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96

合同法96

發布時間: 2020-12-23 11:57:24

1. 勞動合同法96條法律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對於勞動合同法96條解釋的問題,我的回答是: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規定解除合同,應當遵守下列程序規定: 一、必須具備法定解除合同的條件合同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和第九十四條對約定解除權和法定解除作了規定,按照這兩條規定,具備以下條件,不必經對方當事人同意,只需向對方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就可以解除合同:1.當事人約定的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2.因不可抗力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3.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或者以其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義務的;4.另一方當事人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5.另一方當事人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6.法律規定的其他解除情形。不具備上述條件,一方當事人不能解除合同。 二、行使解除權應當通知對方當事人當事人一方行使解除合同的權利,必然引起合同的權利義務的終止,為了防止一方當事人因不知道對方已行使合同解除權而仍為履行的行為,從而遭受損害,本條規定,當事人根據約定解除權和法定解除權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當事人接到解除合同的通知後,認為不符合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解除合同的條件,不同意解除合同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能否解除合同。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未辦理有關手續,合同不能終止。比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規定:合營企業如發生嚴重虧損、一方不履行合同和章程規定的義務、不可抗力等,經合營各方協商同意,報審查批准機關批准,並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可終止合同。如果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批准登記手續,中外合資經營合同沒有終止。

2. 合同法第96條規定的通知包括起訴么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專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屬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不包括。條款中涉及的起訴,是指被通知人在接到通知後,有異議時,可行使的權利。

3. y合同法第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條!

第九十三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回除合同的條件成答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第九十六條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4. 勞動合同法96條法律到底應該怎麼理

在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一)、司法解釋(二)中均有涉及,但並無專門針對此條的批復答復。

5. 人民調解協議可以以合同法94條,96條規定解除嗎

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我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各自下設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並根據自願原則調解民間糾紛。為進一步發揮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作用,有人提出,當事人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可以且應當視作合同,從而也可以且應當受到《合同法》的保護。筆者認為,人民調解協議不等於合同,也不受法律保護。其理由如下:
一、合同是當事人為在彼此之間設立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達成的協議。而人民調解協議則並非當事人在彼此之間設立什麼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乃是當事人為在彼此之間業已存在的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得以實現而達成的協議。前者的本質在於「憑空」設立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後者的本質在於「據實」調解既定的權利義務糾紛。
無論是什麼合同,是有名合同還是無名合同,是雙務合同還是單務合同,是債權合同、物權合同還是身份「合同」等,都無一例外地是當事人旨在相互之間設立、引起或產生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達成的協議。也無論是什麼合同,其合同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最初都由當事人設立引起,而決非當事人其它任何行為的結果。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對合同的界定是,「合同是當事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這一定義對合同的本質規定就是,設立是引起或形成當事人之間合同關系的唯一的法律事實。變更或終止均非獨立的合同行為,而只不過是在合同的履行中,經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以新合同取代舊合同,是當初設立行為的繼續而已。也就是說,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原本可以無任何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只因雙方依法完成了設立行為,所以,才產生了某種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沒有設立行為,當事人之間也就可以根本不存在任何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那麼,這就涉及到,什麼叫做「設立」?法律上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什麼?據筆者理解,它應當包涵有不可分割、不可偏廢的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設立是一種僅僅經由意思表示作出的行為。其次,設立只能是善意的行為。再次,如果不進行設立,當事人之間就可以不發生任何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因此,判斷某一協議是否構成合同,首要的一條就是分析其協議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原本是否是由設立引起。只有經由設立引起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才構成合同。沒有設立,就沒有合同。任何關於因法律規定、或因當事人的侵權行為而引起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都不構成合同。人民調解協議之所以不等於合同,恰恰就在於它並不具備合同的這一本質特徵。
固然,現實中也有很多因合同糾紛而尋求人民調解的情形存在,由此而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事實上也可視作變更合同,但這種情形只能被視作人民調解協議的一種類型,而不足以導致我們將人民調解協議視為合同。因為大量的情形是,尋求人民調解的當事人,其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均原非因設立引起,而是或因當事人的侵權行為引起,或因當事人沒有履行法律規定的其對相對權利人所負的特定義務所引起(這實質上也是一種侵權,即不作為的侵權),如贍養糾紛等。正是這些情形的大量存在,事實上決定了人民調解協議的真正性質,即非合同性質的民事協議。這類協議在達成之前,當事人之間即已產生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合同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可以因合同沒有達成而不存在。而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卻不可以因調解協議沒有達成而歸於消失。除非其相對權利人自願放棄權利,或者其相對義務人已履行義務,或者出現法律所規定的特定情形,否則,它將始終存在。從邏輯順序來看,合同一般是當事人之間產生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前提,而人民調解協議則是當事人之間已產生的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後果。
二、合同的根本精神是當事人的契約自由,而人民調解協議則無法實現當事人契約自由的意志。
合同是當事人的合意。當事人是否締結合同,同誰締結合同,以及在合同中為雙方規定哪些權利義務關系,除依法限制者外,則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從選擇相對人開始,到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始終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恰恰體現了合同的根本精神。這種自由,同時也是訂立合同的活動區別於其他民事活動的根本所在。我們可以說,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都是合同所應遵循的原則,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這些原則同時也是所有的民事活動的原則,非特為合同所遵循。相反,我們發現,在其他民事活動中,當事人所享有的自由,遠遠不能與在訂立合同中所享有的充分的自由,相提並論。
同時,合同的訂立,也絕對需要建立在當事人意志自由的基礎之上。自由是合同的生命。如果沒有意志自由,當事人的意思表達,就不可能真實。不真實或者說扭曲的意思表達,絕對不能視作當事人的意思表達,當然,也就絕對不能因此認為當事人已達成合意。沒有合意,就沒有合同。換言之,沒有自由,就沒有合同。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立法,無非就是立法者以全社會代表的名義,為所有的社會成員,規定一系列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破壞這種關系所應承擔的責任而已。基於自由的意志,當事人之間訂立合同,相互約定、創設彼此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違背這一關系所應承擔的責任,形式上也就與立法一樣,只不過他們僅僅是為他們這個小社會立法而已。合同法即他們據以立法的憲法,而具體的合同則是他們之間的法律。合同之所以有權要求得到當事人的信守,也就在於合同即當事人的法律。這一法律的效力來源於它的憲法即合同法。然而,如果缺乏自由,當事人就從根本上缺乏自我立法的意志,因而也就無從產生合同。
人民調解協議恰恰不能體現當事人契約自由的意志。首先,當事人無法自由地選擇相對當事人。現實中人們一旦發生權利義務關系糾紛,主體當事人就已經特定。調解協議只能在這些特定的當事人之間達成,任何一方都不能迴避另外一方。其次,當事人無法自由地決定協議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容。同樣,上述糾紛一旦發生,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就已經特定。當事人只能就事論事,只能就他們之間已特定的權利義務糾紛達成協議。因此,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是張三、李四而不是王五、趙六,其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容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事實上均非當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此前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使然。人民調解協議的這一非自由的本質特徵,實際上也就註定了它不可能享有與合同一樣的法律地位。
三、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始終是平衡的,而人民調解協議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則不然。
合同當事人在締結合同之前,是一般的權利義務關系者,雙方一般不存在權利義務關系失衡情形;依法成立合同後,雙方所締結的特定的新的權利義務關系,無疑也是平衡的,或者可以視為平衡的(如單務合同)。也就是說,合同是在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平衡的基礎上達成的,合同的訂立也繼續維持了雙方原有的權利義務平衡關系。
而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之間,由於其一方當事人此前的侵權行為,造成了其相對人的權利受到損害,雙方權利義務關系已經發生失衡。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為此履行一定的義務,侵權人有義務為此向受害人承擔一定的責任。人民調解協議是在當事人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失衡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的簽訂只不過是為了恢復雙方應有的權利義務關系平衡的狀態而已。
因此,盡管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似乎根據調解協議雙方已「自願」形成了新的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形式上就如合同當事人變更合同一樣,結果也理應比照合同,履行各自在調解協議中的承諾,但是,由於調解協議與合同所藉以達成的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基礎和前提截然不同,所以二者之間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四、合同受法律保護,是不可以反悔的;而人民調解協議則不受法律保護,允許當事人反悔。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世界各國一般也賦予合同以如此強制的法律約束力。這也就是說,合同一旦依法成立,當事人必須履行,決不可以反悔。相反,我國民事訴訟法則允許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即使經調解達成協議,也可以反悔。由此可知,盡管法律同時規定,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但是,對於這一「應當履行」的法律義務,法律卻並沒有同時賦予當事人以強制的約束力。換言之,人民調解協議實際上並不受到法律保護。毫無疑問,法律不能保護它沒有宣布要保護的東西。凡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東西,法律都已作了明確宣示。對於法律所沒有明確承諾保護的范疇,其他任何人(包括行政法規)都不能代法律發話,將其保護的義務硬是塞給法律。道理很簡單,張三請客,當然得由張三付帳。但是,如果李四請客,最後卻要張三付帳,張三就不可能認帳。
法律之所以規定,合同不可以反悔,與其說是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利,莫如說是保護人類社會最起碼的誠實信用的道德底線。合同之所以可以期望於人們的誠實,就是因為合同是在當事人意志完全自由的情形下達成的。如果說人類的誠實信用的品質需要有可靠的保證的話,那麼,自由就是誠實的保證。沒有自由,人們的誠實將無法確保。一般而言,在意志不能自由的情形下,人們很難保證不說違心的話,因而事後也很難保證不撤銷當初自己違心的承諾。對此,世人不必指責其缺乏誠實。人類的誠實只能意味著信守自己在意志自由的情形下所作的意思表示。
然而,如果自由還不足以保證人類的誠實的話,那麼,這整個社會的信用就完全破產了。人類社會中現今一切最為簡單的交換行為都將無法完成。其結果就不僅僅是人們道德底線的崩潰,而是人類社會本身被徹底摧毀。為使社會免於這種誠實信用全面淪喪的惡果,所以,在人們的誠實應該能夠得到保證的時候,法律決不饒恕不誠實的行為。這正是合同法的立法精神所在。
相反,法律之所以不能保護人民調解協議,允許當事人反悔,就在於立法者深知,在人們的意志缺乏充分自由的情形下,其誠實的品質是值得懷疑的。法律不能強制人們兌現其違心的諾言。否則,與其說是鼓勵人們的誠實和信用,倒不如說是對人們不誠實的公開認可。那麼,法律為什麼又要求當事人「應當履行」已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呢?的確,這反映出立法者有著勸導和希望人們遵守協議的明確意向,但由於立法者所知的上述原因,他事實上也無法將這一意向貫徹到底。正如人們所注意到的那樣,他的這一立法意向與其允許當事人反悔並「可以向法院起訴」的規定明顯矛盾。不可否認,這是立法者的局限。但是,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立法者其實根本沒有、也不會打算在法律上保護人民調解協議,以免自己真正陷入不可擺脫的立法矛盾。因此,1993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處理經鄉(鎮)人民政府調處的民間糾紛的通知》實際上認為,當事人達成人民調解協議後又反悔,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只能就原糾紛進行審理,而不應涉及是否維持、變更或者撤銷原調解協議,調解協議也不得作為法院執行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司法解釋,可以說是忠實地反映了法律的旨意。
其實,不僅人民調解協議始終可以無條件地反悔,而且,即使是仲裁調解協議和司法調解協議,也是有條件的可以反悔的。在調解書製作後並送達當事人簽收同意之前,當事人仍然可以不受此前在仲裁庭和法庭之上表示接受調解的承諾的約束,反悔其協議。這也進一步說明,任何調解協議的效力,都是建立在當事人完全自願的基礎上。缺乏具體的程序法保障的人民調解協議,更應堅持這一原則。
綜上所述,在筆者看來,合同雖然也是一種協議,但並非協議都是合同。人民調解協議盡管形式上類似合同,但它的實質精神卻與合同相違,因而不是合同,也不能視為合同。如果說人民調解協議在形式上近似於有「中人」的合同,倒不如說它類似於仲裁調解書和人民法院的民事調解書,更為確切。

6. 誰知道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

摘要:編輯同志:合同法第九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版、第九十四條權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7.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的具體解釋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六條內容如下:
第九十六條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解釋】本條是關於事業單位聘用制的工作人員的規定。
一、我國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的基本情況
事業單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所謂事業單位,是指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國家通過編制管理實現對事業單位人員的配置和調控。按照國家財政撥款的多少,可以將事業單位分為三種: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我國事業單位數量眾多,類型不一,隊伍龐大。截至2006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6萬個,涉及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科研等多個領域,職工人數近3035萬,其中正式職工2923萬(包括原固定職工和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合同制職工)。職工人數中教育業佔51. 3%,衛生業佔14.3%,農業佔9.5%,文化業佔5.1%,科研佔2.4%。長期以來,我國的事業單位實行的是一套不同於企業,近似於國家機關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在企業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對國家機關公務員的管理通過立法加以規范,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仍在原來制度的基礎上運行,改革進展緩慢。為了轉換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就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7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事部《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意見》的通知,要求事業單位除按照國家公務員制度進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轉制為企業的以外,都要逐步試行人員聘用制度。到2006年底,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合同的人員1700多萬,約占總人數的51%。
國家對事業單位實行編制管理,按照編制核算撥款的數額。目前事業單位編制都是多年前核定的,編制基數多年不變,不能滿足事業單位不斷發展的需要。在編制滿額的情況下,各事業單位只好大量擴充編外人員和其他人員,這樣造成事業單位人員結構復雜,人事管理分割。事業單位人員結構,歸納起來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編制內聘用人員,包括簽訂聘用合同的編制內聘用人員和無須簽訂聘用合同的編制內聘用人員;第二類是編制外人員,包括檔案內部管理的編外人員和檔案外部管理的編外人員,編外人員一般實行企業化管理,與事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第三類是勞務派遣人員,是通過勞務派遣形式招用的。
二、事業單位人員如何適用本法
事業單位人員是否應當納入本法進行調整,是立法中爭論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反對的意見提出,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有本質的區別,不應當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從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發展趨勢看,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要變成行政機關,從事經營的事業單位要回歸企業,從事公共服務的如教育、衛生、文化、科研等事業單位,還要保留公共服務的職能,按照事業單位進行管理。事業單位有編制、有財政撥款,內部管理機制與企業也不一樣,事業單位聘用合同在合同期限、試用期、加班費、工資、福利、保險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與企業不同,它與國家機關比較近似。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只是要比公務員要有一點靈活性,但不是完全推向市場。聘用制合同與勞動合同的性質不一樣,調整的手段也不一樣。如果將事業單位也納入勞動合同法管理,將比較難以處理好本法與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之間的銜接,並可能產生其他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會引起事業單位管理的混亂,出現不安定因素。處理事業單位的問題,應當循序漸進,把管理體制理順後,再對事業單位人事制度進行立法。這樣比較妥當。贊成將聘用合同納入本法調整的意見認為,長期以來,我國人事制度是由政策和行政文件相結合建立起來的,調整人事關系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性文件。1994年勞動法頒布時,企業的勞動關系由勞動法調整,對事業單位職工是參照公務員管理體制進行管理。公務員法出台後,公務員法將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能參照公務員法,如果也不適用勞動合同法,那麼,對事業單位人員的權利保護缺乏法律依據。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雖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本質上並無區別,不應存在兩種合同制度,不應當兩個部門管就變成兩個性質的合同,將聘用合同納入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解決事業單位人員實體權利保護無法可依的局面,有利於事業單位勞動關系的法制化和規范化,有利於保護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合法權利,有利於促進我國事業單位的改革。
考慮到目前事業單位正處於改革過程中,用人制度的情況比較復雜,事業單位的聘用合同具體特殊性和復雜性,將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工作人員納入本法調整需要慎重。同時,考慮到事業單位中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如不納入本法調整,將缺乏實體法依據,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本法第二條關於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維持了勞動法第二條第二款的表述,另外在本條中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對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的勞動合同如何適用本法做出特別規定。這樣規定,既解決了本法與現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解決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無法可依的局面,也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留下空間。

8. 合同法九十六條時效問題

依照合同法及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時效為2年,自收到或應當知道對方的解除通知之日起計算。

熱點內容
什麼樣的發票具備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3:00:05 瀏覽:887
西鄉有按勞動法的廠沒 發布:2025-01-22 12:28:09 瀏覽:832
小學生簡單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22 12:16:55 瀏覽:277
企業管理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2 12:11:37 瀏覽:464
法律部門規章 發布:2025-01-22 12:07:27 瀏覽:727
松原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22 12:04:49 瀏覽:602
酒店大廳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2 11:21:37 瀏覽:936
盱眙法院庭長 發布:2025-01-22 11:06:23 瀏覽:950
吳惠芬的姐姐是法官嗎 發布:2025-01-22 10:43:29 瀏覽:728
駐馬店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2 10:24:45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