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
㈠ 勞動者如何遵循勞動合同法,保障自己的權益
認識勞動合同。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中規定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這樣做可以減少勞務糾紛,正規的勞動合同受法律保護。
勞動合同內容的確定:
《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 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 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 勞動合同期限;
(四) 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 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 勞動報酬;
(七) 社會保險;
(八) 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㈡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被辭退合法嗎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被辭退是不合法的,對於被辭退的員工,可以要求用人單位繼續履行他們的責任,履行這個勞動合同。先解讀一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法當中,勞動者如果在用人單位已經連續工作了10年的時間,就可以解讀為無固定期限的合同,無固定期限合同是指勞動者跟用人單位之間已經沒有確定終止的時間的勞動合同。
如果通過勞動仲裁以後依然無法保障我們的合法權益,那麼我們就應該要依法提起法律訴訟,用司法手段來捍衛我們的權益。根據法律規定,用人單位無故解除或者辭退員工的是要支付經濟補償的,所以我們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
㈢ 合同當事人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合同當事人如遇對方違約的,可以視情況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承擔違約責任、賠償損失或解除、終止合同等。
如果雙方協商不成的,應該及時向法院起訴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合同法》
第六十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㈣ 勞動者如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勞動者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方法如下:
1、學會用法,用正確的法律條款去維權,只有用對了法律,才能讓自己的權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2、工會維權,工會組織是職工權益的保護傘,也是單位和員工的溝通橋梁,員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可以利用工會的力量去維權;
3、監察投訴,一旦和用人單位發生勞資糾紛後,可以去工作所在地的勞動監察部門投訴,由勞動監察保障部門來幫助維權;
4、法院起訴,可以去人民法院起訴,准備好足夠的證據,法官通過證據的判斷來做出公正的判決,生效判決下達後,假如單位不執行,勞動者還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 【規章制度】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第十條 【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㈤ 如何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法律分析:臨時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了事實勞動關系,事實勞動關系是指無書面合同或無有效書面合同形成的勞動僱傭關系以及口頭協議達成的勞動僱傭關系。事實勞動關系的確認需存在僱傭勞動的事實存在。法律在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時,沒有以臨時工和正式工來加以劃分和規范,而是規定雙方都應簽訂有固定期限勞動、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以此來規范雙方的勞動關系,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七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㈥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被辭退,我們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被辭退這樣的一些問題,也引發了現在許多人的熱議。那麼對於這樣的一些人來說,就需要去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並且對於這樣的一種類型的辭退,我們應該去要求一定要賠償。畢竟是無固定期限的合同,所以不能隨意的辭退員工。如果真的是因為公司的原因辭退了我們,就需要去支付我們一定的費用,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們的權益。
這也是法律賦予員工的一些權益,可以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並且也能夠去保障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在工作當中特別的勤勞,並且也沒有做過什麼太大的措施,也從來沒有違背過公司的規章制度,但是卻被無辜地辭退,這的確是一件非常讓人不能忍受的事情。所以在遇到這樣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用非常強硬的態度來面對。
㈦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員工被辭退,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員工被辭退,維權方式無外乎兩種:協商解決和申請勞動仲裁,在選擇維權方式之前,首先要明確自己在法律規定中能主張何種權益,提供何種證據。常見員工可主張的權益及舉證要點:根據企業解除行為是否合法,主張解除經濟補償金、違法解除賠償金或繼續履行勞動合同。主張解除補償,員工最好有單位的解除通知。沒有及時或足額發放的工資,包括加班費、提成、獎金等。主張這項權益,舉證責任在員工一方,例如工資標准、考勤記錄、銷售訂單、提成標准等。罹患癌症、癱瘓、精神病等特殊疾病的,可以要求醫療補助費。證據方面最好有一些證明病情嚴重性的鑒定結論或者醫院的相關病情材料。達到工傷傷殘等級,依據傷殘級別主張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和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涉及證據,工傷級別的鑒定結論。未休年假的補償。員工需要證明自己的工作年限,常見的證據有社保繳納記錄、勞動合同、離職證明等;社保、公積金補繳。維權途徑是分別去社保稽核部門/公積金管理中心投訴,證據通常包括勞動合同,和工資標准證明。協商解決與勞動仲裁,維權方式解讀:如果員工和企業對補償種類和補償金額的差距不大,推薦員工通過協商來解決,員工可以快速平和的得到補償。如果企業辭退員工只給很少補償或不給補償、剋扣工資提成、企業強硬跟員工翻臉,這些情況雙方對於補償方案必然會有很大分歧,協商一致可能性不大,只能用仲裁維權才能保障員工合法權益。
㈧ 合同糾紛怎麼處理我要如何維護我的權益呢
(一)協商
發生合同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自行協商解決糾紛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分清責任是非。協商解決糾紛的基礎是分清責任是非.當事人雙方不能一味地推卸責任,否則,不利於糾紛的解決。因為,如果雙方都以為自己有理,責任在對方.則難以做到互相諒解和達成協議.
第二,態度端正,堅持原則。在協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既互相諒解,以誠相待、勇於承擔各自的責任, 又不能一味地遷就對方,進行無原則的和解。尤其是對在糾紛中發現的投機倒把,行賄受賄,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要進行揭發。對於違約責任的處理.只要合同中約定的違約責任條款是合法的,就應當追究違約責任,過錯方應主動承擔違約責任,受害方也應當積極向過錯方追究違約責任,決不能以協作為名. 假公濟私,慷國家之慨而中飽私囊。
第三,及時解決。如果當事人雙方在協商過程中出現僵局,爭議遲遲得不到解決時,就不應該繼續堅持協商解決的辦法,否則會使合同糾紛進一步擴大,特別是一方當事人有故意的不法侵害行為時,更應當及時採取其他方法解決。
(二)調解
雙方當事人自願在第三者(即調解的人)的主持下,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由第三者對糾紛雙方當事人進行說明勸導,促使他們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從而解決糾紛。
發生合同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通過第三方主持調解解決糾紛時,應當遵守以下原則:
第一,自願原則。自願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糾紛發生後.是否採用調解的方式解決,完全依靠當事人的自願。調解不同於審判,如果糾紛當事人雙方根本不願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那麼就不能進行調解。二是指調解協議必須是雙方當事人自達成。調解人在調解過程中要耐心聽取雙方當事人相關系人的意見,在查明事實清是非的基礎上,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耐心勸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促使雙方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協議。調解人既不能代替當事人達成協議,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當事人。如果當事人對協議的內容有意見,則協議不能成立.調解無效。
第二,合法原則。根據合法原則的要求,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的內容不得同法律和政策相違背,凡是有法律、法規規定的,按法律、法規的規定辦;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應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並參照合同規定和條款進行處理。
(三)仲裁
由第三者依據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或自願達成的仲裁協議,按照法律規定對合同爭議事項進行居中裁斷,以解決合同糾紛。
根據我回<仲裁法>規定,通過仲裁解決的爭議事項, —般僅限於在經濟、貿易、海事、運輸和勞動中產生的糾紛。如果是因人身關系和與人身關系相聯系的財 產關系而產生的糾紛、則不能通過仲裁解決.而且依法應當由於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也不能通過仲裁解決。
(四)訴訟
人民法院根據合同當事人的請求,在所有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審理和解決合同爭議。
與其他解決合同糾紛的方式相比,訴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以國家強制力保證裁判的執行。