,丈夫享有種種特權,甚至得將其妻交與債權人充當債奴;在親子關系中,家長的權力極大,有權決定子女的婚事,甚至有權將子女出賣為奴;在婚姻終止的問題上,男女雙方也很不平等,自由民可以遺棄未生子之妻,只須付與女方相當於聘金的費用並返還其嫁妝。

古羅馬是高度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其婚姻立法遠較同時代的許多國家完備。早在《十二銅表法》(見羅馬法)中,就有關於家長權等規定。從共和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末~前1世紀後半期)到帝國時期(公元前30~公元476),民眾大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等,是婚姻家庭法的重要淵源。羅馬法規定實行婚約制度。結婚問題在市民法和萬民法中有不同的規定。市民法上的婚姻方式盛行於羅馬前期(公元前30~公元284),後期(284~476)逐漸為萬民法的合意婚所取代。在家庭關系方面,家父權和夫權在羅馬法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婚姻終止的原因有三:配偶死亡、自由或市民身份的喪失和離婚。羅馬自《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1000餘年中,婚姻立法的變化很大。前期的法律十分嚴峻,夫妻、父母子女、家長和家屬間的人身依附關系十分突出。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法律也比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進步。其中很多規定對後世影響很大,不少內容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親屬法所繼承。

【歐洲中世紀的婚姻法】

在整個中世紀,歐洲各國婚姻立法的發展比較緩慢,其淵源主要來自習慣法、寺院法(見教會法)和羅馬法三個方面。早期封建制國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如法蘭克的《薩利克法典》和《里普利安法典》中有關婚姻家庭的規定,主要是習慣法的匯集。它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紀元後的數百年內,基督教在歐洲許多地區廣泛傳播。隨著教權的伸張和教令的統一,寺院法從11、12世紀進入全盛時期。在有關婚姻、家庭、監護、繼承、收養等問題上,寺院法的權威凌駕於世俗立法之上。1234年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命佩尼亞福特的雷蒙德編撰的教令匯編第4編即為婚姻法。到宗教改革以後,婚姻家庭問題上的立法權才逐漸由教會轉入國家手中,這一過程被稱為「婚姻還俗運動」。

歐洲中世紀(公元12~15世紀)末期還發生了羅馬法復興運動(見注釋法學派),使羅馬親屬法的原理和規則對各國婚姻家庭立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宗教改革(16世紀)和羅馬法的復興,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從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到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轉變。

【資本主義國家的婚姻立法】

① 近代法國、德國民法典中的親屬法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親屬立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在形式上已被奉為神聖的法律原則。而實質上,資產階級婚姻家庭在更大的程度上受著商品貨幣關系的支配。《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繫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單純的金錢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4頁)。

1804年《法國民法典》中有關親屬制度的規定,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這些規定包括結婚、離婚、父母子女、收養與非正式監護、親權、未成年、監護及親權解除、夫妻財產契約及夫妻間相互權利以及繼承等內容,全面表達了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要求,在歐洲親屬立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在貫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則時,它在親屬法方面的規定遠不如財產法方面的規定,還有不少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的痕跡。

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是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它在親屬部分中吸取了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成果,同時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在內容上比《法國民法典》中的規定更加完善,形式和立法技巧也更加周密、成熟,至今仍為聯邦德國所沿用。民主德國則於1965年12月20日頒布了新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親屬法典》。

② 英美法中的親屬法

和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中的親屬法一樣,都是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形式。兩者在原則上和具體規定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英國法受羅馬法的影響較少。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普通法和衡平法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從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向資本主義婚姻家庭制度轉變的過程中,英國親屬法的改革是以保守著稱的。

美國各州的婚姻立法主要以英國法為其淵源。由於兩國的條件不同,英國法中某些明顯的封建殘余,沒有為美國法所承襲。在美國,依各州制定法而成立的法律婚和依普通法而成立的習慣婚同時並存。關於結婚的條件、離婚的理由等問題,各州法律的規定不盡相同。1970年美國的州法律全國統一委員會通過的《統一結婚離婚法》只有極少數州採用。

③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婚姻立法的趨勢

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不斷修改婚姻立法,使之更加符合社會現實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如親屬制度中的封建殘余進一步被破除;男女兩性在家庭中的法律地位在形式上趨於平等;在婚姻解除問題上也有從限制離婚主義向自由離婚主義發展的趨勢。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在婚姻立法方面所作的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改革,只有聯系各國的實際狀況才能作出恰當的評價。因為這些國家還存在許多給婚姻家庭關系帶來重大消極影響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僅憑婚姻立法上的措施是無法解決的。

〖蘇聯的婚姻法〗 帝俄時代的親屬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宗教傳統。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蘇聯對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採取了許多重大的立法措施。1917年12月18日,革命政權頒發了《關於民事婚姻、子女及實施戶籍登記簿的法令》;不久又頒發了《關於離婚的法令》。這些法令對廢除反動法律,排除宗教勢力對婚姻家庭的干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18年9月16日,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俄羅斯聯邦戶籍登記、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於同年10月22日起施行。1926年11月19日又通過了《俄羅斯聯邦婚姻、家庭和監護法典》,1927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婚姻家庭立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典。1968年6月2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布了《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婚姻和家庭立法綱要》,並在決議中要求各加盟共和國的立法必須符合該綱要的精神。此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相繼頒布了婚姻家庭法典。

中國婚姻法的歷史與發展現狀

【中國奴隸制、封建制時代的婚姻法】

在中國整個奴隸制時代,婚姻家庭關系主要是由維護宗法家族制度的禮和統治階級認可的習慣來調整。在冠、昏、喪、祭、鄉、相見的六禮中,婚(昏)為其一。嫁娶中又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六禮」,婚姻離異方面有「七出」、「三不去」的規定,以及男女、夫婦關系中的「三從四德」等,都發端於奴隸制時代(見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社會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禮、法並用。

戰國時《法經》,以姦淫入於雜律。秦簡已有「家罪」之名。
漢《九章律》(見漢代法規)以戶律規定婚姻、戶籍、賦稅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上承漢制而有所增減,魏律(見三國法規)、晉律(見晉代法規)中均有戶律。北齊律以婚事附於戶,改稱婚戶律、北周律則分列婚姻、戶禁兩篇(見北朝法規)。南朝諸國基本上沿用晉律。
隋(《開皇律》)將婚戶合而為一。《大業律》再次分為戶律和婚律(見隋代法規)。
到了唐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婚姻立法臻於完備。現存的《永徽律》(見唐代法規)以《戶婚》為第四篇,計46條,不僅是以後各代婚姻立法的藍本,而且遠播域外,對周圍一些國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宋代以戶婚律載於《宋刑統》,並在戶令中重申良賤不婚等規定。
遼、金、元的法律均有關於戶婚的內容。
明律(見明代法規)在戶律中有婚姻等門,清律一仍其舊。明代在調整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已有與律並行的例。在清代法律體系中,例的地位更加重要,除律文後附有例外,刑部例中也有婚姻一目。

古代婚姻制度詳見於禮而略於律,法律對婚姻關系的調整並不是全面的,除了與刑相關的問題外,其他均由禮來調整,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婚姻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法親屬編】

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12月26日公布,1931年5月5日施行的民法親屬編,內容上與北洋政府制訂的民律第二次草案一脈相承,並且大量地搬用了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親屬法的有關條文,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在法律上的表現。

【革命根據地的婚姻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政權就開始了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設。1931年11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有關婚姻條例的決議,同年12月1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後又加以修改,於1934年4月8日頒行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其主要內容是:確定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強迫和買賣的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夫多妻;實行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保護紅軍戰士的婚姻。其後,許多革命根據地都制定了地區性的法律,有1939年4月的《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42年12月的《陝甘寧邊區抗屬離婚處理辦法》、1942年1月的《晉冀魯豫邊區婚姻暫行條例》,1943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基本精神都是廢除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新民主主義的婚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姻立法】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就是該法在原則問題上所作的重要規定。為了肅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該法還明確規定禁止重婚、納妾、收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等。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結 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四章 離 婚
第五章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二條 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四條 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二章 結 婚

第五條 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第八條 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第九條 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第十一條 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第十二條 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十三條 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四條 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第十五條 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第十六條 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第十七條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 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第二十條 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
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 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第二十三條 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四條 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二十五條 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第二十六條 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第二十七條 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
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八條 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二十九條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第三十條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第四章 離 婚

第三十一條 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第三十二條 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第三十三條 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 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第三十五條 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第三十六條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 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條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第三十九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條 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 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二條 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五章 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第四十四條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支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判決。

第四十五條 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第四十七條 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第四十八條 對拒不執行有關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第四十九條 其他法律對有關婚姻家庭的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第五十一條 本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❸ 哪篇論文或哪本書有涉及英國十八、十九世紀婚姻法

薩摩耶犬的選購
薩摩耶犬的後背不能太長,軟弱的後背使它無法勝任其正常的工內作容,失去了工作犬的價值,但與此同時,太緊湊的身體對一種拖曳犬來說,也非常的不利。基於這樣的共識,愛好者在選購的時候可以以此作為參考。那就是對於一隻稱得上上品的薩摩耶犬而言,身體不長但肌肉發達是允許例外的;並且要求胸部非常深的同時肋骨擴張良好,

❹ 19世紀英國女性的地位

19世紀的英國是男權制社會,當時的社會觀認為,兩性自然本質不同,婦女較男人體質弱,經濟上不能自立,也不需要自立,只有男性承擔養活妻兒的責任。因此,婦女的勞動權益得不到任何保護。1851年英格蘭、威爾士總人口17927609人,其中女性9146384人,20歲以上未婚女子1444556人。(註:Martha Victinus,Independent women 1850-1920,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5,P.27。)這些婦女分為工資勞動者和家庭婦女兩種類型。1851年600萬成年婦女有300萬為生計而工作。(註:Pat Hudson and W.R.Lee,Women's work and the family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anchester University 1990,P.125.)大部分勞動婦女就業於非熟練的、無組織、報酬很差的服務業和血汗行業。1851年,20歲以上的婦女18%受雇於家內服務業,16.3%在成衣業和鞋業,1.9%是教師,1.2%在絲織業,其餘的是製造業部門工人、營業員、小商店店主,房東等。(註:Sally Alexander Becoming a Women and other Essays in 19th and 20th Century Feminist History,Britain Mackays of Chatham P.L.C,Kent,P.15-16。)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婦女受教育機會的擴大,她們逐漸進入原屬於男性的職業領域。但是婦女的工資始終低於男性,在同一部門,一般她們的工資是男性的1/3或一半,最高的也只有男性的2/3。(註:Sally Alexander Becoming a Women and other Essays in 19th and 20th Century Feminist History,Britain Mackays of Chatham P.L.C,Kent,P.25。)家庭婦女只是無償地管理家庭,操持家務,或者充當客廳里的裝飾物。19世紀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幾乎都站在男性的立場上承認這不平等的兩性分工,否定婦女在公共領域的勞動權,否定婦女勞動的經濟、社會價值,從而否認婦女的勞動權益。

❺ 19世紀英國婚姻制度

請參考:
《由<簡愛>中得法律描寫看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婚姻法律制度》 孫麟,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碩士畢業論文。
該論文(英文版)主要研究了《簡愛》中法律描寫涉及的當時婚姻法律制度(家庭法、繼承法)的法理入手。《簡愛》創作在維多利亞早期。在該文章中涉及到結婚、離婚、夫妻關系、結婚、離婚和死亡影響的財產權等。
關於該文的結論conclusion 節選如下:
Up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have been laid down, further attempts are made to explore the mid- and- late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de legal system. The law description in Jane Eyre echoed with the charactistics of marriage legal system summarized in the precious stage, meanwhile, hane eyre,as an immortal classic works, exerting great influence on both social movement and literature progress, which could be treated as a stimulus to promote the refinement in the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marriage as well as finally in thearea of the marriage legal system.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解決你的問題。

❻ 英國為什麼被稱為腐國

如今一提到英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腐國,這是為什麼呢?英國的腐文化並不是隨風興起的,遠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女裝大佬」就已經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大部分的人們似乎都迷戀上了女裝一樣,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所以英國被人們稱為腐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正是因為英國這個國家的同性戀現象很多,被廣大人民所知曉了,這一文化背景被人們所了解,然後在世界上才會流傳出腐國這一稱號的。

❼ 近親結婚必須是幾代人以上才可以

三代以內的三級親屬表兄妹或堂兄妹為近親

近親結婚的危害

一些表兄妹或堂兄妹等近親談戀愛的青年人,心中可能常常浮現出這樣一個問題,結婚會不會對未來的兒女有不利影響?就是說會不會生遺傳病患兒或先天畸形兒?如可能的話,發生的機會有多大?他們往往帶著這些疑問來找醫生,請求指導。

近親結婚會不會對後代有不利影響呢?這個問題有過爭論。在人類文明尚未開化的遠古時代,近親通婚非常混亂,不僅旁系血親,甚至在直系血親間也可通婚。古埃及統治者認為,只有皇室同族通婚才能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潔和高貴,所以多是親兄妹結婚。然而,人們從無數事實中得出結論,血緣近的男女結婚生育率低,後代的死亡率高,並常常出現先天畸形和遺傳性疾病。近代更有大量資料證明,表兄妹結婚,痴呆兒發生率比非近親結婚高150倍,新生兒死亡率和畸形率也比非近親結婚高3倍多。還有人報道,近親結婚者的子女在20歲前死亡者達13.9%,而非近親結婚僅為1.7%。大量事實證明近親結婚對後代不利,應當禁止。

為此,我國新婚姻法第六條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婚配。近親即指有親緣關系的人,更確切的說是指有不太遠共同祖先的人,通常追溯三代。近親為什麼會使後代中遺傳病發病率增高呢?這要從遺傳學角度來解釋。生物的遺傳是通過基因傳遞信息來完成的,基因是遺傳的物質基礎,通過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傳給後代,從而父母的性狀特點在子代得以表達。我們每個人大約有5萬以上的基因,這些基因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就是說,每個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基因有1/2可能相同,所以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基因則也有1/2可能相同。而爺孫、叔侄、舅甥等之間則有1/4可能相同。同理,表兄妹、堂兄妹等之間則有1/8可能相同。某些遺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是隱性的,如雙親中一方帶有這種基因,而另一方不帶,則可使致病基因被掩蓋,所以後代不發病。只有當夫婦雙方都攜帶這種隱性基因,後代才發病。如前所述,近親結婚,雙方攜帶有相同基因的可能性明顯大於一般群體。以白化病為例,本病以全身皮膚、毛發白化為特徵。群體中攜帶這種致病基因的頻率為1/50,如果非近親結婚,則子代中發病的機會為1/10000,假如是表兄妹之間的近親結婚,則子代中發病的機會為1/1600,要比非近親結婚高6倍多。目前已發現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有1232種。除白化病外,較常見的還有先天性聾啞、小頭畸形、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等。近親結婚除使隱性遺傳病發病率增高外,還可使多基因遺傳病發病率增高,常見的有腦積水、脊柱裂、無腦兒、精神分裂症、先天性心臟病、癲癇等等。

從上述資料可知,近親結婚所造成的不良後果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禁止近親結婚的認識日益深入,目前已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然而,仍有少數地區還流傳著"親上加親親不斷"的近婚風俗。也有一些人舉相反的例子,如有人說十九世紀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就是近親的後裔。在他身上未發現什麼不良的後果,且比一般人更聰明。可這些人卻不知,達爾文婚後連生10個孩子,其中3個孩子很小就夭折了,還有5個孩子終身不育。的確,近親結婚的後代並非都是低能人和遺傳病患者。相反非近親結婚的後代也不是絕對正常,只不過是機率大小而已。有些青年人,表兄妹間從小青梅竹馬,建立愛情關系,明知是冒險,但卻帶著僥幸心理硬要結婚。我們希望這些人要相信科學,要為家庭的幸福和後代的健康著想,也要為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著想,不要冒這個險,否則鑄成大錯,追悔莫及。

聾啞症的遺傳性

聾啞是嚴重的耳聾,而耳聾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後天性聾啞症與遺傳是沒有關系的,先天性聾啞症也只有一部分與遺傳有關。

遺傳性聾的病人絕大多數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於單個隱性等位基因不會使人表現缺陷,只有一對隱性等位基因存在時才會有某種缺陷的顯露(才會發生遺傳性聾)。在無親緣婚配中這種機會只有萬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發病的機會是極少的。如果是近親結婚或有相同類型的遺傳性聾都結婚,則因男女雙方攜帶相同的等位基因缺陷,出生兒耳聾的發病率可明顯上升。因此,為了避免遺傳性聾的發生,最重要的是不要近親婚配。

❽ 近親結婚的後代為什麼要找外地的結婚沒有科學道理啊拜託各位了 3Q

近親結婚會不會對後代有不利影響呢?這個問題有過爭論。在人類文明尚未開化的遠古時代,近親通婚非常混亂,不僅旁系血親,甚至在直系血親間也可通婚。古埃及統治者認為,只有皇室同族通婚才能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潔和高貴,所以多是親兄妹結婚。然而,人們從無數事實中得出結論,血緣近的男女結婚生育率低,後代的死亡率高,並常常出現先天畸形和遺傳性疾病。近代更有大量資料證明,表兄妹結婚,痴呆兒發生率比非近親結婚高150倍,新生兒死亡率和畸形率也比非近親結婚高3倍多。還有人報道,近親結婚者的子女在20歲前死亡者達13.9%,而非近親結婚僅為1.7%。大量事實證明近親結婚對後代不利,應當禁止。 為此,我國新婚姻法第六條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婚配。近親即指有親緣關系的人,更確切的說是指有不太遠共同祖先的人,通常追溯三代。近親為什麼會使後代中遺傳病發病率增高呢?這要從遺傳學角度來解釋。生物的遺傳是通過基因傳遞信息來完成的,基因是遺傳的物質基礎,通過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傳給後代,從而父母的性狀特點在子代得以表達。我們每個人大約有5萬以上的基因,這些基因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就是說,每個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基因有1/2可能相同,所以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基因則也有1/2可能相同。而爺孫、叔侄、舅甥等之間則有1/4可能相同。同理,表兄妹、堂兄妹等之間則有1/8可能相同。某些遺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是隱性的,如雙親中一方帶有這種基因,而另一方不帶,則可使致病基因被掩蓋,所以後代不發病。只有當夫婦雙方都攜帶這種隱性基因,後代才發病。如前所述,近親結婚,雙方攜帶有相同基因的可能性明顯大於一般群體。以白化病為例,本病以全身皮膚、毛發白化為特徵。群體中攜帶這種致病基因的頻率為1/50,如果非近親結婚,則子代中發病的機會為1/10000,假如是表兄妹之間的近親結婚,則子代中發病的機會為1/1600,要比非近親結婚高6倍多。目前已發現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有1232種。除白化病外,較常見的還有先天性聾啞、小頭畸形、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等。近親結婚除使隱性遺傳病發病率增高外,還可使多基因遺傳病發病率增高,常見的有腦積水、脊柱裂、無腦兒、精神分裂症、先天性心臟病、癲癇等等。 從上述資料可知,近親結婚所造成的不良後果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禁止近親結婚的認識日益深入,目前已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然而,仍有少數地區還流傳著"親上加親親不斷"的近婚風俗。也有一些人舉相反的例子,如有人說十九世紀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就是近親的後裔。在他身上未發現什麼不良的後果,且比一般人更聰明。可這些人卻不知,達爾文婚後連生10個孩子,其中3個孩子很小就夭折了,還有5個孩子終身不育。的確,近親結婚的後代並非都是低能人和遺傳病患者。相反非近親結婚的後代也不是絕對正常,只不過是機率大小而已。有些青年人,表兄妹間從小青梅竹馬,建立愛情關系,明知是冒險,但卻帶著僥幸心理硬要結婚。我們希望這些人要相信科學,要為家庭的幸福和後代的健康著想,也要為提高我們民族的素質著想,不要冒這個險,否則鑄成大錯,追悔莫及。
記得採納啊

❾ 記得英國好像有一段歷史是 他們的國王在法國也有封地。。然後同時自己是英國國王 後來英國貴族都說法語了

英國法國皇族彼此都混血。經常為了對方國家皇位正統繼承打仗,詳見英法百年戰爭史

❿ 19世紀後期英、美兩國選舉制度的發展變化是什麼

(一)圍繞工業化目標的實現,進行國傢具體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

閻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國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從1688年「光榮革命」到19世紀30年代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之前,英國政治制度的變化是緩慢的,輕微的。最突出的是產生於中世紀的議會選舉制度不僅毫無觸動,反因工業革命所引起的人口快速增長和工業布局的變化而顯得更加腐敗。為此,這個將近一個半世紀的落後過時的政治制度被英國後世學者稱為「未經改革的制度」。1832年以後,情況不同了。議會制度經歷了一次次的改革,責任內閣制迅速確立,兩個舊的政黨———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政黨活動范圍也由過去的以議會為主轉變為面向全國,繼後又建立了較為嚴密的全國性政治組織。隨著資產階級新型政黨的出現和政黨組織水平的提高,資產階級兩黨制很快形成,政黨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內閣成為國家行政權力的核心,而君主卻淪為有名無實的政治偶像。此外,隨著政治改革的擴展,世界上第一個常任文官制度在英國建立起來。其他像司法制度、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重大改革也發生在1832年議會改革之後。① 政治制度的多方面變化,使該國進入了一個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改革時代。②

何順果先生在其所著《美國史通論》中指出,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改革時代」。19世紀9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這個分水嶺的那一邊,主要是一個農業的國家,渙散的社會,遵循著17、18世紀承襲下來的政治、經濟和道德的原則;而在「分水嶺的這一邊,則是一個建設都市化的工業國家,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國家」。③ 1890年開始的改革,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政治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市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市政委員會和城市經理製取代過去同行的市長———市政協會體制) 、州政改革(在州的層面上實行直接選舉及創制權、復議權與罷免權) 、承認婦女選舉權等。經濟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制定反壟斷法。社會方面的內容主要是緩和勞資關系、探索建立社會救濟制度。

19世紀發生於英、美兩國的上述改革,根源於兩國工業化任務完成之後的需要。英國18世紀上半葉發生工業革命,保守主義的政治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是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特點。這一時期政治法律制度沒有什麼變革。而到了19世紀工業革命完成之後,鞏固現代化成果、建設現代化法治的改革時代便到來了,推動這次改革的主要是工業革命誕生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美國為什麼在1890年步入改革時代? 因為美國的工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859年的37. 2%上升到1889年的77. 5% ,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同時,美國工業產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由1860年的第四位上升到1894年的第一位。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建設現代化法治的時代自然就接踵而來,推動這場改革的也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

(二)選舉權從不平等向平等轉變

近代英美的平等觀在實踐中是逐步推進的,即:先是實現某一部分人的平等,然後再擴大到一部分人,逐步外推。

雖然早在1774年美國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獨立宣言》就宣稱「人人生而平等」,但直到近百年後的1865年,美國國會才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正式廢除了奴隸制。1866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14條修正案,規定了黑人享有公民權;未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規定了黑人人口不再以五分之三計算(但不納稅的印第安人除外) 。1869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15條憲法修正案,規定了不得因種族、膚色或曾為奴隸而剝奪其公民的投票權。

在英國,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英國的議員選舉制度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議席分配不合理。選區的劃分仍按中世紀的行政區劃進行議席選舉。二是從身份等方面規定選民資格,導致享有選舉權的公民人數很少。三是賄選盛行。幾乎每一個議員都是靠花錢買到的,進入議會之後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錢收買他們。而政府也靠封官晉爵,行賄收買議員,從而控制議會多數。「光榮革命」之後, 1832年改革之前的英國國家機器,史稱「腐敗的舊制度」。④ 直到1832年,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貴族們的激烈較量,改革議會的法律由議會通過、國王簽署。這部法律修改了選民的資格規定,使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選民從占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 3% ,重新分配了143個議席。但這次改革把原來的身份歧視變成了財產歧視,無產者和婦女仍無選舉權。1867年英國進行第二次議會改革,通過降低財產數量限制,擴大了選民人數。在城鎮,凡繳納濟貧稅、又擁有住房的人才可以成為選民;寄居者只有房租達到每年10英鎊,方可參加選舉。在農村,具有年值5英鎊的財產或租用年值12英鎊地產的人才享有選舉權。1884—1885年,英國進行了第三次議會改革,規定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

(三)婚姻由不自由向自由轉變

法史學界公認,在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中,婚姻家庭法的現代化過程較之其它部門法最為緩慢,根深蒂固的落後觀念是阻擋婚姻家庭法現代化的主要原因。

在結婚方面,英國1836年的婚姻法針對宗教過去對婚姻的約束,才規定在政府機關登記的婚姻為有效婚姻,予以保護; 1898年的婚姻法才規定結婚毋須舉行宗教儀式。在離婚方面, 1857年以前,法律規定當事人只有在對方犯有通姦罪、且教會法院判決分居之後才准離婚。一般情況下,當事人(尤其是婦女)提出的離婚請求是很難得到法院支持的。直到1857年,英國才通過《婚姻案件法》,松動了離婚條件,規定只要夫妻間的一方有通姦情況,無過錯的一方可以申請離婚,且毋須舉證該通姦已構成重婚或對另一方的虐待。真正意義上的離婚自由直到20世紀才得以實現。

在美國, 19世紀上半葉,大多數州都實行限制離婚或不利於離婚的立法離婚制度。具體程序是:先經法院審查並做出離婚判決,然後交給立法機關審議。如果獲得多票贊成就可以判決離婚。到了19世紀下半葉,各州才著手廢除立法離婚, 1880年立法離婚完全消失,只要法官認為離婚是合理的、適當的,就可以判決離婚。

(四)刑罰由野蠻向文明轉變

刑罰種類和方式是幾千年歷史沿革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地位提高,可以引起人們對犯罪的認識的變化,但刑罰方式的變化卻往往落後於犯罪觀的變化。大概與人們「以牙還牙」報復心理的頑固有直接關系。

英國學者凱倫·法林頓在其所著《刑罰的歷史》一書中指出:美國的刑罰源自英國,但酷於英國,創造了獨特的、苛毒的一些懲罰方式。一是殘忍的鞭刑;二是發明了一些新刑具;三是按照《聖經》描述的方法懲罰犯人。例如,讓罪犯跪在一盤又碎又尖的石子上懇求寬恕。判決之前,把犯人關在不能站、不能躺的單人房裡。⑤ 美國這種體罰在19世紀大部分州被廢除,但在南部的幾個州仍被保留。19世紀南部各州以田納西為首,成立了專門迫害人的秘密恐怖團體「三K黨」,該組織擅用美國刑法中的司法慣例———私刑來殘害黑人。

在英國, 1820年才以絞刑代替了叛逆罪的肢解型,並廢除了對婦女的肉刑。1867年廢除了苦役流刑,代之以監禁刑,並對被放逐到海外殖民地的囚犯實行附加條件的提前釋放,此為「假釋」制度的肇始。1877年的《預防犯罪法》在英國創造了緩刑制度。

(五)保障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從無到有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美兩國集中精力進行工業革命、完成工業化任務,注重充分調動資方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降低資方創造財富的成本,而不顧及勞方的利益。完成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之後,英美兩國開始逐步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對立,緩和勞資矛盾。

1. 僱主對雇員的工傷責任制度逐步建立

在美國,面對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人身安全傷害事故,美國的立法者建立了一套鼓勵資方為實現發展生產,在工傷責任制度中試行了同伴過失、自甘冒險、共同過失、近因等責任制度。這種保障資方權利、壓制勞方權利的制度理所當然地受到勞動階級的反抗。統治者感到也必須緩和勞資雙方的矛盾,因而在19世紀末進行了一些立法改革。1893年國會通過了對保障州際鐵路安全的改革法案,廢除了自甘冒險責任制度,規定只要被告沒有履行法定的安全義務,就被認為存在「法定過失」,應該承擔責任。19世紀50年代,喬治亞州規定只要鐵路工人自己無過錯,如果因同伴過錯受損的,有權向僱主要求賠償。

英國的勞工法為僱主對雇員免除侵權責任規定了比較過失、自願承擔、工友過失等三條基本理由。這一被稱為「魔鬼三部曲」式的三大免責理由,使工傷事故中的受害人得不到應有的補償,激化了勞資矛盾。直到19世紀末,迫於壓力,英國議會才將嚴格責任原則導入工傷事故處理中。1897年議會制定的工傷賠償法將原來僅適用於采礦、建築和鐵路運輸等部門的嚴格責任原則擴大到一切工業生產部門。

2. 工人結社權和罷工權逐步確立

在英國, 1799年,英王頒布《禁止結社法》,取締包括工會在內的一切工人組織。1824年該法被廢除,工人獲得了結社和罷工的權利。但1825年又出現反復,制定了一個新法律,只承認純粹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工人聯合是合法的,一切試圖干涉資方生產經營與勞動僱傭的行為皆是「限制營業」的犯罪行為,將受到監禁處罰。1871年制定了工會法,廢除了所謂「限制營業」的規定,使工會在民事和刑事上合法化。但同時制定的《刑法修正案》卻認定脅迫他人、阻止他人工作、設立罷工糾察線等行為是違法,可以按照刑法處置。這使工會的罷工行動事實上不可能進行。到了1875年制定的《密謀與財產保護法》才廢除了《刑法修正案》,規定罷工中的糾察行為合法。

美國的情況還不如英國。1890年聯邦制定了反壟斷的《謝爾曼法》在適用過程中,法院聲稱工會也屬壟斷性聯合組織,並用這個法律大肆破壞工會組織和迫害工會會員,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年。

3. 限制使用童工和限制勞動時間的立法逐步推進

18世紀末期,英國工人的勞動時間長達16 - 18小時。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學徒健康與道德法》,規定紡織廠18歲以下的學徒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並禁止學徒在晚9時至次日5時之間上夜班。這部法律只適用於棉紡織廠和毛紡織廠。1819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增加了禁止僱傭9歲以下童工的規定。1833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將童工工作時間由12小時減少到9小時。1844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將女工的工作時間也改為9小時。⑥

美國保護勞動者利益的立法比起英國是落後的。直到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勞動關系還主要靠合同法而不是專門的勞動法來調整。資本家憑借資本實力,制定出苛刻的勞動合同,而工人們則處於「或者」按條件訂立合同,或者「滾蛋」的境地。限制勞動時間和使用童工的全國性立法遲遲沒有出現,只是少數州制定了限制童工工作時間的法律。如馬薩諸塞州於1842年通過了第一個童工法,規定製造業12歲以下童工每日只准工作10小時。其它如康涅狄格、賓夕法尼亞、俄亥俄等州也先後制定了類似的法律,但這些州的立法都被法院裁定為違反州憲法而歸於無效。直到1868年才出現了第一部聯邦勞動法,對於聯邦雇員(政府印刷廠工人、郵政工作人員、海軍造船廠工人)作了限制工時的規定。⑦ 美國工人階級經歷流血犧牲而強烈要求的8小時工作制在19世紀並未實現。

4. 勞動安全衛生方面的立法從無到有

19世紀上半葉,英國政府和資本家不重視工人的勞動衛生安全,導致工人健康受到了粉塵、噪音、廢氣的嚴重損害,肺結核等職業病率很高。直到1864年,英國在工廠法中才增加了幾條勞動防護措施,如要求「粉刷牆壁」,注意保持空氣通暢,防範井下瓦斯,紡織行業每個工廠應平均有500立方米以上的工作空間。

美國19世紀沒有全國性的勞動安全衛生法律。1888年,馬薩諸塞州規定了傷亡事故報告制度,隨後俄亥俄州和密蘇里州也頒布了類似的法律。

5. 勞動爭議處理制度逐步建立

英國1849年在曼徹斯特曾進行調解和仲裁的試點工作,但因資方的反對,試點沒有成功。直到1896年才制定了《調解法》,規定了政府在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權力。美國也是到了19世紀末才制定了兩部處理勞動爭議的聯邦法律。1888年的法律規定了自願仲裁,強調調查和公布裁決三個程序,但實施了十年並無大的成效。因此, 1898年又制定了《厄爾德曼法案》,規定了聯邦政府機構、勞工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和法院在處理勞動爭議事件方面的權力、程序等。

(六)義務教育制度逐步建立

隨著工業化任務的完成,英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同時工業化也提出了培養高素質勞動力的要求,因此,兩國政府開始注意關心教育事業了。英國政府過問教育事業,在時間上要早於一般歐美國家。1833年政府開始補助教育活動, 1839年在樞密院成立了審發補助金和考慮教育事務的教育委員會。就在這時,教育補助金的發放也不由政府辦理,而是交由基督教知識促進會和英國國教會辦理。而這些機構只照顧規模大而條件好的大城市學校,設在城鎮而經費困難的小學校則被擯除在外,造成不等的待遇和不平衡的發展。直到19世紀60年代末,仍有近一半的適齡兒童不能上學。1870年英國頒布《初等教育法》,規定由地方政府建立學校董事會,負責籌建並管理公立學校。公立學校的經費由國家、地方政府和家長分擔,各地可根據情況規定5至13歲的兒童必須上學。19世紀中期,英國女子可以就讀初等學校,而中等、高等學校的大門不向她們開啟,直到19世紀末才有所改變。

在美國,小學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各州逐漸確立。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只有馬薩諸塞(1852年)和紐約(1853年)這兩個州頒布了義務就學法。從1865年到1918年,各州才先後制定了義務就學法。

熱點內容
中級經濟法借款合同 發布:2025-04-26 08:05:03 瀏覽:530
刑法的講解視頻 發布:2025-04-26 07:59:12 瀏覽:364
一國法院解決涉外 發布:2025-04-26 07:51:52 瀏覽:920
找保定律師 發布:2025-04-26 07:43:41 瀏覽:194
城市綜合執法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6 07:34:07 瀏覽:123
勞動法關於女職工 發布:2025-04-26 07:28:59 瀏覽:840
審計法里有規定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嗎 發布:2025-04-26 07:28:59 瀏覽:25
合同法總論講座視頻 發布:2025-04-26 07:21:52 瀏覽:885
旅遊團條例 發布:2025-04-26 07:15:58 瀏覽:338
揚州拆遷條例 發布:2025-04-26 07:10:07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